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小学教师论文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从语文阅读教学入手,将德育思想渗透到阅读教学中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脍炙人口、文笔优美、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作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的重要途径就是阅读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精读、细读、朗读和反复阅读的形式体会作品的思路,在阅读中品味感悟,在阅读中形成良好的语感,在阅读中受到思想和情感的熏陶。比如在《坐井观天》时,这篇寓言非常生动有趣,尤其是里面的对话,给小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深受小学生的喜欢,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对文章的兴趣,适时渗透德育思想。比如:小青蛙听到井外面的世界十分精彩,它特别想跳出井口看一看,教师可以让小学生说一说小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有的小学生说看到绿油油的小草;有的小学生说看到满园的玫瑰,并闻到阵阵花香;有的小学生说看到了红彤彤的苹果;有的小学生说看到了高楼大厦;有的小学生看到了人类残忍的猎杀它的同伴;有的小学生说看到了大量树木被砍伐,鸟儿没有了家园等等。教师这时就应该适当渗透德育教育,可以用提问的方式问小学生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让小青蛙和我们一起快乐的生活呢?由于受到前面气氛的感染,小学生都纷纷举手,跃跃欲试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小学生说做个广告牌,告诉人们动物是我们的朋友,要保护动物;有的小学生说阻止那些乱砍树、乱捕杀动物的人,如果不能阻止可以报警;有的小学生说要好好保护环境,不能把动物的家弄乱弄脏。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有趣,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使学生的思想意识得到提高,尤其是环保意识和爱护动物的意识都得到了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随之提高。
二、创设情景教学,在情境中自热渗透德育思想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特殊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身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创设情景的方法实际上有很多,比如利用画面创设情景,利用音乐渲染情景,利用感人的故事创设情景,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在讲解《小珊迪》时,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符合文章内容的音乐,首先在课堂上播放营造出悲切的气氛,然后教师再导入正课。这样的教学情景更容易让学生置身在文章中故事中,唤起小学生对小珊迪的同情之感、美好之感,进而使他们有深入探索课文的兴趣。
三、从语文作文教学入手,将德育思想渗透到作文教学中
作文教学是培养小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手段,小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作文能被反映出来,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文的要求是让小学生写出真情实感,不说空话、大话、假话。在作文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认真仔细观察身边事物并积极思考,使小学生的创作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样就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例如,看图写话作文是小学生经常练习的,给出的是“一位带着红领巾的学生扶着一位老奶奶过马路”,让学生根据图意展开联想写一段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图片中的意思,教育他们帮助老年人是一种传统美德。在高年级作文练习时,教师一定要注意选材,在选材中渗透德育思想,比如让学生写“身边的发生的一件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同学之间的友谊、图书角的成立、班级干部的评选、小学生助人为乐的事情……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形成团结友爱、关心集体、爱护集体、奉献的意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在情景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等等。语文教师也应该抓住各种时机积极渗透德育思想,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参考文献:
[1]杨占津.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07).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负有此项任务。这当中,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它的工具性、交际性、人文性的特点,把它与人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个性情感等因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随机性、多样性、丰富性。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思维的相互碰撞、兴趣的相互牵移、语言的相互启迪,是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语文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
一、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还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自身品质。
1、直接与文本对话,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小马为什么第一次过不了河,第二次过了河呢?”再角色扮演小马、老马、老牛、小松鼠进行对话。通过反复朗读小马与老牛、松鼠、妈妈的对话,学生体会了小马两次过河时的不同心态,同时也感悟到面对困难要思考,勇于实践,不能依赖别人。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会促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自立意识,有助于他们消除凡事都依赖父母、老师等人的心理。
2、寻找结合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显,就需要拓展,努力找出言“此”与“彼之间的结合点,例如在《落花生》一文,教学时,我采用中央电视台人生AB剧栏目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落花生组和苹果组,并进行讨论和争辩:在当今社会,你愿意当苹果那样的人,还是愿做花生那样的人呢?学生在辩论中各抒己见,通过争辩使学生领悟到:像苹果那样的人和像花生那样的人两种人各有自己的优点,也各有自己的缺点:像苹果那样的人美丽大方,勇于展示自我,但显得浮华,而花生朴实无华、品质可贵,但缺乏自信、缺乏展现自我的勇气。最后,我指出:像花生、苹果这两类人都是需要的,就看你怎样去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和引导,以教材为载体,把心理陡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客观全面地去评价别人,领悟到做一个新世纪的孩子既要做到外表美,又要做到内心美,要勇于展示自我,恰当地表现自我。
二、捕捉课堂中的教育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课堂教学占据的时间最长。那怎样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间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来说,教材出现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时候,自然是最好的契机,但有时候又不能割裂课堂教学的整体,把语文课上成健康教育课,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恰当的教学契机。课堂上的教育契机,往往出现在四种时候:其一是兴趣激发的时候。有了兴趣,才会使思考更主动,产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发的时候。当情感处于饱满状态的时候,激昂、敬佩、震憾等都有助于学生去选择键康有益的心理品质。其三是在思维萌发的时候。其四是学习的主动性产生的时候。总之,教学中的契机的出现有时是偶然的,随机的,这就要教师自己去用心捕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三、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老师要善于把握机会,随时随地进行心理教育渗透,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渗透,耗时少,针对性强,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渗透;策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着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和不同的文化世界。英语教学如果只是侧重于语音、语法、词汇固有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社会文化认识能力的提高,那么就不可能真正地掌握这门语言。在英语教学中,只有把相关文化背景知识融入教学中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这门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渗透的重要性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由于受到文化习俗和定向思维的影响,难免会遇到思维定式的影响和由于异国文化而产生的冲突和碰撞。因而在日常生活中要恰到好处地同外国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就必须尽可能地、全面地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尤其是与我国文化有差异的背景知识,如,西方人尊重别人的隐私,一般不打听对方的私事、年龄、收入、住房、婚姻状况等。在这一点上,语言学家沃夫森就曾指出:在跨文化交流中,外国人往往能够容忍、原谅并理解说外语的人在语言方面的差错,但对无视社会文化差异、使用不当的言辞或非语言行为,却不能容忍。
2.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结合文章语境的文化背景和内涵,适当地渗透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引领学生进入古老和宏伟的西方文化殿堂,接触英语国家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学、地理、人文、价值取向和社会观念等方面的知识,领略风格迥异的异域风情,感受西方社会不同的风俗习惯,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见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可以使课堂变得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一个从语言到文化,再由文化到语言的良性循环。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
英语的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英语文章的题材各种各样,包含了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实践证明: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阅读水平就越强。
文化背景知识是阅读理解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绝非可有可无。在很多时候即便读懂、听懂材料中的每一个单词、句子,但由于缺乏中西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也不能理解其真正含义。如下面这句话“He is one of the literary fat cats.”按照字面翻译是,他简直是只大肥猫。其实 fat cat是很早就有的一个俚语,意思是“大亨”,所以原句的意思是:他是文学界的显赫人物。英语中关于cat的习语很多,但是比作人时,一般给人的联想都不太好,也许是因为cat 常和巫婆在一起,迷信认为遇到black cat是不吉利的征兆。英语中常用cat指包藏祸心的女人,把脾气很坏的老太婆称之为old cat。
二、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的有效策略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了语言的不同。在任何时候教授一门外语,我们必须教授这种语言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观念与行为习惯等复杂系统。
1.通过词汇教学,揭示其文化内涵
词汇(包括单词、习语和成语等)的学习直接影响着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在词汇教学时,教师应做到让学生在掌握词汇概念意义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恰当地使用词语。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具有不同褒贬意义的词汇,除了给学生讲清楚其概念意义外,还要介绍它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可适当扩展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风俗习惯等。
例如“狗”这个词在汉英两种语言里的表意都是一样的,但两个文化群体里的“狗”的文化意义又相差甚远。中国人常用“狗眼看人”“丧家犬”“狗仗人势”“狼心狗肺”之类贬义词语,但是英美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诚可靠。所以“dog”在英美国家中往往含有褒义,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是个幸运儿)。
再如,Waterloo(滑铁卢)原指比利时中部一座无名小城,因1815年拿破仑率军在此作战而闻名于世。这次战役是以拿破仑惨败而告终的,所以Waterloo一词就成为“惨败”和“毁灭”等悲剧性结局的化名词。如果不了解这一文化历史背景,学生就无法理解“meet one’s Waterloo”这一成语的真实含义。这个词还成为一部著名电影的片名,即“Waterloo Bridge”,题目直接揭示了影片的悲剧主题,但译者并没有把它直译为《滑铁卢大桥》,而是巧妙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借用中国历史上另一幕著名爱情悲剧,将其译为《魂断蓝桥》。如果译者没有对英语文化背景的了解,是无法译出如此经典佳句的。
2.在阅读过程中,依靠教材讲授相关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目前各中学都没有开设专门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尽可能多地从教材中挖掘文化信息。教师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和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社会传统、生活习惯、社交礼仪,还有一些常用的称呼语、问候语等,帮助学生填补知识结构中有关外国文化背景知识的不足与空缺。如,在讲解《牛津高中英语》模块8第二单元的project From the blues to pop时,就可以把猫王、杰克逊以及披头士的简介和代表歌曲融入课文中,并把当时的社会形态、人们的价值观渗透进去,这样学生就能更加容易理解文章的脉络。
3.在听力口语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
虽然学生平时花了不少时间进行英语听力口语训练,但是在真正提高水平上收效甚微。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文化背景知识。
英美人在平时的交流中喜欢使用典故、成语和修辞等,用词大多源于文学名著、民间传说及《圣经》、名人演讲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背景知识,这些往往会影响甚至制约学生的听力理解。在收听英语新闻节目时,这种情况更为明显。
例如,美国《时代》周刊曾经把描述成为Nixon’s Odyssey of China,其中Odyssey原为古希腊诗人荷马(HOMER)的一部英语史诗,描述Odyssey在古城特洛伊陷落之后所经历的一段漫长而艰难的历程,不能不说意味深长。如果不了解这个故事,不知道Odyssey在这里是指“漫长历程”之意,就很难理解这句话的真正意义。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语音面貌的培养,还要尽可能地创设真实的文化语境。例如,创设初次见面、打招呼、介绍等社会生活情景,组织学生进行结对练习、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课本剧等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设想自己置身于英美文化情境中,运用英语进行语言实践,加深学生对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的理解,提高交际能力。
4.结合丰富的课外活动进行文化渗透
文化的内容包罗万象,仅凭有限的课堂时间以及教师课上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我们应更多地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给学生创造出更多了解英语文化,培养交际能力的机会,教师可在课外开设系列专题讲座,介绍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鼓励引导学生多接触英美原版的东西,如,报纸、杂志、电影、电视、录像等,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更多的信息,从中领略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语言行为,体会英美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
组织学生办英语报、开英语角、写英语日记、举办优秀作文展、朗读、表演、写作竞赛、举办各种party(如,新年晚会、圣诞晚会)等各种活动,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又丰富了学习形式,使学生更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可以让学生将各国的历史故事、传说故事、经典电影片段等改编成短剧,并进行表演比赛,在发挥学生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扩充了文化背景知识。
总之,我们需要正确认识文化背景知识在当前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在课堂教学及课外辅导中全面地反映出来。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真正达到了学英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金平.邓万学.试论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2(01).
[2]张会静.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05).
[3]彭小明,郑东辉.课堂教学技能训练.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