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庭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再来看一个数据。据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统计,当前青少年犯罪率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案例的70%以上,而18岁以下的又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例总数的80%,13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明显增加,最小的只有8岁。青少年犯罪年龄趋向低龄化,犯罪性质暴力化,犯罪手法成人化和智能化。现如今,青少年犯罪的高发态势,已经被认为是和环境污染、并列的世界三大公害之一。这个问题非常值得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思考。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2010年底,我们对全国8000多名高中生和几百名中学老师做过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从小学一直到高中阶段有很多需求。其中,高中阶段的学生需求有:面对生活困难的方法,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如何从错误中觉醒,如何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如何学会自我反思,如何面对逆境等等。由此可见,学生成长的烦恼各种各样,并不仅仅局限在学习上。
此外,我们在全国选了5所学校对1000多名学生做了连续3年跟踪调查。调查发现,学生和家长的沟通环节中,有几个问题十分突出:家长对学生期望值很高,但沟通很少;家长最关心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家长较难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家庭教育责任重大
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自三方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阶段,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构成了重要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九十年代儿童出生、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指出:“家庭对于培养和保护从婴儿到青春期的儿童负有主要责任。最先向儿童介绍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准则的始于家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而且是孩子永远的课堂。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面临着学习成绩、心理健康、社会认知、行为规范、与人交往、自我概念、情绪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倘若家庭教育有所缺失,后果往往不可估量。因此,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健康成长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有多重要?中央教科所曾在京、津、冀地区做过有关《影响儿童个性发展的主要因素》的调查。该调查分析了影响儿童个性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家长的教育观和行为对孩子影响非常大,达到91.4%。(见表1)
现代家庭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认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点:①包办一切;②成绩至上;③放任不管;④金钱替代。
既然家长的教育观和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如此深远,那么我们的家庭教育到底要教什么?哪些方法能够有效改善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想就此谈三个问题:如何做亲子沟通;如何立规矩;如何配合学校教育。
怎么做亲子沟通
首先,我们要明确,亲子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评价,也不是为了合作共事;亲子沟通仅仅是为了增进理解,构建正常的亲子关系,进而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所以沟通能力通常就体现了家长的教育能力。
为什么要做亲子沟通呢?第一,亲子沟通最重要的,是为父母教育孩子提供基础。第二,亲子沟通有助于了解和理解孩子。第三,沟通是父子信任和亲密关系建立的基础。第四,沟通不仅是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还是其记忆、观察、概括、与人交往等能力的锻炼。概括来说,亲子沟通是非正规、非固定、非功利的,它不拘泥于任一形式,只是为了表达爱和理解,并取得孩子的信任。
1930年,美国心理学家亨利·哈罗等人曾做过一个关于“依恋”的猴子实验。
在实验中,哈罗及其助手设计了两只不同的母猴,其中一只是铁丝母猴,它的身体由铁丝网编成,体内装了一只灯泡提供热量,胸前装了一只奶瓶,可以给幼猴哺乳。另一只是布母猴,其身体由木头做成,外面用海绵和毛织物把包裹起来,胸前同样安装一个可喂奶的奶瓶,体内也安装了一个提供温暖的灯泡,可为幼猴提供温暖的环境。两只母猴除了在被哈罗称为“接触安慰”的能力方面有差异外,其他方面完全一样。
然后,研究者把两只母猴分别放在单独的房间,这些房间与幼猴的笼子相通。8只幼猴被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由布母猴和铁丝母猴喂养。在经过最初几天的调适后,无论哪只母猴提供奶,幼猴和布母猴相处的时间远远超过铁丝母猴。甚至是那些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幼猴,只在吃奶的时间才迫不得已离开布母猴,吃完后便迅速返回到布母猴这里。
由上可见,虽然铁丝母猴与布母猴一样都能够喂养,但却无法提供让幼猴感到安全和温暖,因此幼猴无法与其产生依恋和信任。所以,孩子与父母亲之间亲热与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在幼小时期受到的情感影响会伴随孩子终身。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最低层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层面的需求,最高的是心理层面的需求。人类有一个最根本的愿望和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获得爱和被爱,关注与被关注,认同与被认同,自我价值感,尊重及安全感。儿童只有在0-12岁期间受到了父母的关注、重视和爱,在学校得到作为人的尊重,这时爱和价值观才会牢牢建构在他的生命中。因此,家长要让他知道,父母爱自己,只是因为自己是父母的孩子,不是因为成绩、特长和荣誉。
亲子沟通方法与技巧
1.爱的无私与有度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含而不露的,是表现在每个眼神、每个动作、每个姿态,是在点点滴滴的动作言语行为中表达的。而且父母的爱有一个度,需要在严格要求中来体现。
2.时间保证:“繁忙父母”与“问题儿童”
现在社会上经常出现一些“繁忙父母”。有的家长因为工作忙等原因,就把孩子寄养在亲戚家、老师家。实际上当他这样做的时候,并没有尽到做父母的责任。科学地说,父母每天必须保证一定的时间跟孩子进行交流,因为感情是通过交流才得以培养。如果家长忽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孩子容易造成亲情淡漠、情商低下、情绪管理能力差等等,更严重的会缺乏对生活和对他人的热爱甚至易走极端。
3.形成习惯
形成习惯需要家长既要有意识安排时间,也要随时寻找交流机会。比如利用吃饭、睡觉甚至一家人出游的时间。只要一家人在一起,随时都可以交流。
4.学会聆听:有兴趣不打断
孩子讲述某事的时候,往往是你了解孩子的重要时机。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学会聆听。比如,当孩子谈到班级里的小朋友、小事件时,家长要通过聆听和提问,去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内容,了解孩子的人际关系,了解孩子对事物的看法,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
5.平等交流
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个体来交流,教会孩子分析问题,提出自己意见,提供行为指导,反馈交流的结果。
6.对话而不要训话
和孩子对话,尤其是要给建议的时候,千万不能用训话的口吻,要用平和的语言和平和的心态, 用案例和事实,用孩子可理解的方式,并且制造快乐愉悦的氛围。
7.获得信任
与孩子交流的目的是要获得他们的信任。第一,说话算数;第二,理解感受;第三,实事求是;第四,给孩子支招;第五,不翻老账;第六,获得同学的承认。
8.换种方式
如果还是交流不畅,建议大家换一种方式,譬如书面交流、网络交流、电话交流或者我们可以转托他人来跟他交流。
9.沟通大忌
与孩子沟通中有很多忌讳:第一,一曝十寒;第二,居高临下;第三,恶语讽刺;第四,唠叨啰唆;第五,乱下结论。
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规矩是行为规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相处的道理;规矩是子女在社会立身的根本。规矩是家庭帮助孩子完成社会化过程的基本工作。在家庭教育中,学会给孩子立规矩,本质就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他学会与人相处,有是非善恶价值观以及懂得报恩和与人为善。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要立什么样的规矩?朱熹在《小学序》中把家庭教育分为两个阶段,15岁以前叫小学,15岁以后叫大学。《小学序》中对15岁以前孩子的规矩做了如下的描述:“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隆长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我们逐一来进行理解。
第一,洒扫。也就是说洒水、扫地以及其他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这不仅是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和生活能力,而且也是培养他们手脑的协同能力以及责任感。
第二,应对。应对就是孩子的礼貌、礼仪以及与人沟通。家长要培养孩子的礼貌规范、谈吐和口头表达的能力,让其顺利完成与人的沟通和交流。
第三,进退。进退就是说话做事的分寸,就是是非荣辱与价值观。家长处理家中大小事可以让孩子也参与讨论,在沟通中让孩子明白是非荣辱与价值观。
第四,爱亲、隆长、亲友。即要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由爱亲人到爱众人。中国自古有着养儿防老传统,因此培养孩子懂得感恩尤为重要,并且要从小培养。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不管母亲与公婆关系如何,我们都要教育孩子爱爷爷奶奶、爱亲人,要永远教育孩子尊敬家人,感恩家人。
1.及早立规矩
早在中国古代就有关于“及早立规矩”的看法。颜之推曾编写《颜氏家训》一书,该书在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颜氏家训》上说:“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之为则为,使之止则止。”意思是教育要及早开始,当婴儿识人脸色、懂得喜怒时,就加以教导训诲,叫做就得做,叫不做就得不做。
这里介绍一下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兹(K.Z.Lorenz)的“印刻实验”。 劳伦兹发现,小鸭子在出生后不久所遇到的某一种刺激或对象(母鸡、人或电动玩具),会印入到它的感觉之中,使它对这种最先印入的刺激产生偏好和追随反应。当它们以后再遇到这个刺激或和与这个刺激类似的对象或刺激时,就会引起它的偏好或追随。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劳伦兹让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鸭子不先看到母鸭子,而首先看到劳伦兹自己。于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劳伦兹在小鸭子前面走着,身后跟随着几只小鸭子。小鸭子将劳伦兹当成了自己的母亲。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小鸡、小鸟等辨认自己母亲和同类,都是通过这一过程实现的,而且,此种现象在其他哺乳动物身上也有所发现。这一现象被劳伦兹等称为"印刻"。
印刻对心理学的直接影响是发展心理学中敏感期或关键期的提出。孩子在成长中有许多关键期,如果在这些重要的阶段不去进行相对应的家庭教育,等过了这个阶段就很难补上。农业上有个词叫“农时”,孩子的教育也是这样,过了关键的“农时”,就会事倍功半,有的甚至会留下终身的缺憾。(见表2)
2.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首先,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中,父母的身教极为重要。我把这种身教行为分为四类。
第一类:读书。现在读书被简化成读教材、读习题。其实读书的范围很广,读书的差异性决定着孩子将来不同的发展。
第二类:动手。动手对孩子大脑的发育极其有利,要尽可能地让孩子多动手。
第三类:体验。要让孩子尝试着跟成人打交道,要敢于让他们在碰壁中学会独立地去面对生活,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成长。
第四类:模仿。模仿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当你对你的长辈不好的时候,不要指望孩子将来会对你好;当你对别人斤斤计较的时候,不要指望孩子能大气。因此我们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都要能够成为孩子的榜样。
其次,家长对孩子要言而有信。我们都知道曾子杀猪的故事。《曾子杀猪》上说:“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讲的是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可不能跟孩子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儿子,等于教儿子欺骗别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于是曾子杀了猪煮肉给孩子吃。所以家长对孩子答应的事要言而有信;家长要求孩子做什么,首先自己要做到,不能只喊口号。
再次,要注意教育的一致性。“一家两贵,事乃无功。夫妻持政,子无侍从。”父母与长辈之间在教育孩子问题上要形成一致性。年轻的家长有条件最好自己亲自教育孩子,避免“隔代亲”现象。夫妻之间更应当形成教育的一致性,尤其忌讳一个严格另一个溺爱。
最后,立规矩时要有爱。第一,不能带有愤怒打孩子。第二,打之前要有语言沟通,在语言沟通时,要按照孩子的特点,用孩子能接受和理解的方式交流。第三,借助专门器具,增加规矩的威慑力。第四,没有爱的规矩只能改变行为,而不能改变心,即便打了孩子,也一定要让他知道是因为爱他所以才严厉对待他。
经常有人说,我们要培养贵族,但真正的贵族不是看你的吃穿,不是看你开的车,真正的贵族是儒雅,是一种气质,是一种人格,是一种社会担当。所以家长给孩子立规矩,是通过家庭氛围、通过对孩子的要求来培养好的习惯。
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首先,我们要明确,好成绩不是教育的全部。据调查统计,1978年以来清华、北大的状元并没有在他的领域做出人们所期望的贡献。所以所谓的“输在起跑线上”,是一种商业操作,绝对不要相信。曾看到一位美国校长给到学校工作老师的一封信:“我是纳粹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人枪杀。看到这一切,我怀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制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教育的屠夫。只有在我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其次,家长不是孩子分数的主要责任人。
很多家长错位,把自己当老师,自己在家教孩子,其实他窄化了教育。孩子在学校不光是读教科书和学习文化知识,还有很多社会性的学习。社会分工,各司其职,而教育教学是一项专门事业,家长只是老师的协助者,负责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
最后,提高成绩不能仅靠拼时间。
现在校外补课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但并不能提高学习效率。研究发现,只有当学生有兴趣、并全身心投入时;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方式呈现时;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和创造时;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某件事情时;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当学生能学以致用时;以及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提高。
要想让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家长必须首先了解孩子学习过程的本质是什么,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孩子的学习过程,是孩子将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继而修正原有认知结构后重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个体知识在不同场合能够得到适当的运用。只有灵活运用知识,在此基础上形成认知的发展,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发展智慧。
孩子先天存在差异,所以不要强迫孩子去做能力所不及的事情。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指出人至少存在七种智能: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平衡能力、动作协调能力、自我认识能力、交际与沟通能力、视觉空间能力等能力。成绩以外,我们还应该努力提高孩子的其他能力,根据孩子的个性差异发挥他的特长。
帮助孩子提高成绩的策略
1.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
最近一个调研发现,很多孩子的学习没有动力。所以一个孩子学习成绩好与坏,有遗传智商的因素,但还有很多是非智力性因素。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是人成功的前提条件;而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则是人成功的保证条件。所以浓厚的兴趣,强烈的爱好是成功的先导;积极的情感是追求成功的动力;顽强的意志品质是关键;良好的性格是重要的辅助条件,应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目标。
2.不要简单重复学校的内容
美国罗森茨威格的老鼠实验表明学习环境是否丰富,影响着儿童大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教育只有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学生才能学得有兴趣。所以父母可以从理解力培养、课外读物、游戏讨论、参观旅游、兴趣培养、研究项目等多方面来进行家庭教育,这对智力与非智力方面的培养都有帮助。
3、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引导孩子细心观察、积极思索;经常给孩子发表自己意见和看法的机会,抓住其中的“火花”和好的“创意”,鼓励其自己研究并解决;给孩子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在成功中享受成功,创造成功
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按时高效完成回家作业、自我检查作业、预习和准备学习用品、书籍和学习资料的摆放规整、按时就寝吃饭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会使孩子终身受用。
5.强化学习责任感
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注意对孩子积极责任行为的强化;通过自然的后果惩罚,提高儿童责任行为的自觉性;为孩子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以此强化学习责任感。
6.营造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教育的一大特点是通过环境熏陶使之化。《管子.七法》中说:“渐也,顺也,靡也,久也,服也,谓之化。”意思是“渐进、驯服、磨炼、熏陶、适应、习惯等等,叫做教化。”其中把“熏陶”视为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父母的言传身教十分重要,要把孩子放在平等交流和沟通环境中接受教育。
结语:把孩子真正当作 “人”
今天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是一个竞争空前激烈的社会,要在这样的社会中成才,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是起决定作用的,只有自己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成才不可忽视的因素,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才的助推器。良好的家教有利于培养孩子远大的志向。如果父母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小孩子也会对生活充满热爱。如果父母是生活在灰暗的人生中,小孩的天空就不会阳光灿烂。父母坚定的追求和事业心、责任感对孩子有着榜样的作用。正如德莱赛在《嘉丽妹妹》中所说的:“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没有东西比它更优美,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得坚强、正直。”孟母三迁,有了她正确地引导,才会有一代奇才孟子的雄辩;岳母刺字,有了她的殷切期望,才会有威震胡虏的岳飞;苏洵立志,有了他的勤学示范,才会有“一门三父子,皆是大文豪”的美谈。良好的家教,让孩子飞得更高更远。
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形成孩子开朗的个性。个性决定命运。一个乐观、开朗、热情、勇敢的人,在工作中总给人生龙活虎的感觉,而一个沉默、内向、孤独、胆怯的人,在工作中却只会给人一种畏首畏尾的感觉,工作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而良好的个性又是需要父母用爱去塑造的:鼓励、赞扬、肯定、支持,定会让孩子充满自信;批评、指责、打骂、否定,只会让孩子变得无所适从。海伦·凯勒不是在家庭的阳光下获得乐观的人生态度的么?史铁生不是在母亲默默的忍受中感悟人生的价值的么?勃朗特姊妹不是在父母的文学影响下形成写作的兴趣的么?家庭教育是塑造孩子性格的重要一环。
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形成孩子健康的心灵。时下有一些关于年青人或少年人行为残忍的报道,如往狗熊身上泼流酸,用木棒打击小朋友的头部,结伙打残疾人等等。而实际调查发现,这些行为大多与他们得不到父母的爱或长期受虐待有关,他们的心灵因为没有了父母的关爱而严重扭曲,仇视一切。因此,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形成孩子健康心灵的一片沃土,有了它,才更有利于健康心理的生长;有了它,才便于孩子走好成才的第一步。
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形成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取向,而家长对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有的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会有改变,但最初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如果从小就形成了好逸恶劳、弄虚作假、欺瞒哄骗、金钱至上等观念,那他的人生就是危险的。而良好的家教就是要从小培养孩子对世界人生的正确看法,“子不教,父之过”,父母在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以我们要说,良好的家庭教育就像指南针,永远指引着孩子向正确的方向航行;就像一片沃土,永远滋生着健康的人格;就像一只助推器,将孩子送上起飞的跑道。孩子的成才怎能没有你——家庭教育!
目前,为了应对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激烈的经济竞争,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正在进行以新课程实施为核心,以提高教育质量等等一系列改革。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学生、教材及环境,尤其是家庭环境多因素的整合,强调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来实施课程,进行互动整合,融通建构,强调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实现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综合学习、创新发展,改变学生惯常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主动探究与交流合作并重”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而易见,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与实施,对教师和父母的素质、能力、教育方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一个人最早接触的,并且终身密切联系的重要环境。而父母则是他们所有接触的人中最早、最主要的重要他人,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众多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儿童及青少年的学校社会适应及学业成绩、自我的形成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国内学者的研究也发现:青少年的人格偏离、高焦虑和神经质等方面的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呈显著相关。换句话说,父母的教养方式在个体社会化、人格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均有着重要影响,体现在个体成长的各个阶段。
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不同的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子女不同的表现。结合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在此对改善我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出若干建议如下:
一、父母要提高自身素质,与孩子一道成长
一个家庭教育孩子的水平和质量,不仅关系到孩子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整个家庭的幸福和和睦,而从大的方面来说则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和存亡。而决定孩子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最主要因素是父母自身的素质。
与父母相比,现在的学生拥有着更新、更广、更丰富多彩的信息。父母的权威日益受到子女的挑战,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这种现状,广大父母只有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学习新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掌握孩子身心发展的动态,才能更有成效地教育孩子。
二、做到养与教并重
父母给予孩子的不仅仅是一个健康的体魄,更重要的是健全的心智,家庭在指导孩子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志趣、性格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综合性极强的科学,也是一门内涵丰富的艺术,科学的教养观念需要父母不断的学习并从教养实践中总结经验,在实际的教育中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注意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善于发现孩子的特长和优势,言传和身教相结合,不仅要关心孩子身体的发育和学习,还要关心孩子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合理地赏识孩子
当今社会,赏识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庭的关注,许多教师和家长认为赏识教育就是夸奖和表扬,然而一味地夸奖和表扬并不是赏识教育的内涵所在。正如大教育家赫尔巴特所言;“廉价的表扬如蜜糖,用多了同样伤胃口”。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作为教师,我们所赞赏的是一种理智的赏识教育,如果我们把赏识教育简单化的理解为就是表扬、再表扬,其结果不仅对孩子有害无益,甚至还会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孩子受不了批评,缺乏情感,缺乏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缺乏一颗温暖而丰富、纯洁而清新的心灵。
四、用爱培养孩子的闪光点
人应当扬长避短,如果经常展示自己的长处,别人就会认为他行,他就朝更行的方向努力。正像一位校长说的那样:“只要看重您的孩子,就会让蒙尘的金子闪光!”发现孩子的长处,从孩子兴趣出发就像天下没有一模一样的树叶一样,世间也没有一模一样的孩子。父母的责任就是发现自己孩子的“不同”,看看孩子对什么事物情有独终,就从这些小的细节中,激发孩子的兴趣,使之变成孩子的闪光点。爱迪生小时,太爱拆东西了,又装不回去,爱迪生的妈妈却坚信这是儿子最大的优点。正是受到鼓励,爱迪生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强,最终成为伟大的发明家。可以说,没有爱迪生的母亲,就没有爱迪生的成功,是她发现了儿子的与众不同之处,发现了儿子的才能。那么,你的孩子有什么兴趣爱好呢?如果你还没有发现,你就有可能扼杀一个天才,尽管你是无意的。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之处,这个不同点也许就是他最行的地方。孩子天天在进步。父母和老师要像哥伦布发现新 大陆一样去发现孩子,特别要善于发现后进孩子的闪光点,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善于发现,是我们走近孩子并与之沟通的法宝
五、给孩子留有自己的空间
关键词:家长唠叨;青少年叛逆;有效沟通
初三伊始,班级的气氛就自动地紧张起来,从早到晚轮番上阵的中考科目,成堆的作业,频繁的考试……学生的抱怨声随之而起:“我最讨厌我妈妈了,一天到晚地念我,认真,认真,再认真。成绩不好,连高中都考不上,以后怎么办?”也有学生这样说:“每天我在学校很认真地复习,就中午回家吃饭那点空闲时间我妈都要不失时机地教育我,经常给我说你们这个同学是第一名,或者那个同事的孩子又保送哪里,真不知道为什么别人的孩子就这么乖,你就这么不争气。这分明就是打击我嘛。”其实说这番话的同学已经是我们班很优秀的同学了。可以说,几乎每个人的学生时代,耳畔都会响起这些话语。其实孩子们也明白家长这些唠叨其实是在使用“激将法”。但另方面,从孩子们的抱怨中也折射出了形形的家庭教育方式,这是不得不让人反思的一个重要的家庭教育问题。
唠叨是大多数家长,特别是妈妈们的通病。这种特别的“爱”被孩子们特别地讨厌,为此他们哭闹过、沉默过。虽然家长出于一种责任,觉得有一点儿嘱咐不到,孩子就出错;一点儿分析批评不到,孩子的错误就会重犯;不给孩子一点打击,他们就会因为自己的一点成绩而飘飘然。所以,家长就会在孩子犯错误之前“勤嘱咐”、“多提醒”,总希望孩子对自己的话印象深刻些。但是,结果总是事与愿违。因为,“预防针”仅仅制住了孩子一时的心理行为,打多了,只能造成孩子的免疫力低下。孩子不仅没受益于这些苦口婆心的“嘱咐”、“提醒”,反而却感到一种受制于人的烦躁和不被信任的愤怒,说多错多,做多错也多。慢慢地,孩子总得不到家人的认可,不能享受到这个家庭的温暖,轻者疏离了亲情,重者导致离家出走的现象,更有甚者还导致青少年犯罪,扰乱了社会的安定。
曾有教育名家说:“如果家长不断地唠叨,孩子的成绩不但不会好,反而会成为神经病患者。”家长的唠叨还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有学生对厌烦家长的唠叨给出了这样的解释:“虽然很多时候父母说的都对,我心里就是不愿意按照他们说的做,故意气他们!谁让他们不信我了,有时我把事情做好了,他们会认为是唠叨的功劳,那就更麻烦了!我也知道这样对待爸妈不好,可我没别的办法。”孩子的话固然有他单纯的一面,但却恰恰迎合了心理学中“逆反”的理论。所以,家长的唠叨会使孩子不能得到尊重,恶化了亲子感情,造成他们自我认识不足和麻w心理。“唠叨”的核心就是不放心、看不上!总想用自己的语言警示替代孩子的思维,这是完全错误的心态。小鸟之所以学会了飞翔,是因为父母给了它们自由的天空,给了它们遭受“挫折”的机会,而父母们往往用唠叨这种特殊的“呵护”扼杀了这种生存的本能,使孩子无法领悟独自飞翔的甘与苦。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心理的健康、人格的健全、良好习惯的形成、学习能力的获得有着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家长们与其抱怨孩子的叛逆,不如想想自身能做什么改变,特别是家长该怎么一改令人生厌的“唠叨”为有效的“沟通”呢?
首先,家长要把孩子当成朋友一样交谈。“我比你大几十岁,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你不听我的要吃亏。”这些话语往往令孩子生畏反感。建议可以选择时机地讲讲家长小时候的一些事,甚至是一些家长当年做错的事,让孩子觉得,这样的事在父母身上也发生过,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就拉近了。事实上大部分家长都想和孩子交朋友,但不知从何下手。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给孩子呈现一个真实的自我。
其次,有些父母常苦口婆心地对孩子劝学,自己说得口干舌燥,孩子听得心烦气燥,但是却从不在行动上对孩子的学习给予实际的支持,这样易使孩子对学习逆反甚至对抗。也有些家长,平时对孩子的学习漠然置之,临近考试时,不切实际地给孩子提出高目标,无形地加大孩子心理压力。孩子为实现这一目标,投机取巧,甚至在考场上作弊。建议家长和孩子共同对学情进行综合分析,帮助孩子正确定位,确定适当的目标,减轻考前压力,鼓励孩子只要尽力就好。
关键词:家庭教育;子女;影响;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62-01
一、当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理论上来说,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习环境,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这都是正确无误的,但是实际生活中又能实现多少呢?显然是有差别的。因为有些家长甚至还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正确的家庭教育,因此造成我国目前家庭教育问题重重。
1、对孩子过分溺爱。当今的中国家庭,多数都是“421”组合,四个老人,一对年轻夫妻生下一个小孩,当成宝样心疼,“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凡事都包办代替,爱子如命,处处呵护,事事顺从,他们将自己的子女视若掌上明珠,孩子要吃的,玩的,样样都是百依百顺,该孩子做的事情父母都一一代劳,甚而有些祖父母代替孩子去参加学校劳动,逐渐发展成为溺爱。这实际是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机会。使得孩子变得没有了勤俭和爱惜的品格,没有了自理、自立的能力,更没有了责任感、上进心。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其实是对孩子没有任何期望值的表现,放弃了教育的主动权,没有尽到教养责任。
2、过分注重智力的发展。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的不合理。这是普遍存在于现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的家庭现象。它导致了家长对孩子在教育上的“太过”和“不及”。望子成才的心态与迫切的心理,使得很多家长把希望或者自己不能实现的目标寄托于自己的孩子,这虽然是人之常情,是父母对子女爱心的体现,然而他们的期望值过高,使其陷入苦恼的误区。有的家长教育观念陈旧,以孩子上重点大学为唯一出路,只注重孩子智力的发展,以孩子成绩的优劣来评判孩子,不注意孩子在“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孩子个性的发展。促使一些孩子出现“智高德差、智高体弱”,或由于思想压力过大而产生心理障碍。一个朋友的孩子,以前成绩特别好,每次考试都是班上第一名,但由于一次考试他考了第二名,他不能接受自己是第二名的现实,便从此患上了忧郁症而无法继续再上学。由此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要注意孩子在智力方面的发育,更应注意孩子在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才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3、家庭氛围差,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高压政策,认为孩子应该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面对孩子的错误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孩子犯了错或成绩不好,不问青红皂白的揍一顿,稍有不丛便发火、训斥。长此以往,使孩子产生“最多打一顿”的消极想法或是抵触的情绪。久而久之,孩子在家长面前便不敢敞开心扉,家长与孩子之间出现了沟通问题,使孩子的心情长期处于压抑状态。这类情况还有很多,不一一说了。
二、让孩子拥有良好家庭教育的建议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作为家庭的主要经营者――父母,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面对孩子不溺爱,不推卸责任,漠不关心,把握好对孩子的爱的距离,在美国的家庭教育法则中就有一个20码法则,父母与孩子的距离相距20码,这样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在不纵容孩子的基础上,面对孩子的错误应该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2、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俗话说:“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父母们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所谓赏识,其实是一种激励,它要求家长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加以肯定与赞赏,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之前的3~4倍。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优秀的一面,都有闪光的地方,作为父母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赏识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让孩子在父母这里得到鼓励和努力的动力,让孩子朝着个性的方向发展。
3、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1]父母自身具备的人格修养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孩子来到世界上,首先是从父母那里开始学会认识世界的,父母的言行举止、家庭的生活氛围,每时每刻都会给子女的情感、行为、道德、个性产生着丝丝缕缕的影响。家长要坚持言教和身教并施,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这是家庭教育中的大前提。所谓言教,就是父母对子女进行语言的教育、劝戒、开导、鼓励、批评等,也包括用文字、书信、立家规等形式。在家庭教育中,言教是了解孩子诸方面的情况,交流感情,沟通思想,进行指导,传授知识,进行鼓励、劝戒批评等的方法和渠道。
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品德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民主氛围增强家庭的内聚力和相互间的沟通、交流,维护家庭成员之间温馨和谐的关系,促进孩子个性和社会性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启迪孩子的智慧,扩大文化视野,提高审美情趣,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家庭秩序氛围培养孩子独立自理生活习惯,认真有序的学习习惯和能自制、负责任的行为习惯。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氛围确是塑造幸福人生、保证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 黄 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家庭教育报,2005
[2] 王文忠.家庭教育手册[J].
[3] 谢沫珠.家庭教育的价值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