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二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初一年级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重在授课的趣味性
初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走过来,他们年龄小,生性中还有几分活泼好动,也有一定的缺点,他们思维简单,只知道死记硬背,这样的学习方式可能会让他们感觉枯燥无味。他们不能把握历史事件各方面的联系和关系,知识的记忆是零散的,没有联系性,不能自己整合成一个系统知识网。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比较薄弱,谈不上深入地钻研与思考问题,他们只是停留在了解历史事件的表面上,无法把握隐藏这些故事背后的本质问题。但是,我们的教学可以充分利用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历史教师不能把学生的这些优点埋没了,应该充分把握并保护好学生刚入学时对历史的好奇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
对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历史是一门有难度的学科,这门学科有着较强的专业性,其学习方法再也不能像小学阶段那样了。小学阶段,他们对历史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图书的讲述,也可以是电视、报纸中的一些历史事件,如,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了许多千古名诗等。还有许多小历史故事讲述了成语的由来,如“叶公好龙”“毛遂自荐”“拔苗助长”等,这些知识会给初一新生学习历史课打下良好的感性基础。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已有的知识表象,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组织起来,引起丰富多样的表象,从而形成另一种全新的表象,顺利掌握所学知识。但是,这只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初始阶段,他们并没有深入地进行学习,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物、事件等的认识处于表面,他们学习的知识只是零星片段,而且这些知识是支离破碎的,还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学习历史。
通过初中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对历史这门课有了一定的了解,从此对历史课不再陌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历史的习惯,逐步形成了正确的学习历史的方法。此时,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古代部分知识已经基本掌握,这些知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初一年级的学习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习趣味性的知识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培养兴趣,而初二年级的授课重点则发生了变化,即由趣味性转化成知识性、系统性,要求学生在此阶段形成简单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探求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在此阶段,重要的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说,历史老师在初二年级的历史教学中主要向学生传授的是最基本的历史史实,对基本的概念进行分析、总结,形成一条清晰的历史发展规律链条。
三、初三年级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三年级与前两年级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不同,主要是对他们进行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思考问题的能力、知识总结能力、会学习的能力等。教学方法主要是“讲”与“练”相结合,“讲”是指串讲,教学已经站在了历史学的高度上,而不是简单地了解历史了,运用纵向讲述与横向联系的方法,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理清事件产生的原因及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或按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讲述,或按国别发生的事件进行讲述,或以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的关系为专题进行分类讲述,这种讲述方法更能让学生对一个大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练”要“精、泛、深”。“精”是指练习的题量要少而精,不要搞题海战术。“泛”是广泛,练习的内容要广泛。单元复习、全面复习的内容不要有遗漏,基础题、能力题兼而有之。“深”是指某些题目要有深度,综合性、联系性要强。要符合学生实际,不可太深也不能过于表面,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近几年中考历史命题特点
1.非常关注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试题的基础性。
2.体现开卷考试特点,考查理解能力,突出知识迁移能力的要求。
3.关注对历史主题知识的考查,主观题一般由专题方式呈现。对教材内容重新进行了整合,知识的跨度比较大。
4.考查政治、经济、文化史的比例分配合理,经济、文化史内容有所增加,不单考政治史,平时不太考的如文化史、科技史等也有所涉及。
5.注意从不同角度对某一重点知识进行考查,注意细节,而非完全主干。
6.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结合,突出对三维目标的考查。
7.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现实,关注社会时政热点问题,体现与时俱进。
8.运用大量史料、图片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对学生审题能力、阅读材料能力、表达能力有较高要求。有些从材料中直接概括答案,对表达能力要求较高,体现人文学科特点。
10.对平时历史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做好初中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如此看来,新课程改革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必须得到落实,各种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必须得到规范,教师的历史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水平必须相应提高。
二、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1.重视历史学科。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相对于一些自然科学科目来讲,它的现实应用价值也许较小,但它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公民素养等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中考对学生历史学科的能力和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不重视,不愿投入时间,那么成绩的提高从何谈起?
2.继续贯彻新课改。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研究学习新课程标准,树立新的理念,形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系。教学理念上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高度重视课堂。课堂是师生教与学的第一阵地,加上课时的限制,每周两节的历史课就更显得珍贵。课堂目标应定位准确(目标定位合理、内容安排科学、教法设计可行);课堂要高效率(讲得高效、问得高效、教学手段高效、当堂巩固);课堂要互动生成(注重过程,精心构思,巧妙设计,每一教学活动都注重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4.关注学生的学习。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要随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指导,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概念,提高基本能力,了解基本理论,并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5.规范练习、考试。对于平时的各种学案,尤其是期中、期末考试,都应根据中考要求进行一定的改革,不能一成不变。
6.除了正常的历史教学外,还应多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如通过历史知识竞赛、历史剧表演、历史活动课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整个初中历史教学来讲,初三一年的历史教学是最关键的。与初一、初二的教学相比,其有一定的继承性、连续性,也有其特殊性。
三、初三历史教学经验总结
1.研究中考试题、中考说明。在初三正式开学之前,初三教师就应认真研究当年中考试题,了解中考命题特点,把握命题方向;还应仔细研究中考考试说明,对知识点识记、理解、应用的层次心中有数,在今后的教学中突出重点、难点、易混点,做到有的放矢。教师还应多做几套中考真题,提高对试题的敏感性,也提高自己今后的命题水平。
2.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合理分配时间。初三一年既要完成新课教学,又要有效复习,时间非常紧张。提前制订计划很有必要,包括世界史新课教学、第一轮基础复习及综合复习、解题训练等,都应仔细规划,不能前松后紧。
3.平时教学夯实基础,注重提高能力。基础知识仍是中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在新课教学中,要扎扎实实地将基础知识讲授落到实处。教师还应把握住知识点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4.增强综合意识,做到融会贯通。在教学中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引导学生前后联系、不断比较,形成认识,提高能力。
5.加强中外历史的联系。初三历史学习要面临六本书,古今中外,中国史与世界史相互交融,要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发展大环境中去学习,也要将世界史与中国史进行对照。
6.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开卷考试。开卷考试就不用背书,甚至不需要努力学习历史,这是存在于许多学生中的思想误区。用具体事例让学生认识只靠临场翻书是不行的,要适当识记一些基础知识,同时要加强理解与应用。
7.整个复习过程循序渐进。初三历史复习一般分为第一轮基础知识、第二轮专题综合、第三轮强化训练。每一轮复习都有一定的针对性,要有所侧重。
8.联系时政,关注热点和焦点问题。以史为鉴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目标,不能孤立地、呆板地学习历史,要将所学知识与当今社会重大热点问题相结合。从历史的角度看现实,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9.重视乡土历史,贴近现实生活。乡土历史知识体现了地方特色,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在中考命题中往往占有一席之地。
关键词:初中历史;思维能力;开发;《近代社会生 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227-01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要,注重培养、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的素养,而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培养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素养,它既是学习技能的体现又有益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历史学科的特点需要学生用理性的思维来分析世界的变迁,这需要开发学生的客观思维能力,所以如何开发、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研讨的问题,今天我以《近代社会生 活》的教学实践为例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授以思维策略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都熟知的事实,需要我们在开展具体教学工作时应遵循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样才是有针对性、有实效的教学,这也顺应了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教育理念。同样学生在思维方面也存在个体差异,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的差异较大,如有些学生的理性思维潜能力较强,但多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欠缺,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适时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朝优质方向发展,这既有利于学生个体的成长,也符合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求。
初二年级的学生思维较活跃,但是部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较强,针对这种状况,在上课伊始就利用情境导入法来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设想自己生活在清末民初的连云港,进行时空穿越,来到当时的小强家庭,与妈妈展开一段对话:小强:妈妈,外公来电报啦!妈妈(看完电报):外公过几天要来连云港看望咱们啦!小强:从贵阳到连云港那么远的路,那得花多少时间呀?妈:现在交通便利,外公可以先乘火车到海防,再转乘轮船到连云港,全程只需短短的几天。这样就很轻松的导入本课时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归纳、梳理中国传统的和新式的交通工具有哪些。这时,学生展开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一一罗列,学生的思维差异尽显:部分学生只能罗列古代传统的工具,而发散性思维较强的学生异常活跃,他们还将当代的交通工具电瓶车也罗列在内,引得学生哈哈大笑,这时需要教师指出古代、近代、现代史的范畴,指出他们的思维误区,鼓励思维活跃的学生,引导他们再次归类,这样他们归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这时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传统交通工具(轿子、木船、独轮车、蓄力车)和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火车、电车、飞机、轮船)的历史图片,进一步加深学生的记忆思维。
二、循序渐进:有层次性的强化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虽然加入中考范畴,但是多数学生对其学习存在思维误区,认为只要考前死记硬背就能拿高分,事实告诉他们历史是一门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科,它不仅需要学生理解、识记基础史实,还需要学生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即需要学生具备知识的想象力、表达力和对知识的输出能力,即分析、评价、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确定如何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能力结构。
1、首先训练学生的理解、记忆史实的能力。
在这方面主要是结合教材及学生实际采取线索化、体系化的能力训练。如《近代社会生 活》章节包括交通通讯、大众传播报刊、娱乐方式、社会习俗四个子目的内容,先引导学生梳理相关的基础史实,从宏观上明确知识体系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史实不容易出现知识点的混淆。
2、其次训练学生的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在记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说明问题的能力,将思维能力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如学习“社会习俗的变化”时,先引导学生梳理有关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学生进行归纳、概括,学生踊跃发言,从发式、服装、礼节、称呼四个方面来介绍变化的史实,接着展示有关此方面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变化反映出当时人们在社会精神文化方面的哪些追求?这时学生从各个层面来介绍,也反应了他们思维能力的不同层次,有些学生从个性解放,追求时尚的角度来介绍,有些学生从追求民主和科学的角度分析,缺陷是不能用专业的历史术语来表达,这需要在平时的训练中多加指引。
3、最后提升学生的评价、论述问题的能力。
学习历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简单的停留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它需要我们用客观的心理、发展的眼光对其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以史为鉴有益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
如在引导学生总结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迁的原因时,分析了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被迫开始向近代化转变的重要因素。在总结后引导学生分小组探讨:如何正确评价西方资本主义入侵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强调评价问题的标准:坚持全面的、客观的、一分为二的原则,来提升学生的评价问题和论述问题的能力。
三、学以致用:有实用性的提升思维能力
“学以致用”、“服务于生活”这既是我们学习的法则,也是历史学科应担负的使命。
关键词:厨王;初中历史;粗备;详备;细备;复备;重备;雕琢
近日看《厨王争霸赛》,深有感触。各路大厨,精选食材、巧换食材、随机应变、急中生智,于无米处作巧妇之炊,普通食材经妙手生花,一盘佳肴顷刻而成,色、香、味、形俱全,怎一个“妙”字了得!“治大国者如烹小鲜”,备课也如此,也要精研教材、灵活运用、反复揣摩才能妙笔生花。璞玉需多琢,好课需多磨,“石以砥焉”才能“化钝为利”。
结合本人教学实践,以八年级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为例,浅谈当前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如何备课,抛砖引玉,以求教于方家,不足之处,敬请斧正。
一、粗备――构建思路
粗备,是指在备课前通过钻研教材教参和教学大纲,结合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情感认知和理解能力等实际情况,确立备课的主体脉络和大体结构,以及所要采用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用厨师的话讲,就是“列菜单”,用教师的话说,就是“大体思路”。
以《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例,在备课时,感觉到本节内容比较凌乱,但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所教学生是初二学生,如果采用学案的形式,通过填空、默写、口答等形式,学生依靠死记硬背也能掌握但效果肯定不好,课堂气氛会比较沉闷,甚至会影响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怎样将这些知识点串成一条线,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究?这是备课前,需要确立的思路。结合学生实际和这一思路,我把本课的教学方法确定为体验法和情景教学法,决定通过虚构一位生活在19世纪的人物走亲戚的故事来串联整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情景模拟中,主动去探究这个虚构的人物可能会采用哪些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在城市生活中会遇到什么、看到什么,通过体验那时的社会生活来感受近代生活生活的变迁和带来的影响。
正是这一思路的确立,在后来的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出来,收效很好。
在粗备这一阶段,有些经验丰富的老师一看到某一课,就知道用什么方法,从哪儿切入,怎样讲解,这其实是他们长期积累的缘故,是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知识功底在具体备课环节上的体现,“灵感”不会自天而降。因此,我们平时还应广泛吸收知识,加强理论学习,厚积薄发。
二、详备――落实环节
如果说粗备是看到“食材”列出“菜单”的话,那详备就是考虑“主菜”“配菜”的问题。粗备是确立“吃中餐还是西餐”,详备就是解决“吃哪些”“如何吃”的问题。
也就是说详备是教学目标的明确,具体问题的设置,核心问题的提出,疑难问题的突破等环节的具体落实。“菜单”再好,还要看厨子水平。这一阶段火候一定要掌握好,菜差了吃得反胃、菜少了吃不饱、菜多了会撑得难受,要懂得取舍和整合。
以《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例,主要就是要让学生了解生活生活的变迁,核心是要理解这种变迁的原因和影响。因此在设计这一人物走亲戚时,将教材内容重新整合,通过路线的巧妙设计,让他在探亲之前,通过电报联系;在路上坐轮船、乘火车;在城市生活中,看电影、拍照片、读报纸;在社交活动中,改称呼,握手礼等等。在具体问题上,还要考虑时间的设置,场景的安排,将需要识记的内容融入学生的探索之中。在核心问题即重点问题的突破上,采用新旧对比的形式,通过这一人物少年时的乡下生活和中年时的城市生活的对比来解决中国近代生活变迁发生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在详备这一阶段,有时我们恨不得将所有相关的知识都将给学生,生怕讲少了,生怕嚼不烂、嚼不碎,生怕学生记不住、理解不了,于是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其实只要菜可口,学生喜欢吃,他们自然会消化。
三、细备――雕琢细节
细备是“摆盘”,要考虑“色、香、味、形”。具体而言就是细节的雕琢,即小过渡的连接,小技巧的运用、小故事的讲述、小场景的模拟,小幽默的调节等课堂“小手段”,虽是课堂运用,但在备课时必须落实,才能在课堂上随手拈来,游刃有余。
在备课和讲授中,要达到于连接中步步深入,层层递进;于技巧中谆谆善诱,举一反三;于讲述中回味历史,加深印象;于场景中穿越时空,切身感受;于幽默中营造氛围,兴趣盎然。这些小手段也可以说是菜中的盐,是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多了固然不妙,少了却也不行。
比如在备《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课时,我们不能把人物设计成一个乡下人,不能通过乡下人进城这个桥段来讲解,因为那时的中国农村相对而言还是较为落后和封闭的,很难接触到这些新事物。因此我们把这一人物设计成小时候在乡下生活,然后被亲戚带到城市里打拼,是一个生活较为富裕的中产阶层,这样才合理,这就是细节的雕琢。
同样为了形成新旧生活的对比,突出“变迁”二字,加强前后历史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概念,我们设计成这个人物面对新的社会生活,不由得回忆起年轻时从乡下到城里的艰苦跋涉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对比,合情合理又能突破重难点。在路线的设计上也要注意是在什么时候,从哪个城市到哪个城市。此外,我们还将这一人物的人生作了划分,让他从少年到中年到老年,分成三个阶段,一方面是为了与前面的知识加强联系,为后面的讲解埋下伏笔;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步步深入,层层推进,让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在场景的设计和故事的设计中,将那时的照片、电影、喜剧进行整合,在光影的变换中感受生活的变迁。在场景设计中,我们设计了剪辫子、女子缠足等小桥段,通过学生的表演,让学生在笑声中思考,在幽默中反思。
除此之外,我们在细备环节还要注意过渡语、过渡问题的运用和设计,不能再讲课时老是用“这个讲完了,下面我们来讲……”“还有一点是……”等生硬的语句。应该学会巧妙过渡,润物无声,那样整节课才能行云流水般顺畅。
总之,细节的雕琢是要以史实为依据的,不能天马行空,随意捏造,“历史并不是让人任意打扮的小姑娘”。细节的雕琢是长期之功,要不断反复,细细揣摩。多看、多想、多借鉴。细备是“磨功”,“石以砥焉”才能“化钝为利”。
四、复备――反思得失
复备是反馈,要请“吃客”评价,还要让专业人员鉴别,最好还要去其他厨师那儿取取经。菜肴人人会做,各有巧妙不同,采百家之长,才能成一家之言。荀子说:“吾尝一日而三省吾身,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如果每课三省则必成优课。
反思有这样几个基本途径:一是向学生学习,即教学相长。通过学生的反映,来检验教学效果,改变不足,使备课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二是听课,向其他老师学习,取长补短。三是评课,请其他老师来评自己的课,指出不足。四是学习,学习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先进理念、教学视频等等,充实自己。
复备就是反思得失,在反思中前进。
我们常常喜欢用自己的老课本,因为在老课本上,我们写了一些东西在课本边上,这些东西并非一次写就,而是我们在长期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的呈现,一拿到老课本,一看到这些写在课本空白处的东西,我们就知道这一课如何备、如何讲。一旦丢了这些老课本,我们就感到失去了很重要的东西,因为这是我们长期反思的随笔,是知识的积累,是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反思后的积淀,是我们感觉最有用的、最有效的东西,这就是反思的效果体现,写在课本边上的,其实就是复备的一种重要形式。
同一内容在讲第一遍和第十遍时,肯定有许多不同的东西,如果没有请反思复备。
五、重备――推陈出新
重备,不是仅仅是推到重来,而是在上述步骤上的推陈出新,是对同一菜肴的进一步改进,甚至是要创造出一种新的菜品。
重备还是对备课思路、具体问题、线索细节的进一步梳理和推敲,是为了让自己通过在备课纸上写下的形式,进一步熟悉本课的流程,是为了让自己更加熟练。我们提倡在老教案上的新修改、新创新,但反对一成不变地使用老教案,使用别人的教案,因为那是“旧的”,是“别人的”。每一次的重备,都应当有一些新的东西,那是你成长的见证。“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僵化的东西必然会被淘汰。老是吃同一口味的菜,会倒胃的。中国有菜系,还有许多美味的地方小吃,作为一个厨子,虽不能菜系样样精通,但最起码你得懂得一些地方小吃,用来不断调换口味,才能顾客盈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