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外文化比较论文

中外文化比较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外文化比较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外文化比较论文

中外文化比较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主题学 主题 典型人物形象 意象 题材

【基金项目】此论文得到了2012年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科研项目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001-01

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同一主题、题材、母题、人物典型、情境、意象等跨国跨民族的流传和演变;或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作家对它的不同处理”(谢天振,1997),“并进一步辨析、阐发之所以产生不同点的那些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孟昭毅,2003)。

主题学研究自然需要研究作品的主题,但它并不等同于一般的主题研究。一般的主题研究着眼于一个点,关注的是个别作品主题的呈现,重点是研究对象的内涵;而主题学研究则将研究对象的外在形式作为焦点,重点分析的是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题材等的不同处理。因此,主题学研究着眼于一条线,甚至一个面,重点在于研究对象外在的手段和形式。

国内学者对主题学研究范围和内容的分类大体上均涉及了主题研究、母题研究、题材研究、人物研究和意象研究以及情境研究等。因此,本文对主题学研究成果在中外文学教学中的运用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主题研究成果的运用

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是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一种综合的价值观。作品的思想内容,蕴含的精神实质,作家的主观意图和态度倾向等,都经由主题加以体现。所谓“主题研究”指的是研究同一主题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语境中作家的不同处理。

1.不同民族文学同一主题比较

文学即人学,文学以人类境遇和情感为核心,不同文学作品往往呈现出共同的生命形式和生命体验,从而蕴含起共同的主题。中外文学作品中常常涌现出许多相同的主题,比如爱情与政治、社会或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感情与理智的冲突,个人与群体的矛盾,人生短暂和自然的永恒,人与人沟通的困难等等。

2.不同民族文学同一母题比较

比主题小的主题性的单元叫作“母题”。德国学者弗伦泽尔认为:“它是还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情节和故事线索,但本身却构成了属于内容和形式的成分,在内容比较简单的文学作品中,其内容可以通过中心母题概括为一种浓缩的形式。”一般来说,在实际的文学体裁中,几个母题可以组成内容。也就是说母题指对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基本行为事件和情境的基本概括,是构成作品的基本单位。

3.不同民族文学同一情境比较

母题往往出自于情境,所谓情境指“人的观点、感情或行为方式的集合,它们产生或产生于几个个人参与的行动”(韦斯坦因,1986),也就是说,情境指的是人物在某个时刻的交错关系,即情节、事件、行为方式的组合或者相关环境因素,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典型的格局,诸如 “一男子爱上了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却爱上了另一个男子”;“被遗弃的女人”;“两个朋友或父与子之间的冲突”;“仇人子女的相爱”等等。

二、典型人物形象研究成果运用

典型人物形象大致分为原型形象和类型形象两种。本文的研究重点以类型形象研究为主。类型形象指“某种性格与个性”,“往往与具有价值判断的主题相关,只不过以一种形象为轴心而已”(林健华、彭洋,1993)。比较文学范畴内的典型人物形象研究的重点是:通过不同民族文学作品中性格与个性大致相同的人物形象,来探讨不同民族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主题。

三、意象研究成果运用

主题多与题材、人物有关,在叙事作品中它主要体现在人物、事件或环境上,在抒情作品中往往通过意象传递出来。意象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同一主题不同意象或同一意象不同主题的研究,去考察作家的文化心理、审美倾向、艺术表现等内容。

意象是指具有特殊审美意味的文学形象或文化形象,它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和客观存在,或是一种动植物,甚至可以是一种想象中的事物。作品中的自然意象如天空、高山、海洋、森林和四季变化等,经过几千年来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尤其是诗歌中的吟诵,已经成为各民族的某种象征,获得某种特定的含义。

一般来说,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审美意味”,同样的自然景象在不同民族的人们心中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

朱光潜曾总结过中西方诗人在文学作品中对于自然意向选择上的不同偏好,“西诗偏于刚,中诗偏于柔。西方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大海,是狂风暴雨,是峭崖荒谷,是日景;中国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明溪疏柳,是微风细雨,是湖光山色,是月景。”

四、题材研究成果运用

弗伦泽尔曾这样解释题材:“一个存在于这一作品之前轮廓清晰的故事脉络,一个‘情节’,由另外一个作家加工了的作品,或者甚至是一件想象的产物,用文学方式进行了处理。”所以可以说,题材指的是可以构成一个完整故事或情节的素材。只有被文学作为表现对象的那部分素材,才会成为题材。

在没有事实的影响和关联下,各民族常会不约而同地使用同一题材,但在具体的操作中又各有差异。

本文通过目前主题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如何将其在中外文学教学中进行运用,发挥主题学理论的实用价值。于教师而言,可以让主题学研究的成果深入到中外文学课堂,改变相对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视角、不同方法对中外文学进行解读。于学生而言,可利用相对熟悉的中国文学和文化知识作为基础,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与相对陌生的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或对于不同民族文学进行类比,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和中外文化联系的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陈、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胡亚渝.中国的“变形记”――《中学语文比较文学导读》之四[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3).

[3]林建华、彭洋.《中西散文比较研究二题》[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3(7).

[4]孟昭毅.《比较文学通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5][美]韦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M].刘象愚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中外文化比较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新课改理念下的文化教学指通过文化融入、文化体验、文化反思,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养成尊重、平等、开放的跨文化观念,切实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思维与交流工具,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素养之一。而语言学习中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则贯穿语言学习的全过程,它不仅是语言习得的重要体现,也能促进学生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新《英语课程标准》更是凸显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力图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从而使他们能利用这些语言技能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大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养成尊重、平等、开放的跨文化观念,提高他们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然而在英语教学实际中,很多教师极为关注学生词汇,语法等的学习,而忽略了对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在英语教学中开展文化教学:

一、结合富有文化内涵的模块话题融入文化意识的培养

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必须以含有丰富信息的话题为载体。所以我们必须紧密结合教材,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有用素材来融入文化教学。目前我们所使用的外研版的《新标准英语》就以模块为单位,不仅从学生实际出发,选取了较为新颖务实的题材,体现了浓郁的时代气息,更重要的是,每个模块的题材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为我们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开展文化教学提供了契机,使文化教学具有极强的操作性。以外研版《必修教材一》为例,Module1选取的题材为My First Day at Senior High,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包含了美国学生介绍自己学校的文章,教师可以对这些素材加以利用,从而激发学生贴近语言、学习语言并使用语言进行文化交流的兴趣。而外研版《必修教材四》 Module 3则选取了Body Language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这一话题, 介绍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使用不同的身势语言相互问候,如何与不同国家的人们礼貌、有好地交流。这一题材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人们在行为举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从而使学生能热爱本国文化,尊重他国习俗养成无偏见的跨文化观念。

二、聚焦Cultural Corner,开展多种活动,体验文化交流

文化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体验的过程,而不是教师讲授的过程。我们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文化知识、理解文化的差异,但学生必须通过自身的发现、理解、体验才能真正有所得。

《新标准英语》的每个模块中,均设置了cultural corner作为辅助阅读材料,这一部分深化和拓展了本单元的话题,突出体现了中外文化的比较和交流,可增进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我们开展文化教学的极好载体。例如,在《必修教材一》中,Module 1的Cultural Corner 通过美国学生的来信,旨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中美两国的中学教育系统的异同。《必修教材二》 Module 6的Cultural Corner则通过阅读文章Steven Spielberg-Film Director,让学生了解美国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及其主要电影作品,旨在让学生大致了解并比较我国和西方国家在影视方面的主要情况、特点和风格,并学会通过影视作品学习语言,了解文化。教师可以聚焦这些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自主参与其中,体验文化交流的魅力。例如:教师可通过互联网或已构建的友好学校平台,根据学生实际要求学生写回信或发出电子邮件,可要求学生制作学校宣传册,电影海报,可要求学生进行深入调查并作出报告等。教师还可将“设问权”还给学生,即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并通过课堂讨论、课后利用各种资源,在分享、交际中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在这些环节中亲身体验,思考并实践文化交流,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化意识与交流能力。

三、开展文化反思,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中外文化比较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数字资源 数据库

[分类号]G250.7

1 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现状分析

为了较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的现状,2008年9至12月,笔者选择107所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作为重点调查对象,从这些高校的数字图书馆信息门户人手,对各馆数字资源的数量、数字资源的种类、数字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等多方面进行较系统全面的调查,并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调查的数字资源类型主要有引进数据库、自建特色数据库、学科导航库、光盘资源、图书馆采集的网络数字资源等。调查途径主要是网络调查、电子邮件咨询和电话咨询。

1.1高校图书馆拥有数据库总量情况

通过调查,107所重点高校中有3所高校图书馆由于权限、网络等问题无法链接其主页,其余104所大学图书馆的数据库数量分布统计结果见图1。

观察图1,我们会发现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数量分布大致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只有少数重点高校图书馆拥有数量非常丰富的数据库,而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只拥有少量的数据库。在我国重点高校图书馆中拥有100个以上数据库的图书馆只有18个,仅占统计总量的17%。排在前10位的图书馆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暨南大学、重庆大学、吉林大学的图书馆。这说明只有具备充裕的资金支持、高素质的技术管理人才和先进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理念等必要条件,才能做好数据库建设工作,而在我国只有少数重点高校图书馆同时具备这些条件。在我国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建设中处于中等层次的图书馆共计有82所,占统计总量的79%。而重点高校图书馆中还有4所拥有数据库总量不超过20个,说明这些图书馆存在资金、人才、设备、管理、思想理念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数据库建设处于较低水平。

1.2中外文数据库引进情况

下面以中文数据库被引进的次数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数据来看,调查的所有高校图书馆都引进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92%的高校图书馆引进了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其次是超星电子图书、方正Apabi电子图书、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数据库。从表1中数据可知,我国高校图书馆引进中文数据库主要是综合性数据库,数据容量也比较大,专业性数据库引进的比较少。例如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是引进最多的两个数据库。

外文数据库被引进的次数的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所调查的高校图书馆共引进外文数据库708个,被引进次数比较多的有施普林格的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Springer LINK,EBSCO公司生产的PQDD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EBSCO Host、AmericanPhysical Society(APS)等数据库。从表2来看,有综合性数据库,也有专业性数据库,与引进的中文数据库相比较而言,外文专业性数据库明显多于中文专业性数据库。

1.3自建特色数据库情况

在调查的104所高校图书馆中,有1所高校图书馆由于网页链接问题无法访问特色数据库,有11所高校图书馆未建立特色数据库。对92所高校图书馆自建的特色数据库进行统计,结果自建特色数据库数量排名前10位的图书馆名单如表3所示:

经调查统计,所调查的高校图书馆共建有600个特色数据库。建立特色数据库最多的是清华大学图书馆,其次是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特色数据库数量均不少于20个。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建立了本校的学位论文提交系统、教学参考资料、随书光盘数据库等。这些高校图书馆主要是根据本校的学科发展特点和特色的馆藏资源,或者是围绕学校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建立相应的特色数据库,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建立的长江三峡资料数据库、长江资源库、环境资源法数据库、中国水力发电工程特色数据库;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的清华网络学堂、红色网站、明理法律、建筑数字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建立的东北亚研究数据库、汽车工程信息数据库、满铁资料库、亚细亚文库、东北地区地学文献数据库;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建立的京师文库全文库、解放前师范学校及中小学教科书全文库、民国图书全文库、中文珍稀期刊题录库、全元文篇名作者索引等。

1.4学科导航库建设情况

学科导航是以学科为单元对Internet上的相关学术资源进行搜集、分类、描述、组织和序化,建立分类式资源组织体系、动态链接、学科资源数据库和检索平台,于网上,为用户提供网络学科信息资源导引和检索线索的导航系统。学科导航库的建立可以方便各个学科读者查询本学科网络信息资源,让学科特别是重点学科领域的师生快速地了解本学科领域前沿研究动向、发展趋势和国际动态,节省其搜索网站的时间和网络通讯费用。

在调查的107所高校图书馆中,有6所高校图书馆由于权限限制或者无法链接而打不开图书馆主页或者无法链接学科导航,实际调查数量为101所高校图书馆。其中有39所图书馆未建立学科导航、或者正在建设、或者是简单链接其他高校的学科导航,占调查总数的38.6%。

从表4可以得知,仅有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科导航库所导航学科数量超过20个,其他有6所高校图书馆超过10个,剩下的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航库所导航学科数量不足10个。从调查统计数据得知,平均每所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航数据库数量只有4.1个。作为211重点高校图书馆,有重点学科建设的优势,也有技术、人才、资金的优势,学科导航库的建设尤显薄弱。

2 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2.1个别高校图书馆引进数据库数量较少

所调查的104所重点高校图书馆共引进中、外文数据库6615个,平均每个图书馆引进数据库63.5个,其中平均每个图书馆引进中文数据库24.7个、外文数据库38.8个,外文数据库明显多于中文数据库。在引进中文数据库方面,仅有2所高校图书馆引进中文数据库超过100个,还有10所高校图书馆引进的中文数据库不足10个。在引进外文数据库方面,仅有6所高校图书馆引进外文数据库超过了100个,也有9所高校图书馆引进外文数据库不足10个。

2.2数据库重复建设较为严重

一方面,数据库自身建设重复。比较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就可知,两个数据库包含的期刊都有8000多种,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主要收录的是社会科学方面的期刊,兼收

有部分科技类核心期刊,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主要收录的是科技方面的期刊,兼收有部分社会类核心期刊。两个数据库收录的期刊有大部分都是重复的,但各有侧重点。如果学校是综合性院校,文理科都是重点学科,那么图书馆在购买数据库时就要考虑同时购买这两个数据库,势必造成重复购买某部分数据。

另一方面,自建数据库重复建设情况也很严重。例如,在学科导航库建设方面,存在多个高校图书馆同时建设同一学科的情况。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清华大学5所图书馆就同时都建设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学科导航库。

2.3自建数据库数量少,质量不高

在调查的104所高校图书馆中,共引进中外文数据库6615个,自建数据库600个,单从数量上比较,自建数据库只占数据库总量的8.3%。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为例,清华大学图书馆共引进中外文数据库448个,自建数据库28个,自建数据库占总量的5.9%;北京大学图书馆共引进中外文数据库206个,自建数据库6个,自建数据库占总量的2.8%;武汉大学图书馆共引进中外文数据库97个,自建数据库11个,自建数据库占总量的10.2%。在调查的各高校图书馆自建的数据库中真正具有较高价值、形成特色的寥寥无几。

2.4数据库容量较小

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范围比较广,虽然各馆均在开发特色馆藏资源,但是数字资源建设的容量较小,大部分数据库的容量在10-100MB之间,且链接的资源较多。数据库的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如美国的OCLC拥有300多种语言的书目数据4000万条,馆藏信息5亿条,而“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CNKI)”收藏了8200多种中文学术期刊,学科专题数据库才3000个,学位论文数据库70多万条,相比之下差距甚远。

2.5大部分高校图书馆未实现数字资源整合检索

在调查的104所高校图书馆中,都购买和建设了多种不同的数据库资源,特别是资金雄厚的图书馆都拥有大量的数字资源,但这些数字资源都是不同商家提供的异构数据库。尽管许多数字资源使用效果非常好,但当使用者在查询多个数据库时,需要重新登陆各个数据库、重复输入关键词,从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效率也比较低,给访问数据库造成很大的瓶颈。

在所调查的高校图书馆中,只有24所图书馆实现了数字资源的跨库整合检索,真正实现了读者不用重复登陆、一站式的检索理念。但建立这种整合检索的图书馆只占调查总数的24.5%,所以说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系统并不健全,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数字资源整合将是研究热点。

3 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加大力度引进中外文数据库

中文数据库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大部分数据库是大而泛,数据量比较多,购买费用也比较高。高校图书馆在引进中文数据库的时候要综合考虑数据库的使用效果、学科专业建设、重复引进、经费投入等问题,合理引进中文数据库。在经费允许的条件下,根据学科专业建设情况,尽量多引进专业性数据库,满足多学科的教师和学生的科研学习需要。

经调查,同国外现有的专业数据库相比,目前国内引进的外文数据库只有2%左右,这与顺应数字图书馆发展趋势是不相称的。因此,有必要不断加强外文数据库的引进力度,逐渐加大这方面的资金投入。

目前许多图书馆在引进数据库时缺乏主动性,绝大多数仍处在商上门推销的被动试用、接受阶段。我们应当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全球专业数据库的出版信息,变被动为主动,努力做好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3.2加强自建数据库建设

在本文的调查中显示,我国高校图书馆引进的数据库比较多,而自建的数据库比较少,自建特色库的质量也比较低,本身数据库的资源也比较少,基于以上问题,要加强自建特色数据库的建设,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集中精力搜集具有某种优势的信息资源。收集本校师生论文、著作,建成相应的数据库,在图书馆主页上建立链接,提供给读者检索,是构建特色数据库的一个可行方法。同时,收集文献被收录和被引用情况,既能反映出学校科研的水平,又能提升服务层次,更好地显示出本馆数字资源的特色。高校图书馆还可以结合本地地方特色资源,建设具有浓郁的本地特色的数据库。例如,吉首大学图书馆利用其地处沈从文先生故乡的优势,建立了“沈从文文献资料中心”;湘潭大学图书馆位居伟人故里,建立了“思想文献信息中心”,等等,不仅为本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了优质高效的个性化服务,也为地区乃至全国性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共享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所收集的文献信息进行深加工,形成一批质量较高的二、三次文献。深层次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不仅是为了充分揭示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更主要的是为了更好地提供利用。要抓好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促进文献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必须根据信息量化程度的难易、数据量的大小,统一规范系统数据,制定各专业数据库的建设规划、发展、标准和实施步骤,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分期分批地进行文献信息资源的全面建设。

・根据重点学科、重点课题,对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新观点、新思潮、新动向进行跟踪,提供定性、定量的专题报告和论点汇编。高校图书馆具有文献资源优势,丰富的馆藏特色文献为重点学科、重点课题数据库的建立储备了良好的资源基础。图书馆担负着学科建设的资料存储和资源建设的重要任务。例如,清华大学的建筑数字图书馆、北京林业大学的林木育种数据库、内蒙古大学的蒙古学特色数据库等都与本校的重点优势学科紧密相连。

3.3加强高校联盟,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实现各高校数字图书馆之间的互连和资源共享,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资金短缺的一个重要举措。资源共享的基础是共建,因此要在管理体制和资源配置方式上进行改革,变单一建设为集中建设,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避免重复建设,浪费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各馆要转变观念,树立全局意识,把自身建设放在资源共建共享的大环境中来考虑,积极参与数字资源的整体化组织与建设,通过紧密协作,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制定高校数字资源建设的整体目标。另外要根据各个馆的功能和定位,确定数字资源的订购范围,合理分配各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规模,尽可能地把各个图书馆的经费投入集中起来进行数字资源的整体规划,形成资源共建共享的运行机制,建设“大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最终实现数字资源分布式存储和管理、集成化“一站式”检索和利用的格局。

3.4加强数字资源整合检索建设

数字资源整合是一种数字资源优化组合的存在状态,是依据一定需要,对各相对独立的资源系统中的数据内容、功能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进行类聚和重组,重新结合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数字资源体系,数字资源的整合程度直接关系到其能否被高效吸收及利用。

数字资源整合主要有基于OPAC、跨库检索、资源导航、超级链接等形式的信息资源整合。以OPAC系统为基础的资源整合平台,可以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跨越馆内资源和书目服务的局限,方便地使用馆外的或数字化的文献资源。目前每个数据库都有不同的检索界面和检索方式,给读者检索资源造成了相当的困难,对异构数据库进行资源整合与统一检索,将大大提高读者对信息资源获取的效率。资源导航系统的功能主要是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信息资源,供读者浏览或按一定的特征来检索,并提供该资源的检索入口。利用网络超文本链接特性,可以将文献的有关知识点链接起来,达到将有关的信息资源链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以方便读者利用各类信息资源,这就是链接整合。

参考文献:

[1]王桂玲,网络资源学科导航与DC元数据,现代情报,2005(8):209―201。

[2]徐俐华,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再思考,图书馆,2006(6):97―98,116。

[3]余清芬,国外数据库引进现状、问题与对策,新世纪图书馆,2003(5):40-43。

[4]毛燕梅,高校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图书情报工作,2004(12):89―91,97。

[5]谭芳兰,浅谈高校图书馆特色虚拟馆藏建设,情报探索,2006(7):109―111。

[6]韩亭,董泗利,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与策略,现代情报,2008(1):61―63。

中外文化比较论文范文第4篇

选题依据:在当今以金融、技术、信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实质上是企业文化之间的激烈竞争。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对企业的管理体制、决策指导思想、经营战略、管理方式等都有重要影响,从而对企业的兴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占我国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低水平的封闭型企业文化阶段,其“企业文化”常被单纯地认为是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将企业职工的文体活动代替“企业文化”。也有的国有企业把“企业文化”仅仅表现在一些大同小异的口号和标语上面,或规章制度及企业标志上面,没有真正体现出企业员工所追求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等深厚内涵,没有真正发掘出企业员工中蕴藏的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不会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人们积极追求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这就要求我国国有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不断的进行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比较与吸取,并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使国有企业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可行性论述: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意识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一样,是企业基础中的“软件”。如果不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和本企业特点的的国有企业文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就难以取得长远的成效。因此探讨国有企业文化重构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国有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第一部分:企业文化的概述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含义,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企业文化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第二部分:我国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拟对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原因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第三部分:重构国有企业文化的对策通过对国有企业文化现存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2004年09月25日—2004年10月2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和开题报告。2005年03月01日—2004年05月1日在国有企业进行调研,撰写论文初稿。2005年05月02日—2004年05月31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2005年06月01日—2004年06月0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2005年06月08日—2004年06月15日修改论文,做好答辩前准备。2005年06月15日—2004年06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中外文化比较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人才培养;对外汉语;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及政治地位的提升,世界上学习汉语的人数日益增加。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也要求中国增进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教育合作,已成为提升中国在全球影响力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为了加强传播中华文化的力度,目前我国已在世界各国建设了多所孔子学院,为热爱中文、渴望了解中华文化的各国民众提供服务。汉语国际推广及孔子学院设立已成为当前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教育合作的重要内容。伴随着“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的日益升温,我国高校对外汉语本科专业也获得了迅猛发展。截至2008年,全国已有近180所院校具备招生资格。但是,与对外汉语事业的飞速发展相比,我国各高校配套的师资队伍建设未能及时跟上,所培养的人才也远不能满足国内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当前的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仍面临巨大挑战:孔子学院供不应求,对外汉语教师、汉语教材仍然严重不足。在这种新形势下,理工科高校如何构建对外汉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国内外对对外汉语应用的紧迫需求,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中国高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国内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学生就业等四个方面。

根据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被阐述为:“本专业注重汉英(或另一种外语或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教学,培养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有全面的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高校并未能在当前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真正体现上述目标,在课程设置中所采用的典型模式为:外语+汉语言文学课程+对外汉语教学类课程,实际上是将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狭义地定位为对外汉语教学。

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课程设置对复合型、创新型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国内多数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困难:

(1)如何在课程设置中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的对外汉语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根据教育部规定,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课程设置应涉及汉语言文学、教育学、外语、中外文化、对外汉语教学等多个学科。但在具体实施中,由于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对总学分和学时都有较严格的限制,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无法落到实处。

(2)如何科学地分配汉语类课程和外语类课程的比例。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因此必须增加课程设置中外语类课程的学时,但将导致汉语类课程的学时受限,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3)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汉语语言类课程、文学文化类课程、教育类课程的比例,也是该专业课程设置的一个难点。

(4)如何协调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需求之间的关系。据统计数据表明,当前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生在毕业后能真正实现完全对口就业的比例并不太高。为了扩大其就业途径,应培养学生的其他就业技能,但这将需要特定课程的训练,由此也给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带来一定困难。

当前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旺盛,但学生的就业形势却较为严峻。出现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较多的毕业生无法胜任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对外汉语专业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从而使得学生具备从事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能力。但如何做到知识、理论和技能的有机结合,是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有的高校并未开办留学生教育,无法向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学生提供实践和实习的平台。据调查表明,有部分地方高校的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涯中,从未进行过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因此很难将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相结合。

近3年来,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直接进入该领域工作的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据统计,在2001年的时候,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进入高校从事专业对口工作的学生比例为34%左右,但该数字于近年已下降到不足20%;此外,对外汉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毕业后继续从事对口专业的人数也呈下降趋势。因此,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形势下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来拓展学生就业渠道,也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除了上述人才培养方面所存在的共性问题,目前国内某些高校对于对外汉语专业还存在较为严重的认识偏差。由于对外汉语与中文学科具有较大的交叉度,有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其学科特点不显著,没必要单独设置学科,这也体现了当前人们对该专业的理解程度偏低。在某些高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较多课时都放在传授语言文化知识,真正用于学生实际教学能力培养的时间极其有限,导致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较弱。

二、理工科院校设置对外汉语专业的注意事项

在理工科院校中,其学科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理工类学科强大但文科薄弱。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其特色学科都是属于理工类,包括: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仪器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省部级重点学科;有可信软件等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CSIP)广西分中心;在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国内先进行列。理工院校的文科专业都是在公共课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与传统的文科院校、师范院校相比,其文科专业存在底子薄、基础不厚实的问题。因此,在设置新的文科专业时应充分考虑其文科弱、理工科强的特点,尽量结合学校的强势专业来发展交叉的新学科。 转贴于

根据我们对近年来在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习的留学生所作的统计分析表明,这些学生主要来自东南亚或非洲国家,学习汉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应用,如工程开发、外贸经商等。因此,如果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技术知识,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更容易与留学生沟通。而在获取专业技术知识方面,理工科院校的学生比文科、艺术类、师范类院校学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可见在理工科院校发展对外汉语专业的必要性。

理工科院校所培养的对外汉语专业学生需要有较好的英语表达和应用能力,不但能很好地适应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还能去国外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作为具有较强的汉语、英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实用人才,这些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将更具竞争力,其就业也能够实现多元化。但是,理工科院校的中文专业相对不强,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开设中文本科专业,这将对开办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带来一定影响,例如中国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文化、汉语言相关的课程的开设和教学都会有一定困难。为此,理工科院校可通过内育外引的方式,引进相关专业的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

三、适用于理工科院校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下面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例,介绍一套经过实践且适用于理工科院校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该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身心健康,系统掌握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基本理论,有扎实汉语基础和较高英语水平,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有较全面了解,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自我发展能力,具备良好的文史素养和英汉双语教学能力,能在国内外各级各类教育科研机构胜任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培养方案主要包括语言类、文学文化类及教育教学类等三个模块。

(1)语言类(汉语、英语、第二外国语)。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大学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汉互译、语言学概论、第二外国语(越南语)等。通过本模块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汉语功底;熟练掌握英语,具备突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第二外国语实际应用能力。

(2)文学文化类。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与礼仪等。通过本模块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受到中国文学、英国文学、中西比较文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较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及较好的文化传播、跨文化交际和外事活动能力。

(3)教育教学类。开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计算机辅助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专题等理论课程,同时安排教学见习、教学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该专业的特色可体现为以下三点:外语类在总课时中所占比重较高,占到总课时的一半以上,同时聘请多名外教担任英语口语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使学生的外语水平(尤其英语口语)高于一般中文专业的学生;学生有较多机会参与校内、外实习以及国外实习和任教,积累较丰富的对外汉语教学经验;利用我校计算机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学科优势,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培养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