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居家劳动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西安发展;居家养老
项目资助:西安市2013年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人口老龄化下适应西安发展的居家养老保障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3PH30)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人口老龄化下适应西安发展的居家养老保障模式研究
收录日期:2014年3月26日
一、西安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特点
早在2000年西安市老年系数就已超过10%,达到了国际通行的人口老龄化社会标准,西安从此步入老龄化社会。西安市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四个显著特点:一是人口快速老龄化。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2007年老年系数依次为5.45%、7.26%、7.94%、10.23%、13.77%。截至2012年底,西安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20.6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14.11%,并且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期。二是老年人口高龄化。2010年西安市80岁以上老人占全部老年人口的11.38%。三是老年空巢家庭越来越多。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不一起居住,西安市老年空巢家庭已经占到老年家庭总数的57.2%。四是老年人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因为西安市老年人口文化层次比以前更高,老年人的需求越来越多样。五是未富先老。目前,世界上老龄化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至少在1万美元左右,而西安市在进入老年型时人均GDP仅为1,000美元左右,相差甚远。西安市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且未富先老的特点会一直持续到本世纪中叶,巨大的老龄人口规模使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漫长而又艰辛。解决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对西安市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建设和谐西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老龄化对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口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其自身结构的变化必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必然会造成劳动力资源相对减少、劳动力内部结构高龄化。作为生产力基本因素的劳动力,其数量的多少及所占比例,对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持续影响。在国外一些比较早达到老龄化的国家,由于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早已涌现劳动力短缺现象,他们只能大量地依赖外国劳动力的移入来支持本国经济的发展。从历年西安市统计年鉴分析,西安市虽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但由于人口基数比较大,育龄人口越来越多,人口增长速度较快,外省市劳动力大量入迁,因此西安市劳动力资源当前仍十分丰富,在一段时期内,还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问题。但随着少年儿童人数的减少,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剧,中国人口红利时期将很快结束,用工荒将在西安乃至全国很快出现。
(二)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在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中,人是最重要的。一般认为,适度的人口数量、优良的人口素质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是劳动人口老龄化后,劳动能力日益衰退,很难从事繁重的劳动和快节奏的生产;劳动人口高龄后,接受新的技术能力比较差,不利于推广新技术,进而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制约新兴产业的发展进程。因而,人口老龄化将会抑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三)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投资的影响。在人不同的生命年龄周期,人们的消费倾向、储蓄倾向必然有所不同。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用于生活和医疗等方面的消费支出与日俱增而收入减少,所以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会逐渐减少储蓄。因此,从平均储蓄角度分析,人口老龄化会大大降低总的储蓄水平,且会抑制储蓄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随着老年人的增加,国家势必要拿出更多更大量资金用于老年福利设施的改善、医疗保障金和退休金的支付,这些社会消费基金的增加自然引发国家积累基金的减小,从而影响国家投资规模,从而限制经济社会长期发展。总之,老龄化会引起社会消费增加、储蓄减少,从而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四)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障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加大了养老保障需求,而养老保障需求的加大将使西安市总人口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国民收入中消费基金比例扩大,投资率、积累率下降,使得经济发展速度减慢。
2、家庭养老方式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家庭养老是老人和子女一起生活,便于给其照顾和关怀。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如今第一、二代独生子女正进入婚育年龄,他们组成的家庭形成一种全新的“四二一”家庭模式。1对夫妻养活自己的同时需要赡养4位老人、抚养1个孩子。年轻人在经济上虽能供养老人,但在对老人生活照料方面,由于现代化生活生产节奏不断加快,导致时间精力有限而力不从心。在老龄化社会,特别是在城市空巢老年人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如何变革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方式,探求一种方便、经济、更为适宜老年人生活需求的养老方式,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三、当前西安养老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机构床位少、入住率低。截至2012年底,西安市共有养老服务机构111家,养老总床位为2.4万张。按照现有情况计算,目前所有养老床位仅能满足全市2%%老年人的需求。即便如此,由于一些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低、设施不齐全、档次低等各方面原因,无法满足老年人需求,养老机构入住率仍较低,年末在院人数7,554人。
(二)1/3的老人有社会化照料需求。通过西安电子城太白社区的抽样调研报告显示:城市老年人平时饮食起居靠自己做的占74.31%,配偶照料的占26.38%。老年人最喜欢的养老方式依次是:和子女一起居住由子女养老的有49.2%;入住养老机构的有20.6%;由社区或社会组织提供生活照料服务的有18.5%;请保姆照料生活的占3.1%;其他养老方式为11.7%。根据调查结果,有57.2%的城市老人居住方式是独居或夫妻同居,西安城市空巢老人家庭比例略高于全国大众城市56.1%的平均水平。“有三分之一的老年人有社会化生活照料服务方面的需求,空巢老人的比例更高一些。”因此,在生活照料服务方面,城市老年人以自我照料、配偶相互照料的方式为主,子女照料弱化,社区与社会居家服务供给缺乏。随着年龄增长老人照料自己开始困难起来,因此老人有社会化照料的需求。
(三)心理孤独是老人一大病。精神文化服务方面,抽样调研报告显示,虽然有大部分社区或社区附近建立了老年人活动室供老年人打发老年生活,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但老年人的文化精神生活主要还是自娱自乐。因为老人与子女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不同和年轻人忙于工作和社交,导致很多老年人与子女沟通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或者缺乏沟通,因此,老人偶尔或经常有孤独寂寞感,他们内心深切渴望被关怀、心理慰藉需求大。
总之,在调研今后会选择什么养老方式时,很多老人给出的回答都是 “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土屋”。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城市老年人具有强烈的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部分城市老年人具备了一定的居家服务经济承受能力。针对以上现实问题,西安市急需推进居家、社区等养老模式,提升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水平,真正造福老年群体。
四、人口老龄化下适应西安发展的居家养老保障模式探索
欧美各国在应对老龄化的长期实践中提出了“回到家庭中去”的口号。“回到家庭中去”的养老方式,就是政府可以不必花过多的资金建设集中的养老设施,而是让老年人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住所和环境中,政策鼓励和扶持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街区社区居家养老机构的服务,给老年人提供购物、清扫、护理等日常上门服务的生活照料,让更多的老年人在家门口安享晚年。居家养老保障模式在欧美国家实行之后效果良好。借鉴国外高龄化社会国家社区照顾的经验,我国也提出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应对我国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
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也是西安市主推的养老模式。西安市有642个社区,如今已在165个社区试点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且均已取得良好效果。作为西安市民政局试点的居家养老服务点,2008年莲湖区政府开始以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化机构和社区为主体,通过整合区域内司法、就业、卫生、民政等政务服务资源和超市、餐饮、维修、配送等便民服务资源,建立区级服务平台和社区服务平台,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方面服务。
1、在服务形式方面。具体包括有老人信息咨询、家政服务、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紧急救助、配送递送、特约服务、设备维修、物业服务、温馨提示、助餐服务等130多项服务。
2、服务对象方面。一是对政府援助的孤寡、伤残、特困、高龄等“重点”老人,由政府出资为他们提供生活照料、家庭保洁、康复按摩、精神慰藉等无偿服务;二是对辖区有支付能力的老人,实行有偿和低偿的养老服务。
3、技术支持方面。从2010年9月莲湖区投资160万元开始筹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中心。该信息中心以965668服务热线和网站形式,为老年人和社区居民建立现代化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快速、便捷的现代化手段,实现老年人和服务机构的快速对接,使老年人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固话、移动、网站三种形式得到130多项养老服务。这种全天候的和全方位的呼叫服务系统,可以快捷有效地解决居家老人的生活照料问题和安全事故预防救助问题。
4、服务管理方面。建立区级服务平台和社区服务平台。区级服务平台由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中心和莲湖区如亲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组成,主要为老人和居民提供“送上门”的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示范站组成,主要是为“走出门”的老人提供服务。服务站有社区工作人员、公益性岗位人员及志愿者,他们为老人提供午餐服务、文体娱乐、医疗保健、精神慰藉和法律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需求,使能走出家门的老人更好地参与社会,融入生活。两级服务平台的建立既满足了老年人不同的需求,也为全区老人提供了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虽然社区居家养老方式解决了很多老人的养老问题,但是目前西安市社区居家养老方式的发展还不够完善,还存在一些制约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的问题。
1、资金不足成养老服务站普遍问题。目前,西安市已开展运作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性质多为民办非企业性质,财政支持力度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居家养老服务站点所需场所设施、人员培训等的资金投入需要。尽管社区竭尽全力,但因为地方小、经费少、人手缺等原因,居家养老服务想要为老人提供更多的服务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进而无法保障老年人的养老质量。
2、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不仅应该在城市推行,农村也应该尽早试点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具体到养老上,老龄化比城市更严重的农村应该是重点也是难点,但再难也要让农村老人享受到发展成果。目前农村中青年一代大多外出务工,因而照顾老人的任务主要地落在农村留守妇女的肩上,她们除了辛勤田间耕作、做家务外,还的教育孩子、照顾老人,精力都非常有限,这导致了农村的养老无法得到保障,养老纠纷时有发生。有些地方甚至产生了很多农村空巢老人。农村家庭养老现状堪忧,亟待解决。
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探寻消除社区居家养老方式存在问题的方法,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顺利变革。
主要参考文献:
[1]史文静.城市居民养老模式变革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西安社会科学,2012.6.
一、高度重视,组织健全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在年初及时制定下发了年度工作安排,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人,确保了残疾人工作的顺利推进。每个村确定残疾人专职联络员,做好政策宣传及服务工作,推进我镇残疾人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强化宣传,提高认识
镇残联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推进实施,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有关法律法规,认真做好残疾人的来信来访,及时的解决问题,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依法严厉打击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生自由为手段强迫残疾人劳动的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护残疾人的人身安全,维护残疾人正当权益,建立诉求制度,帮助残疾人向残联组织反映问题,畅通诉求渠道。
三、认真做好残疾人服务工作
1、认真开展残疾人就业创业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积极组织本镇残疾人参加各类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了残疾人的就业技能,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以帮助他们能够更好地就业。
2、落实残疾人康复扶贫到户贷款贴息政策。以扶持残疾人创业,帮助残疾人发展生产,稳步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为目标,对残疾人实施康复扶贫到户贷款贴息项目,镇共1户残疾人享受到了此项惠民政策。
3、积极做好贫困残疾人关爱工作。利用“全国助残日”活动,县政府组织相关单位开展了走访慰问残疾人活动,加对我镇34户困难残疾人贫困进行了慰问,发放慰问金20400元,并为2名肢残疾人员送轮椅2;为6名残疾人发放“阳光家园”居家托养补助10800元。
4、认真开展残疾人“量体裁衣”个性化服务工作,目前此项工作已在进行基础数据统计,后期进行系统录入。
【关键词】全民社保 社区居家养老 模式构建方法
随着全民社保体系的设立,这为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其中社会的援助、养老的保险以及老年人津贴等一些收入保障制度,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了经济的保障,此外医疗的保险以及基层医疗卫生等一些医疗保健制度的建立,从经济的补偿方面以及服务的方面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构架提供了有力的条件。但是,现今全民的社保制度还不是非常的完善,无法有效的解决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有效的解决其面临的困难,充分的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有效的构建。
一、社区居家养老的概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的发展,传统的养老模式业绩不能满足现今人们的需求,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现今养老保障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难题。此外随着农村家庭当中大批的青壮年进城,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流动的现象,这样就造成无论的农村还是城市的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功能的逐步的减弱。另外先进的一些养老机构已经不能不能够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的需求。在此大背景之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也就随之诞生,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有机的整合了社会与家庭的养老的功能,主要的是由社区来承担相应的劳务养老,由家庭来承担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养老,由国家、集体以及个人共同来提供物质方面的需求。
社区居家养老主要是由社区整合社区现有的有效的资源,来练习到相关的基层政府部门,由其来协调社区和家庭之间的关系,为社区中的老人提供家政服务、生活照料以及康复的护理等一些列的养老的服务。随着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构建和发展,一些新的问题也逐渐的出现,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资金以及服务问题,这严重的影响到了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
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面临的问题
收入保障水平比较低。当前,城乡的基本的养老保险、老年津贴补助以及相应的社会救助水平还是比较低的,这样就很难对于老年人的基本社会有高效的保障。当前,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在逐渐的减少,这就会造成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将有所下降,此外老年人津贴补助好处在比较低的阶段,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相应的制度衔接存在问题。全民社保体系是一个包含的内容比较的繁杂并且不是很统一,其主要的通过两个方面来为社区居家养老来提供支撑的,即收入的保障以及服务的支持。所以,要想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挥出最大的功能,就要保障各个制度之间有效的衔接。各个制度之间有效的衔接,同时也对相关配套施舍的建设提出了一定的挑战,对于各项保障制度在费用的结算、人员的信息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区服务的功能有限。首先,社区在整体社区服务正常的运行经费上存在着资金的投入不足以及资金的来源单一等问题;其次在服务的设施上,许多的社区都没有专门的老年人公寓,也没有专门的社区养老托付中心;另外在其服务的内容上,只是提供了日常的简单的生活的照料,并没有提供一定的老年人文化娱乐以及一些老年人心理上的照顾工作,形式是比较单一的;还有救是没有相应的志愿队伍,对于志愿者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从而导致志愿者服务无法满足社区发展的需要。
三、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的有效方法
责任分担的理念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是老年人服务体系当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其主要的涉及到了国家、家庭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责任主体。所以,要想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就应当明确各个主体之间的责任,采用协调的制度的标准以此来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其中社区作为联系社会和家庭主要的纽带,是社区居家养老的核心,所以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当中,社区应当承担主要的责任。
整合各种制度资源。社区应该有效的利用各种的资源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从分的发挥出各种资源和制度的功能,从收入以及服务两个方面来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另外社区没还可以充分的利用各方面的力量,比如:企业、慈善机构以及相应的社会团体为社区居家养老筹集相应的运行基金,保障其资金的供给。
加强社区自身的建设。社区居家养老要想充分的发挥出功能,就需要有相应的服务团队以及基础的设施来做保障。首先社区需要一个有专业素质的服务的团队,为其提供优良的服务;其次还需要建设和完善具有信息化和人性化功能的基础的设施,以此来提供相应的电话的求助、社区网络的呼叫以及相关资源的共享等许多人性化的服务,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运行。
要支持家庭养老的功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构建主要的体现在居家这一方面,社区可以通过开展相应的老年人家属的一对一的培训、讲座、专业的咨询等公益活动,提升社区居家养老的水平和服务的质量,更好的为老年人服务。
四、总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的提高,对于养老也有了新的要求,积极的构建社区居家养老的模式,可以有效的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满足老年人不同的需求,促进我国养老行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奇林,赵青.全民社保与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2]魏梅霜.浅析居家养老服务[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今年以来,我县残疾人工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人道、廉洁、服务、奉献”的要求,围绕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以“解放思想、跨越发展”大讨论为载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解决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推动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现将半年来工作总结如下:
一、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顺利开展
根据省、市残联的工作安排,2013年上半年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重度残疾人托(安)养、残疾人康复工程有效开展,使更多的贫困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
(一)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
为全面落实重度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县残联劳动就业服务所主动会同县民政局,进村入户核查,及时剔除死亡人员,上半年新增重度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对象65名,至此全县共有801名重度残疾人纳入基本生活保障。
(二)残疾人康复工程。
开展了全县0-6周岁残疾儿童康复需求调查,并落实到指定康复机构的康复补助。对全县13名听力残疾儿童免费进行初步筛查,并组织符合条件的儿童到二医院和省聋儿康复中心进行免费复查。5月份对全县500多名白内障患者进行免费筛查,为其中215名免费施行复明手术。对全县“三助工程”对象进行初步登记调查。
市定为民办实事项目全县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服药工作有序开展。
(三)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程。
4月份县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所对各乡镇(街道)上报的托(安)养名单进行了调查核实,将符合条件的对象户及时纳入重度残疾人居家安养工程。到6月底新增居家安养对象30名,至此全县共有居家安养残疾人251名,集中托养残疾人84名。
二、贫困残疾人慰问活动有序开展
邀请县领导、残工委领导和乡镇(街道)慰问走访贫困残疾户1200户,发放慰问金60万元。并为223名残疾人发放定期补助金,总金额为12.7万元。为贫困残疾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三、残疾人教育、就业、培训工作积极开展
(一)加大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力度,使保障金征收稳步增长。
4月底联合县地税局召开了2013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会议,对2013年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进行了布置。到6月底共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322万元,同比增长19.3%,为2013年完成全县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任务打下了扎实基础。
(二)举办残疾人专场就业招聘会。
5月22日,联合县劳动人事局举办了一场福利企业招聘会。通过手机短信、报纸报道、横幅宣传、乡镇发动等形式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前期发动工作,招聘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来自宁波、椒江等11家县内外福利企业参加,共为残疾人提供了162个工作岗位。
(三)积极实施百名残疾人就业创业帮扶工作。
积极开展残疾人就业工作,着力搭建残疾人就业、创业平,注重残疾人技能培训。半年来共帮扶残疾人就业创业36人,培养残疾人种养殖大户18户,对残疾人进行各类技能培训102人。认真贯彻落实《省万名残疾人就业创业帮扶计划实施方案》,在5月底将全县33名自强创业和贷款创业的残疾人上报省残联申请创业补助金和贷款贴息。大力鼓励残疾人创办扶贫基地,按照省、市级残疾人扶贫基地的要求,上半年重点帮助了一个市级基地争创省级扶贫基地,通过创建扶贫基地,切实解决了43名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在扶贫基地中就业。
四、开展第21次“全国助残日”系列活动
今年5月15日是第21次“全国助残日”,主题是“改善残疾人民生,保障残疾人权益”。为组织好今年的助残日活动,县残联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结合助残日主题,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全国助残日”期间,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助残活动,形成了县、乡二级齐抓共管的局面,使得助残活动有声有色、富有成效,让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
5月5日,在康复中心开展白内障患者术前筛查活动,为全县500多名白内障患者进行免费筛查活动。5月13日,副县长蔡文新在县残联和乡镇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分别前往镇、街头镇的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和部分残疾人贫困户进行慰问。5月15日上午,在镇广场开展第二十一次“全国助残日”志愿者扶残助残服务活动。
摘要:“时间银行”模式作为一种有偿的志愿服务载体,其实质是以“时间货币”为表征的劳动成果的延期支付,应用于居家养老互助服务可以实现服务者、服务对象和社区三方共赢的效果。目前我国“时间银行”居家养老互助服务的发展在政策支持、管理水平、统筹层次、时间价值、服务质量、供求关系等方面遇到了多重困境,需要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促进“时间银行”助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时间银行居家养老互助服务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城市社区空巢老人守望互助体系的构建研究”(项目号:2011SJI3840003)。
[中图分类号] 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828(2015)01-0074-07
DOI: 10.3969/j.issn.1672-4828.2015.01.007
许加明,淮阴工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社会工作实验室主任(淮安223003),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210023)。
伴随着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特征的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时期。面对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尤其是空巢老人群体,以子女照顾为基础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难以为继,现代社会的养老服务提供开始向家庭外部延伸,既能满足老年人在家养老愿望又能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居家养老模式受到老年人越来越多的欢迎。然而,居家养老在资金和人手方面的不足成为其当前发展的主要瓶颈,并因此导致了为老服务的数量少、质量低,难以全面、高效地满足老年人在家养老的服务需求。近年来,在全国各地探索以低成本获取高效率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中,一种新型的互助养老模式——“时间银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时间银行”的源起与内涵
1980年,美国耶鲁大学法学博士埃德加·卡恩(Edgar S.Cahn)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念基础上最早提出了“时间银行”的概念。“时间银行”类似于普通银行,只不过银行中储蓄的不是金钱货币,而是“时间货币”。在卡恩看来,劳动没有贵贱之分,劳动的价值只能用时间来衡量,时间是最公平的资产,同等时间的任何劳动都是等价的。因此,以时间作为计量标准,可以将人们每次参与志愿活动的“服务时间”存人个人的“时间银行”账户,待到自己日后需要服务之时,再从“时间银行”中支取“被服务时间”,接受他人提供的同等时间但可以是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
20世纪末,“时间银行”开始传人我国。虽然现代意义上的“时间银行”是典型的西风东渐的产物,但其实质却是一种很常见的经济学思路和很古老的人类实践行为,即劳动成果的延期支付(陈功、杜鹏、陈谊,2001),只不过这里的劳动成果是以“时间货币”的形式为表征。在国内,“时间银行”又被称为“时间储蓄”,北京大学穆光宗教授较早地把“时间储蓄”界定为志愿组织通过志愿时间储蓄卡将志愿者提供的服务时问记录下来,当志愿服务提供者需要帮助时,经过志愿组织的安排,由其他志愿者无偿地为其提供服务(穆光宗,1999)。由于“时间银行”在传人我国之后,主要被运用于居家养老互助服务当中,因此王泽淮把“时间银行”进行了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上看,“时间银行”是指不同年龄阶段的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为自己以后享受同等时间的志愿服务积累时数;狭义上,“时间银行”是指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志愿服务,积累服务时数,待自己年老需要服务时,享受同等时数的服务(王泽淮,2003)。总结近年来我国各地社区为老服务“时间银行”的具体实践可以发现,他们大多是以社区中的高龄和病残老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以低龄和健康老人为主要服务提供者,以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为主要服务内容,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和服务范围,采取轻老代际循环互助的形式开展志愿养老服务,每次服务结束之后将服务者的服务时间存入“时间银行”并加以累计,为自己以后的养老储存“时间货币”。
一、“时间银行”模式应用于居家养老互助服务的优势
“时间银行”模式在原有的无偿志愿服务基础上引入了有偿激励机制,将服务者的“时间货币”作为劳动成果进行存储并加以累计,既实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付出与回报的有机统一,又不改变志愿服务的本质属性,为居家养老互助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实现了服务者、服务对象和社区三方共赢的效果。
(一)对服务者而言:增进了身心健康,储备了养老资本
就目前情况来看,“时间银行”助老服务的参与者多为社区中的低龄、健康老人,年轻人相对较少。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均预期寿命越来越长,当老年人按照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刚刚退出就业市场之时,大多身体比较健康,生活能力也比较强,不仅能够自己照顾自己,而且有很大的继续工作的潜力。长期闲居在家无所事事,往往会加重老年人退休后的失落感,进而加速身心衰老的进程。此外,我国大多数老年人生活并不富裕,加上家庭规模缩小和人口流动加速,空巢家庭日益增多,很多当下的低龄、健康老人也时常为他们面临的养老问题担忧。因此,通过“时间银行”模式吸纳刚刚退休的低龄、健康老人参与互助养老,不仅能够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减轻退休后的无能感和失落感,增进身心健康,而且能够为自己即将到来的养老进行“未雨绸缪”,把当前富余的时间和精力奉献给有需要的人,通过将志愿服务时间存人“时间银行”,以待自身需要之时换取等额时间的养老服务,从而尽己所能为自身储备未来的养老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身养老的后顾之忧。
(二)对服务对象而言:丰富了养老资源,满足了养老需求
“时间银行”模式为社区中的志愿者提供了一种参与为老服务的开放渠道,并为社区中的老年人搭建了一个互助养老平台。通过引入社区为老志愿服务的有偿激励机制,可以将社区居民特别是退休在家、有闲暇时间和富余能力的低龄、健康老年人组织起来,支持和鼓励他们参与社区为老服务,是对养老过程中潜在人力资源特别是老年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丰富了社区现有的养老服务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均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也逐渐从单一化趋向多元化,具体包含了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多方面的养老需求。正式的养老保障体系往往侧重于为老年人提供货币形态的养老资源,着重满足其经济供养需求,而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大多是一些比较琐碎且无需太多技术含量的服务项目,不仅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而且需要情感的投入,由志愿者去完成最为合适。因此,在“时间银行”模式下,老年人以往被忽视的在生活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养老诉求得到了有效的回应,独特的有偿照顾模式也让需要感情投入的长时照料服务更加细致并具有持久性。
(三)对社区而言:缓解了养老压力,促进了社区和谐
单纯依靠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来维持的传统社区助老服务,往往是一种助人者对受助者的单向付出,缺乏双向互动,更没有相关的激励措施。助人者一开始从助人行为中所获得的幸福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呈现出边际递减的趋势,随之而来的就是单调感和疲劳感,从而导致了互助养老的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时间银行”利用“时间货币”这一无形资产的运作不仅给储户带来收益保障,而且还能让储户在与他人账户数额良性竞争的过程中获得荣誉感,这种方式不仅能对储户产生持久的激励作用,更有益于保障互助养老行为的经常性与长期性(夏辛萍,2014),大大缓解社区的养老压力。此外,邻里是社会中的一种初级群体,邻里关系是社区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生活的繁忙节奏和都市观念给人际交往造成了日益加重的隔膜,邻里之间日渐疏远。“时间银行”所构建的老年人互助网络促成了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收获了对彼此的信任与友谊,从而有助于打破现代人际关系的冷漠格局,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心灵隔阂,使整个社区成为了一个互利共存体,培育了社区社会资本,有利于和谐社区的形成。
二、“时间银行”模式应用于居家养老互助服务的困境
“时间银行”一经传人我国,便受到了全国各地社区居民的广泛欢迎。然而,在运行了十几年之后,随着“时间银行”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一些潜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各地不断有“时间银行”破产的消息传来,更多的“时间银行”开始驻足彷徨观望,使得“时间银行”模式在居家养老互助服务中的应用陷入多重困境。
(一)政策支持缺失
“时间银行”的有偿性特征决定了必须依靠国家来主导,通过出台相关的政策来对其各个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在强调依法治国的今天,更要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相应的法律或实施条例,为之提供有力的信誉保障。有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时间银行”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并使得各项工作有据可依,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在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时间银行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政府严格规范该模式的运行,并从立法上予以保障(马贵侠,2010)。但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国家尚未出台正式文件来规范和支持“时间银行”的发展,大部分地区的为老服务“时间银行”都是由社区自身或者小型民间组织负责运作,缺乏相关的政策依据,具体做法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随意性很强,从而导致了运行质量不高、稳定性不强、社会信誉受损。
(二)通存通兑困难
由于目前全国各地开展的“时间银行”居家养老互助服务基本都是以社区为单位,服务者只能在其所服务社区的“时间银行”中存储“时间货币”,而且待到其需要他人服务之时,也只能从该社区的“时间银行”中支取“时间货币”,并在该社区范围内接受该社区的“时间银行”所安排的互助服务。因此,如果服务者离开了原来服务的社区,而新到的社区中没有开展“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其之前存储的“时间货币”等同作废;即使新到的社区中开展了“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由于各个社区的“时间银行”在具体操作方式和认证标准上都不一样,也无法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时间货币”的转移接续。这也就意味着,“时间货币”无法实现跨社区更不用说跨地区的“通存通兑”。
(三)管理效率低下
由于缺乏“时间银行”专项建设资金,大部分社区“时间银行”的办公条件都比较简陋,加上工作人员数量有限、技术落后等的限制,信息化管理系统大都没有建立起来。对服务提供者的服务信息,主要以手工记录为主,并以书面材料的形式进行人工保存,导致信息管理的效率非常低下。在“时间银行”发展的初期,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比较少,服务项目比较单一,单纯依靠人工方式尚能保证信息记录的及时准确和信息保存的完整有效。但随着“时间银行”的规模越来越大,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越来越多,服务内容日趋多样化,所需记录和存储的信息的繁琐性和复杂性倍增,简单的手工记录和人工保存方式有可能造成信息记录的错漏和偏差以及信息的遗失,从而导致信息管理的混乱和无序。
(四)时间价值不清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建立的互助养老“时间银行”,往往都是只记录服务时间和服务类型,而没有把劳动强度和劳动价值考虑进去。“时间银行”毕竟是一种交换载体,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换的基本原则就是公平。从理性经济人的视角来看,相等时间内的不同劳动具有不同的强度和技术含量,不同强度、技术含量的劳动显然具有不同的价值,统一只用时间来计量并不公平,这极易造成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挑肥拣瘦、拈轻怕重,变相挫伤了从事高劳动强度和技术含量服务的志愿者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如此下去,越来越多的人会倾向于选择以较轻松的服务项目来换取等时长的较复杂的服务项目,或者说倾向于用价值含量较低的服务来换取价值含量较高的等时长的服务,从而导致“时间银行”沦为一种价值不平等的交换活动。
(五)服务质量不高
就目前情况而言,“时间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中需要他人照顾的老年人。为老服务不同于一般的志愿服务,老年人尤其是高龄和病残老人属于高风险人群,只有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为其开展服务,仅凭良好的服务意愿很难保证服务质量,甚至可能导致意外的发生。由于志愿服务人员大多为社区居民,尤其是社区中的低龄健康老人,他们往往缺乏必要的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只能给予服务对象比较粗浅的关心和帮助,因此现有的“时间银行”为老服务项目多是一些简单的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如看护、购物、做饭、谈心、娱乐、清洁、看病陪同等,深层次的服务内容难以实现,特别是在那些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专业要求的养老服务项目上,服务质量往往达不到要求。
(六)供求关系失衡
从经济学上的“供给一需求”关系分析可知,“时间银行”的长期平稳运行,必须以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为先决条件。然而就目前我国“时间银行”的具体运行情况来看,很多人往“时间银行”中存入“时间货币”,却很少有人从中支取,从而造成了“时间货币”的大量积压。从队列的角度上分析,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是一个底部收缩的形状,“时间储蓄”中的“时间”具有刚性,积累到一定程度,待人口减少的队列进入老年后,将面临“收不抵支”的危险。目前看来,作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后备力量的年轻志愿者非常缺乏,严重制约了“时间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一旦某一时期出现“时间货币”集聚性的大量支取,极易因为后备志愿者力量的不足导致“时间银行”的崩溃。
四、“时间银行”模式应用于居家养老互助服务的发展策略
鉴于目前“时间银行”模式在应用于我国居家养老互助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多重困境,亟需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加以突破,以便更好地促进“时间银行”在互助养老中积极功能的发挥,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养老压力。
(一)出台相关政策
“时间银行”要实现长期有效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政府在立法上的保障,以此为“时间银行”模式在居家养老互助服务中的应用提供公信力保障。一方面,政府应从战略高度出台正式文件,对“时间银行”在我国社区为老服务中的合法性、管理方的职责、账户的开立、储户的权利和义务、时间货币的存储、支取、转赠、继承等做出明确的政策规定,以此来规范各地“时间银行”的具体运作,让“时间银行”各项工作的开展做到有据可依。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借鉴部分城市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做法,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扶持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参与“时间银行”服务项目的具体运作,将社会工作的专职服务与“时间银行”的志愿服务相结合,由专业社会工作为“时间银行”的具体运行提供信息咨询与技术支持,从而借助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力量来引导和推动“时间银行”良性发展。
(二)提高统筹层次
要想把应用于居家养老互助服务的“时间银行”模式做大做强,就必须提高“时间银行”的统筹层次,实现“时间货币”跨社区乃至于跨地区的通存通兑。要在现有的社区级和街道级“时间银行”的基础上,将“时间银行”服务模式的统筹层次上升到县区级甚至市级,并由县区级或市级政府在各自民政部门增加对“时间银行”进行管理的专项职能,统一管理所辖范围内的街道级和社区级“时间银行”,并负责不同“时间银行”之间服务资源的统一调配,方便服务提供者就近存储和兑换“时间货币”。在此基础上,再逐渐建成省级乃至国家级的“时间银行”,并制定全省或全国统一的“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标准,最终实现全国各级各地“时间银行”之间的通存通兑,促进各地服务提供和获取的联通,消除潜在流动人口加入“时间银行”为老服务的后顾之忧。
(三)建立信息管理系统
“时间银行”为老服务在更高统筹层次上的通存通兑,离不开建立在现代互联网基础之上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支持。“时间银行”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将服务信息录入计算机,解决了纸质化办公导致的服务信息记录混乱以及保存难度大等难题,大大提高了信息管理的效率。通过联网服务,“时间银行”信息管理系统向下可以延伸至街道、乡镇进行基层管理,实现辖区范围内各个社区“时间银行”之间的互通,向上可以通过更高级别的信息管理系统与其他地区的“时间银行”建立联系,实现跨地区的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推进跨地区的互助服务。借助于“时间银行”信息管理系统这个网上交互平台,还可以对外和收集老年服务需求和供给信息,并可由“时间银行”工作人员将服务供需信息加以整理和匹配,以实现服务供给和服务需求的最优结合。
(四)量化时间价值
为了保证“时间银行”中不同强度、技术含量的劳动付出之间的公平性,需要对相同服务时间的不同劳动价值进行科学量化。可以依据一定标准对服务项目进行细分,并在相应统筹层次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时间货币”计算标准。如将所有服务需求划分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社会交往和临终关怀5大类,每一类再细分成若干具体项目,在项目间可以互相折算。为此,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失能老年人等级划分评定标准》和《老年人自理能力评估》等政策,这可以为具体操作提供详细分析的基础(邓志锋,2012)。志愿者在完成服务后,由具有权威性和可执行性的第三方对志愿者所提供的服务的质量进行评估,然后将服务项目和服务质量相互结合,决定具体选取怎样的存兑系数,再由专门人员输入时间管理系统。待到志愿者日后需要支取服务时间的时,再根据本人的服务需求和存兑系数来换算成相应级别的时间长度(李晓燕、孙林、方萍,2013)。
(五)开展服务技能培训
“时间银行”为老服务的服务质量需要服务项目的专业化来加以保障。因此,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服务技能培训来提高志愿者助老服务的专业性水平。比如可以在“时间银行”工作机构中成立专门的培训部门,聘请某些老年照顾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来担任培训讲师,负责对为老服务志愿者的常规服务项目进行服务技能的统一培训;而对于一些需求量比较大同时专业性要求比较高的服务项目,可以委托其他专门的培训机构来进行定期的集中培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服务的专业性问题。此外,对社区现有专职工作队伍,考虑到其平均年龄及受教育水平均比以往有很大提升,可以利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队伍对其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巧培训,并出台政策鼓励专职社区工作者获得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的资格,提升他们的专业化水平,以专业社会工作者来引导和推动“时间银行”模式(马贵侠,2010)。
(六)扩大志愿者队伍
在居家养老互助服务中将“时间银行”模式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一支规模庞大、充满活力的志愿者队伍。在时间银行逐步发展的过程中,要通过不断完善社区志愿活动效益评价机制、志愿者利益保障机制、受益者志愿服务补偿机制等来鼓励社区居民和其他人员参与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并把青年志愿者作为社区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夏辛萍,2014)。因此,要在现有的以社区低龄、健康老人为主体的志愿者队伍基础上,通过加大对“时间银行”的宣传力度,扩大志愿者队伍的来源渠道,努力吸收社区内外年轻人的积极参与。此外,还可以通过向国外发展成熟的“时间银行”吸取经验,尝试与部分企业达成合作,招募其员工注册成为“时间银行”会员,实现盈利企业和“时间银行”的互助互赢。如此通过吸收多样化来源的志愿者,优化志愿者内部的年龄结构,保证志愿者内部正常的世代更替。
五、结语
将“时间银行”模式应用于居家养老互助服务,可以吸引更多的潜在志愿者服务资源参与到社区为老志愿服务当中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现阶段居家养老中资金和人手不足的困境,更好地满足大多数老年人在家养老的愿望,并在互助养老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和谐社区的建设。然而,“时间银行”也只是以有偿服务来支撑互助养老的一个载体,是扩大社区为老服务志愿者群体的一种形式,它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现阶段的养老压力,但不可能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主要手段,因此其功效不能被过分夸大。而且,就目前我国“时间银行”为老服务的具体运作来看,更多的服务项目仍然是一些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简单服务,志愿者很少具备老年照顾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仍然存在很大局限。因此,“时间银行”模式基础上的居家养老互助服务只能作为我国养老实践的一种重要补充形式,而不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养老模式的替代。
[
参考文献]
[1]陈功、杜鹏、陈谊,2001,《关于养老“时间储蓄”的问题与思考》,《人口与经济》第6期。
[2]邓志锋,2012,《关于我国助老服务“时间银行”建设的思考》,《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4期。
[3]李晓燕、孙林、方萍等,2013,《我国“志愿时间银行”问题研究》,《劳动保障世界》第1期。
[4]马贵侠,2010,《论“时间银行”模式在居家养老中的应用》,《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5]穆光宗,1999,《建立代际互助体系走出传统养老困境》,《市场与人口分析》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