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学术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学习;文化认知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充分肯定了数学的文化价值,特别是在“课程实施建议”的“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教材可以在适当的地方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则进一步强调:“数学课程应适当反映数学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数学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数学的社会需求,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数学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为此,高中数学课程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并在适当的内容中提出对‘数学文化’的学习要求,设立‘数学史选讲’等专题。”可见,数学文化已逐步从理念走进中小学数学课堂。如何使数学文化真正走进数学课堂,一个比较现实的做法是使之融入到数学学习之中。这不仅要重视数学学科本身的文化价值,还要探讨学生的文化认知特点,对文化、数学、学习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做深入的考察。
一、高中学生的文化认知特点
根据维果茨基的“文化发展的一般发生学原理”:儿童的文化发展所有机能出现两次或两个层面,先是社会层面,接着是心理层面。首先它作为心理间的范畴出现在人们之间,然后作为心理内的范畴进入儿童中。[1]可见,从文化的视角剖析数学学习,至少要采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观点。
(一)同喻性
一个时代文化环境的形成离不开文化的传递机制。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从研究人类社会文化传递的差异出发,将人类的文化变迁划分为三个部分:后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前喻文化,其中同喻文化是指学习主要发生在同辈人之间,其基本特点是以当代流行的行为模式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今天的高中学生带有同喻文化的特征。
高中学生的同伴影响逐步扩大。我国绝大部分高中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缺乏可以沟通的兄弟姐妹。而在多数中学,一个班级通常有四五十人之多。家庭和学校之间存在着的差异使他们更倾向于在学校群体生活中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思想,同龄人的观念、行为对他们产生较大的影响。
中学教师的长辈角色正在淡化。社会的迅猛发展,使教师再也无法通过施加压力来传播旧的文化观念,原来的自上而下的教育模式已失去了部分魅力,许多青年人通过自己摸索和感受萌生了前人未曾有过的想法和期望。特别是高中学生,由于知识的增长及心理的逐渐成熟,开始比较多地从个体存在与发展的角度来思考社会与人生,他们已经不可能也不必完全照搬前辈的经验去刻画自己的人生轨迹。那种后喻文化中说教式的思想教育方式,比以往更不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作为文化的数学正以学生乐于认同的方式被传播。数学具备文化独有的特性:它是延续人类思想的一种工具,是描述世界图式的有力助手,精确的形式化、简洁的符号表征常常被成功地运用到其他科学领域。伴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领域的不断渗透,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联系数学。在数学新课程背景下,一些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数学知识进入高中教材。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学生得以快速了解大量知识。不断拓宽的信息通道,活泼平易的呈现方式,使数学有机会向学生展示它人文的一面。
(二)不均衡性
人的认知源于人与大自然、与社会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其发展又与个体内部的认知因素密切相关。由于学生的大量知识通过学校习得,他们的认知结构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及其形成过程。联系我国目前高中教育的实际情况,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知存在如下问题。
1.知识结构的不均衡造成学生对“数学”的文化感知产生偏差。学校的学科设置力求体现当代人类知识的主要特征,现代人类知识总体结构中,关于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知识部门已大大超过了人文社会科学。人类6 000余种学科中,属于科技类的知识约占总数的。与之相应,我国普通高中课程虽然设置了政治、历史和地理,但在学校的地位却难以与数学、物理和化学等相比。如果高一阶段有若干可以机动安排的课时,学校更愿意留给数理化等学科。由此造成的一个突出现象是,文、理科学生人数的差距巨大,尤其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如浙江省的文科学生通常只占同年级人数的左右。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的不均衡,使学生文化素养不够全面,对待事物容易就事论事。有不少学生认为数学是确定的,数学问题有且只有一个答案,学校中学到的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价值。
2.组织结构的不均衡导致学生对“数学”的文化认同出现逆差。人们重视科技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不只表现在教育规模、教育结构方面,更表现在课程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方面,换句话说,科技文化统治着学校教育,科技知识、理性思维广泛而深入地影响和左右着学校教育教学过程”。[2]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组成方式不均衡。在中学界,几乎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相当重视数学,但他们对待数学的动机不同,其中不乏出于高考的压力。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教学中存在着重结果、重应用的现象,忽略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知识的生成是快速的,知识之间连接的链条被机械地焊接,知识的运用中充斥着大量的习题。在“现成的数学与做出来的数学”之间,很难将数学看成是人类的活动。学生数学“学”得越多,对文化的认同反而越少。
二、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表现形态
数学文化与数学学习融合的过程中,文化、数学、学习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必以某种形态表现出来,而这些表现形态又将决定我们采取相应的方式。在分析高中学生文化认知特点的基础上,笔者将从数学学习的“文化”特征、文化学习的“数学”课程以及数学文化的“学习”过程三个方面探讨数学文化在数学学习中的表现形态。
(一)群体的活动性
群体与活动是数学文化进入数学教育过程的直接表现。一旦我们以文化的理念开展数学教育,这种表现形态便应运而生。
其一,数学教育的文化观强调学生以活动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
数学作为人们描述客观世界的一种量化模式,它当然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承认这一“客观性”的基础上,相对于认识主体而言,数学对象终究不是物质世界中的真实存在,而是抽象思维的产物,它是一种人为约定的规则系统。可见,数学的文化观念不仅承认数学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还强调“人”在数学文化体系形成过程中的能动作用。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的界定中指出:“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这说明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活动的参与中,通过活动,使知识学习与精神教化自然地结合起来。并且,数学文化的渗透性具有内在和外显两种方式,其内在方式表现在数学的理性精神对人类思维的深刻渗透力。因而,在数学教育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挥数学在精神领域上的教育功效。
其二,文化意义上的数学教育提倡群体的交流与合作。
文化的概念始终与群体、传统等密切相关。在现代人类文化学的研究中,关于文化的一个较为流行的定义是:“由某种因素(居住地域、民族性、职业等)联系起来的各个群体所特有的行为、观念和态度等。”在现代社会中,数学家显然构成了一个特殊群体──数学共同体,在数学共同体内,每个数学家都必然地作为其中的一员从事自己的研究活动,从而也就必然地处在一定的数学传统之中,个人的数学创造最终必须接受社会的裁决。“只有为相应的社会共同体(即数学共同体)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3]文化意义上的数学正是关注到了数学与整体性文化环境的关系,数学“不应被等同于知识的简单汇集,而应主要地被看成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一种以‘数学共同体’为主体,并在一定环境中所从事的活动。”[4]
可见,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蕴涵着一定的“社会性”。教科书上貌似明了的叙述,其实是经过历史荡涤的精华,承载着复杂的文化背景。在学校教育的条件下,教师与学生自然构成了一个“数学学习共同体”,虽然他们未必能发明或创造出新的理论,但面对同一个数学问题,各成员有着不同的行为、观念和态度,这些差异常常在相同的时间聚集于同一个环境。鉴于高中学生文化认知的同喻性,某个学生的见解需要接受共同体的评价才能被承认,教师的教学内容同样需要经过共同体的认同才有可能真正被学生内化。因此,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学校中的数学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微观的数学文化。
由于学生主要通过在教室中获得数学知识,所以,数学文化教育的中心场所应在教室。已有的国内外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所具有的各种与数学教学直接相关的观点、信念等是影响数学教室文化的重要因素,彼此的数学交流与合作是构建教室文化的主体部分。近几年来,现代教育学正将这种相互交换想法的学习(即互惠性学习reciprocal learning)当做未来学习的模式,作为建构新的教室文化的指标。
(二)系统的开放性
群体的活动显然可以贴切地表现数学学习的“文化”特性,但这些活动始终在“数学”范畴内展开。我们有必要探究高中数学课程的特点。
从文化传承上看,高中数学课程具有组织构成的开放性,主要表现为它与社会生活及现代数学的动态联系。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子系统,数学并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外部力量对于数学发展也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二次世界大战就曾促进了系统分析、博弈论、运筹学和信息论等学科的研究。虽然高中数学课程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数学,出于教育的目的对数学知识进行了重新整合,但这种“教育加工”仍然要尽量地展示数学科学的原貌,以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数学的一些分支等正逐步地进入高中教材。虽然外部力量对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数学课程没有如此巨大的影响,但它们表明了数学的广泛应用价值,从而为高中数学课程结构的开放性给出了有力的证明。例如,教材中的有限与无限、随机与确定、结构与算法等都与现代科学技术有联系,而数列、线性规划等直接地涉及学生的社会生活。
从文化传播上看,高中数学课程具有观念整合的开放性,通过课程的活化促进文化增殖。数学课程中内容的选择、编写乃至实践,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社会、文化与观念等要素的影响,从而在传播的过程中产生文化的扩展和延伸。课程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简单地复制,更主要的是通过文化增殖起到一种强烈的活化作用。在中学阶段,虽然各位教师面对的是同一本教材,但教师总是要根据具体教学过程的需要进行具体的再加工,而这种加工的过程又必然会溶进每个教师特有的个性因素,渗透着教师本人的世界观,体现他的精神面貌并以此对学习者产生影响。同时,由于学生个体素质的多样性,即使是由同一位教师传递并且传递的文化实质完全相同,对每个学习者来说,文化信息的接受也存在着差异。[3]
从文化传递上看,高中数学课程具有整体效能的开放性,通过系统属性的联合作用,发挥出“整体大于部分和”的功效。在高中数学课程内部,各子系统既保持着纵向的知识序,又维系着横向的方法序。例如,从指数函数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到反三角函数,这些知识被有序地排列着,它们之间借助反函数融为一体,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生动地刻画出函数的性质。在其外部,高中数学课程以工具性学科的地位与其他中学“友邻”课程形成协同关系。“数学课程向‘友邻’课程提供知识和智能方面的储备工具,又从‘友邻’课程那里获得需求信息、实证材料、强化运用数学智能的场所。”[5]例如,函数与物理的势能、立体几何与化学的分子结构、排列组合与生物的基因分析、对称与语文的对偶等。
文化与课程的关系表明,高中数学课程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体系。作为中学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要对“数学”有正确的认识,那就是:是整体的数学,而不是分散、孤立的各个分支;是广泛应用的数学,而不仅是象牙塔里的严密体系;是与其他科学密切联系的数学,而不是纯而又纯的抽象理念。
(三)知识的默会性
对群体活动与数学课程的考察,有助于我们把握数学文化表现形态的总体脉络,但数学文化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被学生领悟。由于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作为文化的数学与作为科学的数学在学习过程中也有所不同。
科学的数学追求完全确定的知识、精确的运算与严密的推理,追求用简单且抽象的语言来描述客观世界的规律。在客观主义知识观、科学观的支配下,人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客观性、非个体性、完全的明确性等等,出现了“人的隐退”现象。
其实,知识并不是孤立的、静态的、纯形式逻辑的,而是常常与人休戚相关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一样,充满着人性因素,科学实质上是一种人性化的科学。”[6]在国际哲学界以创立意会认知理论(Tacit Knowing)而闻名的英国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波兰尼从“我们所知道的要比我们所能言传的多”出发,把人类的知识分为明言知识与默会知识。明言知识指以书面、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知识,默会知识是指未被表述的、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知识,例如,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波兰尼认为:“在非言传的‘意会’认知层面,科学与人文是相通的。”[7]
既然这种默会知识藏于内心,无法用明确的规则来表达,那么该怎样学习传授呢?波兰尼指出:“通过了解同样活动的全过程,我们才能了解另一个人的内心东西。”基于高中学生的文化认知特点和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突出数学知识中的“人性”。
1.客观对象“数学化”。弗赖登塔尔曾言:“我们的教育应当为青年人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获得文化遗产。”对学生而言,“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8]通过“做”数学,“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真实地反映了在数学课堂中形成的文化:具体的教师、具体的学生以及正在形成的具体的‘数学化’。”
2.数学解题“拟人化”。从文化的角度审视数学解题过程,它是策略创造与逻辑材料、技巧性与程式化的有机结合,是一个有序结构的统一体,它与数学的特征相一致,隐含着数学家的思维方式,从而使解题超越了数学思维活动本身的范围,进一步延伸到文化道德、思想修养的素质范畴。G·波利亚的《怎样解题》中包含了程序化的解题系统、启发式的过程分析、开放型的念头诱发及探索性的问题转换等,字里行间不时地涌现出诸如“如果你有一个念头,你是够幸运的了”“好的题目和某种蘑菇有点相似,它们都成串生长”“呆头呆脑地干等着某个念头的降临”这些平和的话语,使读者不知不觉间置身其中,一些解题外的感受也油然而生。优秀学生对解题感兴趣,更多时候像在做游戏,说明数学习题中蕴涵着很多人性化的品质──题中寻趣,在于换个角度看问题。
参考文献
[1]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0.
[2]刘振天,杨雅文.当代知识发展的不平衡与教育的战略选择[J].现代大学教育,2001,(4):15.
[3]孙小礼,邓东皋.数学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149.
[4]郑毓信,王宪昌,蔡仲.数学文化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5.
[5]张永春.数学课程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84.
[6]钱振华.默会理论的SSK意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9):32.
首先是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小班化教学中虽然学生规模较小,数量较少(一般控制在30人以内),但学生之间仍旧存在多方面的差异.因此,教师要对班内每名学生的性格、特长、成绩以及能力倾向多方面因素进行认真分析,挖掘个性,寻求共性,对学生进行小组编排.如某班有28名学生,其中女生6人,男生22人,通过分析与调查,可以将学生分成7个学习小组,4人一组.以其中一组学生情况为例: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小的集体,而集体就不能缺少必要的领导者和组织协调者.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之后,教师应选一个小组长,并对小组长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可以侧重于小组长的职责和作用;如何凝聚组员力量,互帮互助;如何通过协调组织来根据每个小组成员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分工,从而完成学习任务.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小组长不但会成为教师的最佳助手,还能够成为其他学生的得力帮手,对促进探究性学习有着十分积极而必要的作用.
二、小组合作式小班化数学教学的探究策略
1.把握探究时机,积极引入探究性课题
把握探究时机,适当引入探究性课题,对小组合作式的小班化数学教学十分重要.那么最佳的探究时机是什么时候?笔者认为当某一个课题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自己无法独立完成时;学生意见无法统一,出现多样化答案时;当数学知识出现某个关键点或者是转折点,需要学生主动探求时;当学生反映出交流欲望时,都是引入探究性课题的恰当时机.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应用时,销售问题是大多数学生公认的难点,每当遇到此类题型,他们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这时以这个难点为契机,引入探究性课题“怎样赚钱”让每个小组深入生活进行体验,了解具体的销售情况,通过实践让他们来解决一系列的数学问题.这种抓住学生探究心理,选择恰当的探究时机引入课题,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构建互动关系,合理组织探究性活动
教师要想在小学阶段运用多元化的解题方式,并充分的发挥多元化的解题优势,首先应该认识到多元化教育发展的未来前景以及教育的价值。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遇到解题上的困难时,教师要多多的鼓励学生,让学生自己独立的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要善于发挥自己的思想,这样学生成功的解题之后,学生的成就感就会增强,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所提升,学生的独立自主学生能力也有一定的增强。另一方面,多元化的解题方式注重的是学生的解题方向、解题的角度、解题的深度,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换位思考能力,同时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能进行不断的推敲和反思,掌握多种解题方式,这能有效的避免在以后的学习中过多的依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多元化的解题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在教学中首先是要强化学习,不断的增强学生的基础知识,熟练的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增强对学生的要求,并不定期的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检查,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知识,进而再给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的试题,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只有学生在熟练的运用知识之后才能进行思维的创新,才能创新多种解题方式。如果学生只是有创新的思维,而没有实际的知识作为基础,也不会创新出多种解题方式。所以在多元化的解题过程中,基础理论知识是基础,要不断的强化学习力度,增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力。
(二)多元化解题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要求小学的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教材和实际生活的联系,结合实际的生活场景给学生一些暗示,也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模拟生活情境,通过情境模式让学生进行推敲和反思,进行思维的发散,能找出多种解题思路。例如:将枯燥的习题进行生活化,小明和小红约好一起去玩耍,两家相距500米,小明到小红家需要5分钟,小红到小明家需要10分钟,那么请问两人相遇时,各自走了多少分钟,走了多长距离呢?学生普遍的都会采用路程公式来运算,这是传统的解题方式,不具有创新性,教师要采用科学的方式积极的引导学生,利用距离的一定性,时间和速度成反比的比例关系来进行解题,这更有创新意义,更有益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总结
以前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已经无法适应知识更新比较快的时代了,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社会需要,注重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综合素质的培养[2]。在新的实验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学生会更加清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而更主动的参与到实验教学当中,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无机化学实验的兴趣也会大大增加,而不再是机械的模仿实验教师的操作,不加入任何自己动脑思考的过程,有针对性的选择与实际生产密切相关的实验操作,灵活有效的利用实验资源,增加学生自我锻炼的机会,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精选实验内容,实施绿色化实验教学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长期处于理论课的附属,选择的实验内容基本上是都是对理论课上所讲的理论的验证。要想满足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就必须精心选择实验内容,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将绿色化学理念贯穿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减少有毒有害实验药品的用量,在实验过程中尽量避免有毒有害的化学产物或副产物的生成,减少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提高实验试剂的利用率和药品的使用率,将实验产生的废液集中存放并按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尽可能的回收再利用,注重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3在实验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是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的网络技术之一,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一些抽象的原理和现象,很难通过单纯的语言讲解让学生理解,因此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把难懂的原理和现象,具体而形象的展现的屏幕上,来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多媒体教学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引入的素材较多,能够声形并茂的将抽象的原理,形象直观的表达出来,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更深刻的体现。
4更新实验教学方法
目前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注入式、启发式、探究式等,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只用一种方法,二是采用多种方法并用的形式,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式的把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取而代之的是,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学生对实验内容中的知识点进行小组讨论,老师在实验过程中只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及时纠正学生的实验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并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实验结果,使学生正确的理解和掌握实验原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联合并用的方式,从而提高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5改善实验室的硬件设施
实验室是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实施过程的主要场所,学生在这里不仅增长了实验技能,也提高了实践创新能力。在无机化学实验的内容里会涉及一些基本仪器的使用操作,这些仪器的更新程度直接反映出实验室的教学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非常快,只有跟上发展的步伐,引入先进的仪器设备,才能培养出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因此,高校要增加实验经费的投资,建设高标准、高水平的无机化学实验室,健全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更高级别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基地。
6结语
【关键词】小学数学;对话;应用
在传统小学数学课堂中,小学数学课堂有非常多的明显缺陷,例如没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非常少,教学处于灌输阶段。在这种环境下,教学内容大部分由老师单独决定,师生之间的交流几乎为零。
一、小学数学对话教学内涵分析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沟通是生存的必要。在沟通过程中,对话方式常常占据主要形式,这句话包含有多种不同含义。通过对话方式,人们思维方法和思维内容常常会发生改变。对话主要是由双方当事人之间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思想和情感交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学应当加入对话机制,通过对话机制使得教师和学生加强沟通,促使学生学习效果进一步加强,也可以使得教师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改善。在小学数学中加入对话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教学中灌输式教学缺陷,在教学中建立起真正平等民主尊重的教学氛围,使得学生的创造性得到进一步激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形式
1.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老师与学生对话应当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并不是老师施舍给学生的一种待遇,而是基于自身教学理念的改变,一种对话意识的觉醒。对于教师而言,教师认为自己是成年人,很难轻易抛弃自身权威和优越感,以平等姿态与学生进行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常常崇尚数学学科,背离了与学生进行交流的精神,忽视了课内民主,只追求效率却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之下,教师教学实质上需要培养师生之间的默契情感,使课堂成为老师和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这部分应当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构建,而并不能由老师单独构建。通过对话教学,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可以进一步拉近,使得老师和学生可以敞开心扉进行交流,促使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在进行对话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进行对话也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可以见多识广、大胆创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中,由于没有教师参与其中,学生不再会畏惧教师权威,可以使学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进行思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心情非常放松,思维会更加敏捷,对于问题的想象可以无拘无束,发表自己任何想法与同学进行交流。在学生之间的交流中,学生之间可能有平淡的对话,也可能会有激烈的辩论,每个学生会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每个学生也可以倾听其他学生想法,这种思维碰撞可以使学生见多识广,充分吸收别人意见,完善自己建议,达到自我发展的效果。在这种对话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收获知识,可以收获同学友谊,同时还可以享受平等交流的。
三、小学数学中对话教学的应用
1.构建交流平台,师生之间形成“对话”由于数学学科要求较强的逻辑思维,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教导,搭建一个和谐的交流平台。笔者建议可以采用无记名的方法设置邮箱,这个邮箱就放置在教室之内,学生可以采用无记名的方法向教师提出意见。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师生之间形成平等的关系,为师生之间进一步沟通埋下伏笔。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建立师生对话平台,例如我们可以建立微课平台,在上课之后,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对话,学生可以将自身不懂的地方告诉老师,老师可以制作微课,将微课放置到班级共享群中,学生可以自主下载学习。例如如果学生不懂等边三角形,教师可以使用现代科技给学生展示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边和角,通过非常直观的方法让学生知晓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2.注重“对话形式”,丰富课堂内容在对话时,对话的形式不应当只限于传统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进行对话。例如,多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因为学生的交流中没有老师的成分,这使得学生的压力可以减少,形成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学生不知道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此时老师可以使用画图等多种不同的对话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以便使得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等边三角形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