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育管理主观论;教育管理;理解
一、教育管理主观论产生的背景
教育管理主观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它的代表人物是是加拿大的著名教育管理思想家格林菲德。教育管理主观论是在批判教育管理科学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教育管理理论体系。教育管理科学论注重对事实问题的研究而把价值问题排除于教育管理之外,目的是把教育管理理论建设成为像工程学或医学那样的科学理论。格林菲德批判了科学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的诸多缺点,如强调管理的“科学化”、排斥价值的存在、管理不关注个体等。以格林菲德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管理理论,即主观主义的教育管理。强调个体在组织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教育管理是具有价值的活动。
二、教育管理主观论产生的理论基础
教育管理主观论从康德、韦伯、新科学理论和文学艺术理论中寻找思想支撑,继承了康德的哲学思想,吸收了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思想,这成为教育管理主观论的重要思想基础。教育管理主观论还受到以库恩和费伊阿本德为代表的新科学主张的影响。这些思想与理论成了教育管理主观论的产生的理论基础。
三 、教育管理主观论的主要内容
1.人的意图、价值、习惯和信念是构成组织管理的重要要素
教育管理主观论认为将组织管理当做自然客体、一种完全独立于人的行为、情感和目的而存在的观点是错误的。组织管理与个体紧密相联,人们以种种不同的方式对组织进行着解释,不同的人基于自己不同的意图、经验和价值对组织和组织中的事有不同的看法,组织是意志、目的的外在表现。组织不受科学法则支配,而是受人的意图和决定所指导。许多理论研究的是组织的结构,而教育管理主观论强调组织中的人的研究。
2.教育管理是具有价值的活动
教育管理科学论主张决定问题可以用理性的逻辑的术语进行解释,格林菲德认为这是一种狭隘的科学管理观。他认为广义的科学管理概念不仅研究事实问题,还要承认教育管理具有价值,承认价值是日常生活和管理中各种行为的动力。教育管理本身是和人的活动紧密相关的,价值是人和事物相区别的重要特征,人的价值是主观的,是客观与主观的一种满足关系。教育管理主观论摒弃组织可以为科学所控制的观念,认为教育管理是具有价值的。
3.所有观察都与特定的理论联结在一起,不存在纯粹客观的观察
教育管理主观论认为所有的观察都是在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的影响下或者是说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的观察。所有的观察都涉及一定程度的解释,观察是用理论来作为支撑的。用哪种理论来进行观察没有统一标准与模式,而是由我们自身的趣味、价值、主观偏爱这些因素所决定的。客观的理论选择是不存在的,理论的选择是个人价值偏好的一种表达。
4.理论研究的任务在于努力理解并发现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组织管理现象可以做出如此不同的解释
认识是主观性的,每个人对组织的认识和理解都不同,组织是人们对它陈述的结果。主导人对组织进行解释的是人们的主观意志和价值偏好等非理性因素。因此,把握组织的本性和管理就必须重视人的价值观、主观意志、意愿等非理性因素,理解并发现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组织管理现象能做出如此不同的解释。理解组织管理,就要理解组织管理中的人,和他们所持有的种种想法以及行为信念。通过理解人们在解释现实中存在的种种差异性,探寻个体行动的主观规则。
5.就教育管理世界的探索而言,文学艺术的认识方式较之科学的认识方式更为妥恰和有效
科学的认识方式一般是以概念和抽象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而文学艺术认识方式一般是以形象的形式来表达。科学认识方式遵循的是客观性原则,而文学艺术的认识方式并不强求有事物可验证、实物可对应。文学艺术的认识方式是指对人的情感的、艺术的、审美的和道德评价的认识,它是描述性的、非理性的,没有明显的逻辑和推理,本质上是一种人文的认识。它比起科学的认识方式能让人对对现实进行根本的强有力地洞察、理解和鉴赏。
四 、教育管理主观论产生的影响
1.重视从“自下而上”的视角来分析问题,强调对话管理的重要性
教育管理主观论强调个体成员的观念和意识,强调个体的情感、希望、意志等,强调个体体验的重要性和个体对事件的理解与解释。由于个体的价值和经历不同,他们对发生在学校组织中的各种事件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管理者要照顾到个体的这些差异,倾听不同个体对事件的不同理解,针对每个个体的情形进行判断,然后做出一定的权衡,而不是从一个抽象的组织目标出发,进行计划和控制。
2.强调内在制度及制度的共同建构
内在制度是相对于外在制度而言的。外在制度是由权威外在设计出来的,由上级强加于组织的制度,一般需要靠指令和计划来推行。内在制度是相对于外在制度的群体内的随经验和自身的认可而演化成的制度,它以自发自愿的方式来对组织成员的行为进行调节的。主观主义强调组织中个体意愿和价值的重要性,强调组织成员对规则的解释。组织成员更愿意遵守自己所创生的、为自我所承认的制度,而不是从外部所强加的制度。
3.从重视组织结构、规则的研究转向对人本身的研究
教育管理主观论者认为组织是人所创造出来的社会现实,将人即组织成员放在了问题研究的核心。组织结构是人与人互相作用的产物,以此主观主义对人的关注远远超过对组织结构和规则制度的关注。个体理解重要性的强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学校和组织的管理。要进行成功的管理,就应该对组织成员的不同价值观和动机有所了解。教育管理活动是人的活动和为了人的发展的活动,不是最终可以为机器所替代的技术活。不能离开人来谈组织的管理与决策,应当重视人的价值和人的非理性在管理和决策中的作用,肯定了个人在组织机构中的重要性。
4.重视质性研究方法的应用
以实证主义的方法从事教育管理研究固然有许多 优点,但是由于在教育管理研究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它不能有效的揭示出对于人的动机、价值和态度等对教育管理有重大影响的因素。针对实证主义在研究教育管理问题上的局限,教育管理主观论者开始力图摆脱逻辑实证主义方法的桎梏,寻求定性方法,如格林菲德的文学艺术的认识方式等。质性研究方法是一种综合的研究方式,包括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叙事研究等研究方法。
五、总结
英文名称:Modern Education Management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辽宁教育研究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辽宁省沈阳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5485
国内刊号:21-1570/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现代教育管理》原名《辽宁高等教育研究》,创办于1980年1月,双月刊,内部发行,辽宁省高等教育研究所和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主办,主编为陶增骈,副主编为邓晓春、李放。1991年3月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发行。1993年改为辽宁教育研究院和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主办,主编为陶增骈、邓晓春。2000年1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更名为《辽宁教育研究》,月刊,公开发行,辽宁教育研究院主办,主编为李喜平。2001年至2006年3月主编为张德祥、邓晓春。为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和期刊自身发展的需要,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于2009年起更名为《现代教育管理》。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教育管理模式;改革创新发展
一、高职院校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中存在的弊端
(一)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传统老旧
时代在不断变革发展,信息技术更新日新月异,人们生活水平也在发生质变,但很多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模式还是一成不变,停留在早些年的教育管理模式当中,没有很好地利用新时代的变革提升自己教育管理理念,导致教育教学水平越来越跟不上时展,招生也就越来越艰难。一成不变的教育管理模式与日新月异的大数据时代形成两个极端,两者之间的距离也就越来越远,失去了相互交叉的机会。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中只单纯地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黑板上不断地写出考试重点,学生在讲台下拼命地抄写希望跟上老师的进度,而教师只关注能否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并不在乎学生的学习成果[1],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反而容易导致学生因此失去自我思考的习惯。
(二)多媒体技术在传统高职教育管理模式中不常见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课堂上普及已经成为大数据时代下最常见的事物。然而现在仍然有部分高职院校教育当中,利用教学教材授课的方式,课堂上“严格按照”教材中的内容口述给学生,每堂课都是重点知识一黑板,学生在课堂上的任务就是抄抄抄,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思考或者提问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只能自己去网络上寻找相关的资源重复学习,这样不仅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对于教师而言,这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大数据时代的教学课堂应该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利用多媒体的方式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思考,进而从学生层面提速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水平。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给学生教学者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
(三)学生反馈形式少是高职院校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中的短板
传统的高职教育管理模式限定的大都是学生的管理条律,这也就导致了在高职院校中学生在学校的表现畏首畏尾的,不敢热情地展示自我的能力和水平,有新颖的想法和理念也都藏于心中。久而久之,学生的表达欲望逐渐降低,对于学习上的问题懒得表达出来,有问题不能及时得到反馈解决,容易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影响,更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造成不良后果。除了在学习上的,学校生活中的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在生活上遇到问题只能寻求辅导员的帮助,然而作为学校最基层的管理人员,辅导员的工作多且杂,不能保证有更多的心思花在管理学生的生活上,或者因为学校管理制度的限定,只是从制度层面上去管理学生,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情况[2]。对于这样的情况,长此下去,学生也就更加懒得去找学校或者辅导员管理生活上的问题,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造成影响。
二、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变革创新的必要性
(一)能够有效实现高职教育管理的多样性
就传统教育管理模式而言,一个班级三四十个学生,每人一双眼睛盯着教师的黑板内容,使劲地抄着所谓的课堂重点:学生没有思考,教师没有教学,一切都在跟着教学教材走。这样的教学在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望眼过去比比皆是,这也就导致在新的教育时代下,传统教学模式逐渐在新浪潮下不断改革创新,对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调整,以大数据时代为基准进行考量,让学校的发展在新的时代下爬得更高,发展得更好。大数据背景下,以互联网为媒介,建立起学生与世界文化交流的纽带,学生利用计算机就能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化学习,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还可以在线连接指导老师,实现教育教学的全面化,同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并养成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课堂知识之外的东西,了解外面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标准,并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懂得激发自身的优势突出自我个性,促进更好地成长和学习。而教师也是同样具有优势的。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资源仅限于教学教材,不仅是学生,教师也难以通过教材看到外面的教育情况,没有对外的途径导致跟不上城市里的教育水平,城市与地方高职之间的教育差距越来越大,教师能力的差距也随着拉大。而计算机的普及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教育行业的发展也起到提速的作用,教师利用计算机链接外面的世界,共享外界的优秀教育资源,进而反馈于学生身上,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更多的学习机会,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教学目标和提升教学质量。
(二)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迅猛,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除了在生活领域的应用之外,在教育行业的普及率越来越高,逐渐影响着高职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然而由于不同的个体对事物的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单一性的教学方式难以发挥学生的真正水平,因此在高职院校教育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工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调整教学课程难度和进度,同样学生也可以选择与自己水平相符合的课程。在大数据时代,资源共享是最直接最明显的表现,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存在学习难度的课程可以多次重复学习或者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问于教师,教师通过多媒体的技术实现答案共享,不再受地域、人文、科学等的局限,对该课程存在疑虑的所有同学也可以直截了当的明白问题所在,加速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水平。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中是根本不敢想象的存在,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因为各种各样的条件限制,导致优秀的教育资源不能得到普及推广,使得部分经济不发展地区的高职院校教育发展受到限制,短期内无法实现教育管理大幅度突破发展,长期这样下去,学校的招生问题、教育教学问题、学校发展问题都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而在大数据共享时代到来,这样的问题就不复存在了,多重优秀教学资源在多媒体的普及下全民受惠,地区间的教育水平差距急剧化减少,优秀人才不再局限于大城市才能培养[3],地方高职院校也能培养出闻名世界的高级专业人才。大数据的发展从教育行业而言,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也降低了我国教育行业的差距。
三、大数据背景下,高职教育管理模式变革的启示
大数据时代下,资源共享成为常态,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在这样的时代下难以存活,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无论是从学校的未来发展思考还是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创新变革已经成为时展的主流。因此,利用大数据科学有效的分析高职传统的教育管理对象、条件需求、教育过程等[4],为高职院校未来发展制定个性化的发展方案,根据不同时代下,教育需求不同、学生条件不同设定新的教育管理模式,以为时展培养新时代人才为己任,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增加学生的附加值水平,促进学生能够更好在社会中适应发展,共同推动我国教育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
关键词:学校管理 教育 管理 创造性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场所,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中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在对学校教育管理总存在的几个典型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从"教学"和"管理"两个角度出发探讨了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相关内容。
1、学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管理观念存在局限。管理观念的是管理工作的知道思想,人的所有行为都受到其观念的支配和影响,管理观念会通过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管理因素体现出来。所以管理工作变革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对管理观念进行改变。在进行传统的教学管理当中,管理者通常以管理制度的制定者自居,仅仅要求被管理者无条件的执行自己的管理制度和对应的命令。而没有给被管理者创造一个能够确保管理制度能够执行和达成的必要的劳动和生活条件,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来为被管理者创造条件。这样才能成为他们可以信赖的依靠者,使得他们更加服从领导的管理。否则,将不能成为他们的贴心人,失去暗埋的支持和信任,管理工作难以开展。
1.2 管理制度存在局限。制度是管理工作实施的重要依据,是实现对学校科学管理的重要规范和保证。一个学校的管理制度具有一定的传统性,它是随着学校教育历程的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积淀。但是正是这些传统因素和积淀在一定程度上给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例如,管理过程中仅仅是注重制度,将制度的执行程序视作至高无上的工具,浪费了教师员工和学生的大量时间,效率低下;同时,在制度的规定和限制方面过于细碎,有时甚至对一言一行都进行了具体的规定,限制了教师创造性工作的开展,学校教学氛围死气沉沉。
1.3 管理方法不尽科学。管理方法是管理工作的重要构成因素,它是管理者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工具。但是,当前的管理过程中,由于没有考虑到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是"教育"和"管理"两方面工作的结合,仅仅偏于管理,而疏于教育。同时,传统的管理方法都是通过制定一套完善而严密的规章制度来对教师进行监督,尤其是从行政手段和方法上分别对被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而疏于管理中的教育方法,将给学生和教师工作价值带来影响,影响了他们学习效果和工作质量的提高,是一种不够科学的管理方法。
2、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教育"和"管理"
在学校这个育人的场所当中,学校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既要对承担着育人职责的教师进行管理,同时还应该通过做好学生的思想、生活以及学习等方面的教育工作,教育和管理两者不可偏废。
2.1 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教育"。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多种教育手段来解决被教育者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教育的方式来转变人的思想及认识,提高他们思想、学习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而新时期的教育工作重点在于"导"的方面,也就是说要通过"疏导、指导和引导"三种途径,采用非强制性的手段予以实现。例如,学校在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时,除了要对学生提出诸如:尊重他人、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等思想之外,还应该对为什么这样做,应该怎样做来进行细心地知道和告知,通过深入的分析和观念的引导来使得学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是非观念和价值观念。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的原则才能够启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意愿,远离假恶丑,最终达到道德建设的目的。
再者,进行教育时还应该以"情"作为行动的基础,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关爱体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讲,教育是一种对心灵进行耕耘的活动,是一项进行内心沟通的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学校的管理者应该通过饱满的热情,以及入情入理的方式才能够使得学生和教职员工理解并接受自己的管理工作,最终入脑入心,从思想上受到触动,从内心上支持和理解管理者的活动,最终达到管理的目的。
2.2 学校教育管理中的"管理"。从本质上来讲,管理工作就是利用对应的制度和规范来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最终使得被管理者形成一种自觉的习惯确保组织高效而有序的运行。与上面所述的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管理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制度和规则是管理的前提,正所谓"无规矩难成方圆"。学校的管理制度,尤其是以学生为对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尤其应该以教育作为基础,坚持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作为学生管理的基本出发点,通过制度对学生来进行约束与控制是学校教育管理的核心。教育工作中所反对的,要在管理制度方面得到体现,对之加以约束和控制;而教育所倡导的,管理制度方面应该予以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同时,在进行管理规则和制度的治理过程中,在学生的管理和参与过程中制定下来,这样才能体现出对应的民主性,在之后的实施过程中也不会存在过大的阻力。而且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一种教育,这样既契合了学生的需要,同时也无形之中得到了这方面的教育。
学校教育管理中的"教育"和"管理"既存在一定的区别,同时各自也存在着对应的侧重点,但是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做好学生和教职员工的管理工作,促进学生的成长及发展,确保学校整体的顺利、稳定运行。教育作为管理的基础,而管理作为教育的基本保障,两者针对学校的管理工作相辅相成。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疏与导、导与禁,以及耐心说服的方法,做到管中有教、教中有管,最终实现教育和管理的预期目标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连亚恩. 浅谈学校教育管理者的"教育"与"管理"
(一)教育管理主义的优点教育管理主义,顾名思义就是用统一管理的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同意的教管,对一定范围内的所有儿童按统一的原则进行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无疑是效率非常高的,在一定时间内教育、培养的学生是成倍上涨的。例如,有几名学生违反校规了,学校若觉得事件严重,召开个全校教育大会,批评这几名同学并统一矫正了别的同学的行为规范,这就让全校同学都明白违反校规的后果,以至于不敢再犯。而且,教育机构里实行统一的管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教师资源。例如,将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划为一个年级,这一年级的龄段划分的跨度越大,学生分的年级就少,而每个年级负责管理的老师就也相对减少。所以教育管理主义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是高效率且较节约教育教师资源的。
(二)教育管理主义的缺点及其后果在教育管理主义中,其缺点也是不可避免的,且后果也是比较严重的。我国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校内部与外界的联系,经常是抵制来自外界的影响。也就是说,学校被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另外,从心理学、自主学习和批判教育学看来,管理主义的教育有害于学生的自我实现,并且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教育活动实行统一的管理,老师对所有的学生都是“一锅端”,不管学生各自的情况或想法,大家都统一服从管理,这样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少了,就不少学生也许刚迸发出创新的想法,还没说出口,就被老师的统一要求给扼杀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在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管理主义倾向也会严重影响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正常和轻松的交往。低年级的同学都想要做老师眼中的“乖学生”,于是就经常打报告,而有的老师,为了方便管理,竟然鼓励学生这样的行为,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的和睦。而高年级,爱打小报告的同学少了,可是学生之间为了不受老师批评就相互包庇,让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变成了“无间道”。管理主义在教育教学中过分使用便会导致为追求教育效率而忽视教育公平。管理主义认为,政府治理的基本价值原则就是“经济”和“效率”。可是过分强调这些就必然会忽视“权利”、“公正”。学校为了将就效率,而按部就班地执行规定好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无疑是不利于学生个人发展的。
二、如何避免教育管理主义倾向
(一)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育的班级人数一般在24~32人,可是走访大部分县城学校,班级人数至少在45人以上,快是小班教学人数的两倍了,教师当然没办法在教育的同时还兼顾学生的个人发展。小班化强调师生、学生之间的交往,只有人数少了,才方便交流,且小班化教育更加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很多学校师生人数等硬性条件达到了小班化教学的标准,但实际教育中,仍存在管理主义的倾向,这就要求:社会、学校改变师生的评价标准,不是说哪个班级的孩子最听老师的话,这个老师的管理就是有效的;其次,教师要从管理主义倾向中解放出来,要与学生多交流,了解学生内心真实想法,且多鼓励学生自主、创新,真正成功的老师培养出的学生是能进行自我管理的。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论是来源于实践的,所以理论具有它自己科学的合理性。根据理论来实践也是合理的,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各项章程,这些章程制度就像理论一样指导教育各项活动的展开,但是实际情况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想通过理论来指导实践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理论也要根据实践的具体情况不断的调整才更科学,更合理。所以,在日常教育管理运作中,管理是需要的,但不是一味地进行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管理的尺度,并且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管理应该是尽可能的宽,这样才能给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三)自主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自主教育是培养教育者独立、自信、自强、自律精神,促进其身心俱健的全人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力和主体意识,促进其主动发展的终生教育。其内容是开发受教育者的体、智能并完善人格,原则是以人为本,对受教育者无条件积极关注。苏姆霍林斯基说: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能否把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变成学生的自主教育,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应该是一种对话的关系:学生能够理解教育者的指示,然后对教育者采取有意识的态度。教育者要向年轻人传授技巧和能力,可以提出建议并鼓励,但不能剥夺年轻人自己的正确思想和努力。要促使年轻人自己做出决定,不能强制年轻人理解,也不能强制年轻人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