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与审计专业

会计与审计专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与审计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会计与审计专业

会计与审计专业范文第1篇

一、高职院校会计审计专业实训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实训教学目标缺乏指导性

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会审专业的实训教学目标主要是结合市场对会计、审计岗位的需求,加大实训教学力度,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会计、审计技术应用型人才。但在实际中,由于审计实训教学素材少、难度大,效果差等原因,明显存在突出会计,弱化审计实训教学安排,实训计划不合理等现象,致使会审专业与会计专业的实训教学在实质上没有太大区别。会审专业的实训教学目标没有细化,没有特色,使实训教学目标的指导性作用被弱化。

(二)实训建设体系构建不均衡

会审专业实训建设包含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大部分,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这两部分建设不均衡现象。硬件建设中高职高专更为关注可直接购买或引进的实训工具建设和挂图及模型建设,而忽视教材建设,特别是参考较少需要自主编制的实践教材,如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实训教材。软件建设中高职高专更为关注易于实施的教师实践能力建设,而忽视了实训教学方法建设,特别是对案例教学、教学软件运用教学没有深入研究,对“合作制”“仿真制”实训模式盲目引入。没有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实训课程设置不合理

大多数高职高专会审专业实训课程设置是借鉴会计专业、审计专业实训课程设计的,只是简单对等安排,缺乏专业特色分析。其次,会计、审计各专业主干实训课程之间联系密切,存在一定的先后顺序,但绝大多数高职高专只关注课程知识结构上的先后关系,忽略了课程知识体系上的互补性,没有充分整合课内实训和单列实训课程,将会计和审计的实训融合寄托在综合实训上,浪费了有限的实训资源和时间,降低了课内实践和单列实践课程的效果。

(四)实训教学素材单一

目前会审专业实训教学素材存在会计实训素材一边倒。审计实训素材匮乏、单一的现象。大多数高职高专审计实训多以审计过程的单项实训项目设计为主,缺乏系统性。从仿真实训上看,审计实训软件匮乏,主要针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如《审计实训教材软件》、《审易465审计模拟教学软件》,没有涉及内部审计的实训软件,无法满足内部控制时代的岗位需求。且审计教学软件提供的案例跨越时间短,经济业务变化少,训练类型单一,多为差错舞弊的账项审计类型,无法提供对被审单位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等重要审计环节训练,与实际审计存在很多差异。

(五)实训教学资源分配不科学

会审专业会计、审计实训虽然在实训课时安排上相当,但从实训资源应用及效果上看,审计实训差很多。从教学师资分配上看,没有合理分配和运用实践型教师资源。课内实训大多由理论课教师教授,主要是针对理论要点的理解和训练,缺乏实训指导性。而“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要求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也要教授理论课程。造成单设实训课在实训课程比例逐渐增大的教改趋势下,没有足够的实践教师担任,实训课程效果参差不齐。

(六)教师队伍实训能力不足

目前各高职高专都很关注“双师队伍”建设,加大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实践锻炼时间短或不连续,财务、审计部门涉密等问题,老师很难真正深入系统的参与企业的账务核算、财务管理,甚至对会计流程基本的十大岗位都没有全部体验。审计实践也顶多完整参与一两项审计业务,对审计职业判断培养、审计方法的运用、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审计沟通技巧等的理解不够透彻。其三,大多数专职教师对会计、审计领域改革热点和政策走向不了解,不熟悉,知识陈旧,不能适应实践岗位发展需要,直接影响培养学生的效果。

二、高职高专会审专业实训建设措施

(一)合理定位培养目标

高职高专会审专业是“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教育,专业具有开阔的就业范围。即可从事会计工作、又可从事审计工作。基于设立初衷,专业培养定位应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于培养地区中小企业的骨干会计人员、基层会计管理人员、内部审计人员和理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方向,应针对会计、审计两种岗位要求,重点提升学生会计、审计岗位的职业判断、专业基本实践技术、管理理念、软件应用能力、内部控制、资产评估等方面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建立完整的专业实训建设体系

注重专业实训建设体系的均衡发展。以专业为分界,课程为核心,实训为基础进行系统构建。硬件建设中除继续加强实训工具建设和挂图及模型建设外,应加大实训教材建设。在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两者并重,后者优先的指导下,加强实训素材组织实例化和模拟课程的制作。根据专业标准化管理的需要,规定每门课程素材的基本标准,建立课程实训教材开发制度,纳入各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实现既符合课程的内涵要求,又利于课程间的协调。软件建设方面,重视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关注实训教学方法研究,建立研究团队,推行案例教学和教学软件运用教学,科学引入“合作制”和“仿真制”实训模式。

(三)科学安排实训课程

课程安排是实训教学建设的基础,应依据专业知识体系特点,结合行业需求,科学组合。单列实训课程以专业必备实训课程为主。适当考虑会计和审计中运用广泛的实践技能。必备课程包括会计基础实训、中级财务会计实训、纳税实务实训、审计学原理实训、社会审计实训,增设课程是内部会计控制实训和会计报表实训,它们不仅是会计、审计岗位中广泛运用的技能需求,也是内控时代的必备技能需求。课内实训主要以补充单列实训的课程为主。如设立成本会计课内实训让学生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综合实训打下基础:设立会计电算化课内实训培养学生常见会计软件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为完善会计基本技能作补充:设立内部审计课内实训、资产评估课内实训培养学生内部审计和资产评估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审计实训技能作补充。综合性实训课程则包括理财之道软件实训、ERP沙盘模拟演练、会计实务模拟实训、审计软件综合实训。旨在培养学生的会计管理、审计分析等专业技能综合运用能力。

(四)优化实训教学资源

首先,应该充分挖掘课内实训和单列实训课程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实训顺序,节约实训资源和时间成本。大一下学期为基本技能学习期,开设会计基础、会计基本技能实训(出纳实训)等,主要针对会计基本技能的掌握,重点是学生对手工做帐各环节实际操作的掌握和理解。大二上学期是会计基本技能巩固期。开设中级财务会计(以下简称中财)一阶段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纳税实训等,主要锻炼会计岗位实操技能,重点是在中财实训中增加会计流程实训内容。大二下学期是会计与审计基本技能互补关键期,开始引入审计基本技能。大三上学期是会计与审计专业技能融合期,主要侧重会计综合实训、各类审计实训。会计实训结果可作为审计实训素材。大三下学期是专业综合技能巩固期,该阶段主要是专业实习,同时以导师制方式安排审计综合实训,作为毕业考核,进而实现学生多角度,多渠道的实践锻炼。

其次,分阶段、合理进行不同教师角色的分工和配合,注重教学过程的标准化。在教师队伍实践能力较弱阶段,实践课程尽量安排实践能力强的教师为主导教师。理论课老师为助教。既能保证实践课授课效果。又为理论课老师积累实践经验提供了一种途径。在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均衡阶段,则可将理论课和课内实训交由同一老师教授,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上单列实训或综合实训课。

(五)丰富实训教学内容

实训教学内容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专业素养培养方向的要求进行补充。学生综合实践技能包括基本素养、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创新技能。基本素养除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等外,应补充专业沟通能力:专业基本技能除会计和审计软件应用、会计基础规范要求的基本技能(如凭证编制、发票识别、账簿登记等)、会计和审计的基本职业判断等外,应补充基本职业道德素养培养、考取从业资格证。专业技能除了对会计、审计循环各岗位职责和岗位专业技能的把握,会计报表分析、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综合分析外、还应增加不同类别审计步骤中的专业应用文写作、专业分析方法与沟通能力的综合运用。

(六)优化实训教学方法

实训教学方法的使用应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知识体系、接受能力、学习兴趣,认真分析各实训教学方法的优劣,阶段化地推进和优化教学方法。首先,高职高专应充分挖掘案例教学、教学软件运用教学的优势,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上广泛推行。将高职高专及下属实体的财务、内部审计实例编入案例或实训教材。提升教材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其次。有效组合“合作制”和“仿真制”。由于会计和审计涉密性。“合作制”不适合进行大批量学生的实训,故应本着双赢的原则,实行订单式培养,为合作企业提供优秀的毕业生,提供企业的后续教育或高层次的专业培训:合作单位为高职高专提供老师实习岗位,提供实践素材,提供高级专业人员的专题讲座等。“仿真制”能为学生提供和实际工作一致的实践锻炼,但受会计种类单一性、业务特殊性和制作成本高的局限。故应该扬长避短,根据培养目标面对的就业主体。选择对应会计种类的仿真模拟案例,并将其放在会计、审计综合实训中,而将仿真案例中的特殊业务作为相关专业教学的案例素材。

(七)强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这是会审专业硬件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受经济条件和环境条件限制,可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而定,最好选择校企合作方向,可跨区域引进。此外,还可以利用学校教师资源,建立理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前厂后校模式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以模拟实训室为主,除常见的会计、审计模拟实训室外,还应建立模拟银行、模拟纳税实训室,以完善岗位及环境模拟实践。

会计与审计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审计学; 课程建设; 层级化

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随着我国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不断改革及经济活动的日渐复杂化,审计难度也在日益加大,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统计,我国有526所普通高校开设了会计学专业,而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高校只有48所。因此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也承担了为社会输出审计人才的功能。研究高等教育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建设对审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普通高校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建设现状

(一)审计课程设置种类有限

我国多数高校会计专业审计学相关课程设置相对有限,且以《审计学》《管理咨询》《资产评估》这三门课为主,也有部分高校在上述三门课以外,设有电算审计、审计案例等课程,只有很少院校开设了财务审计、效益审计、政府和非盈利组织审计课程(刘世林,2006)。

(二)审计课程内容偏重社会审计

我国高校会计类专业主干课程设置呈两类:一类是会计课程,这类课程约占主干课程的70%~90%;另一类是会计课程以外的课程,这类课程占的分量很小且不同院校设置也不一样。从有关审计课程设置来看,其主流仍然是为培养社会审计人才而设置的课程;从有关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来看,其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会计知识和技能占主导地位。这种课程设置模式,不能满足培养政府审计、内部审计不同主体审计人才和不同行业审计人才的需求,在审计人才个体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也无法满足培养既掌握财务审计知识和技能,又掌握绩效、环境、信息、工程、技术等领域审计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三)审计课程建设理论研究现状

教育界普遍认为,审计学课程建设应侧重于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刘世林,2006;时现,2006;曾晓红等,2009)。具体课程设置应突出职业化、国际化、信息化特征。首先,在人才的培养中应注重学历教育和职业化教育的结合,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提倡案例教学,设置课程实习,建立专业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其次,课程的设置上应开设国际比较类的课程和一定比例的双语教学课程,培养学生专业语言的掌握能力。再次,现行审计以计算机为重要手段,不仅审计对象由纸质转化为磁介质,而且审计人员要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以提高审计的效率(阚京华,2008)。为此,在课程设置中应注重培养审计专业人才的信息处理能力。

普遍认为审计学课程体系应该涵盖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选修课四部分内容(时现,2006)。但关于审计学课程体系四个部分的层次性,以及各部分具体课程之间的关系和高校自身资源的相互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

二、高等教育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缺乏主线,无法建立系统的审计知识体系

审计课程设计缺乏一条主线,课程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难以形成系统的审计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现有课程设置体系使审计课的教学难有施展的空间。

审计课程体系一般包括理论审计学、应用审计学、审计技术学、审计史等。但目前我国多数高校会计学专业一般只开设与民间审计关系密切的《审计学》《管理咨询》《资产评估》等课程。由于缺乏系统和整体的学科体系知识支撑,导致审计课程教学不仅内容枯燥,而且不成体系。现行常规课程设置难以培养学生整体的职业判断能力、职业应变能力,以及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不成熟的课程比例高

相对于传统的会计专业的课程来说,审计课程中不成熟的课程所占比例较高。目前在审计学课程中“审计学”“审计实务与案例”等课程的教材及知识模块和教辅资料相对较为成熟,但是像“管理审计”、“信息系统审计”以及审计相关交叉学科等课程的教材及知识模块则还不够成熟,相应的教辅资料亟待完善,从而影响审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内容界定与划分缺乏合理的标准,造成课程之间内容重复

现行的审计相关课程中,《审计学原理》和《财务报表审计》《审计学》《审计实务与案例》等课程在内容上如何前后衔接以及在内容上各讲到什么程度目前还未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内部审计》和《管理审计》两门课程分别应讲述哪些内容,课程的知识体系包括哪些,也缺乏合适的界定标准,且在内容上存在交叉重复现象。

(四)缺乏科学的审计职业道德及审计实验课程体系

当前的审计职业道德教育主要体现在审计学课程中关于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体系中职业道德的简单介绍上,课时的分配也相对较少,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我国多数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均包含了含有实验教学内容的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会计沙盘模拟等课程,为会计专业人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涉及审计的实验课程则相对较少。

这些课程的缺乏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相关教材的缺乏,这也决定了要加强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审计实验等相关课程的教材建设。

三、审计学层级化课程建设体系设计

课程是按教育学规律对学科知识的传播、改造和拓展,课程是连接学科与专业的中介,学科的人才培养功能最终是以课程为依托实现的。对审计学层级化课程建设的研究,是以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标准,通过合理设计各层次的审计课程,并协调各课程间的逻辑关系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认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体系应区分为专业理论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交叉学科以及审计实验课四个层级。通过反映不同层级审计理论及应用课程的开设,学生逐步实现对审计理论及基本技能的掌握、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的系统训练、综合应用与分析能力的提升、创新开拓意识的形成与锻炼等,以不断提高素质教育。

(一)专业理论基础课――培养学生基本审计意识

基础性课程一般包括通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通用基础课主要指数学、哲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专业基础课是指同专业知识、技能直接联系的基础课程,它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设置原则,审计理论基础课除了常规设置的如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管理学等学科基础内容要丰富外,还要包括审计学原理、内部控制及审计职业道德、审计技术与方法、风险管理等课程。

审计学原理旨在学生掌握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扎实基础;内部控制旨在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有关内部控制理论独立设计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制定内部控制评价方案,以提高学生应用内部控制的理论和方法评价、分析和解决企业经济活动所出现的各种控制缺失问题的能力;审计职业道德课程旨在灌输职业道德理念,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职业情操和遵纪守法的道德品质;审计技术与方法是为培养和检查学生的审计方法知识和其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风险管理则主要培养学生的风险管理理念,以提高其实际运用风险管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专业主干课――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审计专业理论

专业主干课程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根本保障。这一层次的课程主要包括:内部审计、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审计实务与案例、信息系统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软件应用等课程。

这一层次中,内部审计、政府审计与民间审计是根据审计主体的不同分别介绍的审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内部控制审计是根据现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要求应运而生的一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民间审计业务中的除年报审计外的另一鉴证业务的相关理论。鉴于审计课程实践性的特点,审计实务与案例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实现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契合。信息系统审计、审计软件应用则是根据企业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完善,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普及,而开设的有针对性的课程。

(三)交叉学科课程――拓展学生审计理论知识面

交叉学科相关课程主要包括:建设项目审计、资产评估、金融审计、管理咨询、税务、审计伦理、审计法规等课程。

建设项目审计主要介绍建设项目审计理论和实务,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建设项目审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务知识;金融审计是以国家审计法规和金融审计法规为依据,系统阐述金融审计的相关理论及工作程序和方法;税务旨在培养税务基本理论及各类税务实务操作,使学生掌握税务基本规范;资产评估则通过系统研究企业在资产评估中的特殊问题,使学生掌握资产评估的基本原理、方法;管理咨询课程则通过介绍管理咨询的程序,开展管理咨询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掌握对企业的管理问题开展咨询、诊断的方法和程序。审计相关交叉学科课程的开设体现了专业课程设置“宽口径”的原则,通过引入交叉学科相关课程不但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社会对不同领域审计能力人才的需求。

(四)审计实验课――增强对学生审计应用能力的培养

审计实验课程是审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实现从审计理论到审计实践的跨越,增强审计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并且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从而适应审计电算化发展的需要。审计实验课程设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照实验的自动化程度分为手工模拟实验和审计电算化实验;另一种则是根据审计实验目的、功能的不同分别设计为验证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目前关于这两种审计实验课程设置方式都有相关的研究设计成果,而且审计实验课程的重要性也得到理论及实务界的广泛认可。

四、高等教育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设置的现实选择

会计专业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会计人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担负培养审计人才的功能。由于受到专业、学校规模、师资等因素的限制,在审计学课程设置的实际应用环节,笔者所设计的层级化的审计学课程体系在应用方面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不利于审计理论体系的全方位培养。鉴于此,笔者认为高校在实现审计人才培养方面,就课程设置来讲,本着课程设置“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应力求保证第一层次“审计理论基础课”的全面开设。第二层次专业主干课和第三层次交叉学科课程部分则可根据各高校自身的资源、学科优势、专业特色等有所选择的围绕审计的某一主线进行专业必修课的审计核心课程设置以强化办学特点。同时其他课程的开设根据自身资源有所选择的采取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更需要运用所学理论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审计课程的实践性强的特点也决定了审计理论应用能力的培养有赖于科学完善的审计实验课程体系。因此第四层次审计实验课的开设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得到了理论及实务界的广泛认同。审计实验课程的开设目前还处于不断摸索阶段,其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在于相关审计实验课程教材建设方面的薄弱。

【参考文献】

[1] 刘世林.论我国审计人才需求和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5).

[2] 曾晓红,刘海燕.对审计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关系的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1).

[3] 赵素宁.审计学课程建设重点环节的处理[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8).

[4] 阚京华.审计学专业课程建设中存中的问题与对策[J].财会月刊,2008(2).

会计与审计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职会计;专业成长;合作性学习;教学改革

经济的发展是以会计的工作为基础的,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会计工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会计工作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职会计类专业学生是会计领域的主力军之一,也是未来会计工作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我们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熟练的会计操作技能。

但是,目前我们各中职学校的中职会计毕业生却很难担当起这一角色,很多中职学校在教学中仍然忽视职业教育的目标,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缺少实践锻炼,造成中职会计学生只懂理论不会做事,理论与实践脱轨。这一问题解决的落脚点无疑是教学方式该如何创新,“合作性学习”方式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但是,我们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合作性学习”往往只流于形式,而没有让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

一、中职会计专业课程的特点

中职学校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较全面。

对于会计专业学生,学校在培养他们具备一定会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培养其掌握基本的会计核算能力和拥有熟练的会计操作技能,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的中初级会计应用型人才。

1 制度性较强

会计课程从理论上看与法律法规有密切联系,比如,财务会计、税收、审计、经济法等都是从法律、制度方面出发,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应较高,不仅要求学生理解相应的法律、制度,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使对于不是介绍法律、制度的课程,如财务管理,它对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要求也较高。

2 操作性较强

一些会计基础课程既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还把企业会计核算程序的内容渗透到课程内容中,强化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因此,会计专业课程有较强的实践性。

然而,目前中职教育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各种实验室流于形式,更没有相应的实践基地,从而造成会计毕业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如何使会计专业学生能在在校期间既学好理论知识,又具有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基于“合作性学习”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深化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目前中职会计“合作性学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合作性学习”是指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的形式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方法,但是,目前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够

由于生源的特点,中职学生大多在人生理想与追求方面模糊不清,他们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自信心严重不足,同时,学习态度和学习目标这两个内在因素在中职学生学习中都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

2 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技能不足

由于现在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与同伴交流及与团队合作的意识与技能较弱。同时,他们自身心理素质不佳,在性格方面,个别独生子女较任性。

3 在教学中学生角色分工不明,职责意识较弱

在目前的合作性学习中,教师虽然对学生进行了分工分组,但是各组之间的层次较不均匀,教师在分组前没有对学生的性格、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各方面进行合理的评估,而且对于每一个学生的职责没有明确到位,这导致学生各自为政,为完成任务而参与,没有达到“合作性学习”真正的目标。

4 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教师在评价时过分强调个人在团队中的表现,没有突出团队的力量,当个人表现突出时往往在课堂上随机评价,没有完整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

5 教师角色定位不明确

“合作性学习”对于教师的角色定位较高,教师作为知识的引领者,教师的引导应恰到好处,然而教师在这一角色的扮演中往往会太过或太放任。太过使得教师占据了主导地位,有悖中职教育的指导思想,太放任,则会导致学生学而不精。

三、 基于“合作性学习”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深化

1 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切忌“满堂灌”,要不断地启发、诱导学生参与到课堂里来。其次,中职学生主观能动性较低,所以在教学中要勤开导、多鼓励,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2 营造良好的氛围

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合作性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积极性,所以,将“合作学习”文化建设序列化、特色化,让学生充分了解“合作性学习”在学习生活中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开展班级日志,组织班级学报评比等,让学生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使整个班级集体成为健康、向上的团体。

3 强化对“合作性学习”的具体指导方案

“合作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个体能力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形成高度的责任感和互助精神。根据这一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形成相应的监督体系,有效开展民主评论,对于学生出现的不良的学习风气和学习行为进行监督。对于个别问题较大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沟通,倾听学生的思想,指导学生参与学习,引导学生发言,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个体能力及责任感。

4 考核评价体系的创新

在“合作性学习”课程教学中不能以传统教学考核体系来评价学生。“合作性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评价,使其更具客观性,所以应不断改进评价方法,运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完整、系统、全面地评价整个教学活动过程。

5 合理定位,探究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必须不断地积累各方面的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网络和其他方法,收集有用的案例,发挥课程的整合功能,以“合作性学习”为导向,以教与学平台为生长点,探究符合中职会计学生的教学方法。

对于“合作性学习”课程教学的深化,不能只停留在单方面的课堂组织形式上,而应该从教学目标、内容,人才培养对象、模式,教学评价体系等各方面进行深化。“合作性学习”是以满足学生主体需要出发的,创设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给学生提供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对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 谢丽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 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和分析 [ J ] . 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校刊,2008(3).

[2 ]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 M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会计与审计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会计专业;市场需求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0-0119-02

最近,从招聘网站的人才需求来看,会计职位需求量大,小企业需要大量财务人员。但是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学历比较低,和大量的专科、本科毕业生竞争没有任何优势,越来越多地显示出自身的弱点和不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会计实务处理能力不满意,就业竞争力下降。根据笔者所带的班级2012级会计毕业生就业来看,全班48人,拿到会计证40人,能独立做账的仅有10人,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的25人。如何跟上社会的发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中职会计专业应如何适应市场的需求呢? 笔者认为:从内部现状来看,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状况;从社会需求来看,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还要高水平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建立“有效”的专业知识体系

虽然会计专业已经非常成熟,但是会计专业教材大部分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主,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处理上存在很多差异,中职会计专业的就业恰恰是面对各类小企业的会计等岗位。小型企业招聘会计的要求是必须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水平,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开设课程的现状是:很少涉及或者没有涉及小型民营企业的特性,这既不符合当前中职学生本身素质特点,也不符合小型企业的要求。会计课程设置偏重于理论知识,轻实践操作。理论知识大约80%的课时,操作知识偏少,而且大多是考查课,不是很重视。学生无法理解会计处理方法背后的内在规律,造成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对发生的经济事项一筹莫展。同时,有的教学内容实用性差,比如“长期股权投资”,对于中职学生难度大,学生又花费不少的时间,对从事小企业会计工作很少用到,跟中职学校培养实用型的目标有点背离。

因此,我们要建立“有效”的专业知识体系,以小企业制度为主,理论知识“够用”,技能“实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

二、专业设置加大会计基本技能训练,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融为一体

(一)重视会计基本技能训练

中职会计专业忽视了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大部分进校开始就以理论学习为主,因此,首先要求学生掌握点钞的指法,熟练运用单指单张、多指多张的点法,键盘录入达到“盲打”的基本要求,会辨别人民币的真伪。专业设置应重视数字书写规范,做到清晰工整,规范原始凭证的、记账凭证、账簿的填制。

(二)理论知识和会计实务技能融为一体

理论知识方面,要熟悉会计核算的业务流程,会进行对账和结账,能对企业运作有一定的了解,能根据企业特点,核算产品成本。会计专业课和技能课紧密联系,特别是要考虑专业课与专业课之间的逻辑性,比如在初学会计课时,组织学生了解经济现象,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及生产过程,在学习中可插入分段模拟实习,如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等,以此来提高学生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和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再进行一个月的会计模拟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

模拟操作资料的要突出系统性和综合性,一方面是应尽可能地涉及本专业主干课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是综合财务相关岗位的工作内容,如:经理、业务、仓管、出纳、会计等岗位,还要突出与银行、税务部门的业务往来,便于流转实习。

(三)手工会计和电算化会计相结合

虽然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但是还要重视手工会计模拟实践,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会计的核算规律,会计电算化是利用软件来处理会计账务,全套的仿真经济业务,用手工完成后,再利用电算化进行业务处理,实验内容和结果相同,通过手工模拟和会计电算化对比训练,领会二者的异同和优劣,使学生既掌握动手操作能力,又学会使用信息化技术。

(四)实训室内建立校属的记账公司

通常的会计模拟实训中,往往是模拟实习资料不真实,与真实的经济业务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内容很快就过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太遵循做账的规范,或者

当成一种作业完成。学生在三年级顶岗实习期间,由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校外实训基地实际上很难让在校学生接触到真实、完整的会计内容。尝试在校内建立校属记账公司,实训与真账实践相结合,记账公司可分组接纳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教师手把手进行真账实践训练,以企业实际经济业务为范例,全真的操作,让学生按手工账操作、电算化操作、纳税申报三大模块对企业工作进行一系列的会计岗位工作操作。

在专业设置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将专业知识与职业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其职业适应能力。

三、加大对专业技能的考核力度

重视技能教学,不单单是在课程变化层面上,考试内容的变化,也可以起到导向教学的作用,例如:在考试中,加入填制凭证、编制报表等操作题,要求规范书写,规范性和准确性是其评价的主要内容,并加大分数比例。除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结合国家对会计职业的鉴定,鼓励学生参加社会上的技能考试,比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举行的“高级操作员证书”考试、教育局举行的“会计技能等级考试”等。

四、加强双师教师队伍建设

虽然职业教育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老师的素质也越来越高,本科生、研究生比例达到98%以上,但是教师大部分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从教,理论知识深厚,实践工作经验缺乏,部分老师有财会工作经验,从教后长期脱离财会工作,跟不上会计政策发展。因此,双师型教师不仅仅是口号或者是拿几个专业证书,学校要创造有利于双师型教师成长的环境,比如和企事业单位签订培训合同,有计划地送教师到单位的财务部门顶岗学习,同时,外聘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事业财会人员任实习指导教师,以起到很好的交流和传播作用。

虽然当前课程改革已经提出很多年了,但大部分都基于教学方法的改进,忽视市场的需求,抓紧专业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会计专业才能找准定位。

参考文献:

[1]丁静.如何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会计实践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1).

[2]邓慧.突破中职会计教学实训环节瓶之我颈见[J].职业技术,2008(7).

会计与审计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会计 审计风险 信息化审计 策略

一、前言

当前,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加速了社会各个行业的信息化进程。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社会的生产效率,推进了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会计审计工作为了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逐渐由传统的人工审计向信息化审计过渡,但是,在实现信息化的过程中,由于传统会计审计工作的局限性,致使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风险,从而影响到了各企业的整体运行状况,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在实现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如何挖掘出会计审计风险因素,并为信息化审计的发展制定相应的策略,是当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会计审计风险因素

(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压力逐渐增大,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打败对手、并站稳脚跟,就必须应用现代化技术来武装自己。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实施,致使会计审计的相关信息“逃出”了人为审计的模式,这种几乎没有误差的审计工作,虽然净化了会计行业的整体风气,但却被企业当做了发展过程中的“绊脚石”。企业的领导者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其管理者为了使会计审计工作能够更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便篡改审计数据[1]。这种以利益为出发点的行为,增加了会计审计的风险,致使会计审计工作“瘫痪”。与此同时,会计审计工作的不断发展,致使其中很多问题的出现都无法找到相应的法律解决途径,因此,无法可依的局面就会引发会计审计工作的风险。

(二)会计审计人员自身的专业能力不足、职业素质低

基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会计审计工作所涉及的业务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就要求会计审计人员自身要具备与之相应的专业能力。只有会计审计人员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应对会计审计工作不断出现的新情况。但是,从当前我国会计审计工作的整体看,会计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普遍不足,甚至存在着很多连基本业务知识都不达标的会计审计人员,这就致使当前会计审计工作在人员配备上就很难应对当前会计审计工作的发展,从而给审计工作带来了风险。审计人员本身能力的局限性,有可能会导致审计结果的不准确性,这就会给企业带来损失,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当前由于很多从事会计审计工作的人员自身思想素质低、缺乏职业道德,在工作中不求上进、不思进取,从而在利益的驱使下,忽略了审计工作的风险,对审计结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从而致使审计工作风险的出现。

(三)审计对象的增加以及审计内容的增多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促使我国与国际市场间的经济往来不断增多,国际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促使我国企业不断的走向国际化。在此过程中,开放的市场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企业的经济业务逐渐增多,与之相应的,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对象就随着壮大、审计的内容不断增多。因而,面对企业当前发展的形势,会计审计工作在处理业务的过程中,所要顾忌的因素就随之增多,这不仅给企业会计审计带来了挑战,也增加了企业会计审计的风险。

三、实现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对策

(一)制定完善的会计审计原则

当前,由于会计审计工作的环境发生了变化,要想实现会计信息化审计,就需要制定完善的会计审计原则,以适应当前会计审计工作的发展。这就需要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结合当前会计审计工作发展的实际状况,根据审计机构以及审计部门的实际需求,制定与其相适应的审计原则[2]。在此基础上,政府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职能,在实施会计审计原则的过程中,要随时掌握其发展的动态,如果发现不完善或者无法符合当前会计审计工作实际需求的地方,就要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并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条款,以确保此原则的实施效果。与此同时,作为应用此原则的对象,会计行业自身也要提高认识,将其有效的应用于实际的审计工作中,以从实践中检验理论,并促进自身的发展,实现会计审计工作的有效性,推进会计审计信息化的进程。

(二)加大会计审计人才的培养力度,并加强对其的管理

首先,要加强对现有会计审计人员的培养。审计工作信息化的实现效果直接受到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影响,因此,企业在重视发展、重视审计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从而使其掌握相关的技术知识,全面提高现有会计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其次,要积极的引进相关专业的人才,并与开设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合作,对口接应相关人才,以更新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的知识,增强审计工作的活力,从而推进审计信息化的进程。最后,要加强对会计审计人员的管理,制定完善的奖罚体系,在提高会计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基础上,提升会计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从而确保会计审计信息化的顺利前行[3]。

(三)强化企业以及会计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

会计审计工作所存在的风险不仅给企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如果发生严重事件,会计审计人员还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因此,强化企业以及设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其安全防范能力是实现会计审计信息化的保障。在实际工作中,企业要摒除以效率和利益为先的思想,将审计风险放在审计工作的首位,这样才能做到有效规避审计风险,从而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从根本上实现审计信息化。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会计审计风险的存在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要想在审计工作中尽可能的规避风险,就需要政府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与监督职能,制定完善的会计审计原则,从而净化会计审计工作环境,规范会计审计工作行为,在此基础上,企业要加大对现有会计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全面提升会计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并积极的吸收相关专业的人才,制定完善的激励体制,以确保审计信息化的顺利前行,与此同时,要强化企业与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从根本上降低审计工作的风险,为实现会计审计信息化铺平道路,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企业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纯纯,胡彦斌.浅谈会计信息系统审计[J].商业会计,2009,12(06):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