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雷锋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做好学雷锋活动的动员工作,向全体学生发出倡议书。1、3月1日利用周一升旗仪式时间向全体师生讲述雷锋同志的生平事迹并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倡议书。2、各班团支书主持召开一次以学雷锋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主题班会,写好本班活动计划。3、确定本镒活动的主题为“让雷锋的重任在我们身上延续,让雷锋的热血在我们身上沸腾”。
二、积极开展学雷锋活动,把此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1、把三月份作为我校学雷锋活动月,第二周为活动周。2、开展“做文明市民”活动,3月20日组织初一学生到双台子区主要街道清理白色垃圾。3、开展“为社会献爱心”活动,动员同学们为敬老院的孤寡老人捐款(每人2元),为老人们奉献一点爱心。4、3月13日副食优秀学生干部和文艺骨干到陆家敬老院探望孤寡老人并带云慰问品和一声精彩的文艺节目。5、要求每位同学至少为社会为学校做一件好事。
三、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对活动期间涌现的好人好事进行总结和表彰。1、3月末各班把活动月期间出现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材料上报到团委。2、4月初召开全校学雷锋活动总结表彰大
2·在家中和学校把旧、废报纸杂志、空瓶子等回收,卖给垃圾站,所获钱捐给福利院等慈善机构。
3·用自己的行动来演绎雷峰事迹。
4.朗诵雷锋光辉事迹和精神。
5·看有关雷峰的书,如:《雷锋日记》,《雷锋的故事》,并写出读后感。
6·帮助我们班的唐泽方,张纪龙等。
7·把贴在公共场所的小广告都撕掉。
8·开展以学习雷峰的主题班会。
9·学习雷锋的自力更生。
10·做好事后开展一个班会,来讨论最近做好事的感受,并写出感受作文。
11·组织一些同学到附近的社区去义务劳动。
12·利用周末时间和节假日去看望,慰问空巢老人。
13·谦让低年级的学弟学妹,如有发现随意扔垃圾,打架等不良行为,应加以劝阻并对其进行教育。
14·好好学习,养成爱看书,看好事的习惯。
15·自己约束自己,犯错了学会自我批评。
关键词:中华蜂;种群萎缩;文化生态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Q9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2)03-0002-06
中华蜂,又称中华蜜蜂、中蜂、土蜂,是东方蜜蜂的一个亚种,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蜂种。在动物界的分类中中华蜂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细腰亚目蜜蜂科蜜蜂属东方蜜蜂种。其主要生物特性为:蜂群由工蜂、蜂王、雄蜂3种个体组成,其中绝大部分是工蜂,每群只有1个蜂王及少数雄蜂。中华蜂躯体较小,一般来说,工蜂体长1013mm,雄蜂体长约1113mm,蜂王体长1316mm。头胸部黑色,腹部黄黑色,全身被黄褐色绒毛。工蜂在气温7℃左右就能进行采蜜采粉活动,因而属于较为耐寒的蜂种,能够在我国广大寒冷的地带正常生存,为植物承担授粉作用。中华蜂的安全采蜜气温为65℃,在这一气温之上的环境采蜜不会导致个体伤亡,而意大利蜂的安全采蜜温度为11℃以上[1],因而秋冬和初春开花的植物意大利蜂无法授粉,只能仰仗中华蜂授粉。总体而言,中华蜂耐寒、耐热,因而在中国大地上正常采蜜期很长,长江以南每年的正常采蜜期300天以上,即使是寒冷的东北地区,可以正常采蜜的时间也长达200天左右。此外,中华蜂对养蜂业危害严重的蜂螨具有天然的抗异能力,选用中华蜂为饲养蜂种,一般不会招致蜂螨泛滥的危害。中华蜂采蜜时飞行敏捷、嗅觉灵敏,特别是对中国本土显花植物的气息极为敏感,无论是多么分散,花型多么不显眼,中华蜂都能准确发现并能尽其可能采获蜜源和粉源,这一生物属性不仅能确保养蜂业的高产和丰产,还能为我国数万种显花植物的正常繁殖提供充分的保障。
一、中华蜂种群萎缩的历史回顾
据地质考古提供的证据表明,蜜蜂在地球上的出现可以上溯到7000万年以前,其主要依据是当时地球上已经出现了显花植物,因而作为与显花植物共生的蜜蜂,也应当在这个时候出现。1983年在山东省莱阳市北泊子与临朐县山旺2处的地质考古发掘中[2],都发现了中华蜂的化石,足以证实2000万年前中国东部温带区域已经有中华蜂正常繁殖与生存。养蜂业在我国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原始的养蜂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对野生中华蜂蜂蜜的采集。公元前1611世纪殷商甲骨文中就有“蜜”字的记载,说明中国养蜂业至少已有3000多年历史。中华民族将野生中华蜂逐步饲养为家养中华蜂,经历了原始采集蜂蜜阶段、采集整群中华蜂安置在居住区附近饲养阶段,最后才发展成彻底饲养中华蜂的养蜂业的阶段。最后一个阶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养蜂业。据记载,公元14世纪就已出现专门饲养中华蜂的专业人户,标志着养蜂业从副业发展成独立的产业。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形成了中华蜜蜂的传统养殖规范,这样的规范在中国各民族中虽然小有差异,但总体而言,都能较好的适应中华蜂的生物特点,同时又能为中国各民族提供高品质的营养食品和工业原料,如蜂蜡、蜂胶等。
我国自1896年开始引进西方蜜蜂的优良品种,如意大利蜂、喀尼阿兰蜂等等,当时中国由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正在倡导,希望发展实业,拯救中华。鉴于中国养蜂专业水平不高,在国民经济中所做的贡献极为低下,仅仅考虑到欧洲养蜂业所用的蜂种个体大,采蜜能力强,而且可以通过半机械化操作采蜜取蜜,因而当时的学者热衷于引进和推荐外来蜂种,希望借此推动中国养蜂业的专业化,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价值。这样的考虑在那个时代具有积极意义,无可厚非[3]。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养蜂业获利的同时,中国的生态安全却蒙受了致命的打击。在100多年的时间里,随着意大利蜂等西方蜂群的无限膨胀,中华蜂因此蒙受了灭顶之灾。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全国饲养的中华蜂总量一直保持在200万群以上,而且还建立了不少中华蜂生产区。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蜂养殖业发展迅速,在华北平原、江汉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乃至四川盆地等低海拔地区,中华蜂已基本上或者完全被意大利蜂取代。上述地区的森林中甚至是极偏远的村落,当前也很难找到野生中华蜂的蜂群。据《北京科技报》报道,仅北京地区的中华蜂数量就从20世纪50年代的4万多群,减少到了现在的不足40群。可见,中华蜂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域不断萎缩,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
二、中华蜂种群萎缩的原因
造成中华蜂濒临灭绝这一始料不及恶果的原因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发生在意大利蜂与中华蜂之间的盗蜂行为。蜜蜂各种类都具有在蜂群间互相盗蜜的行为,称为盗蜂行为。在蜜源植物开花后期,二者为争夺贮藏在各自蜂巢内的蜂蜜而进行激烈斗争,因意大利蜂体型较大,在竞争中占优势,中华蜂无法战胜意大利蜂,结果往往是中华蜂蜂群“全军”覆灭,从而导致在中华蜂与意大利蜂并行饲养的情况下,意大利蜂种群越来越大,而中华蜂种群越来越少,甚至因为盗蜂,中华蜂种群被活活饿死。
2.意大利蜂还干扰中华蜂蜂王与雄蜂的自然。因为不同的物种存在种间生殖隔离,不能跨种。意大利蜂和中华蜂分属不同的蜂种,他们之间不能正常繁殖后代。然后,在季节,由于意大利雄蜂飞翔能力强,体力也强,中华蜂体力跟不上意大利蜂,因而一旦中华蜂蜂王出巢,意大利蜂赶上,强行与中华蜂,使中华蜂蜂王失败,产出的后代蜜蜂不具备生存能力和生育能力,因而二者不能跨种正常繁育后代。并且,由于中华蜂蜂王一生只能一次,一旦后就不能再了,但这样产出的蜂卵繁育都不正常,结果导致该中华蜂群彻底死绝。生物生殖的种间隔离,在意大利蜂与中华蜂并存的情况下,成了灭绝中华蜂的头等杀手。当前中华蜂的急剧萎缩,这是最关键、危害最大、又无法直接保护的关键环节。
3.对意大利蜂的人为保护窒息了中华蜂的生机。对中国而言,包括意大利蜂在内的各种西方蜂种,都是外来蜂种,在野生状况下,他们的成活能力本来很低,对中华蜂生存根本不构成威胁。但我们面临的是经济效益极高的养蜂业,专业养蜂业的意大利蜂由于受到人为的帮助,气候的变迁、蜂螨的威胁、蜜源的采集,都得到了养蜂户和国家的资助和扶持,从而使得我国的养蜂业向意大利蜂这一单项蜂种转变。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华蜂受到了人为的窒息,结果导致意大利蜂蜂群恶性膨胀。这样一来,表面上看似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实质则是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的竞争,中华蜂种群萎缩仅仅是个表象而已。
三、中华蜂种群的生存现状
当前,中华蜂蜂群在我国大陆数量急剧减少。在未引进西方蜜蜂之前,山林中野生蜂群密集,并且到处可见农家传统饲养的中华蜂群。此前,全国虽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各地以蜜蜂为名的传说、地名和集市很多,如蜂蜜营子、蜂蜜沟等,表明中华蜂种群众多,分布辽阔,与中国各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经20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2次大力引进和发展西方蜜蜂后,至1981年我国饲养的中华蜂已不足200万群。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的中华蜂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绝迹,在西北黄土高原的半耕半牧区,现在也难觅中华蜂足迹,甘肃宁县、镇原、西峰等地及宁夏、陕西等农耕区20世纪末期中华蜂就已消亡了。目前,黄河以北地区,只有一些山区还有少量中华蜂,长白山区、太行山区、燕山山区、吕梁山区等,即使在这样的地区,中华蜂也处于濒危状态,蜂群数量比20世纪初减少了95%以上。20世纪90年代长江流域的平原地区中华蜂已灭绝,周边的丘陵山区中华蜂已经处于濒临灭绝状态。远在大山区的神农架山区、秦岭、大别山区、武夷山区、浙江南部,湖南南部,江西东部、南部山区、南岭山区,目前虽有少量中华蜂残存,但生存状况不佳,已经成为稀有状态,蜂群数量与20世纪初相比,已经减少了60%以上。只有在云南怒江流域、四川西部、还有自然生存状态的野生中华蜂[4]。目前,我国饲养的中华蜂仅有70100万群,其分布极为零碎,正常繁育已经受到了致命威胁。与西方蜜蜂当前在我国(除自治区)的蜂群拥有量却高达群数500万群比较,100万种群的中华蜂种群作为本土物种,在其间表现出来的劣势已明显可见,长此下去,不出20年,如果不加以积极抢救,中华蜂将进入灭绝物种的“红皮书”。2006年6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第662号公告《国家级禽畜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名录》公布的138个禽畜品种里,中华蜂被列入第七类“其他品种”中。这一文件,以官方的名义,证实了中华蜂濒临灭绝这一可怕的事实。
与此同时,中华蜂分布区域也在全国范围内迅速锐减。历史上,对中华蜂的分布及范围虽然没有详细的统计和记载,但传统中医药材中都必须使用中华蜂产品。各地传统饲养在木桶、竹篓和树干等半野生状态的中华蜂群与野生中华蜂群并存,互为蜂源,在全国呈呈现为成片集群分布状况。但是,当前根据有关专家对全国中华蜂调查表明:中华蜂在新疆和大兴安岭地区已灭绝,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已很少有农民传统饲养的中蜂,整个北方中蜂分布只限山区及部分半山区,长江流域的平原区饲养的中华蜂已荡然无存,仅是在我国的西南山区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户延续传统办法饲养中华蜂。
至于野生状况的中华蜂更堪忧。我国广大西北地区的草原,由于地广人稀,生态安全的维护主要仰仗野生中华蜂这一关键环节,但正是在这一广大地区,野生中华蜂也因为外来蜂种的干扰而完全绝迹。当前,我国政府出台了各种政策,大力恢复西北地区受损的生态系统,但这些决策主要是关注技术层面、工程层面的对策,很少有人提到野生中华蜂的存灭对这一地区生态恢复的决定性作用。由于草原上的很多牧草、灌木和乔木只能靠中华蜂传粉,野生中华蜂一旦缺位,人工饲养的蜂群又难以足够量的进入草原,最终将是我们耗费巨资兴建的治理工程以及成套的技术根本无法发挥效益。具体表现为撒下的草种不能够繁殖,防护林不能自行扩大,在如此辽阔的干旱地区,靠人力去完成将是巨大的经济负荷。
针对中华蜂的濒危现状,国内许多专家提倡建立中华蜂种群保护区,如北京市在房山区建立了中华蜂自然保护区,中国科学院在辽宁省营口市建立了一个国家级的中华蜂保种区,重庆市建立了一个中华蜂保种基地,吉首大学与贵州省农科院在贵州省麻山地区建立了一个中华蜂的保种基地,但保护区的数量还很少。这些保护基地的兴建,从好的方面看,有助于抢救中华蜂种群,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向举国上下唤醒对中华蜂种群现状的关注。不足之处在于,在如此辽阔的中国大陆建立的养蜂基地,却如同凤毛麟角,远远跟不上中华蜂保种的实际需要。更重要的是,建基地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特别是我国的经济部门,处于短期经济利益的考虑,至今尚未推出抑制外来蜂生物污染的政策,仅仅在小范围内延续中华蜂种群,根本无助于中国生态危机的缓解。为此,必须向公众澄清中华蜂存废的生态价值,进一步推动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国的生态安全才得到起码的保障。
四、中华蜂的生态价值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应激性高血糖、血清钾、钠、氯的变化及其与中风类型、病情轻重、预后关系。方法 本文对我院神经内科2004年6月~2005年6月住院急性脑血管病患者248例进行研究,其中出血性中风89例,缺血性中风159例,于入院次日晨检测空腹血糖、血清钾、钠、氯,观察血糖、血钠、血氯、血钾值的变化及其与脑卒中类型、病情轻重、预后关系。结果 (1)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易出现应激性高血糖、低钠血症、低氯血症、低钾血症;(2)出血性中风血糖明显高于缺血性中风;高血糖组死亡率明显高于非高血糖组;死亡组的血糖均值亦显著高于存活组;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3)出血性中风低血钠、低血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缺血性中风,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低血钠、低血氯组中的中、重度患者显著多于正常血钠、血氯组;与正常血钠、血氯组相比,高血钠、高血氯组患者在中风类型、病情轻重及预后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但血钠、血氯显著升高时,死亡率明显增加。与正常血钾组相比,低血钾组中患者在中风类型、病情及预后方面差异无显著性,但血钾明显降低时,病死率增加。高血钾组患者在中风类型、病情轻重和正常血钾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但病死率则明显高于正常血钾组。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存在应激反应,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应激性高血糖、低钠血症、低氯血症可以作为判断急性脑血管病病情、预后评估的指标之一。高钠血症、高氯血症、高钾血症、低钾血症与中风类型、病情及预后方面差异无显著性,但当出现严重的高钠血症、高氯血症、高钾血症、低钾血症时,病死率明显增加。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病;应激性高血糖;血清钾;血清钠;血清氯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rritable hyperglycemia and the change of serum potassium,serum natrium,serum chloremia on stroke type,developing degree of stroke type,developing of illness and prognosis in ACVD. Methods We detected 4 indexes in 248 patients who suffered from ACVD in one week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 2004. to Jun 2005,including 89 cases wer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nd 159 cases were cerebral ischemia. The detected items include the fasting blood-glucose and fasting serum Na+,K+,Cl- next morning. To obser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rritable hypernatrium,hyponatremia,hypernatrium,hypokalemia,hyperkalemia,hypochloremia and hyperchloremia on stroke type,developing of illness and prognosis in ACVD. Results (1)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atients who involved in ACVD constantly turned up hyperglycemia,hyponatremia,hypochloremia,hyperkalemia. (2)The increasing level of blood-glucose was apparent i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compared with cerebral ischemia. The death rate in hyperglycemia apparently increased. The fasting blood-glucose markedly increased in dead index compared with survival index. There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3)Hyponatremia,hypochloremia were related with stroke type,developing of illness and prognosis. Hyperkalemia,hypokalemia,hypernatrium and hyperchloremia had nothing to do with stroke type,developing of illness and prognosis. When the change of fasting serum Na+,K+,Cl- were markable.The death rate was apparently increasing too. Conclusion There really exist damage from stress reponse in ACVD,hyperglycemia,hyponatremia and hypochloremia are indicators of stroke type,developing of illness and prognosis. Hyperkalemia,hypokalemia,hypernatrium and hyperchloremia had nothing to do with stroke type,developing of illness and prognosis. When the change of fasting serum Na+,K+,Cl- were markable,but the death rate was apparently increasing .
【Key words】 acut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rritable hyperglycemia;serum potassium;serum natrium;serum chlorine
脑血管病其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均居神经科各类疾病的首位,提高脑血管病的治愈率及存活率备受当今临床医生的关注。临床上急性脑血管病常有应激反应参与,且表现为机体应激损伤加重病情发展,而高血糖是机体应激反应的表现之一。国内外文献早有报道,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血糖水平增高者多预后不良,病死率高,影响近期预后[1~5],及时纠正高血糖的同时能使脑卒中患者预后得到改善。急性脑血管病时血清钠、氯、钾紊乱是很常见的,也是应激反应之一,但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并不多,且对病情预后的影响,文献报道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时应激性高血糖及血清钾、钠、氯的变化与中风类型、病情变化、预后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病例选择标准:本研究选取2004年6月~2005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248例,男147例,女101例;年龄35~98岁,平均(63.6±4.71)岁。所有患者诊断符合下列条件:依据1995年第4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或MRI证实;首次发病1周内入院;无糖尿病病史,肝功、肾功能均正常。(2)按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入院后24h内进行),将患者分为轻型(0~15分)112例,中型(16~30分)87例,重型(31~45分)49例。
1.2 病例分组 根据病例分组:出血性脑血管病89例,其中脑出血8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2例,硬膜下出血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159例,其中脑血栓形成104例,脑栓塞32例,腔隙性脑梗死23例。
1.3 标本采集 所有符合条件的病例于入院次日晨空腹采取肱静脉血4ml送检血清钾、钠、氯及血糖。
1.4 结果判断 空腹血糖>6.1mmol/L为高血糖。电解质紊乱诊断标准参照全国统一质控标准和《实用内科学》(第10版)电解质紊乱章节。
1.5 统计学方法 结果用(x±s)及例数表示,用t检验、u检验、χ2检验和精确概率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病情轻重与血糖含量检测结果 见表1。
表1 病情轻重与血糖含量关系 (x±s)
注:中、重度组血糖较轻度组明显升高,统计学上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
2.2 不同类型ACVD血糖含量检测结果 见表2。
表2 不同类型ACVD血糖含量变化 (x±s)
注:出血组血糖较缺血组明显升高,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P
2.3 不同类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糖水平检测结果及死亡率 见表3。
2.4 ACVD患者血糖变化与转归 见表4。
2.5 血钠与ACVD类型、病情轻重及预后关系 见表5。
2.6 血钾与ACVD类型、病情轻重及预后关系 见表6。
2.7 血氯与ACVD类型、病情轻重及预后关系 见表7。
表3 不同类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糖水平与死亡率 (例)
注:高血糖组死亡率较非高血糖组比较统计学上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表4 ACVD患者血糖变化与转归 (x±s,mmol/L)
注:死亡组血糖与存活组比较明显升高,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论
3.1 ACVD时应激性高血糖 应激反应( SR )是机体的一种非特异性全身反应,轻度SR有利于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而过度或持续的SR常导致机体内环境紊乱、损害加重。 本组研究结果表明:ACVD患者血糖明显增高,应激性高血糖发生率达42.34%;中、重度患者血糖较轻度组明显增高;死亡组较存活组血糖均值明显升高;高血糖组病死率为43.80%,非高血糖组病死率为12.59%,高血糖组病死
表5 血钠与ACVD类型、病情轻重及预后关系 (例)
注:出血性中风时低钠血症的发生率(20.22%)明显高于缺血性中风(14.47%),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1P
转贴于
表6 血钾与ACVD类型、病情轻重及预后关系 (例)
注:ACVD时易出现低钾血症;与正常血钾组相比,低血钾组在中风类型、病情轻重、预后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高血钾组患者中风类型、病情轻重与正常血钾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病死率则明显高于正常组(P
表7 血氯与ACVD类型、病情轻重及预后关系 (例)
注:出血性中风时低氯血症的发生率(23.60%)明显高于缺血性中风(15.09%),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1P
率高于非高血糖组病死率;出血性脑血管病组血糖明显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组。
3.1.1 ACVD时导致血糖升高的依据 (1)文献报道[6]:ACVD时应激状态下刺激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引起儿茶酚胺( CA )、皮质醇、胰高血糖素(GC )浓度明显升高;这些激素均能促使糖原的异生和糖原的分解,使血糖升高。(2)胰岛素抵抗与应激性高血糖[7]:当机体存在IR时,胰岛素的生物效应低于预计正常水平,血清胰岛素( INS )水平代偿性增高,胰岛素受体下调,或数目减少或受体结构功能异常,胰岛素生理效应降低,最终引起血糖升高。(3)有学者[6]提出高血糖可能是由于颅内血肿、水肿等因素对下丘脑及垂体的刺激或损伤所引起的生长因子分泌增加,而生长激素对胰岛素有拮抗作用,促进脂肪分解,抑制葡萄糖利用,使血糖增高,或与下丘脑室旁核破坏,使血糖代谢紊乱有关。出血性脑血管病组血糖明显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这可能是出血病变性质比梗死更严重,起病更具突然性,因而更具应激反应性;病变程度重,病变范围大,有中线偏移或出血破入脑室或脑室受压的重型比轻型血糖升高明显,提示应激反应更强烈。
3.1.2 高血糖者预后差的主要原因 (1)高血糖使细胞外液处于高渗状态,会导致渗透性利尿,并出现细胞内脱水,其中神经元脱水,脑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破坏,神经髓鞘的断裂及大脑黑质的损伤会增加死亡的危险性。高血糖症增加ACVD患者葡萄糖无氧酵解底物,因血糖是乳酸的基质,而使乳酸生成增多[8],同时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抑制血红蛋白对氧的释放,加重了组织缺氧和酸中毒。本组显示ACVD患者发生高血糖时易发生电解质紊乱,加重了机体内环境的紊乱,从而使病情进一步恶化。(2)高血糖还可抑制镁在肾小管的吸收,使尿镁排出过多,造成低钙、低镁血症,低钙、低镁血症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9],镁离子是维持正常神经肌肉兴奋性和细胞代谢不可缺少的因子之一,并作为钙通道阻碍物[9],在心脏和血管平滑肌的收缩中起媒介作用,应激状态细胞内钙超载,血清钙降低,不利于脑缺血后早期灌流的钙离子恢复,细胞内钙超负荷将引起细胞蛋白和脂质代谢紊乱,干扰线粒体磷酸化过程,加重脑水肿,由于高血糖致高黏血症,高渗和高代谢率,干扰局部脑血流的恢复,高血糖加剧自由基损伤,加重内皮细胞水肿及胶质细胞损害,使血脑屏障损害,加重脑损害,使病灶扩大,死亡率增加。实验研究表明[7],胰岛素(INS)治疗在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中既能降低血糖,又是一种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剂。
3.2 ACVD时血钠、血氯的变化 ACVD时常出现血钠、血氯紊乱,但文献报道的并不多,且对预后的影响,文献报道的结果也不尽相同。我们的资料显示,ACVD患者易出现低血钠、低血氯,且低血钠、低血氯的出现和中风类型、病情轻重有关,出血性中风及中、重症者易出现低血钠、低血氯,且低血钠、低血氯者预后差。高血钠和中风类型、病情轻重、预后无关。但出现明显高血钠、高血氯时病死率明显增加。
3.2.1 低血钠、低血氯的产生原因 目前认为低血钠、低血氯的产生可能是因为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的两个内分泌系间正常调节关系被破坏所致[10],(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及抗利尿激素(ADH);(2)是利钠因子,包括心钠素[11]、内源性洋地黄物质[12]等。生理状态下,ADH的分泌主要受血浆渗透压的影响,以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作为介导,在ACVD时,由于直接或间接刺激丘脑下部的视上核及神经垂体[13],一方面引起ADH分泌异常,导致尿量减少,水潴留,细胞外液扩张,血钠、血氯降低,表现为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SIADH),另一方面,张永立等实验证实ACVD患者血浆中的心钠素明显增高,且脑出血组较脑梗死组增高明显,并且心钠素水平和中风患者血浆钠水平呈负相关。心钠素等浓度增加,促进钠的排泄,导致失钠性低钠血症,临床表现为脑耗盐综合征 (CSWS)[13]。森永一生[11]通过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清钠、抗利尿激素和心钠素的研究后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低钠血症的重要原因是ADH不适当分泌,其他利尿、利钠因子也应该考虑。笔者认为中、重型中风患者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明显,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严重[11],释放更多ADH,易出现低钠血症,血清钠降低使细胞外渗透压低于细胞内,细胞外液进入细胞内,加重脑水肿。另外,精神刺激、焦虑、恐惧等精神因素,对ADH的分泌起兴奋作用,频繁的呕吐,过多使用利尿剂[11]等也是导致低血钠、低血氯的常见原因。目前对高氯、低氯血症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3.2.2 高血钠产生的机制[14] ACVD时引起机体应激反应,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明显增高(10~20倍),通过兴奋其周围靶腺增加醛固酮的分泌而起滞钠作用,促使血钠与血渗透压增高;其次反复作用渗透性利尿剂、高热、呕吐、出汗、过度换气等造成水分丢失过多[15],而脑血管病时往往损害下丘脑渴感中枢而致渴感消失,导致低血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氯血症,治疗中过分限制补液或盐液体补充过多,造成医源性高钠血症、高氯血症。病变影响渗透压感受器,丧失对血浆渗透压的调节功能,实质是一种神经性高渗透压症[15]。有报道发病1周后出现的高钠血症往往是中枢性,当下丘脑和神经垂体受损时,ADH分泌减少,出现多尿与尿比重下降而表现为高钠血症,而此类高钠血症一旦出现且持续高钠表明是濒危的信号。中、重型患者产生上述病变的机会多于轻型,故出现高钠血症多于轻型患者。
3.3 ACVD时血钾的变化 ACVD时血钾紊乱的机制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16]早期低钾血症的因素主要是原发于卒中病变直接损害丘脑下部导致功能紊乱,使细胞外钾转入肌肉及肝细胞内而出现低钾血症。笔者认为产生低钾血症的常见原因除上述原因外,还有摄入过少,应用渗透性利尿剂使肾脏排钾过多;此外如中枢性高热、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大量出汗等使失钾过多。本组资料显示低钾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低钠血症、低氯血症、高钾血症、高钠血症及高氯血症,但低钾血症患者在卒中类型、病情轻重及病死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看来低钾血症的发生不是脑卒中的危险并发症。本组资料,高钾血症的发生率极低,但中、重型患者多于正常血钾组及低血钾组,且病死率显著增加。
综上所述,ACVD易出现应激性高血糖、低血钠、低血氯、低血钾,且血糖高低与中风类型、病情及预后关系密切。除应激性高血糖外,血钠、血氯降低是反映ACVD患者病情及预后的指标。由于血糖和血清电解质是临床上易于获得和监测指标,本研究组提示临床医师在诊治ACVD时重视监测血糖及血清电解质的变化,及时发现、正确处理其失衡情况,以稳定机体内环境,对ACVD患者的治疗十分重要,必将提高ACVD患者的存活率及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Woo E,Chan YW, Yu YL,et al. Admission glucose level in relation to mortality and mortality outcome in 252 stoke patients. Stroke,1998,19:185.
2 Sieber FE. special issues: glucose and brain. Crit Care Med,1997,20:104.
3 Woo E. Hyperglycemia is a stress respones in acute stroke. Stroke,1998,19:1359.
4 Courter-myers G. Hyperglycemia enlarges infarct size in cerebravascular occlusian in cats.Stroke,1998,19:623.
5 Woo J. The influence of hyperglycemia and diabetes mellitus on immediate and 3-mont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fter acute stroke. Aroh Neurol,1999,47:1174.
6 方立,王良,蒙中宁,等.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皮质醇、生长激素、泌乳素、血糖、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测定的临床意义.中国急救医学,2000,20(5):289.
7 杨晓玲,朱颖,赵合庆.胰岛素抵抗与脑血管病的关系.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2,5(6):2.
8 王可宏,林廷塔,金励前.急性危重患者血清乳酸浓度测定的临床意义.中国急救医学杂志,2003,20(8):356.
9 章成国,张虹桥,邵燕.自发性脑内出血患者血清皮质醇、胃泌素的动态变化与临床意义探讨.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1,11(8):56.
10 Kushner M,Nencini P,Reivich M,et al. Relation hyperglucemia early in is chemic infarction to cereranatomy,metabolism and clinical onutcome. Ann Neural,1990,28:129.
11 森永一生.蛛网膜下腔出血血清ANP、ADH的低钠血症.脑と神经,1991,43:169.
12 许贻白.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内源性类洋地黄物质与低钠血症关系的探讨. 中华实用内科杂志,1993,13(12):744.
13 Oppenheimer S. Complication of acute stroke. Lancet,1992,339:721.
14 姜丹,定正超.急性脑血管病并发高钠血症临床分析.中国综合临床,2001,17(5):353.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断藤益母汤;含药血清;滑膜成纤维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实验研究;动物
Effects of Serum Containing Duanteng Yimu Decoction on Proliferation of 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 and TNF-α Production in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Liang Jiang,Lin Chang-song,Lin Yun-bin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erum containing duanteng yimu decoction (DYD) on proliferation of 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 (FLS) and TNF-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 production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Methods:3 kinds of rabbits serum [normal,serum containing leflunomide (LEF),serum containing DYD] were made.RA-FLS were separated from knee joints of RA patients and subcultured for 3-5 generations.RA-FLS cell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the LEF group (serum containing LEF) and the DYD group (serum containing DYD) and then proliferation of cells in 3 groups were evaluated by MTT at three time points (24,48,72 h).After 72 h,cell culture medium was used to detect the TNF-α level with ELISA method.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after 48 h,72 h,Leflunomide and DYD serums have obviously inhibitive effects on the prolifration of RA-FLS from patients (Ρ < 0.05).After 72 h,prolifration of RA-FLS in the LEF group was lower than the DYD group (Ρ < 0.05).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two medicated serums have obvious inhibition on the TNF-α level (Ρ < 0.05),but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medicated serum groups (Ρ > 0.05).
Conclusion:DYD can inhibit RA-FLS proliferation in conventional dose and reduce the production of TNF-α,which suggests one of the therapeutic mechanisms of DYD for RA.
【Key words】 arthritis,rheumatoid;duanteng yimu decoction;medicated serum;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tumor necrosis factor-α;experimental study;animal
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病情进程中,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RA-FLS)过度增殖,同时释放大量诸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导致了滑膜炎和骨侵蚀的持续,因此,抑制RA-FLS增殖、降低外周血和关节液中TNF-α的含量已成为治疗RA的可行方法[1]。断藤益母汤由林昌松教授根据RA急性活动期“肝肾亏虚,风湿瘀阻”中医病机研制出的经验方,本实验(2011年7月至2012年3月)拟观察该方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人RA-FLS增殖及其TNF-α分泌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滑膜组织来源 选取2011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膝关节置换术的女性RA患者2例,均符合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标本获取经由患者及主管医师知情同意。
1.2 药品与试剂 断藤益母汤(DYD)由川续断15 g、桂林产昆明山海棠45 g、益母草15 g组成。所有中药饮片均购自广州致信药业有限公司,水煎2 次合并药液,3次过滤浓缩,给药时以注射用水定容至0.6 g・mL-1;来氟米特(LEF),国药准字H31020644,批号201103,规格20 mg,购自江苏欣凯-有限公司。I型胶原酶、RPM I1640培养液、胰蛋白酶、胎牛血清,购自美国Invitrogen公司;噻唑蓝(MTT)、二甲基亚砜(DMSO), 购自美国Sigma公司。
1.3 主要仪器 高速低温离心机(LAB-Y01型,TCHLAB,广州);酶联免疫检测仪(美国BIO―RAD680公司);倒置显微镜(OLYMPUS-Ⅱ,日本);CO2培养箱(HF90型,郑州南北仪器有限公司生产)。
1.4 实验动物 雄性新西兰大耳兔12只,5周龄,体质量(2.0±0.5)kg。动物许可证号:SCXK(粤)2008-0020。由广东省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并饲养在清洁级环境中。
2 方 法
2.1 给药干预与含药血清的制备 按随机数字法将受试家兔平均分为3组,并按以下方法连续灌胃7 d。DYD组:3.45 g・kg-1DYD;LEF组:1.92 mg・kg-1
LEF。(家兔给药量均按50 kg成人常用剂量折算,其中LEF为20 mg ,每日1次,中药按生药量90 g,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15 mL生理盐水,分早晚2次连续灌胃1周。按文献[2]所述方法制取含药血清:所有家兔在末次给药1 h后心脏采血,离心取血清,56 ℃ 水浴灭活30 min,0.2 μm微孔滤器过滤,-20 ℃冻存备用。
2.2 RA-FLS的原代培养与鉴定 按文献[3]提供的组织块法用RA滑膜组织进行RA-FLS原代培养:将手术取得的滑膜组织剪去脂肪组织和较大的血管,用生理盐水漂洗3次,去除血污杂质,剪成1 mm3碎屑后,用移液管吸附移入培养瓶,然后用2 mL注射器针头将组织块在瓶底按大约5 mm间距排布,反转培养瓶,在未铺排组织块的一侧瓶底注入培养液,培养瓶置入37 ℃、CO2体积浓度为5%的培养箱内4 h,再次反转培养瓶使贴壁的组织块接触培养液,视细胞生长情况2~5 d更换1次培养液。当细胞长至融合度约70%时予传代处理:培养液中加入0.25%的胰蛋白酶1 mL消化至细胞皱缩变圆时,加入培养液终止消化,将细胞悬液再次按1∶2分瓶培养,取第3~5代细胞,细胞爬片经苏木精-伊红染色(HE)倒差显微镜鉴定纯度在95%以上计为合格,用于后续试验。
2.3 各组细胞抑制率与培养上清TNF-α含量的检测 取3~5代细胞,按每孔100 uL单细胞悬液(内含约2 000个细胞)植入96孔培养板,待细胞铺满培养板80%左右时,每孔更换为90 μL的RPM I1640 培养液,分3组干预。对照组加入10 μL正常家兔血清;LEF组加入10 μL LEF家兔血清;DYD组加入10 μL DYD家兔血清。在37 ℃、体积浓度5 % CO2培养箱中分3个时点培养(24 h、
48 h、72 h),72 h后留取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按ELISA试剂盒说明检测TNF-α含量,每组6个复孔。分别于24 h、48 h、72 h后取各组细胞,加入浓度为5 mg・mL-1的噻唑蓝10μL共培养4 h,弃上清液,加DMSO 200μL作用10 min,在设定波长为490 nm
条件下用酶联免疫检测仪检测各组细胞吸光度值(OD值),按公式计算药物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公式如下:抑制率%=(1-含药血清组OD值/对照组OD值)×100%。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以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RA-FLS的培养鉴定 在倒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所见如下:原代RA-FLS成长呈长纤维状,以原组织块所在位置(因细胞贴壁成功,原组织块已经移去)为中心呈射线状向周围辐射生长,间杂少量圆形的巨噬样滑膜细胞;培养5~10 d
后,原代RA-FLS增殖与传代速度明显增快,巨噬样滑膜细胞因在此培养环境内增殖慢,凋亡快,数目不断减少,见图1。第3代RA-FLS的HE染色细胞爬片显示:第3代的RA-FLS细胞呈典型的长纤维状或纺锤形,卵圆形细胞核位于细胞质中间,核仁明显较原代增大,视野内细胞密集程度增高,巨噬样细胞进一步减少,而RA-FLS所占比例大于95%,与文献报道的特征相符,见图2。
3.2 各组血清干预对RA-FLS增殖抑制情况比较(MTT法) 该实验中OD值反映了细胞存活数量,细胞抑制率反映了血清干预对细胞增殖的抑制强度。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各组细胞OD值呈增长趋势,在48 h、72 h两个时点,两种含药血清组OD值均明显低于当时的对照组(P
说明干预48 h、72 h后,两种含药血清均能一定程度上抑制RA-FLS增殖。同一时间点不同含药血清组间比较,24 h后,DYD组OD值明显低于LEF组(P0.05);72 h后,LEF组OD值中明显低于DYD组(P
72 h末LEF含药血清的抑制效果较DYD组更强,见表1。
3.3 72 h后RA-FLS培养上清TNF-α含量的情况 对照组的TNF-α含量为134.22±13.21 pg・mL-1,DYD组为108.58±12.75 pg・mL-1,LEF组为98.36±
11.76 pg・mL-1。两种含药血清组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
(P>0.05)。
4 讨 论
RA属中医学“历节”“痹病”范畴。《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对本病病机阐释为“寸口脉沉而细,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故曰历节”“风血相博,即疼痛如掣”,指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是其发病的内在基础,风、寒、湿等外邪侵袭是外在诱因,作为该病病理产物的瘀血易与外邪缠结,痹阻经脉使肝血、肾精不能濡养筋脉、骨骼,最终导致筋伤骨损。林昌松教授秉承前述中医理论对RA的认识,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岭南地区气候潮湿多风,风邪、湿邪是诱发加重RA症状的主要外在原因,而滑膜炎的持续与滑膜组织大量微血管弥漫性增生、充血、释放炎症因子密切相关,与中医学“瘀血致病”导致肿痛症状的机制有相通之处。因此,林昌松教授将岭南地区RA急性活动期的主要证型辨证为邪滞血瘀型,病机为“肝肾亏虚为本,风湿瘀阻为标”,并确立了“补肝肾、祛风湿、散瘀血”的治法,研制出断藤益母汤这一经验方。针对当地风邪、湿邪偏胜,该方以桂林产昆明山海棠(该药在岭南地区民间俗称为南蛇藤)为君药,取其祛风胜湿之功驱外邪;针对内生之邪瘀血,臣药选择益母草以化瘀消肿利水,针对肝肾不足筋骨失养的虚损方面,以补肝肾壮筋骨的川续断培补正气,同时,两味臣药的配伍有补益肝肾、活血通经以拮抗君药生殖毒性的寓意,全方正邪兼顾,切合病机。笔者等通过70例RA急性活动期患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4]证实,经过12周的治疗,口服DYD的试验组与口服LEF每日20 mg
的对照组患者在DAS28评分改善方面疗效相当。体外实验[5]证实,一定浓度的断藤益母汤含药血清可抑制RA-FLS增殖,其机制可能与该方含药血清下调脂多糖诱导的Toll样受体4的mRNA的表达、一定程度上抑制了RA-FLS的异常增殖状态相关,但该方含药血清是否对RA-FLS分泌的TNF-α有直接抑制作用尚不明确 。另有报道[6]川续断的有效组分续断皂苷具有一定程度的抗炎止痛和抗骨质疏松作用。研究证实,自古被视为妇科活血调经良药的益母草组分水苏碱有促进微动脉血流恢复、抗血小板聚集[7]的作用,可见断藤益母汤的抗RA作用也有一定现代药理学依据。
FLS是滑膜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当它在各种诱因下异常活化为RA-FLS后,呈现出增生过度、凋亡不足的特征,直接导致滑膜增厚和血管翳的形成。同时,RA-FLS可产生或诱生一系列细胞因子、炎症介质,使病灶区滑膜组织聚集更多的炎症相关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维系了滑膜炎的持续以及软骨、骨组织的进行性破坏。而TNF-α即是在RA滑膜组织细胞大量分泌的炎症因子之一,对启动滑膜炎症和关节损害意义重大。它可协同白介素-1通过以下4方面参与RA病理过程[8]:①增强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使血液中的白细胞向关节腔病灶区聚集;②刺激前列腺素等小分子炎症介质的产生;③激活破骨细胞,促进糖蛋白、胶原酶降解,导致骨质破坏;④促进软骨细胞和滑膜组织细胞产生大量白介素-6,后者有增强TNF-α和白介素-1效能的作用。此外,当病灶区细胞(含RA-FLS)分泌TNF-α达到一定浓度(10 ng・mL-1)可导致RA-FLS呈现持续过度增殖状态,可能与TNF-α使该RA-FLS表面具有抗细胞凋亡作用的TNFRⅡ基因表达上调相关。由此可见,RA-FLS及病灶区高浓度的TNF-α在RA复杂的细胞交互影响网络中发挥主导作用,抑制RA-FLS增殖和TNF-α的分泌是治疗RA的有效措施。
有研究显示,昆明山海棠水提取物可以抑制离体培养的RA-FLS增殖[4],但水提取物的直接干预与口服药物经消化、吸收、代谢之后的成分可能不一致,二者对RA-FLS作用强度与起效机制是否存在差异也不明确。有效成分不清楚、药代动力学特点难以精确量化是中药复方实验研究进展艰难的关键问题,虽然起源于日本的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仍存在许多不足,但该方法的应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中药起效的生理内环境,为中药复方在细胞信号转导的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实验制取家兔含药血清干预第3代的人类RA-FLS,研究结果显示,一定浓度的DYD含药血清干预48 h即可以抑制RA-FLS的肿瘤样增殖,48 h末作用强度与LEF相当,72 h后抑制作用仍然存在但效果低于LEF。LEF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治疗RA常用药,口服后在肝内转化为活性成分M1,具有明确的抑制细胞增殖作用[7],故制取该药含药血清作为阳性对照组,两种含药血清均能抑制RA-FLS分泌TNF-α,作用强度相当,这可能是两药共同的抗风湿作用机制之一。然而,DYD含药血清具体通过何种机制导致细胞增殖率降低、是否对细胞周期产生影响尚不明确,而两含药血清组TNF-α含量较对照组降低是源自细胞凋亡总体分泌量减少还是细胞分泌功能的减低也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
5 参考文献
[1] 栗占国,张奉春,鲍春德.类风湿关节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6-47.
[2] 梁江.断藤益母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3] Li T,Dai L,Yang B,et al.Modified tissue culture method for 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 from needle biopsied synovium tissue[J].J Sun Yat-sen Univ(Med Sci),
2010,31(4):567-571.
[4] 林昌松,梁江,刘风震,等.断藤益母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9(6):632-637.
[5] 林昌松,梁江,刘清平,等.断藤益母汤含药血清对人类风湿关节炎滑膜成纤维细胞增殖及TLR4表达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2,23(2):147-152.
[6] 刘二伟,吴帅,樊官伟.川续断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7):1421-1423.
[7] 赵彩霞,蔡长春,张增巧,等.益母草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临床误诊误治,2011,24(2):82-84.
[8] 朱明慧,杨谊,刘旭华,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白介素-β、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医药论坛杂志,2008,29(18):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