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政教学督导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全体学生,提升全员心理健康意识是顺利开展工作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应该建立覆盖全体学生的“金字塔”型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如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建立的三级教育网络为:一级网络———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由心理学教研室全体专任教师和学校里有教育学、心理学、思政教育背景的教师或辅导员等人员构成,主要职责是: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全校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指导二、三级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二级网络———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由院(系)学工办主任、辅导员组成,主要职责:建立院(系)学生心理档案,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配合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解决学生一般性的心理问题。三级网络———学生心理自助组织,由班级心理委员和学生心理社团成员组成,主要职责是:及时发现存在心理困惑、心理问题的学生,向院(系)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汇报;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和系部心理工作站的指导下,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班级气氛,为心理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各级教育网络应各司其责,通过三级教育网络的运作,使学生心理信息反馈、工作研讨、培训学习等都落到实处,形成全员积极参与、互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的格局,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利平台。为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化、正常化,还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规章制度。如《关于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职能及工作内容》、《心理咨询来访者须知》、《心理咨询预约制度》、《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心理咨询员守则》、《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等,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制度的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规范地正常地开展起来。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团队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从业人员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和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相对专业教学团队,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学团队存在专业人员不足、队伍不稳定、管理松散等问题,远远滞后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需要[2]。因此,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辅助,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学团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运行不可缺少的保障条件。高校要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每校配备专职教师不得少于2名,同时还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配备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应该具有心理学或相关的学历和资质。对于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学校可采取措施鼓励其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获取国家二级或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学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纳入学校整体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加强师资队伍的选拔、配备、培养和管理。在师资培训方面,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年接受不低于40学时的专业培训,或至少参加2次省级以上主管部门或二级以上心理专业学术团体召开的学术会议。定时安排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教师接受专业督导。学校学工部门干部、各系学工办主任、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每年至少要为他们组织1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学校还应经常组织教师开展业务学习、集体备课、个案讨论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也可聘请社会上相关方面的专家加入教学团队,努力打造“双师型”结构的教学团队。同时,在职称晋升、评优选先、年终考核等方面要考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专职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应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序列,设有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教学研究机构的学校,也可纳入相应专业序列。专兼职教师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都计算相应工作量,给予合理报酬。通过各种管理措施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确保整个教学团队队伍的稳定和素质的提高。
配备相应设施,保证工作场地和经费,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物质保障
工作场所、工作设备、工作经费既可以反映出一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的开展情况,也从某些方面反映出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的程度。高校应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并纳入学校预算,专款专用,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工作需要。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没有统一规定,但各地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标准。如江苏、湖南、广西等省(区)教育厅就制定有相应的标准。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5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每年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为“本科院校生均每年不低于15元,高职高专院校生均每年不低于10元,并逐年增加”。《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实施意见(试行)》中规定“按照每年生均(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研究生)不少于10~15元的标准划拨专项经费,专款专用”。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工委、教育厅、区卫生厅、团区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费按在校学生人数每人5元以上列入学校预算”。各校应该严格执行教育厅文件,下拨心理健康教育经费,并注意落实到位,合理使用。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场地、设备和资料。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场地如个体咨询室、预约等候室、团体辅导室、心理测评、心理放松室、宣泄室等,在建设时要注意符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点和要求,能够满足学生接受教育和咨询的需要。同时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和资料,如办公电脑、DVD机、电视机、音响设备、复印机、打印机、心理测评系统、心理教育软件、音像教学资料、心理健康教育类图书资料等,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实施。#p#分页标题#e#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全体学生能健康成长、快乐生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能普及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是教育部文件的要求,高校应根据要求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学期开设本课程,内容要涵盖:一是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包括心理健康导论、心理咨询基本知识、大学生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二是了解自我与发展自我知识,包括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培养、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三是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包括大学生学习心理及调适、情绪管理、人际关系与交往技能、性与恋爱心理、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获得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和心理调适的基本技能,认识心理健康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起科学的心理健康观,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有效开发心理潜能,全面提高心理素质。
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很多非心理学专业的课程模块中均开设一些与行业相关的心理学课程,如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医学心理学,护理专业开设护理心理学,教育专业开设教育心理学,旅游专业开设旅游心理学,市场营销专业开设营销心理学,管理专业开设管理心理学等。这些课程内容不仅包括基础心理学知识,更包括了与行业职业相关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着眼于其职业生涯发展中应具备的良好的职业心理素养。因此,在开设有行业心理学课程的院校或专业,可将这些应用心理学课程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利用这些课程中对行业或岗位心理研究的成果,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岗位心理素质教育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对行业或岗位的适应性,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工作,也能减轻或消除因对职业心理特征认识不清所带来的就业、择业焦虑。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各校还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开设相应的心理学系列选修课为辅助课程。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心理特点自由选修。如开设人际关系与沟通技能、情绪管理心理学、健康人格塑造、心理应激与应对、就业心理与求职技巧、积极心态管理、性与恋爱心理、幸福能力培养等课程。通过一系列选修课程的学习,满足学生对某一心理学知识更加深入的学习和了解的需要,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深入和广泛。高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各门心理课程要体现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保证足够的学分和学时,有配套的专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根据教育部文件要求,主干教育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2学分,开设32~36学时,以确保课程能顺利实施和建设;行业心理课程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设置相应的学时和学分;心理学相关选修课程的课时、学分及开设时间根据学科性质特点和实际需要确定。
加强活动体系建设,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对课堂教育的扩大、延伸和补充,主要是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来感悟与接受教育。高校应重视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积极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新生心理普查工作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通过心理普查,能让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主动调节自身心理状态,以达到良好适应、发展和提高;也为学校制定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心理普查的时间一般安排在新生入校后2个月左右,即10月底至11月初学生已军训结束回校正常上课以后。普查工具一般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学生人格测试(UPI)。测试完成后,要及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掌握学生心理健康动态。特别是对筛查出阳性的学生进行分类,建立高危人群档案库,给予跟踪关注和专业干预。
2004年,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办公室向全国大学生发出倡议,把每年的5月25日确定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此后,各高校在每年5月都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好“心理健康活动月”这一载体做好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就必须精心策划和组织,同时应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以防活动月流于形式。以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自从2006年至今,学校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月活动,每年均有不同的活动主题:2006年“关爱自我珍爱生命演绎成功人生”、2007年“关注心理健康构建和谐校园”、2008年“关爱自我感恩他人共建和谐”、2009年“学会感恩珍爱生命”、2010年“提高心理品质构建和谐校园”、2011年“树立阳光心态体验快乐生活”。具体开展的活动有: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沙盘体验、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心理健康大家谈”师生座谈会、心理影片欣赏、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健康知识板报比赛、心理漫画比赛、心理图片展、校园心理剧比赛等。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全校师生关注心理健康的热情,在校园内营造了一种“人人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还增强了师生的心理自我保健意识,极大地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等,从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积极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3]。相对于个别咨询来说,团体心理辅导具有感染力强,学生受益面大、效率高的优势,有利于发展学生自我体验的能力。高校应经常开展团体辅导活动,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研究制订相应的团体辅导计划和实施方案。学校开展的团体类型有贫困生团体、大一新生团体、学生干部团体、心理委员团体、心理社团成员团体、自然班级团体,还有由共同具有某类心理问题各班学生自由组成的治疗团体等。在团体辅导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心理游戏、心理剧等方式,体验和模拟真实的社会交往活动,掌握处理各种心理压力的方法,在团辅活动中接受教育,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p#分页标题#e#
个体心理咨询是直接针对有心理困惑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倾诉场所和专业指导。高校应根据行业要求设立心理咨询室,每天定时向全体学生开放。要加强心理咨询制度建设,遵循心理咨询的伦理规范,保证心理咨询工作按规定有效运行。加强心理咨询个案记录与档案管理工作,对每一个个案都要做详细的咨询记录,坚持保密原则,按规定严格管理心理咨询记录和有关档案材料。此外,还应积极开拓其他各种形式的咨询方式,如网上咨询、短信咨询、电话咨询、QQ咨询、MSN咨询等,以满足各类学生的咨询要求。
为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高校应根据本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心理健康学术讲座,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中威望高、经验丰富的教师给学生进行系列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针对学生经常面临的心理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咨询辅导。如针对新生对环境和学习的不适应可进行“新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与调适”专题讲座;针对目前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可进行“珍惜生命”系列专题讲座、针对应激事件日益增多导致应激性心理障碍可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列讲座;针对当前大学生性观念比较开放、性道德意识相对薄弱等现象可进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女生性心理生理卫生”知识讲座;等等。这些知识讲座都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即时性,更能直接切入学生的现实心理,对帮助大学生及时解除心理困惑和促进自我身心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注意挖掘学生自身的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学生自我成长的心理需要。重视发挥班集体建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教师不定期对心理委员进行培训,使其具备初步心理辅导能力;支持学生成立心理社团,指定专门教师对心理社团的工作和开展的活动进行专业指导。通过心理中心教师的指导、跟踪、管理、督导,各班心理委员和心理社团成员经常开展小组讨论、团体游戏、个人分享等朋辈心理辅导活动,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广泛发展,充分调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自助—助人—互助”的机制。
高校应积极探索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注意拓宽宣传教育的渠道,如通过向新生发放自编《学生心理健康小常识》小册子,向各班级发放《心理健康活动月专刊》宣传资料,建立心理健康专题网站,与校学工处、校团委联合利用学校宣传长廊和各班的宣传园地、板报为载体等多种方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通过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校刊等多种媒介,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营造和谐、健康的群体心理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强化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和凝聚作用,使学生在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中陶冶心理品质,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