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导游知识点总结

导游知识点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导游知识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导游知识点总结

导游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导游基础课程 优化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c-0039-02

导游基础是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也是国家级导游人员资格证考试中笔试的必考科目之一。鉴于此,该课程在旅游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该课程以从事导游工作所需的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理论与实践知识联系紧密。通过分析导游基础课程特点及教学目的,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该课程教学的优化途径,对于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以及提高考证的通过率都有积极的意义。

一、导游基础课程特点及教学目的

(一)课程特点。导游基础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很强的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知识面广、内容翔实细致。为了和国家级导游人员资格证考试接轨,各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中,凡开设了导游基础课程的,大多都会选择由各省旅游局牵头出版的考试用书作为教材。这套考试用书每隔两三年就会重新修订出版,根据行业动态及时更新其中的内容。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导游人员,需要了解多领域的知识。导游基础考试用书正体现了这一特点,内容涉及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风物特产、中国饮食、中国四大宗教、中国古典园林及中国主要客源国等知识。这些章节均从旅游活动的角度出发,选取了导游人员带团时在上述领域中所需的基础知识。内容涉及领域众多,且大多翔实细致。这一方面对教师的授课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另一方面,对学生来说,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也很多。尽管教材中通过表格的形式对少部分知识进行了汇总,但是绝大部分知识的汇总还需要学生在通观某个或者几个章节,甚至是在进行前后联系对比后,才能总结得出。

2.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需要教师进行知识补充。教材中有的知识学生比较熟悉。这些知识和学生在小学及中学阶段在历史、地理等课程中的学习内容基本一致,学生印象较深,比较好掌握。而有的知识则比较抽象,如宗教、民族民俗及中国风物特产等,如果教师不做知识补充,学生会觉得比较晦涩难懂。

3.考试形式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广西为例,以前的国家级导游人员资格证考试中,导游基础与广西导游综合在一起进行考试,题型有填空题、单选题、多选题、名词解释题和综合题;改革之后,只有单选题和多选题。从题型上看,难度似乎是降低了,但是从考题涉及的知识面来看,其实是没有发生改变的。教材中任何一个知识点都有可能出现在考题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中吃透教材,不能给学生划出所谓的“重点”,以免误导学生;同时,要求教师把握好各领域知识的内在联系,以便在授课中帮助学生。对学生而言,就要求其在学习中对所有章节的知识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进而能融会贯通。

(二)教学目的。鉴于导游基础在国家级导游资格证考试和导游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教学目的主要有:让学生通过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试,获得从业资格证书;学以致用,使学生对于课本知识融会贯通,以课本为基础,进行知识辐射,为今后从事导游服务工作进行知识储备;引导学生认识其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学习动力,让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

二、导游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开设了旅游类专业的各高职院校对于导游基础课程相当重视,但在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材内容信息量大,更新快。基于高职教育的特点,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导游基础课程中选用国家级导游资格证考试用书为教材,以便和考证接轨。但该书内容信息量大,且每隔两三年就会重新编排。而每次考试用书重新编排并出版的时间几乎都在下半年,正好与教师备课发生冲突。不少教师都是在即将授课前才拿到课本,使得教师在吃透教材,领悟教材新变化方面存在难度。

(二)教师欠缺实践经验,教学方法落后,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对于导游基础这样一门内容丰富且细致的课程来说,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阅历对于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中,由于受到经费、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实践经验丰富、眼界开阔的专业教师不多。不少教师并没有导游工作的从业经历,对导游工作的认识也不够全面,对于和教材中知识点有关的旅游资源也缺乏亲身体验。这就导致不少教师对导游工作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理解不够透彻,在讲授中较书面化和教条化,缺乏趣味性。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课程丰富的内容和较宽的知识面,使得他们在学习和应试中本来就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如果教师在授课中也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他们就极易丧失学习的兴趣。此外,多数教师在授课中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尽管能结合多媒体技术,采用图片和视频作为补充,但是学生的参与性不强,仍很难和教师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

(三)实训经费短缺,实训形式受限。不管是进行校内还是校外实训,对经费都有一定的要求。作为校内实训,通过成立专门的导游实训室来开展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要求学校提供一定的场地,配备相关的软硬件设施设备,一般经过一两年的时间就能建设好。作为校外实训,立足当地旅游景区、景点,建立实训基地是最为多见的形式。在进行校外实训时,需把课堂搬到真实的旅游景区、景点中,给学生切身的体验。这种形式涉及车辆的使用,景区、景点的门票费用,以及学生的人身安全等问题。目前高职院校中,由于经费的限制或者出于安全的考虑,大多以校内实训为主。而不少高职院校没有专门的导游实训室,使得实训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导游基础课程教学的优化途径

基于高职院校导游基础课程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该课程教学效果优化的途径,对于增加考证的通过率,提高学生的导游基础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理解和把握教材的水平。导游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和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要求旅游类专业的教师必须就相关知识进行培训和进修,尽可能亲身体验知识点所涉及的旅游资源,进而不断强化自身的素质。只有这样,教师在备课和授课中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好地吃透教材并把握教材的新动向。因此,各高职院校应鼓励旅游类专业教师定期进修、培训和考察实践,并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使教师的理论教学真正实现与实践的接轨。

(二)立足于教材引入体验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主张让学生通过实践来获得认知,用亲身经历去感知、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的目标。采用体验式教学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教材中较抽象知识的理解,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进而提高考证的通过率。

1.体验式教学法应建立在对教材的合理分析之上。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吃透教材,结合导游资格证考试的要求,对教材的各章节进行分析,确定授课中体验式教学的层级关系。在此基础上,搜集并积累体验式教学中需要的教学素材,如图片、视频等。根据学校所在地旅游景区、景点的情况,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确立体验式教学的实训地点。对于能够和学校所在地旅游景区、景点相联系的知识,以现场参观为主,进行现场授课;对于其他知识,可借助多媒体手段开展校内体验式教学。

2.体验活动应有明确的内容设计。在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前,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的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并以此为依据设计教学内容。如在学习到中国民族民俗这一章时,可带学生去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教师在去之前应对照课本找出学生在博物馆能够体验到的相关知识,结合教学目标制作实训指导方案,让学生带着任务有针对性地进行体验式教学活动,并撰写实训报告。这样可有效避免陷入为了活动而活动的尴尬境地,也可把体验式教学活动和一般性的参观游览区分开。

导游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构建贯穿地理课堂的知识结构主线,可以最大程度综合各种载体的地理信息,使课堂结构更加丰满、科学、合理,最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

一、以空间为主线凸显知识体系的整体性

在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公转》教学中,通过对教材中地球公转的图片观察,学生首先看到的地球表面的空间结构主要是由几条特殊纬线构成的四个温度带。通过对知识的分析与整合,就可以进行这样的编排设计:本课的知识结构框架是由一条竖线(由4个温度带构成,是主线,呈纵向线型分布)和4条横向线组成,其中4个温度带构成本课主线上的4个知识点。以这4个知识点为基点,按着因果关系为顺序由五个知识层次构成了横向知识链。通过这样的编排设计,整个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知识谱系关系密切,纵向有对比,横向又注重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极易理解和掌握。

二、以情节为主线使知识生动起来

教师根据教材中阐述的知识内容,把知识重新编排组合,建立新的知识框架结构,然后想办法使教学课堂结构情节化。将抽象的知识、枯燥的课堂教学赋予形象化、故事化、趣味化和生动化。

初二下册《台湾》一课,笔者就设计了这样情节化强的独幕剧:笔者扮演的是一家投资公司的经理,打算到台湾考察投资项目,顺便游览台湾的风景名胜。课代表充当的是导游的角色。首先是准备阶段,到台湾需要哪些衣食住行方面的用品,“导游”边介绍用品边从台湾的位置、气候、地形地势、风土人情等方面说明预备这些用品的原因。然后,“导游”利用幻灯片、视频等方式带“我”走进台湾,首先游览的是台湾的风景名胜,然后“考察”的是台湾的农业,包括各种热带经济作物的种类、分布及原因,最后“考察”的是工业,包括工业特点、分布以及工业的发展状况等。在考察的过程中,紧扣教材及学习目标不时抛出各种问题,要求“导游”回答或让观众(全体学生)讨论,学生热情很高,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三、以逻辑为主线体现知识结构的层次性

初二地理下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学中,通过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的景观图片的展示导入新课,学生不但了解了新疆的地形特点,还知道新疆的一个突出的自然特征是“干旱”。马上一个问题就出现了:为什么干旱?通过对原因的探究,自然就总结出新疆的气候特征,接下来的话题自然而然地就会过渡到“水源”上,通过对水源分布的分析,来了解新疆河流对人口分布、畜牧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并引出“坎井”,以及绿洲农业的特点及分布。最后通过对沙漠的治理的了解,再一次回到新疆的景观展示上。

本课从新疆景观图片入手,从一个知识点推导出另一个知识点,各个环节之间以因果关系为序,逻辑性强,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知识链,体现了知识的层次性,知识体系完整。

导游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翻转课堂 项目化课程 导游英语 教学设计

1 高职项目化课程改革分析

职业教育的项目课程是以企业实际工作流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设置相应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组织和设计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各具体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目标的课程模式,其目的是通过课程内容和实际工作情境相结合,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职业技能。①笔者以项目课程的方式在导游英语中进行教学研究并对该课程的学习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调查对象为我校大二的学生和任课教师。调查内容涉及到学生英语基础、学习动机、课外学习、教学模式及职业英语技能提高情况及改革建议等。

1.1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项目教学组织都以小组的形式出现,学生按照实际岗位的组织形式安排角色,明确责任。教学经过工学结合,任务驱动,做学一体的各个教学环节。调查中56%的学生在项目教学的小组学习中改变被动学习的习惯,学习动机更强了,愿意花课下时间准备项目任务且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但是,项目教学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英语交际能力、导游服务专业知识储备和职业素养。25%的同学反应英语基础差或专业知识不扎实在完成项目教学任务时会特别吃力。教师在教学安排上顾全大局,又无法进行个性化教学。

1.2 英语导游服务的职业技能

通过调查,项目目课程充分将旅游专业英语教学情境真实化,学生在导游英语项目课程学习中体会到实际工作场景(入境团地接和出境团领队服务操作),关于项目教学对英语导游服务职业技能的提高方面,45%的同学认为提高了导游服务过程中的英语听说译能力,32%的同学认为提高了实际工作场景的英语沟通交际能力。但是,由于项目教学实施时间较长,部分学生任然未完全摆脱传统的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尚不能清楚认识到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的统一能带给他们现实的经验。

1.3 双师队伍建设

为了使导游英语课程的教学达到项目课程预期的效果,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必不可少的。导游英语课程的“双师型”教师,即既有丰富的旅游专业知识和旅游从业经验,又有扎实英语应用能力的复合教学能力的教师。在对任课教师访谈中,有75%的教师取得英语导游证并有相关的行业工作经历,并且在旅游专业英语教学上有七年以上教学经验。

2 翻转课堂概述

2.1 起源与定义

翻转课堂(Flipping Classroom)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2007年起源于美国林地公园高中,两位化学老师Jon Bergmann和Aaron Sam将PPT 演示和讲解制作成视频作为家庭作业上传到网络而引起众人关注。②到2011年,萨尔曼・汗(Salman khan)创立的汗学院(Khan Academy)将视频教学与课堂练习结合开发的系统进一步推动翻转课堂的实践,③翻转课堂开始为众多教师熟知,并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教学模式。④

翻转课堂,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方式是学生在上课前就通过教学微视频完成知识点的学习,上课时师生一同利用课堂来答疑解惑、交流讨论、知识运用与成果展示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的新型教学模式。⑤

2.2 教学优势

实践中国内外探索利用视频教学的例子不胜枚举,早在20世纪50年代,很多国家都进行过广播电视教育。但为什么只有翻转课堂才打破了传统教育呢?翻转课堂的鲜明优势有哪些?

(1)微课视频要点明确。大部分微课视频控制在5到10分钟,该时间段正好是学生注意力较集中的时间。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知识点,在知识点讲授中重难点突出,讲授方式多样,增强趣味性。通过网络的视频,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自主学习。(2)学习过程被颠覆。翻转课堂将传统课堂上的知识点学习放在课前学生通过微课视频和人机互动系统在线监督辅导完成;课堂上师生通过提问和讨论,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个体的学习情况,给予有效的辅导,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3)复习考查更便捷。学生通过微课视频学习后再通过一个线上人机互动系统检测学习情况。学员的练习完成进度及正确情况会通过云平台进行汇总,教师也就能宏观了解到每个学生学习状况。同时,微课视频方便学员一段时间学习之后的复习和巩固。

3 典型任务教学设计案例

根据对项目化课程导游英语教学改革分析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了解,翻转课堂与项目教学模式可以相互补充,有机融合,构建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项目化课程的翻转。笔者以导游英语课程中典型任务自然景区讲解的教学设计为例,尝试教学设计流程“二块三步六环节”,探讨导游英语课程教学的翻转课堂设计。“二块”是学生学习分为两个模块:自学训练和讨论展示;“三步”指教师教学准备的三个步骤:分配学时、编制教案和微课录制;“六环节”则是两个模块的细分。自学训练是课前老师安排学生完成微课学习,具体分为三个环节:微课学习、线上人机互动系统知识点练习和疑难汇总。课堂上的师生讨论展示包括:疑难讨论、成果展示和总结反馈。

以英语导游服务自然景区讲解为例,重点介绍教师课前准备和课上操作。

3.1 教师教学准备的三个步骤

(1)分配学时。总学时为4,课前2学时,课上2学时,课前和课上教师准备两套教案。课前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或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按照同寝室成员分配)在寝室上网学习微课视频,了解讲解思路,游览安排和互动环节;视频学习后学生完成智慧树开发的Tell Me More平台的练习。课上学生教师的指导工作由全面指导发展到强化学生以小组单位合作完成该典型任务。这样教师就合理的安排了翻转教学时间。

(2)编制教案。典型任务确定为海南三亚天涯海角自然景区介绍。在微课教案的设计中,教师先将该话题维度分为:对游客问候和欢迎、自我介绍、景观慨况(位置、结构、特色、评价)、游览活动安排介绍、问答环节和自由活动注意事项(防晒、海边游泳安全事项、防止游客走失和海蜇叮咬急救),然后根据教案设计录制脚本;在课堂教学的教案中,教师主要以提问形式引导学生提问与讨论,教师先预测学生的疑难点,然后设计模拟讲解任务,明确小组分工,转换师生角色。教师为游客,学生为英语导游。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景区的相关背景信息,学生网上搜索并撰写英文导游词。

(3)微课录制。微课视频制作的质量会影响学生学习效果。一方面,从前期的拍摄到后期的剪辑视频制作都需要有专业人士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微课视频要求教师在五到十分钟内将核心内容讲完,并且讲解要生动活波,强调视觉效果。教师录制的微课视频传到人机互动的网络平台上,该平台辅以教学课件、笔记、练习、讨论区、测试、学习调查、提问区等。教师通过网络学习平台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

3.2 典型任务

自然景区讲解的课堂讨论展示在导游讲解实训室进行。第一个环节疑难讨论,学生将自主学习汇总的问题与老师和同学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在掌握自然景区景点介绍的要点后讨论如何丰富讲解,既要有创新点也要有特色。第二个环节成果展示,教师鼓励学生融入角色按照小组依次根据抽到的景点进行实地导游讲解展示。第三个环节,总结反馈,教师针肯定各小组的努力成果,找出各小组讲解中的亮点,分析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个别问题。讨论展示给学生机会自主完成渐次复杂的工作任务,不仅强化了专业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还增强了团队合作、沟通等社会能力,提升了分析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法能力。

4 结语

有文章提到,微课视频不是翻转课堂的核心,对传统教学流程的颠覆⑥和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思考才是翻转课堂的真正含义,翻转课堂的成功得益于探究性学习和基于项目的学习带来的主动学习。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应该仅仅被当作一种教学新理论研究,而是需要教育者们在实践中去丰富完善它。“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到项目课程教学中以来,解决了项目教学模式中原有的项目实施时间长,教学情景难以仿真、项目知识难以消化等诸多难题,提高了学生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互动度,课前的自主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和动力,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明显提升。笔者在项目化课程导游英语教学中进行了该模式的实践尝试也希望有更多高职教师将该模式付诸实践,为进一步深化高职项目化教学改革作出贡献。同时,项目化课程的翻转课堂对高职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有利于促进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建设。

注释

① 管秀君.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与项目教学法[J].职业技术教育,2008.

② 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③ 张渝江.翻转课堂变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

④ 杨刚,杨文正,陈立.十大“翻转课堂”精彩案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

⑤ 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

导游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考证课程;做学一体;有效教学

一、教学背景

教育进入了由数量向内涵的过渡,对于课堂的有效性以及与社会需求的同步性日益得到重视。《导游业务》课程是广东旅游局为国家导游人员资格证书的考取而专门编制的学习指导书籍。

在目前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多是以老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线的方式进行,“死记硬背”成为了学生的唯一“学习策略”。学生普遍出现被动学习的状态,使得课堂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学生很难做到真正的学习与岗位工作相结合。因此,改革现行的课程教学模式的需要,已呼之欲出。

“做学一体”教学模式,被引入《导游业务》课程教学中,教学效果较为明显。教学过程中,笔者灵活运用了工作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方法,选用典型案例,让学生参与到模拟场景的角色中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帮助完成导游服务。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感受更加真切,学习的积极性大幅提高。

在《导游业务》中,旅游接待中突发事件的处理与预防,对导游工作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是本课程重点章节。因而选取《旅游接待中突发事件的处理与预防》为例,对“做学一体”模式在《导游业务》课程教学的应用进行探索。

二、教学实施

(一)教学内容分析

《旅游接待中突发事件的处理》是《导游业务》课程中的第五章节,在教学前期准备过程中,笔者认真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教学内容涉及较广,知识点多是以策略性知识为主,是学生在导游工作中如何去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一共涵盖了接站、误机、遗失、走失、患病死亡等突发事件,完全依靠课堂学习颇有捉襟见肘的局促感。

因此,笔者根据导游工作的实际诉求以及教学内容的难度,选择典型场景进行深入学习。通过筛选,确立了以下导游旅游接待过程中的典型突发事件:(1)证件遗失的处理;(2)游客走失的处理;(3)游客患病的处理;(4)游客越轨言行的处理;(5)交通事故的处理;(6)治安事故的处理。

(二)学情分析

导游专业的学生普遍较为活泼,有较强的课堂参与度,是主动型的学习主体。但面对“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时,学习热情降低,其对课程的反感情绪也容易滋生。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学习过程中,笔者通过创设旅游卫视的每周新闻的情境,根据教学内容的典型突发事件,将学生分成6个组别,完成前置任务。教学过程以一则旅游事故新闻为载体,学生根据对典型事件处理的理解,逐步完成“开场主持、现场报道、记者采访、专家总结”的新闻播报的环节。

(四)教学实施具体过程

1.分组

以6-8人为单位,进行分组。每组派代表随机抽取一项模拟任务。任务内容有:证件遗失的处理;游客走失的处理;游客患病的处理;游客越轨言行的处理;交通事故的处理;治安事故的处理。

2.任务前置

学生分小组抽取任务内容,并进行课前任务分工合作,了解旅游接待事故内容,处理方式等内容。同时,为营造更好的教学环境,进行仿真“旅游卫视”新闻节目的课室布置。另外,老师做好学生的任务引导,帮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具体任务内容如下。

遗失的处理。新闻内容:导游王林接待的莎莉亚集团的旅游团,原计划于12月23日16:00离开武汉市回广州市。22日晚饭后,王林接待内勤通知,该团改乘23日8点航班离开。该团抵达机场时,团员张玲玲告诉王导,她将身份证放在柜子里,因离店匆忙,忘记取出,要求立即返回酒店。

游客走失的处理。新闻内容:23日早上10:00,游览白水寨时,安达旅行社一名游客林女士反映其5岁的女儿走失了,情绪非常焦虑。

游客患病、死亡问题的处理。新闻内容:23日早上11:00,增城人工沙滩,导游李伟带领的一名游客胡某突然晕倒在地。

游客越轨言行的处理。新闻内容:23日下午14:00接到举报,荔之旅旅行团中,有几名外籍游客向其他游客宣传。

交通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新闻内容:23日下午,在新塘凤凰城新新收费站,游客梁某下车时不慎被后面的车撞伤在地。

治安事故的处理。新闻内容:22日夜晚23:00,广之旅导游林某带领游客结束舞会后,回酒店的路上,在荔城大道上遭遇歹徒抢劫。

3.课堂实施过程

按照组别顺序,上台进行展示。非表演组的同学在台下观看,并根据打分表进行打分;根据四个环节完成的程度以及连贯度,请学生点评表演中的优、劣。老师对表演组出现的问题和误差进行指导。

4.互动评价

学生在情境结束后,需对小组进行有效评价。为实现更好地教学效果,各小组需从任务分工、取得的效果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实现知识的升华和迁移;同时,其他小组则根据评分标准进行组间互评,在互评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取长补短,建立竞争机制。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开场主持:仪表仪态好;介绍本次主题清晰、流畅;有一定的趣味性(可模仿各国新闻联播或各语种新闻联播,如客家话、增城话)。

模拟现场:表演过程流畅,不卡词;提前准备好对白,并打好展示在PPT上;处理方法符合规范,无遗漏。

现场采访:准备至少两个与场景模拟有关的问题,进行提问;能够对回答者的回答进行评价;能够引导回答者进行问题的回答;适当的互动。

专家点评:根据内容,模拟导游考证出题,至少要有2道单选、2道多选、2道判断;用PPT展示题目;能够对答案进行解释;适当互动和加分。

5.教学的具体实施

为更好地检验“做学一体”模式下《导游业务》课程有效性,笔者在授课中,在2014级旅游1、2班进行了教学对比的尝试。14旅游1班采取了传统的授课方式,注重对知识点的讲授和理解;14旅游2班作为实验班,进行了“做学一体”模式下课堂的尝试。现对两个班的教学进行有效对比,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实验班和普通班的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模式以及“做学一体”模式下,学生对于理论知识讲授的反馈十分接近,但在技能运用和应变处理方面,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则远远低于“做学一体”模式的有效性。

三、结语

《导游业务》是导游从业人员考取全国导游资格证的指导性课程,但一味地注重知识的讲授,考证技巧的锻炼,使得许多“持证”的导游不能实现真正意义地“上岗”。而通过“做学一体”模式的探索,对学生理论水平和技能水平两方面都有着较好地实践效果,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情境教学便是其中一种尝试,而更加有效的“做学一体”模式的课堂探索,这将是我们继续探讨,为之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欧阳汉章.中职旅游做学一体教学模式研究[D].增城:增城市东方职业技术学校,2013.

[2]秦兆祥.《导游业务》课程“模块-抛锚式”教学模式研究[J].内蒙古示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1).

导游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一、做好教学设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说给人鱼,不如教授别人捕鱼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传授给学生独立思考、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前提。教师在授课前,首先要熟悉每个章节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即所谓的备课和备学生;然后根据实际需要,对内容进行适当的“裁剪”,突出重点和难点;当然,教师还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对于某些知识点进行相应的拓展和链接,以补充教材内容的不足;最后,教师要根据实际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采用的教学方法,预见学生可能碰到的疑问、有目的的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中国旅游地理》是一门在旅游地理学理论指导下关于区域旅游地理研究的学科,它不仅涉及地理学的许多知识,而且综合了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民俗学、建筑学、美学、医学、文学等学科的知识,是一门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以及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它涵盖的知识面广,几乎涉及旅游活动的各个领域,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一块黑板加一只粉笔的教学方法,势必无法让学生产生感性认知,这样就大大削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他们会因为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而丧失了学习的热情。正是因为这样,教师就要大胆革新课堂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来增加课堂吸引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促进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中国旅游地理》涉及的知识面广,知识点多且分散,学生学习的难度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突破教学常规,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并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在讲到某个旅游区的时候,可以将班级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4-5人,选1名小组长,提前一周布置任务:如华东旅游区旅游资源分析,学生就要对该旅游区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旅游资源、包含的省(自治区或直辖市),每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的地理位置、气候、面积、人口、地形、交通、旅游资源等做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课后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指定的任务,下次上课的时候每个小组在课堂上呈现自己的项目成果,最后教师点评和补充一些必要的内容并归纳总结。

实施项目教学法,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句俗话叫“乐而思学”,学生觉得做这件事情很快乐,自然他愿意去做,也会做得好;从分组的情况看,小组之间彼此竞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同一小组的成员,必须分工协作去完成项目,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另外,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自己动手搜集整理资料、制作PPT,分析总结,这样,学生亲自参与的项目,不仅记忆深刻,同时还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无形中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展示项目成果的过程中,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锻炼了胆识,为今后从事的导游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地图辅助法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利用地图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地图教学法是旅游地理教学中最基本的一种教学方法,认读各种地图也是学生的一项基本专业技能。旅游地理基础知识中,有大量的名山大川、洋流瀑布、各地的气候类型、地理位置等需要掌握,这些知识看似繁杂、难记忆,但结合地图学习,就非常直观、易懂易记。通过多次地图教学的刺激,使地图深入学生脑海中,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空间感与方位感,使繁杂、零散的地理知识由机械记忆转变为形象记忆和理解记忆,学习就相对轻松了许多。

3、对比分析法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对比分析,把各个旅游区、各景点的特点加以鉴别,也是一种强化记忆的好方法。例如,在讲授华中旅游区中的湖北和湖南两省时,向学生提出问题:“湖北和湖南同属于华中旅游区,但他们的旅游资源却具有不同的特点,为什么?”要求学生比较两省的地理要素,分析原因。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比分析,各抒己见,从两省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不同去找原因,很自然就把两省的地理概况记住了。通过对比,不仅避免了相似知识点的混淆,起到强化记忆的目的,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4、实地考察法

实地考察并进行调查研究是《中国旅游地理》行之有效的学习和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考察,不仅能增强理解,加深印象,而且可能会有自己新的发现,新的体验。教师可以根据旅游专业及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的特点,合理安排实践教学时间,选择实践地点;也可利用周末及寒暑假组织学生到旅游景点进行考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外出实地考察前,一定要让学生做好充足的准备,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是去欣赏什么,怎么去欣赏,应该有什么样的收获;到了旅游景区,指导学生正确参观;返回学校后,学生要归纳总结,写出实地考察的心得体会,教师要进行点评。当然,由于时间、经济、精力、地域等条件的限制,我们实地考察法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最便利、最典型的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如丹霞地貌的最典型代表是广东丹霞山和福建武夷山,地处广东韶关或福建南平的旅游院校可以把他们作为一个实地考察学习的对象,让学生真正把书本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