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伦理论文

旅游伦理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伦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旅游伦理论文

旅游伦理论文范文第1篇

    团队旅游是由旅行社或旅游服务中介机构安排的,活动受到限制。第二,付费方式不同。散客旅游的付费方式是零星现付,即购买什么,购买多少,都按零售价格当场支付;而团队旅游采用包价形式,即全部或部分基本旅游费用由游客在出游前一次性支付。第三,价格不同,散客旅游的价格相对贵些。第四,旅游人数不同,散客旅游一般为9人以下,团队旅游一般为10人以上。散客旅游相对于团队旅游而言,具有批量小、批次多、预订期短、要求多、变化多的特点。

    第一,旅游者自主意识的增强。在社会稳定和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前提下,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方式更注重体现个人的自主意识,而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人们更容易获得各种旅游方面的知识。知识的积累和旅行经验的丰富,使人们对旅行社及旅游中介机构的依赖性逐渐减弱,人们出游的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日趋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结伴旅游或全家一起出游,自主地选择目的地、参观的景点及其他旅游活动。

    第二,旅游者心理成熟度的增强。心理成熟表现为有较大的选择性和独立性,不成熟则表现为有较大的盲目性和依赖性。旅游者作为本身的职业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是相当成熟的,但作为旅游者这一社会角色也许还不成熟。但在一百多年的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无数次的旅游实践培养了一大批成熟型的旅游者,表现在:从茫然和胆怯到经验丰富、信心十足;从必须加入旅游团到往往宁愿做“散客”;从随大流地购买标准化的旅游产品到选购甚至“定制”个性化的旅游产品;从慕名前往一些众所周知的旅游胜地到自己去发现“旅游胜地”;从匆匆忙忙、东奔西跑做“走马看花式”的巡游,到选定一两个地方做“下马看花式”的滞留型旅游;在旅游中,从只是“旁观”到也要“参与”,从只是“领受”到也要做出自己的“贡献”;从只重视旅游的“结果”到既重视旅游的“结果”也重视旅游的“过程”;从只是“被组织”、“被安排”到“自己组织”、“自己安排”。

旅游伦理论文范文第2篇

现如今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采用的教学模式比较传统,从教学理念和思想上看,更多的是实践的主体,没有统筹的安排和规划。在实践教学环节也比较单一,缺乏必要的关联性,仅仅机械地验证会缺乏创新性,对学生也缺乏吸引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就是要将教学内容进行前后的关联,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而不断开发实践资源,完成新资源的整合。实践教学的原则对于高校资源的统筹安排具有重要的作用,其能够对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并形成最佳组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能够对实践内容和方式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整体目标,将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关联,但是也保持各自的独立,共同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进行整体优化并保证各个环节之间的紧密配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1.理论课辅助型训练

构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需要注重理论课辅助型训练,它是将抽象的课程实践转变为生动形象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完成理论教学。既能完成理论课程的讲授,也能够进行课程实践教学。教师在讲授理论课程时,要分清学生的逻辑思维误区,发现学生学习的困难点,通过模拟情景教学和实验教学让学生分清重点,进行示范式教学。

2.实践课模拟型训练

进行实践课模拟型训练就是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操作技能,让学生尽可能地感受到真实性,了解开设模拟实验场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实践课模拟训练通常包括以下内容:对于旅游的应用文写作、旅游专业术语的培训、社会人际交流等。当然,这其中肯定也涉及一些专业技能的培训,例如针对酒店管理的模拟训练,以及旅行过程中突发事件的模拟处理等。新时期背景下,网络上流行虚拟实验,也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模拟动态过程,让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虚拟空间,并进行实时的操作,能够在真实环境中感受到最佳的效果。网络实践能够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借鉴。

3.校外实习综合型训练

高校学生通过加入到旅游企业内部而开展实践教学就是所谓的“校外实习综合型训练”,通过这个练习能够让教学和岗位培训进行有效的链接。此外,校外实习综合型训练也包含认知实习,就是通过对旅游企业进行考察,并增加对旅游行业的理性认知。再者,顶岗实习也是校外实习综合型训练的一部分,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职业技能操作训练,既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能为之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

4.课程设计研究型训练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要在理解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可以将管理经营的经验操控到实际问题之中。旅游管理专业需要有研究型的教育模式,需要进行创新。通过对旅游规划课程进行全新的设计与开发,加入数据库等相关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主思考,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科研能力。

5.课余组织的实践活动

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打造学生的实践技能,例如参与到大型的旅游服务活动之中,此外还包括社会调研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都能够和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有所关联。通过对学校和社会的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可以让学生有更加专业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职业素养。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1.修订实践教学计划,优化实践课程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纲领就是修订实践教学计划,优化实践课程。为了完成最终的优化,在制定计划时需要考虑到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设定的是否合理,是否需要增加一些实践性的实验来辅助教学,是否需要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贯穿插入实践教学,是否能够在时间和功能上完善实践体系,是否可以按照认知练习完成实践教学环节。只有将这些问题进行完善,才能有效实施一体化实践教学,才能根据实际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往往分为几个阶段,分别为认知阶段、技能训练以及职业素养的锻炼等,需要不断注重教学的实践性,保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的教学中尽量将理论和实际相关联,突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保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一体化的教学实践过程。

2.加强校内实训基地,支撑实践教学

校内实训基地就是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实践场所,它不仅仅灵活小巧,还功能齐全,可与旅游企业具有很高的仿真度。要将现如今的旅游行业作为先进的标准,采用不同的格局,构建全新的旅游业务。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网络技术实现科学化的教学场所,让学生能够容易接受教学实践内容。校内实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准备:导游模拟的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的构建以及旅游信息管理模式的培训等,采用最为先进的技术,借鉴国内外“前店后校”的格局发展模式,将校内实训建设成为旅游业务的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并不会受到实验室仪器以及相关材料的限制,保证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实践教学的魅力,并能够通过实践模拟操作,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实现校企合作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还需要校企合作来添砖加瓦,可以通过和高校签订协议进而提供一些实习岗位工作。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仅仅有稳定的客源,还具有规范的管理、一流的设施,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综合性的实习场地,能够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源进行学习,进而不断成长、成才。校企合作的交流平台可以推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未来发展壮大的进程,这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校企合作的构建模式不仅仅需要高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努力,还需要政府在必要的时候予以充分的政策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享有足够的权利,不会因为没有相关的法律条文而受到一些不合理的对待。在企业专业人士的培养之下,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来,既可以熟练掌握操作技能,还能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技术和心理准备,进一步增强工作能力,为之后的就业提高竞争力。

4.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实践质量

一体化实践教学需要有最为基本的师资培养,虽然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界限在不断地淡化,但是专业水平和理论实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成为能够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需要将教师作为桥梁,通过培养、实践、引进等多种方式打造“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教师,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需求,让实践教学更具有魅力。培养出更加专业的师资队伍,是实操性团队所必需的,这也将关系到一体化实践教学能否取得成功。不同途径能够让更多的教师得到自身素养的提升,可以到优秀的企业寻找管理人才,还可以让服务人员加入到实践教学之中。经验和理论都具备的教师可以在实习指导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让学生能够获益匪浅。“双师型”教师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而言,可以让实践质量有本质的提升,还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实践的魅力。

5.加强实践教学评价,确保实践质量

旅游伦理论文范文第3篇

高职院校培养职业人才,毕业生从事的都是生产一线工作,不仅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学生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决定了学生的能力结构,更关系学生以后的就业发展。高等旅游教育培养学生一专多能,首先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灵活动手能力,尤其是实践和实训教学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实训和实习。旅游业发展非常迅速,我国的旅游市场竞争日益加剧,旅游人才的要求层次越来越高。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一定要不断解放思想,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及时研究旅游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多参加一些学术研究,不断的接受新知识新理念。更为重要的是深入各个旅游企业,从事相关的调研和实践,把握先进企业的文化创新理念、制度以及他们的服务标准,轮流到相关企业挂职训练,在具体实践当中感知旅游行业的发展动向。不断提高专业技术能力,比如导游讲解、酒店基本技能服务、外联业务,让每一个教师具备双师型的教师的基本素质,以便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造就更多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二、职业教学能力

1、职业教育能力

教师应该明确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掌握最新的职业教育理念,选择更好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构建适合学生实践综合能力提升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实习实训以及各方面的综合考核制定较好的评价机制。同时,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有一种失落感,学习目标不够明确,旅游管理专业是社会服务型较强的行业,需要学生能够从基础做起,不断丰富知识,不断积累经验,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强化他们的职业道德。教师能够因材施教,结合旅游行业的岗位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高职教师应该更加注重旅游专业的特点,不断强化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学生的未来发展潜力。

2、职业教学能力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围绕旅游管理专业实际,设计更多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案,具备较强的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学生不仅要掌握地理历史知识,还应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社会人文知识、心理学知识。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具备全局观念,理清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注重课程开发和设计能力的提升。还应该具备教学的设计组织、课堂的控制以及对学生综合考核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实习和实训,提高自己课堂驾驭能力。能够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基础,采取有针对性的考核策略,引导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让学生能够真正学到知识,提升能力,培养和造就更多的适合旅游业行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高级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还应该具备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能力,尤其是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精心制作各种适合学生发展的课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同时根据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基础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运用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来激励学生,比如头脑风暴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教学法等,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和驾驭能力。

三、科研能力

教师不仅仅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还应该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围绕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开展学术研究,努力成就高素质研究型教师。将学校的理论教学与旅游行业的发展实际相结合,针对当前旅游业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开展研究工作,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既能够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能力,又能够针对当前旅游业所存在的问题,研究出更多的解决方案。和同类院校开展合作研究,开发出更多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教材,开展有针对性教学。

四、沟通交流协调能力

高职旅游管理教育必须紧跟社会和时展步伐,围绕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立足旅游行业特点,提升沟通协调能力。在教育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而应该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时掌握市场的最新发展动向,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沟通与协调能力。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这方面的综合素质,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还能够逐步培养学生从事旅游管理行业所需要的沟通协调能力。因此,作为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多参加一些专家交流会,多参加一些学术性会议,尤其是多与企业进行沟通合作与交流,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实习机会,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学生的实习提供更好的指导作用,同时也能够促进教师的沟通协调能力培养。

五、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

旅游伦理论文范文第4篇

一、旅游业利用外资结构不尽合理

1.在产业结构上,外资过多投向宾馆饭店业

旅游饭店业是我国利用外资比重最大的行业。“六五”和“七五”期间,国家引导下的饭店建设吸纳外商直接投资协议累计80亿元,占同期全国30%,如加上中方相应投放部分,估计合资合作饭店建设投资总额将超过130亿美元。至1994年,全国利用外资新建、改造、扩建的饭店已达476座,客房10万间。外资集中投向宾馆饭店业,对有效缓解海外游客住宿难的问题,改善投资环境起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使旅游投资出现失衡现象,不利于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和利用外资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优化我国旅游产业结构。

2.在地区结构上,外资主要投向沿海及旅游热点城市

我国吸收的外资在地区分布上呈不平衡之势。得区位、政策、历史、资金积累、地理之利的沿海地卫,利用其天然优势,理所当然地成了吸引外资的热土,利用外资颇具规模。同时,由于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垄断性,使得中部和西部一些热点城市如西安利用外资也呈蓬勃之势,并进而推动了这些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而我国广大的内陆沿边地区及旅游温冷城市,利用外资却很少。

3.旅游外资来源、期限、币种,利率等方面尚未实现结构的最优配置

旅游业吸收外资主要分为国外借款和外商直接投资两部分,我国旅游业以直接利用外资为主,而间接利用外资所占比例极小。以饭店业为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经营的饭店占总数的90%以上。国外商业贷款项目不多,且对外借款以美元,日元为主。我国旅游外资来源中,80%以上来自港澳,其次为日本,其它为美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而来自欧洲资本输出国的外资较少。在利率方面,我国旅游业外债的利率都是流动利率,利率偏高,所以利息较重。

二、影响旅游外资投向合理化的因素分析

1,中外双方投资目的相悖

我方希望外资投向旅游经济的薄弱环节,如旅游交通,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商品生产和加工等,以使整个旅游产业合理,均衡地发展。外资受利润的吸引,大量流入旅游热点城市和地区,且主要投向投资少、见效快的短平快项目,如宾请、饭店,而投资量大,资金回收期长的一揽子项目,急功近利的外商很难产生投资兴趣。

2.中央投资主体主异作用不足

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投资,从一开始就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决策多层次,资金来源多渠道和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格局。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对旅游业的资金投人严重不足。例如,“七五”期间,全国旅游业投资的总规模约250亿美元,国家投放仅28。76亿元,只占11.5%,“八五”期间国家投入的比重也大体维持在这一水平,国家投入不足,就无力发挥有效的导向作用。难以较快改善六大要素的配套程度差的被动状况,因而也就很难在宏观上把握利用外资的整体结构。

3.外资投向的具体引导不够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文化与社会背景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再加上中国本身不同的省份和不同的城市也有不同的投资程序和规定,往往会使外商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而我国各级旅游管理部门,也没有在国家对投资宏观导向的指导下,结合本地或本部门的实际,制订出具体的项目规划和投资导向,向外商宣传,供外商选择,把外商的投资意向引向我们的投资重点。同时,政府在审批外商投资申请时,缺乏透明度,导致外国投资者不清楚哪些投资舍被拒绝,而哪些投资将可获批准,因而也就无法确定、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

4.投资环境对外资投向也有影响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为了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提高引进质量,作了大量工作,但我国的投资环境仍有好多不足之处,制约着外资投向结构走向合理化;譬如,举办旅游交通项目,需要大量资金,而国内经济不发达地区筹措资金制约因素较多,从前影响外资投向旅游温冷地区和短线项目,而且,越是利用外资少的地区,限制和框框越多,从而使地区差距有拉大之势。

三、优化旅游业利用外资结构的对策和建议

1.强化政策导向,有效引导外资投向

目前旅游业吸引外资中仍然存在着饥不择食,争相攀比给予优惠而盲目地认为“多多益善”的情况。针对中外双方投资目的的偏差及现实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强化政策导向至关重要。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1)建立旅游投资咨询机构,对外商的投资加以引导和职务;

(2)政策措施要有预见性,超前出台,强化事前导向;

(3)在操作技术上,可以由国家旅游主管部门进行行业的系统调查,作为产业政策的一个部分,建立一个全旅游行业的“利用外资项目库”,以利于旅游决策时的综合平衡。

2.制订行业差别的优惠政策,促使外资投向旅游产业中的“瓶颈”产业十几年来,我国制订的旅游优惠政策中。集中体现在区域差别优惠,行业倾斜较少。这就使得地区的不平衡加剧,利用外资与旅游产业导向的矛盾日趋加深。笔者认为,在积极推进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过程中,行业差别政策对改善外资投向更为重要。应推行倾斜的行业政策,对于符合旅游业引进外资重点,有利于我国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外商托资项目,应给予一系列优惠待遇,以调整“瓶颈”,产业的收益水平,提高外商的投贪热情。

为实现旅游产业结构以及旅游业利用外资结构的优化,今后我国旅游业吸收外商投资的重点取向应是:

①利用外资建设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但这些宝贵的资源尚有许多未开发利用。现有景点,大部分存在景点老化,景观内容单调等情况,需要进一步开发建设。因此,把外资投向风景区,不仅可以进一步开发我国的旅游资源,增强我国旅游业的吸引力,而且也是优化和调整我国旅游产品结构,使其从单纯的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型转变的重要手段。因此,加大外资对旅游风景区建设投入的比重,对旅游业的持续稳步发展至关重要。

②利用外资发展旅游商品生产。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商品的销售创汇,是旅游创汇极其重要的一环。旅游商品生产是我国旅游业的薄弱环节。尽管我国富有民族特色,值得开发的旅游商品很多,但业已开发,上档次、形成规模的只占很少一部分。如果有更多的外资投向旅游商品生产,对形成我国的旅游商品特色和生产优势必将是一分有益的。

③大力发展外资“嫁接型”旅游企业。发展外资“嫁接型”旅游企业,可采取补偿贸易的办法,我国的旅游企业大量地表现为设备需要更新的老饭店。补偿贸易改造饭店,是指我国现有大型饭店向国外投资者赊购材料、设备对饭店进行改造,以改造后的客房按一定的年限交付国外投资者使用,偿还债务。至1994年,全国已有涉外饭店2995座。客房40.63万间。按5一6年更新改造一次,每年约需要更新改造6--7万间客房。更新改造老饭店,除国内自筹一部分资金外,利用外资是一条可行之路。

④利用外资发展被游交通。旅游交通是旅游业发展的要素之一。而交通运输在我国是个短线,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国内游客剧增。对旅游交通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利用外资解决我国旅游交通的短线制约问题,将是我国在资金短缺情况下的明智选择。今后,我国本仅要利用外资增加交通工具,而且要下决心引进外资搞机场、铁路的建设,以根本上解决交通“瓶颈”问题。

3.加大国家对旅游业的投放比重

国家导向性投入不足,是造成旅游业外资投向结构不合理的一大原因。例如,“八五”期间,浙江省旅游业的实际投人为5.66亿元和1.755亿美元,合计20.23亿元人民币,其中国家投入仅占3.8%,省投资占0.5%。为此,“九五”期间国家应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以加强宏观管理,改善外资投向。

旅游伦理论文范文第5篇

1旅游权利的原始定性

从人类旅游现象的发展历程来看,旅游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少数人自发出游、群体性自发出游、社会有组织(管理)出游3个阶段。而在前两个阶段,旅游的社会性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真正对旅游的性质及社会影响、社会地位进行定性的是1980年9月27至10月10日在马尼拉召开的世界旅游大会上通过的世界旅游领域的纲领性文件——《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该文件强调了旅游的社会作用:“在旅游实践中,精神因素比技术和物质因素占有更重要的地位”,精神因素主要为以下几点:

——彻底实现人的自身价值;

——不断地推动教育的发展;——各国命运的平等;

——本着尊重他人人格和尊严的精神解放人;——承认文化属性并尊重各国人民的精神遗产。

在此基础上,《马尼拉宣言》原始性地对“旅游权利”进行了定性,强调“旅游应是人人享有的权利”。

众所周知,自19世纪中叶现代旅游产生开始,旅游就不再是“很私人”的活动,它已经由“有限富人的活动”转化为一种“广泛与社会、经济生活相联系”的社会现象,在实现人的权利、提高人类素质、发展地方经济、增进文化交流、促进国际交往与世界和平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而对于人类个体而言,旅游成为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重要的途径。正因为如此,作为世界旅游领域的纲领性文件,《马尼拉宣言》进一步发扬了《世界人权宣言》中“人人有享受休息和闲暇的权利,包括工作时间有合理限制和定期给薪休假的权利”的理念,更加明确地强调:“旅游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之一”,“旅游应是人人享有的权利”,“旅游是人们的一种积极休息,能够强烈而深刻地表达人的本性。”

作为现代社会人的基本权利之一,旅游应为全社会成员所共享,国家、政府、企业及其他社会机构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从人文精神出发,为人们实现旅游的权利创造条件和便利,这是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的责任和义务。

2旅游权利的实现与旅游发展的功利化

毋庸置疑,旅游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这既包括国家、地方的经济基础,也包括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基础。二是要有政策、制度的保障。旅游既是一种个体行为,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规模化、社会化发展需要政策、制度的保障和支持,甚至需要政府的导向和引领,包括休假制度、旅游产品开发与供给制度、旅游产业政策与旅游法规等。

由此,有两个相关问题需要引起特别关注:

一是如何处理好“权利意识”与“功利化”的关系。旅游作为现代社会人的基本权利,不是政府赐予的福利,这是各级政府必须确立的基本理念。虽然发展旅游能够获得经济收益,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企业也应该通过发展旅游来增加收入、发展经济,但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不能功利化地把发展经济作为促进旅游的唯一目的。对于中国来说,旅游业的发展经历了30年的经济导向发展阶段,积累了管理经验和产业基础,具备了规模。而在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今天,旅游业也应该走向本质的回归——由单纯的产业导向走向社会导向,即更加注重旅游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人类综合素质、实现人类个体自我养成上来,这也是我们今天制定《国民休闲计划》的根本目的。正像《马尼拉宣言》所强调的那样,通过发展旅游来获得经济收益、发展区域经济并不是唯一的标准和目的,相反,实现人类的旅游权利,才更应该是各级政府和社会机构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民休闲计划》无论是哪个部门主持拟定,无论在哪一级政府层面上出台,都不能把它作为政府的福利性“恩赐”,更不能把它作为经济低迷时期的行业救市计划。

二是低收入群体和特殊弱势群体的旅游权利如何实现。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既然旅游是人的基本权利,就应该人人共享,包括低收入群体和其他的弱势群体,这部分人旅游权利的实现考验着一个国家、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

二、“不论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多么现实、重要,都不会、也不可能是各国做出鼓励发展旅游业之决策的唯一标准。”——《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

三、低收入群体旅游权利的实现途径

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社会财富都不会是平均分配的,必然会有部分低收入群体存在。这些低收入者,一般包括因身体的缺陷无法就业者、智障者、青少年无收入者及其他因各种原因生活在低保水平的社会群体,而在一些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即使是就业的“工薪阶层”也可能无法获得较高的收入,没有多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供旅游消费支出。正因为如此,《马尼拉宣言》也特别强调,要建立“社会化”的旅游机制,为那些低收入者实现旅游的梦想——“社会化旅游是每个社会为那些最没有机会行使其休息权利的公民所设立的目标”;而且还特别指出,“由于青年比其他旅行者或度假者收入少,所以青年旅游应得到最积极的关注。一种积极的政策应给青年提供极大的鼓励和设施,同样也应对老年人及残疾人旅游予以重视。”

而在现实社会中,国家和地方政府、社会机构等通过怎样的政策与措施来保障低收入阶层实现旅游权利,则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马尼拉宣言》中所倡导的“社会化”旅游机制,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实现人类普遍的旅游权利呢?

1带薪假期——制度保障

带薪假期,是国家或地方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确定的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劳动法》都在《世界人权宣言》的框架下规定了就业人员享受休假的权利。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最重视劳动者休假权的国家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中除规定用人单位在法定元旦、春节、国际劳动节、国庆节等节日期间要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外,第四十五条还专门规定,“国家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有资料显示,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实行了带薪假期制度,如法国、西班牙每年30天,比利时24天,英国20~27天,德国、意大利5~6周,韩国20天,泰国10—20天,澳大利亚30天以上;日本出勤率在80%以上或连续工作6个月以上者每年可享受10天的带薪休假,6年工龄以上者每年可以有20天的带薪假期,日本公务员带薪休假时间一般在3

0天以内。美国企业一般规定,职工上岗半年后获得5个工作日(节假日不算)的带薪休假,满一年带薪休假增加为10个工作日,5年后为15个工作日,10年后为20个工作日;一些大公司为奖励老员工,会在此基础上继续予以增加。带薪休假可以在年内1次用完;也可以分成多次使用,1次用半天或几天,有些公司还准许职工按小时使用。瑞典提倡在职人员自愿脱离工作岗位休假,2002年开始试行自愿休长假制度,自愿脱离工作岗位休假12个月的员工可以在休假期间领取85%的失业保险金。

带薪休假制度,是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对劳动者休假权的法律认定,同时也是对业主的强制性约束,这一制度保障了公民实现旅游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一是闲暇时间,二是可自由支配的收入,而这种假期里的“带薪”又往往被看作是劳动者的“旅游专项资金”。

2“免费日”和“免费”——人类资源人类共享

自然和文化遗产区、博物馆、艺术馆、旅游景区等场所定期实行免费开放日,是实现人类资源人类共享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欧洲,许多国家的博物馆、艺术馆,将每周的某一特定时间确定为免费日,如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每周三博物馆免费,梵蒂冈每月最后一个星期天免费开放,瑞士洛桑博物馆每月第一个周日免费,日内瓦大多数博物馆常规展览常年免费,英国伦敦大多数博物馆包括大英博物馆都是免费参观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国家的博物馆开始由定期设立免费日过渡到完全免费。中国在2008年由几个相关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

由博物馆、艺术馆的免费日,开始逐步向公益性旅游景区延伸。如杭州市政府投资几十亿元开发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确定每周一“向所有的地球人免费开放”。许多城市的一些兼具休闲游憩功能的城市公园、园林等也逐步走向免费开放。

公共资源、公益性旅游景区由收费到设立免费日、到完全免费,不仅仅代表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类公平思想得以认同和实现的象征,让所有的人都能够享受到人类的自然遗产和文化财富,让所有的人都能够在旅游中受益。

3“旅游券”——政府、企业对责任与义务的暂时兑现

政府和旅游企业发放旅游免费券和旅游折扣券,是承担责任、义务的政府和企业对公民旅游权利的一种暂时性的兑现。

2009年1月杭州市政府出台政策,宣布自2009年2月到4月启动“杭州人游杭州”优惠季活动,使用杭州市民卡到杭州所属旅游景点旅游可以享受五折优惠。3月开始,当地旅游部门通过广场促销和邮政直邮投递,向上海、江苏等地市民发放总金额4000万元的杭州旅游券,游客可以持券在指定的旅游景区、游船公司、餐馆、茶楼、足浴和旅游演艺场所抵价使用。

政府在费用上的资助、发放免费旅游券,企业的价格折扣等,从本质上说,应该是一种对责任和义务的担当,而不能异化为某一个特定时段的促销或救市计划。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实中,有时会被一些不良企业所利用;一些地方政府也推波助澜,仅仅把这些行为作为营销的手段,而忽视了担当的社会责任。这是应该引起社会、特别是政府关注和重视的。

4社会化机制——政府、企业应承担的义务

要想从根本上实现社会公平,使所有的社会群体都能够享有旅游的权利,需要建立一种社会化机制,国家通过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所有人都能够实现参与旅游。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受经济衰退的影响,2009年夏天毕业的近30万英国大学生中,预计8万人既无法就业也无法继续深造。英国政府计划拨款资助这些“失业”毕业生参加由英国“罗利国际”青年组织发起的海外(旅行目的地包括马来西亚、哥斯达黎加、尼加拉瓜、印度、加纳和斐济等)旅行活动。在为期数月的旅行中,参与者除观光外,还充当志愿者,帮助当地民众建造学校和卫生设施等。“罗利国际”旅行项目人均花费3000英镑(约合5007美元)。政府首批计划赞助500名毕业生,赞助总金额50万英镑(约合83.45万美元)。

英国政府的这一行为仍属于暂时性的;社会化的旅游机制,应是建立在国家法律法规基础上的一种长效机制,涵盖多个层面、多种模式、多种途径的旅游促进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基本领域:

——贯穿于全部教育过程的修学或游学旅游制度;

——政府、社区福利制度下的旅游资助机制;

——企业的奖励旅游、福利旅游、成长(培训)旅游制度;

——残疾人福利机构、慈善机构的制度化资助机制;——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的低息或免息旅游借贷,等等。

四、现代社会要更加关注残疾人群体的旅游权利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根据联合国文件的定义,残疾人是指肢体、精神、智力或感官有长期损伤的人(《残疾人权利公约》,联合国大会2006年12月13日通过)。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6.5亿残疾人,约占世界人口的10%。据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中国有各类残疾人8千多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34%。

1残疾人的旅游权利和旅游愿望

残疾人虽然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但他们与正常人一样拥有旅游的权利。

旅游对残疾人而言是一个“奢侈的梦”。在残疾人群体里,有90%的人渴望旅游,却只有不到10%的人有能力出游。由于身体方面的缺陷,残疾人出行有很多困难,而在旅游消费中他们又属于低消费的目标市场,致使残疾人旅游市场的规模一直发展不起来。对于旅行社等企业来说,经营残疾人旅游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所以许多旅游企业都不愿意开发和经营残疾人旅游产品;即使是政府部门,也往往忽视了残疾人的旅游需求和愿望,到目前为止,国内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城市的旅游部门专门研究过残疾人旅游产品的开发问题——人们过于功利化地为发展经济而发展旅游,却普遍忽视了残疾人旅游的权利。成都一位多次组织残疾人出游的盲人唐柯曾说过一句令人深思的话:“虽然我们眼睛看不见东西,但我们可以用心灵去感受世界。”

2残疾人旅游的专门性设施和服务被普遍忽视

正因为残疾人的旅游权利被忽视,所以导致了为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服务的专门性旅游设施和服务的严重缺失。

在旅游景区中,专门针对残疾人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往往成为“盲点”:虽然有无障碍通道但常被占用,没有专为残疾人使用的卫生间,没有为残疾人准备基本的助行器具——轮椅、拐杖等,没有通往景区的无障碍客车等,一些宾馆内缺乏残疾人专用的双门电梯,剧院、博物馆等没有残疾人使用的洗手间、停车场及视听设备等。

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特别是对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的服务功能,反映了城市的经济实力、文明程度和人文意识。一项关于城市道路和交通的调查表明:对残疾人来说上公交车困难的占70%,公交车的多阶踏步对下肢残疾人是最大的障碍,车内缺乏为残疾人预留的专用座位,缺乏为视力残疾人提供语音报站服务和为听力残疾人提供电子视频报站服务;城市道路

上的导盲带经常被车辆、摊位等占用;交通路口没有设置交通音响信号、防滑路面和栏杆等;医院、银行、邮局等场所没有专供轮椅者使用的低位服务台;宾馆内没有设置便于残疾人出入的专用电梯、个性化房间、卫浴设施和就餐的低位餐台;旅游景区内没有残疾人专用的坡道、客车和厕所等等;剧院、博物馆或景区内都没有配备针对聋哑人的手语翻译服务,也没有针对视力残疾人的专门服务。

而从市场供给上看,旅游市场上针对残疾人提供专门服务项目很少,主要表现在:(1)经营残疾人旅游的旅行社企业少,由于残疾人较高的出行成本和不稳定的市场,旅行社一般不把残疾人旅游作为经营的内容;(2)缺乏针对残疾人群体进行个性化服务的专业人员,如朗读员、手语译员等;(3)缺乏针对残疾人服务的信息手段,如旅游区基本没有盲文解说系统(包括标记语言、字幕、触觉交流、大字本、无障碍多媒体以及书面语言、辅助或替代流方式等);(4)缺乏相应的旅行保障机制,保险公司不负担残疾人的意外险,残疾人的人身安全得不到切实保障,旅行社承担的潜在风险级别相应提高,从而抑制了残疾人旅游市场的开发。

3发展残疾人旅游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志

《残疾人权利公约》第十七条强调:“保护人身完整性,每个残疾人的身心完整性有权在与其他人平等的基础上获得尊重。”发展残疾人旅游,一方面能够培养积极、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塑造自尊、自信、自强的人格信念,平等、充分地享受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最终实现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旅游感知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增强社会归属感,有助于促进“残健融合”,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发展残疾人旅游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中国现有8300多万残疾人,涉及家庭人口2.6亿,而全世界则有6.5亿残疾人,占世界总人口的10%。他们既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又是和谐社会幸福生活的拥有者和享受者;更重要的是,他们也是社会资源的拥有者,同样也有享用的权利,理应得到享用的机会。因此,发展残疾人旅游,切实尊重和保障残疾人享有的旅游权利和利益,才能真正体现社会公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五、结束语

旅游的原始属性告诉我们,旅游是人人享有的基本权利。在人类社会进入高度文明的21世纪的今天,人们倡导“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人文关怀,人类的旅游发展观也应逐步回归到旅游的本质,即把旅游真正作为人的基本权利来对待。功利化的经济目的固然是可作为发展旅游的目的之一,但不能作为唯一目的。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应树立权利意识。而从今天整个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也都具备了广泛实现人类旅游权利,特别是为低收入者、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出游机会和旅游保障的政策条件、物质条件的基础,关键的是全社会、特别是政府和企业是不是树立了正确的旅游观。可喜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了许多有积极意义的现象,如韩国的大邱、中国的上海和南京等城市专为盲人建设的盲人植物园,中国政府正在拟定的《国民休闲纲要》等,这些都已经昭示:旅游不再是少数富人的奢侈行为,而是全社会大众普遍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