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锻炼总结

体育锻炼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锻炼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锻炼总结

体育锻炼总结范文第1篇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个体的情绪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因此,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现代人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社会中,人们认为健康主要是指身体的健康、生理的健康,因而采取各种措施,增强生理机能水平,提高适应自然、抵御疾病的能力。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精神世界的冲突与纷争。那种“无病即健康”的生物学健康观已经过时,而发展成为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健康观。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是指在精神、身体和社会上的保持健全的状态,精神健康的标准是:(1)具备自我控制能力;(2)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3)内心世界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还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

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及标准 (the concept and standard about mental wellness)

?(一) 心理健康的定义

? 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许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日本的松田岩男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来适应,即个体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问题,心理都不会失调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躯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 综合各种认识,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

?(二) 心理健康的标准

? 心理健康的标准至今说法不一,综合各种国内外各种观点,心理健康应符合以下条件:

?(1) 智力正常:智力是个体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其了解、认识外部世界的十分必要的条件。只有智力正常的人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并具有情绪体验能力,从而自我效能感增强,而智力落后者经常遭遇失败,伴随烦恼、痛苦的体验,产生自卑感。

?(2) 适当的情绪调节能力: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在生活中总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个体就会被消极情绪所困扰,而这些消极情绪得不到有效宣泄的话,就可能使自己产生心理疾病,并可能对生理健康造成损害,患上身心疾病。同时,不良情绪的发泄方式必须考虑道德及社会的评价。

?(3) 自我评价恰当:心理健康者能充分了解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扬长避短,在学习、工作上获得成功,在生活中同他人和谐相处。心理不健康者,往往将失败归因于机遇和任务难度,整日怨天尤人,或将自己看得一无是处。

?(4) 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者乐于与他人交往,建立了较为和谐的积极的人际关系,反之,就会离群索居,对他人不信任,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烦恼和痛苦。

第二节体育锻炼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促进

? (the effects of mental wellness upon physical exercise)

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正确对待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困难和挫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对个体的一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呢?参加体育活动就是调节个体的情绪状态、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体育锻炼有助于发展智力 (physical exercise is useful to intelligence) 

? 智力是个体圆满完成工作、学习任务的基础条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的注意、记忆、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活动效率,还可以使其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乐观自信、精神振奋、精力更加充沛,从而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 研究表明,由于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使大脑获取更多的氧气,给大脑的记忆和思维能力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能够提高脑力劳动的效率。另一方面,体育活动不仅能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有效,使其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更加迅速、准确,为智力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而且还可以提高人的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

? 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并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而产生疲劳感,导致学习效率下降。而体育活动的参与,有助于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形成兴奋与抑制合理交替的机制,降低疲劳感,提高文化学习的效率,此外个体的体质增强,身体机能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充分地挖掘与开发学习的潜力。

二、体育锻炼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feeling) 

情绪状态的调控能力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个体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常常会产生紧张、压抑、忧虑等不良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降低应激水平,使处理应激情境的能力增强。麦克曼(mclman)等人的研究表明,经常参加身体锻炼者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消极的心理变量水平明显低于不参加身体锻炼者,而愉快等积极的心理变量水平则明显要高一些。(1)

更多关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文章 >>

查看更多>>

? 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调节情绪,是因为体育锻炼的参与者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愉觉。心理学家认为,适度负荷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它能使人们获得愉快、兴奋的情绪体验。因此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参加那些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三、体育锻炼有助于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 (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will)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独立主动的精神,是一个人行为特点的稳定因素的总和。意志品质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践过程中培养。体育锻炼本身就要不断克服困难(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外部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才能取得成功。体育锻炼的参与者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培养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质。任务越困难,对个体的意志锻炼的作用越大,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人的活动(尤其是体育锻炼)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体育锻炼使自我概念更为清晰 (physical exercise makes me clearer)

?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例如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包括社会方面的自我概念和身体方面的自我概念等。其中,身体方面的自我概念包括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像。身体自尊则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抵抗能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

? 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障碍在正常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据报告,54%的大学生对他们的体重不甚满意。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于高估身高和低估体重,而且,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体自我概念有关,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其身体自尊变低,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

? 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壮、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研究表明:锻炼者比非锻炼者具有更积极的总体自我概念;体能强的人比体能弱的人倾向于具有更高水平的自我概念和更高的身体概念;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因此,更积极的自尊心,更高水平的身体概念和自我概念与高水平的体能状况相关。

五、体育锻炼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public relations)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越来越趋向封闭的状态,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缺乏,人际关系疏远。体育锻炼则打破了这种封闭,让不同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素质的人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交往,使人们互相之间产生信任感,有效进行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互相之间产生一种默契和交融。研究表明,增加与社会的联系会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马塞(massie)等人1971年的调查发现,外向性格者比内向性格者的社会需要更强烈,这种社会需要可以通过跳舞、球类、做操等集体性活动来得到满足。

? 由此可见,人们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认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六、体育锻炼有助于消除心理疾患 (physical exercise for decrease mental disease)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可能会使许多人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进而导致忧郁、孤独、焦虑等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人们参加某个项目运动并坚持锻炼,他的生理技能、身体素质将会得到改善,也会相应掌握并发展一些运动的技能和技巧。由此,个体会以自我锻炼反馈的方式传递其成就信息与大脑,从而获得自我成就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因此,适宜的体育锻炼能使有心理障碍的个体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并消除心理障碍。

? 许多国家已将体育锻炼作为心理治疗的手段之一。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

[2]

更多关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文章 >>

2010年教育工作总结

七年级历史组2010—2011年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2010年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初二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音美备课组教学工作总结

2010年九年级组教学工作总结

体育锻炼总结范文第2篇

体育锻炼原则体育锻炼是人们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同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保健手段来发展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和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体育活动过程。正确掌握和运用科学理论知识来指导体育锻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包括:全面性原则、自觉积极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经常性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适量性原则、反复性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要求体育锻炼者在身体活动时使身体的各个部位和各个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心理等获得全面和谐发展。

体育锻炼不仅包括身体各部位的活动,还包括不同的项目和不同性质的活动。进行体育锻炼时,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使身体得到全面的均衡发展,既要促进身体形态的发展,体型匀称健美,又要提高机体各个器官系统功能的改善和提高。目前,大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7~23岁之间,身体发育处在逐渐成熟的阶段,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在体育锻炼中执行全面性原则极为重要。

从选择什么样的体育项目来进行身体锻炼来看,其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比如短跑主要是发展速度;杠铃弯举主要是锻炼肌肉的力量;长跑则侧重耐力的锻炼;球类则是以灵敏协调性为主。所以,进行全面的体育锻炼可以让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增强体质。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心理素质的锻炼,在体育锻炼时保持愉快的心情。

二、自觉积极性原则

自觉积极性原则要求体育锻炼者必须有明确的锻炼目的,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对“善其身者无过于体育”有深刻的认识,相信“生命在于科学的运动”的道理。在体育锻炼时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自觉坚持锻炼才能获得最佳的体育锻炼效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讲的:“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体育之自觉不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贯彻自觉积极性原则,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努力做到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学生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将来更好地为实现现代化和社会进步多作贡献。一个人只要有了远大的目标,就会长久地、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另外,参加体育锻炼往往带有直接的目的性和动机,如丰富业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强身健体、调节情绪、增进健康等。但不管带有哪种目的和需求,都要自觉积极地、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第二,充分理解体育锻炼的特点和作用。体育锻炼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锻炼项目和形式,并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从而形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第三,经常检验体育锻炼的效果,不断增强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定期测试身体素质、形态、生理机能和运动水平变化状况,也可对睡眠、饮食、精神状态等进行比较来检验体育锻炼的效果,通过这些检验可以看到体育锻炼的成效,从而增强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三、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体育锻炼者根据人的自然发展和机体的适应性规律,在体育锻炼的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等方面做到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地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其运动负荷的安排必须在个体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渐进不是每天、每次增大负荷量,而是按照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根据超负荷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加运动负荷量。青少年学生身体机能水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增长的,而且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体素质增长的速度是不同的。因此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应循序渐进地安排各类项目,运动负荷要由小到大,使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和机能水平逐渐适应与提高。体育锻炼不能操之过急,急于见效,否则不仅达不到锻炼的效果和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反而会造成运动损伤和运动性过度疲劳,阻碍身体的健康发育。循序渐进原则不仅体现在一段时间的系统锻炼上,也体现在一次锻炼中,如在锻炼前做好充分准备活动,锻炼结束后要适当地进行放松活动等。当人体适应了一定的负荷后,若要进一步提高,则必须在原有负荷的基础上增加负荷,不然体育锻炼效果就不会明显或逐渐减小,体能只能保持在原有的水平上,所以体育锻炼要不断提高要求,逐渐增加运动量,最终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四、经常性原则

经常性原则要求体育锻炼必须持之以恒、养成习惯,使之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体育锻炼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人体的各器官组织系统的改善,是体育锻炼日积月累的结果,要想获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必须保持体育锻炼的时间、强度、次数的衔接性和连续性,反复锻炼,不断积累。

五、从实际出发原则

从实际出发原则要求体育锻炼时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地制定锻炼目标,合理地选择锻炼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人与人之间的体质都有各自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在体育锻炼时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个体差异、环境条件及学习生活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和确定体育锻炼的内容、方法,合理地安排锻炼时间和运动负荷,量力而行,不能强求一律,不能凭一时的兴趣或冲动,进行那些力不从心,强度和难度大大超过自己身体所能承受能量的运动。违反了这一原则,就会适得其反,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体育锻炼时,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合理选择,方能获得良好的体育锻炼效果。

六、适量性原则

适量性原则要求体育锻炼时的生理负荷适宜。体育锻炼效果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与运动刺激的强度有关系。刺激太弱不能引起机体功能的变化;刺激过强则会损伤机体,只有适宜的强度,才有利于能量消耗的恢复和超量补膳。体育锻炼一定要量力而行,注意自我感觉并结合生理测定,如果锻炼后出现头晕恶心、四肢无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睡眠不好等症状,则说明锻炼负荷过大,需要进行调整。

七、反复性原则

体育锻炼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体育锻炼行为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Factors Affecting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 in Economically

Underdeveloped Areas of Guangdong

ZHENG Qi

(Sports Science Institute of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63)

AbstractUsing questionnaires, statistical and mathematical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less developed regions of Guangdong Provinc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the conduct of physical activity questionnaires. Summarizes the behavior of residents to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e its influenc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nd promoting their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physical activity measures.

Key wordsundeveloped areas;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 affecting factors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进一步普及,体育锻炼已成为人们追求健康的首选方式。广东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地域发展的不平衡,广东省还存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粤北山区、粤西、粤东等地区,这些地区的群众体育发展与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相比,存在着较大差异。本文针对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的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为加快该地区群众体育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抽样调查对象为除了珠三角以外的广东省的12个地市,16岁(含16周岁)以上的非学生广东省常住人口(含业余学习的学生)。每地调查样本约1000个,总体有效样本量为11820个(其中男性为5933个,占50.2%,女性为5886个,占49.8%)。

1.2 研究方法

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问卷由调查员以入户调查的方式获得。抽样单位是居民户,全部由调查员入户调查,首先将样本户中符合要求的人员选出来,再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居民的日常体力活动状况;第二部分为体育锻炼现状;第三部分为基本情况。将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使用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11.5进行统计处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许多先天因素的影响。而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环境刺激并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唯一因素,一个人的行为受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双重影响。人类行为既受制于环境,也影响着自身的生理状况、认知评价及周围的环境因素;人是具有思维能力的有机体,具有自我指导的潜能,个人的认知因素对行为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引起人的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2.1 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障碍

影响锻炼行为的持续性有很多因素,调查地区居民体育锻炼的主要障碍主要是“没兴趣”,为22.24%;其次依次是:工作忙,缺少时间,为19.39%;缺乏场地设施,为13.6%;惰性,为8.49%等(见图1)。从而表明,个人的经济状况、外在环境因素不是影响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而缺乏体育的锻炼意识和自身个人因素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图1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障碍因素的人数百分比

图2参加体育锻炼的不同目的的人数百分比

2.2 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影响人们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是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观因素。个人因素是与行为主体自身密切相关的因素, 是影响锻炼行为的最直接的和主要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图2)。

2.3 形成体育锻炼兴趣的因素和锻炼形式

人们形成体育锻炼兴趣的因素,是体育锻炼行为形成的客观影响因素。人总是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 因此这些环境对人的行为有巨大的制约作用和影响作用。根据环境的性质,可将环境分为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物理环境包括之前分析的场地器材设施、经济消费因素等。而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在分析环境因素对锻炼行为的影响时,不能不分析人们形成体育锻炼兴趣这个重要因素。

表1影响参加体育活动主要的外因分布情况(选择多项)

而在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形式中,与朋友同事一起锻炼超过半数,其次就系独自锻炼(见表2)。说明人与人相互的因素影响着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表2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

3 结论与建议

干预人们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包括很多,其中主要有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个人因素是指个人的特征(职业、教育、年龄、性别等)、自身状况等,另外最重要的还包括了体育锻炼的动机、态度、习惯和个人的余暇时间等。

要提高人们的体育锻炼的普及率,首先要加快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只有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人们才有心思去进行体育锻炼活动。其次要加大对体育锻炼作用的宣传力度,让大家了解到,除了静态娱乐的方式以外,动态娱乐的方式也很有趣而且有益于健康。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形成体育锻炼兴趣的因素主要是在学校时期的体育教育,而青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以球类为主。体教部门可以考虑从这方面着手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增加球类及健美操等有较强趣味性和娱乐性的体育项目的比重,从小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从思想上提高广大群众对体育健身的认识, 并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增强锻炼的意识, 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提高体育锻炼的质量。

从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障碍来看,除了没兴趣、缺少时间外,缺乏场地设施也影响着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而调查发现,体育场、空地、街道是居民体育锻炼选择的主要场所。因此, 最大限度地开放体育场馆、部分公园免费开放或对锻炼者优惠开放、在住宅区规划中充分考虑运动场地和空地, 开办各种形式的俱乐部、派专业技术人员在群众锻炼场所建立辅导站进行技术指导等, 广泛开展各种球类和健身操运动,是推动广大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必要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2]宋晓东.论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2).

[3]宋允青.粤北山区全民健身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5.26(9).

[4]童为城.湖北省普通高校教师的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8.21(1).

[5]张宏.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体育学刊,2007.12(4).

[6]陈功.浙江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8.30(1).

体育锻炼总结范文第4篇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旨在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然而高校大学生对自身的身体素质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思想锻炼意识与锻炼的习惯,与国家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要求相差甚远。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政策的指导下,高校应把阳光体育融入校园文化中,对大学生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制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因素的分析

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显示:有66%的学生每天锻炼不足一小时,有24.8%的学生基本不锻炼,有60.4%的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74.6%的学生认为他们体质不好是由于体育锻炼不够造成的,有28.9%的学生认为他们没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2.1大学生自身层面

在大学阶段形成了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不按时吃早餐或不吃早餐;为减肥而节食;将课余时间投入网络游戏、聊天或娱乐上;喜欢“静”、“宅”,不喜欢“动”,怕苦怕累、不喜欢对抗性强或容易受伤的体育项目;忙于社团工作、学生会组织的活动或社会工作兼职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体育锻炼减少。

2.2家长层面

许多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健康观、成才观,轻视体育、轻视锻炼,父母也很少抽出时间陪同孩子进行体育锻炼。

2.3学校层面

2.3.1学校没有把阳光体育的政策、实施办法落实到位。

2.3.2中学阶段,学习被作为重中之重,体育被领导、老师和家长忽视,中学阶段的体育被严重的边缘化,体育课可上可不上,体育运动时间被轻易的占用,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

2.3.3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者,但是高校目前中间体育教师力量是随高校扩招而进入高校工作的,部门体育教师仍然秉承以前的教学内容、方法、水平,已不能完全满足当今同学们的需求。

2.3.4学校对体育活动的开展把握不够,活动开展多形式化、强制化,而不是由学生自由选择,限制了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3.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优化对策

3.1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是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前提,做到早睡早起,按时吃早饭,健康饮食;养成健康减肥的概念;丰富课余内容;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学习、工作、生活内容等。

3.2遵循校园阳光体育的指导原则

3.2.1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应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发的《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指导。

3.2.2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遵循和谐发展的原则,阳光体育运动要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形成个体自主自愿锻炼的习惯。

3.2.3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在增强青少年体质和身心健康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做到安全第一,避免出现伤害事故。

3.2.4深化体育专项教学改革,改革学校体育赛事组织运行机制,有序推进校园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健全学生体质监测和公告制度。

4.将阳光体育落到实处

4.1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让学生走出宿舍、走进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每天锻炼一小时”只是一个时间概念,学校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体育赛事,多投入经费,调动学生积极性,多给同学们留出体育锻炼的时间,在思想上得到重视与认可,使体育锻炼的思想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中。

4.2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体育课的作用。

秉承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爱好,坚持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根据个体的差异和特点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开发多样化教学内容和项目,以供不同需求的同学,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即能学到体育技能,也能得到充分的锻炼。体育教学要重视新兴体育项目,新兴体育项目会容易迎合当代大学生求新、好奇的需求,对大学生产生极大吸引力,更好的带动同学们走向阳光体育。

4.3学校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活动。

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成立各种体育兴趣小组或者体育俱乐部,发挥学校各类学生组织(如校学生会、团委、俱乐部)的力量,创造条件,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活动,如定期开展一年一度的“体育节”、“趣味运动会”、各类新生球类比赛及各类院系比赛等。

4.4健全“阳光体育运动”监督管理机制,做好监督工作。

例如定期开展体育工作的专项监督,把监督的结果作为衡量一所学校教育工作好坏的重要依据。

5.借鉴国外实践经验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特曼教授指出:“2013年,美国在校大学生1500多万,有超过1200万人有体育特长,这些人每年的体育消费高达750亿美元”。总结美国校园体育事业如此发达的原因:

5.1家长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

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美国人认为:“没有比陪孩子一起运动更好的亲子方式了”,家庭成员都一起运动,家长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孩子在这种氛围下成长,很容易就耳濡目染。

5.2学校有校园体育事业发展的雄厚资金保障。

以明尼苏达大学为例,2012年明尼苏达大学通过赛事门票、电视转播、企业赞助、公益筹款等渠道为学校引来超过8000万美元的资金,学校就有资金用于校园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建设,包括不惜花重金为学生打造最好的运动硬件软件配套设施。

5.3美国社区对青少年体育格外重视。

大多数社区一年四季为儿童及青少年提供不同的体育课程,同时还配有专门的组织。比如AYSO美国青少年足球组织、LittleLeague美国少年棒球联盟、这些都是以社区组成的机构。一到周末,社区到处都是体育活动的场景。

6.总结

体育锻炼总结范文第5篇

    一、教学工作:

     1、教学目标:体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能力和锻炼习惯;体育教学中始终以“健康第一”为中心,在体育课堂教给学生锻炼身体的原理和应用运动技术锻炼身体的方法。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意识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对学生健身意识、健身能力、健身习惯的培养。

     2、教学内容:一学期以来,我以严密的课堂组织形式,严格的课堂纪律,使得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井井有条。本学期主要教会学生了解健康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参加体育锻炼的意义和身体训练的方法,使天性好动的学生积极主动去锻炼身体。在训练中养成体育习惯,在掌握体育知识中培养体育兴趣。

3、教学评价:充分利用体育考核的良性反馈调节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在体育考核中一些学生尽管认真学习、刻苦锻炼,却难于获得较好成绩而有些学生单凭身体条件的先天优势就可取得优异成绩的不合理现象。体育成绩考核应从教育评价出发,不但要看学生在体育课上达到的绝对水平成绩,更要重视对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幅度和努力求知程度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切合实际的评价,都能从评价中得到新的目标与新的动机并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成功的乐趣。学生的体育成绩=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学生考勤成绩+体育表现成绩+课外体育锻炼成绩。

二、期望目标:

     1、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要求教师变传统的知识“遗传型”教学为探索型教学和发展型教学,体育教学就是要改变传统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过分强调运动技术和知识的系统化;教学评价过分注重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过分强调运动技能的评价的体育教学。为落实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改变以“增强体质”和“技能教育”为主的传统观念,树立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性全面发展的新观念;改变“三基”教育的传统目标,突破以传授竞技体育项目技术为主的教学体系,树立以终身体育为主多种体育形式并存的教学观念。这些就需要充分发挥和营造民主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和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使学生在自练和自评的体育锻炼实践中养成经常体育锻炼的习惯。本学期通过校本培训和课外自学及县农村中小学生素质提升工程的学习,本人对新课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生健身能力的形成是以身体为基础,知识技能为中介,通过专门的教学、专门的教学内容和专门的方法实现的。

     3、精选教学内容:新课程的一大新的特点就是教材由一级管理变为三级管理,即国家、地方、学校。运动是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素材,对它的加工就是所谓的竞技运动体育教材化,这是体育教师准备教材的重点、难点。体育教师要学会从各个角度对体育课程内容素材的竞技运动进行加工改制:一是在具体的教材内容上,简化教材的技术结构,逐步改变纯竞技式的、成人化的运动项目,渗进一些与教材项目有关又能进行游戏或比赛的内容,如蹲踞式跳远踏板起跳,空中技术就应简化;球类教材也可以简化,篮球的“三人制比赛”等内容,简化了规则,简化了活动形式,教学效果很好;二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抓住运动中的主要因素简化规则。总之,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突破竞技运动结构的约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

     4、优化教学方法:改变过去以“教”、“灌”为主的方法体系,注意引导和启发。体育教学要由过去学生“跟着练”转向学生“自主练”,做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同时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搞简单的“一刀切”和“强制命令”,确保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都有提高。只有真正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才可能使学生成为自身素质发展的主人,才能使学生获得主动的发展。因此,选用教学方法时应重视学生的合理要求,提倡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并创造条件使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成功的满足,引导学生增强体育意识和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1] | | | | | | | |

查看更多>>

     在教学工作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尽量做得尽善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