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珍珠鸟教学设计

珍珠鸟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珍珠鸟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珍珠鸟教学设计

珍珠鸟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多阅读。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每一个句子和段落,最后读整篇课文,这正是顺应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够充分感受到乘客的“从容”、作者的“提心吊胆”和艄公的“智慧、勇敢、机敏”,才能理解为何艄公能够成为黄河的主人。朗读课文,学生还能够感受到文字的优美,并能激发他们对艄公的尊敬。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学习的主人”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并为“黄河的主人”做出铺垫,教学结尾处又深化了艄公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艄公精神的升华。而且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利用了视频、图片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不认识的事物,改善了学习效果。

二、精思,教学优化的核心

文本含义来自精读,而所谓精读其核心又是指向学生思维的。让学生在精读的同时精思,往往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精思是小学语文教学优化的核心。教学实录———《珍珠鸟》(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师:同学们,我们对珍珠鸟已经有了一定认识,请同学们带着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师:同学们,通过朗读课文,能不能知道珍珠鸟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呢?生:是一种可爱的鸟,因为它有小脑袋和“尖细又娇嫩的鸣叫”。生:是一种好看的鸟,因为它像“蓬松的球”,还有灰蓝色的羽毛。师:很好,看来同学们都已经仔细阅读了课文。同学们能够从词语和句子中知道珍珠鸟的美丽和可爱,那么同学们能否再体会一下,除了可爱和美丽,珍珠鸟还有什么其他的特点?生:还是一种胆小的鸟。(让学生阅读课文,品读文字,知道珍珠鸟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如何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师:珍珠鸟是一种胆小的鸟,那么它害怕作者吗?生:先是害怕,然后不害怕。师:很好,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过程。请同学默读第4段,看一下珍珠鸟是如何一点点接近作者的。生:开始的时候珍珠鸟在屋里飞来飞去,乱撞灯绳。师:这表现了什么呢?生:珍珠鸟害怕作者。师:那么到最后哪些地方又体现出珍珠鸟不再害怕作者了呢?生:珍珠鸟用小红嘴啄作者的笔尖,作者用手抚摸它,珍珠鸟“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师:所以,珍珠鸟经过很多次试探,才知道作者是真的爱护它,才真正地完全依赖作者,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生:我们要关心和爱护动物,动物才会成为我们的朋友。师:对,作者关爱珍珠鸟,珍珠鸟才会这么可爱美丽,才会和作者友好共处。在课堂教学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就提出了“珍珠鸟是一种什么样的鸟”这一问题,由此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让学生自主感受珍珠鸟一步步亲近作者的过程,认识到珍珠鸟对作者由害怕陌生到亲近的态度变化,并引出“完全依赖”的概念。这一过程又是一个精心思考的过程,便于学生理解本节课的重点:只有相互依赖,我们才能和动物友好相处,只有相互依赖,同学之间才能互助友爱,这正是本文作者冯骥才想要表达的人文思想。

三、精设,教学优化的保障

珍珠鸟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阅读能力 创设情境 词句训练 积累 启发质疑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136-01

一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情感阅读

在新课的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导入的环节,创设适合学生情感思维发展的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在良好的情境带动下得以发展和延伸。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践表明,只要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学生就会有发自内心的原动力,自主去学习。要想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首先要使学生对阅读有兴趣。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讲究导入阅读的艺术,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我想读下去,我愿意读下去”的欲望。在教学《珍珠鸟》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问:“同学们,你们见过珍珠鸟吗?”珍珠鸟,别名锦花鸟、小珍珠等,羽毛灰蓝色,有整齐的白色圆斑,像珍珠一样,头上有暗青色的角状突起,尾部羽毛较短,红嘴红脚,体态娇小玲珑,动作活泼轻巧,原产于非洲。今天我们要学习《珍珠鸟》,作者是冯骥才,是当代作家,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他的作品选材角度新颖,能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挖掘生活底蕴,咀嚼人生百味,课文《珍珠鸟》便是一例。这样的导入引领着学生用自己的心灵主动去和文本对话,激起学生对身边美好事物的欣赏,拥有了快乐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健康的阅读心态。

二 加强词句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课文时,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才能更好地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积累词语和运用词语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词句训练时要注意两点:(1)要重视理解和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2)要阅读文章和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例如在阅读《落花生》时,写到种花生仅用八个字:“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写收获时也只用“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这些简洁的描写表达出了作者感受整个过程之快。“居然”一词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并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高兴的心情;父亲对花生的评论是从花生的生长特点、果实的形态、位置着眼,把花生与桃子、苹果、石榴作比较,表现了花生内在最可贵之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在阅读时,注意两个鲜明的对比,一个“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一个“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这说明了花生的特点是外表不好看,果实不显眼,但有用,对人有好处。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词语,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的词语、句式变换说法,如“花生的外表不好看,花生的用处很多”,可以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并为一句话。“虽然花生的外表不好看,但花生的用处很多。”这样大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阅读课文的效果。

三 注重积累,掌握阅读技巧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说明了阅读积累的重要性。当然,阅读的积累不仅仅是体现在数量,更重要的是质量上的突破。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说:“语文课有一项特定的、无可推托的责任,就是教给学生具有比较高的阅读能力。”开展阅读训练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1)突出朗读、默读、精读、浏览、略读的训练。(2)围绕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进行综合训练。(3)掌握阅读规律和方法提升的训练。三种训练、各有侧重,彼此关联,因文而异。如在《新型玻璃》的阅读教学时,注意说明文的特点,学生可以把各种玻璃的名称、特点、作用进行归纳:夹丝网防盗玻璃中间夹一层金属丝网,自动报警防盗;夹丝玻璃非常坚硬,碎片会粘在一起安全;变色玻璃能反射阳光,随阳光强弱变色调节光线;吸热玻璃夏天阻挡阳光,冬天阻挡冷空气调节温度;吃音玻璃使噪音强度减弱消除噪音。这样的归纳阅读,学生对课文内容就一目了然了。

四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的质疑

珍珠鸟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课例】W老师教学《珍珠鸟》一课,她从出示珍珠鸟的图片、文字导入课文,到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其中运用了象形字来认识“卷”字,运用了实物盆景来认识“蔓”字;接着,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精读感悟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读中关注时间顺序词、地点的变化,通过角色体验,感受珍珠鸟的情感变化,抓关键词体会珍珠鸟对“我”的信赖;然后,理解“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最后,拓展延伸,出示人和动物、人与人之间互相信赖、和谐相处的画面,让学生多角度地体悟“信赖”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反思】按照主题事件式教学的要求来看,必须根据目标任务进行一个整体的设计,要根据文本特点和需要设计出一个主题性的活动,或者是设计并围绕某一件事情展开,这样就赋予了这些教学目标和任务以灵魂,有一根内在主线贯穿始终,这样的课堂才会形散而神不散,最终成为主题鲜明的教学活动整体,成为学生永远的记忆。

二、 清晰的思路过程

【课例】L老师教学《天鹅的故事》。他觉得从教学的操作来看,教学重点应该是猎人讲述故事的过程,至于开头两段和结尾一段都只是为中间“天鹅破冰”服务的。因此,教学设计需要打破文章的记叙顺序。明确教学主题和重点后,他开始设计教学流程。首先,让学生读最后一小段,问学生:猎人端着上了子弹的猎枪,可是他“却把枪挂到肩头,悄悄地离开了湖岸。从此以后,这支猎枪就一直挂在墙上,再也没有动过”。猎人下了这么大的决心,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有必要走进课文,了解猎人为什么这么做。接着,他出示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1)斯杰潘老人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2)哪些环节打动了你,请用线画出来,并写出感悟;(3)从这个故事中你读懂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这三个问题,再抽取小组汇报,预设在老天鹅撞冰处,分析感悟老天鹅的英勇顽强,舍生忘死;在天鹅群撞冰处预设关于团结方面的名言警句;在破冰成功欢呼时,预设“天鹅会欢呼些什么?”文章学完了,再回到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质疑:如果不要文章的开头结尾行不行?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开头那两段是记叙了一段真实的经历,引起人的兴趣;结尾交代了老猎人停止打猎的结果,写出了人被天鹅感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反思】这节课,教师进行了文本重构,目的是使文本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学主题构建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实践证明,文本重构后,课堂教学思路清晰,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三维目标更容易达成。经过重构后的课程已经不再是灰色的文字,而是具有了鲜活的思想主题和生动的形式,所以才能吸引学生,打动学生,综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和理性经验。

三、 生动的语言道具

【课例】C老师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在确立了依循文章写作思路,引领学生围绕“想变成什么”这一中心事件展开教学时,她在教学中充分注意搭建一个个生动的支架,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在学习第一个愿望变成雨滴时,教者问:这小小的雨滴怎么样啊?随即出示一张幻灯片“( )的雨滴”,学生纷纷说:“透明的雨滴”“晶莹剔透的雨滴”“可爱的雨滴”“顽皮的雨滴”等等。教师巧妙的设问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丰富的词汇让人欣喜不已。教师紧接着又问一句“你变成雨滴想干什么呀?”一句话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我想在绿叶上跳舞”“我想在绿叶上睡觉”“我想在绿叶上溜冰”……“假想一下,你实现了梦想,现在就是小雨滴了,你有什么感受啊?把你的感受读给我们听听吧。”这又回到读中去了。

【反思】主题事件式教学的生动除了在整体设计上需要鲜明的主题和清晰的教与学的思路,在具体的知识点的呈现和教授上,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细节上,也应该充分体现生动形象的特点。比如教师的语言、课件、教具、教学的方式方法等等,都需要用心去组织、设计。包括教师有意设计的一些情境情节,为核心问题作铺垫的小问题等,都要做到亲切、生动,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这样的课堂也才会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热情和学习潜能,调动起他们的生活经验,多感官地去感受、体验事件学习过程,从而储存进新鲜的知识信息和经验知识,有机链接到自己的记忆宝库之中。

四、 精彩的结论

【课例】Z老师教学《广玉兰》,在品析第3自然段时,先布置默读,思考课文写了哪几种形态的花,圈出关键词,学生发言总结出“含羞待放”“刚刚绽放”“盛开着的”“凋谢了的”。教师再问,这四种形态的花,哪一种更让你着迷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画出关键词句,细细品读,然后将喜欢的原因写在句子旁边。学生读后交流发言,有个学生说:“这个‘羞’字把花写活了,完全把花当作小姑娘那样,半掩琵琶半遮面,太精彩了。”品析“羞”字,将课堂气氛推向了第一个。在学习本段中“凋谢了的花”内容时,教师小结铺垫:前面的花你们都喜欢,凋谢了的花估计没什么人喜欢了。这样有煞风景的描写应该略写甚至删去,可是作者却花费笔墨最多。里面到底藏着怎样的奥秘呢?教者介绍了作者陈荒煤流亡苦难的经历,以及他始终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未来充满希望,学生自然地想到广玉兰的生生不息,充满生机,实际上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美好期望。教师再让学生把这份理解带进课文朗读中,学生深情演绎,浓浓的敬意洋溢其间。

珍珠鸟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文 文化价值 教学设计

自从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就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保障,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逐步加快,小学语文的文章内容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文化价值越来越高,所要求的能力也随之增高,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找到文化价值与教学设计的结合点已经成为一线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

对于我国学生来说,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母语,而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科目,其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逐渐加快,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含量越来越大,一些文章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怀,例如,《倔强的小》等,这些爱国主义文章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优秀历史,继承中国的优良品德,而一些科技类文章又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勇于追求的品格。

二、小学语文课文的教学设计

(一)强调文化内涵

在新课改下,我国教育部所编制的语文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并且是经过一系列文化认定程序审查的,因此大部分文章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找到文章所讲述的文化内涵,并使之与课文内容联系在一起,以此来保证语文课文教学的效率。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珍珠鸟》一课,这篇课文通过作者与鸟的亲密接触来讲述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并着重说明信赖的珍贵价值。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诚信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自古以来祖先们就把诚信作为衡量一个人好坏的重要标准。而人与动物之间的信任也是如此,教师可以通过珍珠鸟的故事,引导学生说出曾经与自己为伴的小动物,并且以此来教育学生爱护动物、诚信做人。

(二)分析课文文化价值

小学语文课文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并不是单一的,它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体现出了地理、历史、数学等多方面文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善于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并且找准课文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使之能够在特定的环境下完全展现出来。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司马光》一课,这一课主要讲述的内容是小司马光如何运用聪明才智勇敢救人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司马光是一个十分著名的人物,他编辑整理的《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教师可以在讲述该课时简要介绍一下司马光的历史和贡献,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实现课文文化创造价值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挖掘课文所蕴含的深层次内涵,并且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之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再创造,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西部建设者不畏困难与挑战,以顽强的毅力修筑了世界上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的光辉事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告诉学生发扬坚韧不拔的品质,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创造力,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生活中时刻谨记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不断发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与教学设计之间的联系

(一)文化价值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教师为了实现其教学目标,往往会对课文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以保证学生能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下进行有效的学习。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往往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课文内容精心选择的。此外,教师在运用教学策略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并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此来保证课文文化价值的完全展现。由此可知,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它能否得以体现将关系到整堂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我们说,文化价值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二)教学设计是文化价值得以传播的保障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语文课文更加注重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但是课文的文化价值实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环节,为了保证课文文化价值的实现,教师必须选取适合的教学策略对课文内容进行细致的讲解,并向学生展示课文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只有这样课文的文化价值才能够得以实现。

(三)文化价值与教学设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学设计一直是教学的主要环节,语文课文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因此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课文的文化价值要依靠教学设计来实现,而文化价值又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得以有效的实现。

四、结束语

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和教学设计是密不可分的,教师为了实现其教学目标,就必须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并找到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点,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实现,教育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桂玲.分析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追求及其教学处理[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5,(4):46-47.

[2]李聪华.小学语文的文化价值追求和教学处理[J].新课程・小学,2014,(9):157.

[3]王焱.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追求及其教学处理[J].读写算,2012,(13):244.

珍珠鸟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1 进行积累运用

一个人要想提高语文素养离不开积累。我们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背诵或摘抄优美句段外,还可以进行一些语言文字训练,帮助学生积累语言。一是说话训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如“站在林则徐像前”,“我是小导游”介绍西九寨沟等,还可以让学生复述课文。二是拓展训练。如我在教学生写《春联》一课之后,让学生课后收集优秀春联。三是演课本剧。如学了《九色鹿》,安排学习进行表演。于永正老师说得好:“教语文要有积累的意识,学语文好比攒钱,这个‘钱’要天天攒,一直到老。”

2 重视能力培养

现代教育是素质教育,要求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就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校曾开展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题研究。在研究中,我们摸索出了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教学模式,即“激趣设疑――目标探究――讨论反馈――总结质疑――迁移运用”。这一模式要求语文阅读教学要激发兴趣,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帮助积累运用。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的思想,突出一个“疑”字,古人云:“学必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任何创新都是从疑问开始的。通过三年的专题研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敏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突显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主体。在教学中,学生主体的作用具有关键性、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我们要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是老师配合学生,不是学生配合老师。”一次,于老师教学《少年王勃》一课,在引导学生理解“落霞与孤鹜齐飞”一句时,看到学生对“孤鹜”一词理解不上来,于老师很沉着,他微笑着指着黑板上的“鹜”字对学生说:“你们看,‘鹜’字下半部分是个什么字呀?”几个学生马上领会到鹜是野鸭!“孤鹜”呢?他指着屏幕上一只正在飞翔的野鸭子。这一指,学生们恍然大悟,齐声响亮的回答:“一只野鸭子”。多么精彩的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要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对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教师要进行点拨、启发和引导,不能包办代替,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语文。其次要体现“四性”,即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各抒已见,大胆发言,同时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如教学《珍珠鸟》一课,教师可以围绕“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爱珍珠鸟?”这一问题,让学生读、画有关语句,再小组交流,然后全班反馈。

4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代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于学习者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教课外阅读《雾凇》一课时,教师在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疑问:雾凇是什么?它怎么形成的?然后用课件展示一些雾凇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学生被这一幅幅美景深深地吸引着,就会产生急切地想知道雾凇是如何形成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读课文,找找有关语句,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并通过课件演示雾凇形成的过程……这样围绕疑问,引导学生不断探求新知,使学生对雾凇的形成有了清楚的认识。这一认知的过程,学生始终处于对雾凇的浓厚兴趣之中,所以课堂气氛活跃,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