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陶艺课程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256-1
陶艺课程的开展,不仅仅可以实现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还在学生知识面扩展,动手能力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现阶段的中职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尝试全新的教学方法,以促进中职陶艺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中职陶艺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的必要性
(一)现阶段中职陶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其一,现阶段中职学校只是对部分专业开设了陶艺课程,如服装设计专业,艺术设计专业以及国画专业等,对其他部分专业都没有相应的课程教学,使陶艺课程教学具有片面性;其二,在中职陶艺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其课程设置比重比较少,课程内容选取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使得学生难以切实地掌握好陶瓷材料的相关知识;其三,在不理想的陶艺课程教学背景下,学生难以在陶艺方面作出创新,陶艺专业化水平也相对较低;其四,在学生陶艺成绩考核方面,也难以形成科学有效的考核方式,很多学生在陶艺考核过程中以作弊的方式通过考试,实际上不具备任何的陶瓷创作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引导下,将教学内容合理的划分为若干个教学任务,而教学过程就是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扮演教学任务的引导者,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以实现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高。这样的教学方法,正好成为改变中职陶艺课程教学现状的有效途径。
二、任务驱动法教学在中职陶艺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的应用需要从多个角度全面规划和安排,以保证其有效性。具体来讲,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创设真实情境,提出教学任务
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创设相应的陶艺环境,使得学生能够真实地体会到陶艺课程的重要性。具体来讲,教师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结合陶艺教学目的,创设真实的陶艺学习环境;其二,积极将陶艺元素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去,使得学生能够更加近距离地去观察陶艺,了解陶艺,并且形成对于陶艺的兴趣;其三,合理地将学生进行分组,明确各个组别课程目标,鼓励学生弄清楚其任务的所有内容。
(二)引导教学过程,合作完成任务
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强化教学过程的控制和管理,这是保证任务教学朝着高效方向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对此,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其一,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其沿着任务的主线去履行各项操作;其二,积极扮演引导者的身份,避免对于学生的想法进行过多的干预,使得其处于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去履行任务;其三,注重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各组员的能力,去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开展任务交流,给予合理评价
以学生主动性、学生分析能力、学生判断能力为指标,建立有效的任务反馈体系,以便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展示,以此去鼓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各项任务中去。另外,教师应该积极针对学生的表现和任务完成情况,给予合理科学的评价,对于表现比较优异的组别或者个人,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最大化地激发学生参与陶艺课程的积极性。
(四)做好教学沟通,提升教学能力
由于将任务驱动法教学融入到陶艺课程体系中去,还属于探索阶段,在很多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我们有必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积极地总结和归纳,做好做得不足的地方,为后期开展教学实践工作打下夯实的理论基础。具体来讲,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内容:其一,中职学校应该增强与其他陶艺专业院校之间的联系,促进在此方面经验的交流,学习先进的经验和技巧,以不断实现自我教学方法体系的完善;其二,鼓励中职陶艺教学工作者对教学经验进行分享,形成特色的陶艺教学班级,以营造良好的陶艺教学任务模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任务驱动法运用到中职陶艺课程体系中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事情。我们应该积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积极总结和归纳目前中职陶艺教育事业存在的缺陷和不足,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和调整,以保证陶艺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我相信,中职教学会因为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而实现自身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毛春红.任务驱动法在中耿训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2]刘刚.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7,(23).
[3]闫义轩,潘晓菁.任务驱动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J],2006,(03).
[4]纪明明.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1,(12).
一、陶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意义
我校作为陶艺历史悠久的荣昌陶的中心地域,将陶艺作为美育有着先天的地域优势。在进行美育的同时,也净化了学生的道德,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所以,陶艺教育在我校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学问。如何在教育中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强大,同时积极开发学生创新的智力是一个重要问题。陶艺教育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它既满足了学生对现代陶艺的需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国外,陶艺教学在技法、制作上有独特的表现。它与其他材料结合极大地拓宽了陶艺的范畴。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问题,使得教学丰富多彩。
二、陶艺课程开发保障
学校成立了陶艺课程开发小组。加强陶艺教学的横向联系,走出去,请进来。请社会的陶艺大师到学校进行陶艺讲座,本学校陶艺教师外出参观等方式进行教学交流,拓宽思路,从而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美术教师进行陶艺教学方面的探究和实践,寻找适合农村学生开展的教学形式,定期汇总教研教改。做到一边实施,一边开发,一边挖掘,总结出有效的方法,在活动过程中生成陶艺课程。我们先后多次改写了陶艺教材,逐步生成了适合我校学生的陶艺教材。同时,为保证组织机构顺畅运行,学校强调三个意识,即校长要有协调意识,分管领导要有服务意识,陶艺教师要有精品意识,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为推进陶艺教学,学校做了大量的工作。配了陶艺教室,还配置了专门烧制陶器的窑炉。各种配套设施也得到全面的配置。
三、陶艺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
陶艺不仅是陶泥与火的艺术,同时也是需要制作者付出辛勤劳动的艺术。在课程安排上,主要面对的为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陶艺制作一般以六种制作方法为基础来入手。(1)泥条盘制方法;(2)泥板成型法;(3)徒手捏制法;(4)拉坯成型;(5)雕塑挖空法;(6)注浆法。
泥条盘制的方法应该说是陶艺成型的技法之中最为方便、造型表现力最强的技法之一。在现代陶艺教学中,对于培训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及积极引导学生喜爱上陶艺是具有一定的实际效果的。
泥板成型法利用陶土碾成、拍成或切割成板状,来镶控制作器物的方法,叫做泥板成型法。这种方法在陶艺制作中运用广泛,变化丰富。传统的紫砂器就是用泥板成型来制作的。徒手捏制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徒手捏制可以最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手法和构想,也一如我们儿时玩泥巴游戏一样原始、简单。初学者通过手捏成型的基本方法,可对陶土的干湿泥性有一个基本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成型方法打下基础。
拉坯成型是陶瓷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较为先进的成型工艺,是陶瓷历史上一个重大的革命。但初学者要学习拉坯技术必须经过一个较长的学习和实践过程,才能达到得心应手、应用自如的境界。学生要有耐心,持之以恒,按部就班地练习,一定能掌握好拉坯成型这种制陶法。
雕塑挖空法先按照自己的设计将物体外形做好,再将其体内多余的泥土掏空成型。
陶器制作工艺程序:晒泥、碾泥、过浆、制坯、打磨、装窑、烧窑、观窑、闭窑。
四、组建课外陶艺兴趣小组
满足部分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需求,学校组织陶艺兴趣小组,让一部分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玩陶。课外兴趣小组人员 以各年级喜爱陶艺的学生组成,限全校30~40名学生。每周三、四下午开展少年宫兴趣课。兴趣小组重在提高,学生制作出一件件充满艺术气息,富有生活气息的精美作品就是成果。
五、陶艺校本教材的编写
学校陶艺校本课程的研究是建立在陶艺老师上陶艺课,开展个案研究的基础上确立课程总目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荣昌陶艺发展史、荣昌陶艺技法,从经验中探索、把握基本陶艺造型语言。(2)通过作品设计与制作,树立创新意识,加强空间造型能力。(3)陶艺材料为主要创作素材,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理想、个性、情感、意识和审美观点。(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增强学生的创造热情。
课程教材中包括:(1)欣赏图片-古今中外的陶、瓷作品;(2)陶艺造型、装饰技法示范步骤图-造型选择了:手捏成型、泥板成型、泥条盘筑成型三种;装饰选择了:堆塑、刻印两种方法;(3)学生作品图片(本校学生作品);(4)学法提示性文字;(5)课内课外活动安排、要求提示性文字;(6)漫画小插图,学生学习活动照片(本校学生)。
六、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关键词:陶艺教育:课程意义;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673-2111(2009)03-160-02
我国古代的陶瓷艺术教育方式与其他手工业一样是以父子、师徒相传的方式延续下来的,在历史上对中国陶艺的发展曾起到过重要的作用。我国最早以办学方式推行陶艺教育的是1906年由熊希龄在湖南醴陵创办的湖南瓷业学校。实际上是以技艺为主的中等陶瓷专业教育,而我国最早的高等陶艺教育据现有关资料统计是随上世纪四十年代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开设的陶瓷科开始的。进入八十年代后特别是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近年来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但就我国陶艺课程教学的整体发展而言,我国的陶艺课普及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比较偏低,如欧美日把陶艺课作为大、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开设课程,早于我们半个多世纪,其普及程度和陶艺水平更是已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为陶艺的社会普及和人才储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使曾经在技术和设计上处于世界前列的我国不知不觉在许多方面落后了很多。
目前,陶艺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而进入课堂是个热门的话题。据笔者对济南、青岛两地开设陶艺课程学校的粗略统计中,就有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教育学院及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等高校;在两地的中小学中,如济南历城二中、青岛市实验小学、青岛一中、青岛二中、青岛国际学校等,也开设了陶艺课程。在国内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大背景下,国家教委针明确指出高校应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特别是艺术素质教育,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具有前瞻性的复合型人才,近些年来才得以迅速发展。陶艺具有很强的创新特点,要求独立创作,突出主题,展现个性。从不断完善设计稿到选择成型、装饰工艺直至烧成,整个过程都处在一种创新、调整、提高的循环状态,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增强。陶艺具有涉及学科门类广泛的专业特点,不但涉及到艺术大类中的各学科的知识,还需要了解文学、历史、化学、物理及机械等相关知识,因此,学习陶艺的过程能够使学生主动的吸取自己需要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量。在近些年所有新开设的课程中,陶艺被认为是最有效的三维空间训练方式,有利于艺术类学生更好地理解形体,同时也通过多种装饰手法以及色釉与形体相辅相成,这种具有平面、立体、色彩相结合的特点,可以把所学到其他专业知识举一反三地进行大胆运用,适合各个专业的学生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当然,陶艺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1、极大多数学生具有浓厚的做陶兴趣,但部分学生对陶泥性质缺乏了解。驾驭能力不足,不能把自己学过的知识运用到陶艺造型当中,专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强。例如,在陶艺课进入到实践阶段后,有的学生每遇到作品塌陷、变形以及开裂的问题自己往往不去思考和尝试解决方法而求助于教师;有的学生急躁冒进,在对泥性不了解的情况下作品体量过大过于复杂或者过于小气等等。2、部分学生过于重视造型且成型手法单一,艺术语言缺失。在陶艺的知识体系中成型工艺较为完整,具有固定的模式,而装饰手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自由发挥。很多学生过分重视造型,对于相对应的装饰因素考虑不足,作品内涵空洞,缺少打动人的吸引力。3、部分学生创作思路过于僵化保守,忽视作品的整体效果。作品多数是瓶瓶罐罐加大面积的色釉装饰或模仿我所做的装饰示范,形式与内容脱节,作品使人感觉零散,缺乏鲜明的创作主题。针对第一种问题,出现问题是正常的,教师在学生从失败后束手无策时再讲解,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理解更为深刻。例如有的学生在泥条盘筑上开始不娴熟,盘了不久就倒塌,倒塌数次后我告诉学生原因是底部太软没有支撑力,所以必须等底部有了相应硬度再往上加高,这只有在实践时才能有切身感受。对于第二种问题,以启发为主,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手法――泥条、泥板、注浆、印坯和多种语言――镂空、粘贴、刻、削、印等加以表现;建议把在三大构成中学过的点、线、面的知识应用到作品装饰中,开阔学生的装饰思路。例如学生的陶艺作品《器皿》在造型流畅的基础上,所运用的点的装饰手法使作品清新而且更有活力。对于第三点问题,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发掘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留意陶艺在生活中的应用形式(如在逛商场时留意家具店中的陶艺小品、欣赏北京08奥运街头陶艺作品等)、制作自己喜欢的陶艺小物件(如小首饰、人物、动物等)、为自己家设计一副陶艺壁画等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查找书籍资料、浏览网络、欣赏国内外陶艺作品等,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和创作思路。
相比其它艺术门类的教学,陶艺教学有其独特之处,要教会学生的不仅包括成型工艺、装饰技法、施釉工艺、烧制工艺上的特点,也包括创作思路的开阔。在教学中,不能墨守成规,不能把陶艺课程流与形式,要往深度上引导学生,使学生把自己平时积累的专业知识运用到陶艺制作上用泥土做材质去表现自己的作品和想法。在陶艺课程的特殊性决定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在陶艺课程开始阶段,展示陶艺作品实物,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陶艺课开始阶段,展示陶艺作品实物,如传统佛像、生活陶瓷、优秀学生作品等等,通过对陶艺作品看得见摸得着的展示,可以拉近课程与学生的距离,由此使学生对“作品究竟是怎么做成的,釉究竟是什么”等等问题产生好奇与渴望学习的急切心理,从而加深学生对陶艺课程的兴趣。每次课程结束我都高兴的看到,学生在自己的作品烧制成功后,普遍怀有一种成就感和一丝“断臂维纳斯”式的遗憾与不甘。
二、在陶艺课程实践阶段,不但要强调技术问题,也要注重设计问题。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中国古代的陶瓷艺术教育所围绕的具体内容首先是陶艺的制作技术问题,使受教育者在实践的基础上做到技术熟练。具备了这个前提下再进入到艺术创造的领域。而现在的陶艺教学早已摆脱了这种模式,陶艺课程与其他门类的艺术课程最为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包含了纯技术与纯艺术两大部分。完成一件陶艺作品有两种大方向上的选择,一是可以把表现的重点放在工艺技术或材质上,二是可以把肌理或色釉上的装饰形式作为突出对象。这两者都是陶艺作品迷人的特色。但并不等于说两者是完全分离的,只是说在不同的作品中,两者各有侧重。成功的设计需要技术的支持才能实现:而技术需要设计来提升品味,技术虽熟练但没有设计的因素仅仅是一个物品而已。因此,在学生对陶艺知之甚少的情况下,两者都要重视,鼓励学生做多方位的尝试,才能为下一步的创作阶段留下深厚的印迹。
三、在陶艺课程作品创作阶段。不仅要强调陶艺制作的过程。还要强调陶艺的最终效果
陶艺的制作工序极为复杂,有“七十二道方成器”之说,分为炼泥、成型、装饰、施釉、干燥、烧成等多道工序,在每一道工序中又包含了许许多多的工艺要求,每一个工艺坏接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作品的最终完成,所以,在陶艺作品创作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规定的技术程序来进行。然而,仅有熟练的制作工艺是远远不够的,作品创作阶段毕竟要形成一件完整的作品,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例如包括选料、造型、肌理、用色、烧成气氛等等环节,简繁得当,层次分明,使泥、肌理和色彩紧密的服务于造型,这样所创作的作品才能有较强的整体感,从而突出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
四、在课程结尾阶段,对学生的陶艺作品做集中讲评,并就在学生中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改正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种种冲击,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渐开始增开陶艺课程,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促进了我国陶瓷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应该说是件值得欣慰的事,但问题却接踵而来,部分高校仅仅是打着扩招的幌子将学生招进来,至于学生将来毕业之后能否找到自己合适的定位,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能够学以致用却往往被很多高校所忽略。就目前国内所开设陶艺专业的高校来看,只有真正的抓住地方特色,将陶艺教育与当地的地方特色结合起来发展,将地方特色真正的拿来为陶艺教育所用,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举措。
高校陶艺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高校陶艺教育自身教学特色的迷失
目前高校陶瓷艺术专业教学的推进,推动了我国陶瓷艺术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但是高校陶艺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过多的把焦点投入在前人总结的经验上。教师更多的是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将固定规范的技法传授于学生,教师教学的内容似乎也成为一种僵硬的固定“标准”,过多的“拿来”。当然,也有不少教育者提倡在陶艺教育中运用启发性思维,但仍没脱离“灌输”的教学模式,这种固化的教学模式必然禁锢了现代陶艺教学的步伐,也体现出高校教育自身教学特色的迷失。
2. 高校陶艺教育地方特色的迷失
就目前我国陶瓷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我们往往看到的是陶瓷泥料、釉料的一些制约因素,却忽略了我们具有地方特色的一些有利因素,更多的是舍近求远的去寻求我们短时间没办法去超越的一些产瓷器的成功案例。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的盲目崇拜与模仿,在不理解陶艺材料及其表现语言的形式下去追求怪异的时尚。学生对自己所处环境具有地方特色的陶瓷语言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会不自觉的下降,其作品也往往存在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特色的没有发挥出来,创新的层次又不够,造成了高校陶艺教育地方特色的迷失。
发挥地方特色开展陶艺教育的思路
1. 注重陶瓷区域性的历史文化背景与陶艺教育的融合
在当今任何一个地域文化或问题都可以立刻放大成为国际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视点,寻找和开拓艺术的民族性和区域性就显得更加必要和迫切。
一个高校能否拥有自己的特色,关键是能否融入地方本土特色的文化内涵。地方本土文化不仅有政治上的凝聚力,而且是一种地方资源,更是一种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资源。在陶艺实践教学中应当把专业知识、地方本土文化要素作为教学的主体对待,充分利用陶艺实践教学来宣传地方本土文化,并促进地方经济的建设与发展。
地方性高校,要因地制宜的结合本土文化的特点,将陶艺实践课程与地方特色结合起来,地方陶瓷文化不仅可以为陶艺实践课程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也能为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空间和契机。但如何将地方特色的陶瓷文化转化为教学所需的营养就必须经过思考和设计。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利用家乡及地方特色的优势,从自己熟悉的当地特色的泥巴和釉料入手,寻找当地浓郁的地方色彩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将当地特色陶瓷文化精髓同当代陶艺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再设计塑造出立体的、独特的文化品味作品。
陶艺教育除了要继承传统的具有地方及民族特色的陶瓷文化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适应现实的需求,能够真正的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到与时俱进。所以,当代陶艺教育的发展绝不仅限于对传统陶艺技艺的传授,其核心应该是陶艺人文思想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主义教育观,激发其创作及探索精神,除了要具备基础的陶瓷制作工艺技能之外,还要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有前瞻性的复合型艺术人才。陶艺教育在当代的教育教学中,已经承担起越来越多的责任和使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我们大胆的去发展和创新。时代既然开辟了这一领域,我们就要积极迎合这一时代使命,充分发挥我国陶艺的地方特色,为当代陶艺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结合地方特色陶瓷资源优势,突出独特的地方特色文化品味和注重对当地文化的表达,将有效促使陶艺实践教学及时有效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反过来,经济的发展也必将会给陶艺教育带来新的生机。
2. 根据地方特色设置相应的陶艺实践教学课程
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高校的陶艺实践教学,重要的是通过课程的特色教学和科研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综合素质,体现地方文化教学特色。唯有如此,我们高校的陶艺实践教学才能在纷繁变化的现状中找到最适合自身特点和学生需求的平衡点,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
高校陶艺教育和其它艺术门类一样,同样都需要系统的、正规的、特定的理论指导。作为一个教育者,首先自己的见解很重要,要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因为一个好的教育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的思想者。我们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同样的我们在陶艺教学里除了交给他们基础的陶艺技法之外,更多的应该是交给学生如何去思考。有了理论指导作为精神层面的补充,一件陶艺创作才能算是真正的完整。如果我们只是过于追求基本的技法和实践认知,而不去重视精神内涵和过硬的理论知识,那么我们充其量只是个工匠。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变现在这种教学的尴尬,要求师生必须共同努力,从思想上引起充分的注意。
从思想到思维上的真正转变,也就成了教育者和学生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一件好的陶艺作品必然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个性来体现的,思维的不同也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个性。必须先从思维方式的转变入手,人的思维方式是多样的,而我们往往只习惯于这种或那种思维方式,而且由于它长期占据人的思想,难以改变。因此,要有选择的保留教学模式中优秀的成分并与现代陶艺有机融合发展,形成能与时俱进的独特教学模式。
总之,对于陶艺教育而言,盲目的模仿和崇拜西方现代陶艺形式绝对不是其正确的发展出路,只有立足于传统又不完全囿于传统的羁绊才是真正的陶艺教育发展方向,所以发挥地方特色的陶艺教育就成为保持东方陶瓷艺术美学的基础。
陶瓷教育在几千年的陶瓷传承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管是传统的师徒式的传承还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传承都为我们保持传统特色的陶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将地方特色与陶艺教育更好的融合责无旁贷。只有对传统文化,地方特色的陶瓷文化进行再认识、再思考,把传统文化从现代教育的视角去审视,将地方特色的陶瓷文化和精神作为基石,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这样的创新才是充满生命力的,它不简单的是一种移植,更多的是遗传,在继承中创新,这样,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中国陶艺教育和陶瓷艺术发展。
注明:本文为2012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教育视角下传统陶艺的拓展性研究》 (项目编号:2012-QN-603)和2012年郑州轻工业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改革与研究招标项目《以陶艺专业课程群建设为核心的教学研究与改革》的成果
一、文化理念――撒下一颗种子
位于“闽中屋脊”戴云山麓、总面积2232平方千米的德化县,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瓷都。早在宋元时代,德化瓷器就成为泉州“海上丝瓷之路”的重要商品。1988年“德化屈斗宫窑址”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德化县又荣获“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瓷城的大街小巷,处处散发着古韵“瓷香”。东边有演绎着祭祀文化的祖龙宫、屈斗宫古窑址以及当代国际陶瓷艺术中心“月记窑”;西边有号称德化陶瓷产品“大观园”的陶瓷街;南边有矗立着巨型瓷雕“渡海观音”的瓷都广场;北边有德化陶瓷博物馆、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以及全长4.7千米的陶瓷文化景观长廊等。
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说,“优秀传统文化就像‘母乳’,从小吃‘母乳’,公民才能感受到祖国母亲的温暖和亲情,感受到祖国母亲的伟大,才会更加热爱祖国”。千年不熄的窑火孕育着浓厚的文化因子。一所学校理应寻求一种地方文化渊源作为文化发展的依托。否则,这就使得学校在依托深厚的地域文化、丰富的乡土资源来打造校园特色文化方面出现了割裂和断层。
闽南人历来就有“爱拼才会赢”的禀性,“崇文尚德、包容善化、传承创新、敢拼敢赢”的德化精神更应成为推动瓷都教育工作者传承、创新的动力之源。反之,就如德化县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感叹:时下,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之困,德化陶瓷技艺也不例外。只有对陶瓷技艺的传承,文化内涵的创新,我们才能更好地发展。
校园文化产生于民族文化的背景中,也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土壤。校园文化离开了地域文化,就没有其生存的土壤,就会失去个性。
为此,尚思小学立足瓷都,以“弘扬陶瓷文化,培养瓷都接班人”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知瓷”“学瓷”“会瓷”“爱瓷”为着力点,让学生在“以瓷塑德”、“以瓷促智”、“以瓷健体”、“以瓷孕美”的文化氛围中成长,全力打造陶艺品牌,彰显特色文化,提升办学品位。
二、校本课程――打开一扇窗户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实质就是培植校园文化特色的土壤,也是突破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难点。
为了传承陶瓷文化,开发孩子的智力,挖掘孩子的潜能,尚思小学开辟了陶艺课程,并确定为办学特色项目。具体而言,一是筹建了800多平方米的陶吧。内设手拉坯、彩绘、泥塑、电窑烧成、作品展示五个区域;设计德化名片、陶瓷历史、名家名瓷、生产流程、陶艺技巧五个宣传专栏。二是开发“陶艺”教材。出版贯穿德化陶瓷历史、陶瓷知识、陶瓷技法、名家名瓷等内容的《陶艺》校本教材,为开设“陶艺”校本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纳入课程管理。从一年级开始,每周上一节陶艺课,让每一位学生从小接受陶瓷文化的熏陶。四是邀请名师献艺。学校还经常邀请校外知名陶瓷艺人进课堂讲课,现场传授陶艺知识和技能,让他们认识陶艺,是美的化身,它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件作品无不蕴含着美的元素,透露出美的情趣,欣赏陶艺作品可以使人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从中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
在这样的课程学习和体验中,学生不但学习了一些简单的陶艺知识,掌握了基本的雕塑技能,还在创作中激活了思维,升华了情感,净化了灵魂,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品格,润泽了生命。
三、多元活动――激活一江春水
学校的精神活动家园是学生心灵的阳光驿站。阳光足不足,要看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
1.参观学习增感受。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实地考察――参观德化陶瓷博物馆、屈斗宫古窑址,进瓷厂参观学习,拜访瓷雕泰斗邱双炯先生,欣赏陶瓷瑰宝,等等。这样,从中感受到家乡陶瓷制作的悠久历史,了解了古代劳动人民烧制陶瓷的方法,欣赏各个时代的陶瓷作品,认识其代表人物。在德化陶瓷博物馆,了解了一代宗师何朝宗作品的特点:格调高雅、肃穆大方、不施彩色,以单纯的雕塑美和胎釉质地美而独擅瓷坛;知道了清末民初以捏瓷梅花见长的艺术大师苏学金、民国时期以五百罗汉瓷雕大群像传世的许友义、当代许多杰出的瓷雕工艺大师:许兴泰、苏清河、邱双炯和一批瓷坛新秀。在陶瓷厂,了解泥土成份――瓷土加工――瓷器成型――成品加工――瓷器包装。通过参观,学生身临其境,领悟到陶瓷的独特魅力。
2.搭建平台促提升。一是学校立足实际,每年举办一届校园陶艺节,每届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突破。如,2013年举办了以“快乐陶瓷,幸福成长”为主题的第三届校园陶艺节,开展了“百人比设计、共追陶瓷梦”、“百人比手印、同育文明心”、“百人比拉坯、旋转见神奇”、“百人比泥塑、指尖展瓷艺、”“百人比彩绘、七彩画未来”、“百人比心愿、从小树理想”、“百人比习作、笔抒陶瓷情”、“百人进瓷厂、拜访传承人”、“百人陶瓷操、舞动瓷风采”、“百人亲子赛、窑火代代传”、“十个百”活动,千人尽显身手”传承陶瓷文化。还让学生在“说瓷史”、“唱瓷歌”、“跳瓷舞”、“诵瓷诗”、“摄瓷影”、“编瓷报”、“吹瓷笛”、“评瓷星”活动中,怡情、养性、促智、长艺、塑德。二是参加大型陶艺展示活动。如,2012年11月10日,组织了800名学生参加泉州市陶瓷文化生态旅游节十大项目之一的“快乐陶瓷”活动。学生的现场陶艺作品,让参观者啧啧赞叹。三是组织每届毕业生参加以“为了理想,我们共同许下心愿”为主题的陶瓷心愿作品制作活动。这样,学生在不同的平台上学习技能,展现风采,大大地提高了陶艺的教育质量。
3.作品展示提兴趣。一方面是让优秀的陶艺作品在陶吧的展示区展示:《妈妈,别忘了我叫》――由一个孩子和一个坐在椅子上的妈妈构成的泥塑作品,表达了孩子的拳拳爱国之心;《小鸟的家》――鸟爸爸、鸟妈妈和小鸟偎依在一起的情景,传递出和和睦睦、幸福快乐的家的温暖;《雅安,加油》――两双手上下交叉、紧握成“井”,道出了孩子心相连、同呼吸、共命运的大爱之心;“20年后的我”、“神舟二十号”等作品则传达出孩子的远大理想……一尊尊小瓷塑寄寓着自己童年的快乐和美好的心愿。另一方面是窑烧较有代表性的陶艺作品,在教学楼的显眼位置展览,激励着更多的学生期待在展柜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每一届毕业班学生以“为了理想,我们共同许下心愿”为主题的心愿作品则在陶吧展示墙永久性展览,等等。
4.总结宣传拓影响。学校自2010年创办、实施陶艺特色教育四年多来,取得了累累硕果。学生创作的陶瓷作品有40多件在各级大赛中获奖;120多件作品烧制成瓷器,在陶瓷街“德化尚思小学学生陶瓷作品专卖柜”销售;1300多名学生获得了少先队大队部自设的特色章――陶瓷章。陶艺特色教育也引起了新闻媒体和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中国教育报》、《福建日报》、《泉州晚报》、《东南早报》等11家报刊进行宣传报道;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泉州电视台等进行采访报道;记者专程前往学校录制了陶瓷特色活动专题节目,在福建电视台公共频道播出;人民网、新华网等16家网站进行转载。学校还先后承担了市美术研训会、省高中高级职称美术教师高级研修陶艺教学研讨会、全国非物质文化校园传承研究课题开题会。如,2012年4月2日,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侯令先生莅临我校参观指导,欣然题词:“传承陶瓷文化,涵养人文精神。”2013年4月16日,《中国教育报》刊发了题为《千人显身手,传承瓷文化》文章,图文并茂,报道了学校举办第二届陶艺节活动,盛赞“这既展现了陶艺校本课程的特色,又传承了当地国家非遗文化的技艺”。2014年4月14日和16日,《福建日报》分别刊发了学校第三届陶艺节图片新闻,宣传报道学校“陶艺”办学特色,展现了学生吹奏瓷笛、跳青花瓷舞的精彩瞬间。
学生在一系列陶艺活动中,给自己提供了一块释怀自我的绿洲,给校园学习生活增添了一份惬意、一份愉悦、一份美感。活动小天地,教育大舞台。尚思学子在这个流光溢彩、五彩缤纷的舞台上,正演绎着人文的情怀、生命的精彩。
四、教育时空――撑起一片蓝天
1.学科整合。学校将陶艺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学生在不同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感受陶瓷文化,体验陶艺乐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在摄影课中进瓷厂,拍摄陶瓷生产流程,展现美丽瓷都的风景;在美术课中设计造型,彩绘瓷器,描绘心中的陶瓷梦想;在书法课中在素瓷上刻字,既体验篆刻之艰难,又体验艺术之魅力;在作文课中挖掘陶瓷题材,把学瓷过程中的艰辛与快乐倾注于笔端,富有真情实感;在音乐课中唱《瓷国名珠》、《陶瓷之梦》、《放飞梦想的摇篮》等,陶冶爱瓷爱乡的情操……这样全方位、多层面地体验、感受,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了解了一些陶瓷文化,掌握了一些陶艺技能。
2.文化融合。学校充分利用“普贤”楼一至五楼的东西楼梯转角设计文化用语,以“尚思”为主线,围绕“尚行”、“尚学”、“尚思”、“尚进”的校风,用陶瓷大师的代表作品为背景,把校园文化和陶瓷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学校也充分利用楼层的屋顶大梁、走廊墙壁建设了五个各具特色的文化长廊,二楼的陶艺长廊就是其中之一,从而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学校还遵循寓教于乐的教学原则,自创了“快乐陶瓷”广播体操,融体育、音乐、舞蹈于一体,学生每天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采矿”、“炼泥”、“雕塑”、“制模”、“注浆”、“修坯”、“彩绘”、“烧窑”、“营销”等各个环节的动作要领……
3.学用结合。每当一年一度的寒、暑假到来的时候,家长们还带着子女去瓷厂,进行陶瓷制作。这样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孩子们陶艺技能的提升,还让他们体验到做工的艰辛,生活的不易,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这方充满泥土气息的空间里,孩子们体验玩泥的乐趣,锤炼自己的身手,感受陶瓷文化的心灵浸润,传承千年窑火的瓷都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