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以青春为话题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就目前所收集到的中考作文题,并结合对2006年各地中考作文的比较研究以及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笔者对2007年中考作文的走势如下预测。
一、话题作文――风景依旧独好
2006年的中考话题作文,在形式上呈现出了两种趋势。
其一,不少省市采用了独词句话题作文,且出其不意地以近几年的热点和焦点为话题,并有醒目的提示语和煽情的语言,对文体、立意、内容几乎没有限制,表现出了博大的胸襟和对考生的人文关怀。如浙江湖州的“感动”、四川自贡的“价值”、山东烟台的“变化”、四川内江的“责任”、四川资阳的“荣誉”和“实践”、山东潍坊的“表达”、浙江温州的“陶醉”、海南课改实验区的“交流”、山东德州的“行动”、四川广安的“快乐”,等等。为什么“昨日话题”会重现呢?毕竟是岁岁年年人不同,此一时彼一时,已经出现的话题对已经考过的考生是“昨天的故事”,而对于今年的考生依然是新鲜的话题。另外,话题的数量总是有限的,与其煞费苦心地开发新话题而担当风险,还不如改革旧话题,增加新内涵,实为保险之举;与其刻意地避免教师和考生猜题、押题,还不如坦然面对,再说,话题多多,题海茫茫,考生时间精力有限,哪能个个到堂到位?当然,作为教师与考生,与其题海战术训练,不如精选精练。
其二,加大了对话题的限制。增加话题的修饰或限制成分,使话题的范围尽可能变窄,以减少考生的“克隆”或抄袭。从2006年下列省市的中考话题作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如:2006年山东威海中考以“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为话题,江苏泰州以“享受过程”为话题,江苏连云港以“让生命与生命更近些”为话题,江苏南通以“怦然心动的感觉”为话题,山东济宁以“面对与自强”为话题,等等。有些省市的话题作文在话题的理解或立意上还必须兼顾话题中的提示语,如:山东济宁对“面对”就有这样的诠释:所谓面对和担当。就是当不可避免的挫折袭来时,能接受它,承担起挫折带来的压力和打击,把挫折消化掉。
形式的创新与内容的改革给话题作文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蓬勃的生机。我们有理由相信,近几年的中考作文,依然会话题风景独好。
二、半命题作文――敢与话题争艳
有人把半命题作文喻为“把风筝放飞在蓝天下”,形象地说明了半命题作文的魅力。半命题作文既有所限制又给予开放,在选材、立意等方面给了考生比较大的选择余地,而且在审题上思考度较小,有其他作文命题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半命题作文的优势还在于,它既便于考生发挥,又能较好地避免宿构和猜题押题,还便于教师客观公正地评分。特别是近几年,命题者对半命题作文又进行了改革,不仅形式多样,还精心设计了富有激情的提示语,或帮助学生开启思维,拓展选材空间,或给出不拘一格、充满诱惑的一半,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如:四川自贡以“____龙门阵”为题,浙江丽水以“感谢______”为题,上海以“我们的名字叫_____”为题,山东临沂以“我_____,因为我_____”为题,等等,都很富有诱惑力,且给出的另一半选择的空间无限大。有的省市还给考生提供了两道或两道以上的半命题,让考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情感体验和兴趣爱好,选出自己得心应手的作文题,这种命题方式更有利于考生的公平竞争和真实水平的发挥。特别要说明的是,大多省市的半命题作文,都创造条件让考生自由选择自己所喜爱的文体,便于考生张扬个性,尽展才情和特长。可以负责地说,在各种类型的作文中,半命题作文是招非议最少的作文命题,声望最好,其数量紧随话题作文之后,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气势,也就不难理解了。我们相信,与话题作文分庭抗礼,非半命题作文莫属!
三、命题作文――在变革中崛起
近几年来,不少中考命题的有志之士都致力于命题作文的研究,不断革除命题作文的弊端,逐渐给这种最古老的作文命题方式注入新的活力。
形式上不断创新。一方面,精心创设情境,设置极具煽情、极有诱惑力的提示,以唤醒考生的生活积累,激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另一方面,命题直接切入学生生活,直逼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甚至是焦点话题,诱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如:浙江温州以“把心儿打开”为题,浙江绍兴以“十六岁的天空”为题,江苏南京以“其实很简单”为题,江苏无锡以“门其实开着”为题,等等。其中,有的命题作文极有诗意,极具悬念,极大地激发了考生的写作激情,如:“十六岁的天空”、“把心儿打开”等。有的作文命题很宽泛,类似话题作文,学生选择余地较大,如:山东青岛以“快乐”、“痛苦”或“快乐和痛苦”为题。还要特别说明的是。2006年有不少命题作文都明确提出――文体自由,自选文体,使考生可以尽展特长,尽展才情,2006年浙江省中考的作文题更是明确地提出了“可以大胆想象,讲述故事,也可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等等”。温州市的作文题也赫然写着“可以记叙见闻、经历,谈谈体验、感受,发表议论,展开想象,抒感……”
改革就会注入活力,创新就会充满生机。我们相信:形式上的完善和内容上的创新使这种最古老的命题方式依然焕发青春,绽放出诱人的魅力。
四、材料作文――灿烂尚待时日
在对话题作文的一片“讨伐”声中,材料作文闪亮登场了。与话题作文相比,材料作文既有限制又有自由,写作内容或话题不能脱离材料,但在选材、立意和文体上又给了考生相当大的自由空间,为考生张扬个性、展示才情提供了舞台,有效地避免了抄袭现象的发生。2006年采用材料作文的省市并不多,没有预料中的火暴。其缘由是材料作文的材料不好把握。阅读材料的可供发掘度太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挥,而度太大,则立意、选材的空间也太大。这样不但不利于阅卷老师阅卷,也使考试有失公平。再者,随着命题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命题方式的多样化,即使材料作文经过磨和,也很难再现话题作文的风光。在中考的百花园里,材料作文能占一丝春色,足矣!
关键词:作文;写作兴趣;赏识教育
一、话题开放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感兴趣的作文教学,才能让学生产生交流和写作的欲望,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开启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说真话、抒真情,崇尚真善美,摒弃假丑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所以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产生写作激情。
话题开放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允许学生不用写教师规定的题目。也不局限于写一日一事,可以将昨日的事和今日的事连在一起写,甚至还可以想象遥远的古代。作文不单单要记事,还可以抒情、写景。如写家人间的浓浓亲情,同学之间的深厚友情,写大自然的美景等。初中孩子开始接触社会、网络,自然会对种种社会现象有了自己的看法,笔触虽稚嫩,但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如周宁同学写在超市看到一个母亲带着孩子偷东西,引起了她的思考:这样的行为对孩子的身心带来怎样的影响?并由此联系到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引发的一些社会问题。这篇文章选材新颖,再巧用修辞,语言诚恳,观点可圈可点。
二、用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可当前也有部分学生,语言贫乏、枯燥,一到作文课就无话可说,怎一个“憋”字了得。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写作氛围能开启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他们的思维。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会赏识学生。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深刻地指出: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也是说赏识教育的独特魅力。特别是作文水平一般的学生,老师精心设计的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无形中将会激发他们的写作潜能,让学生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土壤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发现有价值地赏识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一改过去怕写作文竟变得盼写作文、爱写作文了,我想是因为在作文课上同学们收获的是喜悦、自信、成功。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
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作文在思想内容思维形式上富于创新和开放,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教给学生开放的思维的方法,在话题作文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思维僵化,作文常依赖《中考满分作文》,上网查资料等拐杖,仿写范文,步人后尘。我在话题作文训练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维,敢于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写出人人心中皆有,而个个笔底全无的文章。一学生在以“春”为话题,运用逆向思维拟题《丑陋的春天》,在其他同学都写春天美景,象征希望,他却客观写到每到春天,各种虫子出来,细菌开始捣乱,危害人类社会,果然立意不凡,效果惊人。有一女生在以“草”为话题的作文《自信的小草》中讲到,许多小草都把参天大树作为自己的目标,拼命地生长,而这棵小草依然自在地摇摆着。它说:“大树是很伟岸,可我也有我的风采啊。”这样的立意新颖,独到,高人一筹。在古代被称为“反弹琵琶”,指与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方式,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很好地打破常规非常奇特的思维方式。
三、作文批改的开放性
叶圣陶曾对学生每学期写七、八篇作文这样评价过:“就学生作文能力的锻炼说,实在太少了;就教师改作业的辛劳来说,实在太重了。”传统的作文教学把修改当成教师的事,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话题作文的批改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自改和互改的能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整个作文教学的主人。例如:以“保持”为话题,学生写好后,先自改,后互改,有位同学根据内容给同桌的文章“动了个大手术”,换了一个题目:《常喝心灵鸡汤》,这样的修改费了一番心思,令人刮目相看,赢得了全班同学的好评。学生的内在潜能远非我们所想象的,学生的独到见解有时我们是难以预测的。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时应充分培养学生作文素养,无论在立意、结构或者语言,甚至某个词语的恰当运用,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论文摘要:歌词以其传达的普遍感受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广大青少年所喜爱。把流行歌词引入作文,会拓展我们的社会生活视野和话语空间,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塑造作文个性、积累作文素材等方面将起到不可佑量的作用,同时会促进课内与课外的有效街接,使写作题材合上生活的节拍,使作文内容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如果能把扎根于现实生活的流行歌歌词开发为作文教学资源,形成资源多元化,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自主性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师生、生生之间的互补,教师再进行整体性的整合,能促使作文水平存在着差异的学生建构个性化的作文体系。这样既能为中学作文教学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又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改变学生因“无米”而难成“炊”的作文窘况。那么,流行歌曲歌词又能给中学作文教学怎样的积极影响呢?
一、利用流行歌歌词,深化学生对作文的情感
毋庸置疑,流行歌曲是深受少男少女们喜爱的一种文化载体,其歌词所承载的广泛、大量的文化信息,通过音乐的节奏,深深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田,触动着敏感的灵魂。《语文教育人文论》一书在谈及作文要回归生活的时候指出:“立人的写作教学,要把学生的目光从书本中引向生活,即引向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自然生活、社会生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思考,做生活的主人。”那么,在遵循作文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把流行歌歌词“拿来”,让它与作文教学建立联系,是作文回归生活的要求。
1.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内驱力和催化剂。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利用流行歌曲涌动着的青春浪漫的活力,追随少男少女的感觉步伐,让流行歌歌词这一时代的“活水”激发学生的亢奋情感,将学生的情绪反应唤醒到最佳状态,从而“诱发”学生的写作冲动与激情,在“爱屋及乌”式的移情效应中,学生逐步形成写作兴奋状态,忘情地投人写作当中。如学生在吟唱品味《感恩的心》、《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歌曲时,情绪高昂,心中的情感波澜被掀起,学生会从表象的感悟进人到理性的思考,自觉地从更高的层次上审视歌词带给人们的启迪,去感悟歌词的情慷,心中涌动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和写作情感。
2.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由于中学生的经历少、阅历戈感悟生活的敏锐程度不够,其对生活的感受往往带有情绪的表层化、认识的肤浅化、思维的点滴化,很难很好地从多角度对社会和人生进行感受和思考,因而难以写出动人的好文章。所以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提炼生活内蕴的本领,深化学生领悟生活的能力,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优秀流行歌歌词大都是生活的再现和提炼,凝聚着创作者深人生活品味和思考的结晶,闪耀着生活真谛的哲理性光辉,流淌着意蕴丰厚的人生意识。学生可以从《爱拼才会赢》中认识到“要善于掌握‘三分天注定’的机遇,更要自我努力创造发展的机遇;机遇不是等来的,而是通过拼搏争取得到的,进而得出‘只有拼搏奋斗才会成功’的人生感悟”。
3.优化学生的内在情感。当前中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情”的问题。优秀流行歌歌词大都是高尚情感涌动的产物,融注了优美感人、积极向上、催人奋发的真切情感,流淌着深邃的思想热流,扣人心弦。比如,学生从(懂你》、《一封家书》所表达的儿女一分孝心与感恩之心中反思:“我们自己有多少人心中常牵挂父母,能知道并记住父母的生日或其他一些重要的日子呢?又有多少时候细心关注过父母的生活艰辛和为自己的付出呢?”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又能引导学生满腔热情和怀抱责任感地去观察周围的生活,去体察周围的事物,从而达到优化学生的内在情感。
二、巧借流行歌歌词.扮靓文章内容
流行歌歌词不仅能深化学生对作文的情感,而且以其构思精巧、结构严谨、韵律整齐、语言凝练、流传性广的特点,可直接作为作文的构成材料和手法借鉴。
1.借歌词扮靓“善睐的明眸’,。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它,我们可以窥见文章的灵魂。近年来,随着作文考试的改革,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以其开放性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而自拟题目的能力也是其考查范围之一。现在的流行音乐中,不少歌曲的歌名、歌词句非常优美,借用它们作为文章的标题或题记,既显得活泼风趣,又容易把读者或阅卷老师带人文章所创设的情境,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有同学以“飞越迷雾”(周华健)、“借我一双慧眼”(那英)为标题,文章写飞越感情的迷雾,用一双慧眼把事物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2001年高考全国卷以“诚信”为话题,就有“我的眼里只有你”(景冈山)、“没有了你,世界寸步难行”(孙楠)、“生命因你而精彩”(孙楠)、“你在我眼中是最美”(羽泉)、“一路上有你”(张学友)、“不能没有你”(那英)等诸多漂亮的命题,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所写的是“诚信”的作用和意义。 2开头或结尾引用歌词创设独特情境。元朝乔梦符说:“作乐府亦有法: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好的开头,犹如春云初展,鲜花含露,叫人一见钟情,过目不忘。结尾收束全文,要简约有力,令人回味。歌词用作精美的开头,往往能引起读者的深思,或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用在文章结尾则卒章显志,常常会使之成为点睛之笔。如2005年四川卷以“忘记与铭记’,为话题,有人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片头曲)开头,来论述忘记是非成败、功名利禄,一下子就引起了读者(阅卷老师)的关注、好奇和深思。再如以“拼搏”、“自强不息”为话题,有人用“心若在,梦就在,人间自有真爱。看成功,人生豪迈,从头再来”(刘欢《从头再来》)结尾,给人有益的启示,有力突现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3.借歌词让语言“华采满天飞”。“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引用或化用一些经典歌词可使你的作文语言生动活泼,魅力深厚。如:2004年高考北京卷以“宽容’,为话题,有人引用王子鸣《冬天里也有阳光》里的歌词行文:“春天风光美好,花开分外妖烧,多少恩恩怨怨随风忘掉;冬天雪花飘飘,银装素裹美妙,再大风雪也有阳光照耀。放声地笑一回,大胆哭一场,抬头望一望一片灿烂的阳光,该遗忘的总遗忘,该原谅的就原谅,所有烦恼都不要放心上,……可知平平常常的退一步,天高地宽广。”这段引文非常切合文章主旨,且句式整齐,对比鲜明,写景形象。以“张扬个性”、“自信”为话题作文,有人引用《想唱就唱》的歌词:“想唱就唱,要唱得响亮,就算没有人为我鼓掌,至少我还能够勇敢地自我欣赏。想唱就唱,要唱得漂亮,就算这舞台多么空旷,总有一天能看到挥舞的荧光棒。”这段引文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性张扬、乐观自信的年轻人的形象。
关键词: 语文活动;创设;营造
语文教学所担负的责任之一,就是要使民族传统的光辉人格,在下一代的心灵中发扬光大。而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我们要在不同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创设育人环境,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来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逐步塑造学生健康的品质,并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地发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诗意的环境,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不断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他们渴望体验丰富的情感,渴望显示自己的才华和个性。但由于他们思想单纯、生活单一,很容易在如今物欲膨胀、人性贬值的社会里迷失自我。因而我们语文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语文资源中的名言警句来开启学生的心智之门。如教学《论语十则》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学会虚心好学,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中悟到踏实求学的态度,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明白取长补短的重要。此外,陶渊明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的高贵品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 的宽阔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坦荡心境,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情怀……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丰厚肥沃,足以滋养每一个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在诗文的美的熏陶中不断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
2.营造阅读氛围,让学生在同文本真切的畅谈中获得不同的人生感悟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社会的一面面镜子,学生多看这些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也是一种美的熏陶,更是对社会的一种考察,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畅读文本,在深入的阅读中获得青春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如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课时,引导学生从作者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联系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领悟文中蕴涵的生活哲理――“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战胜困难”。如《老王》,学生可以从人物的细腻描写上体味弱势群体的悲苦,又可以通过作者的言行举止深切的感受到人间的温情,从而明白此文写作的最终目的“呼吁大家关爱弱者”。也可以从《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中,去深刻的认识那个时代“裸的金钱关系”。或是读《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引发的种种思考,包括环境的恶化、人类的无情、残酷的现实。或是赏朱自清《背影》时,父亲所做的种种在作者的笔下是那样的感人心肺,此情此景学生便会自然而然想起了自己的亲人。可以说,学生语文课的一次次阅读,会让他们在与文本的碰撞中产生不同的人生感悟,从而获得更多的人生体验,并能逐步地完善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3.加强作文训练,让学生用语言文字展现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作文“固然要有技巧,但更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可见,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找到写作的内在力量。一次成功的写作往往是热情参与的结果。如果学生精神世界过于贫瘠,不关心身边的一花一草一树、一人一物一事,人的情感如何变得丰富?没有兴趣、激情、思考,又怎能拿出文质兼美的文章?其次,教师在作文的内容的安排和形式的设计上也要下一番工夫,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要注意贴近生活,要有很强的时效性和现实针对性,尤其注意要尽量拓展学生的作文领域,使他们的作文内容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在学习《老王》、《信客》等课文后,让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小人物,以“他们并不渺小”为题,将学生的视野引向社会生活的低层;在观看了一组沙尘暴袭击、珍惜动物濒临灭绝、全球气候变暖等新闻报道后,以“我们的家园”为话题,将学生的视野引到人和自然、环境保护领域;在美侦察机撞毁我军用飞机、日本所谓“购岛”事件后,以“美国(日本),我想对你说”为题作文,将学生的视野引向社会现实领域……我们只有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生活,感受生活,才能使他们焕发出内在、外在的激情和生命的活力,才能让他们学会作文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4.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中接受精神的洗礼和熏陶
学生成长环境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情感体验。很多学生在家都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父母宠爱他们,爷爷奶奶娇惯他们,很多学生对对老师的辅导、父母的期望总是无动于衷,已经近乎一种麻木的状态,这使他们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趋向,对周围的人或物十分的淡漠。同时,生活的经历较少也使他们的情感体验较弱。造成学生冷漠心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学校的因素,我们的教师忙于赶进度,改作业,各种考试,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到抓学生成绩上,而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抓学生的情感教育,有些教师乃是采取生硬错误的教育方法。如:当学生放错误时挖苦、嘲笑、甚至体罚他们,或是请家长到学校,当着学生的面告状,甚至训斥家长。有些学生受不了这种刺激,自信心、上进心就会受到伤害,从而造成心理障碍,性格变得叛逆,固执,对一切都表现得无所谓,从而形成冷漠心理。语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情感体验也许不尽相同,但这个过程在他们的生命中会留下长久的痕迹,甚至影响一生做人的理念。因此,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在师生间体验情感
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情感修养,对教学倾注深厚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的情感本身就是人格结构中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初中阶段,步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独立要求日益强烈。试想教师如常常以“道德规范代言人”自居,又怎能拉近与学生情感上的距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放下威严,以朋友的身份和语气与学生一起交流观点,走进学生的心灵,倾听学生心声,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也许一句肯定的语句,一个赞许的目光,一次信任的微笑都能使学生心灵颤动。使学生感到轻松,心理安全,从而能够积极参与,大胆对话,各抒己见,思维活跃。在这种和谐氛围中,教师、学生才能在情感上得到共鸣。激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落实陶行知先生的“真情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的教诲精神。
二、在阅读中领略情感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学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备课的改革应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切实遵循“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学生为本”的原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着力筹划如何为学生营造一种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学习。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激发出自身的情感潜势,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推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教育。如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学习本课,关键是要多读,一是读出文中的情感,是自己能够受感动;二是鉴赏父爱的淳朴真挚美。从文中插叙的爸爸不让“我上学迟到”这件事上,可以看出爸爸多年来对子女的严厉管教,对子女真诚的爱。孩子逃学“爸爸气极了”操起鸡毛毯子就打。但出人意外,在“我”上学之后,爸爸竟到学校看“我”来了,“看我穿上花夹棉袄又拿出两个铜板给我”。真是“道是无情却有情”。一个可亲可敬的“严”在其外,“爱”在其内的父亲形象在此时此地清晰可感,爸爸对子女的淳朴真挚而不加任何雕琢掩饰的父爱着实令人动容。让学生与作者对换角色,教师提问: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此时的心情将会怎样?一下子将学生的情感推向了,学生情绪激动,完全进入了情景。
三、在写作中运用情感
文以情为贵,真情重于泰山,情生于体验,体验出灵感。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激发学生兴趣的诱发点,教师应抓住这些诱发点,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阅读情感,并及时渗透作文因素,指导学生写作,使自己的文章富有真情实感。
情生于何处,生于实实在在的生活。所以作文要让学生做人。首先就要培养一颗敏感、纯净的心,要让学生自己的心充满爱。这就是说要具有良好的情感素质。生活中一个细小的事件,一个微小的物品,一个平凡的举动都能激发自己的情感。当见到别人的不幸,以及别人在不幸中表现出应有的品格时产生应有的感动;看到一个人的善意举动或一个善意的眼神时心灵能涌起一股感激;看到动人的文章或影视剧时,心里能引起一些震动,与作者产生共鸣等。具备了这样的情感素质,就有了写好作文的基础。这种情感需要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充分体验感受,寻觅那一份真情,那一份感动。我曾在八年级进行了一次尝试,让学生放假回家仔细阅读父母的脸和手,观察他们忙碌的身影,聆听他们朴实的话语,返校后让学生以“感动”为话题作文,许多饱含浓浓亲情的真心话语倾囊而出,全班四十五人,三十多篇佳作,让学生感动,让我看到三十多颗真心。这次写作的成功力于情感体验。如秋天来了,让学生走进大自然采颉秋韵,触景生情,陶冶情操;中秋之夜,让学生吃月饼赏月,话月,品味月夜之韵,再来写作,学生笔下生花,文章酣畅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