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间美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 视频欣赏:原创皮影小动画——《太牛了》。师: “同学们,这段视频的内容是通过什么艺术形式表现的?”生:“皮影。”由此引入课题,告诉同学们皮影是广为流传的民间美术之一。
1.2 引出课题《中国民间美术》。
2 如何界定民间美术简介
2.1 民间美术的概念: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自己创造的,用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和日常生活,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并且与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有很大联系的艺术门类。
2.2 民间美术的特征。图片欣赏,学生比较、讨论。教师设疑:通过齐白石的虾和这幅武强年画的比较,同学们觉得民间美术有什么特征呢?师生问答、教师引导讲述,得出结论。民间美术的特征:①民间美术在古代是相对于“宫廷美术”和“文人士大夫”而言的;在现代是相对于职业、专业艺术家的美术,是以农民为主的劳动者的美术。②集中程式性特征。③民间美术遍及全国各地,带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④民间美术与民俗密切相关。
3 民间美术的主要种类
3.1 教师设疑:哪位同学来告诉我,你还知道那些属于民间美术的内容?
3.2 视频欣赏。
3.3 学生总结。分类:①剪纸;②年画;③刺绣;④玩具:风筝、泥玩具、布玩具、活动玩具⑤民间雕塑:石雕砖刻、木雕、泥人面人、面塑。
4 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有什么特征
4.1 欣赏图片,教师分析讲解,师生互动。《钟馗》:钟馗是中国民间最为人们熟悉的角色,是驱鬼辟邪的门神。年画《大吉》、剪纸《富贵大吉》:鸡谐音“吉”,寓意吉祥,牡丹象征富贵。《刘海戏金蟾》:这蟾蜍并非普通蟾蜍,它是拥有三只脚,与其他四条脚的蟾蜍不同,寓意财源。
4.2 教师设疑:通过这么多图片的欣赏同学们对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有什么特征呢?
4.3 学生分析讨论、师生问答、教师引导。
4.4 教师总结分析,得出结论: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特征:寓意性和象征性是民间美术最重要的艺术特征。
5 民间美术和民俗的关系
5.1 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包括生产生活、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等。
5.2 民间美术与民俗。欣赏图片,教师分析讲解,师生互动。《赐福生财灶王》:过年不是一天,是一个过程,从祭灶开始。农历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要供奉糖瓜,送行时还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让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来,画的两侧通常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批:一家之主。虎枕、虎帽和绣有五毒图案的耳枕:人生礼仪也是人一生中有重大转折的民间习俗。小孩诞生礼(满月、百日、周岁)时长辈将这些自己亲手缝制的礼物送给孩子。虎枕、虎帽象征用户的威严来保佑孩子,也希望孩子长的像虎一样健壮威武。五毒图案以辟邪、保佑孩子健康平安。
喜花:婚礼是人生礼仪中最重大的喜庆礼仪,新房用这些大红剪纸喜花装饰的喜气洋洋,寓意夫妻恩爱美满幸福。
5.3 教师设疑:民间美术的题材很广泛多与民俗有关,欣赏了这么多民间美术作品,请大家说说民间美术与民俗有何关系?(组织学生讨论研究、分析理解)
5.4 师生问答、教师引导。
5.5 教师总结分析,得出结论。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①民间美术贯穿于整个民间生活之中,他们的制作与民俗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②民间美术题材与语言多有民俗根据,它必须符合民俗观念、传说、活动的要求,并作为约定,俗称的语言符号在民间广为应用,民俗文化离不开民间美术;③民间美术既是民俗文化的造型载体,更是民族精神的视觉象征。
6 课堂小结
本节介绍了民间美术概念和民间美术的分类以及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艺术语言的基本特征和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
民间美术主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生活文化,它与人民的生活、生产、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多数直接用来美化自身,美化物品和美化生活环境。民间美术其简洁的造型、完美的功能,在精神和物质上满足了劳动者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其通俗的形式受到劳动者的欢迎,并为劳动者所掌握和运用。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民淳风之美的结晶,蕴含着各族人民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反映其质朴的审美观念。民间美术是一切美术的基础,既是艺术之源,又是艺术之流,它的过去是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它的现在是丰富多彩的群众生活的艺术体现,是民族艺术的传承。民间美术凝聚着劳动者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祝愿、对美的追求,它所体现的设计意图和美的造型与人民的生活和心灵息息相通,表现了一个民族的创造性。它植根于生活的沃土之中为劳动人民所创造,又为劳动人民所享用,自生自发,源远流长,健康、淳朴、清新而富有活力。
现行小学美术教材中民间美术部分占很大的比例,其涵盖了民俗信仰中的民间美术,建筑陈设中的民间美术,衣饰穿戴中的民间美术,生活器具中的民间美术,生产劳动中的民间美术,环境装饰中的民间美术,戏曲表演中的民间美术,游艺竞技中的民间美术等,教材中列举的大多是人们所熟悉的实物,甚至每天都在接触。这些民间美术作品,保留着和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原发性,带有很大成分的生活原型的特点,更靠近现实生活,因而显出其淳朴、自然的趣味。民间美术的创作是在劳动者共同生活的基础上进行的,反映了劳动者的理想和情趣,集中了劳动者的智慧,融合了劳动者的艺术才能,具有很强的集体创作的特征。如何在教学中实现知识与技能的传播,如何在教学中落实新课标,落实教育方针,如何做到教书育人,是我们应当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让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原发性,体会其淳朴自然的特点,培养淳朴、朴实的审美观;体会其集体性特征,认识到集体智慧的伟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通过课程的学习认识到劳动人民的伟大,民族文化的伟大,体会作品反映的教育内涵,本身具有的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情意味,认识其刚健、淳朴、清新、简约的艺术品质,认识到其深厚的美术意义和价值,认识中国劳动人民的文化观和审美观。从小培养学生学会向劳动者学习,学会尊重他们的劳动,敬仰他们的品质,学会生活,学会创新,学会知识的积累。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术。 美术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美术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验和实施过程中,教师既是课改的实践者,又是课改的主体。能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的理念、新的教材以及新的学生观融入教师的实际工作中,成为课改工作能否继续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合理实施。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是课程改革的前提。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自我能动性,同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使美术教育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逐步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次,教师要从观念上改变教师独占讲台满堂灌的做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创造民主开放的教学局面,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共享经验的过程。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组织者等角色转变。作为教育组织者、促进者的教师,其任务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多研究、多讨论、多交流。甚至是有机会时多合作,只有如此,教师这个组织者,促进者才能在新课改中发挥自己的作用,用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等积极因素去感染、带动学生意识的形成,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情感渲染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美术新课标指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是对客观现实的、特殊的、也是最活跃的一种反映形式,它既是审美的动力、中介,又是审美的体验、效应。如果没有审美需要唤醒的驱动的情感,审美就是一种被动的活动、不能形成深刻的体验、深层的领悟、主动的创造。在美术教学中,发掘教材本身包含的思想内容,运用情感教学手段,渲染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气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有效地达成德育目标。传统的文化艺术之美无处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个竹节,一团泥巴,几根木头,在劳动人民手中都被赋予了艺术生命。这些风格各异的艺术,蕴藏着劳动人民永不竭止的创造力,浓缩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启发着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热爱民间传统艺术的思想感情。如剪纸是我国流行最广,各民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美术形式。劳动人民凭着一把剪刀和一张纸,就能创作出许许多多为生活增彩添喜、生动活泼,受群众欢迎,极富艺术情绪和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在剪纸教学中,学生通过动手剪刻,不仅懂得了剪纸艺术的一般知识,掌握了基本的剪纸方法,也懂得了剪纸可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美化环境,装饰物品,了解了人们用剪纸寄托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通过美术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学生打好传统的根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挖掘美术教育的人文内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美术课程。在实践中传承已有的当地民间美术资源,通过美术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学生打好传统的根基。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民间美术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直接反映了民众的精神追求和思想感情,抒发了人们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表达了人们对善恶美丑的判断。寄托了人们对幸福自由的向往与追求,热爱劳动,热爱生活。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劳动者是艺术的奠基人,同时也是生活的创造者,劳动创造了美。
一、稚拙美。这是民间美术从原始艺术那里直接继承来的、最能体现人类童年的天真憨稚的美感范畴。稚拙美在儿童绘画中有充分的体现,即是指儿童绘画中那种幼稚天真的风格。这种风格在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民间美术的各品种门类中,都是贯穿全局的共性的风格,形成了民间美术天真烂漫、异想天开的审美趣味,就像以儿童的好奇的眼光看世界、想宇宙、表达意义。这种稚拙美按照中国美学的传统格式,可以称为“稚趣”。它不是以和谐为标志的优美,而是一种不和谐带来的趣味,令人由衷地绽开笑颜。但它又不是像崇高那样严重的令人震惊的不和谐,甚至也还达不到“滑稽”的不和谐程度,它是一种最轻量级的不和谐形态,它带来的笑,是如同大人看到小孩子那种不准确、不熟练的憨稚举动而觉得可亲可爱的笑,而不是滑稽带来的嘲笑或大笑。
民间美术的作者大多是成人而不是儿童,它为什么会具有这样广泛而鲜明的稚拙特征呢?这是因为:第一,非专业性。民间美术的作者绝大部分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劳动者,即使像木版年画、皮影、陶瓷(区别于宫廷用品)等具有专业作坊性质的品种,也是下层劳动者的一种副业。由于农业生产和物质条件、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不可能进行十分精制的、费时费料的制作,只能采用身边廉价的材料,以很快的速度制作,因此不可能拥有玉雕、牙雕之类的高贵材料和悠闲的情致。在全民性的制作活动中,老百姓的作品不是按专业训练的技术来“正确地”描绘出事物的比例、结构,而是写其大意,表现出不准确、不合比例、粗疏等特点。第二,自娱性。普通老百姓创作民间艺术品时,不是强制性的劳动,而是表达理想愿望、富有创造力的活动,具有自娱性。人们按自己的想象即兴制造,随意性强,自由度大,不受别人的限制,结果就有了如儿童画般的异想天开的趣味。第三,传承性。由于民间美术创作者世代集体传承的程式是在很久以前就定型了的,他们世世代代继承着这种程式,并且在这种程式的教育下形成自己的艺术思维能力,因此,他们历代新的创造也是在这种浑沌结构的造型规律的指导下进行的,所以历代民间美术作品总是透露出生命初期的蓬勃和天真。第四,表意性。民间美术的创作动机决定了他们不追求写实与模仿的逼真,而是注重表达意义。出于表意符号性的目的,他们有意识地突出表意需要强调的部分,而缩小、简化表意不需要强调的部分。这样就使物象失去了本身形态的自然比例结构,而造成不和谐——儿童画般的稚气。
民间美术的稚拙美,是人类童年浑沌思维方式在艺术形态上的体现,所以它并不等同于儿童画的稚气,正如人类童年不等同于个体的儿童一样。因此,不能简单地以为民间美术就像儿童画一样,它其实比儿童画要成熟、丰厚得多,它只是具有这种天真憨稚的审美趣味,而在其内涵上、体系上却完全是社会文化性质的。
二、滑稽。《史记·滑稽列传》说“滑稽”指“擅隐语”“善为言笑”“滑稽多辩”。《史记》索引中说:“滑,乱也,稽,同也。以言辩捷之人言非若是,说是若非,言能乱异同也。”这里所说的“乱异同”,即是指出了滑稽的基本形态特征:不和谐。印度公元2世纪的《舞论》中提到,滑稽是由于颠倒的装饰、不正常的行为、言语、形体动作以及不正常的服装等使人发笑。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认为:“滑稽的事物是某种错误或丑陋,不致引起痛苦或伤害,现成的例子如滑稽面具,它又丑又怪,但不使人感到痛苦。”近代的美学家们,则从内在形态上深入探究着“滑稽”的本质。黑格尔认为,喜剧(滑稽)是感性形式压倒理性内容,表现了理性内容的空虚。在我国1987年出版的《美学教程》中,童坦从黑格尔的思路出发,对滑稽的本质做了更为深入的理论探讨:“滑稽作为实践与现实相抗争的痕迹特色”,是“善(目的性)对真(规律性)的压倒……在这种对立中,善不符合甚至反对真……因而在这善反对真的现象形式上就表现为善对真的戏弄、压倒,其形式是轻松的。也就是说,主体的合目的性的实践在斗争过程中已确定地占据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客体现实作为敌对力量已成为缺乏存在根据的事物,成为可以任意摆弄的存在……这种失去存在根据的存在,自然暴露出它内容的空虚,暴露出它的违反规律性,实质上成了假的、可笑的形式。”这就是说,在这个斗争中,善以假的外在形态战胜了恶的真实(规律性),从而体现了善战胜恶的人民理想,体现了善战胜恶的历史发展趋势的本质规律,暴露了恶的真——局部的、暂时的现实规律实为违反本质规律的假与丑。曹雪芹的诗句极恰当地体现这个善的胜利:“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是滑稽的审美效应和美学价值,也是一切艺术假定性的美学基础。
关键词:民间美术;造型;色彩;现代美术设计
民间美术源于我国广大的劳动人民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的辛勤劳作,历经多年的劳动实践,将日常生活和生产融入美术创作,才形成了我国极富地域特色和民族魅力的民间美术艺术。我国的民间美术以其夸张、独特的平面造型和变化多彩、绚丽多姿的色彩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现代美术设计在我国传统民间美术艺术造型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先进的元素和设计理念,二者在造型和色彩方面有着许多共通之处。民间美术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多姿多彩的色彩搭配,给现代美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灵感。因此,将民间美术应用于现代美术设计,能够使现代美术设计更富有传统文化色彩,也能使其形成极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更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一、中国民间美术简述
中国民间美术体系庞大,是我国几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瑰宝。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在劳动实践中创造出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满足了人们在辛勤劳动过程中的文化需求,跨越了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两个层面。民间美术中蕴含着劳动人民真实而质朴的内心情感和审美情趣,也是劳动人民艺术品位的体现。由于民间美术是在劳动过程中创作并发展的,因此它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生产创作活动。民间美术的作品往往具有实用性,但又不缺乏审美价值,反映了人们内心的美好愿望和真实信仰[1]。人们在整体审视和欣赏民间美术作品时,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较为朴素的道德观念。民间美术和民俗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一些民俗活动中,民间美术从中汲取了许多特殊的文化元素。在一些婚丧嫁娶、祭祀庙会等民俗活动中,民间美术创作极为活跃。此外,在一些传统佳节中,民间美术形式多样,令人目不暇接。特别是在一些少数民族的民俗活动中,民间美术更为活跃和丰富多彩。民间美术创作通常使用一些简单易得的材料,如布料、竹子、泥土等,但是对于技巧的要求较为严格,创作者很少再现客观事物,而是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表达内心的强烈情感。经过了数千年的沉淀和积累,民间美术仍然有着纯朴和本真的艺术品质,完整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精神世界。
二、民间美术和现代美术设计的联系
1.民间美术色彩是现代美术设计的灵感源泉
民间美术的色彩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深厚底蕴和历史传承的主要文化特征,而且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体现。从民间美术色彩中获取灵感和设计元素是重要的设计途径。我国民间美术色彩是以五行思想为依据的,讲究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典型的代表就是红色。在中国人的思想中,红色是民族的象征,中国人对于红色有着强烈的情感认同。红色在五行思想中代表火,有着喜庆尊贵和吉祥的思想内涵,创作者也通常用这种色彩表现美好和欣喜[2]。从古至今,红色的地位难以被撼动,在今天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有了更深远的象征意义,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民族情结。许多国际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仍会选择红色作为品牌的颜色。如:斯沃琪手表在新年推出红色的特别款;苹果公司网站上具有中国风味的传统插画以红色和黄色为主,体现出浓郁的中国风。
2.民间美术和现代美术设计在视觉感受方面的相似性
中国民间美术的主要特征是装饰性和表现性,民间美术的色彩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现代美术设计多将字体、图形等元素进行叠加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这在本质上与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相似,都比较重视视觉感受。用这种最简单的视觉表达方式传递作品蕴含的深层情感,是美术设计追求的最高境界,而民间美术在这一方面有着非常卓越的表现。因此,如果现代美术设计师能够找到这一共性并加以利用,往往能创作出具有深远意境的美术设计作品[3]。
3.现代美术设计借鉴了民间美术的创作概念
民间美术创作过程中运用的多是天然材料,美术作品中也保留了材料的质地和肌理,其中一些自然材料的色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改变,产生神奇的时间效应,加上因材施艺,材质美和造型美可以巧妙契合。现代美术设计追求自然和绿色,同样强调材质和造型的结合,这与民间美术十分契合[4]。
三、民间美术艺术造型在现代美术设计中的应用
1.民间美术艺术造型主要包含的符号元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崇尚“源”和“体”两方面的力量。“源”即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这也是传统文化的源泉;“体”就是劳动人民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的事物。前者主要体现了自然之美,强调非人工雕琢的自然事物,即自然符号;后者主要体现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劳动人民在自然事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明创造出的人工符号,也叫人造符号。生生不息的文化孕育出这些传统符号,但是文化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尤其是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中国元素,从手工艺品到民间建筑、服饰、文学等,都包含着各式各样的文化元素。很多国际品牌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积极在商品包装设计中加入中国元素,以更好地适应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2.民间美术艺术造型在现代美术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美术设计中融入民间美术的传统文化元素,能够符合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和消费习惯。如,肯德基在进入中国市场后,除了保留原本的商标,在商品海报和包装中都加入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以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肯德基在春节期间推出的全家桶海报和包装就运用了大量的红色元素,还加入了龙纹、鞭炮等元素符号[5]。此外,肯德基在“五一”期间推出的节日桶中加入了一些自然符号,并将各地区标志性的建筑物印在包装纸上,还加入了各种传统器物的装饰纹样,营造出浓郁的节日氛围。肯德基在设计产品包装时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位于北京的肯德基餐厅将京剧作为设计主题,融入了京剧脸谱等戏剧元素,创作出许多种鸡的形象,同时融入撞色元素,打造以京剧脸谱为主题的餐厅环境。这样的设计充分展示出民间美术与现代美术设计相结合的魅力,有助于增强品牌的影响力。四、民间美术色彩在现代美术设计中的应用1.民间美术色彩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色彩富有艺术魅力和深刻的象征意义,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色彩观念息息相关。民间艺术创作中的色彩元素往往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选自日常生活中的色彩元素,能反映出传统文化的内涵。民间美术作品中的色彩奔放而热情,反映出劳动人民勤劳积极的精神面貌。现代美术设计借鉴民间美术的色彩元素,对于彰显设计的积极意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6]。
2.民间美术色彩在现代美术设计中的应用
近年来,民间美术色彩运用于现代美术设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现代美术设计要将设计理念扎根于民族文化,设计师应深入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然后加以创新运用,如此才能赋予设计作品新的内涵和特质。民间美术色彩中蕴含丰富的文化特征、大胆简朴的设计理念,深刻影响了当前的平面设计风格,催生出一大批带有中国传统色彩元素的平面设计作品。其次是民间美术色彩在包装设计上的应用。包装设计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刺激消费行为为目标,这与民间美术作品中的绚丽色彩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美术设计可以这些夺目的色彩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达到宣传产品的目的。最后是在服装设计及相关装饰设计方面的应用。服装设计的色彩变化丰富,也是影响消费者购买欲望的重要因素,因此许多服装设计师会从民间美术中选取色彩设计服装。在装饰方面,很多装饰设计体现出复古的风格,设计师不仅会从民间美术作品中选取色彩元素,而且会结合相关的文化特点进行再创作。
四、结语
关键词:民间美术;造型;表现;创作
民间美术的创作手段是以民族根源上流传下来的造型语言为基础,民间美术成为创作者对于自我主观意识的强烈自信。它们有一些共同的表现特征规律一一不以再现客观现实为目的,而形成了艺术创作中重视直觉、意念、臆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重建美好的现实、理想和必然。民间美术色彩热烈、喜庆,造型夸张、幽默,艺术形式生动活泼,表现技法质朴无华而又大胆、鲜明,使得劳动人民的情感在创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一 随意性的特点
民间美术的审美意象是追求情感上的真。因此,不注重形象上的真,“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是主观的真实,创作的随意性就是基于这个道理。民间美术随意性的造型特点源于;民间艺人娴熟的技艺所创造的“熟能生巧”之作和因陋就简条件下的“弄巧成拙”。这类创作表现出“即兴发挥”,造型上显现“随意、稚拙”的特点。在创作过程中民间艺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洒脱,他们的精力集中在创作主题的渲染上,乎略细节的处理,表现出一些违背生活常识的不合理情节,让理念服从于意念、情理服从于情感。在造型中并不完全依赖对自然的观察和简单的直观反映,而是靠记忆力,借助意象进行创作,这样一来造型的随意性也就顺理成章了。老百姓常说,“我想啥就画啥,只要心里有,看不到的东西也可画在纸上”。这些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中国民间美术创作者的心理状态,在他们看来,“画是随心草”,表达了民间美术创作的自由性、随意性,同时又反映了老百姓对待现实生活、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当你询问民间剪纸艺人,为什么侧面牛的眼不是一只?他们说:因为牛都长着两只眼睛;为什么大牛肚子里有一只小牛?他们说:牛怀着孩子就是这样的。这是他们所见,在他们眼里,这是最写实的。民间美术创作的随意性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艺术世界:老虎身上长着刀;老牛拉车可以两只蹄子走路、两只蹄子扶辕;打腰鼓的人可以三头六臂、七八条腿;老虎可以赶来拉碾,耕地的两头牛背靠背躺在地上;莲花开花、生藕、结子、生出胖娃娃都在一起,鹊桥相会里有牛郎织女、天上人间、日月星辰、银河、燕子,河里还有牡丹鲤鱼等等。不同时空、人神鸟兽都可以集聚成一个整体,这种随心所欲、轻松自由的创作令人难以想象。他们以为自己的剪纸、绘画、泥塑最正确地再现了客观现实。他们没有像专业艺术家那样有意识地概括、简化、夸张、重新组合。民间美术造型的“心里有”、“爱啥就画啥”是他们自由无羁、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的心理写照,他们并没有将自己心灵的感悟当作是真实的客观存在,所表达的只是“心里有”的东西。在审美创造活动中自己既是审美主体,又是客观的观察者;既可以自由地面对审美客体,又在冷静地注视自己。“爱啥就画啥”是一种“心上之音”、“得意忘象”的审美境界,强调审美创造的自我意识;而在艺术表达的时候则是积极主动的,客观现实物象都被纳入到作者的审美范畴中,各种造型有所依据,又不是客观现实的影子,这种主观认识又必定符合民众的内心要求和审美感受。
二、圆满完美的造型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中,有一基本信条:就是一切事物莫不在变化之中,宇宙是一个变易不息的大流。中国人自古形成了往而复返的空间观念和周而复始的时间概念。古人的这种宇宙观与人生观与佛教哲学上“因果报应”、“三世轮回”的人生观不谋而合,表现在民间美术造型上即崇尚圆满完美,浑沌思维的整体性。民间艺人对事物的完整、全面的追求一一崇尚完美,这便是“天人合一”思想与人们主观情感同外界事物同形同构的关系所致。圆满完美的造型观,反映出民间美术“求垒”、“求美”的特点。民间美术的创作是以全部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来综合表现对象,把长期观察所得到的体验充分表现在造型中。其一是通过透明透视,把对象的各个侧面和背部进行垒方位的展现,体现了崇尚完整、圆满的观念。所描绘的对象内外重叠或前后重叠,互不遮挡。例如:透过虎、牛的肚皮可以看到腹内的小仔,透过房屋的墙面可以看到屋内的景象等。民间美术之所以能突破透视规律的局限,在于民间美术抛开了自然对象的实体真实,即立体的、占有一定空间的真实,而是以全部感性与理性的认识来综合表现对象,观看得真实已让位于观念的真实,客体形象的真实已让位于心象的真实。这种造型的完美特征在各地的民间美术作品中都有体现,山东潍县木牌牟画中的骑虎,湖南年画“老鼠嫁女”不是在侧面身上出现正面头,就是在侧面头部出现正面的两只限,产生二维平面上的多维感。质朴的思想感情和审美需求,形成对民间美术造型的完美性要求。其二是通过看不见的内部真实,表现出造型上的求全求美,在表现石榴、葫芦、南瓜一类的瓜果时往往剖开物体,使其露出籽来,透过母鸡可以看到腹内的鸡蛋,公鸡肚子吞下了五毒,在老虎、牛、羊、鹿身上装饰梅花等图案。把完整与美好有机结合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其三是民间美术对事物完整、圆满的理想化审美定向。因此,在民间美术作品中,很少看到残缺的人物形象,讲究构图的完整性,常将画面看成独立的舞台,形成与外界隔离的小天地,通过完整形象的巧妙组合,达到集中、内向、充实、饱满的艺术效果。山东潍坊木版年画《男十忙》里描绘了十三个庄稼汉在耕田、耙地、种麦、锄草、轧垄、收割、运粮等田间劳动情景。《女十忙》画面中的十一个妇女,有的弹棉花,有的纺纱、捻线、织布,其间穿插有儿童、花猫、黑狗既填补了画面空白又活跃了气氛。在剪纸中男女老妇,衣服都饰以花纹,连老虎、狮子、鹿、狗动物身体上都描画出花草的形象,为的是使画面丰满、完整、突出喜庆热闹的主题。为了达到完美的效果,民间美术的造型不拘泥于一般生活现象,创造出异想天开的画面,完整与美好有机结合,达到和谐与统一的美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