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案例式课程;建构;实施

案例式的语文教学,有助于改变单调讲解的课堂方式,转变语文课在同学头脑中的枯燥印象。随着语文课改的推行,案例式的教法显示出更重要的位置。为了完善以案例为主导的小学语文课,我们需要探索案例课程的引入、讨论和归纳等环节,并解析各个环节的设置方式。

一、引入案例课程的价值

语文教学包含的案例课程,指的是依据学科的授课目标,把案例当做基础性素材,为学生创设案例探讨的情境。在彼此协作和深入探究的程序中,提升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

案例课程的模式,将语文问题视作切入的教学点。语文学科,同时有着教育和艺术层次的价值。教师要选取有助于启发学生灵感、帮助学生感悟生活的优美语文篇目,作为探讨的案例;同时,还要选择那些提升交流、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技术性案例,体现出语文授课的现实层面价值。

二、建构案例课程的措施

1.选取合适案例

选取适宜的语文案例,是成功展开语文课堂的重要一环。适宜的案例要十分典型,可以代表类似的语文问题,具备典型的人物思想情感和行动方式。如果学生解析案例的时候,能够累积语文科目的经验,那么案例就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领悟能力。案例的典型成分越多,对学生解析相似的语文问题帮助就越明显。

同时,教师所采纳的案例,应当描述真实的情境,而不要刻意虚构用于语文课的案例。案例的构建,要反映现实中可以找到的语文问题,并引出开放性的思考背景。学生通过解析这一案例,应当能够培育多角度的语文思维,而不是将思考的空间限制在课本框定的体系中。

例如,教师在讲解有关孝敬父母的语文篇目时,可以搜集这方面的新闻报道、典型故事等用来与学生分享。学生要拓展思

维,从多种角度提炼孝顺父母的事例,而不要局限于单纯的课本内容。

2.引入课程案例

在探讨语文案例之前,教师需要详尽予以介绍,来引发学生的有关思考。教师可以用视频、音像或文字讲解的方法,来介绍课堂案例。在引入的环节中,需要注重案例本身的情节,紧密围绕本节课的授课目标;要针对所引入的案例,向学生提出针对性强的语文问题。所引入的案例可以具有挑战性,以便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3.充分解析案例

教师引入并介绍了有关案例,并不代表实现了课程任务。要拓展学生的语文思考空间,提升他们的创新与批判认识,还必须对案例予以详细的解析。

例如,教师在介绍了有关多角度看问题的案例之后,可以向学生提问:“这个案例隐藏着怎样的道理?”“从案例之中,我们能够获得什么启迪?”“案例中展现的问题该怎么解决?”这样就启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教师要点拨和指引学生,而不应当急于告诉学生主流的答案。

4.反思案例内涵

在解析了课程案例后,学生会形成大致的案例认识;这种认识有可能比较偏激,也有可能全面和客观。在反思案例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当指明学生在解析时的方法缺陷,并引导他们反思这一事例背后的深刻内涵。

例如,学生可以在探讨案例的同时,学会如何迅速查到必要的材料,或者如何就某一事例评价其他学生的看法。这样的内化,可以丰富探索的具体策略。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范文第2篇

一、做好教学前的分析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础是课程分析,课程分析主要是确定教什么,学什么,具体有:1.文本理解。即分析“课标”要求和先前的实践经验与反思,提出学生的学习任务,指出教材中的“十个着眼点”;2.课程开发。即教材文本的开发资源、学生资源、教师资源、媒体资源(含教具、学具)、生活资源、环境资源,特别要开发与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3.内容处理。根据文本理解和资源开况,提出对教学材料重组的设想。

二、对教材全方位加工整合,创造性处理

(一) 敢于创新、大胆取舍。

许多课文内容学生自己完全能够读懂,名师们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从不泛泛而教,面面俱到,浪费宝贵的时间,而是立足学生的现实水平,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将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的“内核”。这些“内核”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语段、一个情感点,它们在文中往往居于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处。名师们将它们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着力点,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深入研读,使这些切入点成了学生学习的创新点、发展点。

以王崧舟老师教学《一夜的工作》为例。面对这篇距离学生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都十分遥远的课文,王老师没有从头到尾一段一段地分析,而是别出心裁地抓住作者在文末抒情式的议论“他是多么劳苦,多么俭朴”这一关键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领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感受语言文字中蕴藏的巨大情感张力。激情导入后,他引导学生反复默读,对比阅读,大胆猜想,激情诵读,将生活的“极其简朴”与工作的“极其辛劳”之间的巨大反差凸显出来,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激发了学生对总理的无比崇敬之情。然后,引领学生走进总理的内心世界,通过想象写作,深化体验总理在这极其“简朴”与“辛劳”中饱含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感情,强化学生对总理的崇敬之情,让学生在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同时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感染。如此使用教材,确实起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令人拍案叫绝。

(二)多元融合,多维感悟。

以语文学习为主线,结合音乐、美术、表演等学科的内容,使静止的语言符号流淌出音乐的旋律,产生图画的意境和舞台的氛围,让语文学习充满诗意与激情,这是名师们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又一高招。

识字教学中则经常运用表演法,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以“萎靡不振”一词的教学为例。对抽象思维不发达的学生来说,要弄懂这一词语的引申义有很大难度。我不但要求学生结合句意, 而且自己也立刻作出一副精神颓废,神情恍惚,垂头丧气的状态,问:“你们看老师怎么了?”同学们马上异口同声地回答:“老师遇到问题了,神情不好。”“老师心情不好,精神不振作。”老师说:“这回你们懂得什么事萎靡不振了吗?|”学生目光欣喜,眼神闪出奕奕光彩。如此教学词语,一举多得,不仅让学生通过老师的形象表演感知了词义,通过入境体验领悟了词义,更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语文学科与表演手段整合的神奇魅力。

(三)合理的补充,拓宽视野。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范文第3篇

那么,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哪些制约新诗教育的问题呢?

一、教材问题。现在的中、小语文教材普遍是按照主题单位来编排课文的。这种编排重视的是课文里的思想和知识的主题内容,却忽视了课文文体形式的差异,没有导向学生对文体之美的感受,很难建立起文体感,形成文体意识。此外,教材里,新诗的选编也有大问题。一是大部分入选教材的新诗不是按照审美标准来选的,而是根据单元主题的需用来选的。如人教版初一语文下册中,把牛汉的《华南虎》与郑振铎的《猫》、沈石溪的《斑羚飞渡》、布封的《马》和蒲松龄的《狼》列在一起,形成一个“动物文学”单元,但选编者可能没有想到,牛汉的《华南虎》这首诗既不是“动物诗”,也不是“生态文学”。这首诗中的“华南虎”只是生命的隐喻,是诗人对知识分子和诗人处境的时代描述与思考。二是对入选新诗进行改编,使原作之美丧失。这是中、小学语文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只是入选的新诗经过了改编,其他名家名篇也都经过了改编或缩写。三是选入或编写了一些劣质新诗。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里的《延安,我把你追寻》,就是一首缺乏美感的朗诵诗,它过分强调主题思想,缺乏语言之美,几乎没有诗意。四是新诗选编缺乏连贯性与审美逻辑。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四年级上、下两册里的比例就失衡,上册里只有一首新诗,下册里有三首,而且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审美关联。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新诗更是编排很乱,初二课本里没有新诗,而初三课本里儿童诗的比例比初一课本里的大。按照审美逻辑,初一课本里可以多选儿童诗、少年诗,初二、初三课本里可以多选青春诗、抒情诗,可是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里的新诗就毫无审美逻辑和难度层次。

二、教法问题。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很多语文老师不会讲新诗。教学参考书也没有给语文老师很恰当的指导。很多小学语文老师一遇到新诗课文,就跳过去,干脆回避。还有的语文老师只是简单地带学生朗读几遍,或者把新诗分成一段一节,分析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有的语文老师压根儿就不懂什么是诗,不知道什么是意象,不知道什么是意境,也不会带领学生感受意象,进入意境;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里,新诗也只有思想品德教育价值。笔者曾去一所中学听语文老师讲新诗,这位老师给学生们讲郑愁予的《错误》,竟然让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这首诗是男追女,还是女追男?”问的很可笑,完全把一首很轻灵的抒情诗的美感粗浅化了。古诗词的讲授,他们也不过是按照传统的方法去教,先是讲解里面的生字生词,然后带着学生把古诗词翻译成现代文,然后归纳思想主题。

三、教师素养问题。很多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和新诗素养是非常欠缺的。这与大学的中文教育和教师教育有关。现代很多小学语文老师是教师教育学院毕业的,学的是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或者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这两个专业毕业的学生普遍存在一个文学修养不够,文学基本知识掌握不系统的问题。另外,现在各师范大学中文系重视“文学史”系列课程,也很重视“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却缺乏对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文本的解读能力的培养。很多大学教授从来没在课堂上教学生解读、分析与欣赏过一首新诗,他们自己也只能模模糊糊地给学生讲些空洞的所谓“知识”与“理论”。因此,这些大学生在中文系学了四年,甚至有的还读了中文研究生,可他们不会细读文本,细品小诗。当他们走到语文教学岗位上,面对一首新诗的时候,他们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解读,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四、考试问题。多年来,中小学语文考试基本上回避新诗。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目,大部分都是“心灵鸡汤”类的短文,因为这些短文很容易归纳主题思想,很容易找到标准答案。小升初、初升高到高考的语文试卷中的作文,绝大部分都是写材料作文。之所以考试都以写材料作文为主,主要是因为材料作文很适合学生表达老师们想要的观点。应该说,材料作文是作文的一部分,作文不可回避这种写法。但材料作文不能成为各种语文考试的最主要的作文题目。最令人费解的是,语文高考极少鼓励学生写新诗,甚至还明确表达“诗歌除外”,这其实是语文教育自相矛盾,画地为牢的表现,也是语文考试片面性的证明。

以上几个问题,都制约着新诗教育,当然也导致了语文教育不可能真正全面培育学生语言能力,并感受母语魅力,体验创造母语的快乐。那么,新诗教育要提高,要改进,需要如何推进呢?

第一,语文教材要修订,让真正的优秀新诗进小学、中学语文教材。而且教材编写要显示诗歌教育的逻辑。需要体现新诗学习的规律,把现代新诗的文化脉络和审美追求融进教材里。比如说,小学语文教材,低年级的课本里可以选些精美的儿歌、幼儿诗和童话诗,中高年级的课本里可以多选些有趣的儿童诗,可以是优美的抒情诗,也可以是生动的童话诗,还可以是幽默的叙事诗。而初中语文教材,初一里可以适当选一些儿童诗,到了初二、初三,则尽量多选些少年诗、青春气息浓郁的抒情诗。高中语文,则可以多选五四现代新诗、“朦胧诗”和“后现代诗歌”等比较有深度的新诗。

第二,诗歌教学要提高,就要改进新诗的教法。新诗教法,不能简单地分段落讲述,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新诗教学要从新诗的语言技巧入手,让学生理解语言之美,才能达到让学生领会诗歌的思想和情感。没有进入新诗语言的门槛,就难以体验新诗之美。新诗之美,美在语言,美在意象,美在思想,也美在新诗有它独特的艺术气质与现代追求。

第三,提高教师的诗歌素养。语文教师要教好新诗,要把新诗之美展现给学生,真正能够引领学生进入诗意的空间,体验新诗之美,自己就得会读诗,善于解读新诗,能够把新诗里常用的修辞、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新诗内在的节奏与情感转达给学生。当然,语文教师要提高诗歌素养,得多读新诗,要学习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语文教师最好要会写新诗。

第四,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让新诗进入考试试卷,让新诗阅读成为检验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好的方式,让新诗写作成为检验学生写作能力的一部分。尤其是高考,再也不能武断地“诗歌除外”了。平常的作文和语文测试,也要尽可能让学生练习新诗欣赏与写作,让学生从新诗里找到语文之美之趣。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范文第4篇

一、指导学生质疑,发展创新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

(1)教会学生把自己心中的疑问表达出来。有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了疑问,由于没有及时表达出来,后来就忘了。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及时把疑问记下,其记述疑问方式有:①用文字把疑问写出来,如读书笔记等;②阅读中遇到疑问,可以在书上加眉批,或夹注,或作符号记之;③涉及的问题有比较性或系统性时,可以绘制图表或树状图。

(2)观察生活,注意新发现。很多科学家、发明家,他们的新发现实际上是观察生活得来的。生活中新的发现是多样的,也是无穷无尽的。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些新的发现就会从我们身边溜走,因此。我们要教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去探索,去弄个究竟。

学生学会质疑、敢于质疑、善于解疑,他们的思维品质和质疑能力自然得到了培养,学生的目光变得敏锐了,捕捉问题和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创新思维就会得到发展。

二、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教师的提问,其实是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一种引导,这种引导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体现。提问过于具体化,问题就会变得死板,答案单一,这样的课堂,时间久了,学生就会感到厌倦,老师也容易把学生回答出的问题作为检验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有效的提问方式是一种开放式提问法。例如,《“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一课,要使学生从父母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就要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大多数老师都会把句子一个一个地列出来,分别请学生朗读,然后再找学生对句子进行理解。这是一种很死板的提问方式,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样的提问方式下,学生的思路就只局限于这几句话上,这样会使整篇文章变成了一盘散沙,是一粒一粒的,没有整体感。如果是这样问“请哪位同学站起来,说说有哪些人对巴迪的诗进行了评价?”“他们都是什么反应?”“你从哪些方面能看出来?”……如果是这样一种问法,我相信,学生们的回答肯定会更加积极,答案也会多种多样,更有可能发现连老师都没有发现的新思路。这时,老师也可以将教学中的提问与回答设计反过来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找另外一个会的同学回答,相信学生亲自提出问题、亲自解决问题,一定会对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更加感兴趣,对问题分析得会更透彻。当然这不意味着老师这个时候就什么都不用做了,老师仍然是这堂课的“船长”,把握着教学方向,使问题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三、评价学生以科学、客观为主,鼓励新思路为辅

为了发散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力,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老师经常会这样说“嗯,很好,不错,还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乍一听,这样说挺好,既对回答者的回答进行了肯定,又对下一个回答者进行了鼓励,使问题的答案进一步完善。但忽略这一点,他并没有说明这位同学回答得正不正确,只是说很好,有时学生的回答已经偏离了正题,老师也认为这是发散思维的好的表现,生怕自己的改错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一次得不到纠正,下次还不及时纠正,时间长了学生就不能够正确把握回答问题的要点。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但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所产生的感悟、体验并不一定是全面合理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就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不全面的回答进行提示,对学生错误、不合理的回答一定要清楚明白地指出来,给予及时、准确的反馈,时间允许的话,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引导,而不是把提问与回答作为教学的一种形式,认为提问完了就完成教学任务了。在回答正确的前提下,才能够允许学生谈谈个人的看法。

四、适当拓展延伸,是高效课堂的升华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其产生的学习动力则是无穷的。例如,《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学生学习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对意大利这座水上城市的印象是陌生的、模糊的。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威尼斯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学生对这座水上城市一下子充满了憧憬,阅读的兴趣被激发,为下一环节精读感悟课好了铺垫。在教学结束之际,我又进一步拓展延伸,“威尼斯的夜景多么迷人,请同学们去亲眼欣赏一番威尼斯的夜景吧!”此时的学生对威尼斯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搜集威尼斯的图片和资料中去,使课堂学到的知识在课外不断得到补充与印证。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范文第5篇

沐浴着新课改的春风,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我国母语教育的正确道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可喜的成就,尤其是教材教法的研究,更是出现了流派纷呈、百家争鸣的局面。然而,总观语文教育的现状,仍旧存在着许多疑而未决的问题,少、慢、差、费的局面并没有大的改变,教师还是在慨叹“语文难教”,学生还是在埋怨“语文难学”,社会还是在责怪“语文教学质量差”。语文教育仍旧面临着深深的困惑,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作进一步深入的思考。

思考之一:语文教育到底是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回顾汉语言的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我们民族的母语教育也有几千 年的历史,我们汉民族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也是靠着我们民族的语言文字得以流传和光大的,不能不承认,我们传统的汉语文教育是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古代汉语言是现代汉语言的基础,现代汉语言是脱胎于古代汉语言的,现代汉语言的学习应该承继古代汉语言学习的成功经验,万万不可抛弃,历史是不容割裂的。

几十年来,语文教育的问题,恐怕就是出在割裂了沿续了几千年的传统语文教育,忽视了少儿入学前的语言基础,浪费了语文学习的黄金时期,以致中学语文教学的大厦一直是在极薄弱、极低劣的基础上施工,纵然建筑者们技艺高超,但总是难以摆脱少、慢、差、费的窘困境地。

思考之二:语文教学到底是干什么的?

由于社会的变迁对于汉语文教育的巨大作用力,语文教育这只航船,忽左忽右地找不到正确的航向。人们只是注重研究海洋气候和风向,而对于航船本身的特点和航向却没有完全搞清楚,语文教学大纲的多次修订的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仅仅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就翻来复去地研究了几十年。就阅读而言,应该指导学生大量地阅读和背记语言精品,而不要去作那些繁琐的剖析讲解,少讲精讲,多读多背,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背下几百篇精美诗词,背下几百篇精典文章,终生受用。就写作而言,应有法、有序、有效地指导学生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写出越来越漂亮的文章。而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并不单纯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而是与学生的人格品质,思维品质、心理品质、审美品质密切相关的。语文学科就是以语言文章为介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综合人文素养的学科。

思考之三:怎样才能彻底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

如何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彻底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呢?语文教改的出路在哪里?突破口在哪里?我以为,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根本是教材,彻底改革语文教材是语文教改的根本出路,也是最好的突破口。必须来一个教材的革命,而不是改良。著名特级教师欧阳黛娜对此有真知灼见:“教材是体现教学大纲与教育思想的蓝本,是师生教与学的依据,没有一套能有效地培养语文能力的好教材,一切有价值的构想都会成为空谈,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夙愿也只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梦幻。”

语文教材的改革首先要从小学开始。小学语文教材是基础,这个基础没 有搞好,初高中语文教材就如同沙上建塔。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必须彻底地改革,必须尽快组织力量,编写出民族化科学化的小学语文教材。小学语文教材的彻底改革,必然带来初中高中语文教材的彻底改革。中小学教材整体上的彻底改革,必然会带来语文教法的根本性的变革,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状况才有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思考之四:语文到底该学什么?教什么?怎样学,怎样教?

大家不妨作一番考查,看看全国各地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是怎样 的。考查一下学生是怎样学的,老师是怎样教的。培养老师的师范大学里都开设有语文教学法的课程,备、教、辅、改、考等各个环节都要一套教程。

我认为,学语文的第一要务是多读。我不大赞成“课文是例子”,读通几篇课文就可以“举一反三”,语文学习得靠量的积累。读三百篇文章和三篇文章是大不一样的。你把三篇文章读得再透,也比不上粗略地读三百篇文章。古人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确是真理。

我以为, 这四个问题就是语文学与教的最基本的问题。能找到这四大问题的答案,也就找到了语文学与教的基本要素,有了语文学与教的基本要素,并弄清楚这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那么,语文学与教的基本模型就可以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