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耶鲁大学励志语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133-02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智力支持。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凸显,已经成为中国就业首要问题,成为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重中之重。要着眼于经济社会需求的新情况、新变化、新趋势,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幅度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与评价指标
大学生就业能力,从广义上讲是指大学生找到工作、保持工作与转换工作的能力。从狭义上讲是指大学生初次找到工作必备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1)综合能力。大学毕业生应具备多种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竞争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我决策能力。其中,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是核心能力;(2)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研究、操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水平,可分为专业技术能力、专业研究能力等,具体而言,如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和专业水平等;(3)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契合特定的问题情境,在初步解决现实社会各种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行动智慧,从而实现动手能力的增长与提高;(4)就业心理评价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对自我和工作岗位的心理认知度。即能否正确评价自己,能否正确评价工作岗位。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现状分析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越发严峻。从劳动力市场反馈结果看,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因。
1.综合能力普遍不足。现在大学生普遍存在综合能力不足问题。以经济类学生为例,据调查数据显示:46.2%的单位认为目前大学生合作能力一般,15.9%的认为合作能力较差,只有37.9%的认为能够合作。大学生组织能力也亟须提高。调查数据显示:49.5%的单位认为当今的大学生组织能力不佳,甚至有11.7%的认为很差,只有22.5%的认为有一定的组织能力[1]。
2.专业能力不扎实。据统计,80%以上在校大学生认为,面对就业压力,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应充分掌握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知识是大学生就业的基石。“真才实学”是将来大学生就业的基础。但现在大学生专业能力不理想。以经济类大学生为例,调查结果显示,65.1%的单位认为目前毕业生专业能力一般,19.4%的认为能力很有限,只有15.5%的认为还可以。有55.6%的认为经济类学生在工作中缺乏创新性[2]。
3.实践能力缺乏。如今的大学生,只有20%的人有机会在校期间参加社团活动,其他80%的人却很少有机会参与社团活动。有相当多学生忽略了社会的存在,沉浸在学校的环境里。由于学生接触社会少,缺乏实践经验,所以很多大学生发现很难融入社会。一个重要表现是不能很好的与单位的同事相处,很多大学生因为与单位和同事都相处不好,出现工作二三个月就干不了的现象。
4.心理承受能力低。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就业心态不好,没有良好心态,或过于自卑,或过于自负。前者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后者对自己的评价过高。两者都不利于大学生就业。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自身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是由综合因素造成的。
1.大学教育体制的不完善。这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最重要因素。一是严进宽出的机制不合理。中国的大学教育过于宽松,要求不高,导致很多学生在大学教育中未能扎实掌握知识,没有很好约束自己,浪费了宝贵时光。二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习惯于在课本上得到知识,理论能力很强。但有些理论已脱离社会,很多方面所具备的理论无法应对社会的需求。虽然开设了实验课,但这些实验课也往往是室内虚拟的并有条件限制,与实际情况也有一定的差距,导致了大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三是高校还未建立与用人单位联系机制。相比而言,我们很多高校与用人单位的有效沟通不够,难以按照市场对大学生的能力需求确定清晰的培养目标。
2.社会教育理念的不科学。首先,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家庭环境对一个人成长有很大的影响。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有养成了对父母依赖太强而不能自立的习惯,甚至有些大学生仍以“孩子”自居,不能承担一个成年人的责任与义务。父母的溺爱和失职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危害,使他们缺乏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性格上有缺陷,难以适应社会。其次,中国中学应试教育问题严重。应试教育使学生只读书,读死书,抹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要求的学生。最后,高校教育定位不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迅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高校定位不明,一味追求发展研究型大学,忽视了劳动力市场需求更大的应用性技能人才的培养。
3.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师选配不合理。一方面,现在大学所开设的专业似乎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专业学的理论性较多,实际操作能力欠缺。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大而全,多而全,却不精。与同期竞争的一些专科生相比,虽在学历上有差距,但专科生多年的定向、定专业技术的培养,使其在技术上大大超过大学生。另一方面,从教师配备上看,专业课课程教授不够,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欠缺。在市场经济国家的应用型大学,教师来源多元化,并特别注重对教师实际工作经验的背景要求。而中国许多教学型大学,教师大多直接来自应届毕业的博士或硕士研究生,缺乏实践经验,满堂灌和概念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根本无法满足对人才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
4.社会对大学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从市场方面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对大学生要求更加严格,没有实力就无法在社会有一席之地。从企业方面看,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强调学历、性别、年龄与证书等因素。同时当今大学生面临的竞争群体,不仅仅包括同为大学生的其他人,也包括一些下岗再就业的无业人员,相比之下,他们有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为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
四、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学生本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紧密配合,全面推进。
1.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适当调整课时安排。一是高校要多设立社团,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搭建平台。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学生会和社团组织,加强同学间的沟通,从中学习为人处事的技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二是学校要减轻大学生学业负担,适当减少讲课时间,增加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时间。开展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培养大学生辩证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开展挑战杯比赛、科技大赛、“校园文化快车”等,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三是开展情境模拟面试,培养大学生应变能力和稳健的心理素质。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培养大学生组织协调能力。
2.高校要更加突出专业课的教育,提升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是高校的优势。因此建议高校着眼于就业的现实需要,要更加突出专业课程的讲授。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建设,让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具有实践经验和能力的高素质教师,改进高校教师队伍结构。增加专业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真正的专业操作过程。增加大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在充裕的业余时间里,让大学生多钻研自己喜爱专业的相关知识,学习第二专业,考取资格证书,如外语证书,计算机证书等,拥有比竞争对手更扎实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
3.高校要为大学生实践创造必要条件,提高操作能力。高校要有组织、有计划领导在校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社会上一些重大活动,如招聘会、大型运动会志愿者活动、会展等。高校教师则要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给课题、压担子,督促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要把此项活动结果作为考核教师科研活动的重要指标之一。要倡导在校大学生个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到社会兼职、做义工给予时间支持。
4.政府要加大学生就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发展经济是增加大学生就业的根本途径。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家要积极支持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给中小企业发展更多的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多的岗位。政府还要增加在校大学生就业培训资金的投入,如增加实验设备硬件资金,培训基金,创业试验基金等。
参考文献:
[1] 孙小强,曹荣,陈权,荆谷平,朱建海.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与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8,(1):49-52.
[2] 黄宗远,蒋团标,曾鹏.宽口径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宜宾学院学报,2006,(3):18-21.
[3] 张俊瑞,刘东霖.中国人才市场对财经类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05,(9):75-96.
[4] 万玉凤.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新思路新对策[N].中国教育报,2009-02-05.
【关键词】职业决策困难 生涯混沌理论 决策干预
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国内高校教学管理中已得到广泛普及。但如何指导学生做好职业决策,仍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由于受到自身、社会、家庭、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已成为大学生日常职业咨询的主要问题。本文尝试从职业生涯混沌理论的角度透视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症结所在,尝试摸索出一条帮助学生可持续成长的职业生涯辅导路径,更清晰地界定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存在的问题,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一、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现象及影响
学者们认为:职业决策困难是指个人在职业选择(进入阶段或职业改变)过程中,面临最后决策时,不知道要从事什么职业,或者在从几种职业中挑选一种职业时发生的困难。
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体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及文化因素。在个体因素上,大五人格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责任心与职业决策困难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责任心与职业决策困难,尤其是与缺乏准备、缺少信息存在着显著负相关;外向性与缺乏准备存在着显著正相关,与缺少信息和不一致的信息存在着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与职业决策困难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开放性与职业决策困难存在着显著负相关[1]。此外,性别不同决策犹豫程度也不同,有研究表明女生比男生更加犹豫不决,更缺乏准备性。低年级大学生职业决策比高年级更难。个体因素是造成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主要因素。
外部因素存在家庭因素及社会因素,在家庭方面受父母教养方式、他人的支持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家庭温暖、民主的家庭孩子职业决策困难程度较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比贫困生决策更容易。此外,学校管理模式,就业指导水平,社会发展程度、工作地区、工作性质、薪酬待遇、是否与兴趣爱好吻合或有利于其未来发展等也对大学生职业决策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文化方面,文化发展模式不同也成为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重要因素,中国大学生较西方大学生在职业决策上更加困难。
二、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原因分析及类型
对大学生而言,自我同一性尚在形成中,自由选择意味着承担责任,承受不确定感。如果缺乏认知弹性,必然表现为各式各样的焦虑感,而即便是短暂的确定感,其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实际情况表明,即使大学生有了明确的职业选择,但一段时间过后,仍旧会有一股莫名的不确定感,这种不确定感是个体适应混沌态的职业生涯发展必然会产生的知、情、意的整合心理系统,具有表层和深层结构。表面上看是关于职业选择的问题,深层上实则是生命意义与自我实现的问题。由此可见,现今大学阶段的职业决策辅导,不能仅止于决策计划或谋职技巧的教导,对个体决策能力、个体适应能力以及生命意义的指导和探寻,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相关研究表明,职业决策困难分为3个维度10个方面:第一个维度是缺乏准备:包括缺乏动机、犹豫不决、错误的信念;第二个维度是缺乏信息:包括缺乏决策过程的信息、缺乏自我的信息、缺乏职业的信息、缺乏获得信息的方式;第三个维度是不一致的信息:包括不可靠的信息、内部冲突、外部冲突。我国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处于中等程度,主要体现在缺乏准备、对职业决策认识上的偏差和不知道如何去获得信息等3个方面。
三、生涯混沌理论的基本框架及应用
生涯概念的变迁,从简单到混沌,从静态到动态,从“指导式”到“以来访者为中心”,从“可测与匹配”到“不可测与积极应变”,导致生涯决策指导方式从固定模式到不确定模式的转化。
混沌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产生于数学与物理学领域,它与相对论、量子力学一起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大科学革命。混沌理论研究的关键就是要发现隐藏在无序现象中的有序结构,有可能进一步探索用现有范式所不能描述、解释或预测的现象。Elman等人认为,“发展心理学如果对来自环境的新颖、复杂和突变性现象没有一个科学的解释,是不能进一步发展的”。将混沌理论介入到心理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探索人类复杂心理本质的新途径,不少研究者已经利用混沌理论来描述各自研究领域复杂系统问题。Bright、Pryor,(2005),以及Bloch(2005)对生涯混沌理论进行深入的阐述:现实世界被视为一个由多样化的系统组成的实体,在这些系统之间及其内部都存在一种辩证的趋势,一面是自组织的有序态,另一面则是混沌和随机(Kaufinan,1995)。人类被视为复杂的动态系统(Morowitz,2002),同样,个体的生涯发展也表现出复杂性和动态性。复杂性强调两点:一、作用于个体生涯发展的潜在与显性的影响是一个多变量的范畴;二、这些变量之间存在十分密集的潜在与显互作用;生涯发展的动态性体现于个体求变的倾向和应变的能力,以及易受随机因素影响的实情。因此,尽管在个体的生涯发展中可能会表现出某些行为模式,如习惯、兴趣、人格特质、特定的价值观等,但要据此预测未来仍有诸多局限。比如在生涯决策中,知道了关于某人的大量信息并不能保证其行为将遵循基于这些信息的逻辑推导。更多潜在变量蕴藏的复杂性、所获信息的局限性、未来事件带给个体的独特影响……诸如此类,都将影响生涯决策的准确性。
四、对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干预的几点思考
1、重视培养大学生自身的职业决策能力
根据生涯混沌理论,在职业生涯决策培养中,关键是激发学生职业决策的意识。只有当个人自觉意识到职业决策的重要意义,才不会人云亦云,并且这种教育必须从低年级开始。在大学生中,未确定职业发展方向的占多数,但其中有半数以上对未来充满信心。而低年级学生对职业发展前景的信心有一定的盲目性。具体而言是培养学生能根据自身特点,包括身体的、心理的、兴趣的以及能力的几个方面,选择职业方向。而且一旦学生有了决策意识,会主动提高决策能力,做出理性的适合于自己的选择。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中通过课堂教学、生涯人物访谈、信息面谈等方法帮助大学生加深对所学专业的了解;通过与专业教师的交流来了解本专业的职业定位,使自己的所学与社会职业相挂钩,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教学实习可以真实地参与相应的职业活动,获得更多的工作经验,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职业,提高职业决策意识和决策能力。
2、通过加强个体归因训练,增加职业决策效能感。
提高决策能力归因训练是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个体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风格。归因训练的主导思想是,个体在对自己行为的因果知觉中,存在某种归因偏差,通过训练,使个体获得某种形式的归因反馈信息,从而消除归因偏差,形成积极的情感和期望,是增强自我效能感、减少自卑心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通常个体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能力、任务难度、机遇、他人支持等。教育者应指导学生将失败的决策过程归于外部原因而非自身能力的原因、归因于可变的而非稳定的因素、归因于可控的而非不可控的因素。在这样的归因训练之后,能够增加个体职业决策效能感,强化职业决策动机,提高决策能力。
3、通过开展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加强对学生职业决策困难中个体因素的干预。
就业指导工作者可以通过开设讲座、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特点和职业特点,更好地处理自我心理内部、自我与职业之间的矛盾,在不同职业之间做出更适合的选择。比如,对于神经质类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者就应该多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应对职业决策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提高大学生自身生涯决策能力和素养是有效提高生涯决策准确性和幸福感的核心内涵,通过外在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体验到支持与理解,感受到决策正确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促进其自身不断探索变化环境中适用于自身的决策方法,将是有效解决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备注:
[1]龙立荣,彭永新.国外职业决策困难研究及其启示[J].人类工效学,2000,6(4).
参考文献:
[1]Taylor KM,Betz NE.Applications of self-efficacy theory to the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 of career indecision[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83,3(22).
[2]周文霞等.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人格因素对其有影响吗?[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10).
[3]吕英建.大学毕业生职业决策困难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