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就业自我总结

大学生就业自我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就业自我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就业自我总结

大学生就业自我总结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本文研究界定及衡量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标准,同时进一步探索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评估方式。 

 

近年来,非智力因素的相关研究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人们逐步意识到并认可了非智力因素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1. 大学生成功就业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1.1 何谓大学生成功就业 

大学生成功就业最终的意义和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济上得到了支撑。大学生就业意味着其个体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成为了经济上独立的个体,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得到回报。二是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大学生就业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高度重视的工作,与国家的文化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深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三是满足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经济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大学毕业生为社会提供了智力支持,同时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等重要问题,与科技、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1.2 什么是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w.p.alexander)在其论文《具本智力和抽象智力》(1935)中最先提出来的。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非智力因素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概念一般认为是人们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性特点,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情感、意志性格、气质、习惯等心理因素。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之外的一切因素。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沈德立教授指出:“成长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非智力因素对认识活动提供动力并起到调节、维持和定向作用。大学生成功就业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非智力因素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的重要作用。 

1.3 大学生成功就业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大学生就业过程包括前期的准备、笔试、面试和录用。就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用人单位希望找到符合职位要求的人才,大学生希望合适自己的岗位,这一过程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大学生就业过程是知识内化为工作能力(基本能力)或创造能力(最高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与影响过程,依靠个人的努力及意志、性格、个性、情感、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展现个人的综合素质。非智力因素是在参加具体事务和现实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一种实际能力,它虽不像智力因素那样能直接决定一个人能否从事一项工作,但它却能影响一个人在实践过程中是否能完成该工作,而且只要一个人具有健全的非智力因素,那么他即使不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也能通过后天勤奋学习和刻苦练习从一个生手转变为行家。大学生如果想获得社会的认可,能够顺利进入社会,就必须要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而要想综合素质得到理想的发展,就必须要十分的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 

2. 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界定及衡量 

2.1 用人单位的招聘考核 

用人单位分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民(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等几大类。在招聘过程中,各类用人单位一般符合本行业实际需要的比较完善的招聘考核体系。通过抽样调查分析等用人单位招聘考核体系,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分析研究考核中归属非智力因素的部分,总结其中非智力因素所起的作用,为评价衡量及界定非智力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影响作参考。 

2.2 大学生就业群体的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文献综述,特别是案例分析方法,研究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群体成功就业的影响。 

2.3 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非智力因素 

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思想道德素质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包括诚信、感恩、礼仪等方面;二情感是成功就业的感化剂,包括适应力、忍耐力等;三人际交往能力是成功就业的剂,包括人际交往、团队协作能力等;四个性是成功就业的创造力,包括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等。 

3. 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评估方式 

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评估,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采用一定的方法,对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过程中的发展变化、效果的价值判断过程。评估的本质在于“价值判断”,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而进行的。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影响评估要做到科学可靠,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考虑。从均衡状态的研究角度来看,分为静态评估和动态评估;从评估的实施主体来说,分为自我评估和他人评估;从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考察,分为现状评估和长远评估。评估涉及到多个角度,也有多种方式。因此,对于评估方式的选择,一定要根据实际的评估需要,进行选择与组合科学的评估方式。 

3.1 静态评估和动态评估 

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静态评估,是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群体及就业成效的非智力因素进行检查和评价,判断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知识的积累、经验的增加、社会阅历的丰富,以及不断地接受实践的磨炼,使得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呈现出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趋势。 

动态评估是国外新兴的一种新的能力评估取向。它改变传统静态评估的“结果导向”为“过程导向”,立足于个体的能力是开放的、灵活的、可塑造的而非僵化的、固定的观念,从一种动态历时的角度对个体进行评估,旨在促进个体认知能力的改变并对其发展潜能进行评估。这样一种新的评测视角的转变,对于人才培养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动态评估,是对非智力因素在具体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整个发展、变化过程进行检查和评价,既看原有的基础,又看目前的状况,更要看发展的潜力和趋势,判断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发展动向和趋势。 

3.2 自我评估和他人评估 

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自我评估,是指测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特别是通过个人的努力和争取获得符合自己职业规划的工作岗位后,自我反思、总结自身在择业、就业应聘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自我评估也表现为一种自我总结,总结就业过程的得失,总结非智力因素所发挥的作用。既可以自我反省,也通过口头或者书面形式总结。自我教育、自我鞭策,可以促进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他人评估,是指第三方对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评价,结论比较客观,主要包括几种方式:一是学校评价。学校就业部门根据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对思想道德品质、情感因素、人际交往能力和个性等方面进行测量,评价非智力因素在大学生成功就业中所起的作用。二是同学评价。同学之间是比较了解的,大家共同学习、生活几年,对彼此的学习、能力、非智力因素的表现等方面都比较了解,同学之间互查、互评、互测可以反馈出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三是用人单位测评。如利用比较完善的测评软件进行测评,或者发放测评表测评,或者口头或书面测评。 

3.3 现状评估和长远评估 

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一般要经历前期准备、笔试、面试等几个过程,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现状评估主要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分析大学生在就业前期准备需要积累什么,锻炼和培养什么素质,其中包含哪些非智力因素;评价在参加用人单位笔试、面试的过程中,一直到大学生成功就业为止,又有哪些非智力因素起关键作用等。 

非智力因素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长远评估,是指对在大学生身上长期存在的,符合大学生生涯规划,能够支撑大学生本身职后发展需要的非智力因素进行测评和考察。 

4. 结论 

大学生成功就业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非智力因素具有基础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就业群体和用人单位是检验、衡量及界定非智力因素对成功就业影响的的主体。评估涉及到多个角度,评估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选择与组合科学的评估方式。 

 

参考文献: 

[1] 沈德立.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谌小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大学生就业[j].法制与社会.2007(03). 

[4] 董世杰.大学生成功就业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大学生就业自我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就业市场 学历和实践 政府部门的职责

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存在的问题

很多大学生的头脑中精英意识过强,把对薪酬、发展空间、就业的区域、岗位的稳定性作为重点考虑因素,已经连续多年的公务员报考热就证明了这一点。

他们较少考虑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再加上用人单位往往强调工作经验,注重实际技能,对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水平、综合素质等也有一定要求,这使大学生只能从最基层甚至从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的专业干起。由于不能恰当地给自己定位,导致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

大学毕业生尽管接受了高等学校正规的学习和训练,在理论层面上具备了较高素质和技能,但社会和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实际操作层面的素质和技能还较缺乏。

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二、由于以上的原因我总结了以下几点业工作指导对策

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国家应采取必要的宏观调供措施,加以必要的行政、经济手段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

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地区安家落户。还应看到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训机制。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到社会失业人员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帮助。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继光,祝伟.英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10,(05).

[2]叶忠.教育与就业关系的转型: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J]. 南京师大学报,2009,(2).

大学生就业自我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女生;就业观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综合性的大课题,既牵涉到全球化的国际背景,又受到宏观经济发展形

势和政府就业政策导向的影响;既受到社会文化观念的制约,又同青年自身素质及价值理念紧密相关。其中,女大学生由于心理、生理上与男性的差距,以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使得她们在就业上与男性比较而言,更加难以适应。针对这种现状,我们面向我院的四个系部的大三女生展开就业调查。本次问卷共发出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5份,回收率为97.5%。

经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在我院女生在就业观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一、大部分的女生了解职业生涯设计的概念,但自身缺乏规划

在回收的 195份问卷中,有 95%的女生接受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有 89%的女生接触过相关的就业知识的讲座或者培训。但是绝大部分的女生把这些当做是在学校所受的一种教育,而不是将自己的个性倾向、兴趣爱好和专业素养与自己的过去、将来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合理地评估自己,为自己建设设计将来。在这个方面做过理性思考并且脚踏实地施行的仅占被调查人数的35%。更有3.6%的女生从未考虑过职业规划与设计。

二、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更多是考虑经济因素,个人价值的判断标准仅以挣钱多少为衡量指标。

调查结果表明,有47.7% 的女生选择去三资企业工作,有21%的女生乐意去政府机关工作,仅有15.9%的女生愿意到普通的事业单位就职,问卷设计中问是否愿意去基层例如担任村官一职时,竟然没有一个人表示愿意。这种选择高薪、高地位的工作的倾向与现实当中就业形势严峻的现象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调查当中,有的女生认为人生的理想在于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个人价值的实现取决于经济收入,这与当今社会以收入的高低来衡量个人价值的高低有相似之处。。

三、大部分的女生对于就业普遍存在焦虑和担忧、自卑的心理

有65%的女生认为企业在聘员工时,更加愿意选用男生,也就是她们认为绝大部分的企业在用人上存在性别歧视,尤其是在当前这萧条的经济状态下,女生们无法对自己产生正确的认知观念,大部分有自卑、担心、悲观的情绪。有60% 的女生赞同女孩子找工作以稳为主,在问到女生对待事业和家庭的关系时,有58%的女生认为女孩子应当以家庭为重,这无疑是受到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封建思想的束缚。通过各个班级男女生的对比可以发现,事实上,很多女生的综合素养高于男生。

四、绝大部分的女生为就业作了准备,包括专业知识、个人素质、职业证书等方面,但是准备得不是足够充分。

在这次调查中,关于用人单位招聘人员首先会考虑哪些因素的问题,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 学业、专业能力和个人的品质,这表明我院的女生认同个人的基本素质因素是毕业生应该具备的条件,有68%的女生认为自己基本符合;在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方面,各系女生的情况不同,拥有一种与本专业相关的资格证的比率,环境工程系为99%,生命科技系为 98%,计算机信息工程系为80%,现代管理工程系为80%:而拥有一种与本专业不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比率,环境工程系为 40%,生命科技系为 32%,计算机信息工程系为30%,现代管理工程系为 55%,这表明生命科技系的、环境工程系的女生在拥有本专业资格证书的百分比大大超过了平均水平,但是在专业之外的职业资格证的考取上则不太热衷;而现代管理系的女生更愿意拥有一种以上的职业资格证。总的来说,一部分的女生还没有意识到多拥有一种职业资格证书能拓宽自己的就业渠道。

针对我院女大学生在就业当中凸现的观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学院加强就业指导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在建立和完善职业指导工作机构的同时,面对女生就业的特殊性,可以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女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卓绝的系统性工程,不能仅凭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就能取得成效,建议从女生入校的第一个学期开始至毕业,逐步的、循序渐进的进行就业教育及指导。例如在入学教育时可以揉和形势分析、经济趋势等在学生的大学规划中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心理上的准备:第一个学年度即开《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女大学生初步树立职业生涯的观念,并且能够与自己的大学生涯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将来的顺利就业制订正确的规划。大二和大三阶段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的职业讲座、邀请往届毕业生回校作报告等进行就业咨询和服务,特别是邀请往届毕业生当中的成功人士进行现身说教,其效果明显高于学院的老师、工作人员的单纯说教,往往对女大学生的触动很大。在毕业前期还可以动员毕业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涯进行自我总结,测试自己对就业的准备程度。

女生在学习、就业过程当中相对于男生而言,更加容易产生自卑、无奈的心里,学院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搭建就业指导和咨询的平台,建立广泛的就业联系网,鼓励女生在校期间尝试各种兼职,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派遣专职人员有序地组织女生到公司、企业或者其它单位部门任职,促进她们课外加强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的训练,帮助她们成为专业技能和特长型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心理咨询机构,帮助女生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心理。

和男生相比,女生常常会产生一些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表现在就业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会对女生的求职造成消极的影响。其中比较常见的心理障碍一是“娇气”、“骄傲”的心理,这会导致女生拈轻怕重,缺乏艰苦奋斗、持之以恒的精神:二是自卑与依赖的心理,这会导致女生缺乏竞争的勇气和获胜的信心:三是从众和攀比的心理,这会导致女生人云亦云,缺乏主见,难以确立正确的职业观。通过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指导,通过职业倾向量表的调查分析,使得女生在现实的环境中客观冷静地分析、评价自我,分清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坦然面对现实,接受自我,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和焦虑情绪。在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的同时,引入反馈机制,建立典型案例的跟踪服务体系。

加强两课的教育,使得女生的职业观念与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紧密结合。

职业价值观实际上是人生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职业地位观、职业苦乐观、职业待遇观三个方面,它与个体的世界观、道德意识以及心理认知水平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反映的自卑、功利、个人利己等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她们将来的职业发展。因此,要以“两课”为突破口,把职业价值观的教育纳入德育内容体系,加强理想和信念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正确处理好国家、社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形式上改变一成不变的说教模式,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各样的德育,注重德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加强与职业技能鉴定部门的合作,鼓励女生在获取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之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1-2种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资格上岗证,拓宽就业门路。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之下,职业证书是劳动者就业的入场券,并且是劳动者职业能力的有力证明,女生同时拥有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无疑比其他仅仅获得文凭的劳动者更有竞争力。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讲,就业往往不是一劳永逸的,取得多个职业资格证书,不但能增加就业机会,还能使女生具备转变岗位或跳槽的能力,更多的单位往往更加青睐复合型的人才。作为学校,首先要在女生当中大力普及职业技能鉴定的知识和观念,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帮助女生明了职业证书对就业的重要性,其次要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广大女生获取职业证书提供服务平台;再次加强校企合作模式,促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就业创业与当代青年-2007上海青年发展报告》2008年11月

大学生就业自我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地方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困境;创业能力;对策

当前,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地方独立学院转型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地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主要目标,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更是转型发展的应有之义。

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大学生创业的浪潮风生水起,现实情况是,虽有政府各项政策的支持,但大学生创业的意愿不够强烈,创业成功率整体偏低,地方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更低,很多学生开办的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市场竞争力差,开办不久便倒闭。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原因较多,对于学生自身来说,缺少足够的创业资金,缺乏扎实的创业技能、创业素养和创业知识。这种综合创业能力的缺失与我国院校在创业教育上的职能缺位有重要联系。

一、地方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能力不强的原因

1、学院过于强调对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人格品行的打造

(1)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的品性。独立学院的学生大部分来自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的家庭,加之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溺爱,大部分学生依赖心理较强,自私自利性格较突出,这就导致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差,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与执着的探索精神,在创业中一旦碰到困境或障碍便会失去信心,很难将艰苦的创业行动坚持下去。

为了拓展学生的就业面,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部分地方院校的独立学院开始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力图在办学特色、培养目标等方面体现自己与二本院校的不同,体现自己的地方特色与转型特点,加大了通识课程、践性较强的专业技能课程的开设,而轻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行的培育。[1]

(2)一些学生诚信意识缺失,团队协调合作能力缺乏。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留下的弊病,加之部分高校考虑到学生今后的就业,对学生考试舞弊等行为惩处不力,导致当今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规则意识不强。少数学生为了一时的利益,制作虚假履历、荣誉证书等。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不讲诚信、不遵循起码的市场道德,制假售假,随意违反合同约定等,给学校、交易相对人、市场管理者留下了恶劣的影响。

有些大学生到校后不思进取,组织纪律涣散,不重视良好协作习惯的培养,过分强调自我,缺乏集体观念,只看重属于个人的利益,而忽略他人的协作、帮助与贡献,不愿与他人合作,团队精神缺乏,沟通协作能力差。

(3)创新能力与意识不足。对于创业难问题,虽然多数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与技能达不到一个合格创业者的要求,也有不满足于现状,想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一旦看到创业的艰辛,便只是明日复明日,不敢及时采取行动,不敢冲破困境,创新创业精神缺乏。

大部分家庭忽略了对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导致现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较差,主要表现为:缺乏深层次思考、喜欢遵循他人成功的路径,不善于自己学习,自我约束,自我总结;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很简单,缺乏针对性解决具体复杂问题的能力。最明显的表现是在遇到问题或撰写学位论文时,不积极主动思考,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观点,而是通过搜索引擎找答案,甚至抄袭他人的内容。

2、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的缺失,是导致学生创业能力不强的重要因素

(1)创业教育课程设计脱离社会实践。在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规划中,大部分地方性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存在滞后和偏差,忽略了对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过于强调向学生灌输通识知识与专业基础理论,没有把创业教育视为独立的课程纳入到系统的课程教学体系中。目前,为了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大多数独立学院联合政府部门及企业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办创业沙龙、举行创业讲座、创业大赛等。由于这些活动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没有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与创业环境严重脱节,这无法真正推动学生创业水平的提高及创业技能的增长。

(2)创业平台建设滞后,影响了创业成功率。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我国大部分地方独立学院担任创业课授课任务的教师多是学生辅导员,他们缺乏创业经历,几乎没有在企业工作过的经验。即便聘请一些有企业营运经验的校外兼职企业家,由于授课时间的不足和课程体系的不完善,授课效果自然不佳。

由于教学资金的缺乏,加之大部分地方独立学院位于经济不发达的二三线城市,因而缺乏能满足创业基本需求的各类创业示范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实习基地等平台资源。由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无法扮演创业者的角色,不能亲身操作企业的具体营运事务,因而学生感受不到企业营运的压力,操作管理能力得不到培育与形成便是情理之中,创业屡屡碰壁在所难免。

二、地方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策略

1、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健全学生的创业品格

大学生就业自我总结范文第5篇

各位同学,大家好!

我今天发言的主题是:如何作好从学生向优秀员工的角色转变。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化过程,是个社会化的过程。如何社会化,是岗前培训最重要的一点。在今天这个岗前培训班上,我我今天的这个发言不是向大家介绍什么成功经验,仅仅是站在同是大学生的角度,来谈谈个人的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12年前的今天,我跟你们一样也是刚刚大学毕业,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从大学校园踏入了烟草行业的大门,从一名学生转变为一名企业的员工。当时的心情应该跟现在的你们一样,有能在激烈竞争之中找到一份满意工作的激动和兴奋,也有想尽快踏入工作岗位用十几年来的知识积累,为企业为社会发挥贡献、创造职业价值的冲动和豪情,更有刚刚踏入社会,犹如精心饲养的动物放生大自然,进入一片陌生领地的忐忑不安和迷茫。这种激动和兴奋、冲动和豪情、忐忑不安和迷茫,交织在一起,是一种甜蜜,也是一种苦涩。

就业的甜蜜暂且不表,单说苦涩。

说苦涩,首先是因为对即将从事的岗位和单位,知之甚少,甚至说一无所知,眼前一片迷茫、心中一团迷雾,深感空有一身学问而无用武之处,犹如狗咬刺猬、老鼠拉乌龟--无从下手。在激动和兴奋之余,会莫名其妙的油然而生--“我是谁?”“我能做什么?”的困惑与迷茫。

说苦涩,其次是因为从大学校园到烟草企业的环境变化,让我感到很不适应,心态没有及时调整过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待人处事的方式不适应。在学校里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称兄道弟、姐长姐短的,现在呢,对不同职务、不同单位、不同场合的人要有不同的说话方式。

二是对压力的承受不适应。当学生时做错了事,同学和老师、学校和社会都会比较宽容,可一旦参加了工作,我们就是一个独立承担责任的人,有什么错误必须要有勇气自己来承担。

三是时间性纪律性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上大学时,不想听的课可以不听,不想参加的活动可以不参加,落下的课程可以在考试前两周抓紧突击,还不耽误拿奖学金,有时候看哪个同学不顺眼,动不动还想跟他打一架。参加工作后就不一样了,上下班要遵守考勤制度,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得按时完成,不遵守劳动工作纪律,轻者影响考核得分和工资待遇,重者还会受到处分,甚至有解除劳动合同、丢掉工作的风险。

四是对薪酬的不适应。第一次拿工资,我都觉得不好意思,因为在学校里,不管是当学生会干部还是做党支部干部,做事都是没有报酬的。

现在想起来,当时的迷茫和苦涩,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大学毕业刚刚参加工作、踏入社会,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缺乏对职业和事业的了解与认知,导致不能正确处理好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我一直从事全省烟草行业的劳动用工管理工作,其中一项职责就是负责大学生招聘管理工作,对大学生有着浓厚的感情,也经常了解、分析行业这么多年来新进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成长情况。除了上述我就业初的感受之外,我认为,当前,大学生参加工作的前几年,对待工作的心理状态还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感觉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较大。

应届大学生步入社会,就意味要从学生角色向职业化角色转变的开始。大学生刚参加工作,被人认可的愿望十分强烈,但刚参加工作,往往会被上级或领导指派做一些简单性、操作性、流程性的工作。就我们行业来讲,可能会派你们到基层的基层去锻炼一两年,干一些最基础的工作,比如去分拣线分拣卷烟、给零售商户送货、去烟站种植、收购烟叶、去卷烟或烟叶仓库当保管员,甚至说是一些打杂跑腿的工作。而我们这些应届大学生,曾经都是学校里的高才生或者说是所谓的“天之娇子”,如今却只是一名普通员工,做着简单的工作;进的是名牌大学,学的是热门专业,但却没有获得期望的薪酬和机会。这种期望值的落差,让许多应届大学生无所适从,无法安心工作,尤其看到本单位的部分领导干部或者中层干部,无论是学历还是能力上都跟自己无法相比的时候,这种心理的落差更大。这种心理的落差将导致应届大学毕业生心态浮躁,无法看见自己的前途,越加对未来迷茫,感觉自己郁郁不得志,最后走向破罐破摔,甚至跳槽的边缘。

二是急于求成,遭受挫折后不能承受压力。

应届大学生一方面对于工作急于求成,另一方面,遭受挫折后,心理负荷较大,无法承担工作压力。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到的知识非常有限,很多书本知识由于教育的滞后性,在工作中已经过时,很多工作知识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锻炼和提高。因此,应届大学生真正参加工作之后,还需要摆正心态,放下架子,重新去学习,以使自己胜任现有工作。而且,在工作中的任何过失和错误都有可能造成本单位的经济损失,所以任何小小的失误也难免招致同事或上级的批评后者斥责,难以承受压力。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这些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释放或者化解,就可能转化成对企业或同事的抱怨,无法使自己在技能上提高,无法融入集体,同他 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造成心理失衡的现象更加严重。

三是围城思想严重,盲目感较强。

应届大学生心智还不成熟,跟同事交流过程中,往往会受外界影响,总认为自己所在的岗位、工作环境甚至行业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山望着那山高,公司的月亮不如其他公司的月亮圆,因此,越发对自己目前的状况和工作不满,这主要是因为人们思考问题时的外向型心理,总是认为所有目前的不如意都是企业和他人的错,而没有内向去思考自我,站在社会或企业的角度考虑这些问题,分不清到底是自身的原因还是公司的原因,这样造成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楚,目光短浅、眼高手低、互相攀比,正如俗话说的一样“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当不满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稍不如意就一走了之。

这三种情况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后的普遍心理。

职业规划与人生发展咨询专家徐小平曾说过,现在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缺少的东西太多。很多人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没有明确的就业意识,缺乏一定的职业素养,造成了大学生参加工作后的社会化、职业化转变的困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职业发展。

那么,如何尽快实现从学生到优秀员工的角色转变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三点:

首先,要正确地认识自我与社会,向社会化转变。

现在不少大学生在思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自我与职业的关系时,将社会化等同为“丧失自我”,并从内心排斥社会化。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从学生向员工的角色转化,表面上表现为职业化,但深层的东西其实是对于社会和自我的正确认识,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大学生工作适应最突出的障碍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不能正确地认识社会、人性、职业和他人。

在校时,我们大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容易走两种极端:一种是对于社会和人性的复杂,缺乏基本的认知和准备,过于天真和无知;另一种极端则是对社会和人性过于悲观,对现实的无奈和失望使他们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抱有强烈的抵触意识,又因为过于理想化而导致苛刻、偏激、狭隘、封闭。事实上,社会和职业既没有有些人期望的那么美好,也不如另一些人想象的那么坏,它复杂而真实,需要我们将片面的、绝对的、理性的、批判式的思维转化为感性的同情式的理解认同,用坚强而温和的眼光和胸怀去接纳,这样的人生态度和境界虽然需要一定的年龄和阅历才能达到,但职业经历能够促使我们大学生,用一种更现实、更客观、更温情的眼光来看待社会、职业和自我。我们应该牢记,在书本上、网络上抽象地批判人性,与实际地同真实的人接触的感受和看法是不一样的。

我们周围就有很多“太冲、太自我”的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和自我的结果,直接表现为社会适应能力低下和职业角色意识模糊。有一次听一个关于职业发展的报告,咨询师讲:一个公司在同一年录用过三个大学生,一个纯粹无法胜任工作;一个缺乏主动性,干什么都得告诉他,不说他就不知道该干什么;另一个太过于强势和主动,他工作是去改造别人的,还得让上司听他的。这三种类型在当今大学生当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社会对于个人的改造的力量是巨大的,个人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等待和望而却步,关键是我们要有足够的自觉,有意识地接受、完成这个改造的过程,让这个过程短一点,让自己和周围的人痛苦少一点。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大学生都能很好地作好这一点,能尽快地实现社会化的转变。

其次,要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向职业化转变。

职业素养是我们大学生角色转换的重点。在人才交流市场上,我们会常常发现,多数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希望应聘者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其实,大学生就业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离社会的实际要求肯定有很大的差距,用人单位真正看重的并不是简单的成绩单,也不是表面的学历学位,而是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经验不是阻碍我们大学生角色转化的最大难题,我们本来就是学生出生,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十几年的学习经历让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经验,参加工作后的岗位专业知识我们一定能轻松搞定,工作经验我们也一样能扎实积累。但是,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职业素养才是我们大学生的“软肋”,这些方面的欠缺在职业适应阶段都会表现出来。

那么什么是职业化呢?

从职业素养的角度而言,动态地看,职业化就是个性的发展要适应共性的要求,将外在要求内化为自我修养,按照职业要求改造自我的过程;静态地看,职业化就是训练有素、行为规范。

从外在呈现来看,职业化表现在职业资质、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方面,要充分符合工作的需要,其中知识、技能、态度尤为重要;而从内在来看,所有看得见的表现都是由看不见的价值观决定的,因此,职业化是内力的外现。如果将这二者结合起来看,职业化给人的观感是,第一层次看穿衣戴帽;第二层次看待人接物;第三层次则是看价值观。我们烟草行业的共同价值观就是“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作为烟草人,作为烟草职业人,这是我们必须要具备的价值观。

如何成为职业化员工呢?

古人云:德才兼备谓之“圣人”,德才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之谓之“君子”,才胜德之谓之“小人”。再厉害的领导、再称职的部门负责人、再优秀的员工,一旦不按要求遵守职业道德,没有了意识素养,就是不合格,就不能称之为职业人。

为帮助大家提高职业素养,尽快实现职业换型,我总结和归纳了八条注意和八条建议:

职业员工的注意,或者说是禁忌,是我们参加工作后应该避免的八种现象:

1、拒绝承担个人责任,习惯上推下卸,敷衍塞责。

2、打工心态,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时刻准备跳槽。

3、自认为是“天之骄子”,清高孤傲,不能委曲求全。

4、不主动去发现思考、解决问题。

5、没有危机和竞争意识。

6、被动心态,对同伴和工作没有兴趣和激情。

7、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独善其身,不愿主动地帮助他人。

8、借口太多,不能自动自发地努力表现。

成为职业化员工的八条建议,也是我们参加工作后应该培养的八种职业素养:

1、敬业。干工作要积极主动、自动自发,干就干得好,爱就爱得深,做就做得精。

2、服从。接受单位和领导安排的工作不讨价还价,也不要过分依赖他人。

3、感恩。感恩你的单位和同事,感恩你身边的所有人包括你的竞争对手。你所干的一切最起码要对得起你的良心,对得起你拿到手的工资。

4、超前。要有超前意识,自我管理要高标准严要求,工作标准永远要比上级领导的要求更好,想到他前边,做到他心里。当科员的要想着科长的活儿,当科长的要想着处长的活儿,当处长的要想着领导的活儿。

5、注重人品。不管做什么,先把自己的人做好。要时刻牢记:诚信源于人品,人品比能力更重要。所谓德才兼备谓之“圣人”,德才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之谓之“君子”,才胜德之谓之“小人”,就是这个道理。

6、学会包容。工作遇到挫折或受到领导或同事批评,要学会包容和换位思考。不管遇到什么?尽量让自己快乐!不要拿过去、别人、没发生、自己的烦恼折磨自己!

7、培养团队意识。学会主动帮助他人,毫无怨言。要自动自发,彼此负责,相互协作、目标统一。

8、保持竞争意识。要时常主动寻找差距、创新改善、追求卓越,每天实现自我设定目标。如果不思进取,迟早会被他人所取代。

如果大家能做到上述八点,你们就具备了优秀的职业素养,也将顺利实现职业转型,成为对企业对行业有利用价值的人才。

第三,要从现在做起,向行动化转变。

学校是一个同质性比较高的小社会、小群体,人员构成比较单一,相对比较单纯,而在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与学校相比,社会是一所更大的大学。职场文化和校园文化在时间安排、人际交往、学习方式、评价体系等很多方面都大有不同。因此,当我们在跨出大学的校门、跨入职业的门槛之际,要顺利实现社会化、职业化转变,就要从现在做起,从我们生活、工作、职业发展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向行动化转变。总结我大学毕业十来年的工作历程,在此给大家提7条建议,从现在做起,付诸行动:

1、要正确定位。大学生不是传说中的“天之骄子”,而是与别人一样的工作者,希望大家放下架子,不要高高在上,不要拈轻怕重,不要好高骛远,要摆脱“精英心态”,甘做“普通劳动者”,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2、要学会适应。不要习惯性地像在学校里一样,以对待周围老师和同学的方式与同事、上司、老板相处。千万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而是要学会适应与不同的人和谐相处,,适者生存。

3、要控制情绪。要自觉地意识到校园文化和职场文化的不同,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喜怒哀乐全表现出来,更不能随便发脾气,影响工作。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4、要热情主动。对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来说,我们更要热情、主动、外向,以尽快、尽可能地让上司、同事和周围的人愉快地接受你。这一点不要说大学生不大会考虑,我们很多人即使工作多年,或者终其一生,都不大会去考虑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能使自己的整个人,激励、感染、影响、愉悦身边的人,那将会达到超越职业化的境界。

5、要不断学习。大学里学的那些知识不是我们的救命稻草,那些看是丰富渊博的知识根本解决不了工作中的问题、满足不了我们职业发展的需要。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理念,要树立向同事、向上司、向朋友、向社会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党政理论,学习法律法规,学习专业知识和工作方法,来不断提高工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不断满足你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要。

6、要时刻反省。要有自省、自知、自觉的意识和理念,时刻注意在为人处事的细节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要学会通过工作和为人处事来发现自己的不足,使你今后能有针对性地、更加积极主动地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技能,使自己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到集体和团队。要永远记住: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检讨与改进才是成功之母。

7、要付诸行动。我们要树立在书本和知识之外的另一种学习观念:行动化的学习。社会化、职业化,或者说改变个人习性的最好方法,就是将社会化、职业化的要求落实到日常生活、工作的言谈举止上,通过改变行动来改变自己,顺利实现角色转变。

当然,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要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将社会化意识和职业素养体现为态度和行为习惯,不是一日之功,不会一帆风顺、一蹴而就,需要一个积累和准备的过程。多项调查和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职业适应和角色转化期大概需要1-3年的时间。而这1-3年的时间正是你职业生涯中最“青黄不接”的阶段:你既不像毕业时的“单纯”,又不像有四五年资历的那样能“独挡一面”,而是处于“一瓶不满,半瓶晃荡”的状态。这个时期,也许是你一生中最痛苦,变化最大,对人生的认识、体会和感悟最多的时期,但往往能够积累到你一生中第一次“从学习迈向工作”时段内宝贵的工作技能和坦然的就业心态。如果大家能顺利通过这个阶段,就将稳步踏入“职业塑造”阶段和“职业开拓”阶段,最后登上“事业成功”这个职业发展的最高阶段,实现你曾经一切的豪言壮语和海誓山盟,达到你的职业发展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