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研究计划

教学研究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研究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研究计划

教学研究计划范文第1篇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新课程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已逐渐呈现出以下特点:注重实际应用、学生是实验的主体、实验具有探究性、通过实验培养能力[1]。但实际教学中“讲实验”、“画实验”代替“做实验”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究其原因,其中之一是学生做实验的“代价”较高,主要是教师准备量大,学生进实验室麻烦,许多实验是验证性的,不做也不影响学生考试成绩等等。长期下来,学生失去了探究的兴趣与动力,做实验也都变成了纸上谈兵。

在该背景下,各地的学科教室应势而建。学科教室是以服务师生学科教与学为宗旨,促进学生在内生动力驱使下主动学习的学科环境和学科资源的有效配置。它要求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逻辑起点,构建学科情境,配置丰富的学科资源,开展学科教学、实验(体验)和研究,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今年我校新校改建完成,学科教室的建设为化学实验教学研究提供了环境、平台保障。

1 化学学科教室的建设

1.1 基本布局与结构

我校的化学学科教室是一间多功能的教室,它集普通教室、化学实验室、实验准备室功能于一体,由专人负责的供教师和学生研究与学习化学的场所。它的布局与结构如图1所示。

该学科教室设置了48个座位,平时教师讲课时,中间可坐32位学生,两边实验台边可坐16位学生。学生实验时,中间的学生分组到两边的实验台,实验结束回到原座位。

三边柜子里存放平时实验所用的仪器与药品,黑板、多媒体设备等与普通教室一样,还设置了高拍仪,可用于拍摄学生实验操作过程等。几台电脑可供学生查阅资料、播放视频等。

1.2 空间布置

教室四周的墙壁上挂了一些长期性和阶段性的挂图,如:元素周期表,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图,过滤装置图,蒸发装置图等。我们还特意开辟出一块展示园地,将学生自创实验的照片及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进行展示。

教室后仪器药品柜的上方陈列了一些化学教学模型,如:初中常见的原子、分子结构模型等。中控台上放了一些化学杂志、化学资料,方便师生随时查阅。

总之,学科教室的布置有浓烈的化学学科气氛,让师生走进教室就产生“我的教学(学习)我做主”的自豪感,教室里丰富的化学学习资源也让师生产生“物为我所用的”责任意识与自律意识[2]。

2 基于学科教室的实验内容设计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校实际,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安排和组织学生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燃烧的条件”是学生应该完成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验活动。事实上,学生很少有时间深入观察、思考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即使生活中的火柴等物品很多学生甚至没有接触过,所以光凭学生的生活经验很难让学生理解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我们可以把学生的经验基础和相关心理作为化学实验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基于学科教室设计系列实验,使实验的安排具有一定的序列性,以提高和强化其教学效果,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3]。

2.1 “燃烧与灭火”系列实验内容设计

以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中的“燃烧与灭火”的知识为例设计系列探究实验(见表1)。

2.2 实验实施

五个系列实验的设计,既注重了基础性,又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不同的实验有不同的要求及实施方式:

实验1:让两位学生配合完成。实验前提醒学生:将手帕(或餐巾纸)放在混合液中浸透,然后取出拧干,用坩埚钳夹着点燃,燃烧时轻轻抖动。

实验2:这组对比实验过于复杂,在教室无法完成。应充分利用学科教室的多媒体电化教学设备,把实验过程制成教学软件在课堂上放映,学生也可以课后在电脑上自行观看。

实验3:这是一个改进实验,将原来的开放式装置改成封闭式装置,学科教室还装有排气扇,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学生4~6人一组,实验现象明显,效果好。既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实验4:要使燃着的蜡烛熄灭有哪些方法?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实验,提供蜡烛、火柴、镊子、剪刀等仪器和用品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将蜡烛熄灭。该实验充分体现了学科教室的优势:仪器、水等用品即时可取。既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实验5:看似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明白了:物质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烟尘等密度小于空气,会上浮,所以发生火灾时接近地面的区域是比较安全的,学生由此懂得了自救的原理和方法。该实验可?学生课堂上做,也可课后在学科教室自行完成。

3 学科教室对实验教学的作用

学科教室的建立和建设,改变了原来为了做实验而去实验室的现象,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实验的机会,体现出以下几个优势:

3.1 同步性

化学学科教室由我们化学教师管理,所有的化学课均在学科教室里上,避免了每次实验都要去实验室的麻烦。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相应的实验操作马上就能实现,达到了理论学习与实验同步的目的,使化学教?W回归其学科本质。如:当学生学习到溶液的配制时,通常都是在教室先学习溶液配制的方法、步骤,这种理论学习相当于是纸上谈兵,然后到实验室做配制溶液的实验,知识的学习和实验两条线分开,不利于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学科教室,就可由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操作,总结出溶液配制的方法、步骤,体会到配制过程中应注意的一系列细节,否则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就会有偏差。

3.2 即时性

在化学课堂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讲到某个难点知识时会发现借助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但因没有提前准备实验而只能作罢。在学科教室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只需打开柜子就能取到所需器材,学生当场实验,既解决了利用相关资源的难点,又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

3.3 延时性

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原理、构建认知体系。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只有在我们安排的实验课上,学生才有机会动手实践。但有了学科教室后,学生可利用中午、自习课等时间到学科教室或完成自己在课堂上没有做好的实验,或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的实验探究从课上延伸到了课下。

3.4 数字化

教学研究计划范文第2篇

一、化学实验中学生的心理现象分析

实验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现象多种多样,较为复杂,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趣味心理。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学生的第一感觉是“有趣”。这种有趣大体上有3种情况:①对化学实验中的各种变化所发生的“奇特现象”产生直接兴趣;②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产生兴趣;③对化学实验现象“背后”的原理产生兴趣。

2.放松心理。在化学课堂上学生感觉“受制于人”,被动学习,没有太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一走进实验室,一方面是空间变化而感到的相对轻松,更主要的是,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实验,可以积极尝试、自主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实验的探索。

3.好动心理。在化学实验中,学生都有一种简单的“冲动”,没有明确实验目的,没有熟悉实验过程,就急于求成,匆忙实验。

4.探究心理。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究的学习过程。化学实验就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将“有待验证、加深理解、综合应用”的理论知识进行探究的过程。探究心理是引导学生顺利进行化学实验的一种动力。

5.怀疑心理。“怀疑是问题的源泉。”面对书本知识的描述,有些学生不习惯被动地接受教材上的知识,经常要问“为什么”,因此,学生带着怀疑的心理走进化学实验,以检验教材上的说法是否正确。

6.轻视心理。在化学课程的学习中,有的学生存在重理论、轻实验,对实验课敷衍了事的心理。

7.畏难心理。在实验过程中,许多学生一遇到困难就退缩,习惯人云亦云,草草了结。

8.紧张心理。化学实验中有些物质如浓硫酸、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一氧化碳有剧毒等,若使用不当极易造成意外伤害;有些化学实验反应非常剧烈,如氢气与空气的混合物点燃会爆炸等。这些因素都容易引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恐惧心理,影响学习效率。

9.依赖心理。依赖心理是指少数学生所形成的不发挥学习主观能动作用而让老师“推着走”的不良习惯。比如,很多学生进入实验室后总是在观望,看看别人怎么做,好生搬硬套。

10.造假心理。实验是一项非常精确的事情,温度的高低、时间的长短、药品的用量等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所以即使是训练有素的实验老师出现与实验结果不符的现象也是很正常的。然而,在我们实验中,学生却很少出现失败,他们的实验报告总是与实验要求相一致。学生害怕实验不成功会受到教师批评,因此就凭书本上的知识去应付或者抄袭其他同学的实验报告,这就使实验失去了应有的教学功能。

二、积极心理学关照下的化学实验指导策略

我们认为,心理现象对于正在成长、学习中的学生而言,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对此,不能简单地以优劣、好坏来评价,关键在于教师的积极引导与教育。

1.创造情境,给学生“一片心中的绿地”。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实验室里,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也是巨大的。所以,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新奇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书本上无法获得的化学知识和技能。

2.积极鼓励,给学生“一个欣赏的眼光”。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赞赏。教师的一次点头、一个微笑、一句表扬就如同“一场知时节的好雨”,赋予“幼苗”向上的信心和力量。所以,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与课堂教学设计不同步的“现象”,比如随意的提问、学生的笑声、紧张的表情、轻声的惊讶等等,要给予一定的宽容。我们不妨多俯身倾听学生的心声,走近他们的实验,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做好化学实验的信心。

3.培养毅力,给学生“一把利剑”。积极心理学认为好奇是人们的共同心理。中学生好奇心很强,对实验课常有一种神秘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有些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屁股未坐稳就迫不及待地动这动那,实验器材乱拿、试剂乱加,总想自己先搞个什么“新”发现。这些就是意志力不够、自控能力差的具体表现。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一定要再三强调实验室纪律,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安静,不能高声谈笑,更不能“热血沸腾”。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些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将对实验的“好奇心”转化为“我有能力做好实验”的信心和“不怕困难”的意志力。

4.打破常规,给学生“一把思维的钥匙”。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习惯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问题,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思维定式。有些学生在实验中往往会把生活中的定式迁移到实验中,导致实验不规范,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另外,传统的实验有很多验证性实验,实验结果在课本中已经有了描述,学生实验前就已经有所了解,观察现象时就不会去主动地发现,而是等待书中描述的实验结果的出现,久而久之,学生就变得懒于观察、思考。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既要注重规范,又要创造性地开展实验,既要等待实验结果,更要期盼实验“奇迹”。

教学研究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药学专业是一门实验学科,要求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1-2];同时,伴随着医药产业的飞速发展,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逐渐成为决定药学专业学生就业率与就业满意度的决定因素。有机化学实验作为药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后续实验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原有的实验教学体系已经无法满足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因此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1改革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在改革前,教学团队曾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项“你认为如何做,可以提高你的实验动手能力?”的问题,在收回的81份问卷中,有56.7的学生回答“需要改革实验开设内容”,由此可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的迫切性和必要性[3-4]。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为72学时,于第二、第三学期开设,分别称为有机化学实验Ⅰ和有机化学实验Ⅱ,每学期均为36学时。改革前后实验开设内容及学时数如表1所示。改革后,在实验内容、顺序等方面都做了合理的调整和改变。有机化学实验Ⅰ(见表1序号1~8)侧重于基础实验。对比改革前后,删除了有机化学实验Ⅰ中的两个性质实验。多年来,常有学生反映性质实验效果很差,因为理论滞后于实验,即使预习了还是搞不懂反应原理,实验时“照方抓药”,学生“动手不动脑”,整个实验过程糊里糊涂;据此删除性质实验,将它放在理论讲解时视频观看。这种做法得到了师生的一致欢迎,既避免使用易挥发的醛、酮、醇、酚、醚等有机物,减轻了实验室的味道,也减少了这些有机物对环境的污染,加强了有机化学实验内容的“绿色化”[5-6]。在实验顺序上,将“熔点测定”安排为第1个实验,紧随其后的第2个实验是“蒸馏和沸点测点”。实验2包括两个基础实验,可以利用它们进行有机物的沸点测定,“蒸馏”是常量法,“沸点测定”是微量法,学生可以做一个对比。前两个实验中,“熔点测点”和“沸点测定”所用装置一样,都需要提勒管,由于学生在第1个实验中已经学习了“熔点测点”,所以在做“沸点测定”时就能很快领悟。升华和萃取也是两个重要的基本操作,改革后在设置上进行了巧妙的安排;其中“萃取”实验安排在“水蒸气蒸馏和萃取”中,首先利用“水蒸气蒸馏”实验萃取中药徐长卿中的丹皮酚,因为是混合物,再利用“萃取”实验进行分离;而“升华”实验则安排在“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中,较之改革前升华粗碘的实验,环保安全了很多,体现了绿色化学的思想。改革前,“液体有机物常用物理常数的测定”实验包括了“沸点测定”和“折光率测定”两个基础实验,因为改革后“沸点测定”已经安排在第2个实验中,“折光率测定”则安排在“乙酸乙酯的合成”中,即合成出的乙酸乙酯进行提纯后,再测定其折光率并与文献值比较;将实验学时数从原来的6学时调整为时。这样的安排使学生对“升华和萃取”和“液体有机物常用物理常数的测定”这些基本实验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认可。有机化学实验Ⅰ除了基础实验外,还安排了“乙酸乙酯的合成”和“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这两个综合性实验,这是对前面常用基本操作的一个巩固。有机化学实验Ⅱ(见表1序号9~14)则完全是提高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团队精选了不同的反应类型,如亲核取代反应、亲电取代反应、消除反应、氧化反应以及乙酰化反应等,将有机化学反应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同时也对基本操作技能进一步熟练强化。经过与同行教师反复讨论和同学生座谈等形式,现阶段有机化学实验内容的安排和顺序的设置既符合目前本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又非常有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

2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同样,在多次学生问卷调差中,90的学生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关系民主、互动、融洽”,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参与教学的强烈愿望。基于此,在实验教学中,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自己积极参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验开始前,需要对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及问题进行讲解,这个环节现在基本上以学生为主体来完成,即由学生自己讲解、教师补充引导、中间穿插提问讨论等。在这个环节的实践上,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认真准备,常常超出教师的期望。例如在实验装置的安装上,刚开始的“蒸馏”实验的安装由带教老师演示完成,告诉学生实验装置的安装一定要做到规范、准确、稳固和美观,并详细讲解其中操作技巧,以后实验课出现的实验装置均由学生来做示范安装,师生共同指出其优、缺点进行点评,经过两个学期的训练,学生们在基本操作的熟练性、规范性和正确性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防止实验事故的发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其创造性思维。例如在重结晶这个操作中,有些学生产品质量不好,我们就让学生自己来回答这个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对重结晶整个操作的分析,来帮助他们认识问题的存在,这样实践的结果,我们发现以前反复出现的错误,现在学生可以很快克服了。每次实验结束时,带教老师都要记录每位同学本次实验的结果,然后进行评比讨论,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班级学习风气。例如对于合成实验的最终产品,教师会让每组学生写上组号,摆放在一起,大家来评出产品的好坏。这时学生们情绪高昂,讨论热烈,做得好的学生开心自豪,做得差的学生也不服输,有些学生要求重做,我们都给予了满足。对于做得好的学生,在受到表扬的同时,也要求他们在下次课堂上将成功经验分享给大家。尤其对于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带教老师要抓住机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寻找到原因后,再批准学生重新开始实验。这种做法无疑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而且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的能力。经过我们大家反复实践,上述这些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施,对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7-11]。

3改革考核体系,客观评价学生实验成绩

教学研究计划范文第4篇

1轮滑课教学内容

1.1陆地部分和准备活动

陆地部分教学能够为学生留下充足的准备时间,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体会和模仿动作的机会,因此是轮滑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2]。轮滑课的陆地教学通常经历以下几个阶段:首先,采取游戏和慢跑的方法来进行热身;其次,在热身之后进行徒手操和专项操练习;最后,在练习之后进行动作模仿训练。轮滑的动作模仿包括:基本姿势、侧蹬收腿、后引收腿、滑行等,模仿的时间大概15min,每次模仿2~3个动作,每个动作2~3组,期间休息3min左右,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延长或缩短模仿练习。陆地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体验机会,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基本的动作观念,并通过陆地练习来增加自己的专业素质。

1.2穿戴护具和轮滑鞋的方法

教授学生穿戴护具和轮滑鞋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还可以促使学生提高安全防护意识。学生穿戴护具时要遵守从上至下的原则,先戴头盔,再戴护肘、护膝,然后坐在地上穿轮滑鞋,最后再戴好手套。

1.3基本的技术教学

1.3.1原地站立及踏步这是轮滑技术教学的第一步,在此环节中,学生需要先单膝跪地,并把脚成外八字形蹲立,双手重叠放在支撑腿上,随后身体前倾,并借助双手传给支撑腿的力迅速向前抬腿,双脚仍然呈外八字,身体前倾,团身收腹,两腿微屈,同时两臂向前平举,使身体呈站立姿势。

1.3.2向前踏步及自我保护以保持基本姿势为基础,使两脚仍然呈外八字形并向前踏步,开始练习时步伐幅度要小,因为此阶段的学生仍然处于初始阶段,因此平衡感和关节力量尚不到位,如果急于求成则很容易摔倒[3]。在这一环节,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是教学关键。教师在教学时要讲清楚护具的功能和自我保护的方法,并帮助学生养成自我保护的习惯。在发生失衡时,学生首先要屈膝、弯腰、两臂前伸,然后保证自己的膝先着地,肘再着地,最后手掌着地,手指和头抬起。1.3.3直线滑行及停止方法当学生在学习直线滑行时,需要保持两腿蹬地的姿势,同时完成收腿、着地、支撑滑行的动作,如果是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可先采取单腿蹬地,单腿支撑的姿势来进行练习,当熟练之后再过渡到双腿姿势。直线滑行可在2~3课时内完成,练习时间以每节课30min为宜,距离在50~100m之间,并进行6~8组次的训练。轮滑训练的停止方法主要有两种:(1“)T”字停止法,此种方法是将重心放在支撑腿上,并将浮腿横移轮架与前进方向形成90度角,以此来减缓滑行的速度;(2)“八”字停止法,此种方法就是将脚扣成内八字,以此来减缓滑行速度,这种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用力不要过猛,并顺应滑行方向加力,以此来保持平衡。

1.3.4弯道滑行弯道滑行是轮滑当中最有难度的一个环节,也是开始由交叉踏步转移到单腿蹬动的环节。在这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2~3个课时内完成教学,每节课的练习时间为0.5h左右。此外,在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直滑和弯滑后,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绕圈滑行[4]。

1.4脱护具和轮滑鞋及其放松整理

在脱护具和轮滑鞋时,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进行。脱护具的顺序是从下至上的。首先,要坐在地上,先脱手套,接下来脱鞋;然后是脱护膝、护肘、头盔;最后将护具整理完毕。在这些活动结束之后,学生要进行放松整理,一般情况下,教师会选择慢跑或放松操的形式来进行此项环节。

2轮滑课教学方法探究

2.1分段法

轮滑是一种多关节、多部位同时参加的运动,因此为了尽快掌握动作要领,教师可以将各个动作进行分解教学。对于简单的动作,可以选择完整教学法;对于复杂的动作,可以采用部位教学法。平衡能力是轮滑技术的基础,同时也是轮滑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需要特别注意对此项能力的训练,轮滑的平衡能力分为:双支撑平衡、单支撑平衡、快速滑行平衡等[5]。在训练平衡能力时可以先学习头部动作,然后再学习摆臂动作,最后学习腿部动作,当学生能够掌握所有动作要领时,再进行综合练习。

2.2衔接法

衔接法主要用于直线轮滑技术和弯道轮滑技术中,它是一种动作衔接方法,主要是在学生掌握动作要领之后将各个分解动作进行衔接。对于一些难度较大、较复杂的动作,例如蹬地、收腿、着地等,教师为了保证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动作,一般采取分解教学法来进行动作教学,但当学生掌握动作要领之后,就需要将各个分解动作进行连接,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真正掌握轮滑技术。

2.3示范法

示范法是轮滑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在轮滑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完整示范和分解示范来进行教学,完整示范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动作全貌,还可以促使学生建立起对于动作的完整概念。分解示范教学主要用于复杂动作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感知动作细节,从而使学生更加了解各个动作的关键点,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领。示范教学法通常采用正面示范、侧面示范、背面示范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在做示范动作时,要考虑场地、教学内容和环境等多种因素,再根据教学的难易程度来选择适合的示范方法。

2.4讲解法

在轮滑课教学当中,教师还可以选择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对动作要领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楚、明确的了解动作要领[6]。教师在讲解动作要领时,要注意讲解的技巧,一般情况下需要根据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选择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技术内容进行讲解,同时,讲解要有重点、有中心,并且要营造一个和谐自然的课堂气氛,只有这样,讲解法才能够真正实现它自身的功能。

2.5意念法

意念法主要是通过概念模拟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顺轮滑教学要领,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概念。如果在模拟过程中出现不合格的模拟形象时,教师需要及时进行调整纠正,以便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程序和动作定型。此种教学法常与实践法相结合进行教学,这种结合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动作要领,还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专项技能。

2.6电教法

电教法主要是通过电子信息技术来进行轮滑教学,其主要的教学技术手段包括电影、录像、动画等。电教法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展示轮滑动作视频,为学生提供多样的了解渠道。在电教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正确动作和优秀运动员的先进技术,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3结语

教学研究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 情境教学 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58-01

一、化学教学中情境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一)情境教学设计是新课程改的要求

新课改下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素质的培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环境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要能够真正将学生融入到学习环境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这一要求在教学中进行情境设计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初中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更应当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情境教学设计,将课程内容与实际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的学以致用。

(二)化学课程本身需要情境设计

作为初中化学,由于内容上的原理性较强,单一的授课方式有时对刚刚接触化学的初中生来说确实存在理解上的难度,因此通过教学情境设计,密切与初中生个体、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对提高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是很有必要的。此外,化学本身就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通过情境教学设计将其展现出来,对于学生们理解和应用化学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现状需要情境教学设计

当前在大多初中,化学教学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低,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尤其是在探索和合作学习方面都是较为缺乏的,究其原因与化学课程内容的枯燥、教学方式的单一有很大的关系。这也反映出初中化学教师授课的问题,教师在化学教学中教学思想守旧、缺乏对教学的设计、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等。从以上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看出初中化学教学当前十分需要情境教学设计。

二、化学教学情境教学设计的对策

无论是哪一门课程的学习都是教与学的结合,因此在教学设计上也应当从教和学两方面进行考虑,以下笔者结合初中化学教学的教c学进行情境设计的对策分析。

(一)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情境设计

在新课改中重点强调的一点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设计中就要根据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设计,结合初中化学的课程特点,进行情境设计时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是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进行教学情境设计,初中生在生活认识方面已经较为全面,因此将生活中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现象搬到课堂教学中不但能够吸引他们的兴趣,还能够解释生活中一些问题的原因,无论对其学习还是生活都是具有积极作用的,例如分析燃烧与灭火的生活情境。

二是设计初中生感兴趣的实验,实验是最直观的情境,化学是一门离不开实验的课程,虽然当前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也经常进行一些实验展示,但是总是以安全等原因缺乏学生的参与,实际上实验应当包含教师展示和学生动手两个方面,因为只有让学生参与实验才能最大程度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才能让他们获得最真实和直接的感受,因此初中化学教学在实验这方面应当注重学生的参与,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亲手完成实验,例如一些较为安全的溶液的形成实验就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

三是结合网络新闻创设教学情境,当前初中生在信息获取上大多数的是从网络中获得,网络中的一些新闻事件也往往引起他们的关注,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讲到他们关注的话题也是能够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的。在化学教学的情境设计中可以巧妙的利用这一点创设情境,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情境中分析其中的化学问题。例如结合新闻中屡屡关注的雾霾问题,进行化学元素的分析对学生不但具有化学教学的意义,还能够让学生将知识传播出去,达到教育社会的目的。

(二)加强教师的能力素质提高,促进教学情境设计能力提升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情境教学设计是一种能力的展现,只有教师具备一定的能力素质才能设计出高水平的教学情境,因此一定要加强能力素质的提高。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情境设计是丰富的,除了实验还包括巧妙的问题引起的话题讨论、利用多媒体进行的画面、影像展示等。当前初中学校大多数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如何有效的利用是值得教学研究的,多媒体是一种展示,但不仅是将课本内容进行展示,而是利用多媒体在声音、图像、动画方面的优势给学生带来更具有吸引力的展示,达到强化性的传播效果,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是对于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还是从新闻、网络中看到的一些现象,对于初中生来说有时并不能够准确认识,在化学教学中将其进行分解或者慢镜头播放,让学生更真实的观察,对于解释化学现象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十分有效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