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教导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着学生的演唱效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歌唱理念。歌唱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有机活动,是呼吸、发声、共鸣、语言共同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首先教师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声乐歌唱的理论。其次,教师要阐述呼吸、发声、共鸣、语言之间的关系。第一,它们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他们之间的运作是一个有机活动,而不是某一活动起决定性作用。第二,呼吸和发声是对立统一的,没有正确的呼吸就没有良好的发声效果。第三,歌唱语言和共鸣是对立统一的,“从口腔的后咽腔念字”才能使二者达到平衡。最后,教师应该用浅显易懂的生活化的语言引导学生。例如,不能让学生认为唱歌时声音大就好,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声音的大小是相对的,它是随着音乐内涵而发生变化的。如果一首声乐作品的声音很大、音量很强,那么音乐就不复存在了,声乐艺术的审美就不会产生了。所以,声乐教师的教学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二、模仿与特色
模仿是声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也会经常情不自禁地模仿那些优秀的歌唱家,而且很多学生也从中感受到了声乐艺术的美,增加了对声乐艺术学习的热情,但是依然有很多的学生处于错误的模仿学习阶段,对于这一问题,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荷伯特•凯萨利认为“:对于这类问题,作为一个学生你也许会反驳道,你已经模仿,或已经试着模仿这些声音的效果,由于这样做而使你自己的发声已经得到改善。我们承认这种可能性,这种想法很好,但这只是初步的,我们希望强调的是:通过那种模仿的方法是否能够得到根本的知识呢?”问题已经提出来了,即西方早期的声乐教育也是靠模仿来完成教学。模仿本身并没有错,但有些不具备一定声乐知识的学生会钻死胡同,走入声乐学习的误区。鉴于此,模仿要具备一定条件,要有一定限度,且一定要在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进行有选择性的模仿。第一,每个人的嗓音都是独特的,因此模仿者不应该在那些很细微的差异中寻求共同点。如果一定要寻求共同点,那么只能强迫自己的心理和发声器官改变自然的发声状态,但这样容易对声带和其他的发声器官带来严重的伤害。因为“人体发声既是参与发声的各器官间的一种精确的生理运动,也是受大脑高级神经活动所支配的一种审美心理反映。如果这种审美反映偏离了嗓音发展的实际,也就必然会影响到嗓音的健康”。同时,如果大家都去模仿就会失去个人特色,那就只有共性没有特性了,到时候就真的是“千人一面”了,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这时教师就应该设法引导学生,挖掘学生的特点。模仿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像”而失去自我,主要目的还是从他人身上找到优秀的、值得学习的地方,从而提高自己。第二,模仿的实质是为了创新。已经具备一定技术水平的学生可以自行处理歌曲。当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演唱比原作和很多演唱者更能展示歌唱技术时,就会激发创新的欲望,达到创新的目的。
三、结论
作者:聂东明 唐祥德 周炎林 聂春芳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系
正如有学者指出,师生交互关系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认知、交流产生情感,表现在行为中的共鸣等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师生交互吸引的教学过程。它包含有教学互活动与社会互活动[4]。据此,我们可以将数学课堂教学交互冲突分成两类:数学课堂教学实质互冲突和数学课堂教学人际关系交互冲突。数学课堂教学交互冲突的表现形式数学课堂教学人际关系交互冲突的表现形式与一般课堂教学冲突具有相似性,主要反映在师生的人际关系上,具体表现为师生在数学教学交互过程中心理关系的冲突,包括师生之间亲密性、融洽性、协调性及合作性方面的冲突,从心理成分构成看,主要是情感和行为的冲突。这类冲突对师生的认识、情感、态度等都有重要影响,既影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教师的职业信念,也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数学课堂教学实质互冲突主要表现在:数学语言符号系统引发的冲突和师生、生生之间数学认知水平差异引发的冲突。数学作为一种科学的语言,因为其特定的符号、词汇和句法而形成一个独立且特殊的系统。数学课堂教学交互活动中,师生需要借助这种特殊的语言符号系统去进行数学地交流互动,去探索数学世界的特殊规律,由此会引发和形成交互冲突。引发师生、生生之间交互冲突的数学认知水平差异,具体体现在数学抽象能力、数学严谨性和数学应用能力的差异三个方面。在数学教学交互过程中,因为数学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数学抽象、数学严谨和数学应用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上存在差异,导致数学教师和不同的学生群体对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目标、数学思维方式、数学价值观念等认识和反应出现矛盾,从而形成冲突。数学教学交互过程中,数学抽象能力差异的反映是,部分交互参与者(教师和抽象水平高的学生)往往能够较快地从所呈现的现实材料或者数学材料中,撇开研究对象的具体内容,合理保留下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等数学形式化的思维材料,而其他交互参与者则由于对数学以逻辑为链条的形式化符号系统理解不深,容易陷在具体材料中;数学严谨性上的差异的反映是,部分交互参与者(教师和严谨性强的学生)能够做到对数学语言掌握较好、使用规范,对数学结论的叙述精炼、准确,进而推理严密、逻辑严谨,而其他交互参与者却往往会在思维和表达中留下许多的漏洞;数学应用能力上的差异的反映是,部分交互参与者(教师和应用能力强的学生)既能够比较容易地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来,也能够较快地将数学思想方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而其他交互参与者却往往在碰到实际问题时会束手无策。这些差异使得数学课堂始终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使得数学教学交互经常被迫中断或者需要进行转换。
数学课堂教学交互冲突与一般课堂交往冲突一样,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但无论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只要管理和利用得当,都可以产生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像有学者指出的,教学冲突是一种文化冲突、共有冲突和建设性冲突[5],我们应该更深刻地看到它积极的建设性的意义。(一)数学课堂教学交互冲突的积极影响及利用数学课堂教学交互冲突的积极影响表现在可以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创造力生成、稳定课堂教学秩序等方面[2]。对于学生而言,在数学课堂教学交互活动中,学生常常为获得教师的关注和喜爱,争取多一些与教师的交流互动的机会而努力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当其观点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挑战时,该学生就会重新审视和重新评估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激发其学习动机,促使其得出更有创造性的观点,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创造力的生成。对于数学教师,数学课堂中产生的人际关系交互冲突会使教师更加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师生、生生之间和谐人际关系的培养,教学实质互冲突则会促使教师更勤于钻研教材,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知识的传授,数学技能的掌握,数学思想的交流,以及学生智能的发展和品德的养成等,所有的教育任务的完成,有赖于良好的数学课堂师生关系的建立,有赖于数学课堂教学交互的顺利进行。而数学课堂教学的交互冲突的积极影响正是反映了这种意义上师生关系的和谐性和教学交互的有序性。数学课堂教学交互冲突的积极影响(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交互冲突的功能)随着交互冲突的产生和形成而起作用,它是客观存在的,往往在数学教学交互过程中自然生成,不需要教师加以特别管理就能对数学教学交互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数学课堂教学交互冲突的消极影响及利用一般地,数学课堂交互冲突的消极影响表现是,会有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诱发非理性人际行为等方面的反映[2]。对教师而言,数学课堂教学交互冲突最明显的消极影响就是扰乱了课堂秩序,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因为交互冲突一旦发生,数学课堂教学交互参与者势必会耗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教学目标的实现就会遇到障碍。另外,面对交互冲突,部分老师会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对教学和学生失去信心,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时数学课堂教学交互无法进行下去的原因,是教师始终守着知识“权威”,教学交互要按照教师预定的方式进行,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预设的标准答案时,教师不予认可,于是产生了交互冲突,课堂交互难以继续。对学生而言,交互冲突会使师生或生生产生对立情绪,形成不和谐的师生或生生关系,当师生或生生人际关系不和谐时,学生就会感到心存压力,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产生恐惧心理。在学生眼中,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次鼓励,都具有特殊的意义。面对师生交互冲突,学生会胆怯,会害怕,这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的发挥,抑制了学生创新,勇于探求精神的发挥,甚至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导致心理功能下降。数学课堂教学交互中,如何化解矛盾、疏通障碍,教师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在交互过程中的主导或者组织作用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有效利用消极冲突上。有学者提出了冲突管理与利用的一些原则性方法,比如,建构良性人际关系、重建师生之间的信任、重构师生沟通平台、加强协商合作、加深理解、建构课堂文化共同体等等[2]。这些原则方法应该也适用于数学教学交互冲突消极影响的疏导和化解。另外,数学教师利用交互冲突的消极影响时,还需要根据数学教学交互冲突的特殊表现形式,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首先,要把握数学教学实质互冲突产生的消极影响。要正视师生数学抽象能力、严谨性和应用能力方面存在差异的客观现实,认真分析差异的具体表现,切实了解差异的程度,准确把握差异带来的交互冲突的不利影响。其次,积极搭建化解交互冲突消极影响的“脚手架”。这里所谓的“脚手架”,是指针对师生在数学认知上的差异,为防止交互冲突消极影响的产生而采取的数学课堂殊的方法和策略,或者可以说是为数学教学交互的顺利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搭建疏导交互冲突的“脚手架”,既要从认知方面进行,也要从情感方面着手。认知方面是指,数学教师根据数学教学交互参与者对数学理解和认知的差异,合理设计问题情境,分层次给学生指明认知方向,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在不同水平的参与者之间搭桥铺路,保证教学交互的顺利进行;情感方面是指,数学教师通过恰当评价数学交互活动的效果,使每位学生均能感受到教师的期望,以此激发全体学生参与教学交互的欲望,让教学交互得以有序开展。关于数学课堂教学交互冲突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还有许多问题(比如数学课堂教学交互冲突的性质、特征、产生过程、教学案例等等)有待于数学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河南民间舞蹈艺术影响力巨大,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其艺术特征向人们展示了独特的艺术品质和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可以纳入高校艺术教育体系中。同时,河南民间舞蹈需要借助艺术教育平台提高自身影响力,获得长足发展。
(一)河南民间舞蹈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河南自古以来便处于华夏中心区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河南民间舞蹈不仅是华夏文明的标志之一,而且深刻影响着中华舞蹈艺术的发展。“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切舞蹈意识得以发展的源泉,它用人类的形体动作表现社会生活,不仅表现民俗民风,还展示人们的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河南民间舞蹈在历代正史、野史中均有大量记载,见证了河南民间舞蹈艺术跨越历史长河,流传千载的传承。通过汇总这些材料发现:河南民间舞蹈所蕴含的厚重文化底蕴。此外,古代河南曾长期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许多源于古代国家礼仪的音乐舞蹈流入民间后,被历代民间艺人继承下来,保留了中国古代音乐舞蹈文化,造就了河南民间舞蹈讲传统、重传承的风貌。河南民间舞蹈表演具有规范性程式,其中被严格规定的流程、动作模式、曲牌以及表象性动作,都证明其源于古代祭祀、礼仪等社会活动。河南民间艺人,最为普遍的艺术追求就是“地道”。一方面,这里“地道”的通俗理解为“够不够味”“正不正宗”,也就是技术、表演等是否达到标准;另一方面,河南民间艺人心目中的“地道”,除了技术、表演标准外,还包含着“合不合规矩”“合不合套路”“符不符老样儿”的含义。在许多地方,遵循老辈流传下来的“规矩套路”是第一位的,甚至高于当下某些审美需求,这是河南民间舞蹈能够成为传统文化载体的原因之一。总之,通过深入研究可知,河南民间舞蹈艺术包含着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
(二)河南民间舞蹈艺术融合了多方特色
河南是中国舞蹈的发源地之一,在中国舞蹈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河南民间舞蹈不仅融合了南北方舞蹈文化,还融合了中原地区与其他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国内与国外的舞蹈文化。1.中原地区与其他地区舞蹈文化的融合历史上中原地区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便有“逐鹿中原”“问鼎中原”之说,因战乱造成中原政权南迁的魏晋南北朝、两宋和明末,是南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文化大交流融合的高密度时期,“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征战造成的后果不同,中华民族具有极强文化溶解力。其他民族在进入中原后,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会被同化并且这种同化程度极为深刻,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文化样式等多样化的有机融合”。这种有机融合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河南的民间舞蹈中保留着大量外来因素,成为了舞蹈发展史的活化石。如“客家”是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而形成的民系,像这样大规模的中原居民南迁,还有北宋到南宋、明代到南明以及之后的台湾郑明政权,这些都是河南舞蹈传播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历史上中原居民数次大规模南迁,促进了河南舞蹈文化的全国传播,及其与各地舞蹈文化的高度融合。2.汉族与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融合历史上中原地区多次发生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政权更替,客观上促进了河南民间舞蹈文化所属的汉文化体系与少数民族文化体系的交流、融合。据史籍记载,河南舞蹈文化同少数民族舞蹈文化融合的范例不胜枚举。如南北朝时期鲜卑入主洛阳,带来了舞蹈文化的交流融合;云南纳西古乐源于汉族的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音乐的传播和发展,与之相对应的舞蹈也出现了融合;清代河南项城流传至今的“回民秧歌”,深刻体现出了汉族传统舞蹈对少数民族舞蹈的影响。3.国内与国外舞蹈文化的融合河南所处的中原地区一直以来都是汉文化的核心区域,它对整个世界,尤其是东北亚和东南亚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随着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开展,河南舞蹈文化流传到了世界多个国家、地区,实现了国内与国外舞蹈文化的融合。
二、河南民间舞蹈与高校艺术教育的融合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办学特色越来越受到重视,提高办学品位、打造鲜明的办学特色,无疑是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的当务之急和生存之要。所谓办学特色,“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符合办学规律且被社会公认的独特办学风貌”,它既是一所高校个性特征的体现和面向社会的名片,又是其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高校有四大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其中“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指的就是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高校与区域社会文化相结合,并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是一所高校打造办学特色、增强自身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一)河南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需要借助艺术教育平台
根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3年底,被收录到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的河南民间舞蹈有四十余个,其中既有周口沈丘县《槐店文狮子》、开封兰考县《麒麟舞》、焦作博爱县《苏家作龙凤灯》、焦作沁阳《高台火轿》、安阳汤阴县《跑帷子》、郑州巩义《小相狮舞》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有鹤壁市《金龟舞》、周口沈丘县《扑蝶舞》、信阳潢川县《火淋子》、新乡县《小宋佛高跷》《小冀背装》、周口项城《项城肘阁》、安阳县《吕村战鼓》、三门峡灵宝市《王家热锣鼓》、许昌长葛《莲花灯舞》、焦作温县《虎舞》、南阳南召县《云彩灯》、开封兰考县《卧拐秧歌》、洛阳新安县《九连灯》、商丘市《庆丰花鼓》等,极具地方特色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借助非遗保护平台,在文化传承、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虽然河南民间舞蹈艺术有其自身的生存能力,但面对飞速发展的新信息时代,其传承难免会受到影响,为了保障这些民间舞蹈艺术得以良好传承,需要借助地方高校的艺术教育平台。因此,民间舞蹈艺术在教育系统中的拓展,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文化的源远流长离不开教育的传承,将民间艺术纳入学科教育保护体系,是民间艺术资源保护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将河南民间舞蹈艺术纳入到教育体系中,不仅可以提高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提升艺术教育的品质,而且可以扩大河南民间舞蹈艺术的社会影响力,有利于营造双赢的局面。同时,品种多样的河南民间舞蹈也为艺术教育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有利于高校开展丰富多样的艺术教育教学活动。
(二)河南民间舞蹈与艺术教育的结合具有先天优势
河南民间舞蹈是中原文化的一个缩影和高度概括,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艺术形式,如前文所述,它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绚丽的艺术本体性特征,这些都使河南民间舞蹈成为极具区域特色的文化载体,借助艺术教育平台,高校完全可以将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纳入到提高自身办学品质的规划中。一定程度上说,河南民间舞蹈与高校的艺术教育具有天然联系。一方面,文化传承是高校的一个重要职能,将河南舞蹈艺术文化遗产作为提高自身办学品质的基础,可以赋予高校教育独特的文化气息,使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职能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借助对河南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研究,可以使河南民间舞蹈获得极大活力,两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三)河南民间舞蹈的区域特色有利于保证高校办学品质
如在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选取2013年8月发生在南京的一起消费纠纷事件:市民王先生携家人去一家餐馆就餐,老板加收了每人2元钱的餐具费,并且禁止王先生一家自带酒水,而加收餐具费的餐具还很不卫生,王先生觉得很不公平,就和商家吵了起来,最后大家不欢而散。这样的事件,可能也会发生在学生或学生家长的身上,所以这样的导入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最后也可以询问学生:假如是你的话,你觉得餐馆的做法对吗?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国家法律的制定者,你会制定什么样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课堂,也引出了本课讲授的重点。
二、依据学情,开展问题设疑法导入
初中生好奇心较强,他们总想刨根问底,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巧妙地设计问题,导入新课。教师一定要研究学情,依据教学内容,整合设计的问题,不能为了设疑而设疑。其实,通过设疑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如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遵纪守法》中“青少年学生如何强化自我保护意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设计场景:假如手无寸铁、年龄尚幼的你遇到高大威猛、手持刀具的歹徒行凶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对于这样的设问,学生就会积极地思考,不断地讨论,最后提出不同的做法。教师可以从学生给出的做法,选取几种进行剖析讲解,最后总结出面对侵害时,要学会冷静,突出对生命的保护。任何时候生命是第一位的,不可采取无谓的顽强反抗的做法,要先稳住对方,然后记住对方的外貌特征,待安全后迅速报警。
三、巧用视频,实施多媒体直观导入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技术应用到一线教学中来,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初中政治课堂导入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声文图并茂的优势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如在学习关于从众心理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选取视频《绳子》和《“不明”飞行物》来进行课堂导入。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从众心理的概念及利弊,这样比教师直接讲授和灌输知识效果要好得多。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手段的运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往往是浅层次的,如果要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关键还在于引导学生对教学手段所呈现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
四、寓教于乐,巧用艺术形式
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时代特征保障了融入的可行性
青年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并伴随信息化一同成长,视野宽阔,接受了来自众多领域的信息,知识庞杂,情感丰富,艺术气息浓厚,善于释放自己内心的情感。但身处价值多元的时代,面临社会的急剧转型,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在价值观的选择上明显表现出困惑和迷茫,诚信意识淡薄,个人的道德行为失范,甚至会对信仰产生质疑。但是08年的奥运会被外国人亲切地称为“鸟巢一代”的青年志愿者和汶川地震中青年大学生的表现也展示了大多数大学生仍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能够自觉抵御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内容也有高度的认同。故而,要切实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内容融入到高校的艺术教育中,正确引导青年大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方向,确保艺术教育在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的同时,保证大学生政治方向的坚定,道德素质的高尚,进一步使其明辨是非,明确荣耻,如此,不仅能有效达到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更易于准确把握青年大学生的发展规律。
艺术教育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致性
艺术教育,通过艺术熏陶和感染人,达到净化心灵、健全人格、启迪智慧的目的,从而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感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一定意义上讲,高校艺术教育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艺术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在春秋末期,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就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极力倡导以艺术教育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到了近代,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先生,更是倡导将民族艺术融入课堂教育,其目的也是不言而喻的,旨在优化国民教育,切实培养国民的健全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从人的精神上塑造人、感染人和提高人的文化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高校艺术教育的内容旨在通过培养青年大学生的艺术修养,熏陶、濡染、浸润青年大学生的政治修养和思想道德品质,也包含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各项内容。由此可知,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道德品质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方面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高校艺术教育的内容、宗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高度的吻合,这就更进一步确保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内容融入到高校艺术教育的可行性、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之必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形形的社会观念不断涌入国门,古今中西文化在不断碰撞,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建设,致使一些大学生在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失去了自我。“艺术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
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艺术教育中,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如上所述,多数大学生只注重对个人利益的追求,道德素质下降,而艺术教育则具有不同于其他教育的特殊方式,有强烈的感召力,“可以培养大学生追求真理,崇尚真、善、美的优良品德,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最好形式”。
(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迫切需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的国民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高校是培养国民价值体系的重要场所,在高校和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大学生群体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目前,青年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可度有些差强人意。这固然受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社会环境趋利化等社会因素影响,但同时应看到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种种不足。艺术教育与社会人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当今社会,艺术教育可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成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路径。因此,在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便可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方法进行。
(三)是有效满足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以来,各级政府、教育部门逐步提高了对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工作的重视和认识,明确了艺术教育在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通过积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使艺术教育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和新娱乐时代的到来,一些年轻人尤其是部分高校大学生对“明星梦”的追求已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有理想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个人的理想过于功利,将学艺术、走艺术路作为发财、成名的唯一选择,那这样的人生观无疑是一种消极,甚至是错误的价值观念。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念如在大学生中广泛流行,无疑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对大学生的艺术教育中,必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头脑,使其自觉抵制错误的、功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艺术教育的途径
(一)注重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对学生开展系统的艺术专业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觉强化自身的审美情趣与艺术素养。在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同时,还应充分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使之贯穿艺术教育的整个过程,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确保他们能够坚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对于实现艺术教育教学的目的,完成艺术教育任务,强化艺术教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注重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要切实发挥艺术教育课堂教学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阵地作用,强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优势,突出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显自我教育的作用,以此逐步引导青年大学生主动接受社会主旋律教育,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洗礼。
(二)优化外部环境,发挥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艺术教育中,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导向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艺术教育的目的旨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使之能够正确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增强自我建构的意识。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一起努力优化外部环境、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外部教育环境和氛围,充分利用当代青年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生活的热情,建立社会实践平台,才能促使其在亲身的实践中感悟社会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或否定,形成自己对社会的价值取向,更新观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我建构意识,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项内容融入到高校的艺术教育全过程,关键是要发挥高校文化教育的育人功能。增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职能,即以作为政治指导,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凝聚力,以各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向心力,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校园文化的道德约束力,明荣辱、知廉耻。通过积极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开展各种文艺竞赛,使青年大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受到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有力地引导青年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既达到高校艺术教育的目的,又实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