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调控论文

心理调控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调控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调控论文

心理调控论文范文第1篇

一、心理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

声乐是一门综合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综合的科学,它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音响学等多门学科。声乐艺术通过人的声音以及表演等来表现人的情感,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因此,歌唱者的心理状态必然成为其声音状态的重要内在基础。在整个歌唱艺术活动过程中,心理活动都始终贯穿其中,并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马腊费奥迪曾说:“心理学是声乐艺术的真正灵魂。”可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声乐学习,能为声乐学习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参考,使声乐理论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因而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声乐学习的重点在于逐步调整、协调人体各发声器官,使发声技能和习惯趋于科学和合理,进而提高人声的艺术表现力。然而,声乐学习并不只是单纯的声乐技巧的学习,同时也是学习者心理活动调控过程的训练。不管是声乐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是演唱形式,都必须通过演唱者的思想感情来表达。如果没有演唱者充分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因素,再好的演唱技能也难以发挥。所以,歌唱的学习不能仅仅重视练习人体发声器官的机理作用,还必须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重视心理调控能力的训练。

二、声乐初学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声乐是一门感觉的艺术。从心理学上讲,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产生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在声乐学习中,尤其是声乐初学者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本来先天条件不错、歌唱技巧也还可以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正规化训练之后,不仅声乐技巧上进步不大,反而丢失了本来的声音特点,变得好像不会唱歌了。其实这是因为声乐学习中需要“感觉”的方面没把握好,比如:气息、腔体打开、声音位置、歌曲的意境等等,学习者好像抓住了这样就丢了那样,面对老师的指导、提示也无所适从。从心理方面来分析,声乐学生一般会有认识不清楚、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不强等几个问题。

1、对声乐认识不清楚

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是学习和研究这个事物的先决条件,学习声乐也是这样。许多学生对声乐的认识有这样的误区,比如:声乐就是简单的唱唱歌、就是唱几个高音、就是把声音唱大、颤音就是颤抖的声音等。这样一些对学习声乐不够重视或者存在严重误区的认识会对声乐的学习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唱高音,只要练声就尽量往高里拔,以牺牲嗓子的代价换来几个没有质量的高音还以为自己在进步。在没有良好气息基础的前提下,盲目喊唱高音是非常危险的,轻则导致声带充血、水肿,重则造成小结、息肉甚至丧失唱歌的能力。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模仿一些歌唱家的声音,以为声音唱得越大越好,不顾自己的嗓音条件压着喉头把声音撑得很大,结果造成嗓子疼痛,上高音困难。

2、自信心不足

建立声乐学习的自信心,是声乐学习迈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对声乐学生而言,自信的歌唱尤其重要。一般说来,人的嗓音都比较正常,特别差的只是极个别。在正式学习声乐之前,一般人都不会感到发声的困难,而一旦开始接受正规的歌唱发声训练,就有了声乐老师的种种发声规范,于是许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以前很好的嗓子仿佛一下子消失了,甚至以前能唱的高音现在唱不上去了,从而丧失了学习声乐的信心。

3、学习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声乐的人应该说或多或少地对声乐有些兴趣。但是声乐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效果也时有反复,本来上一次已经掌握的东西下一次却怎么也找不回感觉是常有的事。有的学生一遇到学习困难或者在找不到“感觉”的时候就觉得学起来没什么意思,没有了学习的兴趣。还有一些学生学习目的和方向不明确,片面追求发声技巧,学了几年还是没有在歌唱修养上有多大提高,只是学成了一名“歌匠”,最后终于渐渐失去了兴趣。

4、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征。注意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声乐学生往往急于求成,一开始学习就想注意到这里又注意到那里,既要注意气息又要注意声音位置,既要注意口腔打开又要注意下巴放松,结果却事与愿违,一点都没有注意到,一个方面都没有做好。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声乐学习是一个生理机能不断训练和强化的过程。如果没有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个生理部位去训练,生理机能的增强就得不到巩固,即是声乐学习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5、意志力不强

意志就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自觉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歌唱学习过程的意志则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克服歌唱困难,力争取得较好声乐学习效果的心理过程。声乐学生难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比如:高音总是唱不上去,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进步甚至感觉到退步,或者声乐老师提出的要求总是体会不到或者做不到等等。倘若没有较好的意志力,声乐学习极有可能半道而终。

三、声乐学习中心理问题的调控方法

1、加强对声乐学习理论的认识

声乐是通过人的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歌唱的最终目的决不是对歌唱技巧的片面追求,而是通过一定的歌唱技巧来表现音乐的内涵。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歌唱是情感的产物,而艺术是注重形式的,二者的对象完全不同。歌唱是简单的,本质上像是对话,它是实际生活的产物。”所以说学习歌唱应该注意感情的表达和技巧的学习并重,但最重要的是还是表达感情的能力,提高歌唱的修养。诚然,高超的技巧也可以为感情的表达带来一定程度的方便,但是永远不要成为一个只懂得一点歌唱技巧的“歌匠”。

2、因人而异,培养兴趣,建立自信心

虽然大部分人都有较好的歌唱条件,但并不是说每个人的嗓子都完全一样,相反有很大的差别。从生理上讲,每个人的声带长短、厚薄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声音的听觉敏感性也有很大的不同。同时,尽管人人都有一副好嗓子(所有婴儿都会大声地啼哭),但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差别,在后天的发育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各自不同的发声习惯,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声音特点。比如:生长在大山的人习惯了大自然的广阔无垠、无拘无束,通常都有着高亢明亮的自然音色;相反地,在城市长大的人往往具有纤细、柔和的特点。所以学习声乐一定要因人而异,不能盲目跟着别人学习,别人唱什么自己就要唱什么,在选择练声曲和歌唱曲时要根据自己的声音特点和喜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

声乐学习者要充分相信和开发自己的嗓音潜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嗓音特点的歌曲进行练唱,即使是我们所说的“小歌”(技巧难度较小的歌曲)也要一丝不苟地唱好,不断培养自己的兴趣。要充分认识自己在发声习惯上的优点和不足,尤其是要改正发不好的发声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多把自己演唱得好的作品演唱给别人听,多上正式舞台演唱,以建立自己的演唱自信心。

3、集中学习的注意力

注意有指向性、集中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在同一时间内心理活动能指向和集中于少数对象,这些少数对象就能够被清楚地意识到,而其它同时作用的事物,则没有意识到或意识得比较模糊。因此,声乐学生不必也不能把声乐学习所要求的各个方面都做好,要在一定时间内加强对某一方面能力的训练并加以巩固。比如气息训练,初学时就要训练较长一段时间,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事倍功半。

学习声乐中的注意也要保持一个合适的度。教学实践中发现,当老师提出学生的某个发声器官不正确时,一些声乐学习者过分地注意这一器官,反而使用该器官因紧张而不能正常工作,影响歌唱的发声。

4、坚定信念,增强意志力

心理调控论文范文第2篇

歌唱是1个运动,运动本身是歌唱器官不同的协调和有机的动作,歌唱是通过运动来抒情,把运动看成1个整体。这样,歌唱运动如何和谐的表现,需要心理的调控。本文通过歌唱的呼吸运动;发声运动;共鸣运动;语言运动;行腔运动;抒情运动进行整体的调控,以提高歌唱艺术的表现力。

关键词:歌唱;运动;整体调控

ABSTRACT

Singing is a kind of movemement which is coordination and organic operation for diffenent body organs .sining is to express one’s emotion by movenents,.which is treated as a whole.So, hamonious displaying for singing movements nee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s. Singer realizes the whole adjustments by way of breathing movements; sound-producing movements; vibration movements; language movements; oral cavity movements; emotion-expressing movements so as to improve the expressing ability of vocal musical art .

Key words: singing; movenments; the whole adjustments

心理调控论文范文第3篇

1959-1990年为第一阶段,研究主要从社会心理视角出发,研究者以Gardner、其学生及其加拿大同事为代表;1991-1999年为第二阶段,研究主要从情景认知视角出发,以教育认知心理学的应用研究为代表;2000年以来为第三阶段,研究开始强调动机的动态性和复杂性,转向动机的过程研究,研究者以Drnyei、Ushioda和他们的欧洲同事为代表。在总结动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Heckhausen和Kuhl的行为控制理论,Drnyei和Ottó提出了动态的二语习得动机过程模式(Drnyei2005a,2005b)。该模式涉及两个层面:动机实施顺序和动机影响。动机影响包括各种潜在的、为行为实施过程提供动力的源泉和力量,它分布在动机实施的各个阶段。动机实施顺序包括最初的愿望与要求、目标、计划意向、行为实施、目标实现和评价,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学习行为的激发阶段,包括目标设定、计划意向、计划意向的启动三个环节。这一阶段的动机影响涉及语言方面的主观价值、学习的快乐、工具性收获、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学校和家庭环境、自我调控的程度、学习任务的迫切性、机会和选择、目标的协调性、实施任务的困难、拒绝学习任务的代价等。(2)学习行为的实施阶段,包括任务的细化和实施、持续的综合评估、行为调控三个方面,三者共同构成动态的任务处理系统。这一阶段的动机影响涉及新奇、快乐、目标的重要性、处理问题的潜力、自我和社会形象、努力和成功的一致性、自主性、老师和父母的影响、学习评价、激励机制、课堂目标结构、小组活力、课堂氛围、学校氛围、任务冲突、注意力分散、备用学习计划、成本效益、自我调控能力等。(3)学习行为的评估和反思阶段,主要评价已经完成的学习任务和反思该学习行为对未来学习行为的启示。因此,这一阶段既是对最初计划意向的评价,也是新的学习阶段的起点。动机过程模式对于整体理解动机具有指导意义,也兼顾了动机的微观层面,但各种动机可能相互牵制,也可能受时间或者情景的影响,其实际运行不一定呈直线发展(Drnyei2005a,2005b)。受到“社会学转向”的影响,Drnyei和Ushioda(2011)提出了学习动机三个相互关联、抽象的动态框架:动机—认知—情感,进而提出了包含认知和情感因素的动机集合的四大要素,即兴趣、学习者信心十足准备接受任务的动机流程、任务处理过程和未来学习指导。依据他们的解释,兴趣和动机流程实际上大致与学习行为的激发阶段相对应,任务处理过程大致与学习行为的实施阶段相对应,而未来学习指导大致与学习行为的评估和反思阶段相对应。他们从强调动机的过程性转向强调动机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但所提出的动机集合要素明显仍具有过程性特点。本科毕业论文写作通常包括教学、指导和答辩等环节,大致分写作前准备、写作过程和写作评估几个阶段,而且具备较强的社会性和情境性特点(王崇义2004;颜静兰,倪薇2005)。对于毕业论文的写作动机研究,Drnyei和Ottó的动机过程模式及Drnyei对动机的社会性和情境性的强调都具有较好的理论指导性。本文主要参考动机过程模式,兼顾动机的社会性和情境性特点,采用学生自我报告的调查方法,分析我校英语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前的兴趣、写作中的动机变化、写作后的评价和反思。

研究设计

兴趣是首要的动机,与自我效能、自我调控等因素关系密切(Hidi&Boscolo2007;Drnyei&Ushioda2011)。因此,本研究以兴趣为中心,具体探讨以下问题:学生在论文写作前是否有兴趣?论文写作过程中写作兴趣是否有变化?若有变化,导致变化的因素是什么?论文完成之后评价如何,有何成效?动机变量之间以及动机变量与结果评价之间有何关系?毕业论文答辩结束后,我校124名2007级英语专业学生书面匿名描述了论文写作经历,简述了写作动机、过程和意义。为了进一步了解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兴趣的具体发展变化情况,之后又在学生离校前,通过QQ聊天和发送Email的形式征集了56名学生的论文写作意见。在对124名学生的回答整理归类时,否定毕业论文写作或者认为毕业论文只是毕业要求的回答记作1,认为毕业论文写作带来知识和能力收获或者是有意义的回答记作2。由于本文以兴趣为首要研究动机,因此证书型动机被归入否定毕业论文写作意义一类。在分析56名学生的回答内容时,以兴趣和态度动机为中心设定写作前、写作中、写作后三种变量。兴趣状况没有发生变化记作0,无兴趣或者有反向兴趣变化记作1,有兴趣或者有正向兴趣变化记作2;整体否定毕业论文写作记作1,整体肯定毕业论文写作记作2。同时,利用内容分析法整理出影响论文写作的动机因素,计算相应频次,然后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和讨论

1.论文写作前后的动机对比根据56名学生反馈的信息,毕业论文写作前有较大兴趣的学生共29名,没兴趣的共27名,有兴趣学生的比例略高于没兴趣学生。写作过程中,有14名学生的兴趣没有发生改变,占25.0%,其中包括9名开始就没兴趣的学生和5名开始就很有兴趣的学生;有22名学生受到了明显负面动机影响,占39.3%;有20名学生受到了明显正面动机影响,占35.7%。写作过程中有略微更多的学生受到了负面影响,但这些负面影响的决定性作用比较有限。仅有6名学生最初的写作兴趣消失;其余16名学生只是写作兴趣削弱,但对论文写作结果仍然持肯定态度。写作完成后,有18名最初对毕业论文写作持否定态度的学生改变了整体看法,这样在整体上对毕业论文写作持肯定态度的学生增加到了41名,占73.2%。具体结果见表1。在毕业论文写作前,虽然有兴趣的学生比没兴趣的学生仅多3.6%,不存在分布差异(p=0.789>0.05),但Mann-Whitney检验显示两组的兴趣表现强度之间仍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5),说明学生最初在整体上对毕业论文写作没有兴趣的假设值得怀疑。在写作过程中,兴趣变化的分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395>0.05),但兴趣变化结果对写作评估具有决定性意义。写作结束后,持肯定态度的学生比持否定态度的学生多出46.4%,在最初的基础上提升了21.4%;卡方检验显示,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0.05),学生的兴趣和肯定态度明显超过排斥态度,这说明毕业论文写作在整体上对学生没有意义的假设值得推敲。上述研究结果在考察124名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价值判断时得到了进一步印证。124名学生中,仅有10名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写作只不过是为了毕业证和学位证,没有实质性意义;其余114名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对毕业论文写作的兴趣和肯定,总体上认为毕业论文写作对自己的知识结构或者能力水平有着积极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卡方检验显示,两组数据分布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5)。虽然较多研究认为英语毕业论文写作存在很多严重问题(如韦森2009;罗明江,柳辉2010;盛国强,周永模2011),但我们的两次调查结果均表明,大多数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持积极态度,肯定了毕业论文写作的意义。2.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动机因素对学生写作前兴趣和写作后评价的Spearman相关性检验显示,二者不存在统计学的相关意义(r=0.143,双侧p=0.294)。这说明写作过程对56名学生的论文写作态度和兴趣有着明显的影响作用,论文写作过程在意义建构中起着关键作用。而我们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论文写作过程中都存在哪些动机因素?什么因素影响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兴趣和意义建构?就毕业论文写作的个人看法而言,56名学生通过Email反馈的文字内容反映了以下多方面问题:(1)找到并理解所需资料或者获取有效信息,(2)论文写作的计划,(3)对所选择论文话题的兴趣,(4)指导老师的责任感以及对学生的评价,(5)毕业论文和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的关系,(6)学校或者院系论文管理的合理性和效率,(7)找工作的情况,(8)各种考试,(9)同学和朋友们对毕业论文写作的态度,(10)网络资源的合理使用,(11)顶岗实习,(12)对英语写作的态度,(13)课程设置和毕业论文写作的关系。这些问题分别简写为13项变量:资料信息、目标和计划、话题兴趣、指导老师、毕业要求、论文管理、找工作、考试、同学态度、网络资源、顶岗实习、写作态度和课程设置。从当前相关研究来看,这些变量具有较高的可信性。经对比,它们与胡卫星、蔡金亭(2010)所探讨的影响英语学习动机减退的18个可测项目的语义之间有高度一致性。同时,变量的丰富性和情境性强于文莉、谢荷峰(2010)所探讨的文科类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需要说明的是,依据Drnyei和Ottó的动机过程模式,资料信息、话题兴趣、目标和计划、写作态度等应该属于论文写作前动机因素,但因为它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持续发生作用,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特征,所以在此作为写作过程中的动机因素来讨论。研究根据这13项变量在学生反馈中被提到的频次,使用SPSS17.0计算秩均值,并对变量进行排序,结果见表2。经Friedman检验,这13项变量在总体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05),对论文写作有不同影响。根据计算所得的秩均值,排在前十位的变量依次为资料信息、目标和计划、话题兴趣、指导老师、毕业要求、论文管理、找工作、考试、同学态度、网络资源。但是,这些自我报告的变量次序不一定反映了它们的实际影响,很可能只是反映了相关变量在被调查对象论文写作过程中的议题设置倾向。总体而言,各变量之间虽然有显著性差异,但Spearman检验显示部分变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性,相互之间有交互影响。具体结果见表3。经Spearman检验,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资料信息与话题兴趣之间呈正相关(r=0.269),指导老师和同学之间呈正相关(r=0.285),顶岗实习和找工作之间呈正相关(r=0.328),网络资源和目标计划之间呈正相关(r=0.265)。这些相关数据表明:在一定程度上,资料的难度和丰富与话题兴趣之间相互促进,同指导老师的交流和生生交流之间也相互促进,顶岗实习与找工作之间相互传递精神压力,目标计划与网络资源的利用率之间相互促进。因此,切实解决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比如如何引导学生找到难度合适的学术资源或者帮助学生理解中英文信息,如何在管理上促进师生之间的对话,如何建立和促进资源共享,如何疏导已经找到工作和尚未找到工作学生的精神压力,如何发展学生的多任务处理能力,如何引导学生制订计划,如何帮助学生获取和利用网络资源等,将有效增强学生的信心和自主决策能力,促进正面动机效应,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兴趣、写作投入程度和写作水平。同样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话题兴趣与毕业要求、找工作两项变量之间都呈负相关(r=-0.298,r=-0.326),毕业要求和目标计划之间也呈负相关(r=-0.276)。这说明在毕业论文与学位证获得等工具性目标挂钩时,学生对于论文话题的兴趣、提前计划的可能性和对于论文的期望值反而会降低,而且找工作也会影响学生的论文期望值和写作兴趣,进一步体现了学校的管理和教育机制对学生内在动机的消极影响。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找工作与考试、网络资源之间呈正相关(r=0.868,r=0.377),这说明学生越是忙于找工作就越是忙于考试,而且越是忙于找工作就越是依赖获取便捷的网络资源。毕业要求和资料信息之间呈负相关(r=-0.427),这说明越是强调论文写作的工具性目标,学生就越是捡方便的做,付出的努力反而越少。因此,如何消除或者尽量减少毕业要求、找工作和考试所带来的负面动机效应,最大限度地实现培养目标,这是改革毕业论文写作、提高论文水平的重要议题。部分变量和56名学生的最终评价之间也存在显著相关性。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学生的最终评价分别与资料信息、话题兴趣呈一定正相关(r=0.291,r=0.283),说明资料信息越充分和有用,学生对话题越有兴趣,他们最终对毕业论文的反应可能越肯定。在同一显著性水平上,学生的最终评价分别与找工作、考试呈一定负相关(r=-0.284,r=-0.284),进一步说明了学生越是忙于找工作和考试,就越是否定和贬损毕业论文写作的意义,这与王崇义(2004)、文莉和谢荷峰(2010)等对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分析一致。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学生的最终评价与院校的论文管理呈中度负相关(r=-0.411),说明院校的论文管理越不合理,学生越是反感和抵触毕业论文写作。由此可见,充分发挥资料信息和话题的正面动机效应,设法降低找工作、考试、论文管理的负面动机效应,对于毕业论文写作改革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动机研究对论文指导和写作的启示

从上述动机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比较充分地体现了Drnyei(2005b)讨论的系列动机,并体现了中国文化语境的特殊性。多数本科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前有期待、希望或者兴趣。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动机变化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兴趣,但更多的学生产生了兴趣,且大多数学生在写作结束后对论文写作给予了积极评价。其次,资料信息、话题兴趣、目标和计划、指导老师、毕业要求、论文管理这些变量在学生心目中的议题关键性超过找工作、考试、网络资源使用、顶岗实习等,并且多数因素都是外在动机,符合归因理论的基本规律。这两点暗示了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视和对其外部环境的变革需求。最后,虽然诸多动机变量之间有相互促进作用,但也有部分变量之间呈负相关。毕业要求、找工作、考试、论文管理等外部因素扮演了典型的负面动机角色。从整体来看,本科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持肯定意见,但在实施毕业论文写作教学改革过程中,需特别注意写作前的动机激发、写作中的正面动机保持和负面动机控制,建议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论文写作中要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自主性不仅是学习的重要动机变量,也是建构主义的本质属性,对英语写作水平有着较大影响(Drnyei2005b:91-99;刘儒德2005;唐芳,徐锦芬2008)。《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对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提出了要求。(2)在不违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关于论文写作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尽量照顾学生兴趣和就业的多元化需求,探寻毕业论文写作与找工作、考试、顶岗实习等之间的结合点,实现科研与实践的融合,促进学生外在动机的积极转化,争取教和学的双边互赢(Hidi&Boscolo2007:13)。(3)帮助学生利用在线、离线资源获取和理解资料,培养学生的信息和文本处理能力,促进有意义的输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学生反映:“每次写好了,老师又说有问题的时候,或者周围的人直接拿别人学校的论文来用的时候,我就特别不想自己写,想抄现成的。”因此,还应考虑运用技术手段监督论文写作教学和指导等环节,利用过程写作和技术手段防止、遏制学术欺骗行为,避免给学生整体学习动机带来伤害。(4)灵活管理,提倡网络写作模式,开发写作资源和写作平台,建设毕业论文写作社区,方便写作时间和地点的选择,实现写作全程在线支持,避免“为了论文跑来跑去,觉得无论在身心还是在MONEY上都付出了很多”;陈洁(2010)、王雪梅(2011)、陈正伦等(2012)都提出了这方面的改革尝试。(5)提高指导教师素质,为学生论文写作提供可靠的帮助。有学生反映:“从很多人包括有些老师那里都听说过:本科论文不过是抄,本科生写不出什么新的东西,所以也就没什么动力去写了。”也有学生抱怨:“交给指导老师看后,答曰没有思想,是说明文!汗!只好修改再修改,完稿。写作过程中还有不少坑爹的事。”因此,指导老师自身应提高对毕业论文写作的认识,不应负面指导学生。(6)尽早介入,使论文写作融入课程设置。引导学生早作打算,避免让学生“觉得这只是学校按照教育局或者啥走的一个过程而已,形式化的东西本来就不招人喜欢。况且,我们从大一或者更早开始就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或者接触过怎样写论文,甚至从哪方面入手都不晓得。一到大四,学校就喊你交论文!”(7)考虑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调整毕业论文写作要求,认清本科毕业论文和硕士毕业论文之间的区别,在创新性、学术性、规范性和语言文化能力等几个方面做出适合本科生实际情况的界定。对此,有的学生的回答很具启发性:“虽然很不专业,甚至很肤浅,但是吾笔写吾心,结果就另作他算吧。或许,以后通过更加专业、深入的学习,会创造出自己喜欢、大家认可、更加深刻的作品。”英语毕业论文写作是一个跨文化的多任务情景,既涉及英语写作的真实语言文化环境,也涉及所在院校毕业论文的写作环境以及学生自己的学习和就业环境,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院校的课程设置、论文管理机制和教师的指导机制需要适应这个跨文化的多任务情景,提高教育服务意识,开发技术简化或自动化写作程序,多方面激发学生的论文写作动机,想方设法转化负面动机,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Drnyei(2005a,2005b)、Drnyei和Ushioda(2011)的过程动机理论与动态动机理论兼顾社会文化、认知心理层面,共同指出了任务实施过程中动机的过程和动态特征,比较符合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现实情况,具有较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心理调控论文范文第4篇

Zhao Feng

(西安体育学院,西安 710068)

(Xi'an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Xi'an 710068,China)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2011年参加陕西省高校大学生网球比赛的部分参赛运动员的赛前心理调控训练进行研究。根据赛前心理变化等特点找出对策:影响赛前心理的主要因素、赛前心理的状态、加强赛前心理训练、作好赛前战术心理准备、调节赛前各种不良心理反应和赛前心理调节控制的方法等。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pre-game psychological control training of part athletes in 2011 college tennis match of Shaanxi province by literature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finds out the counter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sychological changes. The countermeasures include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psychology, state of pre-competition psychology, strengthening the psychological training before competition, finishing the pre-game tactic preparation, adjusting bad psychology response before the match and the method of pre-game psychology control and so on.

关键词:网球 运动员 赛前心理 调整 控制

Key words: tennis;athlete;pre-game psychology control;adjustment;control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7-0306-01

0引言

心理素质在网球比赛中非常重要,运动员赛前心理的控制和调整对运动员比赛成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近几年,网球运动在高校开展的普及面非常广,每年举行的全国、省市级大学生网球比赛是提高大学生体育专项技术水平的主要途径,随着大学生网球技术水平的提高及比赛的激烈,心理因素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教练所重视,而运动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表明,许多相关知识有助于提高球员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场上表现。因此,对高校网球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高校教练员更全面地把握好大学生网球训练的竞训过程,对提高运动员比赛成绩具有现实的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以参加2011年陕西省高校大学生网球比赛的部分参赛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运动员20人,女运动员8人。

1.2 研究方法①文献资料法,根据本论文研究的需要,广泛查阅了国内外有关网球运动员赛前心理等方面的大量文献资料,并查阅大量与本文相关的论文及书籍,并从网上收集相关内容,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②访谈法。根据研究设计和需要,对参加2011年陕西省高校大学生网球比赛的部分参赛运动员进行访谈,整理分析访谈记录。

2结果与分析

2.1 影响高校网球运动员赛前心理的主要因素①外环境因素。外环境因素包括对手的情况,比赛的规模,比赛所面临的任务,运动员自身赛前的训练情况,比赛的经验,教练员的态度与对运动员的评价,裁判的执裁水平,观众情况,气候条件等等,都会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变化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②个体因素。个体因素即运动员自身的因素,如:参加比赛的动机、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意志品质、自我评价、自我暗示等。个体因素可分为先受性和后获性两大类。先受性因素受遗传等先天性条件的制约,运动员生而有之,如运动员个性品质(神经类型、气质特点等)。先受性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运动员一旦拥有则很难改变,同时,先受性因素对个体行为表现方式的影响比较直接和、并且比较稳定;后获性因素是运动员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逐步获得和形成的认识、观念、态度、需要、评价等。这些因素可变性较强,容易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发生改变,对于易变的情绪状态而言,后获性因素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从情绪调控实效的意义上讲,应将后获性因素放在调控的首位。

2.2 高校网球运动员赛前的心理状态与赛前的心理训练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指运动员心理处于最佳竞技状态,表现出对面临的比赛任务有清楚的理解,对自己的技术水平、战术运用充满信心,有全力以赴参加比赛和夺取胜利的期望。但随着比赛日期的临近,运动员可能会出现兴奋和紧张情绪,导致心神不定,兴奋期聒噪出现等情况。相反,有的运动员可能会出现赛前心理淡漠和盲目自信,导致其难以快速进入比赛状态。教练员应从比赛的需要出发,针对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制定科学有效的心理训练计划,明确各个阶段的心理训练任务、内容、负荷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赛前两到三周应安排心理训练,具体任务是:制定比赛任务,激发比赛动机,树立必胜的信心,合理运用心理调控方法,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努力消除心理障碍,达到最佳竞技状态;提高心理的适应能力,正常或超常发挥自己的运动水平。

2.3 网球运动员赛前心理调控的方法①减压调节法。比赛之前要客观地分析对手的实力,不要对结果期望过高。对结果的要求越高就越容易引起紧张情绪,越会影响正常竞技水平的发挥,因此把对结果的期望值适当的放低一些,是克服紧张情绪的有效手段。②语言调节法。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工具。例如某次比赛前张三对李四说:“要适当放松,不要把结果看得太重,别给自己太多压力”。无论是对他人还是对自己,语言交流的同时一般都表达着内心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表达会对他人或自己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和控制力。③注意力转移法。将注意力有意识的转移,让运动员的注意力转移到有积极情绪的事物上。比如某个运动员因为曾经在比赛中出现失误使得其在以后的比赛中信心不足,心态消极。这时就应该引导他把注意力转移到积极的事物上,例如某次比赛的了大奖。对自己成功时的情景和所运用技术、技巧的回忆,有助于消除不良情绪,达到积极状态。④音乐调节法。人的大脑活动在听到音乐时会做出反应,产生兴奋、镇定和平衡情绪。运动员的大脑接收到音乐的“声波信息”后,能够自动消除紧张,集中注意力,让大脑思维有条不乱。比赛之前,运动员可以挑选一些自己喜欢的歌曲来听,这对消除自己的紧张情绪、适当提高兴奋度有一定的帮助。大量实例证明,很多通过音乐调节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⑤活动调节法。研究表明:肌肉和大脑的传导是双向的,肌肉活动越积极,传向大脑的冲动就越多,大脑兴奋就越高,情绪会越高涨,反之则低。因此,当运动员的情绪不够高涨时,可以进行一些高强度、快节奏的练习,提高大脑兴奋度,慢慢将情绪激发起来;相反,如果运动员的情绪过于紧张,则要采用低强度、小幅度的训练,以此平复情绪。

3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高校网球运动员比赛心理状态分析研究,发现比赛本身具有的应激性,赛前运动员看待对手实力的心理反应,赛前运动员自信心的高低,赛前运动员对比赛结果的想法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这几方面对运动员的赛前情绪有较大影响。因此,建议高校网球教练员在平时技术训练之余,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对运动员进行全面的、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赛前心理训练,从多个方面着手,消除赛前不良情绪,提高运动员的心理承受力,形成赛前良好的情绪状态,进而提高队员的比赛能力及成绩。

参考文献:

心理调控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教师;职业压力;应对策略;胜任力

教师职业压力应对策略是指教师在面对职业压力情境或事件时,运用自身的内外部资源,做出任何旨在消除、减弱或预防该压力情境或事件的努力,它包括认知和行为的改变以及情绪的调整等。教师胜任力是教师区别于其他行业的职业能力、责任和特质,是把优异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一种潜在的较为持久的行为特征,对教师的工作绩效有较强的预测和鉴别能力。一些研究表明,个体的应对效能感和其他因素相联合对应对策略有直接效应①,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和人格特征对其应对策略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②③。胜任力作为教师的职业能力,在职业压力情境中会增强应对效能感,影响应对策略的选择;国内尚无职业压力与胜任力的相关研究。本研究以中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尝试探讨教师的职业压力应对策略与其胜任力的关系。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随机抽取河南省三个市的两所重点中学和一所普通中学的320名教师进行问卷测试,共回收有效问卷262份。其中重点中学119人(男教师60名,女教师59名),普通中学143人(男教师69名,女教师74名)。骨干教师85名,非骨干教师177名。教龄1~5年的149名,教龄6~10年的53名,教龄11~15年的22名,教龄16~20年的22名,教龄20年以上的16名,本次调查对象以中青年教师为主。

(二)研究工具

1.教师胜任力问卷④

徐建平编制,共有95个题项,包括个人特质、关注学生、专业素养、人际沟通、建立关系、信息收集、职业偏好、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等九个因素。采用1-5的5级评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单个项目的平均分越高,表明胜任力水平越高。该问卷各分维度的同质信度为0.823,0.837,0.813,0.818,0.803,0.710,0.640,0.545,0.637,整个问卷的a系数为0.964,可以保证测量的可靠性。问卷各个因素之间基本上呈中等偏低相关,各个因素与问卷总分的相关在0.592~0.837之间,存在较高相关,可见该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2.中学教师职业压力应对问卷⑤

马娟编制,共有35个题项,包括调控型应对、情绪型应对、求助型应对和维持型应对四种应对策略。量表采用1-4的4级评分法,被试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回答“从来不用”,“偶尔采用”,“比较常用”,“经常采用”。四种维度构成项目的同质信度分别是0.859,0.778,0.637,0.585,整个问卷的a系数为0.812,说明问卷具有可靠性。

(三)问卷施测

由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担任主试,在各校的校务会议上施测问卷。测试时间安排在年后学校上班的第一天,为保证教师真实回答,请学校领导回避。

(四)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l3.0for windows处理。

二、结果

(一)职业压力应对策略与胜任力的相关

注:*表示在 .05水平上显著相关,**表示在 .01水平上显著相关。

本研究目的是探索教师职业压力应对策略与其胜任力的关系,为此,本研究首先考察了教师应对职业压力的四种应对策略与胜任力及其九个因子的相关(表1)。结果发现,调控型应对、情绪型应对与教师胜任力及九个因子都存在显著正相关,维持型应对与教师胜任力及九个因子都存在显著负相关,求助型应对仅与教师胜任力及关注学生、人际沟通存在显著负相关。

(二)职业压力应对策略的回归分析

注:*p

运用逐步回归的多元回归分析法,以调控型应对、维持型因对、求助型应对和情绪型应对为因变量,考察教师的胜任力及其人口学特征对它们的回归效应,结果见表2。从表2可知,教师胜任力中的个人特质、关注学生和信息收集对调控型应对构成显著回归效应,其中个人特质的预测性非常高。教师胜任力的人际沟通对维持型应对构成显著回归效应,且标准化回归系数为负值。教师胜任力的个人特质、人际沟通和人口学特征的年龄、性别对求助型应对构成显著回归效应,其中人际沟通的预测性较高,且人际沟通和年龄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为负值。对情绪型应对构成显著回归效应的仅有胜任力中的关注学生。

三、讨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教师职业能力对职业压力的影响⑥⑦。但是,至今没有研究者对教师胜任力与应对策略的相对重要性进行量化比较。本研究对教师胜任力与职业压力应对策略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调控型应对、情绪型应对与教师胜任力及九个因子都存在显著正相关,说明胜任力水平高的教师善于选择成熟的职业压力应对策略;维持型应对与教师胜任力及九个因子都存在显著负相关,说明胜任力水平低的教师偏向于选择不成熟的应对策略,那么教师胜任力的提高有助于更有效地应对职业压力。求助型应对仅与教师胜任力及关注学生、人际沟通存在显著负相关,可见教师胜任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应对策略的选择,但是由于教师自身和社会都认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模范,所以教师在遭遇职业压力情境或事件时,极少采用求助的应对方式,而是采用其他三种应对策略。Banks的研究表明,进行两年专门辅导训练的大学生的胜任力得到有效提升,且与控制组差异显著⑧。这给教育很大的启示:虽然教师胜任力是较深层次的个人特征,但是教师胜任力是可以培养的。

进一步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尽管教师胜任力与职业压力应对策略存在显著相关,但是教师胜任力中只有个人特质、关注学生、信息收集、人际沟通进入了不同应对策略的回归方程,这说明在对师范生教育和教师培训时,注重教师的个人特质,重点培养教师的爱心和耐心,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及有效收集信息的能力。以上结果也提示我们,教师胜任力解释调控型应对、维持型因对、求助型应对和情绪型应对变异分别是54.5%、63.5%、72.6%和64.9%,可能还有其他重要因素影响着职业压力应对策略,这一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胜任力中的其他五个因素均没有进入任何一个回归方程,表明职业压力应对策略与教师胜任力的关系可能较为复杂,限于本研究方法上的局限及所涉及的变量不多,无法继续深入揭示二者以及他们与其他变量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年龄和性别对求助型应对有显著预测作用,但是年龄起着负向预测作用,这与Pithers的研究结果不一致⑨,与朱从书的研究结果相同⑩,这些矛盾型的结论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证实。至于年龄显著差异的原因,可能归结于两个方面:(1)年轻的教师只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实践经验,他们把向别人学习和请教作为及时进步的途径,所以遭遇职业压力时会选择求助型应对方式;(2)随着教龄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直接经验得到有效融合,胜任水平的提高促使这些教师能够有效应对职业压力,所以很少选择求助去解决问题。另外,长久以来,我国的性别角色期待效应差异显著,女性视自己向别人求助是有效解决问题方式,众人也认为女性遇到困难时向外界求助是理所当然;而对男性的期待是独立解决困境,且一定要成功完成,这可能是造成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至于其他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探索。

四、结论

(1)中学教师的职业压力应对策略与胜任力各维度存在显著相关。其中调控型应对、情绪型应对与教师胜任力及九个因子呈显著正相关,维持型应对与教师胜任力及九个因子呈显著负相关,求助型应对仅与关注学生、人际沟通存在显著负相关。

(2)教师胜任力的各维度对不同职业压力应对策略具有不同预测作用。教师胜任力中的个人特质、关注学生和信息收集对调控型应对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教师胜任力中的人际沟通对维持型应对具有负向预测作用;教师胜任力的个人特质和人际沟通对求助型应对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其中人际沟通是负向预测作用;教师胜任力的关注学生对情绪型应对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3)人口学特征中的性别对求助型应对具有正向预测作用,人口学特征中的年龄对求助型应对具有负向预测作用。

注释:

①陈旭.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②徐富明,申继亮.教师的职业压力应对策略与教学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4)745-746.

③申继亮,徐富明,崔艳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应对策略与其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2)91-93.

④徐建平.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

⑤马娟,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应对方式与课堂互动行为关系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⑥刘秋颖,苏彦捷.个体工作压力源中的角色冲突与其人格的关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5)17-21.

⑦徐富明,朱从书,邵来成.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与其相关因素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 2005, 28( 5)1240-1242.

⑧Banks,Freddie,Jr.,Butt,Mahmood.Attracting Minorities Into Teacher Education: A Model Program That Works[J].Blacks Issues in Higher Education,1997,13(26)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