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it课程学习总结

it课程学习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it课程学习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it课程学习总结

it课程学习总结范文第1篇

一、新课程理念“消化不良”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又是一个新旧矛盾剧烈碰撞、此消彼长的过程。一些教师由于没有将新课程理念真正内化为指导自己的教育思想,就很难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目前,在新课程教学中就存在一些误区:一是一些教师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忽略了课堂实效性。认为课堂“动”起来了,学生“站”起来了,就是新课程教学;课堂表面不在是以前的满堂灌了,就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活”的课堂。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学生除了“闹过”“喊过”,真正收获、积累、感悟的东西很少。教师在这方面缺乏理性的思考,没有把提高课堂实效性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渗透到教育教学行为中去。二是一些教师盲目开展小组合作,把它作为点缀课堂的“一道风景”。认为有了合作才是新课程教学,而忽略了合作的必要性和实效性。教师对学生合作小组缺乏有效的搭配和必要的职责分工,对合作探究的内容缺乏精心策划,对合作的情景缺乏有效的创设和渲染,对合作的评价往往侧重个人。三是追求课堂教学手段的多变,一堂课,有的教师又是用多媒体,又是用幻灯机,又是用直观教具等,教师忙个不停,而学生则玩个不息,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学生实际上是一无所获。四是课堂评价机械单一。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赞赏,有的教师就是“你真棒”、“好样的”等一些机械性的语言,对学生的评价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学生也是雾里看花不知谁对谁错。

二、重教学手段变化,轻实际效能

一提新课改,有人就认为要教学手段现代化,而要教学手段现代化,就非得使用多媒体不可。于是就有教师说什么学校条件差,没有多媒体,没有幻灯机,搞不好新课改;于是就可以看到凡是公开课就用多媒体。诚然,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但它毕竟只是一种为教学服务的辅助手段,不可能也永远替代不了课堂教学本身。使用现代化手段并不等同于新课改,新课改也不仅仅是采用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那么简单。新课改改的是内涵,是实质,而不是外在形式。只要我们真正把新课改的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即使不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同样能推进新课程改革。

三、课程目标把握不准

1、评价内容仍然过多侧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情感、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2、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3、评价手段与方法仍以传统的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评价手段与方法。

4、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5、评价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性评价。

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新课改的极大阻碍,给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带来一定的难度。

考试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尤其在主要以考试决定学生毕业和升学命运的今天,考试的“指挥棒”作用依然存在,并还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因而很多教师就此错误地认为,考试决定一切。在很多教师的观念中,考试代表全部,考什么,他们就教什么,不考,则不教。这是一种可怕地考试文化。在这种思想的左右下,教师眼中的确“见分不见人”,教师和学生还有教育一同沦为分数的奴隶。新课程不仅重视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地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倡导灵活多样、开放的、动态的考试方式,注重给予学生更大地自主空间。同时在考试结果的处理方面也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杜绝大排队现象,以减轻学生的压力。而且对于升学和毕业考试方面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升学的办法。鼓励各地中小学自行组织毕业考试。考试内容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学科可实行开卷考试,减轻学生考试的负担。

it课程学习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微课程;初中英语;设计策略

初中英语课堂的微课程教学已经在许多地方开始了试点,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许多初中英语教师对于微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策略。我们将针对微课程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总结合理的应用设计策略。

一、微课程的概念和特点

所谓的微课程指的是使用一种小型的视频文件录制教学视频,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通过这样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授课的内容可以是一个小知识,也可以是一个小现象、小故事或者小练习。学生在这样的微课程中点滴积累,学习知识。在信息化的时代,微的概念被应用在了教学中,产生了微课程这样碎片化的教学方式。微课程有着具体、小巧和精致的特点。微课程的每一段教学视频都一定是言之有物的,避免空话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同时,一个一个的小知识点又不会让学生感到烦躁。同时,整个视频全部聚焦在一个小知识点上,做到了精讲细讲,内容更有立体感,更有吸引力。

二、微课程在初中英语教学应用的设计策略

1.导入设计

在进行微课程教学的时候,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流程。首先,教师可以使用微课程进行课堂的导入。学生在刚刚上课的时候常常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进入学习状态。微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氛围,开启一节课的学习。比如,在学习旅游专题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使用一段关于旅游的微课程,向学生展示各种旅游景点的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要讲述励志故事,则可以使用名人的成长故事引入课堂的主题。或者是利用微课程在学习开始前将本文课程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只是以微课程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清哪些教学内容是重点知识,以便学生能够在学习时有所取舍,在重点知识的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

2.呈现设计

微课程在进行语法讲授时有尤其显著的作用。由于语法概念比较复杂,要让学生掌握在不同时态下的语法运用规则,仅靠教师口述效率太低。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使用微课程把语法运用规则呈现出来。通过这种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学生接受知识更加容易,也更加有乐趣。在教授词汇的时候,也可以使用微课程,在单词和单词所指代的具体含义通过图片知识的方式联系起来,方便学生记忆。

3.情景设计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如果能够进入一个具体的场景,那么理论知识就能更好地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所以,我们可以使用微课程为学生创建一个情景。比如,上口语课,教师可以把口语的具体运用情景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不同状态下口语的用法,这种方式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4.归纳总结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往往在同一节课上要讲解几个知识点。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需要的就是梳理和归纳。现在有了微课程,教师的归纳总结工作就可以使用教学视频来完成。在上课之前,教师把下一节课要讲的知识点归纳起来,支撑教学视频,然后在课堂的最后播放。学生就能够及时回忆整节课所讲的内容,建立起更完整的知识体系。另外,利用微课程视频,教师可以及时将课堂中所讲的重点知识总结出来,并将微课程视频资料上传到校园网站中或者是班级QQ群中以便学生及时下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复习。而且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模块练习,在课上没有及时掌握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微课程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获得全面提高,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使班级学生得到均衡的发展。

5.学习策略

指导学习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刻苦程度,还取决于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学习策略。微课程是传授学习策略的最好载体。教师可以把自己总结的学习策略通过教学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现出来,并提供学生下载。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按照这样的学习策略来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6.课程拓展

要让学生全面立体地学习知识,教师需要为学生进行教材内容之外的拓展,而这些拓展往往是课本不能涵盖全面的。微课程可以为教师提供课程拓展的平台,或者可以让学生自行收集资料,自主动手设计和制作微课程,让微课程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这样高度凝练的知识呈现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如,初中英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爱玩的特点,为学生设计关于最想去旅游的国家这个主题的微课程,并让学生通过英语将微课程的主要内容介绍给大家,以及想要去这个国家的原因。学生在接到这样的学习任务之后就会借助互联网技术、计算机设备等查找关于自己想去的国家的信息,如国家的气候、风景、地理位置等,然后再通过自己已有的英语基础进行讲述,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地锻炼学生的英语表达水平、提高学生对微课程的兴趣,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对地理等方面的知识的掌握,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

微课程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为初中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于初中英语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应该引起初中英语教师的注意。学生在微课程的帮助下激发了学习兴趣,提升了学习质量,提高了学习效率。本文针对微课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总结了微课程的实践策略,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陈传光.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课堂导入策略[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2(2):66-70.

[2]王夏夏.利用“微课”来促进初中英语“翻转式课堂教学”实施的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11):109-111.

it课程学习总结范文第3篇

我在长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思考、总结和探索,发现了一种对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有一定帮助的教学形式――“名词化”教学。所谓“名词化”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名词的使用,用名词展示课程目标,以名词作引线贯穿课程教学,拿名词作为学生合作和讨论的命题,以名词作总结课程内容的提纲,等等,从而调整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我就“名词化”教学的基本操作流程做简单介绍,希望能得到教育同仁的批评和帮助。

一、课程标准的“名词化”解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指导性纲要,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和教学效果的检验标准,所以教学的首要环节是对课标的解读。农村初中教师对《课标》的学习和理解度比较低。如何做到相对恰当的课标解读,既能做到相对清晰地解读课标,又不会造成学生的理解混乱,我认为“名词化”解读是不错的方法。我将目标初步拆分为“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而后,把更主要精力放在找寻课程标准描述的内容上,把表述中“人物”、“地点”、“事件”等内容用名词进行概括。如人教版八年级第一课《》相关课标的表述是“讲述林则徐的故事;列举中英《》的主要内容,认识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我们能清晰地看见里面三个事件的概念“”、“《》”、“”。从表述的层次看,“”是识记层次,“《》”为理解层次,而“”则是运用层次。我们再将三个名词根据层次用不同颜色表示:“”用黑色表示“了解”,“《》”用蓝色表示“理解”,“”用红色表示“运用”。这样就对课标进行了相对简单的“名词化”解读。

二、学习目标的“名词化”展示和课程重难点的“名词化”表述

课标解读完成后,就存在一个目标展示问题。关于目标展示,我们大可以“名词化”。在学习目标后展示几个名词,把重难点用不同颜色标识,这样就既能让学生基本了解课堂学习的中心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以《》为例,我的学习目标展示就是“”、“《》”、“”三个名词,而在“《》”、“”两个名词上,分别标识蓝色和红色以示本课的重难点。

三、“名词化”“探宝式”阅读

学生课堂教学中的自主阅读是比较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了解相关知识的过程。农村中学的学生综合素质是比较低的,我便使用了相对简单又好操作的“名词化”“探宝式”阅读。

“名词化”“探宝式”阅读,就是把课程中涉及的重点名词提出,做出学生阅读的第一目标,学生阅读的第一任务是在课本中找寻到相应的名词并勾画出位置,之后以名词为中心展开相应阅读。当然在名词设计上,有时候可以适当找一些有特点、特色甚至怪异的词,容易激发学生“探宝式”的和兴趣。比如《》中,我在自主阅读环节中,就设定“”、“林则徐”、“关天培”、“香港”、“”等名词,让学生寻找位置。还把“”故意写错为“虎门烧烟”,把“鸦片”改造为“”,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难度,创造探寻名词的乐趣。学生能很开心地接受这样的引导并顺利转入自主阅读中。

四、课堂教学“名词化”流程

学生自主阅读完成后,之后就是较为简单的教学过程了。在“名词化”课堂教学中,我主抓核心词语的标识,以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点,理解知识点。还是以《》为例,在“《》”的内容环节,我让学生首先齐读两遍《》的内容,然后抛出“香港岛”和“2100万元”两个词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是学生很容易误解的,属于考试易错的部分,很多学生在描述《》时会把“香港岛”和“2100万元”写作“香港”和“2100万两”。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为在学生的概念里,这两组词的表述是一致的,所以需就名词给予较深层次的解释。以香港的地图说明“香港”是由“香港岛”、“九龙司”和“新界”构成的;“银元”和“银两”更不是一个概念,价值相差许多。

“名词化”的教学很容易吸引学生眼球,也便于学生找寻知识的核心,方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适当地“抠字眼”也并非坏事。

五、课程讨论“名词化”议题

为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课堂学习的参与性,对课程部分内容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在设置课堂讨论的议题时,我依然采用“名词化”方法,以名词作为讨论的主题。核心词、特别的、有趣的词语甚至改编的词语,都可作为议题。设置议题的目标很简单,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讨论,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成长。

再以《》为例,我设置议题“民族英雄”和“虎门烧烟”。在“民族英雄”的讨论中,让学生首先总结本课出现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和关天培,之后回忆七年级曾经出现的“民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等,总结“民族英雄”的概念,理解什么人是“民族英雄”,并反问岳飞和文天祥是否是“民族英雄”?这样的问题能加深学生对一个历史共性概念的理解;接着是“虎门烧烟”的议题,这个名词是我有意写错让学生纠错的,学生很容易找到我把“”写做“虎门烧烟”了,也知道“销”改作了“烧”,于是引导学生讨论“销”和“烧”的区别,“”为何不是“虎门烧烟”。这个议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六、课程总结“名词化”反馈

课程知识总结是课程教学的最后环节(练外),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课堂学习内容的总结。但是这样一个总结过程操作难度较高,常用的方式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用练结知识的点的覆盖面不够;语言总结,时间过长。此时我们不妨再用“名词化”总结。

“名词化”总结的形式主要有两种:1.板书总结,在课程开始进行“名词化”目标展示时就留白,留下足够书写空间,在课程结束时补全。这样很容易达到总结的效果。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上台补全板书,也可以采用问答方式,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全板书。2.语言总结,学生根据板书中核心名词的展示,进行语言上的总结,甚至可以做一个“名词串联”的小游戏,让学生根据名词用语言将知识点用故事的形式复述和串联起来,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it课程学习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复习;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79-02

化学同数学、物理一样,在学习过程中过程中需要学生自身不断的总结和归纳,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这样的平台,在教学中提醒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在实际的教学中免不了要让学生进行复习课,通过复习课程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为学生以后知识的学习和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对化学复习课程的类型,化学复习课程教学的现状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做了简要论述,希望对初中化学的教学有所帮助。

1.初中化学复习课程的类型

复习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总结、巩固和提升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会存在知识的遗忘。遗忘是正常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住所学的知识就需要不断的进行复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学的更扎实,更有利于以后知识的学习。笔者认为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复习要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1 日常复习。日常复习就是在日常的学习中,学生要对每节课程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复习和巩固,这样在教师进行下一节课教学时还能够清楚的记得教师所讲的上一节课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此外,通过复习学生在进行新课程的学习时能够与以往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和联想,从而促进学生新课程的学习。

1.2 阶段性复习。阶段性复习就是在学生学习完一个单元或者某个专题后对整个单元或者整个专题进行系统的复习。通过这样的复习课程能够让学生对整个单元的重点和难点把握的更加清楚,同时能够起到查缺补漏的效果。学生如果在以前的学习中存在不理解或者上课时没听懂的知识,通过后面的复习课程可以让学生重新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以前的知识都学会了也能够让学生加深对以往知识的印象,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能够增强所学知识的系统性。

1.3 期末复习。期末复习就是在学习期末进行大的总结和复习,对这一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深化,让学生回顾自己整个学期所学的知识。让所学的化学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既能查缺补漏,还能对所学知识起到巩固和锻炼的目的。学生通过回顾自己的以往的学习经历能够感受到自己这一学期的变化和收获,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信心,提高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1.4 总复习。总复习又称结业复习,就是在学生在学完某阶段的全部课程后进行总结性的复习,也就是说,学生在初中年级的化学课程学完之后进行总的复习,通过总的复习落实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目标。一般这种较大的复习需要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指导性的意见,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重点和难点。

2.初中化学复习课程的现状

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化学复习课程对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但是,从当前的化学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在进行复习课程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从而降低了化学复习复习课程的效率。

2.1 教师对化学复习课程的课型认识不清。复习课程与以往的化学课程不同,日常的教学课程主要是对新知识的讲解和传授,是以学生的理解为主,而复习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线条性的整理和归纳,从而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复习课程中的教学比较随意,对于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重点和难点的突出不明确,体现出教师对复习课程的类型定义不准确,认识不清楚。

2.2 学生在复习课程上的参与度不够。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注重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这样才能让学生学的更好。在目前的化学复习课程中,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够。此外,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经常被教师所忽略,这也是当前复习课程中教师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2.3 复习目标单一。当前复习课程中教师的教师目标单一,这样就会导致教学的单一化,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单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具有单一性,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初中化学复习课程的教学策略

教师只有在正确认识化学复习课程,并且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真正从化学复习课程中学到知识,巩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强化化学知识体系,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3.1 教师要提高教学能力,加深课型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抓住学校提供的培训机会,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保证自身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专业性的指导。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明确各种教学课程的小学内容和目标,加深课型认识,保证各类教学的有效实施。

3.2 加强学生课堂参与,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化学复习课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做到自主参与和总结,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性的意见,这样才能让那个学生学的更加投入,记得更加牢固。如果教师仍然依照以往独自讲解的教学方式,势必会降低复习课程的效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调动不起来。通过加强学生课堂参与,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复习和总结才能真正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it课程学习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据结构;教学模式;BOPPPS;插入类排序

0 引言

IEEE-CS/ACM的CS教程已将数据结构课程列为核心课程之首,说明数据结构在信息学科中具有重要地位。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类专业学科基础课程,是计算机软件理论与技术课程的重要基础,一般开设在大学二年级,是对所学软件技术进行总结提高,为后继专业课程提供基础,同时为考研做准备。课程主要包括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组织、处理和对应数据结构的算法设计与算法性能分析等。通过数据结构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计算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比例一般小于2:1,该课程知识点多、理论性强、内容抽象,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能力、具备较好的C语言编程功底。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存在课堂参与度不够、学习积极性差、动手能力不强、自我学习能力不足等问题,往往整个课程结束后,部分学生都未明白为什么要学该课程?学习该课程有什么用?用到什么地方?

目前该课程教学过程中虽然运用了启发式、对比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但由于缺乏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支撑,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若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点分解为教学目标、教学行为、学习活动、教学评测四个阶段,课堂教学效果会显著提升,而这些正是BOPPPS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BOPPPS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过程的有效途径。

1 BOPPPS教学模式概述

BOPPPS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加拿大多所知名院校采取的一种教学模型,该模式突出强调教学反思和教学互动环节,将教学内容分割为多个小单元,每个教学小单元内都有起承转合,每个单元课堂亦有起承转合。BOPPPS将每一个教学单元划分为六个阶段:导入(bridge-in)、学习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

(1)导入是对教学内容的简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目标是明确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对教学目标进行具体明确的表述。

(3)前测是在具体内容学习之前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程度,进而调整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可通过提问、测验、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

(4)参与式学习强调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参与学习交互分为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

(5)后测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习题测试、综合实践、小论文等不同方式。

(6)总结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如授课内容总结、课堂反馈、学习评价等。

BOPPPS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规范课堂教学流程,指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突出了参与式学习的重要性。

2 BOPPPS教学模式的应用

数据结构课程一般包括三大部分:数据结构基本概念、基本数据结构和基本技术应用。基本技术章节主要包括查找和排序,排序部分包括多种排序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知识点,学习兴趣低,课堂气氛不活跃,因此整体教学效果不理想。以BOPPPS模式组织教学,生动有趣地引入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标,活跃互动环节,合理设计前后测试,有条理地梳理总结,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以“插入类排序”一节的实践教学为例,阐述BOPPPS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步骤。

2.1 导入

导人是架设在师生间的第一座桥梁,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授课过程的导入阶段直接影响整堂课教学的氛围,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促进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常用的导人方法有提问启示法、案例分析法、演示实验法、问题设疑法等。

鉴于排序在日常应用中的普遍性,导入法可以应用提问启示法。第一个问题是学习委员收数据结构作业时,要求按照学号从小到大的方式排序,大家会用什么方法进行排序。第二个问题是大家玩扑克牌时是怎样抓牌整牌的。学生讨论第一个问题时,会给出各种排序方法,但大多学生不能将排序方法和实际操作对号入座;讨论第二个问题时,通过抓牌整牌过程的描述可顺其自然地引入直接插入排序的基本概念。引入基本概念后,让学生举插入排序实例,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所举实例,了解学生对排序的理解程度,对教学内容的难易、详略及时进行调整。

2.2 学习目标

BOPPPS模式强调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教学目标分为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课堂目标,这里的学习目标指课堂目标。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导向功能,指引教学过程和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传统教学目标一般使用“了解、理解、掌握”等含义泛泛之词,目标表示不明确,可操作性不强。结合BOPPPS模式思想,将教学目标从四个方面进行描述,①教学对象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大二学生;②教学条件为已完成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语言以及数据结构课程的算法性能分析与基本的数据结构的学习;③教学内容包括简单直接插入排序、折半插入排序和希尔排序的算法思想、算法描述、算法分析、算法优化、算法比较;④教学要求掌握三种基本插入类排序的算法思想、算法描述、算法性能,分析出算法最好最坏情况。

2.3 前测

对学生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学情评价,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知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然后结合教学目标,根据前测结果调整内容的难易度和进度,为有效而合理的教学设计提供依据。可在课前或课堂中进行前测,具体方法有课堂提问、角色扮演、作业、测试等。

针对插入类排序,给出几组具体数据,如序列{20,18,87’22,1,19,77,5,10}、{76,53,44,0,29,44,29,1,89}等,请学生按照抓扑克牌的方式进行排序,给出排序过程,然后增加数据元素个数,让学生思考这种排序方法好不好,是否有更好的方法。给出冒泡排序基本思想,请学生将序列{20,18,87,22,1,19,77,5,10}、{76,53,440,29,44,29,1,89)按照交换排序算法进行排序,感受交换排序和插入类排序的异同,深入了解插入类排序算法思想。

对于程序设计方面的能力,可以对数组部分的知识点进行测试,在数组中查询数据、插入数据、删除数据、修改数据等,如在无序数组a[]={21,17,8,56,77,2}中查找关键字8和删除关键字8,在有序数组{2,8,17,21,56,77}查询关键字8、插入关键字13和删除关键字8,通过查询、插入、删除、修改数据等操作来检查学生的学习基础,回顾程序设计部分知识点,为排序算法的实现奠定基础。通过深入提问,教师既了解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4 参与式学习

参与式学习是BOPPPS模式最重要的一个阶段,突出教学过程中互动和体验,变单向的信息传导为双向的信息交流,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引导教学活动的开展。参与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居主导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以小班教学方式,尽量使大多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意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制定不同参与学习方法,常见的参与式学习方式有游戏、辩论、角色扮演、头脑风暴、案例分析、实践、研讨、团队合作等。

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数据结构――C语言描述》(作者耿国华)中,插入类排序是内部排序的第一部分内容,所以第一个参与方式是以讨论方式进行,问题为在实际生活中排序具有哪些特点和基本操作,如按照个子从矮到高进行排队,引导学生总结排序的基本概念,如有序、无序、移动、比较、关键字、记录、递增、递减、主关键字、次关键字、稳定性等。第二个参与方式以游戏方式进行,把两幅扑克牌分为4份,请4位同学进行抓牌排牌游戏,比速度快慢,然后讨论抓扑克牌排序的过程具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总结插入类排序的基本思想。第三个参与方式是给出几组无序数据序列,如{1,3,5,7,9}、{9,7,5,3,1}、{3,1,9,5,7}、{7,1,3,9,5}4组无序序列,请学生依照插入类排序基本思想进行排序,给出排序步骤并回答出自己所排序序列的优缺点。第四个参与方式是团队合作实践方式,把40位学生分成8个小组,用C语言进行编程,给出直接插入排序算法代码,测试数据为上述4组无序序列,学生完成后,进行评价总结。第五个参与方式是测试方式,测试题目为计算上述4个序列在直接插入排序过程中,进行了多少次比较和移动,需要的辅助空间多大,引导学生从直接插入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方面进行性能分析。

直接插入排序知识点讲授完成后,通过第五次参与方式中计算的比较次数和移动次数,提出第六个问题,如何优化直接插入排序算法,如果从比较次数着手,是否可以将折半查找算法和直接插入排序算法相结合,引出折半插入排序基本思想。

分别演示直接插入排序代码和折半查找代码,让学生思考两个程序核心代码如何结合,得出折半插入排序算法描述,并分析其算法性能。

第七个参与方式为角色扮演法,让10个学生随机站成一排,进行按照从小到大排队,先按照直接插入排序算法进行排队,然后按照折半查找方法进行排队,再按照希尔排序基本思想,隔4个进行排序,再隔2个进行排序,再进行直接插入排序,讨论排序效率,引出希尔排序的算法思想,将希尔排序算法描述和算法性能分析留作课后作业,下一次课进行讲授。

在参与式学习过程中,授课教师需具备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在半开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引导教学过程有序进行,避免学生偏离教学目标主线,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此外,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某些知识点的讲解,并对反馈信息不断总结和反思,改进和优化教学内容。

2.5 后测

该阶段的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检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采取不同的评估方式。后测方式有测试、案例分析等,后测可在课堂教学内容讲授结束后进行,插人类排序后测内容如下:

题1:分析和比较3种插入类排序算法的算法时间复杂度和辅助空间大小。

题2:举两个实例,分别是直接插入排序最好和最坏的情况。

题3:对序列{12,3,9,11,55,77,98,2,3,9,76}进行插入类排序,使用顺序存储方法。

题4:对序列{12,3,9,11,55,77,98,2,3,9,76}进行插入类排序,使用链式存储方法。

题5:随机生成50个整数,用3种插人类排序算法分别进行排序(实践题)。

题1和题2是对算法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方面掌握程度的测试,题3和题4是从存储角度进行测试,加强学生对排序和存储方法的理解,题5作为综合性的实践作业,测试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践动手能力如何。

在后测阶段可以检查学生对这一教学单元课堂学习情况,如果部分知识点未达到教学要求,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后作业和实验内容。在后测阶段,教师既可了解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了解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后测,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教师可了解本教学单元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而分析整个教学过程,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调整、完善和优化。

2.6 总结

课堂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总结重点难点、理清知识脉络、巩固知识、加深记忆。教师对本次教学单元知识点系统地有条理地概括总结。总结方式一般包括内容回顾、学习评价、课堂反馈、概念图等。

本次课堂教学总结用概念图作为工具,使学生在掌握插入类排序知识点的同时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对不同排序算法进行比较,如图l所示。

3 教学效果

该教学模式在40人的信管班进行试验,理论教学48课时,课程设计24课时,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在课堂发言、提问、回答、讨论等方面变得积极主动,编程能力明显提高,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有所提高。40人考试成绩统计结果见表1。通过对表1成绩统计表分析,表明学生理论知识点掌握较好、综合实践能力较之前有所提高,说明BOPPPS模式在数据结构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