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职文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语》、《尔雅》等儒家经典著作中,护生以往学习经历中接触得很少。绝大多数护生仅在中学时期学习过几篇古文,且护生中理科生居多,文理分科后她们再次接触儒家文化的机会少之又少。进入大学后,由于医学护理课程种类多,课时量大,而专科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因此护生中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接触儒家文化的更少。
2儒家文化的传承方式较为单一
调查发现护生对阅读儒家文化的原著缺乏兴趣和积极性,仅对大众传媒所传达的儒家思想比较关注。对儒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应从娃娃抓起,潜移默化,从孩童儿时耳濡目染接触的环境、事物中,点点滴滴,不断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3讨论
儒家经典思想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精华[3],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思想教育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就调查研究现状而言,目前高职护理学生对儒家文化认知程度较低,与其所处社会文化背景及学习背景是相关的。首先,21世纪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国内外交流日渐频繁。西方文化的侵入使传统文化渐渐失去了以往地位,而退居历史的舞台。在青少年义务教育中,中文的比例在慢慢缩小,外文的比例在逐渐扩大。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越来越淡化。其次,调查的高职护理学生中82.7%均为理科生,其对儒家文化的兴趣与了解程度是有限的,因此导致对人文课•程的不重视也是显而易见的。对于高职护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儒家文化在护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引导作用。
3.1加强“仁爱”教育
“医乃仁术”是千百年来我国医学界所崇尚的行医信念[4],也是医者通过行医施药实现仁者爱人、济世救人的高尚理想。“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根本,其中最突出一个内容就是“爱人”的思想。高职护理学生人文素质的核心即是‘仁爱’,护士如果缺乏爱心,就不会全心全意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更加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当今社会中因为重疾病、轻情感;重科技、轻沟通;重效益、轻人文而导致医患关系紧张,这些都足以说明,爱心教育在医学教育中何等重要[5]。目前,在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工作中,要大力加强“仁爱”教育,把“仁者爱人”的思想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3.2深化“礼仪”教育
礼仪是中华儿女世代相传的美德,是一种敬人、律己的行为规范。孔子提出“不学礼,无以立”的观点,礼仪教育的重点是意识和品格的培养,具体体现在儒家的“内仁外礼”和“仁者爱人”的观点上。“礼”在医德规范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尊重病人、尊重同行上。医学教育中,应努力构造医院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实际感受医疗环境的严谨氛围,自觉运用适宜的言语行为来为患者服务。护患沟通时我们应认真倾听,充分了解患者需求,让患者有被接纳、被理解、被关怀的感觉,从而自觉接受医护帮助,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护士礼仪的学习不仅要使高职护生具有独立完善的人格、全面发展的优良个性,又须具有气质优雅、仪表得体的外在表现。
3.3强化“诚信”教育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公民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品德要求,是一切美德的来源。作为医护工作者,担负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特殊使命,诚信就显得格外重要。高职护生应借鉴优秀的儒家德育思想,积极摄取营养,切实提高诚信意识,争取为每位患者提供纯净的医疗空间。
3.4活跃“文明”课堂
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脱离人才培养目标,没有体现高职特色。高职学生主要来源于高中、职高或中专,他们曾经的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有强烈的挫败感,比较自卑,不愿与人沟通,缺乏为人处世能力,不敢走向社会,常感到迷茫、不知所措,甚至有的学生有轻生的念头;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存在挑肥拣瘦、眼高手低等毛病,专业知识完全够用,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只会动口,不会动手;时有学生缺乏诚信,大部分学生认为失信行为是可以理解的,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自己也有失信行为,诚信危机严重,这都是高职毕业生“择业难”的主观因素。
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要求。每年临近学生毕业的时候,许多大型企业都会来校招聘,可见社会还是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足够多的就业岗位,也确实有许多学生应聘成功。然而,很多的“90后”大学生无法适应企业的管理方式,在家里娇生惯养,在学校游手好闲,对企业文化及企业实际情况不够了解。但是企业需要拥有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需要有较强综合素质的人才,比如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人为善的合作态度等素质都是企业需要的。供应与需求的差异导致那些没有真本事、不能适应企业文化的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目前,国家推出的顶岗实习制度就是为了让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增进学生对企业文化的了解,进而适应全新的企业文化,希望能够缓解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未能与区域文化对接和交融,未能突出学校所在地的文化特征。与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不同,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目的不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而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让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环境转变中有一个缓冲的过程,所以校园文化的建设要有目的地与企业文化联系,让学生在进入社会前有充足的准备。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所在地的地域文化来做好这个缓冲工作。虽然高职院校的老师和学生都在学校里生活、工作、学习,但是很多老师以前都是在外地学习工作,对本地区不了解;学生虽然一直都在这里生活,但是为了应付高考,几乎与外界绝缘;高职院校很少创造机会,让老师和学生去了解当地文化;甚至高职院校的有些领导也不一定清楚当地的文化,这些都导致了高职校园文化无法与当地主流文化互动,或者互动不畅,所以高职院校很难具有地域色彩。例如,有些地区工业产业集中,需要大量采矿、机电等专业的人才,但当地的高职院校却没有把这些专业打造成品牌专业,导致报考这些专业的学生不多,这些专业的学生的专业素质也不高。社会需要财会、物流、法律等方面的人才具有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但高职院校里的这类专业却很常见,这就造成高职院校缺乏特色,没有竞争力。
二、创建与高职院校相契合的校园文化模式
校园物质文化就是人们通过感官可以感受到的一切物质性对象的总和。校园环境文化有较广泛的外延,如办公设施、文体活动设备等基础设施文化,纪念性建筑,人物雕塑,一条小道的名字等。校园物质文化的实体及各实体之间的关系,都反映出高校的教育理念、办学宗旨、精神价值和审美意识。校园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一环,校园环境文化又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它体现着大学理想和人文精神,反映着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成熟的物质文化能为师生员工开展教育活动提供场所,能使广大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校园环境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的载体,是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1.环境布置要与职业相关。在校园中的标志性建筑上布置本校的校训;在校园显著位置放置校训石;在办公场所悬挂与专业相关的名人字画;在教室里张贴班级班规;在阅报栏及时张贴人才需求信息;在校内外实训基地、产学合作基地布置与企业文化相关的名言警句;用励志词汇命名校园道路;用花木组合成的图案来呈现校训、校歌;校内的楼、路、桥、广场等以企业名人或合作企业命名;校史馆内要布置杰出校友、拔尖人才的宣传材料。尽可能地让学生与职业近距离接触。让正能量无处不在,让学生在校园中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行业的发展,产生学习的动力。
2.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高职院校要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己任,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要适应经济的发展,考虑行业的实际,把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技术性统一起来。实训基地的建设恰恰能够很好地体现这种统一,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有效保证。高职院校还要拥有一流的实验室,甚至是个别行业的国家级实验室,争取在某些实验室建设上突出亮点。
3.建立服务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图书馆。图书馆建设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图书使用周期变短,许多高校财力有限,图书馆藏书陈旧,学生不愿光顾,这些都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首先要保证图书馆有足够的藏书,满足学生的使用需求;同时要合理融合构建网上图书及期刊资源,保证学生接触的知识与时代接轨,赶上时代潮流;还应与各个高校的图书馆建立联系,配置电子阅览室。
4.还应在细节上体现高职特色。印制有校徽和校名的信封、稿纸、试卷袋、档案袋;利用网络来宣传学校,制作精美的宣传网页,建立内容丰富的学校网站;向生源学校的老师及学生发放宣传画册,抓住一切机会宣传学校,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三、小结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中西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
一、语言知识与语用知识并举,了解西方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向较注重教学的内容和语言能力,即培养学生能造出一些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技能。但是学生没掌握语用知识,不知道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具体环境中用英语进行准确的跨文化交际[1]。“不懂得语言的运用规则,语法规则将变得毫无用处”(Hymes1972)。如“Whydon''''tyouopenthedoor?”是一句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但它含有强硬的命令口气,就不适合对长辈或初交的人说这句话,可用“Whynotopenthedoor?”来表达。又如,当夸奖别人的菜做得好时不能说“Ididn’texpectyoucouldmakesuchdeliciousfood!”(没想到你能做一手好菜!),通常可说“Whatadeliciousfood!”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而违反说话规则会被认为是不够礼貌的(Walfson,1989)[2]。这里的说话规则是所在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必须存在的一种默契,一种双方交际时都遵循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s)”[3]。为使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能准确运用所学语言,必须语言知识与语用知识并举,才能真正了解西方文化,而高职学生就是欠缺文化背景知识。如《大学英语精读III》Unit4“LadyHermitsWhoAreDownButNotOut”的课文标题“DownButNotOut”学生很难理解。笔者先介绍美国拳击术语“downandout”,意思是拳击手被对方击倒后淘汰出局。再结合课文对“女隐士”特点的分析理解,把标题译为“潦而不倒”学生才恍然大悟。可见,不了解西方文化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就很难理解它在特定场合中引申出的社会意义。同是这篇课文中“…ifshechoosesyourdoorwayasherplacetosleepinthenight,itisasnormallyhardtoturnherawayasitisalostdog.”这句话令人费解。狗在西方视为人类忠实的朋友,所以赶走一只丧家之犬属不道德行为。又如:“WhyITeach”一文中,很多学生不理解“Beingateacherisbeingpresentatthecreationwhentheclaybeginstobreathe”。这里的creation和clay涉及到《圣经》典故:上帝用地上的尘土clay造人,并赋予人以生命力。作者在这句话中用clay隐喻没有知识的人,用breathe比喻“获得知识,开始成长”。这个典故把教师育人和上帝造人作了类比,使我们领会到教师育人与上帝造人同样伟大[4]。学生明白这些文化及隐含意义后,终于茅塞顿开。
二、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谨防“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eshock)最早是由世界著名文化人类学家KalveroOberg在1960年首先提出的。初到国外的人往往由于不熟悉对方社会交往的信号或符号经常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反应,这种现象在跨文化学中称“文化休克”[5]。学生如果不把握中西方文化差异,用汉语的思维去理解、判断英语的语境,极易产生“文化休克”。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而文化差异就是思维方式的本质差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女性阴柔偏向,西方思维方式具有男性阳刚偏向。中国人偏人文,西方人重自然;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偏理性;中国人好静、内向、守旧,西方人好动、外向、开放;中国人求同、求稳,西方人求异、求变。我们在教学中有必要把日常生活交往中英汉文化的主要差异以及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归纳、比较和总结,这将有助于学生逐步区别语言的文化内涵,培养跨文化意识,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1.赞美之词
中国文化对赞美之语总是比较崇尚谦虚原则,“YourEnglishisverygood”和“Ilikeyourbeautifulwatch”之类的应答都要用“Thankyou”,因为这些赞美之词仅仅表示友好或是引起谈话的手段。
2.提供帮助
中国人对于别人的帮助往往采用“接受+感谢”的方式,在西方人们崇尚自立,会以“谢绝+解释”作回答。如回答“Wouldyoulikesomecoffee?”这样的kindoffer,通常用“No,thankyou”或“Yes,I’dloveto,butnotnow”之类的婉转回答。
3.文化禁忌
西方人一般都能容忍非本族语的人的语言错误,但对文化错误却会耿耿于怀,特别是文化禁忌。笔者把英语国家人士初次交谈的“禁忌”归纳成W-A-R-M四个字母,其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替religion,M代表marriage,同样引出“七不问”:不问年龄、体重、收入、、婚姻状况,不问“去哪儿”和“吃了吗”。4.交际势能——把握交际讯号的强弱
西方人最常用最安全的话题是谈论天气,如“It’sreallyacoldtonight,isn’tit?Yes,itis.”这样的对话很容易使双方转入其他话题,并且能缩短会话距离,避免交际障碍。假如你碰巧遇到一家老外吃饭,主人客气地邀请你一起吃,“Wouldyouliketohavedinnerwithus?”如果你真的没吃,最好不要客气,否则挨饿的就是你自己了。
三、创设交际语境,培养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现代英语教学非常重视语境,建构主义理论也提倡语境化教学(Situatedinstruction)。因此教师要尽力为高职学生提供真实的或模拟的交际情景,力求创设学生能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如《综合英语II》Unit7“ListeningandActivities”听说部分,为使学生了解并熟练掌握“祝愿”和“问候”的日常交际用语,我设置如下情景作为导入:Weallknowtherewillbe“AJobHunting”inourcampustomorrow.Areyouinterestedintheinvestigationonjobhunting?Howdoyougreettheinterviewers?Andhowdoyourespondtotheirreply?学生积极动脑,很快列举出许多学过“祝愿”和“问候”或“代问候”及其应答的表达。听力结束教师趁热打铁适当补充,引导大家归纳总结。接着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自编对话进行操练,做到学以致用,运用自如。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不断应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如利用多媒体、幻灯、音像或互联网等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使学生在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更多的文化信息,从而提高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使课堂教学真正交际化。在《BEC》“Interview”这一项目设计课上,我先组织学生看一段有关招工的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Whatdoyouwanttodoafteryougraduatefromtheuniversity?Whatquestionsarelikelytobeaskedinajobinterview?Whatwouldyouaskifyouweretheinterviewer?接着我用PPT设计了几种模拟招聘的具体场景,让学生申请做家教、商店促销员、收银员和导游,然后在课堂上表演。师生们从语音语调、内容设计、体态表情、语言得体和合作创新等方面进行互评。大家积极参与,表现了空前的兴趣和竞争力,体现了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更可喜的是那些平时在课上不愿开口说英语的学生在大家的鼓励和配合下,增强了信心,消除了紧张情绪,获得了很好的锻炼机会。运用多种电教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课堂变成了社会的缩影,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在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中勇于开口,乐于开口,在模拟情境中建构新的语言能力,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四、渗透中西文化,培养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
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Non-verbalcommunication)。非语言交际行为是指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行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语言至多只占整个交际过程的35%,而其余的社交信息都是依靠非语言交际传递的(Birdwhistell,1970:50)。因此非语言行为就成了跨文化交际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空间观,因而导致不同的会话距离。在英国,礼貌的听者会认真地注视讲话者并不时眨一眨眼表示对对方所谈之事感兴趣,美国人则希望听者频频点头或发出哦、嗯之类的声音表示对所讲内容感兴趣。中国人则通常会眼看着对方保持安静。有位颇为出色的中国学生到一家英国公司接受最后的面试。敲门进入办公室后,学生坐下并顺手把放在经理面前的一张椅子向前拉了一下。面试后,该生自我感觉良好最终却遭拒绝,是因为英国经理事先将椅子放在他认为合适的交谈距离位置,而中国学生无意间向前一拉,将距离调整到他认为舒适的位置,可能使经理感到不适,最终导致被拒绝录取。
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吕叔湘1977)[6]。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进行中英非语言交际对照教学,如中国人用拱手和鞠躬表示感谢,英语文化的人用亲吻和拥抱表示感谢;美国人习惯用手指胸膛表示“我”,而中国人手指鼻子表示“我”的动作,在美国人看来是滑稽可笑的;美国人用手拍成年人的头表示同情、鼓励对方,中国人则认为这是有意侮辱对方;中国人气愤至极会跺脚,美国人在急不可待时才跺脚;英文化的人喜欢佩戴猫头鹰图像的徽章,因为在英文化中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而在中国人看来猫头鹰是邪恶的化身,俗话说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预示着凶多吉少。中国人在给人指方向时,习惯于用食指指点。在英语文化中,这是既不雅观、又不尊重别人的手势;用手下意识地摸一下鼻子,在中国人看来既无什么含义,也无伤大雅。美国人却将这一动作视为隐匿不好的想法或谎言的手势,或者表示不同意或拒绝对方的看法。
参考文献:
[1]蒋永远.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1).
[2]柏音.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2):73-79.
[3]张卫红,张凯.外语教学中语用知识的应用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3):329-331.
[4]尹锡荣.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2,(6):85-87.
论文关键词:应用文写作;模块化;情境化;人文化;网络化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大学毕业生不一定会写小说、诗歌,但一定要写工作和生话中的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应用文在人们交流思想、互通情况、解决问题、处理事务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它不仅是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公务活动的工具,也是现代社会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联系社会生活的纽带。应用文写作不仅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一种工作思维能力。为此,许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应用写作课,旨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办理事务的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可以说,写作能力代表着一个人的基本文化素质,写作能力也不单纯是写作本身的问题,它还体现着一个人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写作经验、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体现着一个人的智能结构。
一、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
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高职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学习兴致不高,消极对待,甚至把应用文写作学习当作一种精神负担,不仅没有体会到写作的乐趣,而且还被当作苦差事,教师始终难以突破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瓶颈。究其原因,恐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学生方面,高职学生总体上文化基础课不是太好,语言能力尤其是文字表达能力普遍较弱,学习主动性较差,再加上职业学校比较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对文化基础课的重要性普遍认识不足。同时应用文写作法规性政策性较强,而学生从学校到家庭,自身的阅历和社会实践缺乏,使得学生无从入手、无“话”可说,因而也无法组织应用文的语言。另外应用文写作与其它文学体式相比,内容相对单调枯燥,缺乏生动性、形象性甚至情节性,这使得较多接受形象思维训练的大脑要转变为用逻辑思维来写作,会因缺少写作素材,而一时无从下手。
(二)在教学方面,传统的应用写作教学模式基本是“理论+案例+训练”,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只能掌握一些应用写作的格式,学生一学就懂,一放就忘,遇到实际问题根本不知该如何下笔。在施教时,应用文文种的选择基本凭着教师的想当然而进行,没有调研,也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到底哪些文种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是经常要用到,因而整个教学过程只能停留在“闭门造车”的层面上。这样使得应用文写作教学与实际应用缺乏紧密联系,学生觉得学习应用文没有多大的实际用处,于是消极应付。
(三)在教材建设方面,从整体上看近年来出版的《应用文写作》教材数量非常多,但始终没有突破传统的编写思路。首先是教材体系庞大、内容繁杂,追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大多数教材基本按照“事务交往文书”、“个人交往文书”、“礼仪交往文书”、“经济交往文书”、“公务交往文书”、“法律交往文书”和“科技交往文书”等七大模块的内容编排,其中涉及的日常应用文极其有限。其次是重视理论、轻视训练,许多教材花费大量篇幅详细介绍理论知识,而对写作规范与技法的介绍则停留在简单的格式加例文层面,写作训练方面的内容极少。再次是例文陈旧、脱离实际,内容远离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使学生学起来有较大的心理距离,没有亲和力。
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思路
笔者认为,对《应用文写作》教学进行改革,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应重新审视本课程的设置目标。布鲁那说:“目标是预定的教学效果。”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一般安排一个学期,大约34课时,主要是使高职学生掌握必要的应用文写作技能,以适应今后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写作需要、并为毕业论文写作做好必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准备。因此,没必要以培养专业秘书的标准来要求不同专业的学生。
其次,应重新审视本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基础课、能力课,陈耀南教授在《应用文概说》中阐述:“应用文就是‘应’付生活、‘用’于务实的‘文’章,个人、团体、机关相互之间,公私往来,用约定俗成的体裁和术语写作,以资交际和信守的文字,都叫应用文。”陈教授一语中的,言简意赅地把应用文的根本特点表达出来了。因此,教学内容必须绕着应用、实用来选择。
再次,增加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趣味性。基于应用文写作的枯燥,学生缺少生活阅历无话可写的状况,必须设置一定的工作项目和活动情景,让学生能够动起来,通过具体的工作项目和活动情景,把教、学、做结合在一起。
三、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措施
基于上述改革思路,我们可以在模块化、情境化、人文化和网络化等四个方面对应用文写作课程进行改革。
(一)教学内容模块化
面对近千种的应用文文种和有限的教学课时,不必要也不可能让学生学几十种文种。可按照“实用、应用”的原则进行,也即选择学生今后学习与工作中将要遇到的文种进行施教。那么哪些文种是学生今后常用的呢?这就要求教学者去生活实际进行调研。调研得来的文种势必是零散的,与传统的应用文教材按“事务文书”、“私人文书”、“礼仪文书”、“经济文书”、“公务文书”、“法律文书”和“科技文书”等七大模块组织课程内容的固有模式不一致,为此,必须突破传统的应用文教材体例的类型化,打造“模块化”的应用文写作教材,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写作理论的教学与工作流程的熟悉一体化,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最大程度上体现应用写作的实用性。
同时,在高职院校,由于种种原因,基础课一直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状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基础课无法直接为专业服务。理想的基础课应该是既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贴近专业、为专业学习提供直接的帮助。如果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得巧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为不同专业都有各自适用的应用文文种,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决定了与其专业相关的应用文文种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而且这些专业文种对学生以后的工作也更有指导意义。因此,可以在应用文教学中设置一个专业文种模块,这一模块可象菜单一样,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文种学习。如设计类专业可设置“投标书”、“招标书”、“产品说明书”、“广告文案”等;旅游专业可设置“旅游指南”、“导游词写作”等;财经类专业可设置“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市场调查”、“市场预测报告”等;影视动漫类专业设置“剧本与分镜头”等,这样在教学内容上既突出了共性,又照顾了各专业的个性。
根据以上思路,按照既考虑所有学生都能使用的普适性,又照顾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性的原则,可设计四个具有普适性的日常工作模块加一个专业模块来串联一系列文种。
1.活动策划与开展文书写作。计划与策划书、合同与协议、邀请书、海报、条据、总结等;
2.召开专题会议文书写作。通知、请示、报告、会议指南、致辞与演讲、会议记录、会议纪要、简报、消息等。
3.毕业与找业文书写作。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应聘书(竟聘书)、个人简历、竞聘辞、劳动合同与就业协议书等。
4.创业文书写作。市场调查报告、市场预测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则与公约、声明和启事、状与辩护词等。
5.各专业个性化文书写作。剧本与分镜头、说明书、招标书与投标书、广告文案、旅游指南、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等。
模块化设计使文种和工作任务达到有机结合,因而学生在掌握某些文种的写法的同时也熟识了一项具体工作的流程。由此在教学过程中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一方面从易到难落实活动所需应用文种的学习,另一方面,从简单到复杂锻炼学生组织和开展活动的能力。把教、学、做结合起来,在模拟、仿真、全真的职业环境中训练写作,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二)教学方法情境化
情境是指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或环境。情境化教学就是把现实生活、学习、工作中已然存在的材料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条件,置于一定的背景中,引导学生追根溯源,探讨事实材料产生的成因,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方法。针对应用文写作相对单调枯燥,缺乏生动性、形象性甚至情节性,以及因学生自身阅历及社会实践缺乏而无话可写的现状,创设近于职业环境的写作情境,进行角色扮演训练。使学生能迅速进入实际运用情境,通过情境来说明具体文种的用途和功效。这样使应用写作的学习不再停留在书本上,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表述,而是可知、可感、可想、可操作的现实环境,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宗旨。同时,情境的存在又使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激起需要、引发动机、吸引注意,使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取得师生双向互动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情境的设置一定要贴近实际,符合现实生活逻辑。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真切、准确地认知社会,感受生活,让他们感觉新奇、有趣、实用,这样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才会处于积极状态,进而增强感知创造的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策划的能力等。模拟情境教学能够启发学生联系实际,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度研究和思考,使课堂教学内涵得到延伸和扩展。由于学习内容与相应的情景相结合,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结构上感知和把握学习内容,真实的情景接近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全部感受力和经验。
(三)教学理念人文化
教学上的人文关怀集中体现在“以学生为本”上,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教师施教时,要掌握学以致用的原则,即选择那些学生今后生活工作中要用到的文种来讲解,这是最大的人文关怀;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掌握合格规范的文种的写法,又要讲授相关的工作流程。如讲授书,就应让学生知道如何打官司;学了劳动合同就应让学生知道劳动纠纷解决的途径。再如在学习简历、求职信的写法时,应让学生懂得决定一份求职材料的优劣不仅仅是写作技巧,更是是否为进入职场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是否给自己作了一个职业规划,同时提醒学生在求职时招工中的各种骗局,让学生能“见招拆招”。教学过程中就要链接这些实用的小知识,以增强学生认知社会的能力,这种认知社会的能力又会反过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手段网络化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育 高职学生 成长成才
1.背景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犹如一颗光辉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人类文明史的皇冠之上。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培养和陶冶民族精神、民族素质的巨大精神力量。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国社会不断进步的强大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由于市场经济观念的强烈冲击,因此传统文化教育变得相对薄弱。一些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失去正确的指导方向:实用主义倾向开始显现,集体观念逐渐淡漠,个人主义慢慢抬头,拜金之风渐渐刮起。
国内众多学者分别对大学生成才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相关研究。喻芒清[1]对大学生成才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内容、现状及主要途径与方向进行了深入分析。王广珍[2]认为必须给予大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式。任伟[3]认为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在培养爱国情怀、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审美情趣、促使道德意识觉醒等方面都会对学生的涵养养成产生深远影响。陆建华、杨剑梅[4]结合“五四”文化精英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进行了研究。王新婷[5]认为正确引导大学生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审美情趣等能产生积极影响。郭学利、高红梅[6]指出高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挖掘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优化教育手段,拓宽教育路径。张海波[7]提出应在扬弃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构大学生的现代文化人格。方凌瑾[8]对当前高校进行的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意义、基本内容及注意事项等进行论述,提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及方法。赵卫新[9]认为在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中可以运用课堂教学、传统文化讲座、课外阅读经典、环境熏陶等方法。苏宝梅[10]认为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有正确的方法论作指导。
从上述分析可知,已有的相关研究对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进行深入探讨,而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的研究比较薄弱。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尤其是高职生)成长成才教育结合起来的研究则凤毛麟角,鉴于此,本文系统论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促进作用。
本文拟从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高职生成才教育的重要性、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2.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对高职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普及和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而且要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上无数民族英雄,为了保家卫国,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甚至宝贵的生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爱国主义在传统文化中的反映。高职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认真学习中国历史上爱国志士的感人事迹。
2.2艰苦奋斗教育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在艰苦奋斗中总结出来的深刻哲理。中华民族无论在多么艰难的环境中,都能克服艰难险阻,不断向前发展。认真学习这些至理名言,对于当代高职生发扬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将会起到促进作用。
2.3高尚情操教育
中华民族历来把完善个人道德品质看成为人处世、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大都把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作为自己的最高精神追求。社会交往上讲求“大公无私”、“言必信,行必果”;个人修养上讲求修身养性,“独善其身”、“身正”等。
2.4奋发向上教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生动写照。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在任何一个时期,尤其是在关系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广大人民充分发扬奋发向上、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优良作风,挽救并振兴了中华民族。
3.高职生成才教育的重要性
3.1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情和基本资源的重要指标,包括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这一切都表明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和长期性。高校是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高职生成才教育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3.2高职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求
人的社会性是人区分于动物的重要属性。是仅仅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还是为了集体、民族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心醉心于金钱利益还是毕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学阶段是高职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成才教育在高职生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4.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
4.1增加高职生的百科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宏富,主题广泛、包罗万象,包括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医学、处世哲学等领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扩大高职生的知识面,增加渊博的百科知识。
4.2培养高职生的爱国情怀
如果高职生能够深刻理解祖国历史、民族文化,就能对祖国产生深厚感情。系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和精髓思想,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树立科学的辩证思维及理性的爱国态度。
4.3提高高职生的思想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古代哲学。认真学习中国古代哲学对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是天人哲学。重人事、轻天道,天道自然、天人相分的观点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重要理论。《老子》、《易经》等著作中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观点闪烁着古人朴素唯物主义的光辉。阅读这些著作,有利于提高高职生的思想境界。
4.4提高高职生的审美能力
高职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美德,培养多方面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栋梁。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表现人类顽强不屈、豪迈进取的文化现象,其中蕴涵的精神价值对高职生仍有激励作用。
5.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5.1加强课程建设
目前,高职院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课程设置。诚然,随着我国四个现代化的逐步实现,社会急需越来越多的拥有实用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合格的高素质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娴熟的专业技术,而且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时候,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设为一门必修课或选修课。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对他们进行双语教学。
5.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氛围对于他们的成长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重视学校环境建设和人文景观建设。建筑设计、道路取名、宣传栏布置等都应凸显传统文化;第二,定期举行传统文化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如在课外活动时间内,在校园的大屏幕上播放百家讲坛系列节目,或者播放《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电视剧,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5.3加大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发掘师生中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事迹,如: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爱岗敬业、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等。撰写文章或者报道,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对这些优秀事迹进行大力宣传。通过树立身边的典型,让学生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并非虚无缥缈之深奥道理,而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喻芒清.大学生成才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05.
[2]王广珍.学习方式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0.
[3]任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涵养养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3(6):61-64.
[4]陆建华,杨剑梅.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2(2):148-150.
[5]王新婷.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成长[J].高等农业教育,2008(6):25-27.
[6]郭学利,高红梅.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7):47-49.
[7]张海波.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现代人格重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51-52.
[8]方凌瑾.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J].怀化学院学报,2006(3):174-175.
[9]赵卫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J].惠州大学学报,2001(3):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