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国校外教育论文

中国校外教育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校外教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校外教育论文

中国校外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师科研;研究型教学;生物科学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最早起源于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倡导的以典型问题组织教学的“做中学”形式[1],后来又综合了美国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模式”和瑞士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而逐步构建起来[2―3]。研究型教学是一种将科学研究的理念引入课堂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它将学习与研究过程结合起来,摒弃了传统的单向传授知识的模式[4―5]。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目的,客观上以研究型教师队伍为支撑[6―7]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而是一个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以及学生的合作者[8],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9],学生在获取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也培养了创新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主动性,注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0],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独立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与我国古代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一、高校生物学科专业教学现状

作为实践性的自然科学,各种生物假说或理论的提出都离不开实验的验证。但目前生物科学专业的教学仍然以传授式教学为主导,在理论授课中教师讲解教材内容、学生记笔记几乎是一种普遍现象,虽然许多高校生物科学专业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教学改革探索,如课堂采取互动式教学、前沿专题、问题讨论等具体改革模式,但这些改革措施依然脱离不了单向传授的主导模式,这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例如,生物的实验课课时偏少,主要是以经典验证性的生物学实验为主,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实验过程基本是按既定步骤进行,几乎未涉及探索性的实验。在此情况下,教师上实验课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学生做实验是为了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对学生来讲仅仅是熟悉了一遍实验操作流程而已,由于实验过程中并没有进行过深入思考,实验印象并不深刻,知识技能不能巩固,学习收获不大。

除课堂教学与实验课以外,课程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这些教学环节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生物科学专业课程实习中比较重要的要数植物学与动物学的野外实习,实习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实体,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自然界中动物、植物新现象的发现与探索兴趣,从而起到创新意识培养的目的。但从笔者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来看,生物科学专业的野外实习却更多倾向于对课本知识的一种实体认证,这对于学生来讲,除了将实物与课本动植物特征描述进行匹配之外,就再也没有探索性的认知过程。这种实习模式使野外实习几乎变成了野外旅游,学生在实习一两年后已基本不认识以前熟悉的植物了。又如毕业实习是检验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及将其转化为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预演”。但从许多高校生物科学毕业实习的调查来看,大多数实习仅仅是走过场,工厂实习多半是从事一些与学科专业关系并不密切的劳动力工作,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学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而缺乏相应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进入实习单位后表现平平,实习单位不敢让其进入关键的生产部门。再如,毕业论文是大学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大学知识学习的综合能力的总结,理应带有创新性的元素,但是,从目前许多高校生物科学的毕业论文来看,多数毕业论文仅仅是简单的重复工作,这主要是因为许多毕业论文仅是为了完成教学的环节,而很少与教师科研结合,教师指导毕业论文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再加上最近十年的学生数量增多,使师生比例失调,教师指导的学生论文数量大,无法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培训和充分发挥。

事实上,生物科学是兼具理论性与实验性的专业,系统的学科理论与先进的实验技术构成了专业结构的主体,因而对于本科生来讲,如果没有丰富的研究基础与实践经验做后盾,要在理论与技术方面进行创新性实验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比如在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如果没有科研教师强力支持,项目普遍不能圆满完成。因为生物科学研究不是单靠灵感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依靠丰富的实践经验与较高的理论水准,只有与教师科研实验紧密相结合,才能达到研究型教学的改革目标。

二、与教师科研结合提出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传统单向传授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高等教育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目标,为此最近几年国内外高校教育工作者对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尝试,但大部分的教学改革还基本停留在摸索阶段,还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平台或手段。教师科研在研究型教学实施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科研是沟通教学与科研的纽带,科研教师的创新性思维容易传输给学生,使学生不断受到学科研究前沿思想的熏陶而激发出创新的火花。生物科学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实验学科,科研教师要不断跟踪最新科研信息才能站在学科研究的前沿。建立在教师科研基础上的研究型教学发挥了教师在科研素质方面的优势,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从而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三、与教师科研平台结合的主要措施

目前生物科学专业的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均有大量的重叠,而每个教师所授课程相互之间缺乏沟通,结果在教学上做了很多“无用功”,此外也易导致知识的连续性中断,由于教师对小专业内容的局限性,只讲述单一课程内容而忽视了与其他课程内容的联系与承接。由于现代生物学的迅猛发展,生物科学不同领域的交叉越来越明显,研究层次的深化和研究手段的通用,使传统的按单门课程来教学的模式逐渐丧失其高效性。而目前教师科研课题的立项都是基于生物大学科系统的生物学理论来进行科学问题的论证,其实施过程也必然要求进行多学科、多专业的系统联系,因此教师科研为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改革应该打破这种一门课程一个主讲教师的模式,而应强调实验研究和创新培养,推行“知识点组库与教师科研组库匹配” 的教学模式,即将专业课程按大学科的研究方向与尺度进行归类,同时将任课教师按科研方向与内容纳入不同的研究组库,增加实验课时数使其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在指导组教师的统一安排下根据研究进度和内容选择实验场所。在这一模式下,教学选题不再局限于单一方面的简单观察,而是对于某一生物学现象从浅显的外部特征描述到生物发生的生理代谢、分子作用等内部机理的探索。

基于这一模式,可将生物科学按植物、动物、微生物、人体生物学等进行大课程分类,而如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发育生物学之类的课程属于研究层次的类别。在每个大课程下按研究的尺度或水平进行细分,如将植物学分为形态解剖分类、生理、生化、分子等水平。不同的课程对同一生物学问题描述的侧重点不同,讲述的科学研究层次也不同。例如学习植物光合过程,在植物学部分侧重于讲述气孔的作用、叶绿体的形态结构,植物生理学侧重于光合作用过程,细胞生物学则对这一部分进行了重复简述,这表明单一课程由于内容侧重点不同,对于一个生物学过程有的不能全面阐述,有的则又相互重叠,不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系统把握以及对生物学现象本质的认知。根据“知识点组库与教师科研组库匹配”的教学模式,本节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其一,将光合过程所涉及的不同教材知识内容归纳为一个知识点组;其二,将从事分类学、植物生理学、生化、分子生物学科研的教师优化后成立教师研究组;其三,将生物科学专业的有关这一部分的内容由表及里进行的综述归纳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点组,对于知识点组之外的零散知识由学生自由阅读即可。但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知识点组的教学按实验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②在一个知识点组研究课题实施期间,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制订课题研究计划;③课题文本需按照科研课题申报格式进行撰写,突出强调课题申报的科学意义与创新性。

为确立上述这一模式的规范性,学院应该在管理层面上对生物科学大专业的知识点进行模块化及优化,并会同全体专业教师进行模块化的合理性讨论,直至建立成熟的知识点组库。知识点组库的建设既要考虑到生物学知识的广度,又要考虑到研究的深度,以符合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为建立指导教师组库,学院应每隔一段时间汇总指导教师的科研内容输入库中,以备学生在考虑课题研究内容时有效选择指导教师。

参考文献:

孙成立,王希敏DSP技术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306―315.

彭熙伟,廖晓钟,陈金兵工科专业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高教论坛,2011(11):39―41.

高文庚,李平兰研究型教学模式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微生物学通报,2012,39(01):111―116.

李晓明,张国磊,李彦军研究型教学方法在《高等工程势力学》课程中的实践中国校外教育,2010(12):105.

唐 海研究型教学在岩体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当代教育论坛,2010(03):99―100.

袁 方大学研究型教学与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刍议当代教育论坛,2011(09):112―113.

中国校外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就业 创业教育 素质型大学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最近几年,我国的就业形势显得尤为严峻,除了学历不高的人群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们也遇到了同样的就业难问题,青年的就业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话题。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来看,据人民网-人民日报报道,2010年新新增就业人数达到了1500多万,加上之前近900万未就业人员,我国城市等待就业的总人数超过了2400万,而我国 GDP的增加速度却只保持在8%左右,企业能吸纳的人员仅仅只有约1200万人,城市就业供需的缺口在1200万人左右。所以,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问题和矛盾日渐突出。2012年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又达680万人,创历年来的新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把2010届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目标定为:争取应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70%左右,年底时争取整体就业率能基本达到80%以上。这个数字相对保守,但还是从另一面展现了当今大学生毕业生就业中的难度。大学生的就业率实质上是每年在递减,尤其是近几年,各大高校的持续扩招和我国就业体制的问题,大学生就业的机制在市场经济的检验中败下阵来,寻求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课题。

1 依据和背景情况

党的十七大报告以及之后的政府年度工作报告中,都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应对就业难题的基本工作方针。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我国的政策要支持和 鼓励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和多形式的就业,用创业教育来带动就业。增强在校期间的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提升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能力,增加就业后稳定性,“全党都要关爱年轻人、多关心年轻人、多关爱年轻人,多听听年轻人的想法,多鼓励年轻人健康成长,多支持年轻人投入到创业中去”。根据报告精神地方政府和高校相继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或措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创业近年也成为一个社会热点话题。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自主创业者在不断增加。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各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人数占到在校生的5%左右,而打算创业的大学生数量所占的比重则更大。当前,大学生创业热情空前地高涨,但是在创业的过程中却蕴涵着巨大的风险。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只有2%~3%,远远低于一般企业。在此种背景下,对于大学生开展创业的教育就引起了很多高等院校的重视。

让大学生增强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激发创业意愿这就是创业教育要做的,也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创业教育对于更多地培养出具有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为让我国能更快地建设成为创新型的国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创业教育的理念是指导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 现今的很多的高等院校开设的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更倾向于锻炼学生的创业方面的技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转型和升级,创业教育的转型与升级,首先是教育理念的转型与升级,只有指导创业教育的理念得到发展,才能走出当前创业教育面临的一些困境,使我国创业教育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关于创业教育的理念目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技能型创业教育,另一种是素质型创业教育。当前我国创业教育的理念总体来看是技能型创业教育,这一指导理念本身存在一些盲目性和功利性,不利于我国创业教育长足发展。素质型创业教育是与技能型创业教育不同的一种教育,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企业家的精神与素质,换句话说,就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与素质。即为素质型创业教育,我们可以概括为是指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具有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素质以及社会责任意识为主要任务的一种综合素质教育。

那么,创业教育的理念应如何重新定位呢?技能型创业教育有哪些局限? 技能型的创业教育和素质型创业教育有什么不同呢?素质型创业教育要如何实现呢?这种教育方式能给我国的创业教育带来哪些变化?本研究主张的素质型大学生创业教育方式就是想理清这些问题,为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2 研究的目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全球化脚步的加快, 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由原来更多看中的专业对口转变为更加看中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价值观。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也需要高等院校也调整出适应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再一味地按照原来的模式埋头教学,而是需要和企业对视,时刻关注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创新和创业教育,多培养出适应社会和企业又具有高素质的人才,这样既能缓解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还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速发展。所以,本研究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1 理论意义

创业需要综合素质,特别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供借鉴和推广,也没有引起大学生们的重视和关注。本论文试图借鉴国外和我国已有研究在创业教育基本理论、素质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果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索,以期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进而拓宽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视野。

2.2 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面对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种种挑战以及高校学生就业和再就业压力的进一步增大,如何切实有效地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每一个教育者的愿望和责任。研究我国素质型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能促进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还能使更多的大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素质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创业教育不仅是我国教育主动调整去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所采取的措施,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趋近国际化和大众化背景下开展的综合性素质教育的具体操作和体现,素质型创业教育的研究,对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综合竞争力、全面推进国民综合素质、创建创新型国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3 结束语

所谓素质型创业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注重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即是一种提升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本文从分析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教育现状出发,借鉴相关学科的已有研究成果和分析方法,希望能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谢志远,吕一军,邹良影.大学生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2]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 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础理论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

[5] 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6] 胡解旺,欧清华.大学就业教育论[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

[7] 谢安邦等.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 彭行荣.创业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9] 罗天虎.创业学教程[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10] 张喜梅,吕雅文.大学生创业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中国校外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二语习得理论经过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近年来其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尤其在英语教学方面的作用十分显著。如何把英语教学工作做好是英语教学工作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文就从二语习得理论的习得—学习假说、输入假说等五个方面出发,重点以输入假说为例进行介绍,通过论述它的主要原则、特点和存在的缺陷等几方面的问题,探讨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和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二语习得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至今,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对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提供一个合理的语言心理基础,因此,国内外二语习得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方面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启发意义。下面本文就对二语习得的理论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二语习得理论简介

(一)习得—学习假说

第二语言的学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语言习得是学习者潜意识过程中的产物,是其在用目标语言进行交流,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注重语言的形式,而只关注交流的内容。语言学习则是学习者有意识学习的产物,以获得和语言相关的知识为目的。[1]通过研究发现,这种潜意识的语言习得者在日常交流过程中不能流利的使用语言,而语言学习者则能够在实际中将语言运用自如。

(二)监控假说

这一假说说明语言习得系统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而语言学习系统要想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具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有效的选择和运用;二是要具有一定的语言形式,使语言使用者具备运用语言的正确形式,使监控系统发挥作用;三是语言使用者必须要熟知使用语言的规则。[2]

(三)情感过滤假说

这一假说强调,语言的输入必须要通过情感的过滤,才能够被语言学习者所掌握,而这些情感因素包括了自信、焦急等情感。[3]但是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如果情感因素过于强烈,就会阻碍语言输入的进行,对语言的学习造成阻碍。

(四)自然顺序假说

该假说中强调的是语言学习者对语言的学习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而且这种顺序与学习者的背景情况没有关系,他们所掌握的语言结构和语法知识的顺序是一样的。

(五)输入假说

这一理论强调了语言学习者必须先理解语言的输入,才能够学习语言,这一理论同时还强调,语言的使用能力不是后天培养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形成的,因此它关注的是语言的习得,而当语言的输入超出了学习者目前的水平时,学习者就很难理解输入的材料,在这种情况下的语言习得就是没有价值的。[4] 二、二语习得理论中输入假说的详细介绍

(一)输入假说的原则

1.语言输入的i+1原则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果习得者所接触的内容很容易理解,就无法激发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动机,这样对英语的学习也是不利的。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略高于他现有水平的语言内容和语言技术,且习得者能够集中注意力对于这种内容和技巧进行理解,这样才能产生习得,这就是他的i+1原则,其中i指的是学习者现有的水平,1表示的是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知识材料。[5]这个原则就强调的是语言的学习者需要从一个低级阶段过渡到该机阶段,其语言输入的资料中需要包括下一阶段的新内容,这样才更容易接受,这样学习者才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通过不断努力学习到语言的结构技能。

2.语言输入的此时此地原则

此时此刻原则是指在语言的输入过程中,所有的信息都应该是真实的,因为语言的习得只有在真实的环境中才能够产生,才能够排除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而产生习得的效果,这就是此时此地原则。

3.语言输入的有效性原则

输入假说的前提是,语言的输入必须是有效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习者充分的接收到大量的语言信息。语言的习得是通过对所输入信息的理解而产生的,因此习得者必须要懂得所输入的语言材料,材料一定要具有有效性和实用性。[6]对于复杂的材料,习得者往往会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语言的形式结构上,忽略了其内在的意义,这样就丧失了语言输入的本意,所以说,语言的输入一定要坚持有效性原则。

4.正确处理习得与学习的关系

学习过程只能够掌握语言的相关知识,却不能获得真正的语言,这一过程所起到的作用仅仅是校正与检测,并不能真正的应用到实际生活的运用中,只有通过习得才能够真正实现输入的语言耳朵灵活运用,因此说,在语言输入的过程中,一定要将这种无意识的自然而然获得信息的习得方法和自觉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有效的结合,来保证语言输入的成功性和有效性。

5.实现语言输入三个阶段的合理过渡

在语言输入的初级阶段,学习者还未具备一定的使用能力,因此这一阶段应该着重锻炼其听力能力,以此来刺激听觉器官,掌握大量熟悉词汇,再根据这些词汇理解输入的内容;在第二个阶段,克拉申认为是“早期语言表达阶段”,要注重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注意的是语言的表达需要与能力相适应,[7]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激励教学,不要让学生产生挫败感,这一阶段的训练内容比形式结构更重要;最后阶段就是语言的显示阶段,在这一阶段,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对的提高,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巩固,最终实现语言的输出,完成语言出入的全过程。

(二)输入假说的特点

1.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者学习语言的必要条件,倘若学习者接触的语言都是与自己无关的且自己不理解的内容,那么就不会对此产生兴趣,这样的学习是毫无意义的,对于习得者来说是浪费时间,因此说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选取可理解的内容,实现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

2.非语法程序

克拉申认为,语言习得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有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将习得与学习紧密结合,因此说以习得为目的的教学中按照语法程序安排教学内容是没有必要的,也是具有一定局限的,非语法程序安排更适合自然环境下的语言输入教学。

3.关联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要想使语言的习得有效果,内容的选取需要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这样才能够对材料进行有意义的加工,并且对此产生兴趣。根据资料显示,越是学习者未接触的内容,就会越感兴趣,因此说抓住这一方面来考虑,将关联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实现语言的输入。

4.广泛的输入量

这一特点主要是针对i+1原则阐述的。目前情况下,我国外语教学的不理想现状的原因之一就是低估了语言的输入量,学习者要想掌握语言知识,单单学习语言形式、结构和词汇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会运用,广泛的阅读和课外活动的结合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说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增加i的比例,通过广泛的语言输入量来达到语言输入的目的,实现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目标。[8]

(三)输入假说存在问题

1.过分夸大语言输入的重要性,不能揭示出其转化为内在知识的过程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大脑会受到语言情景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如学习知识的准确度、学习能力等内部环境的影响,因此不能够判断语言输入是否能够转化为学习者的内在知识,因此说输入假说过分的夸大了语言输入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作用,不能明确揭示出其转化为学习者内在知识的过程。

2.忽视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语言输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更好地进行运用交流,但是输入假说中过分地强调了语言输入的作用,认为其是获取知识的决定力量,却忽视了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这是该假说的一个缺陷。

3.简化了语言学习的过程

第二语言的学习毕竟不等同于母语的学习,受到地域环境、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第二语言的学习不具备母语学习的优势环境,因此需要加强第二语言的学习,而输入假说中,却简化了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将语言的习得与学习孤立开来,这样就不能够达到语言输入的最终目的。

二、二语习得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输入假说为重点进行论述

(一)习得和学习相结合的运用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将习得和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这两种方式是语言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不可或缺的方法。[9]虽然现在的英语教学没有习得的自然环境,但是也不能够忽视习得的作用,这方面的缺陷老师可以在课堂内外创造更好的习得环境来弥补不足。同时要正确认识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明确学习在内容系统化、知识完整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习得和学习恰当的结合,将语言的形式和功能合理运用,既重视形式教学,又不忽视能力的培养。

(二)对于情感过滤假说的应用

情感过滤假说中强调过,对于语言的接受效果会受到学习情感如焦急心态等的影响,因此英语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方设法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多鼓励学生,进行肯定教学、愉快教学,同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此来减少学生情感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情感过滤假说中同时强调了兴趣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英语交流的乐趣,只是每天在枯燥的阅读中度过,为考试而学习,这样就加大了学生学习中的情感过滤,产生不良的效果。[10]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无论是在听力、口语还是在阅读、写作的过程中,都能够享受英语带来的乐趣,都能够感受到英语世界中的无穷魅力,这样才能增加学生学习的欲望,使情感因素转变为激励因素。

(三)在语言输入过程中的运用

1.保证内容的可读性和易懂性

学习语言最基本的是要保证语言内容的可读性和易懂性,由于西方人和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政治经济、历史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要选取恰当的内容进行讲解,这对于老师的备课要求就提高了,老师不仅要熟悉学生所要学的内容,还要熟知这段内容的背景,以方便语言知识的输出,同时老师还要讲现在所讲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结合,保证知识的可读性和易懂性,建立起整体的知识框架结构,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保证丰富的教学资源

学生单纯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是很难将语言学会的,因此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足够的教学资源,为此,老师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进行网络互动教学,利用网络上的语言知识增加教学资源。英美报刊也是丰富的教学资源,报刊中涉及到英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识,同时也有社会评论等热点问题,将这些资源利用起来,对于英语教学具有巨大的意义。

3.增加口语交流的内容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往往都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学生在下面记录,学到的都是书面知识,单调而枯燥,而对口语的练习却相对缺乏,这样的哑巴式英语不能够达到语言输入的效果,为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如设置情境让学生进行对话;放映英美的原声电影培养学生的英语发音等,运用这些方法将听说读写四方面完美综合,才是语言输入需要达到的目标。

4.语言学习者要不断地进行假设与创新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逐步前进的过程,学习者要学会运用语言,在运用的过程中学会假设和创新,是语言的输入能够更具有价值。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根据所学的内容不断的假设,然后再根据知识的积累打破原来的假设设置新的假设,最终达到知识的创新,使语言的学习具有积极意义。

5.注重教学活动的合理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任务活动是维系教学最终成败的核心因素,克拉申认为,语言输入的内容不能够完全按照i+1的模式进行,还需要包括i、i+2、i+3、i-1等内容,力求输入的自然,适应多层次不同水平学习者的需求。[11]

6.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外语习得的过程是学习者的积极参与而实现的,因此说在此过程中需要学习者具有足够的兴趣,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接触新思维模式和新交流模式的时候不至于手足无措。同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输入可理解的内容,还需要创造一种语言输出的环境,这样在输入和输出的循环中使学生学到知识。

7.尽量克服输入假说的缺陷

输入假说中过分强调语言输入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避免这个缺陷,在输入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将二者合理的结合起来,促进语言输入的顺利完成。[12]同时老师应该避免输入假说中对于语言学习过程的简化,完善语言学习过程,提高语言输入的有效性。

结束语:

二语习得理论中所强调的习得——学习理论、输入理论和情感过滤等理论对于中国的英语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英语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习得和学者恰当结合,为学生提供可读性和易懂性的输入信息,降低情感过滤的影响,来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和语言运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和交际能力,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苏妍. 二语习得理论与现代英语教学 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10期

[2]曹静. 二语习得理论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海外英语,2010年第09期

[3]于彪. 二语习得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武警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何庆华. 二语习得理论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战线,2010年第S2期

[5]俞伟丽. 从二语习得理论探讨现代综合英语教学 科技资讯,2009年第25期

[6]马艳莹,郑玉琪. 从二语习得角度探讨现代英语教学 中国电力教育,2008年第9期

[7]戴明忠. 克拉申“输入假说”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年第2期

[8]杨旗.输入假设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学术界,2010年第05期

[9]王景辉. 克拉申输入假说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和分析 语文学刊,2006年07期

[10]杨臻.浅谈克拉申输入假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