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生物 教学案 导学
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发展。“教学案导学”式教学能够改变传统教学的封闭性,让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体验教师的教学思维,做到了“教”与“导”的协调发展。“教学案导学”教学重在“导学”,诱导学生学习生物的激情与兴趣,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1.“教学案导学”内容的编写原则
1.1教学互用原则。
教案的编写应该围绕生物课程教学的重难点而进行,应该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思、自练的空间,要因才编写不同的教学导案,确保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1.2自主探究原则。
教案的编写应该突出生物课程的特点,直观地展示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教案的内容是学生思考的载体,应该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3目标适当原则。
教学目标应该体现教师对教育本质和目的的正确理解,应该让学生去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使学生在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培养创造力。学案的编写应该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1.4紧扣文本原则。
学案内容必须能使学生建立牢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的编写要紧扣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识层次,不能是知识点的单一重复。编写教学案时,要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案还应该具有预习生成的功效,应该让学生学习后有所得。
2.“教学案导学”的实施策略
2.1集思广益,依据学生学习需要选好教案。
教师在选教案时一定要注意内容要呈现思维梯度,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的填空、习题的堆积。教师要潜心研究,分类专项突破,以挖掘学案之潜力,决不能把学案当成变相练习,否则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加重学生负担,与素质教育相违背。教案中所介绍的学习方法主要是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的,一般包括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如在学习遗传定律的有关计算时,笔者为学生提供了理解它所需运用的基本理论“概率的基本定理”,让学生在学习遗传定律的有关计算之前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公式。这样就为学生的生物学习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学习方法。
同时,教学案要清楚完整地反映生物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学生通过对教学案的学习,一方面知晓自己应该达到的能力目标要求,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掌握生物知识重难点作了清晰的展示。教学案上,要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做小结的地方,以便学生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疑问,以利于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教师在制定教学案时,不妨邀请学生代表参与研讨,多角度地提高教学案的有效性。这样,教师在撰写教学案的过程中就能够把握教学的重难点。
2.2提前分发,让学生做好预习。
教师在讲课的前一天把教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预习。通过预习,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教师要提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及听课的重点等。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不仅能使学生不断地体验成功,维持持久的学习动力,而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缩短获取知识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探索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参照教案,按照学案授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学案进行学与练。
这样,学生在预习教案的时候,能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能够产生一种探究的强烈欲望。例如,笔者在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第九章“人与生物圈”中的研究性课题: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教学案中就让学生首先自己去调查身边的工厂企业以及政府的环保部门,让他们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根据教学案的要求在实际的调查研究中探寻解决的正确途径和最佳办法,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2.3正确评价,提高教学案的有效性。
教学案是师生课堂活动的物质载体,具有一定的目标性和可生成性。生物课堂教学不仅要突出生物知识,更要找出探寻的方法途径。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册的第三章“生物的新陈代谢”中,我们应该首先让学生明白“酶”对于生物新陈代谢的影响,让学生通过“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和“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两个实验来认识酶在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加深对酶所起作用的理解。因此,实用性是评价教学案的首要条件。
除此而外,我们还应该看师生在教学中的活动是否一致,即是否围绕教学案来安排生物课堂教学。教师应该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依据教学案进行适当合理的探讨交流,在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有所收获。同时教师要尊重、理解、信任、欣赏、关爱、宽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也是生物教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要求。
3.“教学案导学”的实施注意点
3.1注意教学目标的控制。
教学案既要体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又应该对学生的情感目标和意志目标有所反映。
3.2注意把握的适度。
教师不要操之过急,没有耐性,一看学生答不出,就急于告诉学生答案,否则就失去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机会。
3.3注意教学案的搭配关系。
关键词 高中生物 学案 编制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标准对生物课程改革的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强调转变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学案是教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基于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并结合具体学情而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构建知识的一种纸质学习方案。学案的内容一般包括学习目标、学法指导、知识梳理、合作探究、技能训练等。在教学过程中学案用于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巩固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利用学案开展教学是落实新课改的培养理念有力的着手点,编制一份科学实用的学案是学案教学的基础和核心。
1学案编制原则
1.1主体性原则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学案的设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案在设计时要把教师使用的教案中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目标,把学习目标以学习方案的形式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自学能力和教学目标,结合其他相关信息,制定出一套学生学习的“学案”。将教学重心由教师有计划地“教”转变为学生有计划地“学”。
1.2层次性原则
导学案应用对象是整个课堂的学生,而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特征等的差异决定了其最近发展区的差异,那么就要求在学案设计时要全面衡量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案的内容有序化、层次化。例如,在学习目标上,可通过设定基本目标、进阶目标、最高目标,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可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习目标,获得学习信心、动力,又可以让部分学生的潜力充分得到发展。在学习内容上,可以在不改变知识容量的前提下,将某个具体问题设计成一系列梯度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
1.3创设情景原则
建构主义强调真正的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材料,通过对具体问题理解有意义的构建自己的新知识的过程。所以学案的内容不能是知识点的单一呈现,而是要根据具体的学习目标来创设一定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探究从而实现新知识的构建。生物学所传授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联系,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结合具体学习任务,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矛盾情境等单一情境,也可以将几种情境组合来以达到最优教学效果。
1.4灵活性原则
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采用不同的编制形式:(1)新课的学习注重学法的对于理论性知识,注重学法的设计,可配合图表。如在学习必修一细胞中的糖类的种类和功能时,可以设计为表格供学生填写。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课前预习,也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指导。(2)复习学案内容设置可以采用概念图模式,将不同层级的概念用一定的连接词连接起来构建某一章节或某一专题的概念图,深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学案编制的准备
(1)课标分析。《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简称“课标”)符合当前新课改的趋势,是高中生物生物教学及评价的重要依据。在导学案编制前对课标的分析,有助于教师准确地展开教学,指导教学方向。
(2)教材教参的分析。高中生物教材是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为基准编写的,与之相配套的生物教师教学用书是教师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学习驾驭教材等必不可少的教辅用书。教师通过对教材教参的分析,明确具体的教学内容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对教材的处理方法和意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3)学情分析。与初中阶段相比,高中生的逻辑性、批判性和想象力等思维素质不断成熟。因此在编制学案前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之前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方能给予恰当引导和帮助,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推动学生完成新知识的构建。
(4)高考试题分析。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高考,但是高考要求却又是我们生物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备课阶段教师应了解相关知识在高中的考查方式、考查难度及相关频率,同时关注相关知识最新研究进展,准确把握高考的风向标。
3导学案编写的一般流程
(1)集体备课。根据教学进度,课题组按照教课标要求,共同讨论,确定每一章或每一节的教学目标,导学案编制思路和主要内容,统一思路进行导学案编制分工。
(2)形成初案。每个教师根据分工,查阅资料,完成导学案的初稿。
(3)形成共案。组内研讨会上,每个教师呈现编写的初稿,并陈述设计思路及教学设计,再由课题组集体讨论、补充,形成共案。
(4)形成个案。在共案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自己所教班级的具体学情调整,以满足实际教学需求。
(5)根据使用后的反馈情况再次对导学案进行补修,构建学案库。
参考文献
高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133-02
高效课堂,就是教育教学效率能达成相当高的目标的课堂,具体来说就是“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可以说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新课改之后,生物学科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教学时间少、教学任务量大,必修和选修的共同教学加之高考的升学压力,使得高中生物课程在课改后进入了一种手忙脚乱的应对状态。
1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主体性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并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只有学生在课堂上敢讲、愿意讲,才能在课堂上保持一定的主体性。当遇到问题时,教师应该鼓励他们自己通过合作、讨论、对话、交流、探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适当的时机教师从旁给予其引导、点拨,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例如,在讲述教材“生态系统”一文中,首先应该让学生掌握好生态系统的含义,再让学生阐述现阶段由于生态系统的破坏,地球上的物种怎么样?环境怎么样?并组织他们进行交流和探讨,最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2注重“以学定教”的教学方法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率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备课,然后按照教案进行有序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阶段学生发展的需要,21世纪给予人们的要求就是培养出一批批新型人才,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备课,并及时地修改教案,做到灵活、高效教学。例如,在教材“孟德尔遗传定律”一课的讲述时,教师在制定教案时的内容势必会是先让学生看相关的理论知识,在通过实验来证明这一理论知识,倘若学生更愿意先通过实验的研究,来得出最终的理论知识。那么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适当的改变教案编写策略,达到“以学定教”。
3将多媒体技术融合到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技术是必然产物,走进校园,深入课堂,通过多媒体可以将抽象的、无法展现的、动画的,以逼真立体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在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课堂上略显重要,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在这门学科更能充分地发挥。例如,在教材“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一课进行讲述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感与形象感给同学们展示出细胞的体貌、形态,并让同学们获得更多细胞的知识,大家知道,细胞的衰老和凋亡是无法避免的,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细胞衰老与凋亡两个阶段的差异,使学生对此了解得更形象更直观。
4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
4.1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一种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或者是同样的解题思路得到不同的结论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多存在着一种求异思想,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寻找出结论的成就感。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个好方法。在我国,学生们大都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大都养成了死记硬背、循规蹈矩的学习方法,往往只按照某一种教师给出的阶梯思路进行解题,这就迫切需要学生打破传统的学习观念,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4.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所谓“批判性思维”是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做出主张的思考。高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他人、自己、教师等所得出的科学研究成果以及结论等表示质疑,敢于对他人的结论产生怀疑,并开始自行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得出另外一种结论的现象。主要的措施如下:
4.1刻意出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讲述课堂知识或者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可以故意出错,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对教师得出的结论进行怀疑,并主动思考,最终得出自己的正确结论。例如,在学习“显微镜的使用”一课时。教师可以故意在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上面出错,让学生对教师的这一做法产生质疑,并寻找正确的使用方法,对教师的行为产生批判性思维。
4.2充分利用生物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生物课是以实验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学生在不断的实验开展中能够提升其观察事物与发现事物特点的能力,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并在生物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通过实验丰富生物课堂
前面已经提到了生物的基础就是实验,也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掌握完整的生物理论概念与正确的实验规律,实验是高效生物学习的最佳途径,能够让课堂保持一定活跃性、生命力。生物课堂尽量避免空洞的重复和强调、死记硬背,应该重视实验,还要将实验做好、做足。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因缺少一些实验器材、教学时间的短暂、为完成任务等一些原因,忽略了做实验的过程,往往是通过课堂抽象的讲解实验来抓教学效果,不仅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还剥夺了学生参与实践、观察的机会,这些都是不良的教学方法。只有教师不断总结、不断摸索、不断思想才能突破教学界限。因此生物教师在课前要反复研究实验、改善实验,或者通过找出捷径(替代性实验),尽量做好演示实验,做好分组实验,通过实验调动课堂气氛,提高课程的趣味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技巧,让学生对生物规律、现象、概念都有深入的理解,让学生爱上生物学习。
6引导启发,科学总结。
一、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的关系
在必修模块的教学过程中,反应较强烈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新旧教材的协调问题,新教材上没有的内容要不要讲呢,若不讲的话,练习中出现了就无法做了,若讲吧内容又太多,课时太少。二是新教材有很多的探究活动,若真的去一一探究的话,就无法调和探究活动与教学进度的矛盾。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做的:
1.抓住课改精神,分清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
新课程标准高中生物由5个模块构成,分为必修、选修两类。必修课程包括3个模块――必修1、必修2、必修3;选修课包括两个模块――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和生物技术实践。根据本省实际情况,高一完成必修1和必修2,高二完成必修3和两个选修模块之一,教学任务确实很重,必修模块几乎覆盖了所有高中生物知识,与老教材相比,又增添了很多探究活动和实践,还增添了很多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学完必修内容几乎可以直接参加高考了。那怎么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这些内容上完呢?如何处理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的关系呢?教师用书即教参上有指导意见:三个必修模块注重从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高中阶段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必修模块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也就是说,必修部分是为所有高中学生铺垫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使所有学生对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和生物学原理有大致的了解,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潜质,更多更深层次的知识可通过选修模块加深拓展,综合探究能力也可在此得到强化。
2.转变学习方式
首先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由于新的知识更容易形成刺激,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因此自主学习宜安排在课前进行,形成先学后教的学习机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许多知识学生能够自行掌握,无需老师讲解,或至少不需要详细讲解,这样一来,增大了学习密度,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其次是合作探究学习。学生通过与他人讨论或团队互助获取知识,增长才智,这是对自主学习的补充,通过合作学习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分享精神。
3.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研究学情,摸索出既符合教师个人教学特点,又能确保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方式。我们学校是这样做的:首先在备课组会上,大家对新课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各种问题,然后出台一份基本统一的教案,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再编制一份自学学案,在一节内容讲完以后,大家坐下来一起畅谈教学心得和教学体会,对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的方法,经过对前一阶段教学的细致总结后,对下一节课程进行科学的分析,提出预期该达到的目的。
二、正确理解、探究内容与课本知识的关系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所表现出的先进性和时代特征,备受教育研究者的推崇和广大师生的青睐。但是如何选取探究内容,怎样控制探究深度呢?我是这样认为的,课本中提供了很多探究素材,这些都是专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了实验的可操作性而精心编制的,因此,选取探究内容应立足于课本,没有必要再到课本以外去寻找探究课题。课本上的概念、原理和理论均可用于探究活动。学习的过程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若把握不好探究的深度,就容易把学生引入遥遥无边的未知世界。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当前拥有的生物知识储备,精心设计好探究活动的目标、广度和深度。不然,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会感到茫然和无助。
三、正确对待新教材与教辅用书的关系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改革 生物教学 有效性
青海省于2010年步入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行列,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对于面临高考的高中学生来说课堂是接受知识的重要场所,怎样有效地利用好课堂有限的45分钟进行有效教学是一线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
什么是有效教学?广义上讲,凡是能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为有效教学。高中新课程的教育目标决定了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理论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应该在教学理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使用一定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效率。有效教学应该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课堂预设与生成。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用有效教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设计适合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过程,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构建的课堂,从而实现教师“教得有效”,学生“学得有效”。
结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个人以为,在有效教学的探索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要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为核心,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学科信息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等。课程对能力的要求有所提升,要解决课标要求与课时之间的矛盾,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案条理性、逻辑性上下功夫、作深入分析,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容易掌握甚至是当堂记住、理解、消化知识点。要把握“情境导入,学导结合,深入探究,总结反思”,将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让学生轻松地学习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课堂应该是一幅画、一首歌,要用我们的情感、智慧和思想去构建和谐课堂,使学生主动参与构建过程,提升自我学习能力。要在新课程的理念下灵活安排教学步骤,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负责提供教具、查缺补漏、更正错误、答疑解惑。课堂是教学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讨论发现了问题,可在教师的帮助下予以解决,课后针对每个知识点深化学习。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学生轻松学习的基础,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础。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得师生彼此信任,教师干劲十足、充满激情,而激情是修养、素质、能力的沉淀。教师有了激情,学生也将情绪饱满,身心振奋,享受学习的快乐;教师有了激情,教学活动才会变得生动、感性、效果卓著。
三、情境导入——吸引学生的眼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把握学生的兴趣所在导入新课,才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人教版新课程教材中为学生设计了各种情境,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个性特点选择能够吸引学生眼球的情境导入新课。例如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伴性遗传”一节,设计了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导入新课,红绿色盲的发现过程及发病特点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四、运用学习技巧,提升学生的领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