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平行线的性质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平行线的性质.教材上明确给出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推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证明过程.而且直接运用了“”、“”的推理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推理的环境,对逻辑推理能力是一个渗透.因此,这一节课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较重要.学生对推理证明的过程,开始可能只是模仿,但在逐渐地接触过程中,能最终理解证明的步骤和方法,并能完成有两步推理证明的填空.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并能在推理中正确地应用它们.由于学生还没学习过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组成,不知道判定和性质的本质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用的时候容易出错.在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应用和讨论体会到,如果已知角的关系,推出两直线平行,就是平行线的判定;反之,如果由两直线平行,得出角的关系,就是平行线的性质.
2、教法建议
由上面的重点、难点分析可知,这节课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复习和应用.要有一定的综合性,推理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知识多,也有了一些难度.但考虑到学生刚接触几何,进度不可过快,尽量多创造一些学习、应用定理、公理的机会,帮助学生理解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1)讲授新课
首先,提出本节课的研究问题:如果两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吗?探究实验活动还是从画平行线开始,得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后,再推导证明出其它的两个性质.教师可以用“”、“”的推理证明形式板书证明过程,学生在理解推理证明的过程中,欣赏到数学的严谨的美.
(2)综合应用
理解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区别,并能在推理过程中正确地应用它们成为了教学难点.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两步推理的证明题,让学生填充理由.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结合题目的已知和结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判定和性质的区别,只有自己构造起的知识,才能真正地被灵活应用.
(3)适当总结
几何的学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好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总结如何学好几何.注意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间的相互转化.对简单的题目,能做到想得明白,写得清楚,书写逐渐规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初步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观察-猜想-证明”的科学探索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向学生渗透讨论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
教学重点:平行线性质的研究和发现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开放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同学们先复习一下前面所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说出它们的已知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2、把这三句话已知和结论颠倒一下,可得到怎样的语句?它们正确吗?
3、是不是原本正确的话,颠倒一下前后顺序,得到新的一句话,是否一定正确?试举例说明。
如、“若a=b,则a2=b2”是正确的,但“若a2=b2,则a=b”是错误的。又如“对顶角相等”是正确的。但“相等的角是对顶角”则是错误的。因此,原本正确的话将它倒过来说后,它不一定正确,此时它的正确与否要通过证明。
二、新课
1、我们先看刚才得到的第一句话“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先在请同学们画两条平行线,然后画几条直线和平行线相交,用量角器测量一下,它们产生的几组同位角是否相等?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此时,两直线是否平行是未知的,要我们通过同位角是否相等来判定,即是用来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故我们称之为“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公理”。而这句话,是“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是已知“平行”从而得到“同位角相等”,因为平行是作为已知条件,因此,我们把这句话称为“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现在我们来用这个性质公理,来证明另两句话的正确性。
想想看,“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这句话有哪些已知条件,由哪些图形组成?,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已知:如图,直线a∥b
求证:(1)∠1=∠4;(2)∠1+∠2=180°
证明:a∥b(已知)
∠1=∠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3=∠4(对顶角相等)
∠1=∠4
(2)a∥b(已知)
∠1=∠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2+∠3=180°(邻补角的定义)
∠1+∠2=180°
思考:如何用(1)来证明(2)?
例1、如图,是梯形有上底的一部分,已经量得∠1=115°,∠D=100°,梯形另外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解:梯形上下底互相平行
∠A与∠B互补,∠D与∠C互补
∠B=180°-115°=65°
∠C-180°-100°=80°
答: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分别是65,80°
练习:P791、2、3
小结:平行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是研究相似形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理论,它一方面可以直接判定线段成比例,另一方面,当不能直接证明要证的比例成立时,常用这个定理把两条线段的比“转移”成另两条线段的比.
本节的难点也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变式较多,学生在找对应线段时常常出现错误;另外在研究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时,常用到代数中列方程度方法,利用已知比例式或等式列出关于未知数的方程,求出未知数,这种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学生接触不多,也常常出现错误.
教法建议
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引入可考虑从旧知识引入,先复习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再改变其中的条件引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2.也可考虑探究式引入,对给定几组图形由学生测量得出各直线与线段的关系,从而得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并加以证明,较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及其推论,并会灵活应用.
2.使学生掌握三角形一边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3.已知线的成已知比的作图问题.
4.通过应用,培养识图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
5.通过定理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设计
观察、猜想、归纳、讲解
三、重点、难点
l.教学重点: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推论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是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正确性的说明及推论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找学生叙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讲解新课】
在四边形一章里,我们学过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今天,在此基础上,我们来研究平行线平分线段成比例定理.首先复习一下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图:
,且,
由于
问题:如果,那么是否还与相等呢?
教师可带领学生阅读教材P211的说明,然后强调:
(该定理是用举例的方法引入的,没有给出证明,严格的证明要用到我们还未学到的知识,通过举例证明,让同学们承认这个定理就可以了,重要的是要求同学们正确地使用它)
因此:对于是任何正实数,当时,都可得到:
由比例性质,还可得到:
为了便于记忆,上述6个比例可使用一些简单的形象化的语言
“”.
另外,根据比例性质,还可得到,即同一比中的两条线段不在同一直线上,也就是“”,这里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要让学生会看图,达到根据图作出正确的比例即可,可多找几个同学口答练习.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可看作是这个定理的特例.
根据此定理,我们可以写出六个比例,为了便于应用,在以后的论证和计算中,可根据情况选用其中任何一个,参见下图.
,
.
其中后两种情况,为下一节学习推论作了准备.
例1已知:如图所示,.
求:BC.
解:让学生来完成.
注:在列比例式求某线段长时,尽可能将要求的线段写成比例的第一项,以减少错误,如例1可列比例式为:
例2已知:如图所示,
求证:.
有了5.1节例4的教学,学生作此例题不会有困难,建议让学生来完成.
【小结】
1.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正确性的的说明.
2.熟练掌握由定理得出的六个比例式.(对照图形,并注意变化)
曾老师设计的教案中,第一部分是让学生运用猜想、图形剪拼、测量、归纳等方法发现这样一个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就是运用演绎方法证明结论(教学过程如下)。
“(二)运用演绎方法证明结论
师:三角形的内角和确实是180°,如何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证明这个结论呢?
生:对于直角三角形,可以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图略)。长方形四个角是直角,其内角和为90°×4=360°,这样每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对于锐角和钝角三角形,我还没想出来。
生:对于非直角三角形,可以在内部作一条高,将其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图略)。这样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为360°,减去高与底边所成的两个直角的度数,就得到所求的非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
师:嗯,非常好!这样,我们就成功地证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这个非常重要的数学结论。”
事实上,这个被教师称为“成功的证明”并不是用演绎推理方法进行的“证明”,其“证明”过程中存在着两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一、 “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是怎么得到的
证明过程中用到了“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这个结论,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到的?
一般地,“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是通过将四边形用对角线分成两个三角形,再由“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推导出来的。因为长方形是四边形,所以内角和是360°(当然也可直接将长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进行推导)。人教版教材在“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中还安排了这样一个练习:“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你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由此可知,小学中求多边形内角和确实以“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为依据。这样一来,证明过程就会有“循环证明”之嫌。好在长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教师可以不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为依据,而是可以根据它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长方形)”及平行线的某些性质(例如同旁内角互补)推导出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从而得到了“长方形内角和是360°”的结论,但是“平行线的性质”是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并不是四年级小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论证过程中不好应用。曾老师也许考虑到了这一点,因此提出了另一种说法,认为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是“默认为正确的而不加以证明,相当于平面几何中的公理”。为了证明需要,就把“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当作“公理”而不加以证明,并且把它当作演绎推理的依据,这样处理不是很妥当。其实,即使把“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当作“公理”,仅用小学数学中的一些知识,要用演绎法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也是做不到的。
二、 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为什么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学生在开始“证明”时就提出:“可以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正是“证明结论”的关键。然而,正是这句话出了问题。试想在还不知道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时,怎么能知道这样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呢?
为了方便,笔者借助图形来说明问题。
假设ABC和CDA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其中∠B=∠D=90°,∠2=∠4,∠1=∠3,BC=DA,AB=CD,AC=CA,把这两个三角形如图所示拼起来,如果能拼成一个长方形,那么必须满足条件:∠1+∠2=90°,∠3+∠4=90°。由于∠2=∠4,∠1=∠3,所以就有∠1+∠4=90°,∠2+∠3=90°。由此可知,当你说“可以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时,已经应用了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个结论。这样一来,证明过程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怪圈:先默认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否则它的两个锐角就不能拼成一个直角)它的两个锐角可以拼成一个直角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内角和是360°每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显然,用这样的方法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是错误的。这种“证明”方法的实质是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拼一拼,而且没有任何理由就认定了这两个锐角拼成了一个直角,这根本不是在用“演绎方法”证明“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再以此结论为依据来证明“非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就失去了意义。像这种错误的“证明”也并不鲜见,例如在《中小学数学》2009年第12期中刊登的《“三角形内角和”一课的教学现象分析与思考》一文中也是用这种方法证明的,在公开发表的这些文章影响下,估计这样的错误证法还会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对此教师应该予以足够重视。
要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是需要以平行线的性质为基础的,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很容易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证明这个结论(证明略)。华东师大的张奠宙教授曾在《小学教学》(数学版)2011年第3期中指出:“要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的定理,平行公理无论如何是绕不过去的。”显然,学生在未掌握平行线性质的情况下,要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是不可能的,而事实上也是没有必要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24页对这一内容提出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与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人教版)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135页上对这一内容提出的教学目标是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总是喜欢拔高教学目标,例如对于“三角形内角和”这一教学内容,不仅要学生“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而且还要求他们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来证明,这样做有时真的会“弄巧成拙”。
关键词:四年级 垂直 感悟
“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教室的角落、大街上的斑马线等都有垂直与平行的现象[1]。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在同一个平面使学生体会到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相交的两条直线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从而使学生对垂直与平行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中。另外,笔者认为如能把教师的适时引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索有机结合,在课堂中将知识点清晰展现给学生,就能使教学过程凌而不乱,也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学习能力。
一、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原真实的数学课堂
本次教学以学生为起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从复习有关“直线”的知识出发,唤起学生对所有知识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好衔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和感染学生[2]。如应用多媒体进行情景教学,播放学生做操时的片断。教师可在此期间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角度观察,找到不同角度的直线。并在播放完毕后,出示平面图,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一些直线。从学生做早操的片段入手,把数学问题的研究置身生活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点连成线、线连成面,初步建立垂线和平行线的表象。
二、应用朴实无华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在垂直与平行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抓住以分类为主线这一依据来开展探究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实际,尊重教学实际,没有提前的渗透,没有矫情的暗示,没有作秀,而应更多地关注课堂中的生成,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阅历,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如引导学生在无限大的平面上画出自己想象的直线,并将其进行分类。学生在通过想像、画线、分类、讨论等多种活动中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中,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而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
三、归纳认识,明确垂直与平行的含义
垂直与平行的课堂教学进行到巩固阶段时,学生对所学知识建立了初步的表象。然而归纳认识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消化、理解、掌握往往是通过归纳来解决的。其不仅具有促使学生动脑思维、动手演算、动口表达的练习,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科学知识,而且能将其转化为技能、技巧、利于学生的智力、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教师可在教学课本的主题图中引导学生找出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也可在生活中或身边找。并鼓励学生动手画出这种现象。这不仅能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和加深对垂直与平行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还能使学生在寻找过程中克服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枯燥感。从而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在实践中发展空间观念
垂直与平行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产生兴趣,更好地理解数学。还必须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学到的垂直与平行的相关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法去看待分析与解决,将课内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外拓展题。如在教学完成后,教师可让学生回家后在父母的协作下找出家中的垂直与平行现象,并通过自己的想象对这种现象进行加工和设计,完成一幅作品,在班内进行比赛。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标,这类实践作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数学探索空间。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想象、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通过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达成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谭玉魁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人教版四年级《平行与垂直》教学设计[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23),282-283。
[2]王蓓蓓 移动学习案例“垂直与平行”教学纪实[J].黑龙江教育(小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3,(12),34-36。
【关键词】层次教学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作业;学生
望文生意,笔者所说的层次教学法指的是对每一章节教学内容的处理要分出清晰的层次;对每一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也要分清楚层次;对设计的课堂练习、课外练习分层次。
一、分层次教学的原因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过程,应而采用分层次教学是必要的,尤其是对象我所在的这一类农村学校的慢班学生更是有必要,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于快班的学生而言显得弱很多,就更需要老师精心安排每个章节的复习内容,给学生归纳出具有循序渐进的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知识脉络。从而帮助学生在总复习的时候更轻松、更清晰的把握一章的知识。
二、分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心理学研究依据: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数学教学中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因而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通过逐步递进,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所学的知识。
(二)教育教学理论依据: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分层次教学的方法
那么在高三的总复习中该怎样进行分层次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去执行:
(一)教学目标分层次。例如在对数列这一章进行复习时,我就将数列这一整章学生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概括为以下三点:1、课本的基本概念、等差数列的定义、等比数列的定义以及它们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2、由前n项和求通项;3、由递推公式求通项。
再比如对立体几何进行教学时,我把目标概括为以下几点:1、“十大定理”+“两小定理”。十大定理指的是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三垂线正逆定理。两小定理指的是①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如果垂直与一个平面,那么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②垂直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2、零散的理论知识,如异面直线的一些问题;3、空间角与空间距离;4、多面体与球。
又如在圆锥曲线方程的教学中,我把目标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点:1、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方程中字母a、b、c的意义、离心率公式、准线方程、渐近线方程;2、椭圆的第一定义、第二定义、双曲线的第一定义、第二定义、抛物线的定义、焦点三角形;3、直线与圆锥曲线;4、求离心率。这种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简明清晰的目标能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整个章节的主次和脉络,也能让学生更好的判断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试题中出现这一章节的内容的试题时该题所达到的难易程度。
(二)上课内容分层次是指上课安排的内容难易结合,使接受能力不同、层次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各取所需,各有所得,每个学生在每节课堂都能学到知识。例如在讲到解三角形的第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的分层次教案:
(三)分层次辅导学生。辅导学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学生的兴趣、性格、态度、自主学习能力不同等原因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一以及知识网的破点和知识结构的断裂,因而辅导学生时也应因人而异,对每个学生的要求也不同,以便能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学生都得到相应发展,这完全符合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布置作业层次化。分层次布置作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并由学生选择适应自己的作业题组,克服了“大一统”的做法,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 跳一跳,够得着”的境地,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减少抄袭作业的现象,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分层次教学的启示
分层次教学的目标,预习、课堂、作业、考核、辅导等层次化固然重要,但还有一些表面上看不见的因素影响着分层次教学的实施。主要有以下几点:1、注重成绩水平,轻视能力培养;2、层次分得过死,加重两极分化;3、只重视部分优生,忽视全体学生;4、学生层次分明,教师教法单一;5、缺乏思想引导,学生心理负担过重;6、教学分层与考查不配套。对这些不利因素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克服。此外,课后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与家长密切配合,与班主任的协调,教师的责任心、教态、语言、作风、人格等都会对分层次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在进行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中都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