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发展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教师教育教学过程
近年来,高师美术教育在“艺考热”、扩招热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推动下,其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高师院校打破了单一培养教师的传统,面向市场设置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强劲态势。同时,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两种趋势也十分明显给高师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传统上,我国美术教育大体延续着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高师美术教育三大类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术学院设置国、油、版、雕、史论等传统专业,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工艺美院以实用设计门类划分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大体沿袭了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为专业培养目标。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不断缩小,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大中城市也渐趋饱和,而设计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至90年代,设计类专业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热点。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争相开办设计类专业,而高师美术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学科,并按“综合绘画和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招生;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油画、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其中只有美术教育系为师范类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系,并按照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培养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专门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只有美术学为师范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非师范类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系,多数为近年来新兴的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目标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科专业的综合化。但在现有的高师本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二者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大势所趋。主要途径有:一是形成“大美术”的理念。今天,美术在人们的观念中除了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外,还有建筑设计、工业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艺术、多媒体网页设计等等,在这些专业中还可以分出多个分支,它们都是美术的范畴。二是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当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基础教学,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及就业形势之后,再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少高师院校,已经开始试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二、教师教育趋于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意识更倾向于是一个画家而非美术教师。这种状况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提出而有所改变。教师专业化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来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两份报告,指出公共教育质量只有当学校教育发展为一门成熟的“专业”时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000年,《职业分类大典》也将教师归人“专业技术人员”。从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些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是针对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突出,以至于产生较大的职业可替代性提出来的,意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专业地位。尽管与“画家”的名头相比,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比较低。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术教育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而获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进专业发展是高师美术教育的义务
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职业教育,其课体系基本上是参照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设置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很低。为此,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三个层面来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是加强专业课教学。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目标,《课程方案》从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五条规格要求并从课程体系中辟出一个专门领域——“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其中“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与“美术教育实习”为必修课,“中国美术教育史”、“教学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外国美术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为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体现课程的师范性。二是增强人文内涵。多年来,我国的高师美术专业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取向,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种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在美术课程观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新课程方案中,美术欣赏课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因而需要在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三是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一般说来,教师的知识可分成两类,即“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师美术《课程方案》中的实践性课程达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会实践(军训、社会调查、就业指导、劳动等)、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答辩、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等,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趋于数字化
(一)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关于美术的感知方式
一般认为,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艺术形象。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关于美术作品的感知方式越来越技术化了。上世纪90年代后,数字化的印刷、摄影技术高度成熟,大幅广告、精美照片、时尚杂志、网络世界、数码影像等,凡是能够吸引眼球的功能都被商家广为采用,以致导致人们普遍的审美疲劳。而关于美术创作的经典手法,也被数字化时代颠覆了。以前,从设计到完成一幅作品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对手绘技术要求很高。现在,人们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摆脱了铅笔纸张、直尺圆规、颜料调色盒等绘画工具限制。即使是一个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人,只要使用Photshop等普通绘图软件,也可以制作出令人满意的图片来。不仅如此,数字时代还促生了以美术学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尤其是广播、电视、动漫、环境、设计、广告等新兴产业的迅速成长,对高校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大的拉动。为适应这一需求,许多高师类院校都开设了基于信息技术的艺术设计专业。比较典型的有;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三维动画创意及制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广告、新传媒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后期合成、电脑剪辑、特效制作以及影视作品技术处理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游戏动画设计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游戏制作领域胜任原型设计、模型制作、纹理制作、动画调试等岗位的工作,并进行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技能型人才,等等。这些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与传统美术人才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所从事的美术活动很难以传统的美术概念来界定与归类,但往往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也引领高师美术教育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稳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一重要内容就是逐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十七大以来党和国家对农村教育做了进一步部署。各地理应抓住契机,解决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扎实推进,稳步进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对平衡城乡发展和促进区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党和国家给予了农村教育格外的政策、财政支持,各项配套工作也都有序展开,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仍有问题亟待解决。作为带有根本性作用的教育,如其不良发展势必会影响到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固此,仍大有必要深入研究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妥善解决。
一、新形势下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教育主要是指在以农业为基本产业的农村或城郊地区、以农业人口为主要对象且主要为农村或城郊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教育;既包括对农村常住人口的培养也包括对其子女的普通教育。我国农村教育所涉及对象群体大、范围广,其中的问题错综复杂、五花八门,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育投资力度不够。全面启动义务教育以来,中央对各级地方义务教育的财政补贴逐步加大。虽然国务院决定从2007年起3年内,全国财政对农村教育投入新增470亿元。也就是说,2006年至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累计新增经费由原来2182亿元增加到2652亿元。[1]但国家对公共教育的投入在GDP的比率仍未达到占4%。同时,教育投入结构不尽完善,农村职业教育支出小于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支出小于非义务教育,农村教育人均支出小于城镇,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人均支出小于富裕地区的现象依然突出。而且,我国农村应受教育人口基数大,经济状况不一,不少地方甚至缺乏最起码的办学条件,所以仅靠短时间内的大量财政投入明显不够。资金问题仍然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2.教育结构不尽合理。农村教育在实际运行中一直沿袭城市教育的发展模式,现在农村教育基本上是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比重偏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2004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2.5亿元,培训农村劳动力880万人,转移就业760万人。与此同时,教育部组织实施了"教育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三年来,教育系统的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工培训的规模已超过9000万人次。2005年至2006年,开展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达931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近20%。[2]但与80%左右没有经过任何专业技能培训还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教育师资队伍薄弱。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教育者的素质对教学质量的高低有直接影响。由于农村中小学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艰苦,造成教师逐级向上流动,中西部城市的教师向东部沿海大城市流动,县城的向中心城市、乡镇的向县城流动,而流出的往往都是骨干教师。迫不得已,农村增加了非职业化教师的比重。优秀教师的流失、非职业化教师的增加,导致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学历达标教师的缺乏和教师队伍中存在着大量教学能力很低、业务素质不高的教师,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
二、新形势下进一步发展农村教育
新农村建设和国家逐步实现全面免费的义务教育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大好契机,社会和各级政府应当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抓牢根本性问题,制定得力措施,把握相关因素,站在全局和历史的高度把农村教育搞上去,让农村教育为建设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现代化做出应有贡献。下文试图研讨主要对策:
1.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完善农村教育经费机制。农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重要原因是教育投入不足及其投入结构不尽合理。国务院决定,从2007年起3年内全国财政对农村教育新增470亿元。[3]但相隔占GDP4%的比率还是有段距离。为解决结构性问题,不但要加大对九年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而且要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资。逐步建立健全的经费落实机制,确保农村教育日常经费足额通畅到位。一方面要逐步落实全面免费义务教育,另一方面逐步改善农村不同类型学校基本教学条件和相关人员福利待遇。只有这样,农村教育才有可能持续健康地发展。2.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稳妥地加强农村社会经济建设。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要促成各方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解决农村的不良问题,要有政策倾斜,但要将资金和政策用在根本性措施上。长期以来,农村发展就受到政策和自然环境的制约,进而影响其进一步发展。如此形成恶性循环。私以为,基础设施建设和适度产业化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大突破口。只有先形成良好的自然和社会人文环境,才能为开创更好的发展局面打下基础。其实很多农村有较丰富的资源和很大发展潜力,只要提供便利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及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势必会吸引更多的投资,给农民以创造更多的生产价值好机会。同时,引进适度的小产业生产,授以一般农民一技之长,就会形成良好的农副结合的局面。进而更好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学以致用、学有所地。同时,积极引进各方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进步文化,形成良好的开放环境。由此逐步提高农村自身的经济和社会能力。只有农村自身经济健康发展了,才会留得住人才和资金等资源,才会让人们对发展农村和农村教育充满信心。
3.把握农村现实,合理规划农村教育培养体系。当前农村教育主要有三方面的问题要着力解决。一是改善农村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和管理不善的问题。农村地区师资力量是教师队伍中最弱的,且优秀教师流失率很高。发展农村教育必须采取妥善措施留住人才并积极引进人才,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二是加强职业教育,解决农村建设人才缺乏的困局。近年来,我国组织实施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等项目年培训城乡劳动者达1.5亿人次,而且还"要把招生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尤其要为有学习需求的农民提供学习机会。要充分利用城市和东部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积极开展东部对西部、城市对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4]三是调整农村教育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农村教育亟须从过去的应试教育、升学教育的困境中走出来,以学生全面发展及农村教育主动适应并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标。与农村教育培养目标转变相一致,其教学内容也应该贴近农村实际生活,增加初高中阶段以农村实用技术为内容的课程。同时,要加强对农民政治生活的教育,让他们积极参与基层民主生活和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的发展要求。农村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只有搞好了教育才能为之提供可靠的智识保障,促进城乡平衡发展,逐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3]新华网.全国财政将新增470亿元左右用于调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07-11-28.
传统的体育教学,仅仅是带着学生跑跑步、做做游戏,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现代教学本着“着眼全体、尊重全体、倡导发展”的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它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要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情景中进行学习,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促进他们全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他们个性能力,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二、体育中学生个性发展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情况有差异,在培养学生的个性过程中,如果老师都统一对待,很容易引起一系列的问题。下面我就来了解一下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差异性的问题以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1、理解层面不同。在生活中,人们对事物的接触和理解不同,表现出来的思想也就会不一样。同样在体育锻炼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学生肯定会有不同的想法或者不一样的解决方案,即使同一个训练,有的人接受理解新鲜事物比较得快,有的人相对就慢。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是由先天和后天因素共同决定的。对于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而言,要善于发言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抓住他们的优势并加以发展,提升学生的个性能力。2、对自己情感的控制能力不同。学生从小在温室里长大,没有什么生活经验,对情感的控制能力也表现出差异性。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情,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只一味追求自己的意愿。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情商,加强学生在情感控制方面的能力,把握好自己的心理平衡,更好地承受外界的压力,让其个性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3、不同学生的爱好不同。有的同学性格活泼外向,喜欢各种体育运动,基本上所有的集体活动都参加,这样的学生容易养成乐观向上的性格;而有些学生因为性格原因,比较安静,生活单调,没有广阔的信息来源,教师要给予指导与鼓励,塑造其优良的个性。
三、发展学生的个性
代化学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与现代科学技术整体的进步发展紧密相关。大量的事实说明,现代化学科学的发展,已经从宏观深入到微观,从定性走向定量,从描述进入推理,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一方面,19世纪形成的无机、分析、有机、物化四大学科的内部,在分化和综合、交叉、渗透发展中已经和继续填平鸿沟、模糊界线;另一方面,化学与物理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其他学科乃至人文和社会科学等众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和相互促进,衍生了许多边缘学科;化学科学的发明和创造被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化学与化工、材料、能源、制药、食品、环境、农业、军工等产业的紧密结合,为社会创造越来越多的财富和效益。展望21世纪人们最关心的健康、环境、资源利用、水源、能源及食物等问题都与化学有关。每个人的生活都受到以化学为核心的科学成果的影响。因此,化学教育正面临着变革。化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公民,教学内容要社会化、现代化。这正是当今化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国际化学教育会议(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hemicalEducation简称ICCE),是国际上最有影响的化学教育会议。ICCE的首届会议由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化学教育委员会(CEC)发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响应,于1971年在意大利的弗拉斯卡蒂召开。以后每两年召开一次,规模逐渐扩大,一般由IUPAC、UNESCO和主办国的化学会共同组织。到2000年为止,共举办了十六届。从近几届ICCE的情况,可以看到我国现代化学教育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化学教育改革方兴未艾
“教什麽?怎样教?学什麽?怎样学?”这是任何时代的教育工作者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和尖锐。从ICCE看,近几届会议几乎全部以化学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要议题。化学教育的教育改革思想正从强调学科中心转向关心人的充分发展,从提高理论水平转向加强化学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从我国大学化学专业的课程结构改革看,为了认真落实国家教委关于“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复旦大学、苏州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8所院校的20余位教授先后在苏州大学、复旦大学举行了4次研讨会,对化学专业基础课的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进行了认真讨论,提出了一个课程结构改革的新体系,与旧的课程结构体系相比,新体系有如下特点:(1)教学思想发生转变,原体系先讲授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再讲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而近代谱学分散于各课程中;新体系先讲化学原理和谱学基础,后讲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避免了同层次、低水平的重复。(2)加强了基础理论内容,如谱学、化学原理、结构和材料等。(3)引入了化学发展的热点,如生物化学、材料化学、高分子化学等。(4)将实验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按化学一级学科开设“实验化学”。目前,新体系的部分教材已经出版并开始试点。
从我国中学化学的课程结构看,日前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部分中小学课程将作重大调整,一些单科性课程将整合为综合性课程。其中,初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整合为科学课。各中学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可选择开设单科课或综合课。从教学内容看,新编的教材中,具有适用性的内容明显增多,如编入了水与工农业的关系,水与人类的关系,水资源保护;介绍了酒精、醋酸、煤和石油资源;介绍了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塑料、合成纤维及合成橡胶等三大合成材料……等。很多学校和教师注意在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思想。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改革的趋势将表现为:(1)化学课程的多样化。把作为一个合格公民所必备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编入必修课,作为核心课程,每个学生必学。然后把满足学生不同需要的内容,编入选修课程。给将要升学继续学习化学或其他科学技术的学生,开设高水平的学术性课程,这些课程狠抓双基和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化学科学基础,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提高创新能力。给即将就业的学生开设具有职业特征的课程,让学生学习之后能为今后就业做一些知识技能上的准备。(2)学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并行。学科课程有利于打好学科知识的基础,综合课程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方法的实质是通过某种有效的形式、手段来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方法的发展与选择受一定社会发展特别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手段较为落后、陈旧,粉笔和黑板是最主要的教学工具,现代科学技术在教学手段中很少体现。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几十年来几乎没有什么改进,仍然以课堂讲授法为主。教师的任务是读讲义、做演算,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记笔记,做练习。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相互作用;制了课堂的信息量,教师在课堂上难以把大量的新信息、新知识传递给学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上课忙于记笔记,无法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
因此,要注意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将现代媒体诸如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多媒体技术等运用于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二、高校教育技术的定位及特色
教育技术的应用划分为三个领域,即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在培训中的应用和作业技术方面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新技术都应用到教育领域之中,教育技术的应用模式呈现出多样性,选择哪些应用模式,对高校教育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教育技术领域中以媒体应用的教学模式:基于传统多媒体(幻灯、投影、电影、电声系统和语言实验室系统等)的“常规模式”,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多媒体模式”,基于广播系统的“远距离教学模式”,基于Internet的网络模式,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模式”。其中常规模式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目前仍然是教育技术应用的主要模式。多媒体模式在我国尚处在实验性的阶段。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重视常规应用模式的同时,积极选用其他教学模式,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进行大胆的探索。
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出的独特的风格和色彩,它反映了事物的个性。高校教育技术的特色是指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在促进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并为国家和社会所承认的风格和鲜明的色彩。从功能上说,主要表现在教学设备电子化和数字化、电教教材形声化、教学媒体多样化、教学手段先进性、教学系统整体性、教学技术综合性等方面。从实力和水平上,体现在建立了具有军队特色的教育技术学科;在理论与实践中,硬件设备设施已具一定规模;电教教材的品种多、质量优、门类齐;电教理论水平高、专家学者多、力量强;队伍的整体素质好,事业心和责任心强。这些实力和水平推动了军队院校教育技术的发展,也形成自身的特色。三、高校教育技术工作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1.更新观念和转变职能是前提
更新观念就是要以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彻底摆脱束缚我们发展的陈旧观念,一改过去落后的工作方法,拓宽我们的工作领域。树立起现代教育的观念、开拓创新的观念和质量效益的观念。转换职能就是要摆正位子,要从单纯的教学服务型提高到以教学为基础的教改型,促进教学教改和课程建设。
2.坚持开展“三深入”的教学活动是重要途径
坚持开展教育技术“三深入”是高校教育技术置身于教学之中的重要体现。教育技术“三深入”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而优化又必须通过教学设计才能实现。教学设计是用科学的方法,对教学全过程的诸多要素进行规划和安排。在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再进行每段每节甚至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包括了教学目标、学生特征、教学方法与媒体、教学效果评价四个要素。
3.处理好与其他工作的关系是重要保证
高校教育技术是一个大系统,包含教学在内与教育有关的若干项工作,高校教育技术必须适应这个大系统中各种工作的需求。这也就要求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必须是个综合性很强的教学单位,不仅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还要兼
顾其他工作。许多实践证明,要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必须处理好与其他工作的关系。
四、高校教育技术的内涵发展
高校教育技术的发展,应当以系统思想为指导,以现代教育媒体研究与应用为核心,以解决教学问题为侧重点,作为教育技术体系的现实基础。本着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高校教育技术的内涵发展应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以培训为龙头,加强队伍建设
高校教育技术能否适应未来形势持续发展,其关键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的素质。现阶段队伍建设可采取两种方式。通过引进和培训要逐步提高电教人员的教学设计、软件编制、教学培训、应用开发、理论研究和科学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使教育技术人员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硬、软件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媒体教学方法),能够指导专业学科老师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从而实现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水平的目的,为高校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2.以教师为主体,促进教育技术发展
教育技术工作的出发点及归宿都应落实在实现教育过程最优化和提高教学质量上,所以必须有广大教员的积极参与,因为教员是教学的主体。如果离开了教员的参与,教育技术将成为一句空话。调动和发挥教员参与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必须有一套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起保证作用。只有措施得力,落实政策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21世纪将是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高校教育技术必将顺应时代的发展。作为军队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电教只有以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才能把一个充满希望、生机勃勃的高校教育技术带入21世纪。
[摘要]在难得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面前,高校教育技术工作如何正确地评价自己,找准自身的位置,并把握机遇,促进军事教育技术事业的大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着重从高校教育技术的定位、特色及发展三个方面,对高校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健词]高校教育技术定位内涵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高等院校就必须把教育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在教育技术的平台上,运用教育技术对教育内容、方法、体系进行改革。作为任职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教育技术,理应为高等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服务,提供更多的教育技术支持。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是岗位任职教育的必然趋势和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世纪之交,电教者的使命[J].电化教育研究,1998,(1).
[2]何克抗.当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19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