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审计论文

大学生审计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审计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审计论文

大学生审计论文范文第1篇

(1.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136000;2.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探讨“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的榜样与约束机制的功能与建设,是深入研究“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的重要内容。对“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的榜样与约束机制的建设进行系统的研究,不仅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理论,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对“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所起的作用,还能逐步推进榜样与约束机制向规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这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

关键词 :“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榜样;机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1—0013—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榜样与约束机制作为“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工作的重要机制,对正确协调人际关系、保持正确方向、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适当运用榜样机制来调动“问题大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充分发挥约束机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调节作用。

一、倡导“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范例与案例结合的榜样机制

榜样教育法是高校“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常用的传统方法之一。在榜样教育过程中,榜样范例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将会对受教育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被教育者提出的思想道德期望的具体体现。由于榜样本身具有生动、鲜明的形象,榜样教育一方面能引导受教育者学习榜样的模范行为;另一方面,也会使之通过接受榜样精神的感染、熏陶和激励,道德行为动机得到激发和强化,思想境界得到净化和提升。因此,榜样具有强烈而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当前,高校“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应当努力创新榜样教育活动的载体,如将传统的先进典型宣讲活动升格为品牌化的校园榜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以切实巩固并不断增强榜样教育这一传统方法的实效。有的高校启动的“榜样库工程”就是用身边的优秀榜样来影响包括“问题大学生”在内的在校学生,“榜样库工程”使“榜样们”都是“看得见、可模仿”的“活教材”。这种教育途径和新模式有利于优良传统的辐射传播与继承。由中国青年基金会等单位在全国高校范围内举办的“精英学子激励计划—芙蓉学子·榜样力量”评选活动,到目前已经推广到全国30多所高校,并且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教育效果。

“目前的大学生,基本上都属于独生子女。尽管有相当数量的非独生子女,但经验证明,有‘自我中心’问题的多为独生子女。在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后,就享受到了得天独厚的家庭关照”。[1]因此,除了要让“问题大学生”从自身个体入手,重视向榜样学习,还要重视各类学生团体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和学生群体的作用,使“问题大学生”感受到日常大学生管理、教学或服务制度的规范性、公平性、民主性等特点。通过让已教育转化成功的“前问题大学生”和存在各种困扰的“现役问题大学生”组成的“关爱之家”一类的学生活动团体或校园心理辅导组织,参与到学校管理决策中,为学校建设建言献策,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边缘化的“问题大学生”回归到校园活动中来;通过组建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团队、学术研究团队、创新创业团队等方式,让“问题大学生”在实践中接受团队合作和社会化成长的教育。

二、推广“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的“微集体文化”约束机制

“微集体文化”约束机制,就是将宿舍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工作当中的一种新型文化约束机制。以往,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注重全面性和整体性,而宿舍作为大学生生活时间最长、最能体现自我的领域往往被忽视。因此,要充分利用宿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宿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把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从教室转移到宿舍、从现实世界转移到虚拟世界,将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成一种以宿舍为单位的小局域文化,并融入到约束机制中,从而形成一种来自于“微集体文化”的约束力。宿舍作为非正式场所,更有利于弹性、合理地控制转化机制的运行。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一个健全而进步的社会不仅需要集中控制,而且需要个人和集团的创造力。没有控制,就会出现无政府状态;没有创造力,社会就会停滞不前”。[2]所以,“微集体文化”所提供的小范围的适度约束,更能保证机制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有较大的操作空间,从而避免了过度压力和刺激带来的反弹。

因此,应逐步推广思想政治教育进宿舍活动,并积极探索该模式的长效发展机制。加强学生宿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建设,同时,也为学生宿舍创造了良好、和谐的文化环境。因为每一个“问题大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对“问题大学生”的文化约束更是一门艺术,所以,“培养大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行为习惯,通过建立健全的约束制度来规范校园人的言行举止,形成良好、文明的校园行为规范和风貌”,[3]不仅要“动之以情”,还要“晓之以理”;不仅要批评和惩罚,还要鼓励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使“问题大学生”从认知到行为都对约束机制有着理性化的认识,这在无形当中也减少了约束机制在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阻力。要逐步探索一套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问题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通过各类宿舍活动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实现“问题大学生”榜样与约束机制的有机结合

在“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控制机制运行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既要充分利用控制论来实现控制的科学性,也要考虑控制的人性化和艺术化。要构建并完善有效的“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控制机制,就要充分发挥榜样和约束在控制机制中的作用,并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美国社会学家E·A·罗斯认为,“在人的天性中存在一种‘自然秩序’,包括同情心、互和正义感三个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控制除了运用外在的制度化力量进行外,还可通过唤起人类天性中的‘自然秩序’以实行自我控制”。[4]控制机制只是促进工作运行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控制,控制的“指挥棒”作用能否充分发挥,有赖于控制手段的合理化以及能否将外部控制转化为自我控制;控制也传达了“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的运行状态和具体效果,对具体工作部门和工作人员都能起到一定的信息反馈和效果评估作用。因此,教育者和管理者应自觉接受控制,并对控制反馈做出积极的响应和有效配合。“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控制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起到监督、约束、反馈、激励、评估等作用。有效发挥控制机制的作用,就能有效地约束或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使其思想和行为日渐趋向社会需要和既定目标,从而使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规范和自觉意识。

“激励是组织中使组织成员产生和增强为实现组织目标的工作动力的管理活动的总称;约束是组织中为防止组织成员偏离组织目标、损害组织利益和迫使管理成员努力工作的管理活动的总称”。[5]因此,教育者应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将“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的榜样和约束机制高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合理搭配内外部约束,逐步推进榜样与约束机制向规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这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潜移默化地实现“问题大学生”精神上的升华、道德上的熏陶和行为上的规范。

参考文献]

[1]王立仁.大学生“自我中心”的成因及矫正[J].思想教育研究,2006(1).

[2]罗素著.肖巍译.权威与个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张永红.大学生非主流文化引导研究[D].西南大学,2008.

大学生审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通识教育 课程设置 师资队伍 功利化倾向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高校教育经过近30年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随之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给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评判出了一道艰深命题。这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针对如何回答著名“钱学森之问”,即目前中国教育的瓶颈问题——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原国务院总理曾说:“一是要让学生去想去做那些前人没有想过和做过的事情,没有创新,就不会成为杰出人才;二是学文科的要懂一些理工知识,学理工的要学一点文史知识,使学生全面发展。”这与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和拓宽基础、沟通文理的理念相吻合。

“通识教育”既是一种大学教育理念,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1]它首先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培养,其次才将学生作为职业人来培养。近年来,通识教育在我国财经类院校慢慢受到重视,但很多高校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通识课程体系不完善、通识教育机构不健全等诸多问题。本文探讨财经类高校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一、财经类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

21世纪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并加剧了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无形的社会压力,尤其是在现有考试评分制度和人才录用标准的助推下,大学生越来越成为知识上高度割裂的个体。大部分财经类高校由于学科设置相对单一、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存在重视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的问题,对课程设置始终带有专业教育的烙印。其次,学校缺乏健全的通识师资培训制度和教学效果评估机构,导致老师把它当成边缘教育,学生把它看做混分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有待改善。学校、老师、学生三方的不重视,致使通识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这不仅是财经类高校所面临的困境,而且是整个教育界所面临的困境。

为了了解财经类高校通识教育开展情况及效果,我们以南京审计学院学生为样本,围绕学生对通识教育的基本看法、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听课状况设计了一份问卷,问卷包含单选题、多选题及开放性问题等共计22题。我们采取先分层后整群的抽样方法对南京审计学院2010级和2011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覆盖全校11个院系的28个专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科学性。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60份,收回556份,回收率为99.29%,其中有效问卷为498份,我们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下面我们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处理分析得出南京审计学院通识教育开设效果现状面临的几大问题。

(一)基本看法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有77.7%的学生认为通识课程是重要的,但只有45.1%的学生觉得通识课程开展是成功的。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教师资源缺乏、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原因,通识教育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认为通识教育不重要的学生中,43.8%选择的原因是通识大班化教学上课效率低。这与教师资源缺乏不无关系,此外,大班教学造成教师管理课程秩序和与学生积极互动较为困难,学生感觉课程无聊,教学效率自然低下。

(二)学习态度

由于学习态度是学生的主观情绪,很难直接测量,因此我们通过学生是否获得过奖学金及其种类反映,分别统计了学生的奖学金情况与通识课程总评分数,并做成了交叉制表。

奖学金*通识课程总评分 交叉制表

卡方(24)=42.98>31.86(α=0.01),即奖学金与通识课程总评分无关。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学院评选奖学金主要通过学生的学分绩点,然而通识教育作为选修课程并不计入学分绩点,这就造成部分学生功利性地放弃通识课程的学习,将更多的时间用在必修课学习上。此外,教师期末考核方式大都是交论文,平时没有听课的学生只需根据论文题目上网搜索即可,考评论文抄袭现象较严重,甚至造成了平时基本不去上课的学生比全勤的学生期末总评分高的现象。这导致学生不认真对待通识课程。

(三)学习动机

在上大学的主要目的多选题中,67.5%的学生选择了受到全面教育、提高综合素质,56.9%的学生选择了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和技能。这说明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渴望自身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与学生的期望不谋而合。大多数新生并不理解什么是通识课程,当大二逐步了解后已经习惯性地不重视通识课程,这就导致通识教育不能起到应有的全面发展学生的作用。

(四)课程情况

统计结果表明,84.3%的学生逃过通识课程,课程枯燥无味和参加社团班级活动是逃课的两个主要原因。根据我们对南京审计学院通识课程的旁听,部分教师讲课完全照读PPT内容,与学生基本没有互动,授课没有热情,学生自然会感觉课程无聊逃课,到课人数过少,明显影响教师讲课情绪,这样恶性循环导致通识教育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其次,通识课程大都在晚上进行,与必修课有明显的区分,而社团班级活动都在晚上开展,部分学生便逃课参加更有趣的团社科活动。

二、南京审计学院通识教育凸显问题探析

根据问卷数据处理和通识课程旁听表,我们对南京审计学院通识教育开展情况有了一定认识,并归纳出了其存在的问题。

(一)通识教育体系建设及通识选修课设置有待完善

南京审计学院每个学期的通识教育课程由各个院系老师自主申报,未设置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各科任课教师无法讨论交流各自课程的优缺点提高教学质量,并且缺乏相应评估系统对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通识课程整改淘汰,对通识课程不能进行有效监管。

通识课程体系不合理会造成课程的简单堆砌,导致课程内容杂乱,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南京审计学院2011年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毕业应修满通识教育课学分70分,其中通识选修课要求10学分,仅占14.3%。占据大部分学分的通识必修课为大学英语、微积分、大学计算机等服务于专业学习的基础教育,而形成学生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的通识选修课则大大被压缩,难以达到通识教育培养完整的人的目标。

其次,学校每学期开设的选修课数量只有50门左右,课程数量和学科覆盖面很难满足学生需求,而选修人数较多,导致这类课程往往都是百人大班上课,任课教师很难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开展实践活动,也很难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一味的灌输式教学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师资队伍及授课质量有待提高

南京审计学院作为一所财经类学校,教师大多教授与经济相关的专业,自然社科等教师资源缺乏,很难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2]我们了解到,在解决教师资源缺乏的问题上学院采取了外聘制度,每个学期从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艺术大学等高校聘请10多位教师开设通识课程,弥补了学科体系不完善的不足。外聘教师大多从外校资深教师中挑选聘用,利用了其他高校的优势资源,取得了较好的师资队伍建设效果。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外聘教师对教学秩序的遵守较为随意,对课堂纪律、考勤方式等要求较低,难以保持较高的教学质量。

相对于外聘教师,本校教师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从对南京审计学院通识课程旁听记录表来看,大多数通识课程的出勤率只有50%左右,并且教师讲课方式基本都是灌输式的,缺少学生的思考讨论与师生间的互动交流。通识教育要求的清晰沟通、适切批判能力难以得到培养。平时上课监管不严,课程讲授枯燥无味,期末考核轻松能过,逃课没有惩罚措施,学生自然不会重视通识选修课。

(三)大学生选课呈现功利化倾向

“功利化”一般都被看做是一种贬损,因为是注重“投入—产出”,寻求短期内利益最大化。[3]功利化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随着大学教育的逐渐普及和高校的不断扩招,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越来越重视实用知识技术的学习与各种等级证书的考取。然而通识教育强调的本科教育注重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培养的理念恰恰与功利主义短期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相反,这就导致了许多学生对通识课程的不重视,纯粹是为了学分而不是因为兴趣学习。

从问卷数据分析来看,南京审计学院接受调查的学生中34.3%选择了因为看书、考研考证而缺席通识选修课。学生偏重的功利心与财经类高校学科门类相对单一不无关系。在长期经济氛围的熏陶下,部分学生价值取向出现偏离,过于注重个人价值和经济利益,社会价值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缺失。此外,学校通识选修课的成绩与绩点、奖学金不挂钩,短期内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学生投入在通识课程上的时间少之又少。

三、南京审计学院通识教育对策与思考

鉴于上述通识教育困境,我们从学校、老师、学生三个层面对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提出建议。

(一)学校层面

学校应成立专门管理通识选修课的机构,其内部组织结构应当趋于扁平化,上至学校高层起到整体管理、引导决策作用,下至学生起到教学互动、效果反馈作用,同时针对通识课程设置和开设效果、老师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等制定相应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并对课程开设的效果进行评估、反馈、改革。

在教学模式方面,采取小班教学方式,让师生互动交流讨论,强化开设效果。针对参加社团班级活动而导致缺课的现象,可在星期一至星期五专门空出一天安排通识课程。此外,还要购买一些书籍支持课程的进行,存放在图书馆供学生参考借阅。在软件方面,配备知识渊博的教师可从外聘全职或者兼职,利用地区集中教育力量,进行教师与课程资源的共享。

(二)教师层面

财经类高校存在师资队伍缺乏的困境,再加上缺乏健全的师资培训机制,使得不少教师将通识教育边缘化,不重视,缺乏热情。

首先,在聘请教师这一环节应该重视教师的三大素质:1.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度、重视度;2.知识渊博,涵盖全面;3.以学生为本,工作敬业。

其次,在教学方式改革,变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互动式思考教育,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独立思考与团队合作精神。

再次,教学内容要及时更新,将课程主题联系时代焦点,培养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意识。

此外,考核方式不再使用单一的论文方式,为了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应当将考核方式多元化,以口试、演讲、PPT汇报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的口语表达、沟通协作、独立思考等能力。对于出勤率,教师要加大考核力度,严格教学要求,免除逃课三次以上的学生参加期末考试资格,实行宽进严出制度。

(三)学生层面

大学生首先要明白通识教育的理念,学校应从大一进校就对学生宣传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举办讲座等一系列活动,发起通识教育讨论,在学校营造良好的通识教育氛围,及时遏制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形成,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一直以来,教育惯性是用成绩度量的,再加上高中文理分班制度致使学生知识结构失衡,过度注重考分的应试教育,使大学生降低对知识的渴望。学校针对这些困境,可采取浮动选课制度,课程前两个星期可任意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试听,了解课程内容及设置目的之后再决定选课的名单。

南京审计学院校长王家新说:“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一项社会实践,它的最终目的是造就一个知、情、意协调发展的健全之人,它的核心任务在于引导人追求真、善、美。”[4]通识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知、情、意。2009年9月,南审推出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但至今开设效果还是受很多外在或者内在因素的影响,学生与老师在一定程度上都将通识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一种补充,面对困境,从学校、老师、学生三个层次对通识教育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及其他辅一系列的改革创新措施,将通识教育定位准确后,夯实学生的人文基础,克服专业过度依赖症。因此,学校正在结合“三关”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进行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我们渴望学校能予以重视,并能在新的人才方案中得到体现。

四、通识教育改革决策方案选择

根据上述强化通识教育效果的建议,我们通过咨询任课教师及采访学生,得出南京审计学院可选择的决策方案有:建设通识教育机构、教学与考核方式改革、增设通识选修课、加强通识教育宣传。在决策时要考虑到通识教育体系、通识选修课设置、师资队伍水平、通识授课质量、大学生功利化倾向五个方面。按照层次分析方法基本步骤,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如下图所示:

对于准则层B的5个因子,通识选修课程设置(B2)的权重最低(0.0803),通识教育体系(B1)和通识授课质量(B4)的权重都比较高(分别为0.3596和0.3171),说明在决策中比较看重通识教育体系和通识授课质量。

对于不看重的通识选修课程设置,其影响的两个因子建设通识教育机构(C1)、增设通识选修课(C3),单排序权重都是C1远大于C3。对于比较看重的通识教育体系和通识授课质量,其影响的因子中单排序权重都是建设通识教育机构占优。由此可以推出,建设通识教育机构由于对通识教育体系和通识授课质量影响较为突出,权重相对突出,即决策比较看重的是通识教育体系和通识授课质量,不太看重通识选修课设置。

根据最终权重,建设通识教育机构为0.6952,而增设通识选修课和加强通识教育宣传的权重分别为0.0495和0.0337,远不如建设通识教育机构重要。因此,建设通识教育机构为财经类高校强化通识教育教学效果的首要选择。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索——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为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7.

[2]夏寒.财经类高校通识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9(3).

大学生审计论文范文第3篇

在互联网和信息化建设创新模式的背景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创新教育体系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信息技术正从课堂和课程走向教学的各个方面,用来达到信息化教育的高效率。我国学者梁士荣教授提出“互联网+教育”是一种秉承开放教育理念,以学习者为中心,摆脱课堂教学的地点与时间限制,借助互联网平台,倡导学生以及社会人士可以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且通过互联网学习平台,使教育传播更加便捷。《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2011年至2020年十年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我国教育部也在积极建设与推广“互联网+”教育的相关项目,要求我国985工程大学深度挖掘自己学校的精品课程,分享到中国大学MOOC课程,并提供制作课程的补贴政策。大学也可以把中国大学MOOC课程为辅助教学工具。基于时代背景和政策条件,本团队选择以互联网视角下对于大学教育面临的挑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如今,互联网辅助的大学学习已经是我们大学生的学习日常。本团队以南京市部分大学的大学生为例,通过发放问卷,调查了在互联网视角下,大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的情况。调查显示,九成的大学生都使用过网络学习平台如中国大学MOOC、超星尔雅等,互联网学习平台的普及率高,观看在线课程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之一。南京审计大学的部分通识选修学分是可以选择在尔雅平台上的网络视频课程来获得的,面授课也有以慕课作为辅助,通过视频课程为学生拓宽知识面,布置线上作业等。本文将以大学生对于互联网学习平台的使用情况为基础,提出对于互联网学习平台在大学教育应用中的不足,并对此提出合理的建议。

二、“互联网+”在大学教育中的积极影响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当下,在大学教育中运用互联网思维来改变传统大学课堂教学方式,在课后运用互联网平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减轻教师负担。

1.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拓展学生知识面

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平台课后在网络上阅览课件和观看视频课程预习或复习或课外拓展。在本团队研究中,大部分学生选择了互联网平台有利于学习的优点在于,视频课程可以选择观看,题目可以多次复习。这是纸张的书本和课堂教学所做不到的。课堂中的知识往往有限,大学教育中学生根据课程内容或课程中老师推荐,自主学习和深度研究一些知识。早些年间,学生需要去图书馆查询图书或期刊资料,而如今,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迅速地查询浏览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研究报告。互联网交互信息的速度也比原先论文见刊发表的速度快了许多。学生在还可以看到别的大学录制的视频课程和分享的学习资料,正如中国大学Mooc的广告宣传语“让大学没有边界”。互联网平台改变了学生搜寻知识的方式,让他们拓展了学习的范围和途径,丰富了知识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互联网学习平台可以让学生摆脱课程地点与时间限制,运用碎片的时间,使用电脑或手机就可以观看录制视频课程或浏览学习资料,随时随地,想学的时候就可以学习。

2.减轻教师负担

互联网学习平台可以提供学生视频课程、教学资料,达到教学资源共享,让学生自主学习一部分知识,有效减轻大学教师负担。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学校开设以互联网学习平台超星尔雅上通识教育课作为大学中的通识教育课,学生可以通过视频课程,聆听中国一流高校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教授学者通识教育课,并完成课后习题与测验。通过互联网学习平台,有效减轻了学校在开设通识课方面的负担,学生也能学习到高质量的课程。大学教师运用互联网学习平台布置作业,学校中大班往往有几十人,布置作业往往不好收取和批改。在互联网学习平台上布置判断题、选择题,平台可以根据答案自动批改。简答题与论文也可以通过网络上传,便于老师收取和批改。大学教师可以在共享的互联网平台上阅览和参考其他老师的教学资源与教学经验,并与其他高校老师相互交流。

3.利用数据分析及时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在网络上观看视频课程会有进度与观看完成情况,完成每一课的课后习题的正确率学习平台会记录并反映给学生和老师,学生可以通过习题完成正确率看到自己的学习情况;老师可以通过班级里所有同学在互联网学习平台上的作业完成正确率了解自己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情况,并及时与学生交流沟通。电脑的数据分析能力,能有效降低老师工作量,通过数据实时客观地反映出教学情况,以帮助学生和老师改善教学的方式。

三、“互联网+”在大学教育中应用的挑战与建议

1.在互联网课程平台下,老师更片面教授知识,品德教育被弱化

由于学生可以在互联网学习平台上自主选择课程,以尔雅课程中的视频课程为例,课程中老师只是教授主题相关的知识。在传统的面授课程中,老师可以用自己的经历或言行潜移默化地“授课”,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起到素质教育的作用。而互联网视频课程往往缺乏师生互动,老师与学生是屏幕两端的陌生人,学生仅仅是观看视频学习知识,老师也无法根据学生的特性因材施教。因此,学校在选择互联网课程时应适度选择互联网学习课程。以中国大学MOOC和超星尔雅为代表的SPOC课程,是以内容服务为导向的,因此这一类型的网课,更适用于获取知识和技能。而对于一些强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师生互动的学科,当前的网络课程还不能满足这种需求。

2.互联网课程平台无法师生良好沟通,学生单方面摄入知识

在传统课堂中,老师与学生可以实时交流,学生提问,老师解答,有集体学习的氛围,这是网络授课所不能替代的。尔雅、慕课的网授课程以提前录制好的视频课程为主,即使提供了向老师提问的通道,由于参与课程的学生数量实在太多,也无法一一回复。因此,大学教育可以将面授与网授两种形式有机结合,比如南京审计大学的财政学课程,借助中国大学MOOC的学校云平台,了同名的SPOC课程“财政学”,供学生在校内上完课程后,回去预习、复习或作课外拓展使用。这样两者结合,学生既可以通过视频课程观看预习复习知识点,又可以在课堂上与老师互动交流,形成良好学习交流的氛围。近些年来,一些私人投资的互联网学习平台例如新东方、高顿教育网课等,使用视频直播授课的形式,会在线上提供实时辅导,及时与学生交流,改善这种情况。但这种模式课程需要一位辅导老师在线带着几十个学生,成本高,因此一般只有盈利性教育机构的收费课程会采取这种形式。

3.互联网学习平台利用学生的碎片时间,使学生无法深度学习

调研团队在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大部分学生由于本身繁重的学业压力,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网络课程。加上网络视频课程是提前录制好的,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因此会有一些学生无法有效安排网络课程的学习进度,只在碎片时间进行了浅层学习,导致知识结构分散,学习效果下降,无法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度思考。所以,学校在选择互联网学习课程时要注意该课程的内容是否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在学校授课中,学生连贯、系统地学习知识,教材和系统的知识脉络也要在网络课程中配套,才能让大学生对于课程有更加深度的学习,而不是停留在课程表面。

4.网络平台教学成果难以被社会企业、学校认可

前文论述了,互联网学习平台在大学教育下处于课堂教学的辅助状态。但是,互联网教学平台并不能成为像一个学校获得的“学历”的教学机构,其教学成果受到社会上的企业或学校的认可度并不高。但是,尽管在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学习中,对教学质量的要求较高,暂时不认可网络平台的教学成果,目前的成人在线学历教育却已经趋向成熟。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互联网平台超星尔雅网校中部分学校指定网课是有学分认证的。大部分网校的课程都是为教学和考证辅助的,运用在网课中学到了的知识,在社会认证的考试中取得成果。这也说明了,网络学习平台在教学方面确实有所成效,但是在考核评定方面,受制于网络平台的局限性,无法有效地进行封闭式考试。因此,互联网学习平台的存在并不能代替学校,在大学教育阶段,互联网学习平台更倾向于是一种辅导机构。然而,在继续教育领域,当学生们从大学或研究生院毕业以后,为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提供更使学生方便、更易受社会认可的继续教育模式,上海、江苏等地正在建设面向全体市民的学分银行,以继续教育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为主要功能的学习成果管理与终身学习服务体系。互联网学习平台摆脱固定的课堂教室和时间以及学校的限制,学习方便,使从学校毕业后的社会人士也可以学习,因此构建服务于终身学习的互联网学习平台尤为重要。

5.网络课程的评价体系不健全,课程质量难以保证

大学生审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教学方法的改进,考试内容也应改进,要减少死记硬背的试题,增加要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试题。答案可以有唯一解,也可以有多种解,只要学生分析得有理有据。目前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是我们面临的迫切问题。提高教师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这是基础;其次要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包括知识更新要求在内的智力素质。

关键词:浅谈 职业 院校 会计 改革

一、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

社会需要的会计人员是有层次分别的,有出纳、会计、财务主管、企业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政府机关会计、注册会计师、教师和科研人员等。不同层次学校的培养目标应有区别。专科学校培养会记帐、算帐、报帐的会计人员,可满足社会对普通会计人员的要求(出纳、会计)。本科高校培养的会计人员不仅要会记帐、算帐、报帐,更要会用帐,其发展前途是会计财务主管和注册会计师,还要为专科学校培养会计教师,也就是说,培养的是应用型为主的人才。培养硕士主要是为高校培养教师和适应大型企业集团及政府各经济管理部门要求的国际化会计人才,兼有学术型和应用型的人才。博士和博士后则主要是培养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培养学术型人才。

知识和能力可以互相促进,互相能动。本科毕业生必须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即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具体讲,包括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指分析综合能力、归纳推理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自制能力、自学并不断优化知识结构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科研能力等。

综上所述,笔者将我国高校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身心健康,富有创造性,对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有较强适应性的会计通才。

二、改革专业设置

我国原来会计学专业划分过细,知识结构单一,面对着企业经营多元化、集团化的发展,普遍存在着适应性差和后劲不足的缺陷。这也是会计毕业生在数量上供大于求,在质量上仍嫌不足的原因。国家教委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培养目标要求,改革了专业设置,要求只设一个会计学专业。但有些学校还设置了财务管理专业和注册会计师专业,笔者认为欠妥。为了使会计毕业生能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可以有所侧重,如设立财务会计专业方向、财务管理专业方向和审计专业方向等。但不宜有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因为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是培养学生毕业后即能成为注册会计师,而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则要通过考试予以认定。再说,注册会计师只是为民间审计服务,社会还需要内部审计和政府审计,显然审计专业方向比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涵盖的内容更广泛。

三、改革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当代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培养专业人才时,都注意到通才教育,即不论哪一门理工科,一律要求在人文、社会、自然、科技等领域学习一定的课程。我国现在的课程设置是按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主干专业课、选修课五大类,忽视了人文、社会、自然、科技等学科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为此,笔者提出一个不太成熟的设想,按知识结构的布局设置基础知识课、专业知识课和相关学科课三类。每一大类课程都有必修课和选修课。

在课程内容方面,总体讲,应该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首先,尽量避免内容的重复,在有限的课时内加大课程容量,使学生即使在一门课程中,也要力求知识的广博性。其次,要培养学生创造和思维的能力。目前过分重视传授前人的知识经验,忽视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期间很少受过系统的科学思维和学习方法训练,人云亦云,唯上、唯书倾向严重,缺乏独辟蹊径、开拓进取的勇气难以培养出这些领导世界学术潮流的杰出人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仅要教惯常的思维模式,还应教反向思维等一些新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应在原有形式逻辑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在大学几年中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基本素质的形成有一个重要的环节不可或缺,即毕业实习。现在有些学校出于经费紧张及其他一些原因取消了毕业实习,是不妥当的。

四、改进教学方法

就教学方法来讲,应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积极地、科学地去思维、去探索,使所学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东西,真正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素质的提高。启发式教学法不是单指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观念,是各种教学方法的总称。启发式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启发式提问:在讲授过程中多提几个“为什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和大胆质疑,这对一个人的成才非常重要。

2、研讨式:针对一些理论和实务问题,介绍几种流派和做法,让学生去查找文献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给以适当的提示、指导和总结。具体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个人也可以分成小组,准备充分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还可做到“教学相长”。

3、论文写作:授课过程中,根据授课内容和学术界的热点难点问题适当布置写作小论文,教师可给出参考资料目录,也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以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写作,乃至以后的科研打下良好基础。

4、模拟实验、案例教学:对一些专业课应采用模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财经类专业课还应多采用案例教学。案例最好不要限定唯一解,因为经济生活的复杂性,答案不可能是唯一的。学生可以自由组合,也可由教师指定小组对案例展开讨论,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职业判断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等。

大学生审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就业质量;会计学;人才培养;综合能力

0前言

2017年暑假,吉林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一行六人在院长的带领下,以走访毕业生企业和毕业生问卷调研的方式,开展了为期6天的走访和调研活动。在这次走访和调研活动中,毕业生从作为用人单位和作为应聘者的角度出发,在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提出了较好的建议和意见。

1毕业生访谈和问卷调查情况简介

1.1毕业生访谈情况简介

2017年7月20日,走访了三名毕业生,并在其企业进行了调研和实地考察。一个是毕业生乔明国的企业———青岛美厨食品有限公司,业务范围主要为海鲜类的进出口贸易。目前年销售量在3000吨左右,主要的销售市场为欧洲和美国,年贸易额约为2000万美金。另两名是毕业生潘晓明和钟微(夫妻)。现在青岛开了一家外贸公司———青岛恒兴伟业工贸有限公司。主要采用天然材料,如编织纸,柳树,玉米,小麦、海草、塑料、帆布、黄麻、亚麻布等来专业生产箱包、仓库、箱、洗衣篮,餐垫,帽子等。这三名毕业生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共同的经历是在经过打工一段时间之后,自己创办企业。在与学生座谈过程中学生就毕业后工作经历、奋斗历程,做了详细的说明,并从作为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角度,对学院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1.2毕业生问卷调查情况

8月5日,对20名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教学院就毕业生在学校期间所学知识,在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基本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等18项内容进行了问卷调查。

2毕业生反馈信息

2.1从用人单位的角度

学生毕业后做事情,要专注,所谓的大国工匠精神就是:一件事情不停地、反复地、持续地做,做透。这两个毕业生子所以有现在的成绩,他们从毕业就从事本职工作,一直在做,从不会、不熟做到精致。不论是替别人打工还是自己开办公司,都始终在做一件事情。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留住人才是关键,所以,在选人、用人和留人上都做了很多工作和努力,这也是当代民营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毕业生反映自己打工时,作为企业员工希望得到企业的认可,从而留下。作为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时又希望留住优秀的员工。这样,从中有些角色的转变。学生毕业后,往往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而且目前的大多数学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所以建议学校、学院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学生务实进取的精神。

2.2从学生自身的角度

学生一定要学好、学扎实专业课的知识,等工作之后就会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好多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时,认为专业课不重要或者忽视专业课,不论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恰恰相反,再回头学习,要走很多的弯路。学生要有不断学习的能力、不断创新的能力,要有好的心态。一个人要做好一件事情,要不断的学习,学习能力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说学习能力是你生存的基本能力,那么创新能力则决定你生活的好坏。还有就是要有好的心态。

3反思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

3.1知识培养上的反思

从毕业学生的反映来看,学校总体的知识结构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大的前提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课程设置应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以增强毕业生就业适应性。3.1.1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等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开设,直接关系到学生就业后,在工作岗位上的知识运用能力。然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沿用的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靠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应试教学模式,即填鸭式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使课程变成了空洞、无味的理论。严重影响了学生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大学专业课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式、案例教学模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的案例中掌握理论,增强学生将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3.1.2选修课的设置应该多样化和个性化广泛开设各种选修课程,这已成为各高校课程设置的普遍趋势,也是使大学生获得多方面知识的重要保证。选修课的设置,使专业教育教学紧跟时代步伐,密切联系实践的应用之道。特别是近些年网络课程,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兴趣,选学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课程。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发挥个人的特长和才能。这有利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特别是跨专业、跨学科的来选择,对于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对学校来说,可以从分利用网络课程;也可以发挥教师特长,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来做网上课程。必修课程是主要关注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旨在提高大学生的整体能力水平,满足社会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选修课程则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以适应劳动力市场对于人才多样化技能的需求。3.1.3实践课程的加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课包括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综合训练以及各种竞赛。对于学生来说,工作之后,主要是实践能力的运用。所以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课程和训练。以课程实验(实训)为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习,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为线,再到学科竞赛、毕业论文、综合实践(训练)等为面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

3.2能力培养上的反思

从提高就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培养毕业生合理的能力结构。现代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要求最具体地反映在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能力素质条件的重视上,这在客观上对大学生能力提出了显而易见的挑战。首先,高校应确立动手能力本位的先进素质教育理念,即坚持动手能力本,进而增强大学生综合能力作为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出发点,以提高大学生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绩效考评的最终指标之一。因而高校在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等方面积极进行大学生能力建设,构建大学生合理的能力结构。其次,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打造“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是要切实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就业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所谓的三位一体就是,以实验(实训)教学、实习教学和学科竞赛为三维,为学生就业成才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格局。第一维———实验教学:包括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在四、五学期建立核心课程实验,在第七学期建立综合课程实验,这样通过课程实验巩固核心课程知识,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综合实验做准备;通过综合实验将所有会计学知识穿插起来,既是专业知识的巩固,又为学生的就业实习等打下基础。

校内实训结合课程内容的讲解开展各环节的实践训练。通过模拟实验和课程设计强化理论知识的初步运用。开设了“中级财务会计实验”、“会计手工综合模拟实验”、“成本会计实验”、“会计信息系统综合实验”、“管理会计实验”及“ERP沙盘模拟实验”。“中级财务会计实验”是和“中级财务会计”开设在第四学期,“中级财务会计”基本理论学完,紧接着进行“中级财务会计实验”。“成本会计实验”是和“成本会计”对应;“管理会计实验”是和“管理会计”对应,均开设在第五学期,基本理论学完之后,就进行。这些是单科知识点的学习和训练。“会计手工综合模拟实验”、“会计信息系统综合实验”是在第七学期,绝大部分专业课程基本结束,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和提升。这是综合模拟“线”的训练和提升。通过综合实验,为学生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也奠定扎实的基础。“ERP沙盘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和所学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学习的财务管理、销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有机结合起来,了解其相互关系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使学生了解如BOM模块、和客户关系管理模块等对将来有用的管理模块,力图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对ERP的理论、方法有个全面的认识。这些课程的设置使学生在单科知识“点”的衔接和综合模拟“线”的结合上有所突破,为后期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面”打下坚实基础第二维———实习教学: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

在此环节建立校企合作模式。设立了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通过实习锻炼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学生通过认识实习对专业有了一定了解,认识实习第三学期,为期一周,学生到化纤厂、乙二醇、炼油厂、制药厂、轻型车厂和顺城记账公司等,安排合理,有实习方案,有具体校内、校外指导教师,组织规范,管理到位,实习效果好。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实验;在综合实验的基础上,去进一步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是分散式实习,在第七学期的期末后四周和第八学期的开学前四周进行。将学生的就业与实习相结合,学生在实习中既锻炼了自己,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能结合实际工作撰写论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样将学校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在校外教师的指导下,直接投身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以企业员工的身份严格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并在实际工作中用心观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撰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加强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很多学生通过实习选择了与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审计结合非常密切的题目,使学生真正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返回学校将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学,从而使实验和实习相互促进。第三维———学生竞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竞赛,依拖“用友杯全国信息化工程师”、“互联网+财会大赛”“税务技能大赛”“ERP沙盘对抗赛”、全国税务技能大赛、全国金融模拟交易大赛、等,积极组织学生来参加。这些大赛是和学生相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通过大赛的形式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实验和实习教学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锻炼了专业能力和应用能力。

3.3素质培养上的反思

3.3.1要注重会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个性化的发展

高校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但在综合素质教育方面进展还不大。学校从大一新生开始,就要根据专业特征安排各种能力训练,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自我规划,使其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拥有更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沟通协调、人际交往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等。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给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和环境,从而培养出能随着环境和职业的变化而随之变化的人才。

3.3.2加强对学生职业操守的培养

职业操守的培养应该是高校教师和会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操守和诚信教育。职业道德观念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高校要把职业操守和诚信等方面的教育从新生入学开始一直贯穿到毕业离校为止,并作为常规的教育来抓,让职业操守和诚信观念深入学生,避免工作后的失德。会计学就业问题面临着严峻考验,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对此,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不断推动会计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适应现代化需求的优秀会计人才,促进国民经济繁荣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臧泽华.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会计学专业“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经营管理者,2015(11).

[2]周旻.基于当前就业视角下的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