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政工程毕业论文

市政工程毕业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政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市政工程毕业论文

市政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农业院校;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专业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作为一门边缘交叉性学科,其发展目标是解决不断涌现的各种实际环境问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已成为一门集自然、社会和技术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工程学科不仅研究水、气、固废、噪声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和措施,还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以及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和科学管理,以获得最优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我国设置有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已超过300所。由于各高校的基础和重点学科存在明显差别,其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大多数理工科类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都源于土木工程中的市政工程,其本科生培养方案注重于对学生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我校的资源环境学院准备新设环境工程专业,在环境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上不能照搬理工科类大学,一定要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并发挥现有优势,找准适合自己的立足点。

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开始的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理论和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毕业设计(论文)辅导环节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实际问题和初步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和研究观念,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传统;3.使学生在方案设计、材料调查与搜集、工程绘图、理论计算、实验研究、数据处理、外文阅读、使用计算机、查阅文献、经济分析、工具书的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鉴于毕业设计阶段对于本科生培养的特殊重要性,本文就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设置安排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我校环境工程新专业的建设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和理工科类院校不同,农业院校的环境类专业一般都源于土壤学、生物化学、生态学等学科,其本科课程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以土壤、农业化学和农业生态资源等专业的知识体系。因此,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安排上,也应与一般的工科院校有所不同。从目前来看,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比较单一,重实验轻设计。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只有毕业论文可做,而无毕业设计的内容供学生选择。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一般建设较晚,在师资、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方面和工科院校相比都有一定差距。在工程设计及应用的教学、科研方面,农业院校环境类专业的基础显得更加薄弱。因此,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尚难以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工程设计的指导;同时,由于学生们受专业课程设置所限,他们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与工科学生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很多学生也不愿意选择他们感觉更为吃力的毕业设计工作。然而,目前环境工程本科生就业的去向主要还是与环保工程设计、施工、运行等相关的公司和企业,而诸如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监测站等事业单位现在大多都呈人才饱和状态,可接受的本科毕业生非常有限。由于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工程设计能力方面的弱势,在就业时与工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就处于明显的劣势。因此,有必要通过毕业设计来加强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思维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具有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所需要的基本工程设计基础和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校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时面临的不利局面。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的设置未能充分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尚未充分体现农业院校学生现有知识体系的优势。与工科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专业的历史沿革、学科组成和行业特性上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竞争力,需要在毕业论文(设计)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上充分体现农业院校的特色与优势。农业院校的环境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工科大学的方法,而应走有生态特色的办学之路,培养出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污染防护的人才。农业院校一般都具有生物、生态学科的优势地位,毕业生相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生态学知识。此外,当前环境工程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又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时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的工作。这样一来可以发挥农业院校学生生态学基础扎实、生态知识结构较全面的优势,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二来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并适应市场需要,为从事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农村地区环境评价的单位输送可用人才。

3.毕业论文(设计)立题与实际联系还不够紧密,约束性题目难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由于教师设计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未能全部追逐科技前沿或来自于实际的工程项目,部分题目陈旧甚至经年不变,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些旧知识旧问题,使得设计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和科学意义。这在一方面打击了某些学生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使得某些本来就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的同学更加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工作应付了事。

为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类专业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毕业论文(设计)的设置和指导上可以考虑以下的一些改进措施:

1.加入一些和农村环境保护治理相关的设计类题目。由于目前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大多是在给水排水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工科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的内容上受给水排水专业的影响较大。在水污染控制方面主要为排水管网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农业院校如果照搬工科院校的设计内容,由于专业基础所限,无法与之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应在设计内容上着眼于和农村地区和农业环境相关的工程。如目前农村受污染地下水的治理和农村污水的处理都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相关的工程也建设了不少。可以设定一些如农村小型给水站或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站的课题。在处理工艺选择上,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条件,一般应选择操作较简单且成本较低的常规处理工艺,这样更符合农村地区的实际需要。比如用吸附工艺处理污染地下水,或用人工湿地处理畜禽类废水,都是可行的设计题目。学生经过这些设计工作的锻炼,将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从事农村环保治理的相关工作,不仅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也可为农村环境的治理培养可用人才。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学校在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上也要考虑有工程背景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同时可以通过帮助青年教师去设计类单位进行工程实践等措施,提高他们的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辅导学生的要求。

2.在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体现资源与环境的紧密结合,设置适量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题目。工科院校的环境专业一般更侧重于各种污染治理技术工艺的开发与研究,对环境与资源的重视不足。农业院校则注重于从宏观侧面上分析环境与资源的关系,将自身对土壤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优势体现在资源和环境管理方面。为进一步体现农业环境院校学生在这方面的特点,有必要在毕业设计时通过设置合适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课题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价咨询工作在当前对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向,其中主要的一个部分就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做工作设计不同,由于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学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因此和工科院校学生相比并不逊色,甚至某些方面他们做的比工科院校的学生要更加深入,相关的知识结构也更加全面。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设置适当的环境影响评价课题,不仅发挥了农业院校学生在生态环境评价方面的一些优势,也可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有效的帮助。当然,这同样也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加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对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一个可取的方法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国家的环境影响评价注册工程师,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来保障本科生培养的质量。

3.将毕业论文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环境工程专业由于本科就业的压力较大,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攻读本专业的研究生。对于准备攻读研究生的本科生,特别是已取得报送推免资格的学生而言,在本科毕业阶段通过完成毕业论文来得到一定的科研能力的锻炼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无需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保送生,可以安排他们尽早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在课题的选择上,应尽量从老师的在研项目中选取适当的一部分让学生来参与并完成,而不是只是简单的让本科生给在读硕士生打下手。根据笔者的经验,只要老师进行有效的辅导,并选取学生力所能及的课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本科生同样可以参与到实际科研项目中,并做出较好的科研成果,有些本科生的科研成果在高度上甚至不逊于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对于要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毕业生,也要尽早安排他们进入毕业论文的课题。老师要帮助学生按安排好时间,一方面要让他们认识到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照顾到学生复习考研和找工作的实际情况,尽量做到两头兼顾。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农业院校环境工程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有必要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毕业内容的多样性,加强其实践性,并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为培育出更多可投身于农村环境治理的人才而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蒋展鹏.环境工程学[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5.

[2]刘恒明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 高等理科教育, 2007(1):121-123.

[3]齐向前等.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 (8):33-34.

[4]刘绮等.环境工程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改革研究[J].高教与经济,2008,21 (2):18-22.

[5]徐微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11,15 (2):141-142.

[6]沈连峰等.农业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办学特色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1,1 (1):61-63.

市政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从1977年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一批院校开设开始,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年招生人数已达到2万人左右。环境工程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一门边缘交叉型的综合性学科。广义地说,几乎任何一门基础学科或工程学科的技术应用于环境保护领域都会在环境工程专业占有一席之地。在现有专业目录中,环境工程可能算得上是一门对其他各门学科的知识体系包容性很强的学科,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我国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计划自专业创建之始至今一直处于发展、完善之中。

虽然各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已统一相同的名字,但各高校依旧保持了传统的特色。全国各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体系也呈百花齐放、多种特色并存的特点。一般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强调基础教学,以环境工程原理为专业基础,以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等为专业课。培养过程过于强调教学过程,轻视综合能力这一最终目标。强调课堂教学,重视提供大量的实践锻炼,学生毕业论文或设计课题多为模拟,缺乏“真刀真枪”的实际训练。[1]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对涉核环境保护与辐射安全管理提出本文由收集整理了明确的要求,按此规划要求,在核原料开采、纯化和核废物处置循环全过程、核电设计、核工程技术、核反应堆工程、核与辐射安全、运行管理等领域均需要大量具有核环境保护知识的专门人才。为了满足这个需求,探索南华大学有核特色环境工程学科新的教学体系,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的专门人才,使之理论扎实、知识面广、素质高、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强,服务于国防建设、核工业发展、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通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并逐步形成了特色。

一、有核特色环境工程教学体系的建立

随着环境保护政策的深入,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的发展基本走过了以“三废”治理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正在朝着有利于改善经济的环境品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档次的方向发展,这样就对环境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环境工程专业既坚持“统一”性又注意发展“特殊”性,突出“个性”。统一性就是在培养规格和基本要求上做到一致。特殊性就是要根据学校相关学科优势和自身条件及毕业生服务行业、部门和区域的要求,使培养的人才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具有特色或优势,得到社会的认可。kyoto大学本科生的教学重点以有毒有害及放射性废物管理为主。德国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从事一般性的环境技术问题,更多地强调工程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并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2]国内大多数高校已经或正在使自己的环境工程教育特色化。为使南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能满足国防事业、核电建设、地方经济发展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实现“厚基础、高素质、重实践、强能力、宽适应”的全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拓宽学生专业知识,为培养多样化、个性化、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构建好平台。在教学体系的制订过程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追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目标,以学生的能力提高为核心,多平台设置课程,将实践教学、实习与校内课堂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设有公共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实践教学平台。每个平台又分为必修和选修,开设跨专业修双学士学位课程,对学生实行弹性管理模式,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修满180课程学分、10分第二课堂学分即可申请学位。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意见,将所有的课程分为四大类:一是公共基础课,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尤其强调世界观、道德、外语和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学习。二是学科基础课,在于让学生打好基础,开设了“大学物理”、“分析化学”和“核工业生产概论”等课程。三是专业课程,提供1~2个专业课程模块,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的情况,实行主修和辅修相结合的教学机制。将“水污染控制工程”与“排水工程”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教学;“环工原理与设备”、“环境微生物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和综合利用”、“噪声控制工程”为主要专业课程。特别增设了“核环境学”、“放射性辐射防护”、“放射性三废处理”、“放射性环境监测与评价”等课程,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系统工程”等课程强调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环境伦理学的观念。四是专业选修类课程,分为限制选修和任意选修。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选修课程,也可在大类学科范围内任意选课,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扩展知识面,开设了“环境管理与法律”、“工程监理”等课程。培养计划的模块化操作除了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订的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专业规范所要求的教学任务外,其显著的特点是增加涉核课程,突出实践教学,使毕业生能快速地适应国防、核工业等有关领域的工作需要。

二、培养核特色环工人才的实践

1.整合资源,促进发展

不同层次学校学科建设的目标和建设思路有所不同,如何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突出特色,优化资源配置,打破学科壁垒,增强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支撑是实施资源整合、培养有核特色的环境工程人才的前提条件。核心能力是资源整合的结果,但核心能力首先不是单指一个组织所拥有的一、两种“我有你没有”、“我行你不行”的专长设备、专长技术,而是获取、配置并充分运用各种资源的有效优化的整合能力。教学资源整合可分为四个方面。专业内课程资源整合:同一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共享教学资源,就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进行交流与合作,形成基于课程的教师学习与教研共同体;专业之间教学资源的整合:与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安全工程专业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校内教学资源的整合:在专业课之外,与校内采矿工程、核技术及应用、市政工程等6个省级重点学科中环境相关的研究领域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拓展专业的课程内容,丰富课程学习资源;校园—社会相关资源的整合:为了营造学术氛围,学校经常开展学术报告、咨询、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在这个大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利用核类企业实践教学资源。

2.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动手能力

实验室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人才培育的基地”。实验室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一直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体现专业特色为基础,构建了校园微型专业环境,进行专业之间的横向拓展,实现专业之间的教学资源、校内教学资源整合;市政与环境实验室、基础化学实验室、放射性辐射防护实验室和环境监测实验室对学生全面开放;作为部省级重点实验室的节能与环境实验室和氡实验室向学生的科研、毕业论文开放,不仅使实验室的功能得到了拓展,而且使仪器设备的功能得到了开发和利用。

在实验内容和形式上,增加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和探索实验,减少单纯验证性实验。部分实验,学生在独立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己设计方案,采用“三开放”形式,实验时间、实验地点和实验方式开放,以此培养学生的初步工程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强化实践,培养工程能力

在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大幅度提高实践教育的地位,并以实验的设计上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实验室设计的主要宗旨,使高仿真的实验环境和主体角色体验成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源、动力源,强化学生创新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为此,设置研究型课程和第二课堂学分,广泛开展科技文化活动;进行了公共场所空气质量评价、校园环境监测、湘江流域(衡阳段)水质评价、放射性核素和重金属在表层土壤中的迁移行为研究等;让学生根据情况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制订方案,实施实验,对实验现象及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省、市、学校和环境保护协会举办的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充分利用已开辟的6处教学实习基地(中核集团二七二铀业有限责任公司、桂林污水处理厂和耒阳电厂等),让学生有充分的接触和认知工程的机会。

市政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五年制工程造价专业 实验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 建设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五年制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于2008年定稿,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工程造价技能型专门人才;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到工程建设第一线从事工程造价文件编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资料管理、钢筋翻样等工作,具有工程建设第一线工程造价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

从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关于技能型培养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实践教学在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高职教育在保证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够用的同时,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设施的建设,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型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然而综合省内高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情况来看,还很有必要进一步探索更合理全面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以适应当前实践技能培养的目标。

1 当前工程造价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各五年制高职学校都已经十分清楚的认识到实训基地建设在加强技能训练、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成立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协作委员会的形式,不断探索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绩。但由于历史传统、指导思想、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影响,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定位不明确

现在很多高职学校开设的实训课程,从体系和内容看,受高等学校教育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比较突出。实训基地建设建设没有从培养学生岗位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为依据,而是从满足专业课程内容的教学为基本依据。开设什么课程,相应地就建设什么实训室,实验室只是放置了一些设备的教室,一切都是为了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这样的实训基地具有浓重的“学校味”而缺少“生产味”,突出实验室的展示作用而忽视了其操作功能。在这样的实训基地中,学生只能在实验室中一样进行一些展示认识或验证性实验,而无法践行到真正模拟化的“工厂经验”。

1.2系统性不够全面

本专业融合工程、经济、管理、法律等多学科知识,许多高职学校在设计实训基地方案时,往往就是将工程技术专业、经济专业、管理专业等专业实验室进行简单的拼凑。没有能够从专业系统的角度设计适用本专业岗位群的实验实训体系,没有能够认真分析从职业技能需求融合不同专业知识体系。所以很难对本专业学生所应具有的能力进行全面培养,难以达到使学生初步养成必备的职业能力的目标。

1.3针对性差

瞄准市场设专业、瞄准岗位设课程、瞄准能力搞教学是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实训基地的建设应从紧密结合市场发展、围绕岗位职业能力要求;通过讲、练结合,着重强化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而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没有能够从职业岗位出发,仅仅从课程内容需要设计一些脱离实际的训练项目,缺乏岗位针对性。

1.4与市场发展脱节,利用率低下

由于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属于闭门造车,缺乏校企联合、校校联合,甚至校内各专业之间的联合也不够全面深入。使得专业实验实训相对滞后于市场的发展,发挥不了其相应的社会服务功能。仅满足教学需要,造成极大的闲置浪费。更有甚者,有些院校还出现了以专业为单位,各自为战,自成体系,资源缺乏整合,实训设备的兼容性差,利用率低,导致重复建设与资金浪费。

2 工程造价专业实验实训建设思路和指导原则

2.1 工程造价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思路

鉴于以上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中的问题,我们应在实践中探索职业岗位型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即以职业岗位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为主线,设计和建设实训基地,营造岗位工作的“职业环境”,使学生在职业岗位活动中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综合素质,达到职业岗位的要求,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工程造价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就应该依照工程建筑市场所适应的职业岗位为出发点,通过调研、座谈、参观、引进、合作等形式,努力创造工程造价专业相关岗位工作的“职业环境”,培养学生具有工程建设第一线工程造价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

2.2 工程造价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原则

(1)岗位主导原则。工程造价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以满足本专业职业岗位群的职业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形成为目标。进行本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设计、开发与实施,提高实训的岗位针对性与适应性。根据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所确定的职业岗位的具体需要,分析构建职业能力结构,以此为要素确定实训模块,根据各实训模块的需要选择实训设备、材料和工具,营造工作环境,安排实训过程。

(2)全面系统原则。工程造价专业实训基地的功能模块要齐全,要确保培养目标中所确定的职业岗位所需要培养的职业能力都能够在实训基地中得到全面锻炼与培养,不能有缺项。同时,要以职业岗位技能能力形成规律为培养主线,设计并贯穿各功能模块,合理布局,恰当安排,确保其系统性。

(3)紧密结合市场发展原则。工程造价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通过与社会先进企业紧密合作,瞄准造价行业发展的趋势不断更新、升级实训设备,开发实训功能。培养学生能够掌握本专业先进的工程技术、管理方法、工作程序,增强岗位适应性。避免出现是合格的毕业生却是不合格的员工,需要接受再教育才能适应岗位工作要求的尴尬局面。

(4)资源共享原则。工程造价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应从全局出发,综合利用资源,发挥学校资源的整体优势,提高基地建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首先,要注重校内各相关专业(比如“建筑工程技术”、“装饰工程”、“市政工程”等专业)的联合,仪器设备的选择、环境的营造以及实训基地功能的开发,在满足本专业需要的同时,应考虑与相近专业的兼容性和资源的共享性,提高设备的利用率,节约资金。其次,要加强校企合作,探索校企双赢模式,利用企业资源优势,合作建立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实现其服务社会产生效益的功能。

3 我校工程造价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方案设想

3.1工程造价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现将我校工程造价专业设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如表1,按照该职业能力设计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需要的实训体系。

3.2校内工程造价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初探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着眼于促进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师生与一线技术人员紧密结合。通过“三结合”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实现学生校内学习与工作的结合,实现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的结合;同时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扩大对外服务的范围和能力,逐步开放实训基地,将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开放式的、共享型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人才培养提供教学服务,为企业提供应用技术研究服务,为地方或企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

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应以基本技能训练型和系统知识模拟仿真型为主,通过建设完善工程造价、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测量放样、质量检测、等专项技能实训,建设具备专业技术综合能力实训为主的数字化施工成本控制实验室等,使得学生在实训中练习独立工作程序,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

综合考虑我校“建筑工程技术”、“装饰工程”、“市政工程”等专业实验实训建设的需要,在合理共享相关专业基础实验、实训室的基础上,根据本专业岗位需要,特设计校内实训基地的组成及功能要求见表2。

3.3校外工程造价专业实验实训基地拓展

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不仅可以弥补校内实训设备和场所的不足,还可以创建一种能够有效地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的社会职业情境,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锻炼和培养学生胜任某职业岗位的能力。学校应积极主动走向社会,建立与行业、企事业单位的密切联系,为了完成实训和实习任务,在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必须走向社会积极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学校可以与实习基地单位进行密切的双向合作,利用学校所拥有的科研、技术优势为校外实习单位提供相应的服务或开展相应的培训;学校还可以聘请校外实习单位专家担任学校的兼职教授,为学生做报告,参加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使学校与校外实习单位双方的合作能真正实现“双赢”。

4 结论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当前比较新型的一种学历教育类型,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本着紧跟市场需要,从社会需求出发,以培养高素质的机能性人才为出发点,实践教学将在五年制高职教育中凸显重要的位置。所以五年制工程造价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需要我们教育从业者加大研究力度,探索可行的建设方案。本文所做出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虽然还需要等待实践的检验,但是相信能够对于现阶段五年制工程造价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一个借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水根.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

市政工程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2006年,马军获得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变污水为清水,取得多项自主知识产权”,这是媒体对他所作出贡献和所取得成绩的高度概括。

2008年,马军收获了份量更重的一个奖项――长江学者成就奖。全国仅有3名学者入选该奖项,马军也成为黑龙江省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消息传来,一直忙着在外地开会的马军却全然不知。马军将这一荣誉归结为团队协作,他希望能把大奖全部用于水污染研究和人才培养,着力解决我国水处理中尚未攻破的难题,培养出更多的年轻学者和专家。

科研之路,一马平川

1978年,16岁的马军考上了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给排水专业,1990年,他成为该院给排水专业第一位博士生。在同济大学环境工程学院做完博士后研究后,1993~1995年,马军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回国后,他顺利入选首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如今,他是市政工程学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优秀博士后。

马军的科研历程看起来好像是一马平川。其实,他并不是一开始就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兴趣。高中毕业报考志愿,他报了两个专业,一个是通信工程,另一个是给排水专业,而且都是由班主任帮着填报的。这两个专业在当时都是冷门专业,所以当拿到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给排水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时,他对该专业的认识还很模糊。于是他四处打听这个专业都教些什么?可是问来问去,知道这个专业的人也不是太多。最后,一个同学看了看他的录取通知书说:“你看马路边那些穿着胶皮衣服掏下水道的人都是学这个专业的。”

对于那时梦想着成为陈景润的马军来说,同学的这个猜测足以粉碎他对未来所有的美好的憧憬。马军说:“那时候我心里暗想:去学校看看,如果真是这样的一个专业就退学,重新再考,自己的年龄还小也不怕再考一年。”

就这样,马军抱着准备再考一年的想法来到学校。在专业介绍会上,他真正地了解了给排水专业,尤其是这里是我国最早创办的给排水专业发源地,这个专业在全国高校中有较高的知名度。马军和他的同学们听到了老师对于给排水专业的详细介绍,他下决心学好自己的专业。用他自己的话说:“兴趣是在不断摸索中逐渐形成的,当你不断有新发现,不断取得进展,就会产生自信,而有了这种自信,你做什么都会觉得有趣。”

读研究生时,马军就初露锋芒,在导师指导下,他摸索出一种高灵敏度、高准确度的检测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丙烯酰胺的方法,使检测准确率由过去的40%提高到90%以上,他随后又找出去除该污染物的方法,并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应用于水厂。

1993年,在同济大学做了两年博士后的马军得到国际“居里夫人”一等博士后基金的资助,有机会到英国工科最强的帝国理工学院留学深造。这个基金在能源、生物和环境等三个高科技领域选拔一批青年博士后到国外进行学术研究,最终入选的都是各高校的青年科技精英。到了国外,刚30岁出头的马军看什么都“新鲜”,并平生第一次接触了“因特网”。在英国的那两年,马军对国外高校在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有了全面的了解,并深深地认识到了国内的差距。

在国外期间,马军在权威杂志《国际臭氧科学与工程》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成为该期刊引用率最多的几篇论文之一。归国以后,马军选择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任教,同时申请到了英国皇家学会国际合作项目。“这个国际合作课题对我的成长应该还是很重要的,它意味着我的工作又有一个新的展开。它让我能够认真地去探讨一些问题,能够坐下来去通过研究,通过实验发现一些问题,通过这些探索去揭示一些原来考虑的不太清楚的问题。”此后,马军又相继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1999年,回国不满5年的马军受聘成为国家教育部第二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对于自己亲手培养出来的得意“弟子”的成功,李圭白院士认为:一是马军研究方向比较正确。上个世纪80年代,面对“如何让人们喝上安全、放心的饮用水”这个问题,污染水处理成为科学研究的一个前沿领域,当时这个问题还不是很明显。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家对此也越来越重视。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军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这一重大需求有意识地结合在自己的科学研究中。他的研究就是寻找一种不同于国外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实用、简单易行的除污技术。更重要的是这一技术还要能转化为生产力,并最终得到大规模推广。马军的研究方向是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的一项科学技术。二是从个人的品性上来讲,马军非常刻苦,非常努力。一个科学工作老要想出成果,要想达到很高的学术造诣,必须得勤奋,这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必然规律。另外,他还具有很强的创新精神。他很注意在观察中形成自己一些新的想法。他善于发现问题,并且想到后马上抓住。因此,创新就是发现新问题,提出问题是第一步,然后就是努力去解决问题,从各个角度去探索、完善它。

在谈到所取得的成绩时,马军也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恩师李圭白院士对自己的教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一次参加专业介绍会时,李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比较深。他上课的态度非常认真严谨,他对每项技术的由来都要进行系统的讲解。我现在很多讲课方式都受到他的影响。李老师总到实验室跟学生讨论,并跟大家一起做实验。最让我感动的一件事就是,他刚做完手术,还坚持逐字逐句地反复修改我的硕士毕业论文。我深深地记得李老师说的一句话,‘什么最重要,不是一门两门课,而是研究问题的方法。’如今我又把这句话告诉自己的学生。”

治水之路,马不停蹄

2002年,马军研究的“高锰酸盐复合剂除污染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一技术可显著地降低基建与设备投资。2005年,他主持研发的臭氧催化氧化除污染技术再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其科研成果的应用还被列入《城镇供水行业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中。

许多人至今都还记得,2005年11月,吉林市双苯厂爆炸,松花江水受到硝基苯和苯的污染,以松花江为饮用水源的哈尔滨市面临水污染威胁,情况万分危急!哈尔滨市政府承诺停水3天后,要让放心水重新进入千家万户。这项任务落在了马军和相关科研人员的肩上。

正在外地开会的马军闻讯连夜赶回哈尔滨,家也没回,直奔水厂的水质中心现场。72小时,哈尔滨人能否喝上洁净安全的水?顶

着巨大的压力,马军组织近30名博士、硕士分组夜以继日地开展小型模拟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马军和同事们按时拿出了最佳的处理工艺技术参数,在水厂提交专家组会议审核,最终被确定为进行恢复供水生产试验的技术参数,为保证按时恢复供水提供了技术依据。

谈到当时的感受,马军显得很平和:“我负责水厂工艺试验方面的工作,要尽可能地考虑到风险和方案的可行性。为了抢时间,及时恢复供水,一些专家、老教师及省市领导和我们在一起,每天开会到凌晨。我感觉责任重大,但因为平时研究的积累,我的信心非常足。在大家的同心协力下,方案很快形成。”

此外,在随后的北江镉污染事件及其治理中,马军的水研究成果被沿江的22座水厂采用,保障了沿岸居民的饮水安全。

2006年2月,牡丹江市水源地出现大量不明絮状物体,引起了市民的恐慌。马军应黑龙江省建设厅的邀请,作为专家组组长前往牡丹江,对水质进行调查处理。经过省环保局、省建设厅专家组的共同努力,查明絮状物体是一种水生生物,并及时制定了水厂供水应急方案。原来,海林市一家酒厂向海浪河里排放了大量酒糟,此时正逢当地气温突暖,酒糟发酵,促进了水生生物的加速生长,这些水生生物随着河流解冻流入牡丹江。在专家们共同努力查明水质污染情况后,马军及其专家组成员与政府部门及自来水公司一起,经过紧急协商提出了一套治理方案,对水厂工艺改造处理后,情况明显改观,消除了市民的恐慌情绪。

2007年“两会”召开前夕,马军作为“两会特别节目”《小崔会客》的特派义工,前往陕西省志丹县的一个偏远山村,其主要工作是对陕西农村水资源状况和饮水问题进行调查,在进行研究后形成可行性的治理方案。“我以前主要从事的大多是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工作,而对农村饮用水状况以及水质问题只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但没想到会那么困难。城市所面临的主要是水质问题,而有些农村所面临的是没水或严重缺水问题,有些地区往往处于一种水资源极度缺乏的状况。”在亲眼见到当地的饮水状况后,马军由衷地感慨道。

让马军印象深刻的是,因为陕西农村缺水很严重,许多农户甚至要半夜去深沟里去找水,因为太阳一出来,沟里的水蒸发速度快,可能会打不到水,经常排长队等候沟里少量的渗出水。同时,这些地方的水质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农民以水窖水作为水源,且很多年一直在用这种水,水窖水是对雨水进行收集后,经过一定时间储存后使用。这种水中含有悬浮物,还有细菌、微生物等,浊度很高,当地居民喝后腹部普遍感觉发胀。

马军调查的山村在改水前长期饮用沟底水和水窖水,水质差,牲畜都养不好,当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也极差。马军说:“我到的薛大爷家在当地还算是比较富裕的。他家里的摆设很简单:土坑、炉子、水桶,还有一根扁担。改水前年收入仅为1000~2000元。”“农村改水不但能解决饮水问题,还可以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使西部农民走上致富道路。”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马军在认真研究之后提出了一个方案:水窖里面储存的水在一定的高差作用下靠重力流到用户,此时水仍然具有一定的压力,所以可通过一定方式在终端对它进行处理,如采用慢滤等方式。之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完全免费为陕西农村供水提供各种服务,指导他们如何获得经济、低耗、简便的饮用水水质处理方法,包括通过办班的方式为当地农民介绍基本的饮用水处理常识,为当地农民培训水处理技术方面的业务骨干等。

“我一直对农村的净水问题很感兴趣,也在沂蒙山区等地做过类似的研究,并有一些中小城镇净水工程在生产中运行,但像这么缺水的农村还是头一次遇到。我想利用做这次义工的机会通过实地考察,了解是否能使上劲儿,如果能帮助农村饮水做点事儿还是很有意义的。这对我来说,可能是举手之劳,但对当地农民来说,却可能解决大问题。”

教学之路,一马当先

“忙工作”几乎是马军生活的全部内容。他不仅要搞科研工作,还有很多其他的“职务”:他现担任哈工大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北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给排水协会理事,国际臭氧协会IOA-EA3G理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理事,《中国给水排水》、《给水排水》、《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中英文版)等期刊编委。

在完成以上工作的同时,马军还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他要给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上课。他认为,作为学校来说,第一任务是培养高水平、专业化的人才。教学和科研之间有非常强的互补性,彼此可以相互促进。科研工作提供了很多机遇,让你在接触科学前沿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水平,形成自己特有的认识和思路,这对教学是有帮助的。你可以将科研的新方法和新发现与学生进行交流,使之对行业的发展趋势有更深的了解和思考。

2004年,市政工程系要求教师竞争上岗,并在全校率先推行责任教师制。马军主动请缨,和系主任韩洪军教授共同成为“水质工程学”课程的责任教师,为给排水专业的所有本科生讲授这一主干课程。马军的课受到本科生的欢迎,很多外校甚至外省的学生也专程赶来听他的课。2005年底,“水质工程学”被批准为国家精品课程。

对于马军的“忙”,他的学生深有体会。在实验室的时间里,找他的电话不断。一位学生说,他出差前的几分钟还在实验室。马军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术上,而对于生活享受方面则看得很淡。几个曾去过马军家的学生说:“没去马老师家前,以为会是特别豪华。等到了一看,却发现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不大的家中,到处都是书。”一位学生说,去过马老师家好几次,觉得挺挤挺小的,在客厅讨论问题时,还得要搬凳子。更奇怪的是,竟然每个人都没有看见电视放在哪里。

马军虽然给人的印象是很忙,但他一有时间就到实验室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做实验。他特别喜欢学生和他谈论学术问题。有的学生晚上12点给他发电子邮件,第二天一早,他就打电话给学生,边吃东西边和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因为怕马军教授忙,有一段时间没和他联系,他在食堂偶然碰见该学生后却说:“你们千万不要怕我忙就不找我,谈课题是正事。”即使再忙,如果他答应今天找学生谈话,他从来不会拖延到明天。他经常告诫学生,踏踏实实做好一件事情。他一有空就挨个打电话给学生,询问他们最近资料看得怎么样、科研上有没有什么新的进展、国际动态如何等问题。还有一件事情让学生们很感动。去年7月份,马军刚做完阑尾炎手术,第一天打电话给学生说要看看论文,第二天就把学生的论文拿来批改,到了第三天,他就跑到实验室和学生讨论。一位学生让他回去休息,马军却说:“我一躺在病床上,就觉得难受。”

在学生的眼里,马军很平易近人,丝毫没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同时,他对学生要求也非常严格,总是强调科研数据要准确。有些同学刚开始的时候感觉很有心理压力,但慢慢地,越往上走越觉得这种严格是有好处的,因为自身也学到了一些东西。而他每次开完国际会议,回来都会给学生讲他的感受和收获。他总是那么精力充沛。有一次,他刚从美国开完会回来,一下飞机就去学院的会议室和学生一起开例会。一位学生感叹道:“对于我们来说,不用说马老师所取得的成就,就是他那种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精神也是我们所达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