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新教育论文

小学新教育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新教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新教育论文

小学新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创新;教育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倡导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时代的步伐创新阅读教育方式,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由于小学生自身的词汇量积累有限,在开展阅读教育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创新教育方式,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为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奠定基础。本文从阅读方式、阅读教学等方面对小学语文阅读创新教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绘本中的“新”阅读方式

为了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很多语文教师给学生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籍时选择了经典的绘本故事作为阅读材料,绘本故事凭借其优美的画面和短小精悍的文章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绘本阅读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通过画面与文字的结合加深他们阅读的印象。例如,很多的教师推荐学生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小黄和小篮》《逃家小兔》《我只爱你》《爱心树》等优秀的绘本故事,从故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情趣。比如,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就描述了兔子母子之间怎样比较谁比谁爱的更多一点的故事,通过比较谁跳得远、站得高、伸得长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浓浓的亲情溢满每一位小学生的心间,这是最好的亲情阅读教育。学生通过故事的阅读,就会模仿故事中的行为和语言,从而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增加词汇量,为他们之后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二、无字阅读中,培养学生阅读想象力思维

有的绘本书籍只有画面,没有一个字,目的是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来读出画面里蕴含的深层含义,从而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领悟能力。例如,阅读绘本《在远处-房子》《影子》等书籍时,书中只有颜色丰富的画面,没有文字的描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在《影子》中,学生可以得出每一种事物在光线下都有自己的倒影,而且是对称的,一模一样的。同时在阅读中,学生还会发现有的事物并没有倒影,这就需要学生根据自己对倒影的理解,将漏掉的部分补上去,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此外,对于学生阅读的书籍,教师也要和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和讨论中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层次,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阅读目标的梳理。

三、组织课外实践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很多语文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而促进他们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例如,在教授《荷叶圆圆》这篇文章时,教师就组织学生到公园的荷花池旁边进行教学,使学生把文章的内容与自己所见到的荷花进行比较,从而体会课文对荷花的描写。教师引导学生在对荷叶进行观察的同时,要让他们描述荷叶的颜色、形状,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荷花的整体结构,进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小学生对于文章的阅读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次上,没有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注重阅读氛围的营造,给学生营造一个舒适、自然的阅读氛围,并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提升阅读理解的层次。例如,在教授《夏夜多美》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舒缓的音乐,以此为背景进行课文的朗读,使学生在音乐氛围中体会夏夜的美,产生广阔的想象力,对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也提升自己的词汇积累。此外,教师还可以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仿照文章描述一处自己喜爱的景色,锻炼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为以后的作文奠定基础。综上所述,阅读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还能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还能促进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教学实践,与时俱进,改变阅读教学方式,增强语文阅读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从内心爱上阅读、喜欢阅读,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好习惯,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提升。

作者:苏凤芬 单位:福建省平和县坂仔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小学新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从根本上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要引导学生打破传统思维的局限,充分解放思维。由此可以看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保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要让学生能够大胆地思考、叙述和讨论。而这些工作的开展统统都是建立在轻松教学基础之上的,也只有在如此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能够得到解放。一位严厉、死板的教师,往往对课堂纪律要求较为严格,教学气氛也相对压抑。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对教师、对课堂会有一定的畏惧感,这就使得学生不敢思考、不敢表达自己新奇的观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一种亲切的态度。例如,在回答问题时,学生如果出现了紧张、畏惧的情绪,教师可以使用“takeiteasy”“don’tworry”等话语让学生放松心情,专心回答问题。其次,教师可以使用游戏教学或者幽默的教学方式营造轻松的气氛。例如,在学习动物类的词汇时,教师可以使用“dog、dog汪汪汪,cat、cat喵喵喵”这一类幽默童趣的语言来打破压抑的气氛,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有趣,以此营造轻松的气氛。再次,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尊重学生。英语教学中有些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有的会和教师设想的有较大出入并富有创造性。这时候,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思维,表扬和肯定他们的回答,以赏识的目光去欣赏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充满无穷的前进动力。

二、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思考

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教师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大胆思考,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不是将其隐藏在心中。经过教师不断地引导,学生就会逐步形成多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而这正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例如,在小学英语五年级unit5MyNewRoom这一课结束后,教师可以提问:“howdoyoudesignyournewroom?”这个问题显然具有充分的开放性,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大胆思考。针对这个提问,在轻松的教学气氛中学生开始思考,并且在教师亲切的鼓励下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此时,教师针对学生合理的想法和观点,要面带微笑地用“That’sgreat”“It’sgood”等正面肯定的话来进行评价。针对学生的新奇观点,教师不能加以责问,而应该对学生的大胆想象首先予以肯定,而后针对学生的具体答案再进行合理引导。例如,教师可以说:“Oh,yourdesignissoperfect,butitneedyoustudyhardtogetit.”教师的这种态度不仅肯定了学生的新奇想法,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观点在目前还难以实现,需要不断努力。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教师的态度和评价是非常重要的。经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和评价,学生才会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大胆地进行创新。

三、通过让学生合作交流来进行创新教育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学习,让他们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受年龄与生活经验的局限,小学生的思维不像成人那样宽泛,意识领域也比较狭窄。在和其他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都会受到有益的启发,进而能够将其他学生的思维方式内化成自己的感受,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同时,小学英语教材也拥有丰富的素材,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例如,在InANaturePark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自然公园中会有哪些动物和植物。这个问题就能够轻松地引发学生的交流,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只是在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在倾听其他同学的看法,能够学习到其他同学的思维角度,这对于创新教育将会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小学新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直以来,数学被誉为思维的“体操”,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新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从教育的角度,我们不仅要看到数学的知识、技能,更应该看到内隐在数学知识里的思想、精神、观念。要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同时成为数学精神和思想方法的文化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数学学习载体的教材、多媒体技术和考试测验在观察、实验、内省中,在同伴合作学习的交流碰撞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并应随着小学数学教育的要求而不断革新。

一、教材编排力求“精、新、思”

作为数学教学的首要载体——教材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我国中小学数学教材开始采取一标多本模式,这是我国近代数学教育史上的重要转折。当前,在多元化思想指导下以及多重教育诉求目标的指引下,各套数学教材均进行了积极探索。受教学信息论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教材是课堂中师生双边活动的媒介。教材编排科学合理和否、所选内容恰到好处和否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把握好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摘要:

1.素材选择要“精”

所谓“精”指所选材料应当是从众多材料中经过千挑万选、千锤百炼的,每个素材都应当是仔细斟酌、比较后遴选的。小学数学相较其他阶段的数学学习内容而言,更为注重基础知识和思维开发,教材中所选素材也普遍较为浅显易懂。但真正衡量一本教材所选素材优秀和否的标准,除了“易知”以外,更重的砝码是“精”。

教材在传统的教育观里,一直被视为学习的宝典。虽然“唯教材论”早已遭到鄙弃,但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材仍然占有不可捍动的地位。在教材中所编选的每一个例题、每一种解答模式都应该是能经得起多番推敲的。它既源于生活又在某种程度上高于生活,即便没有太多的定理、定律,但启发思维的萌芽还是存在的。

2.内容编排要“新”

提及对教材编排的创新,很轻易让人联想到教材页面的扩大和连环画般的彩色印刷。笔者认为,除了在感官上对编排设计创新之外,内容的创新组织也是必不可少的。博辛(Nelson,L.Bossing)将教材组织形式分为摘要:逻辑式组织、心理式组织、折衷式或教育式组织。作为数学教材,应当兼顾逻辑式组织和学生心理式组织。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基本的逻辑组织从例题到解析,再到练习,层层深入,由易入难是抽象思维形成、建立、巩固、运用的有效模式。另一方面,考虑到小学生好奇、自控力欠缺等心理特征,在教材的编排上面要结合学习心理论通过暗示性指引,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学习习惯。结合色彩的运用,缓解小学生轻易产生的视觉疲惫;结合悬念的运用,增强小学生求知的欲望;结合鼓励暗示性词句,激发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练习题的设计要引导“思”

练习题一直以来都是教材内容编排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能实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引导。对于一门练习抽象思维的学科而言,数学教材中练习题的设计一方面要实现对知识的巩固,另一方面还应该渗透一些思索的指向性,挖掘小学生探奇和好胜的心理特质。当然,要在教材中太多的体现深层次的思索亦是不现实的。练习题所蕴涵的思索深度可供学生据自身喜好和能力形成发挥题、攻关题、挑战题等形式,经由教师指导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开拓思索的空间。

二、多媒体运用体现“现代化”和“情境化”

小学数学往往是通过直觉、分析、想象、判定和推理等思维活动所产生的正确的思维方法来分析处理新问题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摘要:“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非凡强试题设计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学知识进行整合,从学生感喜好的事物出发,创设新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和探究活动。

首先,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化教学的重要媒介,具有形象化、直观化、便捷性等诸多优点。教师在进行某个知识点的讲授时,通过抓住教学内部矛盾发展的主要方面,确立形成表象思维的强化点,通过多次演示,反复刺激,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信息,所学的概念也随之得到了强化和巩固。同时,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整合将鞭策教师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此外,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练习,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还反馈了信息。

其次,多媒体技术如声音、图象、色彩、动态画面等多种因素的调动,可以创设出一个个数学情境。信息技术突破了教育环境的时间限制,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现实世界的情境,将学生的学习和思索带入情境。小学数学知识的编排,一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出新知识,二是原有知识的引申发展,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和数学课教学进行整合,选择有用的相关信息,无疑会调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在熟悉或感喜好的情境中形成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三、试题设计彰显“创新性”和“人性化”

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素质教育不是选拔教育,而是面向全体的教育。考试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是要考倒学生,而是要让学生考好,考出自信,考出乐趣,考出对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到数学的情和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1.版面设计的人文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有情

数学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态度,考试的评价传递给学生的应该是一份期盼,一份人文的关怀。因而在试卷的版面设计上首先要追求的是一种亲切,一份关爱,让孩子拿到试卷的那一刹那,就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情和真切的关怀。

(1)巧改标题。标题的设置追求的是一种亲切和情趣,让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感受到一份轻松和信任,让考试变成极富情趣的聪明旅程。试卷各题型名称的变动,需要教师在命题过程中善用“移情”,把从学生的视角和心态看待世俗所定义的“真理”,换之以易于亲近而活泼的面孔出现。诸如“快乐ABC”之类,通过这种感性的方式拉近学生和知识的距离,和老师的距离。

(2)友情激励。美国的一位课程理论家曾说摘要:“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实,而是为了改进。”因而在小学阶段的测评其更大的功能应该是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非对学生的一种“宣判”,学生需要的是一种激励,激励学生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2.呈现方式的情境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有趣

传统的数学试题往往是脱离了现实新问题的原型,只为巩固数学知识,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情况而编制的。试题内容是纯数学知识或数学模型的,学生对这样的试题感到枯燥乏味,喜好索然,考试的心理仅仅为了应试而考,并为以后难度逐渐提升的数学学习埋下了隐患。因而在新课程改革下的今天,在呼唤有情趣课堂的同时,也同样呼唤有情趣的考试,把枯燥的数学、乏味的计算融入富有生气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布满鲜明具体的形象中,学会从教学的角度去思索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

3.解题思路的开放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有个性

新课改要求数学教育应转向让学生积极主动参和、探索的创造型模式上,在这一过程中,开放题被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新问题的题型。开放题能给学生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和探索空间,既能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又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发展的理念。让学生在开放的解题中释放灵感,飞扬个性,领悟到数学的灵活性、深刻性和鲜明的个性。

这种开放性的试题,以丰富的内涵催生了学生聪明的火花,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在解题中展示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同时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奇和个性之美。

4.解题结果的过程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思索性

传统的考试测验通常忽视对知识技能形成过程的考查,往往追求结果的正确性,轻易在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小学生中诱导出一种重结论、轻过程的功利主义行为。数学作为一门讲求严密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学科,其各中过程和细节都来不得丝毫含糊。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揭示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在试题编制中,应尽量做到少考或不考单纯的概念、法则及定律等再现型知识的记忆,而将考试的侧重点倾向于学生的学习过程。

此外,考试后老师的评阅标准也对其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养成有很大影响。数学试卷不仅要在评阅时要体现分步记分,即便在命题阶段,也应该体现解题结果求得的过程化,适当标注分步记分的标准,引导学生由一知半解做出初步尝试再到深入思索求得。从而在整个过程中习惯并乐于思索,不畏难,不轻易放弃。

参考文献摘要:

[1李善良.论中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J.数学教育学报,2007,(1).

小学新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教育观念落后、得不到重视虽然我国的教育制度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人们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主科至上”的思想永远的深入到了各个学校的教学思想中,一些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将关注点置于主课上,忽视了其他科目的教学,甚至有时候会侵占信息技术课的时间。除了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外,家长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关注也不高,大多觉得这门课程不会计入考试成绩,学不学好无所谓。同时,学生自身也不愿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经历在不考试的课程上,将信息技术课程看做是放松的副科,可有可无。在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管理方面,很多学校处于松懈状态,加之老师的思想重视程度不高,对如何更好地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知识的探索不够,使得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流于形式。上机课变成了无任务的打字课、上网课、放任自流的游戏课、聊天课、或是看电影、听音乐,甚至出现了很多的学生都不愿意上这门课,经常以各种理由旷课。

(二)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而言,特殊的信息化性质使得这一学科的软硬件环境极为重要,不仅需要条件良好的网络教室,数量充沛的教学设备,先进的软件资源,还需要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但纵观当前小学信息课程的整体教学环境,城市地区的小学在软硬件设施方面虽大多能符合要求,但一些问题也是存在的,教室设备陈旧,故障频发,软件资源匮乏,这些都极大束缚了教学效果的发挥。同时,对于条件较为落后的城郊和农村地区,软硬件设施满足日常教学都较为困难,更无从谈及网络教室、计算机、软件,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无法实现,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三)课堂安排不合理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而言,一个重要的教学特征就是前紧后松,即一堂40分钟的课程,教师往往用15-20分钟授课,剩下的时间由学生自行练习、活动。这种授课模式对于自觉性好、主动性高的学生来说较为适宜,便于他们发挥学习热情,自行探索学习中的问题。但对绝大多数处于好动年龄的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活动时间更是一种放松和游戏的时间,他们将此作为奖励,利用自由练习时间聊天、玩游戏、浏览网页。加之教师在学生自由练习时间的监督和指导不足,对教学密度和难度的掌握不够,极易造成课堂管理的失控和学生学习态度的散漫。实际教学中,也有一些教师精心设计了多媒体课件,提前部署了一些课堂活动,但由于对整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不妥,很多练习都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到设计、创造、交流以及反思的热情不高,课堂成效不大。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和发展的对策

切实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定位,并提出切实的发展对策,不仅有利于促进各项教学活动的课程,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课堂的驾驭和掌控能力,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有效性。

(一)注重软硬件环境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课程离不开软硬件环境的支持,针对一些小学在软硬件环境方面匮乏的现状,学校及上级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适度倾斜资金,保证学生学习所必备的环境,完善网络教室、计算机以及相关软件设备,同时强化对信息技术教室的培养,不断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促使其能够更好胜任工作,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效率。

(二)明确培养目标,采取分层目标教学策略不管信息技术课程是否纳入考试范围,学生和教师首先要明确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小学的信息技术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竞争要求,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此学科的重视,科学合理地组织和开展教学合理。鉴于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参差不齐,教师应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的熟悉程度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而采取不同层次的教学和辅导,开展不同层次的检测,从而在提高教学针对性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自我满足感。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水平分开教学,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结对互帮的等形式,强化授课和指导,突出学生的主动探索和交流,促使各个层次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三)多元方式教学策略灵活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有效教学的实现途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其主要可以分为基础知识类和操作知识类,对基础知识课程来说,可以选择讲授法,同时配合图解法和提问法使得学生对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一个深刻全面的影响。而对于操作知识类,则可以采取多元教学策略,综合运用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以及案例教学法等,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新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育;农村;中小学校

一、农村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建设的主要内容

我们通常所谓信息化硬环境,是指农村中小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器件、软件等综合起来可以促进农村教育的环境条件。硬件环境包括各种的教学器材、教学用具以及教学材料等设施,如:电脑、投影仪、交互式白板、电子教室等等,如果没有这些硬件设备,那么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活动也就无从谈起。我们通常所谓信息化的软环境,是指农村中小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所需要的非物质条件、无形条件小学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软件环境包括各类的可以观察和记录到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监测动态的各类设备、设施,能够记录着教学任务的工具。我们通常所谓信息化的人文环境,是指农村中小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人为因素,以及对信息化教育教学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包括学生的现代教育意识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程度等等。硬件环境建设、软件环境建设、人文环境建设三者都是至关重要的,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具备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没有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再好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都将难以发挥作用。

二、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近些年,在我国农村地区实施的“校校通“、“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一系列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信息化教育水平,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但是在整个农村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仍存在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诸多问题。经费短缺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每年用于更新信息化教育设备的资金投入仍然不能满足需求,更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信息行业的技术更新非常快,设备的新旧换代日新月异,一些信息化设备往往经过一两年就会淘汰。2.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滞后。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对教学环境信息化的要求不高。教师对网络信息化教育的认识不够、认识的内容不到位,限制了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农村中小学校的管理者普遍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认知上存在几个不足,主要是在信息化建设上存在较多的误区导致产生的学生生源信息上的制约效应,而且也不重视信息化的使用,主要采取的是传统类型的教学观念。因此没有指定的信息化资源利用的具体措施和机制。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于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用传统类型的教学,用一支粉笔、一个黑板、一张嘴来灌输式的教学,而不采取现代化的信息化手段进行开展教学。

三、加强农村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建设的几点对策

1.保障并逐步加大中小学校信息化经费投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与各级财政部门的联系,在农村开展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各级财政部门给予足够的资金保障,并确保每年的信息化教育经费逐年的增加,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教育行之有力的开展,同时学校在使用信息化教育专项经费中也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开支,考虑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基础上做好经费使用的规划、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设备的采购等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有些的开展,与此同时也要加强监督和检查,这样才能够使农村信息化教育有效的落实并顺利实施,也保证资金可以划拨到位和使用效益。2.中小学校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观念要有所更新,素质有所提升。教育信息化首先要从观念上进行更新和转变,在现有体制下进行创新、制度上加以改进,同时要进行观念上的有效突破。因此,无论是各级主管部门还是学校职能部门都要进行教育观念上的一次转变,转变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一是教育管理部门的观念要转变。教育的管理在整个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必须要首先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深入研究国家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了解教育信息化的深刻内涵,明确发展思路,为当地教育信息化建设指明方向。二是学校管理者的观念要转变。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运行、应用需要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学校领导是教育信息化的决策者、开拓者,因此转变校领导的观念是解决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和方向的问题,要唤起校领导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欲望,并要使他们知道如何去发展教育信息化。三是教师的观念要转变。教育信息化首先要着力于培养教师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能力,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四是要把师资培训作为重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针对农村年龄结构偏大的教师,探讨如何帮助他们提高实际运用现代化信息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让学生真正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3.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促进教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是由问题本身所引起的,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开拓的过程,在不断的更新中可以引起学生认识上的改变,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在网络信息化的时代,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的建设路径可以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使其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其自身的环境,从而使学生认识自我、提升自我。

总之,农村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都有积极作用。对于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体系,更具深远的意义。

作者:张静 单位:兰州市电化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李颖冰.小议信息时代的信息技术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