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职业发展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规划
0引言
国家“十四五”规划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随着百万扩招计划的落地,对高职院校教师的不管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调研走访,了解到在受访的高职院校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比均接近50%,青年教师逐渐成长为支持高职院校转型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青年教师如何实现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是当前建设高职院校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重要课题。
1现状调查
1.1问卷调研
为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相关情况,本调查以霍兰德(Holland)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为依据,设计了调研问卷,问卷内容主要涵盖了基本信息、青年教师对自身和职业规划的认知、面临的困难及期望得到的支持等方面。随机向年龄在40周岁以下高职院校的教师发放,共发放问卷124份,回收有效问卷102份,回收率约为82.26%,调研结果有效。
1.2结果分析
在此次回收的102份有效调研问卷中,30岁以下的教师有52人,31-35岁34人,36-40岁的为16人;男性26人,女性76人;其中,行政人员8人,专任教师76人,辅导员14人,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人。以下将从青年教师自身认知情况、对职业规划认知情况和期望得到的支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2.1青年教师对自身认知情况
在选择高职院校教师工作的原因方面,基本情况如图1所示,50.98%的青年教师认为在高职院校工作稳定,工作时间相对自由;39.22%的教师是因为符合自身兴趣爱好,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是出于发展因素而选择的这份职业。对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情况了解程度方面,15.69%的青年教师对自我认知还是非常明确的,52.94%的教师表示比较了解,但也有1.96%的教师还是不了解自身的优劣势的,对自身认知的不明确将不利于青年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行职业发展规划。此外,在对青年教师工作任务和工作量的调研中,约80%以上的青年教师表示存在工作任务繁重、教学、学生管理和科研难度大但收入却处于较低水平。
1.2.2青年教师对职业规划认知情况
在对职业规划重要性的认知方面,62.75%的受访教师认为职业规划对其非常重要,33.33%的教师认为比较重要。对于是否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目标,反馈结果如图2所示,由此可知,数量相对平均,39.22%的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并在不断努力,23.53%有明确的目标但尚未开始为其努力,21.57%的青年教师有明确的目标,但受到其他客观条件的约束,目标很难实现,而剩余15.69%的教师则是尚未确立明确的目标。目前被调研青年教师中,70.59%有初步设想,但自认为设想还不成熟,有清晰具体的规划的教师占比仅为17.65%。由此观之,大部分青年教师对于自身未来职业规划的认知情况还是不明确的。
1.2.3期望得到的支持
在规划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的最大困难的问题上,78.43%的青年教师认为工作过于忙碌,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规划,54.9%认为是学校缺乏引导,如政策与资金支持,还有41.18%认为是由于自身的生活压力相对还是比较大和家庭牵扯导致自身职业生涯规划不能进行。而被问到职业生涯发展过程最期望得到的支持时,84.31%的青年教师希望学院能够提供政策、制度支持,能够为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创造条件,74.51%希望能够提高薪资待遇,切实减轻青年教师所面临的生活压力,72.55%认为学校应做好职称评定等与教师利益相关的工作,还有部分期望支持教师学历提升,为学历的提升创造宽松的环境或举行教学工作交流活动等。
2存在的问题
2.1压力过大导致职业倦怠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压力主要来源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任务相对较重。随着百万扩招计划的落地,各大高职院校的招生数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较大规模的上涨,而与之相对应的师资力量确没有得到相应的配备,所以就会出现师生比例失调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青年教师在接受简短的培训后往往就需直接负责一门或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兼任至少一个班级的辅导员。此时,青年教师所面对的除了教学压力之外,还有来自学生管理方面的压力,同时,面向教师的心理疏通渠道事实上是缺乏的,长期的压力不断积累确得不到舒缓和释放,那么就容易造成职业倦怠。二是学生学习能力和品行的差异,导致青年教师在工作中易产生心理落差。教师通常对于自己的教学或学生管理工作都有自己的期许,高职院校现阶段的学生多为95后或00后,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个性化特征较为明显,他们热衷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学科,但对于不那么感兴趣的课堂就没有热情,忽略教师为教学课堂或班级管理所付出的努力,这样会给教师形成一种挫败感,长期以往,也会导致职业倦怠的出现。
2.2职业规划意识相对薄弱
青年教师自身规划意识相对薄弱主要体现在没有明确的规划目标、不会主动了解教师职业发展两个方面。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发展方向可概括为三种:教学型、科研型和技能型。大多青年教师对于自己到底将来往哪个方向发展还是处于迷茫的状态,他们不知道这三个方向的发展到底有何区别,因为没有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所以无从下手,也有部分明确了自己的方向,但却不知该如何实现。根据走访部分高职院校,大部分学校对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所做出的标准化的硬性要求,忽略掉了不同青年教师的个性,对于其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模式基本为学校统一组织相关培训,所有青年教师参加培训,培训结束后要求所有参会教师提交总结。培训内容大多集中在教学能力、学生管理及科研能力等,但缺乏专门针对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路径和方式等内容,且不同的院校发展情况不一样,所以对于教师来说职业发展路径也是有区别的。
2.3职业发展激励机制不完善
对于每个人来说,选择一份职业都有着自己的追求,但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层面:物质的追求和精神的追求,教师也一样。根据调研结果显示,70%以上的受访教师认为院校激励能够更加激发其工作潜力。现阶段大部分院校都缺乏针对处于不同岗位和有着不同要求的青年教师而设置的专门性的激励,总的来说,青年教师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对于教师的激励机制大都是传统方式,即院系根据人事、教务及科研等部门制定的相关指标进行考核评价,主要是用制度来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进行规范,确没有考虑到教师的专业情感和理想发展的需要,且缺乏专门针对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相应的激励机制。其实对同一批进入学校的不同青年教师来说,其成长步伐是存在差异性的,部分教师的成长空间相对较大且时间相对较短,但收入水平确并无太大差距,还可能由于职称或级别的关系低于其他教师,所以对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3对策建议
3.1青年教师自身层面
一是需要主动对环境进行认知和评估。在进入学校之前要对自身发展特点、学校整体环境和条件进行了解,充分考察性格是否适合教育行业,自己的发展目标跟即将就业的这所学校是否一致。二是需要为自己进行符合个人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需要加强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入职后自己需要主动去了解学校教师发展方向、职称评定等相关要求,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方向和职业发展道路,同时在工作中要不断强化自己的内心,学会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找到适合自己的心理疏通方式,舒缓和释放压力,。三是在职业实践过程中要及时地进行调整与修正。如果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选择的方向确实不适合自己或者自己经历过努力仍然没办法达到,这时候就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与修正,学会取舍,而不能盲目的进行,否则不仅会给自己带来额外的压力,还可能会导致健康问题。
3.2学校管理方面
一是要关注青年教师身心健康。对于青年教师,规范管理是有必要的,但也不能忽视他们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学校应该对老师予以支持和保护,为其提供更有安全感的工作环境,关注其成长与发展,让他们能更安心地工作。二是要构建支持青年教师个体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离不开他所工作学校的管理和支持,因此领导和相关部门应当予以重视并给予相应的帮助,在学校发展大方向下,充分发挥并支持青年教师个体发展,为其提供更多的平台。在新入职青年教师的培训中,切实加入符合本校校情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教师了解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及职称或职位发展要求,进而促使其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并付诸实践。改变传统的相关部门确定内容的培训为以教师实际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模式,培训的设置应当以教师需求为起点。三是完善激励机制,提高青年教师薪资待遇。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大多数为刚毕业或处于家庭形成期,开销相对而言较大,主要收入来源为工资,所以适当的激励一方面能够体现出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认可,能够为教师认真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另一方面物质奖励能够为青年教师及其家庭缓解一定的经济压力。但奖励必须体现出差异性,以成果为导向完善激励机制,在年终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体现并最终实现公平、公正、公开和优绩重奖,给予他们精神激励与物质与物质激励,肯定其奋斗价值。
4结语
青年教师是高职教育提质培优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青年教师的成长对学校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问卷调研和走访调研的方式对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进行了研究,一方面可以敦促青年教师提升职业规划意识,另一方面也能够为院校关怀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共同关注青年教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岁玲,张敏.高校新入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5):124-128
[2]周广昌.新时代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方式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0(9):84-88
论文摘要:制订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还是教师自我实现和人生幸福的需要。教育行政、教师培训部门、学校应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作用,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帮助中小学教师形成职业生涯规划。
一、教育变革下教师的困惑与倦怠
1.教育变革在促进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教师的专业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教师自我的迷失、对专业技能的迷茫和焦虑、教学中的角色冲突与模糊、对专业发展前景的惶恐。
不断翻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和由此带来的复杂、琐碎的教学任务正在日益挤占教师个人的生存空间,教师迷失在日益工厂化和程序化的教学中。新课程改革以后,涌现出许多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建立在这些观念和理论基础上的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呈现出极其多元化的理解,造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的艰难和迷茫。教师既无法判断自身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选择的优劣,又难以对同行的教学做出令人信服的评价。角色冲突导致教师对专业身份认识的分裂,并不断模糊教师的角色认识和角色扮演,过去在学生面前镇定自若的教师一下子变得惶恐不安和措手不及了。
2.国外研究资料表明,职业倦怠现象最易在助人职业中产生。教师职业是典型的助人职业,是一个压力来源较多、压力强度较大的职业,因而在教师群体中极易产生职业倦怠现象。职业倦怠是一个综合征候群,一般把它看做是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个人背景因素。国外多项研究表明,个人背景因素中的多项变量都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存在着联系,包括年龄、学历等。有研究发现,年轻教师比年长教师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情绪衰竭,高学历者的倦怠状况更严重,但性别研究尚无定论。
(2)工作压力。产生倦怠的主要压力源包括:缺乏主管支持、缺乏家长和团队支持、工作负荷大、学生的低学习动机和纪律问题。这些研究表明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是教师职业倦怠的显著影响因素。
(3)自我效能感。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对倦怠水平有预计作用。低自我效能感的教师比高自我效能感的教师职业倦怠更严重。班杜拉则认为自我效能感是倦怠的中心调节变量。
(4)组织公平。组织公平是指个体或团体对组织对待他们的公平性直觉知觉。报酬公平性、丧失对工作的控制、角色冲突与模糊、缺乏支持等组织因素都被认为是倦怠产生的重要决定条件。有研究显示,程序公平性和分配的公平性与职业倦怠有中等程度的相关。
(5)社会支持。多项研究表明,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在社会支持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上,目前学术界的观点还不统一。
以上是西方教师职业倦怠近几年主要的实证研究。我认为,上述研究无论是从工作压力、组织公平、社会支持等外部因素分析,还是从个人背景因素及自我效能感等教师角度来分析,都没有能够真正站在一个教师的立场上来看待教师职业倦怠现象。
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教育变革要高度关注教师作为主体性的存在,要更多关注作为“人”的教师的主体需要,不仅要向教师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还要为教师个体的成长创造条件。
2.重视个体实践性知识在教师专业中的价值。教师专业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实践性强,因而个体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专业认同的形成实际上是教师个人实践知识和教师群体共有知识不断整合的过程。我们必须关注教师知识的实践性和建构性,关注教师知识产生的经验情境。
3.做好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说教师从自身优势和特点出发,根据时代、社会的要求和所在学校的共同愿景而做出的能够促进教师有计划地可持续发展的预期性、系统性的自我设计和安排。这就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育行政、教师培训部门、学校一定要充分认识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其次,教育行政、教育培训部门、学校一定要把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
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反思有利于教师完善自我,健全人格。不断反思的教师必然是终身学习型的教师。在持续反思、学习中,教师不仅会积累丰富的教学知识,增加无穷的教育智慧,而且能扩大视野,开拓思想,使自己的人生观和人格升华到更高的境界,进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司继伟,王金素.引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教师评价因素[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158-161.
[2]鲍传友.教育变革中的教师专业认同——危机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10.02.
[3]潘世祥.探索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J].人民教育,2010.12.
一、自我意识: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基础
教师专业自我意识是指教师自身对教育情境中自己专业现状的总体认识、体验、评价和期望。当今“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呼唤幼儿教师的专业自我意识,要求幼儿教师首先是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的人,应努力成为自觉创造自身职业生命的主体。教师是一种高自律性的职业,幼儿教师专业自我意识对专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幼儿教师专业自我意识在时间维度上,包括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和水平的意识、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规划的意识;在内容维度上,则包括幼儿教师在专业精神、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智慧等方面的自我意识。幼儿教师的专业自我意识是幼儿教师真正实现自主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它既能将幼儿教师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未来的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教育行为,又能增强幼儿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从而确保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更新取向。幼儿教师的专业自我意识过低或过高,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和阻碍幼儿教师的专业自我发展。例如,如果幼儿教师认为幼儿教育是一个稳定的、缺乏挑战的职业,是一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机械重复工作,那么,三十年的幼儿教师生涯或许就是他一年工作的三十次重复;而如果过高估计、过分自负以至虚妄自大的专业自我,则又会导致其因盲目自尊而藐视教育理论,轻视他人有益的教育经验。
二、自我规划: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关键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积累过程,任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成长,都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存在着发展的阶段性。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就是幼儿教师本人为自己的专业发展设计一个蓝图,为引导、监督和反思自身专业发展提供一个参照框架。为此,幼儿教师需要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性理论,全方位分析自身状况,正确判断自身目前所处的发展状态,预期自己的发展方向,确定发展目标,制定发展计划,使自己的专业发展在专业元认知的基础上有序地进行。幼儿教师从人职到成熟,一般要经过以下4个阶段:一是为本专业生涯的生存而适应的阶段,这是一个对幼儿教师而言极具挑战性的时期,它意味着面对新天地急盼成功的一名新幼儿教师,面对复杂的教育情境与工作环境,个人的矛盾心理不断形成,困惑也随之产生;二是具备了适应本专业能力的阶段,该阶段的幼儿教师常常会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我如何帮助一个腼腆的孩子?”“我如何帮助一个调皮的孩子?”“我如何帮助一个看上去不愿学习的孩子?”这时教师的教育能力已从原来的形式的层面开始转入到与教育和儿童发展切实相关的一些具体问题上;三是开始厌倦与儿童一起做同样事情的阶段,该阶段的幼儿教师已开始不愿与儿童一起做事情,而喜欢与同事聊天、交流,看杂志,或通过各种途径搜索一些其他信息,并开始关注本专业领域的一些新发展,这时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已开始进入到理论层面;四是本专业的相对成熟阶段,该阶段的幼儿教师已具有了足够的教育教学经验,并能提出一些较深刻、抽象的、要求反思和探究性的问题,这时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已开始升华到教育的精神层面,对于教育有了相对成熟的理解。幼儿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要求幼儿教师在制定专业自我发展规划时应做到:首先,自我分析,全面认识自己的能力、兴趣、优势和缺陷;其次,环境分析,把握专业发展的大方向,使自己的发展与学校、社会和儿童的需求结合起来;第三,确立目标,形成专业发展愿景,列出优先发展领域、短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等;最后,拟定专业发展路径,精心设计行动方案。
三、自我反思:幼儿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有效方法
反思是思考的一种方式,是在头脑中对大量丰富、具体、生动的感性材料加以梳理,并运用总结、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美国学者舍恩认为,人们职业水平的提高,最重要的渠道不是离开职业活动的专门学习,而是在职业实践中不断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则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教师成长。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多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来源,是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有效路径和方法。自我反思强调幼儿教师的思考和体验。体验意味着作为教育主体的幼儿教师对教育行为的自觉体悟和反省,体验使得自我反思超越成就动机是指由成就欲望转化而来的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力求达到成功的一种内在动机,是激发人通往成功的一种内在机制和推动力量。由于各方面的差异,个人成就动机的水平也就不尽相同,不同水平成就动机的人,在从事相同的工作时,行为和感受也会有所不同。幼儿教师也不例外。同样从事幼儿教师这样的职业,甚至在同样的幼儿园里,高成就动机的幼儿教师往往倾向于为他们自己确立的高目标而努力,他们的专业发展过程就会快些,专业发展水平就会高些;而低成就动机则会使幼儿教师倾向于为他们确立的低目标而努力,他们的专业发展过程相应地就会慢些,专业发展水平就会低些。而成为幼儿教师的存在方式和专业生活方式。众所周知,专业知识是建立在专业经验的基础上的,但是如果不能对自身经验进行积极的体验和反思,经验对专业知识的增长就不会有多大贡献。积极的体验与思考可以让幼儿教师从经验中学到一些情境化、个人化的实践性知识,领悟教育的意义并提出新的教育方法。为了进行有效的体验和反思,幼儿教师可以通过撰写反思札记帮助自己进行教育反思。反思札记的撰写比较随意,就是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和困惑记录下来,以帮助自己重新审视和认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例如,在一堂课中,你认为最精彩和最糟糕的教学片段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认为?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幼儿的表现有了进步?等等。每天花几十分钟的时间对这些问题做出反思和回答,不管简要还是详细,这些答案对于加深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发现自己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求得改进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我们可以将撰写反思札记看作幼儿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将十分有助于幼儿教师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教育反思能力。
关键词:课堂展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177-02
教育部办公厅于2007年12月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围绕着这一通知,各高校深化教学改革,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教育为目标,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其中课堂展示(Presentation)成为较为重要的探索手段的一种。
一、课堂展示法中的理论基础
课堂展示是指学生个人或小组在课堂上向全班讲解某个话题或者书中某章节的教学实践的活动。课堂展示就形式而言可以分为:个人展示与小组合作展示。前者侧重于个人独立性,充分锻炼个人的能力;而后者则侧重于团队的合作学习,要求组员们能合作并共同完成某课题。当前,此展示作为一种有效手段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均已得到一定的应用,并逐渐从外语和师范类专业扩展到其他专业。
课堂展示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集合了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优点。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是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于一定情境中借助他人(学习伙伴、老师等)的帮助,积极主动加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整个过程。这一理念明确告诉我们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信息传递过程,而是以学生为中心,融合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等策略的多方互动过程。在各种信息的互动中,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力、对问题的分析判断和解决能力,从而形成共享的更高级的建构。
二、课堂展示法的优势
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应用课堂展示法,有如下优势。
(一)学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因课堂展示法而提高了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虽然主讲教师图文并茂、绘声绘色,可是从学生角度来看,他们依然是旁观者,特别在公共大课堂中,两节课的时间里,学生的参与度是很低的,他们很容易走神。课堂展示法的使用,则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在展示时间内发挥自己的最佳才能,使学生们的参与性和创造性极大地被调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们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兴趣与动机。
(二)课堂展示法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得到开发。学生要获得知识,首先要独立分析、实践、探索,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最终达到学习目的。在课堂展示法过程中,学生需利用多种方法、渠道和工具收集、整合相关资料,这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堂展示法促进学生学会相互评价和尊重
为了防止后面的展示者在前面的展示者讲演的时候只顾自己准备,不听别人的报告,我们通常在展示之前会提示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现在你是听众,你最希望展示者有怎样的表现?”“如果是你们团队现在做展示,你希望下面的听众有何表现?”通过换位思考,各个团队之间自然形成一种无形的他人期望和自我期望,展示者会尽最大努力表现,听众也会尽可能保持注意力集中。
在每一个团队展示之前,我们又会提示听众注意思考:“这组展示的亮点在哪里?”“你最大的收获或者疑问是什么?”“如果讲演者的表现可以更进一步,你会给他们一个什么样的建议?”通过这三个问题的点评,不仅让听众的参与感和活跃度大大提升,更重要的是,在展示者和听众之间建立起了积极反馈的桥梁。学生从中可以学会如何从具体、细节的角度来点评他人展示的好坏,而不是笼统地说好还是不好,使得相互评价变得更加有理有据。
有了评价的支撑,经过几组展示之后,相互尊重的氛围在各团队之间就形成了,学生们也都享受着分享新知的喜悦及劳动得以认可的欣慰,课堂展示的效果就会进入良性循环。
(四)课堂展示法促进学生学会合作
各种不同形式的合作贯穿整个课堂展示的过程中,所以无论是课前准备、课堂中展示,还是展示之后的讨论,在这种群体合作全过程中,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得到锻炼,就较易取长补短,发展了批判性思维。
(五)课堂展示法促进教师自身水平的提高
学生所选话题和呈现信息的多元化,教师亦可以从中获得专业知识技能方面的启发,同时也获得专业以外的知识。以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的职业世界探索为例,以往在介绍各个专业的职场情况时,教师需要自己做很多功课,但由于专业的界限,这种探索往往不够深入。现在改让学生自己进行专业探索,各个团队从不同角度进行展示,相互补充之后得到的结论比靠一个老师挖掘的内容要深入的多。
三、应用课堂展示法的课程设计
结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课程设计中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成立学习团队。让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上尽可能和更多同学接触,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喜好分组,成立学习团队,将一个团队的成员座位安排在一起,便于课堂活动中成员间的互动和交流。团队中要选出队长,负责联络、协调和督促各个成员。
第二部分:话题的布置和分配阶段。一般来说,课堂展示教学需要学生课前进行准备,即授课前一周左右,教师向学生公布一周后讨论的话题、需参考阅读的材料。讨论话题可以由老师制定,也可以学生自己选择与内容相关的问题而进行准备。这一部分最关键的是话题的选择与分配。
第三部分:话题的准备阶段。经过讨论,各团队先确定课堂展示中的主题,由队长带领,明确队员分工,共同收集、整理资料,完成撰写文稿、制作ppt和排练等准备工作。这一阶段能够充分反映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四部分:话题的展示阶段。经过充分的课前准备,在课堂上各团队让老师和同学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各团队自主决定展示的内容及形式,可以由一名成员进行展示,也可以由几名成员共同完成。话题展示是课堂展示教学法的核心,它侧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听讲能力,而这些均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素质。
第五部分:话题的讨论和评价。话题展示结束以后,由老师或做该展示的学生主持并引导全班的同学对此问题进行系列讨论。听众可以从内容的安排、表现的形式、达到的效果等多方面向展示者进行提问或者点评。通过这些提问以及点评,让各个团队成员能充分认识自己所存在的优、缺点,达到相互学习,不断进步的目的。
第六部分:话题总结。讨论结束以后,由老师对课堂展示发言和之前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点评,归纳课堂展示争论的核心内容和各方观点,并指出深入讨论可以继续研究的方向。各个团队应在课堂展示结束后,完成本次话题的研究实践报告,总结自己团队的结论、收获、优缺点及今后改进的方向。这当中的优质成果,反过来还可以促进下一次对该话题的教学。
四、应用课堂展示法的关键点
(一)话题的设置
话题的设置是决定课堂展示法教学效果的关键。因不同话题具有不同的延展性,对学生的吸引程度也会不同,从而最终导致课堂的讨论深度差别也很大。一个好话题,不仅能提升展示者准备的热情,还能保证听众更高的关注度。
另外,话题的设置还要考虑和原有教学内容的相关性,不能为了迎合学生的趣味,而设置和教学内容相距太远的话题。可以从教学内容的大范围中选出几个吸引学生的小角度,供学生深入探讨。例如,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一个很好的研究型话题就是专业探索,专业探索可以从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未来出路、专业达人、书籍期刊、过往经历等多方面进行,各团队的可挑选余地比较大,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角度入手。
(二)教师的有效指导
很多老师都认为在采用课堂展示法时教师会很轻松,要求也会低很多。这其实是个误区。虽然课堂展示法让教师完成了从讲授者到引导者的转换,让学生成为了教学的中心,可是教师的重要性、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却一点也没有下降,反而提升了。在课堂展示中,给给学生必要的指导,才能保证课堂展示的效果,实现相应的教学目的。
在话题准备阶段,要注意引导学生的选题,防止他们选择过大的话题泛泛而谈。仍以专业探索为例,让学生认真做一个本专业毕业生的大学事迹回顾比简单地展示几个大学的培养方案要有价值的多。
在话题的展示阶段,教师要再次强调课堂展示的意义,话题选择的依据以及各个团队的分享主题和顺序,这样演讲者和听众的线索感才能被建立起来。这个工作相当于给到场的每位学生发了一个晚会的节目单。
在话题的讨论阶段,教师的作用更加突出。课堂展示,一半在讲,一半在讨论,教师要积极引导讲演者和听众一起参与讨论。学生很多时候不会点评,教师也要及时引导,可以先做个示范,后面学生就能触类旁通了。在讨论结束之后,教师要做好小结,这样才能让分享和讨论质量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周杏莉.“小组合作课堂展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08-112.
[2]贾娟娟.Presentation教学法在护理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0,(7):633-635.
关键词:免费师范生;“中国梦”;职业理想;对策研究
“中国梦”是理想信念与中国当代实际结合的产物,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直接参与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是国之根本,扶持农村教育是均衡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公费定向师范生(以下简称“免费师范生”)应运而生,他们肩负着“中国教育梦”的责任和希望。根据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理想的现状,我们发现他们在教师职业认知、教师职业能力和教师职业意志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结合“中国梦”的理论构架,如何将“中国梦”植入免费师范生的内心,并融入免费师范生的职业理想教育中,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的。
一、免费师范生“中国梦”之职业理想现状呈现的问题
(1)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知肤浅。由于小学教师所需知识含量的局限性,免费师范生自我意识膨胀,容易丧失对知识的系统学习,更谈不上对教师职业认知的深层思考。
(2)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情感淡薄。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理想现实化和利益化,对于既定的小学教师岗位,毫无就业压力,专业化不强,个体成功感受较弱,难以保持对教育事业的持久热爱。
(3)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意志薄弱。免费师范生在教师职业意志方面具有务实性和物质化,个人享受主义较浓。他们在教育理论知识体系学习中,往往难以沉心钻研学术,教学实践经验明显欠缺。
(4)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信念淡化。免费师范生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在整体上表现出顺应时代需求的职业理想信念,但其职业理想信念更具现实化、自我化、功利性和浮躁化,追求个人享受,服务社会和振兴教育事业的信念淡化。
(5)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缺乏。免费师范生把教师职业仅作为工作,更多是享受人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者居多,较少思考教师职业发展规划。
二、免费师范生“中国梦”之职业理想培养的方法和对策
(1)“中国梦”指引人生目标,坚定教师职业理想。一方面,要加强“中国梦”理论武装,通过加强“三观”教育促进大学生职业理想与“中国梦”相统一。另一方面,要通过“中国梦”引导大学生职业思想教育,造就其健康的人格、深厚的文化修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豁达的生活态度,这样才能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免费师范生在追求人生目标的同时,逐渐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
(2)以“中国梦”为平台,优化大学生职业理想教育环境,提升职业理想情感。一方面,优化高校文化环境。校园文化能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进行显性与隐性塑造,是免费师范生的职业理想观教育行之有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以理解“中国梦”为平台,开展各种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理想的活动,例如校园内外各种典型优秀教师和事迹的宣讲,使各个媒体宣传为职业理想教育服务。另一方面,优化高校网络环境。高校应该创建完备的网络监控系统;建立高质量的职业理想观教育网站;开发和运行具有时代性、影响力、吸引力的职业理想观教育软件。
(3)将“中国梦”融入高校职业教育系统,强化教师职业信念。其一,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在教育学、教学方法论和教学实践等课程学习中穿插教师职业理想内容,提升教师职业理想认知水平。其二,高校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采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如团体讨论、案例宣讲、影视植入等,并且将其他校园资源运用到职业理想观教育中去。其三,教师言传身教,以“中国梦”为契机,增强学生的职业信念,帮助其建立符合个体内在需求的职业发展规划,明确自己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能够做成什么,不随波逐流,不好高骛远,不浮躁懈怠。其四,增强社会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通过各种参观考察,学习他人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坚定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