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傅雷家书阅读答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封封质朴的信,蕴含着父子间最真挚的感情,《傅雷家书》是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期间傅雷夫妇与在波兰求学的长子傅聪的书信。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2021中学生傅雷家书读后感范文5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傅雷家书读后感(一)《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读物,是教育子女的经典名书,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著。他们呕心沥血的培养两个孩子,教育他们先成人、后成家,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我认为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及榜样。
我认为如果人的一生真的可以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而奉献那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同时也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实。我现在已经可以找到生活的目标,虽然以前是盲目的。但我知道只要我们朝着目标努力就会有所收获。
傅雷说:也许金钱物质方面不能给予你足够的回报,但是学术和艺术一定会给付出的努力以一个答案。我想不管努力是否可以带来回报,但是它至少可以使我们心灵更加充实。我相信如果每天都把时间用在自己认为有用的地方上去,一定会得到进步和满足。
我认为只有在互相鼓励和互相支持下,有着最真实的心灵的沟通才是最让人羡慕的。傅雷说他和他的儿子是最亲密的朋友,多好的一种父子关系啊,我觉得读《傅雷家书》真的可以丰富人的内心,让人变得平静。而且文学和艺术都会给我们心灵的熏陶。我们在那里面吸收的养分会让我们茁壮成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乐趣。
《傅雷家书》是傅雷思想的折光,可以说是傅雷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因为《傅雷家书》是给他与儿子之间的书信,充分体现了作为爸爸对儿子的心意。写在纸上的都是些家常话,,心里怎么想的,笔下就怎么写,用不着担心读者。正因为这样,感情才那样的纯真挚朴,没有半点虚伪《傅雷家书》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傅雷家庭的范围。书中无处不体现了浓浓的父爱,或许每个父亲对子女都疼爱有加,但在疼爱的同时,不忘对其进行全方面教育的,在人口众多的中国,能够达到此种地步的,能有几人,因为这需要充足的条件,父亲要博学多才,儿子要知书达理,而父子之间更要有充分的默契。
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傅聪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数万里之外对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二)这个暑假我读了《傅雷家书》一书,令我收获极大。
疲困的眼光从书本的190页上脱离,合上双睑,此时,我的内心波翻浪涌。端起桌角的绿茶,轻泯间无意发现,杯中绿茶折射出一位尽职的为人父亲的形象。
一场道别仪式在1954年谢了幕,傅聪同志出国求学。从此,无尽的思念写在父母的皱纹上。的确,畴昔的笑语,现在已成为回忆,所以,只有让纸张和笔削去天涯对海角的牵挂。
在与儿子分别的这二十几载春秋中,父亲对自己过去的过错进行检讨,对初出茅庐的儿子生活的嘱咐,对儿子道德品质的教育,与儿子艺术的交流及母亲对儿子的牵肠挂肚,都只有漫天纷飞的家书才足以言尽。父母对儿子来信的盼望,使得没有一次来信让他们感到意外,有的也只是差点若狂的欣喜,甚至信中“亲爱的爸爸妈妈”这简单通俗的七个字也能让他们对眸而笑,毕竟,他们欲望的极限只停留在“平安”这道坎。
父子二人不但是生活中的朋友,也是艺术研究上的知音,父亲以自己资深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倾听着万里之外儿子的心跳,预想着儿子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传送着自己的惦念和祖国的声音。而母亲的舐犊之情借风传递到儿子耳畔引起儿子思乡的回应。
家书的文字质朴,如山间潺潺的清泉,碧空舒卷的白云,父爱从家书中与儿子论说艺术,激发儿子的感情,训练儿子的文笔与思想,要他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从中体现出来,目的就是希望儿子能成长,报效祖国。终于,儿子的事业更上一层楼,思想上也成熟了许多,也只有懂事的孩子才懂得将家书收藏起来,然而,在儿子终于有所成就的时候,傅雷却还来不及享福清闲,就摆脱了黑暗的束缚,到天堂享福去了。
迂阔的草原上,一只风筝起飞了,他在天空自由地翱翔,但是,他累的时候,不能放弃,他飞高的时候,不能骄傲,他掉下来的时候不能颓废,他成功的时候还得执著追求……因为他的线被牵在一个人的手中。
确实,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掩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个伟大的心灵对话,一个为儿子呕心沥血,辛苦付出的父亲,你一定有与之对话的欲望吧!
傅雷家书读后感(三)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__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家书读后感(四)这个暑假我读了《傅雷家书》一书,令我收获极大。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读物,是教育子女的经典名书,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著。他们呕心沥血的培养两个孩子,教育他们先成人、后成家,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我认为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及榜样。
我认为如果人的一生真的可以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而奉献那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同时也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实。我现在已经可以找到生活的目标,虽然以前是盲目的。但我知道只要我们朝着目标努力就会有所收获。
傅雷说:也许金钱物质方面不能给予你足够的回报,但是学术和艺术一定会给付出的努力以一个答案。我想不管努力是否可以带来回报,但是它至少可以使我们心灵更加充实。我相信如果每天都把时间用在自己认为有用的地方上去,一定会得到进步和满足。
我认为只有在互相鼓励和互相支持下,有着最真实的心灵的沟通才是最让人羡慕的。傅雷说他和他的儿子是最亲密的朋友,多好的一种父子关系啊,我觉得读《傅雷家书》真的可以丰富人的内心,让人变得平静。而且文学和艺术都会给我们心灵的熏陶。我们在那里面吸收的养分会让我们茁壮成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乐趣。
《傅雷家书》是傅雷思想的折光,可以说是傅雷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因为《傅雷家书》是给他与儿子之间的书信,充分体现了作为爸爸对儿子的心意。写在纸上的都是些家常话,,心里怎么想的,笔下就怎么写,用不着担心读者。正因为这样,感情才那样的纯真挚朴,没有半点虚伪《傅雷家书》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傅雷家庭的范围。书中无处不体现了浓浓的父爱,或许每个父亲对子女都疼爱有加,但在疼爱的同时,不忘对其进行全方面教育的,在人口众多的中国,能够达到此种地步的,能有几人,因为这需要充足的条件,父亲要博学多才,儿子要知书达理,而父子之间更要有充分的默契。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
傅雷家书读后感(五)要说哪一本书最真实的书写了父母对子女的爱,便是这本《傅雷家书》了。这部书与其说是书,更像是傅雷一家的真实家信。他也许最初的本意并不是写给我们看,所以其中的话语会显得更贴近,很有一种父母与我们面对面交流的真实感,仿佛与傅雷先生面对面交流,没有隔阂,没有距离。
首先读这本《傅雷家书》时,我就明白作者是一个怎样的父亲,他的妻子又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仅仅是第一封家书,父亲的严厉意外不见,更多的是对儿子的歉疚和对自己的反省。父亲惭愧于自己在儿子小时给他太多的压力和训斥,以致儿子和自己一样重复了枯燥的童年,对儿子的关怀与思念在这封信中字字可见。像这种抒感的信,作为父亲的傅雷对儿子傅聪日后表露不多,更多的时候他像一位严厉又博学多闻的老师,一位可以与之倾心的朋友,像一位指路人,为儿子指明未来的路。对于爱的表现,母亲相比之下就展露的更多些,也照应了傅雷在第一封信中写母亲对儿子远在异乡的不舍。
在我眼中,每一封家信的背后,定是还有千言万语,特别是当日子一天天流逝,傅雷夫妇背负的“罪”更重,更沉。而在信中,也只是一笔带过,从未给儿子细说。当最后一封绝笔,寄到傅聪手中,他也许万万想不到,亲爱的父亲母亲,会在不久后永远与他分别。在这最后的信中,是这对父母的心心念念,是对儿子和从未逢面的小孙子言不清的爱……
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生必读书目,供大家参考。
初中生必读书目1.《苏菲的世界》(一本风靡世界的哲学启蒙书,已翻译成54种语言出版,它可以让你学会思想)
2.《傅雷家书-学生版选注本》(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它可以让你学会理解与感恩)
3.《我的生活:海伦·凯勒自传》(当今世界,我们什么都不缺,就缺坚强,此书可以给你坚强)
4.《自立》(美国总统奥巴马最爱读的书,学习的过程就是追求自我独立,自我觉醒的过程)
5.《花季·雨季》(郁秀著,关于校园的一本青春读物,值得一看)
6.《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德米切尔·恩德/著,曾获德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日本等13项优秀图书奖,被译作43种语言,全球销量达到2000万册。
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社会批判意识,而且有深刻的哲学内涵,被称为现代青少年启示录)
7.《我们的青葱岁月》(王巨成著)
8.《我亲爱的甜橙树》(认识孩子的真)
9.《草房子》(曹文轩的少年成长小说系列之一,文笔纯美,如果你读过,可以读其另外的东西)
10.《城南旧事》(儿童文学的经典力作,值得反复玩味,体验当经历的事情发酵之后,是一种什么感受)
11.《男生贾里》、《女生贾梅》(这是教我们理解成长的书)
12.《撒哈拉故事》(异域风情,风雨人生,全用真情挚爱书写)
13.《林清玄散文》(可以教会你如何思考,如何表达,这是成长中的学生最应该读的书)
14.《史铁生自选集》(一位伟大的残疾作家,作品有震撼灵魂的力量,读了,你的生命也将变得厚重)
15.《园丁集》(泰戈尔诗集,还有《飞鸟集》《新月集》,都值得读,可以让你的语言和思想都长上翅膀)
16.《席慕容文集典藏版》(这是一个离开祖国后,才发现汉语是最美的语言的作家,你从中可以感受到语言的美)
17.《海子的诗》(他是在用生命和心灵写诗,读他的诗,你会感受到一种莫名的感动)
18.《我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几米著,漫画绘本)
19.《父与子》(漫画绘本)
20.《长大》
21.《眼角的那一朵云》
22.《上学的烦恼》
23.《麦田里的守望者》
24.《三剑客》
25.阳光姐姐书系:《我的同桌是班长》、《巧克力味的暑假》、《同桌冤家》、《老天会爱笨小孩》等都可以。
26.《最美不过诗经》(李颜垒著)
27.《人生若只如初见》《思无邪》(安意如著)
28.《我爱阳光》《最有意义的生活》(许佳著。
我中学时最喜欢,相信现在的初中生也会喜欢,因为他们都比较成熟和豁达)
29.《百年孤独》
30.《一九八四》
31.《癌症楼》
32.《愤怒的葡萄》
33.《动物农场》
提高阅读能力的方法1.多找些阅读资料,读完后完成阅读习题,做题时要自己多想多写。
下午好!
我是咱班同学杨xx的妈妈。首先感谢班主任于老师给我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
明年夏天孩子们就要中考了,今天学校搭建了这样一个交流平台,不仅恰是时候,而且也是用心良苦,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切为了孩子。都希望咱们的孩子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个好成绩,上个好学校!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和孩子共同努力,和老师齐抓共管,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关心孩子的学习中去,把孩子培养成真正的有用之才。
我的大女儿目前就读北医大,小女儿xx近期表现也不错,好多人奇怪,为什么我的孩子不但懂事,而且成绩还那么优秀,相比之下,他们的孩子也不笨,为什么成绩就是上不去?!
几年前,我也曾为这些问题纠结过。最终,我在陪伴孩子一路走来的过程中找到了答案:
第一,我们必须接受自己的孩子不是“最聪明的,最了不起”的现实。
作为母亲,我的潜意识里一直认为xx是很聪明的,很了不起的。不仅逃不出“孩子都是自己的好!”这个怪圈,而且因为她比同龄人小两岁就上了小学一年级,而且还能在没上过幼儿园的情况下,混个班级前几名。
她上初一时,我终于痛苦地接受了:她不仅是个普通的孩子,而且因为比同学们小,各方面的确要笨得多。
我举个例子:小学阶段的5年时间里,在我的软硬兼施之下,她虽然大量阅读了课外书籍,但是她的阅读分析题几乎得不到分。既读不懂文章,也表达不出仅有的一点点感受。这还不算,每到作文课,除了找我帮忙,就是上网抄。在座的家长,你们是否也和我一样,有过同样的困惑?所以,那一年,是我最有挫败感的一年,我只有承认她真的不是个有悟性的女孩,才不会把自己气坏、急疯!
和很多家长交流过孩子的问题,95%的家长都会说一句:“其实老师也说了,我家孩子是很聪明的,就是没用心学,只想玩。”一般情况下,我就不会再更深入地谈下去了!你不能理解,在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上,人与人是有差距的,那你就根本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xx的姐姐中考时,考到名着《三国演义》,好多孩子都没看过,初一下半年,我就开始着手名着阅读。哪些属于名着,对于酷爱文学的我不是问题,家里的书柜里也早就存好的。难的是,怎样用最短的时间,把她的阅读兴趣吸引进去并且让她开窍!
我通过自己先浏览复习一遍,抽散步、聊天的功夫,把主要人物关系列出大纲、主要事件给她理清楚,每本书再花十几、二十分钟,讲一遍给她听,一旦扫除了阅读障碍。剩下的事就简单了,暑假时间比较轻松,她用两天时间看完了《巴黎圣母院》,一个月的时间看完了四大名着和《傅雷家书》……当然,是囫囵吞枣。之后,我们就有了很多深入的共同话题,开学后她还不时翻翻故事情节,纯属娱乐。我提前背诵了大量的唐诗、宋词、古文,忙里抽闲地分析给她听,就当是在陪她学习语法知识。
所以,提前了两年多的时间,在大多数孩子发愁阅读与分析的时候,她已经能独立完成整篇的阅读和分析,当然,她的作文再也不用上网下载了,初三、初四的几次大考,都在一次比一次进步。
因为我真正承认了,她是只笨鸟,她的智力水平与那些优秀生是有差距的,笨鸟只有先飞。
第二,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你要理解并同情!
因为我终于承认了她的“笨”,所以,我对她在学习中的痛苦产生了真正的理解和同情!
初一时,老公陪读数学,我陪读语文。陪读的含义是帮她解答不会做的作业,仅仅如此,我们俩都觉得头痛。你得在忙完工作、做完家务后,老公辞掉以前的各种应酬,我需要割舍掉看书写作的习惯,随时随地为她待命!
于是,研究xx的试卷,成了我们勉为其难的课题。即便白天我们把昨天的问题想出来了,晚上看到她扎耳挠腮,反应迟钝的样子,不免会怀疑:这真是我们的孩子么?
有天晚上,她在订正数学作业,老公压抑了很久的火气终于爆发了,拍着桌子吼道:你上课到底听讲没有!这么简单的题,订正三次了,居然还是错的!
xx哭了,一直摸不着窍门的她无助地看着我,我也发愁了。
【关键词】语言;翻译;文化缺省;归化与异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文学翻译家傅雷曾说:“唯有不同种族的艺术家,在不损害一种特殊艺术的完整性的条件之下,能灌输一部分新的血液进去,世界的文化才能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完满,愈来愈光辉灿烂。” ①然而,跨语际的文化交流需要借助翻译来完成,在翻译实践中,文化怎么译的问题,是每个翻译工作者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之间的差异必然会导致文化之间的差异。文化与语言是不可分割的。没有语言,文化就不可能存在;语言也只有能反映文化才有意义。两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交流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然而不管是语言的交流还是文化的交流都必须通过翻译来进行。没有翻译,就没有文化交流,翻译与文化之间相互依存。由于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很难达到同等的认知反应,但是不同的语言之间又存在着同构现象,翻译就是利用这一因素来弥补各种语言之间存在的表达形式的空缺,从而使读者更加准确地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思想感情。文化翻译是综合文化学、跨文化交际学和文化语言学来研究翻译活动的一种新的角度。翻译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承接性”、“符号转换性”、“文化传播性”、“创造再生性”等特点。只有熟悉和了解中外文化的内涵,灵活地选用恰当的表达,才能在翻译的过程中完成文化信息的正确传递。翻译的过程是一种文化信息传输和接收的互动过程,对翻译作品来说,要达到文化信息传输和接收的互动效果,就必须保证文化信息的传输的充分度。翻译与文化的关系从来都是双向的,一方面翻译由特定文化环境的需要所引发并受该文化环境的制约,另一方面,翻译又参与建构新的文化。翻译的本质是翻译文本的全部内容,事实上,翻译应涉及两个方面:从狭义的角度来讲,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内容;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文化内涵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文化内涵。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努力洞察源语种所隐含的文化因素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并将之与译语文化背景中的文化因素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加以对比,以便找出恰当的处理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原则、策略和方法。
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让目标读者更好的理解原文文本,对文化缺省的翻译补偿是必要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要传递原文中所包含的一切信息。这样做,只能是剥夺目标语读者通过译本来获取对原语文本理解的乐趣。我们知道,文学作品是想象的艺术,他的根本魅力在于作品如何表达而不是表达了什么。作者不会明确给出现成的答案,作品的意义需要读者自己去解读。成功的作者通常给读者足够的空间去品味和想象。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经常有意向将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作为文本的空位,对于目的语读者而言的文化缺省构成了原语文本的重要空白点。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读者需要填充作品中的空位来获得文本的美学享受。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译者首要任务之一就是不要剥夺读者想象的权利。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恰当处理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与留给读者足够想象间的关系。从促进文化交流的角度,如果译者在翻译中以各种方式尽量保留原语中富有文化内涵的表达,介绍其特有的文化意向,将无疑会缩短两种语言的距离,带给读者更多的“异国风情”。
一般来说,对文化缺省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源语言文化为归宿,另一种是以目标语文化为归宿,即归化和异化。归化和异化的翻译原则是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劳伦斯·韦努蒂提出来的。他将归化翻译定义为采用流畅的行文风格来为目的语读者减少出发语中的异域化色彩的翻译方式。将异化翻译定义为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破除目的语的语言规范来保留出发语中的异域化特色的翻译方式。异化意味着使译文读者接近异国文化,使译文读者看出异国文化与本族文化的不同。归化意味着使异国文化紧贴目标文化读者,使目标文化读者毫无困难地阅读译文。换言之,归化就是为了方便目标文化读者,用目标文化代替源语言文化。归化和异化的翻译原则各自有自身应用的优缺点。采用归化翻译原则可以使译文流畅易懂,减少译文读者的理解难度,其不足在于保留了文化内涵,但丧失了文化内涵的呈现形式,很容易丧失深层的文化内涵,使译文生硬难懂,增加了译文读者的理解难度,造成读者的不解、误解甚至曲解。从综合的角度来看,异化的翻译原则带来的损害和弊端较大,也更明显,应用时应当谨慎而为之,只有在一种文化中存在而在另一种文化中缺乏对应的称指性文化事物或现象,才能适用异化翻译原则。称指文化是指那些仅仅用于对事物名称和概念进行指示的文化。称指文化主要是以文化词的形式呈现的,包括物质名词、专有名词(人名、地名、术语)等概念性词语。由于这类文化词语通常只是起指示性作用,因此可以采用异化翻译原则来处理,包括采用音译、音义结合以及译义等翻译方法。这类文化词语即使存在一定的文化内涵,像人名、地名等可能是根据某个传说、某个特殊事件、某些特殊原因等来命名的,如英国的城市Chester是为了抵抗外来军队的进攻所构筑的城堡而得名,翻译时常用“切斯特”而不用“城堡”来处理。不同民族长期形成和积淀下来的规制与习惯影响到人们对事物现象的情感、对价值观念的评判、对行为举止的要求等。这种影响使得不同民族间的喻指和规制相互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喻指文化和规制文化应该采用归化翻译原则,才能让读者在自身的认知范围内理解、接受和适应外来文化的差异。比如,在汉译法时,将中国无人不知的孙悟空译成Asterix,Asterix是法国鼎鼎大名的文学形象古代高卢的小精灵,因为他与孙悟空同样神通广大,因此在翻译时采取这种归化的原则极为妥当。诸葛亮和古代以色列国王Solomom都是足智多谋的人,他们是智慧的化身,因此在翻译时将诸葛亮译成Solomom。还有在翻译雨后春笋时,就要用“蘑菇”取而代之“笋”得形象了,即译作pousser comme des champignons après la pluie。
在进行文化翻译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采用归化或者异化的翻译原则来处理,而是应该考虑到语言和文化,作者和读者等诸多因素选取合适的方法。采用归化和异化的互补策略,做到通俗易懂的翻译,既忠实于原文,又不影响文化内涵的传递。
注释:
①《傅雷家书》146页。
【参考文献】
[1] 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2] 王宁.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 许均.生命之轻与翻译之重[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关键词: 中考 名著阅读 问题反思 考查策略
阅读文学名著,对于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提高人文素养大有裨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外文学名著阅读试题进入了中考语文试卷。然而,综观近几年来全国各地的课外文学名著阅读试题,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值得商榷的地方,名著考查的策略亟待改进。
一、问题反思:对中考名著阅读试题中存在问题的审视
1.试题分值偏低
根据我对2009年全国各地86份中考语文样本试卷的统计分析,名著阅读试题的分值在2―4分的竟然占到三分之二以上,有些甚至是0分(如江西省,深圳市,江苏省徐州市,湖北省武汉市、咸宁市、宜昌市,等等),绝大多数都在6分以下,8―10分的寥寥无几(如广东、福建等省市)。另据林孝杰先生统计,2008年的47份样本卷中,具有名著阅读考核题目的共有35份,占74.46%。也就是说,这47份样本卷中,没有名著阅读考核题目的共有22份,占25.54%。《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现行的几套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每套(共6册)总字数仅仅是100万字左右。如果学生只读语文教材,那么他初中三年的阅读量只有100万字左右。100万字是什么概念?大约相当于一部《水浒传》的字数,金盾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水浒传》就有106万字(包括注释)。如果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阅读大量的名著,去挣那少得可怜的几分(何况不读也可以答对),甚至遭遇不考名著阅读的尴尬,那么,还会有多少学生愿意去读名著?还会有多少教师和学生家长愿意引导学生去读名著?
2.试题内容浅易
2009年大部分地区的试题还是考查与文学名著相关的文学常识,即考查作者的姓名、国别和作品的名称、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而很少有对形象的感受、情感的体验和语言的鉴赏等深度考查的试题。有相当比例的文学常识类试题,即使学生没有完整地读过这些名著,也可以拿到高分,因为学生回答这些试题可以依靠在课本中学过的名著简介和精彩片段,可以依靠教师帮助归纳整理的名著知识要点,可以依靠从电视、电影、连环画等多种媒介中所知道的有关内容。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负面的认识和结果:“名著阅读”不就考这样的常识吗?用得着阅读吗?用得着深入阅读原著吗?其结果必然是广大师生把“文学名著阅读”异化成“只读文学常识,不读原著”,“名著阅读”似一只布满灰尘的“花瓶”,被放逐在语文教学的“边”上。
3.试题形式单调
大部分题型还是填空题、填表题、选择题,这些题型难以激活学生的思维,难以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阅读的真实感受。可喜的是,简答题越来越受重视,一般的简答题要求学生概括名著内容、人物特征,较难的题目则会给出阅读文段,要求学生进行文段的分析。
4.考查的篇目和范围确定得不尽合理
试题大多集中在课程标准建议阅读的八部“长篇文学名著”,特别是集中在《水浒传》、《西游记》、《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四部,另外四部《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童年》也都有考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的其它体裁的篇目《朝花夕拾》、《繁星・春水》、《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也偶尔考过。但是也有不少试卷考查了不属于课程标准指名推荐的篇目,像《三国演义》、《红楼梦》、《简・爱》、《飞鸟集》、《海底两万里》、《爱的教育》等。2009年湖北黄石、山东潍坊、河南省,2008年湖北恩施、甘肃金昌等地方都考查了《三国演义》。其实,《三国演义》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的课外读物。《简・爱》、《飞鸟集》绝对不是某地中考试卷中所说的“初中‘课标’要求必读的名著”,可能是当地中考考纲规定的篇目。中外名著,不计其数。究竟该把哪些名著纳入中考考查的范围,的确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中考是教与学的指挥棒,名著类试题考什么、怎样考,对名著阅读教学必然起着指导性的作用。上述中考课外文学名著阅读试题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尤其是试题内容的浅易,导致试题不能够真正检测出学生阅读名著的实际情况,使名著考查成为“伪”考查。“伪”考查必然催生“伪”阅读,即虚假的阅读,为了应付考试,记文学常识,而没有真正地读原著。请看我们的很多师生是如何进行名著阅读教和学的:教师先上网搜索,广泛占有资料,然后删繁就简,把初中阶段必读的文学名著浓缩成一份份“名著导读”微型报告,分别从作者简介、主要内容、人物性格及对应的典型情节、艺术特点、阅读感受等几个方面归纳整理,谆谆告诫学生,要背熟这些内容。只要学生熟记这些内容,考试时就可以一路过关。也正因为如此,很多教师都热衷于这种功利性的教学:介绍与名著有关的文学常识,补充最具神采的人物故事及其性格特征,带领学生读读课本上选录的精彩片段,背背老师自编的“名著导读”上的内容,最后练几道试题。本应该花近一学期时间潜心阅读的名著,只用两三节课就搞定了。这样教学之后,表面上看学生什么都知道,但实际上没有完整地读过原著,对作品不甚了解。当一本厚厚的文学名著被压缩成几页甚至是一两页文学常识之类的备考资料的时候,这部名著已经失去了生动的语言,失去了感人的细节,失去了丰富的思想,它的文学、文化、审美等价值都已经丧失殆尽,就无法给学生以艺术的熏陶、精神的滋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没有多大意义。文学名著阅读异化成了“只读文学常识,不读原著”,扭曲了阅读的本意,违背了课程标准对名著阅读的大力倡导,实在是一种悲哀。
二、考查策略:中考名著阅读试题考查的改革思路
在“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的今天,要想改变文学名著的“伪”阅读状况,当务之急必须改进名著阅读的考查策略,提高名著阅读的命题水平。
1.合理确定名著阅读考查的篇目和范围
名著阅读考查篇目的范围,应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推荐书目、现行语文教材中推荐的书目和本地区教学实际来确定,并要把推荐的篇目明确写入当地的语文中考大纲里,命题时以此范围为限。同时,在推荐名著篇目时还要考虑作品的体裁、国别、时代,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作品篇目的总量。
从推荐作品的体裁来说,体裁范围应该相对广泛,不要局限于长篇小说。新课标在“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从童话、寓言、故事到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及当代文学作品,再到科幻作品和其他类型读物都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有的还列出了推荐的作品篇目。拓宽学生的阅读面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鼓励学生阅读各种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作品。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推荐6部名著,局限于5部小说和1部散文,体裁比较单一。而广东省中考考纲把戏剧(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纳入考查范围,则超越了课程标准的局限。
从推荐作品的国别来看,应该以我国的为主,外国的为辅。某省中考考纲推荐阅读文学名著的范围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繁星・春水》、《朝花夕拾》、《西游记》、《水浒传》、《简・爱》、《爱的教育》、《伊索寓言》、《昆虫记》、《傅雷家书》、《培根随笔》,这13部名著中有8部是外国名著,占推荐总数的近70%。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推荐的16部名著中有10部是外国名著,占总推荐数量的62.5%,另外推荐的两位作家也是外国的。外国名著占有如此之高的比重很难说是合理的。阅读一些国外的文学名著,固然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但是,引导中学生多读一些根植于我国丰富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应该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本质要求。
从推荐作品的时代和学生的阅读兴趣来看,现行课标、教材、考纲指名推荐的几乎都是古代和现代的作品,应该增加当代作品,推荐那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精神需求的作品。只有这样,名著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据调查,初中学生喜欢读想象力丰富的作品,如《西游记》、《一千零一夜》、《哈利・波特》;喜欢读故事完整、结构较为复杂、篇幅适中、善恶分明、善最后总是战胜恶的作品,如《安徒生童话》;喜欢读励志类的作品,如《鲁宾逊漂流记》。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推荐的两部当代作品《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穆斯林的葬礼》,想必是会受到学生欢迎的。
从推荐篇目的总量上看,应该力求合理。课程标准要求7―9年级“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2009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大纲规定考查的篇目总量有很大差别,例如安徽省6部,广东省12部。考查篇目的总量究竟多少才合适呢?这的确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2.准确制定名著阅读考查的目标和要求
课程标准虽然没有专门对课外文学名著的教学和评价提出要求,但是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提出了文学作品阅读的目标:“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阶段目标”中对第四学段(7―9年级)提出了文学作品阅读的目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提出了“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的建议:“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查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在7―9年级,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例如,《广东省2009年初中毕业生语文学科学业考试大纲》对“推荐阅读文学名著”提出的考查内容和要求是:了解本大纲推荐阅读文学名著的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了解本大纲推荐阅读文学名著的基本内容,能根据具体要求进行概述;初步欣赏文学名著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能结合具体语段作简单分析;能具体说出自己阅读文学名著的体验,并就作品具体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应该说,广东省名著阅读考查内容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与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比较吻合,对中考名著阅读试题的命制和平时名著阅读教学的实施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3.加大名著阅读试题考查内容的深度难度
考查内容不应该只停留在对作者的姓名、国别和作品的名称、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文学常识的识记的层面上,而应该注意向阅读的纵深处掘进,更多地从形象的感受、情感的体验、语言的赏析等方面进行深度的考查,而且要求学生结合作品的具体的内容来回答,真正考查出“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让那些靠教师整理归纳要点代替自己读书的学生“望题兴叹”、迷途知返,从而引导学生真正走进名著进行深度阅读,深入领悟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从作品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各地近几年来在名著阅读的命题上作过诸多探索,也有成功的好题。例如,广东省把名著阅读作为阅读板块中的一部分,近三年分别选取了名著《骆驼祥子》、《水浒传》、《童年》中的文段作为阅读材料来设计题目。试题内容涉及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文学常识类。2007年第19小题、2008年第19小题,考查作家姓名和作品名称,容易得分。二是情节内容概括类。2007年第20小题:“A段写祥子意气风发,B段写祥子萎靡不振。请根据小说的内容,说说哪些大事导致祥子‘萎靡不振’。”本小题侧重于文段外的多个情节名称的横向了解,如果学生不了解整个故事中祥子“三起三落”的悲剧命运就很难答对。2008年第20小题:“中国古典章回小说常常以诗词引出人物和故事。A段中的诗词引出了作品中的哪个故事?请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出来。”本题侧重于作品中单个重点故事的情节内容的纵深掌握。这两个小题的答案都不出现在节选的文段内,命题者的目的是考查对整部名著重要情节内容的了解,而不仅仅是某选段的内容理解。三是人物形象评价类。2008年第21小题:“B段文字突出了鲁智深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2009年第20小题:“从选段可以看出,‘我’对外祖父的感情是复杂的。在‘我’的眼中,外祖父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童年》中的其他情节具体分析。”这两个小题的难点在于结合作品内容具体分析。答案中没有作具体分析的,要被扣分。四是情感体验类。2009年第19小题:“外祖父毒打了‘我’一顿,现在却来看望‘我’,并和‘我’说了这么多话,他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没有读过原著而只根据试题中节选的文段来理解,就可能回答为外祖父打了“我”以后很后悔,来安慰“我”。其实,外祖父的目的一是为了安慰“我”,叫“我”不必太伤心;二是希望“我”理解他的举动,叫我不要记恨,他也有自己的苦衷;三是他的打是有道理的,他要警告“我”。在这里,外祖父并不后悔,他的经历已经让他习惯于打人了,他不会因打了阿廖沙就痛改前非的,他的教育方法就是打。五是语言赏析类。2007年第21小题:“请以选段中的语句为例,简析作品语言的一个特点。”本小题要想得到满分必须做到三点:一要指出作品《骆驼祥子》的语言特点(1分);二要举出例句(1分);三要分析合理(1分)。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广东省中考名著阅读试题对名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情感体验、语言赏析的考查都有一定的深度难度。这样考查不仅有利于真正地考查出学生阅读名著的实际水平,实现中考的甄别和选拔的功能,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真正走进名著、深入研读、获得感悟,实现中考的引导和调控功能。
4.名著阅读试题形式要创新
试题形式应该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变,以主观题为主,压缩选择题、填空题,增加简答题、简析题,要让简答题、简析题成为命题者为学生深入探讨名著准备的平台。另外,试题形式要创新,像辩论、采访、对联、点评、比较阅读等都是不错的形式。
5.名著阅读试题分值要提高
在满分为120甚至150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名著阅读试题仅占三两分,这怎么能够激励学生去搞费时费力的名著阅读呢?大胆提高名著阅读试题的分值有利于命题者出一些有深度的题目,使那些真正深入阅读名著的学生在考试中得到高分,使那些没有真正深入阅读名著的学生在考试中得不到高分,有利于引起教师、学生乃至学生家长对名著阅读的重视,有利于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有利于把名著阅读引向深入。
总之,反思中考名著阅读试题,我们喜忧参半。怎样进行中考名著阅读的考查和命题,对于语文中考政策制定和命题者来说都很富有挑战性。只有不断改进考查策略、提高命题水平,我们才能够使中考名著阅读试题更好地发挥导向作用,从而引导学生真正走进名著文本,深入领悟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从作品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达到名著阅读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林孝杰.2008年中考名著阅读试题分析[J].语文建设,2009,(6).
[3]曹粉山.文学名著的“伪”阅读现象[J].语文学习,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