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转化理论影响的日益深入,对它讨论和批判的声音也随之而来。不难看出,麦基罗的转化学习理论带有明显的认知取向,强调以“理性”的方式实现“转化”,重视从理性的角度对人们关于自身、他人及周围世界的不合理或者对歪曲的信念和假设进行挑战与质疑,从而希望实现认知重建和“转化”,这是一个觉察内的理性学习过程,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是转化学习的必要条件。梅里安(SharanB.Merriam)在对麦基罗转化学习理论中的认知发展的角色研究一文中,提出“尽管认知发展可能被看做是转化学习的一个结果,但成熟的认知发展过程是进行转化学习所必需的批判性反思与理性讲述的基础。”[11]当然,也有许多研究者批评麦基罗过分强调认知与理性,而其他认识形式则处于次要地位,他们认为其实非理性、超理性也是促成转化的有效方式:布鲁克斯提出了直觉的意义;沃盖尔桑(Vogelsang)提出了超理性影响;德克斯(Dirks)把对灵魂的滋养作为教育目标,提出心灵学习,认为情感和想象力是促进转化学习的重要因素,有意义的学习根植于成人与自我及外部更广阔的交往世界的情感与想象的关系,而人们赋予情感的意义则反映了意义所生成的社会文化和精神背景,这一过程是想象与超理性的;而近期的一项对转化学习的研究中更是提到了“全人学习”中可以利用的包括“认知、情感、肉体、直觉和精神”的维度。此外,还有研究者指出麦基罗的理论缺少情境性,没有探究个体与社会文化、政治和历史情境等之间的关系;也有人批评他的理论过多地关注个人的质变而忽略了社会变革的力量;还有研究者从伦理的角度质疑成人教育者在成人“转化”学习中的地位与角色。对转化学习理论中的探讨与批评,麦基罗一直努力回应,致力于该理论的修正与完善,如在对待批判性反思的作用问题上,他也承认批判性反思可能不是转化学习发生所必需的条件,“转化可以是全神贯注的,涉及批判性反思,也可以是反复的情感交互作用的结果,或者是不知不觉同化的结果———正如进入一个不同的文化氛围,未加批判地同化该文化的规范、标准和思维方式”。[12]转化学习理论内部正趋于融合,各方观点不是相互矛盾,而是必要的补充,超理性和理性可以并存于转化学习的过程。
二、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启示及指导
(一)对学习者经验的高度认可与积极运用转化学习理论指出成人经验和认知水平是重要前提,经验对于转化学习的触发意义已经非常明显,在具体的、可见的事实中找到支持与促进认知改变的信息是成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能很好地发现并运用自己的经验,成人的参照框架往往是相对稳定的,所以成人高等教育中,教育者尤其需要通过合适的方法引发学习者曾经的经历、情绪体验等,引导学习者对已有经验重新体验,通过相互交谈的方法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从而获得学习。坦南特曾经描述了在学习中成人教育者引导成人使用建构经验的几种用法值得我们借鉴:首先,教育者可以将他们的解释和说明和成人学习者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接下来,教育者可以将学习活动同学习者目前的生活、工作经验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教育者还可以创造学习者可以参与的、产生学习的经验;最后教育者还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习者解构自己的经验,激起他们对已有经验的质疑。
(二)促进学习者的批判性反思苏格拉底说过,没有反思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人生。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培养模式下长大的成人,更加习惯于接受教育者的安排,当教育者试图让成人学习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想、参与自我评价活动的时候,他们更多的是选择沉默寡言,这种根植于一直以来所生活的社会文化中产生的思维和行动模式,给成人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普拉特研究认为文化和意识形态造成的东西方对“自我”定义的差异,应该在成人学习指导中给予充分的考虑。首先应该培养其反思的意识,促进他们自觉地、主动地进行反思,不断地审视周围的事物、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的判别能力;其次,应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学习者与教育者、学习者之间的交流,通过分享获得反思的心得,从而提高反思的效果;最后,应鼓励学习者将反思的结果运用到实践中,获得转化学习的最终结果。成人教师应该教授有关批判性反思的方法策略,为成人学习者提供技巧方面的支持。通过组建成人学习者学习小组的教学组织形式,开展讨论,进而根据不同成人学习者的认知特点,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判断性反思建议,促进他们主动进行批判性反思,最终达到观念转化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批判性反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该是持续性的、多元化的和全面性的反思。
(三)重新审视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在转化学习研究中,教师的作用一直受到关注。成人高等教育中的成人学习者拥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业已形成的学习风格和经验,对于教育者而言,学习者的需要、风格、经验和动机可能是外显的,这些是决定成人教育教师如何帮助成人学习者学习的重要因素,并决定他们的角色和教的方法。在面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学习者时,教育者尤其需要以新的视角去转变自己的指导思想和角色界定,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平等和相互关怀的关系。为此,成人教师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更多地建立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平等的教与学互助关系的动力机制,使成人发挥自主学习意识,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我反思学习。
(四)推进理谈的意义成人学习者在与他人的理谈中,互相交流观点,产生新的观点假设,继而通过批判性反思,才能产生转化学习。教育者应该尽可能创造理谈的理想条件,如引导学习者搜集、掌握尽可能全面的相关的信息,然后摆脱自欺,能够客观地评价各种主张、争论,并尽可能地让成人学习者都拥有参与对话、交谈的均等机会等等,目的就在形成一种更加敏锐、礼貌、不受支配和不被扭曲的沟通。成人高等教育应该是促进这种学习形式,即把差异视为一种机会,一种对我们交流、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挑战。
1.求职时
现在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往往会设置学历门槛,实行一刀切,这对于用人单位是大大节省了招聘的成本,也提高了效率。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高学历的人才拥有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但是实际操作技能差。而具有工作经验和实践经验的低学历人才连参加面试的机会都没有。“学历+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正好弥补了学历与技能两者不能兼得的空白。
2.入职后
随着信息知识的快速更新,职业岗位要求以及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这促使成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成人对自身从事的工作比较了解,希望学到实用的技能知识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技能的提高来实现岗位跟薪资的提升。同时,也帮助企业解决培养成本高,培养不对口的问题。
二、改革和完善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方法
(一)细化教学目标
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存在照搬普通高等院校教学目标的现象,普通高等教育侧重于培养专业理论知识人才,所以照搬教学目标是不合理的。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普通高等教育侧重于培养电子工程与信息处理方面的人才,而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学习背景跟工作性质不同,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更为细则,即在电子工程与信息处理这一层面又划分为处理大气信息、水文信息等等的人才,这对制定教学目标的要求更加细致,所以要根据需求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
(二)优化专业设置
不少高校的成人高等教育从盈利的角度出发,盲目设置热门专业,而不考虑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设置,需要学校提供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连接一些电路并结合计算器进行实验。而某些师范类学校在缺乏相应教学、科研设施的前提下竟然也开设此专业,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高校成人教育专业的设置必须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学校的办学实力,为学生提供虚拟车间、虚拟工艺室、虚拟实验室等,进行多媒体电教、模拟实训。
(三)调整课程体系
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不适用于成人高等教育。比如,普通高等教育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四大模块:人文素质模块、基础能力模块、岗位能力模块和素质拓展能力模块。而成人高等教育则把侧重点放在基础能力模块与岗位能力模块两大模块上。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技能人才为例,可根据其岗位职责,来分析工作任务,通过工作任务的特点整合课程体系。
(四)创新教材开发
成人高等教育对于理论知识的要求较低,对教程的职业性、应用型要求高。从而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不适用于成人教育,所以只是简单的对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的改编,不能满足成人高等教育的需求。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而言,可组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高级电子信息工程师团队共同参与制定教学大纲、课程项目设计和教材编写等,确保教材质量。
(五)筹建实训基地
普通高等教育在实训的时候主要以校内实验为主,学生自主寻找实习单位进行实习为辅。传统模式难免造成知识与应用的脱节,因而,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实训基地建设上下工夫。就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而言,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主动联系企业。比如联系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企业,利用其良好的实训环境、技能鉴定与技术开发场所;
(2)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组建电子产品分析与测试实训室、电子产品工艺制定实训室等构成真实电子产品制作中心;
(3)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学校提供场地、经费,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人员,双方合作安排生产任务和教学任务;
(4)校外实训基地的拓展。选择有实力的企业成为校外实习基地,派遣老师跟踪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提供理论指导。
(六)强化教学管理
提升教学质量要以强化教学管理为抓手。普通高等教育是全日制教学,而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形式分为两种:业余和函授。所以,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不能沿用普通高校的传统模式。对于考勤,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考勤。对于考核,不局限于笔试,还可以论文、实验的形式进行考核。对于教学监督,应该严抓教学质量,督导随机听课,抽查教案;对于教学方法,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展教学的基本步骤为:确定任务确定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计划进行过程控制与结果监测评估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对反馈信息进行认真、深入的分析,有助于调整、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七)健全考评体系
普通高等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是根据学习成绩跟平时表现,评价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而成人高等教育只要求课程成绩合格,所以对学生缺乏激励和约束作用。在实施“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中可将理论课程成绩与毕业证书挂钩,成绩优异者可以提前毕业,成绩差的学生可以延迟毕业,实行弹性学制。并且与用人单位合作,将见习、实习时的表现与学分挂钩,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双重监督。
(八)加强师资建设
目前影响“学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是“双师型”教师匮乏。“双师型”教师需要既能完成理论教学、又能完成实践教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1)选派部分专任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或到条件好的实训基地进修;
(2)招募“双师型”教师,补充自己的师资力量;
(3)从企事业单位聘请符合要求的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总而言之,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造就一批“双师型”、创新型、高素质的优秀教师。作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目前通过“校企混编师资团队建设”来培养一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由学院相关专业的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一般应有10人左右,兼职教师折算人数不低于团队总人数的1/3,通过此种教师培养形式,快速的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
三、结语
1、大学高等数学的入门教育
大学的高等数学教学一般是开设在大一期间。但它相比较其它的学科来说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从而也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很多学生都对高数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所以在大学刚开始期间就开设最难的学科,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的面孔,这实际上是不利于学生更好的培养数学素质的。大学的高等数学的最初是函数理论,是从函数的基本概念到基本初等函数,再到初等函数。这些其实在学生读高中期间就有所接触了,但如果因为这样就在讲授知识时一笔带过不进行详细讲解的话,将会导致高等数学与之前所学的初等函数脱节,因而学生的知识也会出现一段空白,不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果要提升教学效率,起点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视的,而大学开设的高等数学应该要具体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着重重点、难点的讲解。使得学生们能够通过步步攀登而最终到达学习的顶峰状态。
2、大学高等数学的教学模式
大学生大多数都是成年人,有着自己的判断力与以及各自固定了的学习能力,针对这些特点,大学的高等数学则应该要采取一种以提出、讨论、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在中国,较为传统的一种数学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通过书本上所给出的内容按定义、性质、相关理论、具体运算等步骤来的。学生通过多年的学习经历往往也较为适应了这种教学模式。但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有着独特的优势,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所掌握的知识都太过于书面化而缺乏与实践结合,同时容易使学生与教师都颠倒教学发现过程,抹掉知识本来所具有的前因后果关系,逻辑推理严格,传授知识是高效率的,可使学生少走弯路,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但这种思维模式,往往忽略甚至颠倒了数学发现过程,抹掉了知识本来的前因后果关系,掩盖了数学思维的本质特征。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教学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共同去发现、探索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接受者,同时还能够开发自己的思维,更加系统的掌握数学知识。
二、高阶思维能力及数学高阶思维能力
1、高阶思维能力
知识时代下,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逐渐偏向于高阶能力的培养。高阶能力主要包括:创新、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九个方面。这九个方面主要以高阶思维为核心,主要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这些能力在处理未来信息社会中的各类需求是十分必要的。拥有这些技能的人们将会成为信息时代的首领。因此,现代教育的一个持久的、长期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超越目前较低的思维能力,获得较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是可以培养和训练的。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运用什么工具来培养。因此,探讨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设计假设,是当代教学设计研究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
2.数学高阶思维能力
我们结合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来看,则可以理解数学高阶思维即是指发生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的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并且它还具有严谨性、深刻性、定量性、批判性、独创性、灵活性等特点:数学高层次思维的这五个方面不是完全分离、互相独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统一体。其中深刻性是数学高层次思维的基础;灵活性和独创性在深刻性的基础上发展;批判性也以深刻性为基础;批判性又直接制约着独创性;敏捷性则以其他四个因素为前提。
三、大学数学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举措
1、教学内容要更为强调数学知识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的引入一些重要的概念和方法,将数学的相关理论引用到实践中,在教学内容中则可以选择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问题作为例证,相对集中的选用一些章节的末尾中附有的实例进行讲解,因此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将生活与学习联系在一起,再提取数学结构的过程。
2、加强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
教学模式有很多种,中国自古以看来所遵循的教学原则往往会忽视了与实践的结合。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在大学开设的高等数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更倾向于从实际问题出发,把数学知识、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及数学软件的应用等多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觉地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而得到缓解。近三十年来,中国的许多高等院校纷纷组织了学生去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校内外科技活动,这些活动的设立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在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比如:综合分析与处理原始资料和数据的能力;使用技术手段求解数学模式的能力等等。总而言之,通过这些课内外的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启迪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19世纪以来,大学开始有限度地介入社会,并逐步从社会的边缘走到了中心。“每一个较大规模的现代社会,无论它的政治、经济或宗教制度是什么类型的,都需要建立一个机构来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换言之,凡是需要人们进行理智分析、鉴别、阐述或关注的地方,那里就会有大学”。无论是社会经历涓涓细流般的改革,还是暴风骤雨般的革命,大学都屹立于世,特别是在政治论哲学盛行之时。人们最初进入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做好今后生活的准备,可当他们一旦踏入了大学的校门,就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大学和学院就是生活的本身,它们不再是一首插曲,而是成为了主旋律。因此,“大学现在不仅是美国教育的中心,而且是美国生活的中心。它成为仅次于政府的社会的主要服务者和变革的主要工具,……它是新思想的源泉、倡导者、推动者和交流中心”。正因如此,宗教和教会此时难以像以往那样在大学中占据统治地位。特别是到了19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广泛推进,“垂而不死”的资本主义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冲击着教会的枷锁。随着大学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对高深学问的追求已经从当初的为上帝增加荣耀,转向了知识本身。大学开始试图挣脱教会的牢笼,以新的方式认识社会、解释社会,向世俗化方向发展。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源于宗教和神启的探索发展到了对世界本身的关注。这一过程的变革方式,是通过严厉批判圣书、高举进化论和新物理学,在暗中破坏主教们建立起来的神圣秩序而进行的。既然如此,大学是不是彻底与教会决裂了呢?毫无疑问,正如大学在获取教会的特许状时表现出的对宗教的忠诚一样,大学实际上是采取了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
大学明白,“由于学者完全并且只能是上帝的仆人,因此,其自由是由一个超人的权威批准的。所以宗教信念是学术自由的必不可少的特点”。大学天然不是教会,但它却始终以宗教的虔诚和对上帝和真理的执着追求来约束自己。在这个意义上,世俗权力和已有权威并未消退,只是被大学的自我约束机制所取代。这些约束机制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大学的学术自由。学术自由的本义,即是作为一种社会机构的大学在不受控制、威胁的情况下对社会的所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论。因此,学术自由有其内在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从表面上看是掌握了高深知识的“专业特权阶级”服务自我需求的表现,但实际上,学术自由最终还是为了公众利益而存在。社会依靠高等教育机构作为获得新知识的途径,并作为了解世界和利用它的资源改进人类生活条件的手段。对个人而言,追求学术自由更是个人道德感的体现。这种道德感与对真理的体悟一起构成了学术自由的信念。学术自由植根于作为学者的专业团体对高深知识的认识和训练之中。学术自由是自由的一种特殊情况,它与理智自由相反并仅适用于学术界。学术自由来源于高深学问的性质及其内在逻辑,而公民自由则源自于政治原则和契约精神。学术界并不自然遵循民主政治,而是坚守学术本身的规范。因此,公民的理智自由是每一个公民都享有的权力,而学术自由则成为了作为学术团体的一项特权。强大的教会与作为“特权阶级”的学者团体在学术自由上达成的共识是一种“妥善保护”的体现。这种学术保护即是教会对日益壮大的学者社团的妥协,更是学者社团对真理和信念的坚守与执着。一旦拥有了学术自由,学者社团便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学者王国,与教会形成了对立。“如果妨碍了一个学者追求真理到它所能到达的任何地方,如果他们用神学枷锁束缚了学术思想,即使很松,那他们也是在那个范围内侵犯了学者王国的自治权”。从此,学者王国开始形成自己的规范,并用学术自由捍卫自身的权利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即便是在教会所属的大学中亦是如此。因此,北美天主教大学国际联合会认为,天主教大学也不应该接受宗教裁判的控制、审查或监督。而对教会中的牧师来说,“如果牧师想成为学者,他们就必须拥有学者的传统学术自由。因为,如果学术研究不是因为学术成就而受到尊重的话,它就不会对教会有任何贡献”。可见,学术自由已经从最初的“妥善保护”转变为教会和学者王国间达成的共识,从而奠定了随后几百年来西方大学的灵魂和根基。
二、“有而无在”:作为现代教会的大学
现代大学已经成了知识的工厂和现代社会的思想库。在独立发展的轨迹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大学保持着自中世纪以来的传统,同时也巩固着自身在社会中的核心地位。柏林大学的创立,使人们认识到了大学的社会担当,认识到了研究对教学的裨益,尽管最生动地把教学和科研结合在一起的是在新大陆上建立起来的现代大学。科学研究使大学重新焕发了生机,并在与教学的结合中把大学引向深沉。正如杜威所言,对于智慧的信念仿佛变成了本质上是宗教的东西。对通过学者研究获得的不断揭示真理的信念,究其本质而言,要比其他任何一种对完美的宗教启示的信念都更加具有宗教性。在这里,大学教师俨然成为了探求和传授真理的“高级牧师”,而大学则变成了世俗的大教堂,变成了净化人类灵魂的场所。人们不再依赖教会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取而代之的是对大学的价值和信念的推崇,并最终产生了对大学的依附心理。“对于许多人来说,大学已经成为社会中超自然的机构,因为它似乎发展着社会的概念。在这里,人们感到自己身后有强大的后盾———学者、学问、书籍、思想和过去”。诚然,这种依附心理最初来源于宗教对人们的启示。正因如此,大学在认识论和政治论哲学的交替作用下,一方面逐渐走出象牙塔,融入时代和改革的洪流之中;另一方面,大学也在彷徨和失落中试图找回教会和宗教曾经赋予它的大学精神。大学和学者王国是允许犯错误的。“正如从前没有人会向教皇和身负神授之权的国王提要求一样,现在也没有人要求学者事事正确”。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一个过程。正如圣•奥古斯丁所说,如果能够认识的都认识了,那么就没有犯错误的权利了。而学者们所做的,仅仅是追求真理,而从来不是穷尽真理。正因如此,大学的发展过程总是伴随着颠簸,但其对真理的执着却未曾改变,“人们在真理方面可以自由犯错误的社会,在道德方面优越于必须把他们不能理解的东西接受为真理的社会”。伴随着对真理的追求和大学的扩张,伴随着科学的革命和学科的形成,知识也开启了扩张之路,从前居庙堂之高的高深学问也开始以各种形式融入到社会当中。然而大学毕竟还继承着中世纪以来形成的源自宗教的保守与坚持的一面,大学虽然逐步走向社会的中心地带,但并不必然地一切都听从于时代的召唤。正如弗莱克斯纳所指出的:“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必须时常给社会一些它需要的东西,而不是社会所想要的东西。”
今日的大学已不再是昨日纯粹的学者社团,不再是以保存和传播知识为己任的边缘机构。相反,现代的大学是“昔日学术自治、宗教等级与今日的官僚体系的混合体,而这种官僚体系本身又是在学术自治和宗教等级的相互融合中形成的”。学术自治和宗教等级仿佛是大学的左膀右臂,为大学保驾护航。与此同时,大学教师作为个体的影响力也引起了人们的反思。无论是梅贻琦的“大学者,大师之谓也”,还是如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教授Rabi所言“教授们并不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雇员,教授们就是哥伦比亚大学”,都表明大学早已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特点。大学教授作为高深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播者,往往有着超凡的魅力,为社会所敬仰。他们也往往会突破自己的学科限制,对公共事务品头评足,成为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学者关注社会问题并进行专业性的反思并无妨,只要是在其自身的研究领域之中,任何问题都可以成为研究的素材。不过,正如社会这个万花筒一样,学者们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在每一个领域都能像在自己的专业之内那样游刃有余。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对教授们的敬畏往往源自他们对公共事务的评论,并把他们对本专业的权威性移植到其对所有热点问题的言论上。而教授们往往乐此不疲,并立志从社会的公知变成社会的良知,甚至成为某一派的代表。其实,“魅力非凡的教授必须谨慎小心,不使自己有力的个性发展成为自己变身‘宗教首领’的起点。相反,他们应该注意当教师和当首领之间的微妙而又重要的差别”。不少教授对非本专业领域问题的解读,在某种程度上往往能够引起社会的共鸣,而专业的学者往往不会随便对实事和热点进行公开解读,这既是鉴于学术的严谨,更是对公众的负责。而正是有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在某些时候引导了公众舆论的走向,把大学和学术置于尴尬的境地。大学曾经彷徨过,也曾徘徊过,因为它曾在物质文明极度发达的社会进程中迷失了自我方向。
三,结语
多媒体教学指将计算机、录像机、投影仪、教学软件等多种媒体集中于一体,由教师根据不同课型的要求,灵活地用相关的媒体进行教学。随着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现代外语教学正向着多媒体、综合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如果我们能在英语课堂上,合理有效的把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对于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思考以及合作交流,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由于大学英语学时的不断压缩以及缺乏语言实践的英语语言环境,而语言学习又是一个日积月累耗时费力的工作,所以作为语言学习的英语学习仅仅靠有限的英语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每个学生都要在课后进行自学,而网络学习在今天已经完全成为可能。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学习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灵活的安排学习时间和进度,同时利用互联网随时随地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互动。作为学校应该组织计算机专业人才和英语教师一起创建一个内容全面,更新及时,技术服务到位的网络学习系统—即网络自主学习平台。
第二,引进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通识教材及各专业的行业教材。
教材是课程之本。它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佳的语言样本,是有系统性、有针对性的语言实践活动的材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强调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听说能力。因此,在教材引进和编写上,“要坚持语言有意义的信息输入,坚持输入内容在主题方面有机联系,互相映照,反复循环,争取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对同一主题的语言输入信息的多种形式的模仿、认知、交流和任务性语言实践活动的有意义展开,以此逐渐让学生形成以听说能力为基础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第三,改革考试测评和教师考核机制。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目前全国影响最大社会关注度最高的英语考试,许多学校都或明或暗把四六级是否通过和学生的学位证挂钩(尽管看不到任何明文规定)。为了通过四六级,有的学生荒废了专业,浪费了金钱(上培训班),这一方面反映了四六级考试对英语的考察得到了社会认可,另一方面又导致了高校大学英语走向了应试教育的极端。另外许多高校也用四六级的通过率作为考核英语教师的一项硬指标,这也使得老师在英语课堂上以教授语言知识点和语法点为主而忽视了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现在的高校早已不是过去的精英教育,而是平民化的大众教育,所以往往一个班的人数都很多,少则四五十,多则七八十上百的都有,加之学生分别来自天南海北,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而老师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度按部就班进行授课,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大量削减学生在课堂上的英语练习实践活动,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差(中学时老师逼得紧还凑合),所以老师搞好教学难度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