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语文教师论文

初中语文教师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语文教师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语文教师论文

初中语文教师论文范文第1篇

一 激发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我们对此更有切身的体会。参加体育项目的训练是艰苦的。每个人都有惰性,这是人的本性。所以,每节课的体育课教学,往往有些学生会偷懒,没有学习兴趣,没有训练的兴致,这就、是体育教师必须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必须迈过去的一个“门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职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一“兴趣”被激发唤醒了,学生就有了学习的热情,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上体育课就会轻松了许多,就能让体育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创设宽松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一个宽松的环境,可以让人产生愉悦的心情,从而更加乐于从事某项活动或工作。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宽松环境的创设也是不容小觑的,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以落实。如在教排球移动时,我没有单纯地进行移动教学,而是在教之前,用绳子绑住球,两人一组进行一个投一个躲的游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练习了脚步移动,然后再把移动步伐融于排球练习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起来了。

2.多用激励语言,强化学习信心

学习的兴趣,需要信心的支撑。没有信心,也就没有兴趣。学生的成长需要鼓励,对体育课的兴趣,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激发,才能让兴趣永葆青春活力,长盛不衰。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有时会遭到一定的挫折,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般从不会到会,需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有进步,也会有波动;有成功,也会有失败。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以平常心来对待,寓情于教,循循善诱。在教学中,我多采用鼓励、激励的语言去鼓励学生练习。

二 构筑参与体育训练的意识

参加体育活动意识的强弱或高低直接影响着初中体育课教学的效果。因为大家都清楚,人的意识决定着人的行动。一切人的行动都是由人的意识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目前,初中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已经被广大师生所接纳。但体育训练是会有波折的,教师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构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训练的意识。

第一,讲解“灌输”。初中体育课的教学,虽然不乏体育技能的训练,但一切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讲解。通过讲解“灌输”,能让初中学生明确参与体育训练的目的,从而端正学习体育、积极参加体育的态度。态度一旦转变,体育课的学习就有了一个落脚点。如,人教版第八册“快速跑”的学习,教师通过讲解快速跑的目的要求以及作用,然后再进行训练,学生就有了一个训练的“意识”,学习起来就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从而增强了学习效果。

初中语文教师论文范文第2篇

一、创建积极的研讨性教学环境

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到赏识教育是观看了“周弘谈赏识教育”的片子。他的语言很朴实,其中的一句话更令我永远难忘,他对自己的女儿说:“你不是天才谁是天才?”他既然能把双耳全聋的女儿培养成了中国的海伦•凯勒。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能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材。首先,赏识教育并不是一种教育方法,“赏识”是一种态度,“赏识教育”是教育者所持有的观念,既然不是方法,也就没有使用的尺度问题。当人们感觉到教育失败时,只能解释为教育方法不当,或者没持有赏识教育的观念。其次,“赏识”不等同于“爱”,有“爱心”并不一定“赏识”,赏识更重要的涵义是一种信任和肯定,赏识本身就体现出平等,不平等就无法赏识。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另外,赏识也是无私的。有时,我们为学生付出了很多并希望得到回报时,往往发现被感动的学生没多久就令我们失望了,因为他觉得为报答你强迫自己做的事情很累人,不如让自己麻木些。而真心的赏识一个人是不需要回报的,初中学生只要觉得自己真正被赏识,他会充满激情,从不断的完善自己中得到乐趣。下面就举个发生在我身上的真实的案例。还记得原来我教的初一一班是特别懒散,成绩特别差,还有个“混小子”总不服老师教育,上课和老师对着干。从来上课他都是我行我素,无论老师怎样说,他总是偏着头不说一句话,可也没把老师一句话听进去。一次数学课“探讨瓷砖的镶嵌问题”,我让同学先自己设计瓷砖样式,所有同学都在练习本上画各式各样的瓷砖。当我走到他的身边时,发现他在练习本上无聊的画起了厨房,他看到我立即把本合起来,把头一偏等待我的训斥,当时我想到了赏识教育,对全班同学说:“我们班有的同学不仅已经设计完了瓷砖,而且现在正在设计铺瓷砖的厨房呢!大家想不想一起看看啊?”“想”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下他还有点不好意思了。不过到底是孩子,听到全班的掌声,在我鼓励下终于上黑板画上了一个厨房,“非常漂亮的厨房,而且设计的瓷砖也很简单大方。老师要是装修房子,你愿不愿意帮老师设计呢?”“老师这个瓷砖我设计的太简单了,明天我设计另外几个复杂的瓷砖给你看”。第二天,他果然拿来了自己设计的另外几个瓷砖,很精美。在我发自内心的赞美声中,他高兴的看着我,说了一声“谢谢老师”。自从这件事情之后,在数学课上,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主动发言,主动问问题,期中考试他的成绩是87分,在短短一个月之内提高了46分。是赏识教育开启了初中学生的心灵。就这样赏识教育显示出了它的优越性。在我的课堂上,杜绝厉声地训斥,消灭唠叨的说教,取而代之的是老师灿烂的微笑,亲切的叮咛,学生都很阳光,健康,他们的心灵得到触动,自己能主动认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我的赏识,我的宽容,我的因人而异,缓和师生之间固有的紧张局面,转变了逆反学生的心理,抵制了学生的不良情绪,做到了融洽的解决了所有问题。然而赏识也要恰到好处,且不能滥用、过度使用。赏识的前提是要正确客观地分析,从学生的身心出发,掌握初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依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不能为达到某些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学生本人达不到真正效果,还会影响,感染周围的学生,让学生无所畏惧,从而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度。同样赏识不能过度,否则会使学生对自己产生错觉,出现自满自傲的心态,但如果稍遇不顺,便会一蹶不振。还有赏识要因人的性格而适度操作。比如:对内向,不愿说话的学生要多给予鼓励、表扬;对自律性差、自觉性差的初中学生,要适当采取方式方法,肯定的同时要多提新要求,争取让他克服不良习惯。

二、让学生认同学习的目标

初中学生的点滴进步,如果老师善于发现,并及时、中肯的评价: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惊奇的眼神,一个赞许的手势,都会让他们感到高兴,从而更加有前进的动力。所以,我会继续努力,让赏识教育伴我和我的学生共同成长。

作者:桓铁军 单位:大连市第八十中

初中语文教师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现如今是一个比较关注人文的时代,人文素养更是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素养,在教育教学中需高度重视人文教育的实施,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生物学科是初中阶段的基本课程,能够为人文教育的渗透提供优质资源和良好契机,教师可借此展开人文教育。通过对如何在初中生物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进行认真试论,同时提出部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育;人文教育;课外资源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各项能力均处于形成中,在初中生物教育中强化人文教育,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生物理论知识,还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和成长,是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初中生物教师需积极渗透人文教育,以生物知识讲授为着手点,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以此更好地适应社会。

一、利用生物教材内容,挖掘人文教育因素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材不仅是知识传授的一种媒介,还是渗透人文教育的主要资源和依据。教师需以生物教材为载体,利用教材中蕴涵的人文信息实施人文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受到人文教育的熏陶和感染。初中生物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认真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和潜藏的深层意蕴,通过对教材的透视为学生传达部分生物学方面的本质信息,让他们感受人文信息的普遍存在。而且教师需利用生物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因素,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文关怀。

比如,在讲授“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教材中的图片信息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心脏,心脏由什么组织构成,有什么功能,使其清晰地认识到心脏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接着,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表层生物信息为学生讲述心脏在人体生命中的关键功能,亩上升至生命意义和珍惜生命的人文教育的高度,并使他们意识到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主动加强体育锻炼,从而提高心脏潜力和增强体质。如此,教师借助生物知识特点引领学生探知生命的奥秘,让他们主动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其带着人文情感进入课堂学习中,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关注生物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深入了解生命的特性,还能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和人文意识。

二、结合生物实验教学,增强人文教育效果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教师在实施人文教育过程中,不仅需着重挖掘理论知识中的人文信息,还需结合实验教学,引领学生在实验观察、操作、分析和探究中受到人文教育,从而增强人文教育效果。初中生物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可借助实验目的展开人文教育,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受到人文因素的存在,深入分析生物知识中蕴涵的人文信息,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探究生命的奥秘,认识到生命的伟大,学会尊重和关爱生命,从而提升个人精神境界和思想意识,并且增强人文素质。

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时,教师可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导入新课:生物呼吸、燃料燃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有感到缺氧呢?消耗的氧气是通过什么途径补充的呢?让学生知道本节课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出示问题:通过这个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让学生观看实验,思考回答问题:植物能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然后,教师可演示“金鱼藻释放氧气”实验,设计问题:光合作用产生了什么气体?实质是什么?让学生知道光合作用能够将二氧化碳转变为氧气,意识到人类和植物的和谐统一,树立爱护植物的人文意识。

三、积极开发课外资源,拓展人文教育范围

生物是一门自然类学科,在初中生物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离不开课外资源的开发。教师需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和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和交流,以此拓展人文教育范围,让他们在自然环境中接受人文教育。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实施人文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开发课外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校园和社会,和他们一起寻找大自然中的原始事物。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让他们带着个人对自然生物的认识摄入学习,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广阔的课外资源中提升人文教育质量。

在这里,以“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学为例,教师可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引导学生向大自然学习和感悟生命,利用课外资源进行人文教育。教师可先设计问题:每天与大家朝夕相处的生物有哪些?你们知道它们有多少种?分别叫什么名字?分为哪几类?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课外调查。然后,教师可将班内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明确调查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每一小组展示问题:你们小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是按什么特征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为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和提升感悟,可设计问题:在调查中遇到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有什么收获?这样能够让学生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

在初中生物教育活动中实施人文教育是相当重要的,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还能帮助他们健全道德品质。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可基于教材内容,与实验教学有机融合,并积极开发课外资源,不断拓展人文教育范围,全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晖.初中生物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效结合[J].新课程(中学),2016(4):28.

初中语文教师论文范文第4篇

1.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规格来看,应用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是21世纪合格公民的必备素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明确地指明了创新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非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而要通过学校教育的长期培养才能形成。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担负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任。数学学习中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对例习题解法(或证法)的改进,对家庭作业的独立完成以及数学学习中的观察、归纳、类比、猜想、判断等,无不体现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数学教学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反复经历“从实际问题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分析、处理、加工、筛选有关信息一-转化为数学问题一-解决这个数学问题一一回答原来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觉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按照创造教育新的理论体系,课堂应当成为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平台,教材的知识作为载体,把过去的“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的“再创造”过程,这样通过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来让学生掌握好驾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必然把文化科学知识学得好,用得活,“引爆”学生的潜能,激发创新和实践的欲望,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注意给学生留出独立探索、研究的机会,让学生拥有充分的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求老师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去做,真正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自主实践;老师应重新组织教材内容,尽可能从学生探究的角度,挖掘出教材中本身较平淡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2.科学人文精神是现代科学文化人必备的时代精神,它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进行科学与人文教育整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产物。利用数学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如下几个方面的科学人文精神:

(1)严谨、朴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

数学学习能够去其浮躁,净化人的心灵。数学中的概念、命题、定理的证明和表述是相当准确、简明的,无须修饰。数学的结论不需要用华丽的词藻修饰,更不允许有任何夸张。数学的思维方式能使人们养成缜密、有条理的良好习惯,长期的磨练有助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理智、自律,强有力的自我约束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美国数学教育家克莱因说:“在最广泛意义上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美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撇学知识体系本身就是一种理性的张扬。数学中的“权威”是“规则”,结论是正确逻辑推理的结果,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必须自觉遵守数学规则。数学解题中要求步步有据,有利于讲道德、重依据的品格的形成。这种由数学教学熏陶所产生的对规则的敬畏感移植到人和事物,从而产生对秩序的尊重,养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遵守公共秩序和法规的习惯等。

(3)诚实、求是,刚正不阿的品格

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模棱两可,数学中不存在似是而非的问题,在本质上要求数学研究者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不允许有弄虚作假。它用最少量、最明确的语言传达最大量、最准确的信息;用最抽象、最概括的语言传达普遍存在的矛盾和规律。前苏联数学家辛钦指出:首先,数学教学可以培养人正直与诚实的品质;其次可以培养人的顽强与勇气。数学作为一种精神,一方面通过演绎证明等来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另一方面通过数学的每一步向前发展的艰辛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不懈努力的意志、品质和正直、诚实的人格魅力。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伽森狄说:“谁能从小受数学的熏陶到那样一种程度,即已经习惯于数学的那种不容置辩的证明,谁就能养成认识真理的能力,从而不会轻易放过虚伪和假象。”数学课中强调的“理论联系实际”,是数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一种新的人文精神。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理性、批判、自由、公平、竞争等精神特质都有独特的人文内涵,对于形成人的求真意识、创新观念、独立人格、进取心态是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二、如何具体实施素质教育

本文中,以两个例子来说明,如何操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例一]关于“圆周角的概念”的教学

这个概念的教学方案可设计为:先以具体实例复习圆心角的定义,然后教师点明要求学生根据圆心角的定义给圆周角下定义,同时画出圆周角的图形。这种设计就比直接给出定义,或者在具体的实例基础上归纳出定义更有助培养学生的能力,这种方案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归纳,其智力参与程度更高,对于学生的类比思维、感知能力、创造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更为有效。

点评: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出新知的生长点,利用旧知获取新知,可为学生主动建构新知创设情景,铺路架桥。

[例二]关于讲授多边形内角和的教学

这个教学的方案可以有几种。教法1:尽快地告诉学生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然后做一些熟悉它的计算。教法2:告诉学生,本次课所求多边形内角和同边数有什么关系。先看四边形,同学们量得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用拼剪的办法,看出都是2个平角)不用拼剪的办法,你能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吗?(有的学生作对角线)把四边形分成2个三角形。(这里出现了“把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来研究的思想)

点评:这是一种注重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方法。教师授课应将知识的得出过程讲给学生,真正的好老师应该在课上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自己得到知识的逻辑过程。

参考文献:

[1]朱巨元.建立好数学策略教与学的“工作平台”.中学数学月刊,2001,12

[2]周微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策略简析.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1,11

初中语文教师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 教学 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是它的基本属性,人文性是它的本质属性。从工具性角度来看,语文课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从人文性角度来看,语文课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的任务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感悟,培养情感;陶冶审美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给学生打下一 个精神的底子。

一、语文阅读材料中包含着大量的人文精神资源

语文课文所选的课文以经典为主,大多是我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的著名作家的著名作品,例如古代的孔子、孟子、庄子、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辛弃疾、施耐庵、罗贯中、曹雪芹,现当代的鲁迅、郭沫若、巴金、老舍、、艾青、,外国的有莎士比亚、契诃夫、杰克伦敦、莫泊桑、普希金、高尔基、等人的作品。他们不只是作为语言运用的范例,更主要的是学生与古今中外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对话的桥梁。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也包含了大量的人文精神资源

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内容上不再拘泥于语文学科,而是关注关涉科学、人文和自然、社会、人生以及历史、现实、未来等科学、文化、艺术、道德各个领域。不仅要开展语文活动,实现科内课外的结合,更注重在实际情境中、社会实践中、生活体验中养育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他更注重兴趣爱好、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促成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身心诸因素和谐发展。

三、日常生活中也包含了大量的人文精神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不只包括课堂教学资源还包括课外学习资源。语文和生活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例如,课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同时,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重要事件,学生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其中也不乏大量的人文资源。人文精神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散见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成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从三个方面培养人文精神:

1、让学生读起来。现代教学论认为尊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仅有助于学习效率提高,而且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开发学生潜能,有利于培养创造精神、独立人格和负责的态度。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体验。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指导学生学会多种阅读方法,能够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往教师把现成的结论塞给学生,以大量空洞的理性分析排斥个人感悟的做法,现在教师应重视学生读。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总之要多读,反复的读,要读的熟,以至于背下来。在读的过程中,主张学生去体验、感悟、理解、评判、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和感染。语文的课文都是具有人文内涵的美文,教师要知道学生朗读,美读。因为大声地、动情地、陶醉的朗读是体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最好方式,也是获得语感,积累语言的最佳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进行自主化的阅读,才能深刻的领悟到文学作品的内涵,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而产生共鸣,使自己的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愉悦,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有感情的诵读还能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从而形成良好的修养;这样就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