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教育方法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各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之间的稳定关系及教学过程的结构形式。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本文就“以学生为中心”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创新
语言心理学家指出:语言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动态过程,是学习者综合运用各种策略模式
对信息进行加工,并监控、检查各个加工过程,最终达到灵活自如地运用语言的过程。外语学习有其特殊性。
一、从多方面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第一,从课堂教学来看,“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积极创设大学生的有效学习环境和氛围,重视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与帮助。调动大学生自主性学习、创新性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二,从教学模式来看,“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三大基本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中心”。重在培养大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二是课内课外有机结合,重在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三是课堂教学的设计,重在满足大学生的要求,以大学生的参与为衡量标准。把统一要求与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结合起来,制订教学计划要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科学地确定必修的核心课程。否则会成为无序的、无目的的教育。同时,又要看到大学生是
有差异的,而且社会需要各种不同的人才。因此,必须因材施教,在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组合上应该多样化,实行多种模块,让大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以及授课教师方面有一定的选择权。
第三,从师生关系来看,“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师生模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生活中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相互关爱的。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应该是相互交流、合作的。
第四,从教育过程来看,“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激发大学生对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勇于展示自己、勤于思考、善于参与。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其内在的价值。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所需的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1]。
二、“以学生为中心”——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
1,“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在英语学习中提高大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励大学生充分利用所学材料解决问题,发挥已具有的语言能力,积极参加言语活动的有效方式。以大班精读课为例:这本身是启发大学生心智,帮助大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集听说读写译于一体的交流活动。所以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除了能够引起学生共鸣
的课前演讲、讨论,讲解名人轶事等外,还可以在课堂上根据课文的主题,编排丰富的课堂活动。如双人对话(pairwork)、小组讨论(groupwork)、课堂辩论(classdebate)及演讲(speech)等。这些形式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避免大学生出现疲倦的状况,又可提高大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2]。
提问是最常用和有效的启发手段。提问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日的和作用。在讲授新材料之前提问可以帮助大学生去预习了解新材料的内容和重点等。在讲授新课程过程中,提问可保持大学生高度注意,了解学习理解情况,从而提高讲授效果。在讲授新内容之后,多用提问检查理解,并推动大学生运用所学材料积极参加语言实践。在实践训练中多用提问启发大学生思维,使大学生更主动更顺利地进行语言交流活动。除了提问,课堂讨论也是启发教学的有效方式。通过对所学材料的有关内容设定话题,组织大学生讨论,促使大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准备,并通过口头表述出来。
2,“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班授课,增加口语练习
中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口语水平低的现象,主要是因为不具备语言环境,大学生能够练习口语的唯一机会是课堂,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又忽视口语训练,这样就造成了大学生只会读、不会说的情况。为了克服以往翻译语法教学法造成的“哑吧英语”的顽如,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应在授课的内容和侧重点上也做一些调整。针对大学生英语水平和口语能力普遍低的问题,采用听说小班授课,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练习听说。内容上做到丰富,逼真,有趣,力求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在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之余,组织大学生欣赏现代诗歌、名人演讲、电影对白、英文歌曲等。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培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这也是培养大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重点和关键。
3,“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入过程写作教学法
英语写作也是大学生较薄弱的环节之一。因此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强化英语教学中的写作训练己经是势在必行。因课时、班级规模等客观条件限制,目前的大学英语写作仍以成品教学法为主,即老师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批改作文,而批改的重点往往是在语言形式而不是语言内容,对篇章结构的分析、反馈不足;而大学生只关心分数,对老师的评语和修改部分不太认真阅读,结果同样的错误在以后的作文中仍然出现。针对这种弊端,应引入过
程写作教学法:首先,英语的写作内容多种多样,在课堂上,教师找一些简短的形式供大学生练习,如通知、便条、报告、邀请函、致谢信等,这样大学生可以在短暂的时间里练习动手能力。
4,加强文化因素的导入
外语教学的宗旨是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实现恰当有效的交际。如果忽略了文化差异这一因素,势必造成双方交流的障碍。在教学中结合大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加强了文化知识的导入,从英语“重逻辑,重明确”的特点入手,使大学生学会用英语式的思维造句作文。此外,还可以结合课文向学生讲授跨文化交流的礼仪、注意事项、日常用语、体态语等。这种文化因素的导入,有利于构建以素质教育为主导思想大学外语教学体系,突破了传统的语言知识教学的局限性,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
结束语:
人学英语教学改革是高校改革中一项至关重要,且具有一定难度的课题这次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从事这场改革的老师们以及学校教务部门的领导们的教学理念是否发生根木性的转变因为,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仅是教学活动或教学手段的转变,从根本上来说,是教学理念的转变而对当前这场教改来说,则“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JordenRR.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s[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5
[2]王春蕾,协作学习教学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02(8):21-24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创新能力 意义 方法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课堂教学必须自觉地接受创新教育思想的熏陶,把创新教育思想衍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语文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立足自主,着眼创新”,即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
一、小学语文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原因
(一)给予民主气氛激发创新思维
在最能表现教师尊严的课堂上,教师一直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因此,所教的学生在知识的吸收时“循规蹈矩”,在邀游科学海洋时“安分守己”,“不敢越雷池一步”。显然,这样的课堂氛围压抑甚至扼杀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小学语文教育在教学的最初阶段,创新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我们应给于民主的氛围,激发创新思维,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
《课程标准》中指出:“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规律,给学生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在这期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行创新教育,这样可以根据学科性质、语言特点,凭借教材和其他教学媒体,在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敢于表达,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方式
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方式。发散自己的思维,以多角度思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可以使学生摆脱课堂传统教学的速缚,避免成为应试教育下一个学习的书呆子,不断的解放学生的口、手、脑,使学生能自主处理学生和老师、学习与玩的关系,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多学习和运用相关的知识,提高应用的能力,这样的学生才会在踏入社会后,发挥自己的长处,为社会做贡献。
(二)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人才
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现行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当前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不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才会使的学生从根本上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开拓自己的思维,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人才,提出一些符合时展的新观念,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的新要求,适应当前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出一份力。
(三)增强人才竞争的实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能力是未来人才的一个核心素质,必须从小培养,打好基础。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一方面,是人们交际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学语文又是基础之基础,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尤其重要。
三、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造和谐的民主课堂气氛,为渗透创新思维提供环境
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根据课文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气氛,以身临其境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课文中主人翁的心里活动,同时,也可以组织一些课堂辩论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辩论,不分对错,只要理由充分就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手段。实践表明,在教师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时,学生思维跳动最为活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不同的提问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创新思维。
可以根据课文既定的内容,挖掘教材中的亮点,在可提问之处向学生精心设置疑问,进行质疑性的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对学生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刻思考。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提供的情景进行设想性的提问,针对课文内容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进行发散性思维的提问,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层面运用推测,联想,假设等形式指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渗透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所学的内容,基于社会的一些话题,给学生提一些假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去想象这样的情景,不仅可以使学生扩宽知识面,更提高了其大胆设想、发散思考的能力,为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一、中职教师成长一般规律
1.学习适应阶段。这个阶段是指刚从高校毕业和初入职教系统的年轻教师,他们从学校学到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缺乏职业教育的实践经验,这个适应过程会经历1-3年不等,视工作成长环境及本人努力程度而定。期间教师要经历学校文化熏陶、对任教学科课程标准的熟悉、观摩同科目教师的课堂、认真练习教育和教学设计基本功、熟悉实训基本技能并示范、熟悉现代教育技术和各种现时代媒体。该过程有学校方面的要求和培养目标,通过“拜师结对”、“一帮一互助”等方式培训后得到学校、学生认可,能上好合格课,接近优质课的水平;教师本人也要花更多的时间利用年轻、精力充沛的优势,对教育技术进行钻研,有自己明确的职业规划,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个人综合素质进步,人格魅力提升。
2.胜任教学阶段。这个阶段往往很长,有的教师到退休仍在这个阶段。该阶段,教师已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实战经验,能独立完成学校给定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取得一定的教育教学成果,有些教师已开始担负一定的科研任务,出现不少年轻骨干教师。在这个阶段里,教师们的努力方向是:深入行业学习实践,进一步领会课程标准和教材,独立备课和教学设计,对自己和别人的课有批判性反思,能分享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并开始有所成果,开始建立自己学科和本专业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施于教学中。这个阶段,教师信心得以大幅度提升,也为自己将来的成长规划奠定了基础。
3.突破“瓶颈”阶段。教师们走到教学熟悉阶段经历一段较长的时间,进步起来是非常的缓慢,很难突破现状,获得明显提升。遇到困难了,有些教师可能出现职业倦怠、得过且过,并且还抗拒改革,情绪消极低落;部分教师还能不断调整方向、深入课标改革、努力学习和创新教学技巧、不断融入新的理念,在一段艰苦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后,终于突破“瓶颈”,有了新的发展。
4.形成风格阶段。这是那些不断追求个人成长与进步的教师们成长的最高阶段。通过“瓶颈”的教师用自己的探索经历掌握了成长的主动权,开始由熟悉的、固定的、常规的工作进入到教育教学创新阶段,不再是简单的模仿和跟随,而是形成自己的一种风格,更加适应学生成长需要,更加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到此时,教师们会有大量经验论文甚至著作发表,课堂表现出个性和特色并引领一种潮流,教师还在此过程中不断吸收意见和建议,追求卓越。这些教师中涌现出一批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有的还开办了名师工作室,有的被评为“现代教育家”。
其实国际上关于教师成长规律的理论很多,不论哪一种,我们都能看出:教师成长,需要学校和个人双边努力。学校负责制定成长制度和标准,提供环境营造和培训平台;个人负责制度个人成长规划,为达校标和达到个人成长需求付出努力。
二、拿来主义是教师成长的方法论
1.成长需要拿来。一个优秀职教教师是从一个普通大学生进化而来的,从年轻的大学生或企业到职教学校的年轻人,成长为一个合格的、优秀的职教教师,不论是别人要你学还是自己主动要学,都是个人从外界获取理念、知识、技能,最终拥有这些东西,这个过程就是典型的“拿来”。“拿来主义”一词源自于鲁迅先生的文章《拿来主义》,收录在《且介亭杂文》。鲁迅先生在中提倡向西方国家学习,以他山之石攻玉,于是高呼“拿来”。年轻教师需要学习,大量的学习,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是这个时代的需要,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是个人成长需要。不但要学习近代的、现代的,还要学习古代的;不但要学习中国的、亚洲的,还要学习世界的;不但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习理念和技能;不但要学习本专业,还要学习相关相邻业;不但要学习专业技术,还要学习通识和通用技术;不但要学教学设计,还要学习教育活动设计。年轻教师从无知到有知,从有知到多知,从多知到博学,这一切一切,都是“拿来”。鲁迅先生说的“拿来”,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或占有,或存放,或使用,或毁灭。这其实是科学的,如果没有先“拿来”,个人所拥有的就远远不够。所以,学校从培养新教师、全校师资队伍建设及学校文化建设多方面,给教师们很多“拿来”的机会:新教师拜老教师为师,听他们的课,学习自己不具备的;老教师听新教师的课,指导课堂成功和不足之处;教研组集体备课,互相学习;新教师继续教育系列培训;学校校本培训;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示范校建设各类师资培训;公开课;教学开放;优秀课校级、区级、市级、国家级比赛;教学技能比赛;教师基本功大赛;课题研究;师生技能大赛等等。还有学校请来的专家到校培训、开讲座,兄弟学校之间经验交流,学校提供了教师们“拿来”的平台,制造了很多成长的机会。教师们自己也在“拿来”,有在潜心钻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的参加自学考试获得高学历和二学历,有的课外阅读大量教育类书籍,有的参加各种公益教育活动。一旦有了提升学习机会,教师们报名积极踊跃,学习如饥似渴。一句话总结:凡是自己没有又对自己有用的东西,统统“拿来”!
2.拿来需要挑选。“拿来主义”的方法是挑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对自己有益无害的,要“拿来”,而且使用,使它最大限度地为自己服务,如实用教育教学技术,可操作游戏活动,人际沟通技巧等;对自己有益处也有害处的,要一分为二,有选择地吸收有用的部分,摒弃有害的部分,比如互联网、手机运用等;那些于教师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东西,我们只能批判性地将它们作为反面教材,给学生或他人以警示作用。“拿来”是需要智慧的,这与我们国家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相吻合,有自己特色和主心骨,又吸收别人好的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来发展壮大自己。
【关键词】研究生;创造力;创新能力;研究现状
一、引言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是进入21世纪后各国发展面临的主要形势,因此加强创造力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发达国家的教育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重要目标,如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发表了哈佛“红皮书”——《自由社会中的一般教育》,提出了要注重学生创造力的训练。1919年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第一次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提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意义。20世纪80年代创造学传入大陆,国内学者开始重视创造力的研究,并提倡创造力教育。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此后,各高校广泛开展创造力教育,突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清华大学在讨论面向21世纪的教育思想观念时提出:“大学必须改变传统的只授受现成知识的教育模式,而要树立创造性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我们衡量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1]
研究生教育是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承担着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其创造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国家整体创造力的水平。因此,探讨研究生的创造力其重要性不言自明。纵观学界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分析研究生培养模式,其着眼点则在于创造力的培养。“创造力”(Creativity)一词也常被译为创新能力,目前国内关于创造力的研究中并没有区分创造力与创新能力的概念,因此在本文中笔者与以往研究一致,认为创造力等同于创新能力。以“研究生创造力/研究生创新能力”为主题的CNKI搜索结果表明,自1987年到2012年,有关研究生创造力的论文已达1192篇。这些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培养进行了探析,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目前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即以往研究成果采用了何种研究方法,包含了哪些研究内容,这些研究内容的贡献及局限有哪些,现有研究并未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鉴于CNKI的搜索结果,2003年是数量逐渐开始递增的时期(具体情况可见图1)。所以本文选取2003年作为论文内容分析的起点,通过对2003-2012年的内容分析,对目前研究生创造力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个系统全面的总结,进而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二、我国研究生创造力研究状况概述
目前,关于研究生创造力的研究成果,其内容主要涉及四大方面,下面我们分别述之。
1.研究生创造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研究生创造力是研究生在学习或参与科研活动过程中,创造性的认识、分析、提出和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能力是内在的、无形的,难以进行衡量和比较,但是能力评价可以通过一系列中介要素去衡量。评价指标体系是指由表征评价对象各方面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多个指标,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创造力评价体系是指与创造力有关方面或要素所组成的有机整体[2]。由于研究生的创造力是由结构复杂的多种因素构成的,为了客观评价研究生创造力的状况,需要建立层次清晰、覆盖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有利于发现高质量的创造性人才和营造积极合理的创新氛围,这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对研究生创造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尚很薄弱,无论从文章数量、理论建构还是研究方法上来讲都略显单薄。从文章数量上看,2003-2012年的核心期刊论文中关于创造力评价体系的文章只有4篇,优秀博硕士论文8篇。在这些已有研究成果中,关于研究生创造力评价体系的理论建构比较单薄,对研究生创造力的构成要素只是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确定,并没有实证研究。如杨蕙馨在《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培养机制变革对策》中通过国内学者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已有研究拟定了以创新基础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一级指标。马一博在《经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中根据头脑风暴法,邀请一些专家在一起进行讨论,最终提出相关意见得到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在研究方法上,运用比较单一,多是理论思辨研究,实证研究很少,如吕巍在《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中运用理论思辨的方法分析了研究生创造力涵盖的内容并有侧重点的构建了高校硕士研究生创造力评价指标体系。
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研究生创造力评价体系的研究不多,但是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标准是创造力教育的基础。评价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研究生创造力培养的方向,进而影响研究生创造力的现状。如田维波、张远英和张萍在论述学位评价的核心是评价创造力和总结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中国大学学位评价体系的现状,指出其不适应创造力评价的六个方面,即评价主体权力泛化、评价内容“重标轻本”、创新过程评价弱化、忽视创新环境因素、学位评价“功利化”、保障制度不够健全[3]。
2.研究生创造力现状的研究
从已有研究来看,我国研究者一致认为,研究生创造力水平整体偏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多数研究生缺少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②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数量少,缺少原创性创新;③创造性研究和科研实践活动参与度低。如吴宏翔、熊庆年和顾云深研究认为我国研究生创造力不足表现在:科研实践参与度低;国际学术核心数量较少;学术成果质量不高;原创性成果稀少[4]。袁本涛和延建林从2006年9月以来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教育质量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创造力尤其是原创能力较差,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差、参与创新研究机会少和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少[5]。通过以往研究可以看出缺乏原创性是目前我国研究生创造力面临的主要问题。
虽然创造力现状研究结论比较一致,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目前多数研究尚属理论思辨的结果,缺少实证分析,只有少数研究运用调查法对研究生创造力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如燕京晶通过调查,认为研究生是目前科技论文的生产主体,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同时创新精神和创造动力不足,参与创新活动的机会少,国际科技论文的质量与数量增长不匹配,学位论文的原创性缺乏[6]。综合以往研究分析发现,对研究生创造力现状的分析多是结合个体的实践经验,尚缺少一个信效度较高的测量工具更精确的测量目前研究生的创造力水平。
3.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影响研究生创造力的因素有很多,学界对此也有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如李志平和韩惠鹏的研究指出导师水平、学生素质及学术环境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其中导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重大,学生素质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科研能力、学位论文及学术论文撰写能力[7];朱红、李文利和左祖晶在《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中认为课程参与程度和方式、导师的学术指导和生活就业关怀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较大[8]。
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导师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导师的指导方式和指导内容、导师的自身素质与学术背景以及导师的支持与信任等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生创造力的水平,如刘云枫和姚振瑀选取我国北京高校214名研究生为调查对象,使用逐步多元回归法探讨了导师支持行为与研究生创造力的关系,以及研究生对导师的信任如何对其产生干扰效应。结果表明:导师支持行为对研究生创造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生对导师的信任对研究生创造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生对导师的信任在导师支持行为与研究生创造力的关系中具有部分正向调节作用[9]。
4. 研究生创造力培养的研究
研究生创造力培养是现有研究成果中最为丰富的一个内容。研究者们对此作出了多方面的论证,从宏观背景的阐述到具体的制度分析再到教学改革的实施都给出了充分的建议。如2004年钱存阳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与对策分析》中阐释了我们在研究生教育中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改革招生制度和培养方式、严格论文管理、积极营造有利于研究生成长的环境,以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0]。2007年李刚、洪艳、赵春晖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中提出应该积极营造有利于研究生成长的环境、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改革招生制度和培养方式、严格论文管理,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的条件[11]。
关于研究生创造力培养的研究不仅成果丰富而且也经历了步步深入的阶段。2003-2004年是学习阶段,主要是借鉴国外研究,学习新的思路,如王衡生在《论创新教育与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英国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中指出在创新教育方面,英国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如研究生创造力培养要重视研究方法论的教育,提高文献检索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12]。2005-2006年是探索阶段,主要是理论建构与分析,如邱志平和刘燕玲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中通过分析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特点,结合中国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传统教育模式与时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现状,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13]。2007年至今是发展阶段,主要研究是围绕着具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如王得忠和胡荣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因素分析》中分析了环境在研究生创造力培养中的作用,认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营造良好的学科环境、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14]。以往研究从借鉴国外研究到理论建构再到具体因素如何改革,创建了一个宏大的创造力培养研究,这对日后我国研究生创造力培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研究方向。
三、总结与展望
本文在2003-2012年核心期刊论文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对目前国内关于研究生创造力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分析。纵观所有研究内容发现,理论建构还很薄弱,研究内容丰富但是没有系统的理论作为指导,关于创造力的涵义以及研究生创造力构成要素的研究结论不一,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并且研究内容之间缺乏有机性,此外,以往研究多采用理论思辨的方法,只有少数的研究通过调查或者个案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因此造成了目前的研究过于理论化而缺少实用性。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今后应该进一步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加强创造力理论的建构。(2)加强创造力评价体系的研究。(3)研究方法的革新。目前的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多是理论思辨研究,今后应多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使研究更加具体,结论更有说服力。(4)加强研究内容之间的有机性,体现不同研究内容之间的内部联系性和整体性。
提升研究生的创造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研究生教育是增加国家人才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培养大批优秀的创造性人才是时代给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要在不断的研究调查和探索中提升研究生的创造力,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彦伯.知识经济与大学生培养[J].云南高教研究,2000,(01):68-70.
[2]朱振中,石志敏.新产品开发中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模糊综合评价[J].山东工程学院学报,2001,(03):70-74.
[3]田维波,张远英,张萍. 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位评价体系及其改进[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No.19906:46-50.
[4]吴宏翔,熊庆年 ,顾云深.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09:32-36.
[5]袁本涛,延建林.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的结果[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v.7;No.2602:12-20+188.
[6]燕京晶. 中国研究生创造力考察与培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
[7]李志平,韩惠鹏. 农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影响因素分析[J]. 高等农业教育,2007,No.19711:71-74.
[8]朱红,李文利,左祖晶.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 高等教育研究,2011,v.32;No.19202:74-82.
[9]刘云枫,姚振瑀. 导师支持行为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以信任为干扰变量[J]. 情报杂志,2010,(S1):6-9.
[10]钱存阳.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与对策分析[J]. 高教探索,2004,01:52-53+87.
[11]李刚,洪艳,赵春晖.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No.177S1:42-44.
[12]王衡生.论创新教育与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英国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J].高教探索,2003,(01):34-37.
[13] ]邱志平,刘燕玲.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78-80.
[14]王得忠,胡荣.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因素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06):22-26.
【论文摘要】:物理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实际、不同的实验条件,灵活而切合实际地选择不同的教法,积极探索和认真实践物理课堂教学的最优方法,深化物理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努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高中物理知识抽象,与其它学科相比是学生最不易“接近”和“驾驭”的。贫困地区的学生处在偏僻的农村,信息闭塞,经济落后,实验器材稀少,但高考对所有学生来说是同一把尺子,那么,农村教师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克服这些客观劣势,提升学生的竞争能力,就更加要注重教学的方法和改革,应该牢牢把握“求实、求活、求新”的教学原则,才能不断取得新的教学成果。
1 求实——扎实严谨,联系实际
中学物理是以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构成的系统性强的基础性学科。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系统的基础知识和严谨求实的思维品质,才能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善于思考,积极探索,发挥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当扎扎实实抓好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搞清物理要领的形过程,讲清物理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有时需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物理要领的理解。对物理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同时要讲清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及物理规律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必要时对与其相关的概念规律要加以比较区别,消除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模糊感。在课堂讲授中,教师的语言表达既要生动有趣,又要严谨求实,使学生既能感悟到物理科学的艺术美,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又能使学生领悟到物理学科的严密性,树立求实的科学观。在习题讲析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即启发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挖掘隐含条件、抽象物理情境、提出规律、列式求解、做出结论并加以讨论等。做到解题过程步骤完整,推理严密。物理课堂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这既是物理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现。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在人们的社会生活、生产及现代科学技术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我们的生活周围,物理现象随处可见。在各行各业生产实践中包含的物理知识、物理原则也极为丰富。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物理学更是一马当先。因此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问题的能力。此外,在习题的讲析中,选例除了要注重习题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习题的实用性,以及渗透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性。加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课堂演示实验能直观再显抽象的物理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做演示实验,除了课本上必做的演示实验外,教师应当善于观察,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物理原则,设计一些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求活——方法科学,灵活多变
在物理教学中,传授知识是前提,培养方法是关键,提高能力是目的。因为知识是方法的载体,方法则是能力的体现。显而易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思维能力显得非常重要。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建立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在中学物理课本中,用科学方法建立物理概念、探索物理规律的内容是很多的。例如实验观察法(牛顿第二规律、欧姆定律、法拉第定律、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的建立)、理想法(质点、理想气体、光滑表面、轻绳、轻杆等模型的建立)、数学法(动能定理、动量定律、理想气体方程的推导)、等效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热功当量、交流电有效值)、科学想象法(牛顿第一定律、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原子模型的建立)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自觉挖掘教材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其科学素质,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的方法论。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即说明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应根据课程结构设置、内容特点、课型特征以及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知识方法教育要灵活。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中学物理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却没有一种是普遍适用的,不同的教学方法所适用的情况和取得的效果是不同的,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以现代的教学思想为指导、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各种教学方法的特征,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
3 求新――转变观念,创新教育
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新事物不断涌现,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不断改变。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获取新的教学信息,吸取新营养,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面向未来,以人为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传统讲授式为开放讨论式,变重知识传授为重方法培养,变重理论计算为重实际应用。
创新教育。创新教育要落实在创新教学上,教师要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思维方法搞好特色教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例如投影、微机以及多媒体技术,使教学手段新颖、教学内容形象、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有利于求新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