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作品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通过有效的存储、再生性保护,实现书画艺术文献的合理利用。1.再生性保护基于古籍文献的重要性,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保护政策和措施,如从2002年起,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和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相继实行,这两项国家重要的文化工程将分别从“再生性”和“原生性”两方面对古籍进行保护。所谓“再生”,实际上是通过计算机和其他现代化技术,将古籍文献加以复制,从这个意义上讲,古籍文献是可以“再生”的。抗战书画艺术作品的再生性保护是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将纸张载体上的文献内容复制或记录到其他载体上,以达到长期保护和进一步开发利用历史文献的目的。再生性保护的最大特点是将原有文献资料上的内容转移到数字化的载体上,即使原件毁灭了,其记载的内容仍可通过其他载体形式保存下来。再生性保护的另一个特点是其载体的体积小,记录密度高,这样既节省大量的保存空间,又方便于查找、传递和使用。因此,笔者认为,“再生性保护”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一种保护方式。艺术作品的图片数据库可提供给社会公益,为艺术类的学习、创作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强调艺术作品文献资源的再生利用。要想很好地解决珍贵艺术作品“藏与用的矛盾”问题,“再生性保护”可以视为最优的解决方案。2.有效存储开发实用的基于web2.0的图片管理系统。系统按需求设置不同的用户权限,将分散的图像素材分门别类存储于数据库之中,并自动、高效、准确地管理庞大的图片资源,真正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3.合理利用中国重庆抗战书画艺术作品的数字化,建设成为图文并茂,易于查询的专题文献数据库,读者很方便地浏览、阅读、查询到抗战时期重庆书画艺术作品的信息,实现珍贵艺术作品图片资源的网络化共享,可方便、快捷的为用户提供服务,对现代艺术教育、艺术创作和研究都具积极的作用。
系统框架设计本项目系统框架设计将数据库分为三个子系统:数据管理系统、文献查询系统和文献处理系统,在各个子系统中管理员可以对相应内容进行管理。(1)数据管理系统数据管理包括对数据库内各个模块(中国重庆抗战书画图片新闻、相关研究论着及学术论文等)内容的添加、删除、修改。(2)文献查询用户可通过主题索引、分类索引、作者索引三种途径来查询所需要的图片。用户只需在相应的索引页面中输入图片的名字、图片的作者、图片的类别,系统即可从数据库中查找出与检索条件相符合的图片信息。(3)文献处理本数据库含有大量图片,将书画艺术作品原件通过数码相机、扫描仪等数码设备收集整理后上传至系统中。用户可以将检索到的图片进行放映、打印。系统管理员可对上传后的图片进行编辑、添加最新图片、完善图片信息、改变图片的大小等。本数据库建设中加入了部分有关对抗战时期重庆书画艺术研究的学术研究成果的记录,收录有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书画艺术年谱、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的美术家及其文选、学术论文供广大文艺工作者在研究学习中作为参考。管理员可上传或修改该课题最新学术论文及学术论着,保证数据库信息的不定期更新等操作。让读者在了解抗战书画艺术作品的同时也能从文献的角度了解现代的研究成果。功能模块设计数据库应用设有两个主要模块:数据库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1)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员通过登录至管理页面可以对数据库内公告、资料、图片进行相应的操作。(2)用户管理:包含管理员、游客、注册用户三类角色。通过用户管理模块可以进行注册、修改密码、修改用户资料、密码找回等操作。
管理员可以对注册用户进行筛查,必要时可以删除已注册用户。1.概述本库采用的MySQL技术构架搭建中国重庆抗战书画艺术作品专题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对文献进行合理的存储,更重要的是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以利于提供优质的资源共享服务。2.资源数字化:为保证图像高清晰度,图像以600dpi精度对图像进行数字化扫描加工。(1)数据库结构的设计与建库策略数据库结构的设计是把非结构化数据建立数据模型的过程,对数据库结构的设计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数据特点、数据量、查询对象、各字段及属性的设计。本系统在对其内容进行描述时依据教学信息资源的相关信息点,建库字段包括有:绘画、篆刻、题跋、书法等。在建库策略中引入了TRS的B+树索引和倒排索引,这两种类型的索引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从而使数据库较好地解决了键值的插入、溢出、删除、查询速度和空间使用率等问题。(2)数据库的创建第一步:通过MySQL工具的创建数据库向导输入数据库名、信息说明等信息。第二步:设置数据库的别名列表、使用语言、存放路径、存放位置、建库词典和索引标志等属性。第三步:设计数据库的字段结构及各字段的具体属性等。第四步:数据的筛选、格式规范化等。(3)数据的识别、标引、入库资源入库,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批量或单个将图片资源按分类存入数据库中,在录入时要对图片资源的所有属性进行预校验,确保图片资源库中的数据的精确性。针对采集来的相关资源,专业人员根据系统要求,先分别进行数据规范化和资源整合,再按照库结构与建库策略规定的格式分别直接导入至MySQL数据库。由于中国重庆抗战美术书画艺术作品数据库主要为图片数据库,因此设计师将数据源为数据库图像着录标引的内容包括:作品名称、作者、作品类别。(4)数据库更新、维护在中国重庆抗战书画艺术作品数据库建成后,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对数据库的日常维护、管理、系统安全性管理、图片资料的备份等工作也应给予充分的重视,须建立一个长期的机制,及时更新、维护数据库,使该数据库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国重庆抗战书画艺术作品文献资源进行有效的存储、再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建设成为图文并茂、易于查询的中国重庆抗战书画艺术作品专题数据库,为艺术教育、艺术创作提供网络文献信息服务,促进中国重庆抗战书画艺术作品文献的进一步交流和传播,实现艺术资源的网络化共享,为进一步研究中国抗战文化提供参考资料。然而,中国重庆抗战书画艺术作品数据库的建设只是实现抗战艺术文献网络共享的第一步,在今后仍需拓展文献服务的新思维,为艺术文献资源的传播和充分利用创造新途径、拓展新方式。
【摘要】本文主要从艺术学的角度来探讨摄影作品的构成,阐述了摄影艺术创作中的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关键词】摄影艺术学艺术作品构成
一、摄影作品的内容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特殊的意识形态。而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和物质媒介,将审美意象物态化的成果。艺术作品是“艺术”的现实存在,也是艺术家艺术创造的结果。它包含“内容”和“形式”两个主要的构成要素。而一件艺术作品的内容由题材和主题两个因素构成。
1.摄影作品的题材
题材,就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创作意图对社会生活进行取舍、提炼、创造而在艺术作品中所表达的部分。摄影题材来自于客观存在,这是摄影的纪实性所决定的。它决定了摄影作品的艺术形象以及摄影作品反映的内容必然是客观实体。
而对于摄影艺术,纪实性是摄影不可更改的本质,所以在创造过程中摄影主体性和纪实性的统一是必要的。也就是,摄影的艺术形象以及反映的内容与它的原型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同一性。因此摄影的题材与其创作的原型有着密切的关系。换言之摄影的题材与其被拍摄的主体关系密切。不同题材的摄影也会有不同的艺术创作过程,所以摄影的类型也与题材有关。摄影的题材、类型分为:新闻摄影、人文摄影、风光摄影、人像摄影、体育摄影、商业广告摄影等。
2.摄影作品的主题
艺术作品的主题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反映的认知与改造,是对题材的认识与评价。它主要是通过艺术形象表达出的思想、观念乃至情感。
前面提到过,由于摄影的纪实性导致其艺术创作中的艺术形象与客观原型的同一性。这种纪实性在摄影一书中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摄影随时都可以从中反映出来。当然,单纯记录现实的摄影不一定称之为“艺术”,他们只是实际存在的简单物化,并不具备艺术素质。而真正的摄影艺术作品在于摄影艺术家主体性的有效发挥,往往具有鲜明的主题或者充沛的情感。
可以看出摄影作品的主题是摄影家对摄影纪实性的充分利用,借现实主体来表达的思想、观念和情感。在主题塑造的过程中,摄影家不是被动的摄取眼前的现实,而是对现实深入观察体验和认识,并精心摘取具有典型性的画面、形态借以揭示出思想观念或宣泄某种情感。所以摄影是现实的艺术,他无法脱离客观对象去完成创作。
二、摄影作品的表现形式
1.摄影作品的表现形式
艺术作品的形式是指作品内容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段。摄影造型艺术同绘画相同之处,是将艺术形象诉之于视觉,在一个平面空间内展示出来。在摄影作品的表现形式中,摄影家也是通过构图的方式将其主题鲜明的表达出来。
构图是对摄影作品中内容的组织结构,其主要作用是更有效的突出艺术作品内容。摄影师利用美学规律主动的对客观现实进行截取,简洁且直观的表达艺术形象、表现作品内容是摄影作品构图的要务。
2.摄影作品的表现手段
摄影的艺术表达手段也可以称之为摄影的艺术语言,与摄影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自摄影术诞生那天起,摄影的局限性就对摄影作品的艺术语言表达就有着不同程度的限制。
摄影的发展与科学技术息息相关。科学技术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从而也导致了摄影技术的局限。摄影设备从巨型银版相机到小巧的数字相机的更迭历史,也是摄影技术从复杂且高端的工艺到便捷大众化的技术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摄影作品的表现手段也在不断的演变。从黑白到色彩,从胶片到数字,从模糊到清晰等等这些特点都如实的反映在摄影作品上面,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摄影艺术语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影技术的发达,致使摄影作品的艺术语言也趋于多样化。
三、摄影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1.内容决定形式
在摄影作品中内容决定形式的产生。摄影作品的产生首先是由摄影师雇主的某种需求或者是摄影艺术家受社会生活的事物的某种激发,而产生了创作欲望,确定作品内容,然后根据内容需要去寻找恰当的表现形式。
比如新闻摄影师是出于反映和报道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为根本出发点,其内容要求摄影作品确切、直观、形象的反映事件,所以其表现形式就要用最直观、形象、清晰明确的语言表达事件。再比如商业广告摄影,他的创作目的是推销商品,其内容需要突出产品的特点,强化产品的形象使之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那么这就要求这类摄影作品的艺术语言要具有很高的清晰度,并且能够突出和强化甚至夸张的表现商品的特点。
由此看来,一幅摄影作品的内容对其表现形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样,在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中形式常常也起到积极地、能动地作用。
2.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当形式与内容相适合时,就能深刻的、充分的表现作品内容;而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就会造成摄影艺术作品的平庸乃至失败。比方说我们要表现花的艳丽,就不能用黑白的表达语言。艺术作品的形式表现内容,有的形式把内容表现的充分、感人,有的则不然。往往也会出现同表现一内容的多幅作品有的极具冲击力、震人心魄,有的却表现平庸;也往往会产生同一内容甚至同一现实主题,由不同摄影家去表现其作品也各不同,原因就出在形式的差别。而这种差别是源自摄影师的自身修养不同、风格不同和对事物的观察、理解的角度不同。
[关键词]艺术院校 贫困生 心理资助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146-02
艺术类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艺术院校学生中贫困生占一定比例。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他们的心理与其他普通人文学科的大学生相比表现为更加敏感与偏激,因此做好对贫困生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艺术院校中贫困生工作现状分析
在发展初期的艺术院校来看,对于贫困生概念尚未形成,究其原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长期以来,艺术院校的考取需要长期家庭教育的培养,其间需要金钱、精力、时间的大量耗费,这对于经济条件欠缺的贫困生就形成了无形的经济壁垒,成为其进入艺术院校的重要阻隔。第二,贫困的概念是相对的,在之前家庭经济情况普遍偏低的大背景下,基本谈不上贫困生群体在艺术院校中的存在。
(一)艺术院校中贫困生出现的原因
高等艺术院校从原有的培养艺术中坚人才,正在向培养与时俱进的艺术人才进行转变,以更好地同社会经济需要相适应。且艺术院校在此方面所作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学费分担制的事实,不断扩大的办学规模,不断增设新兴专业,招生要求在综合素质考察上的权重增加等。这些工作的实施使得家庭经济的好坏已不再成为贫困生入学的坚实壁垒,为贫困生进入艺术院校最终扫除了障碍,艺术院校中的贫困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二)艺术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现实情况
当前,学校乃至国家对于贫困生群体的生活、学习问题十分重视,很多艺术院校也向社会做出承诺,不会因经济问题而让贫困生辍学,并通过多渠道的资金筹集,为贫困生顺利接受艺术教育提供了有力保证。着眼于宏观方面,“奖、贷、助”资助体系在许多院校已经得以落实,奖学金、特殊困难补助、勤工俭学、学杂费减免等众多元素均包含其中,这在物质与精神上给予了贫困生极大的支持与鼓励。但其在具体的实践当中,不足与缺陷也是存在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过窄的补助筹资渠道,只有筹集到有限的资金,难以确保对贫困生的整体覆盖,且在资助金额上也不多;其二,“奖优为主”是奖学金的基本原则,受众人数本来就有限,加之贫困生普遍来自于农村,偏低的艺术素质,使得只有很少的贫困生能获得奖学金;其三,勤工俭学岗位欠缺,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加之组织、调控、管理方面的不足,并未达到应有的扶贫效果;其四,贷学金制度在完善程度上仍需努力,金额小、还贷期限短、受益面小等问题,使得其在解决艺术院校贫困生的经济问题上捉襟见肘;其五,学生在还贷的按时性上缺乏应有的意识,且在保障制度上并不完善;其六,艺术院校在学费的减免上偏低的比例,及有限的资金来源,使得在大问题的解决上十分乏力。
二、对艺术院校贫困生的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从整体上来看,艺术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有着较好的家庭经济条件,在消费层次上,普通学生与贫困生有着明显的差距,这很容易给贫困生带来心理压力,具体来讲为抑郁、自卑等影响心理健康的不良心理。同时,相对于其他专业,艺术院校本身具备一定的专业性,通过参加培训班通过艺考是很多贫困生的入学途径,但当步入学校后,专业上素质、知识的差距便逐渐显现出来。且较大的学费负担也使得贫困生在专心学习与兼职赚钱之间难以平衡。独特个性在艺术院校中是被推崇和倡导的,这造成了贫困生极度敏感的自我认知,加之贫困所带来的人机交往障碍,给艺术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归结来讲,对艺术院校贫困生的工作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一)贫困生易产生抑郁、自卑的消极心理
“专业为主“是艺术院校考试的显著特点,在文化课要求上不高,相比于常规院校,在录取分数线偏低,这使得许多偏远落后地区的贫困生迈入了大学校园。就贫困生群体来看,虽然他们中很多并非艺术特长生,但为了艺考,在考前大多会参加专业集训,进而“跌跌撞撞”地迈入艺术院校的大门。但艺术修养和基本功方面的不足,使得贫困生在入学后,成绩、专业技能上普遍落后与城里学生,且差距明显。相对的,城里学生自小接受艺术培养,技能与技术上的基本功已经十分扎实,这一优势是贫困生所不具备的。这一现实对比下,一些贫困生就发现自己虽然已经很努力了,但是仍然同城里学生存在一定差距。在艺术院校中,特别是具有很强专业性的艺术院校中,从某种程度上专业成绩对大多数同学的心理有着很大的影响,这在贫困生的心理变化上表现得十分突出,他们较强的自卑心理也更容易形成。
(二)贫困生资助上存在不足
原本上,选择资助对象的问题并非十分突出,但在资源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将其用在最需要资助的学生群体身上就显得十分必要。艺术院校遍布全国各地的学生,区域经济发展、经济水平差异、地区差异等因素的存在,使得对于学生实际家庭经济情况的考察存在很大的难度。虽然当前,各个艺术院校已经参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落实了相应认定办法的制定,但在资助对象的选择上仍然缺乏一种相对完善的机制。在现实选择中,对于贫困的量化通常不存在下限,这种考察方式更像是对学生为获得资助而放弃道德准则的顾虑,学生彼此间相互猜忌、指责,恶性循环之下,资助贫困的本质意义基本丧失。随着国家对于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日益重视,医院院校在对贫困生的资助方式上也更为多样,从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进行转变,这无疑是进步的。但随着自主金额的日益增加,“等、靠、要”现象在一些贫困生当中越发突出起来,在政府的承诺“不让一个贫困生失学”面前,艺术院校的贫困生自主工作十分尴尬,资助的盲目性带了严重的负面效应,且负面效应甚至超过了不资助产生的影响。
三、做好艺术院校贫困生工作的对策
(一)专业老师在学习与生活上给予指导与关心
在上课的形式上,艺术院校相比于普通院校有着较大的特殊性,专业课老师是他们接触最多的人。专业课老师在举止、言谈上对于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且在贫困生眼里往往将专业课老师视作校园内的亲人。因此,专业老师除需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举止、言谈外,还要多多关心贫困生。这其中,不但包括在专业知识的细心辅导,还需要对贫困生强烈的上进心、求知欲进行保护,并正确引导他们的学习和思想,让贫困生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前进。此外,在生活中,一定的照顾与关心也是必不可少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加以落实。
(二)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彻底改革
贫困生资助工作是艺术院校对贫困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但就其当前的情况来看,缺陷十分明显,且一个显著因素就是在自主对象的选择上。为确保对贫困生的有效资助与全面覆盖,就需要彻底改革资助工作,来寻求不再依赖于选择资助对象的新的资助形式。
(三)做好贫困生的心理防护
在贫困生焦虑、自卑的心态表现出来时,一味地说教并非良策,而是要通过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来将攀比、浪费的风气加以纠正。艺术院校中,大多数学生有着较好的家庭经济条件,吃穿不愁,故开展艰苦奋斗的传统教育就是个不错的选择,从而使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精神在他们当中得到发扬,通过相关教育活动的开展,来向学生们传递各种优良传统思想,这样的环境下,对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如自信心的强化、自尊心的保护是十分有利的。
(四) 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首先,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尽早的干预与控制;其次,设置心理健康课程,通过学习,来让贫困生对自身的心理发展有所了解,依靠自己的知识积累,来进行心理保健;最后,设立心理咨询办公室,免费为学生解答各类困惑,从而使贫困生得到正确的心理引导,心理素质得到健康发展。
(五)引导贫困生科学地规划职业生涯
从入学之初,就应当能够职业生涯规划,通过相关数据调查与学生职业规划课程,来对艺术院校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建立起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贫困生方面,因其特殊性而在个性化辅导上更为迫切,可考虑依据个性差异,来使贫困生对自身在职业上的能力、倾向及兴趣有所了解,并给出相应建议,来便于贫困生对自身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对择业方向作出合理调整。艺术院校贫困生就业与否,不但与学生的前途命运有着密切联系,且对于院校的美誉度、公信力也有着重要影响。这就要求艺术院校应对贫困生就业的重要性给予充分的认识与足够的重视,群策群力,来对学生培养方面的新方法、新模式进行不断的探索。
[ 参 考 文 献 ]
[1] 李献中.试论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脱贫“[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1).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数字内容产业蓬勃发展,数字内容作品的形式和种类日益丰富。在网络环境下,数字作品的传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相较于传统的影视作品,数字作品对载体的依赖性逐渐减弱,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互联网利用数字作品满足其需求。一方面,用户的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另一方面,复制和传播的便捷导致了数字作品版权保护的复杂困境。显然,数字作品的网络传播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产品的弘扬,有利用用户的无障碍获取。然而,不加限制的传播,必然造成创作者著作权的随意践踏。于是,围绕数字作品著作权人、出版商、信息网络服务商和用户的博弈,成为政府、媒体、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
2 相关研究
博弈的目标是打造一种所谓的利益平衡,即按照著作权法所规定一方面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著作权另一方面也强调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传播。从某种意义上说,互联网时代数字作品的产生打破了著作权的平衡,原有依靠限制载体的保护办法在互联网时代下失去了作用,于是学界和业界展开了对数字作品合理使用的讨论。目前的研究看,主要存在三种研究取向:制度取向、技术取向、管理取向。
制度取向的研究试图通过案例研究、对比研究等方法探讨通过合理的制度规范版权使用行为,主要研究成果是对合理使用行为的研究。张绍武列举了合理使用行为,这些利用行为可以不经版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并根据《伯尔尼公约》提出了数字作品版权保护中合理使用的原则,从共有领域的数字作品和受版权保护的数字作品两个角度提出了合理使用的范围和权限。刘洋从案例研究出发,以法学的视角分析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提出了判定合理使用的界限,提出了相关对策。贾增岁,吴向军强调网络环境下的合理使用制度仍然是平衡版权人与公众使用作品权利的支点,并论证了版权集体管理制度在沟通版权人和使用人之间的桥梁作用。郭瑞华分析了数字作品版权利益冲突的主要表现,界定了合理使用的范围和边界,认为所谓合理使用主要包括网络上的浏览;制作多媒体课件;网络中类似公告栏的形式;数字图书馆及诸多类似网站。提出解决利益冲突要推行创作共有机制、引入电子商务模式以及建立操作性较强的版权授权方式,促进作品的完善和传播【5】。另外一种研究取向是从技术角度探讨解决版权纠纷的方法,主要的讨论均围绕数字水印技术的应用,代表性的研究者包括江雪梅、许文丽、张宪海等【6-8】。管理取向的研究试图通过最佳的管理设计,实现多方利益主体的共同收益,这种双赢或多赢的研究视角也是多方博弈的成果。奉小斌等认为网络版权保护旨在权衡网络版权利益相关方的公平利益,定价策略利用网络外部性原理和数字产品的特征进行合理定价。周丽霞等以数字图书馆为背景,着重分析数字图书馆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博弈规则以及博弈参与者,提出了基于谷歌数字图书馆计划的解决方案。孙瑞英分析了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与版权保护的矛盾与冲突,建立了信息资源共享与版权保护的模型,指出了信息资源共享与版权保护博弈双赢的可能性。
纵观相关研究现状,大部分研究者的成果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从某一利益方的角度提出策略方法。博弈研究大多从经济学视角,提出博弈模型,策略方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有待于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基于此,本研究从厘清数字作品博弈方的利益诉求出发,拟提出有针对性的数字作品博弈策略,为决策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
3 数字作品版权博弈方的利益分析
网络环境下,数字作品版权保护面临新的困境。新的载体形态,使得传统的版权保护办法丧失了有效性;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可操作性较差,版权人的维权极为艰难;复制技术的发展客观上催生了大规模的盗版行为,网络传播环境促使盗版的传播极为简单;网络盗版的成本低廉,正版价格昂贵,诱发了大量侵权行为。在复杂多元的环境下,要进行数字作品的版权保护,首先应该分析博弈各方的利益诉求。
3.1 著作权人的利益诉求
可以说传统版权法是以保护著作权人为核心的。在网络时代,著作权的关注核心发生了变化,版权法更多的关注数字作品的传播,通过法律规制以规范数字作品的传播行为。2012年,著作权法修改草案一经推出征集意见,即引起了音乐创作人的集体抗议,认为修改草案剥夺了音乐人合法的著作权。那么,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人的利益到底应该如何界定,著作权法对著作权人的权利做了明确说明。本研究选取在网络环境下较为敏感和容易侵犯的权利进行分析。
(1)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依靠网络传播的数字作品,在传输过程的篡改变得较为简单。
(2)发行权。即以出售或者赠与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
(3)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公开广播或者传播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实践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
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人主要关注作品被恶意复制和使用,无限传播,从而造成著作权人的利益损失,诸如此类的诉求也是数字作品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3.2 信息网络服务商的利益诉求
近年来,针对信息网络服务商的法律纠纷非常多。例如,百度文库侵权案、视频网站APP纠纷等。信息网络服务商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致力于资源共享的数据库建设侵犯了著作权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客观上又促进了公共利用数字作品的机会,有利于文化作品的大众传播。基于技术中立视角的信息网络服务商面对著作权人的讨伐,显示出非常强硬的立场,而著作权人的维权之路显得异常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网络环境下数字作品的合理使用问题重新成为讨论的热点问题。而在法律层面,针对这种复杂的纠纷,尚未出台具有较强适用性的司法解释。事实上,信息网络服务商在传播数字作品过程中取得了收益,著作权人并没有得到补偿,而补偿的机制也并未建立。多数的纠纷都要通过著作权人与信息网络服务商的线下和解,甚至需要行政命令去解决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法律纠纷。这些乱象在建设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网络服务商业呼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避免纠纷的产生。
3.3 公众用户的利益诉求
由于数字作品网络获取的便捷性和经济性,公众用户购买正版数字作品的诉求降到最低。公众用户希望得到免费、及时、便捷的服务。在移动互联环境下,这种需求愈加强烈。多数情况下,普通公众用户对数字作品的使用都是以学习和娱乐为目的的,这与恶意使用和传播、以营利为目的的行为是有严格区别的。在大众的诉求声中,信息网络服务商的传播行为更加趋于合理化,似乎有了更多与版权人抗衡的基础。公众用户的利益诉求是最不涉及经济利益分配的一方,但是又直接影响著作权人和信息网络服务商利益分配的重要因素。同时,满足公众用户的合理需求,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又是数字作品出版的重要宗旨。
因此,在数字作品版权保护的立法与实践过程中,对于博弈各方的利益诉求都应该充分考虑,利益平衡应该是相关法规制定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4 数字作品的版权保护策略
数字作品版权保护的核心是博弈各方的利益平衡,版权保护要充分考虑普通公众的利益诉求,保护合理使用,打击恶意违法行为。
4.1 构建数字作品版权保护的法律体系
我国目前关于版权保护的法律主要以著作权法为主体,然而在著作权法修改草案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却受到利益各方的广泛质疑,焦点之一是对著作权人的保护不够。另外一个争论的焦点在于,由于著作权法具有极大包容性,传统媒介和数字媒体的作品均在著作权法规范之列,在纠纷处理过程中其操作性受到质疑。尽管我国在2006年出台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但基于数字作品版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仍未建立。从本质上说,我国还没有出台一部专门适用于数字作品版权保护的专门法规。立法部门要根据立法程序,尽快制定出台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数字作品版权保护规章制度。对相关司法实践给予有力的法律支撑,尽快构建和完善数字作品版权保护法律体系,使我国的数字作品的出版发行、传播和合理利用在法律的框架上健康快速发展,减少法律纠纷的产生。
4.2 积极探索管理制度的创新
(1)坚持合理使用制度。为了维护正当的数字作品利用,必须坚持合理使用制度。合理使用是著作权法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是指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以一定方式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的同意,也不向其支付报酬。合理使用制度是在版权博弈过程中充分重视公众利益最直接的体现。在网络环境下,要注意区分网络利用行为中合理使用的边界,适当扩大合理使用的范围,以最充分的反映公众的利益诉求。
(2)探索版权集体管理制度。版权集体管理制度是指版权人与版权有关权利人通过授权版权集体管理组织行使版权或者与版权有关的权利。使用人被授权以后,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为版权人主张权利。欧美等国家普遍建立版权集体管理机构,我国此类机构还不是很普遍。建立版权集体管理制度是维护著作权的有效措施,是网络环境下沟通著作权人和利用者的有效桥梁,也是与国际著作权保护接轨,开展著作权国际交流的重要举措。
(3)推行创作共用机制。创作共用协议旨在推动全球数字作品自由共享和重用。创作共用是网络上的数字作品的许可授权机制。它致力于让任何创造性作品都有机会被更多人分享和再创造,共同促进人类知识作品的价值最大化。通过创作共用机制,有利于促进作品的传播与完善。
4.3 打击盗版侵权和恶意传播行为
盗版侵权及恶意传播行为,是影响数字作品生态环境的最直接因素。一方面由于众多著作权人不维权,另一方面对此类行为打击不力,诱发了盗版侵权和恶意传播行为的大量增长。这类行为以损害著作权人利益为基础,非法牟利,严重破坏了良好的市场秩序,应该着力打击。
4.4 探索基于数字图书馆的非营利模式
既然博弈的焦点在于利益分配问题,探索一条公益路线,未尝不是一条值得尝试的路径。目前全球可借鉴的案例很多,例如谷歌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性质是公益性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这从理论上保障了数字作品在传播过程和使用过程中的非营利性,这也是合理使用制度所倡导的精髓。谷歌数字图书馆模式的优势在于提供一个对数字书籍进行全文检索的平台,并且保证不会向用户收取任何费用,同时通过推动书籍的线下销售使作者和出版商受益。这种众赢的模式真正实现了各方的利益平衡。
Abstrac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onsidering knowledge spillover and absorbing 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on the basis of DJ model of one-dimensional game playing, the article sets up two stages and two dimensional game playing models of R&D cooperation and non-cooperative of two products in high technology cluster enterprises, analyzes the influence effects of knowledge spillover and absorbing ability on R&D investment, profits and output level in each case.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full cooperation can make the enterprise gain maximum profits compared with semi-cooperation and perfect competition from the view of research input level and balanced production, which just proves that the cluster enterprises must prosess synergy and innovation to achieve profit maximization. Further, it verifies the correctness of the conclusion by mean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关键词: 知识溢出;吸收能力;多维博弈;R&D
Key words: knowledge spillover;absorbing ability;Multi-dimensional game playing;R&D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001-03
0 引言
在高技术产业集群竞争中,创新能力是其优势的重要来源和发展动力。怎样获得同行的知识溢出对高技术企业的集聚成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知识溢出有利于增加集群的知识积累、新知识创造,为产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压力,高新技术企业开始在研发合作上谋求合作。这种合作让企业间的研发人员进行充分的交流,不仅实现了技术知识之间的学习交换,也在交流中产生新的创新火花,因此,当今的高技术企业都开始谋求与外部组织特别是竞争对手进行合作研发,交换各种信息、知识和相关资源,从而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获得企业的持续发展。
D Aspremont & J Acquemin的DJ模型是基于知识溢出的分析企业战略行为的经典模型。研究表明:当知识溢出较高时,企业彼此间有强烈的合作动机;并且,相对于竞争状态,参与合作的企业更愿意增加R&D投资[1]。在DJ模型为基础上,惠静薇、汪应洛研究了知识共享和知识溢出条件下的企业研发合作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知识共享作用的情况下,无论知识溢出多少,R&D合作都可能比R&D竞争获得更高的研发投资、产业总产量和社会总福利[2]。Amir、Evstigneev、Wooders研究了一个带知识溢出的两阶段双寡头R&D投入与产量竞争的博弈模型,在适当的条件下得到了最小知识溢出的条件[3]。覃忠、向训勇、陈婷则考虑了吸收能力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建立了一个集群企业技术创新的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具体分析了集群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和吸收能力对集群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集群企业的研发水平不仅是其吸收能力的增函数,而且是其溢出效应的增函数[4]。
因此,企业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呈现出集群化趋势(同时生产相关技术类型多种产品),并且越来越注重消化和吸收相关企业的技术溢出的基础上进行协同创新,而传统理论模型总是研究单一产品的因此无法精确分析集群企业的协同创新过程的情况。而多维博弈模型正好是一个适当的研究分析工具。刘军借助于多维博弈模型研究了企业研究投资与市场竞争的关联性问题,取得了比较接近实际情况的分析结果。但他没有就集群企业间直接生产两种以上产品且呈现多种竞争情形的R&D投入与产量情况进行研究[5]。因此,本文在文[5]基础上,充分考虑知识溢出和吸收能力的影响来研究集群企业的协同创新过程的R&D水平、产量和利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两集团企业两种产品情形下的二维博弈模型,探讨每种情况下两类知识溢出、吸收能力对R&D投入、利润和产出水平的影响作用。
1 模型构建
假设在某区域市场上仅存在两个寡头企业生产两种产品,每种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均不同,两寡头企业所生产的这两种产品全部在该区域销售,并且垄断了该区域市场。两寡头企业都从事两种产品的R&D活动以及产品生产销售活动。两个企业的决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企业根据自身知识溢出水平和吸收能力,各自做出研发合作与否的决策;第二阶段,在知识溢出和吸收能力的基础上,企业选择R&D投入水平;第三阶段,企业选择各自的产量进行产品市场的竞争。
为方便模型描述以及让本文结果可以与现有文献结果进行比较,本文的模型变量以及参数假设均采用文献[5]的假设(具体可参见文献[5]),则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Ui=C■■q■-q■A■q■-q■A■q■+q■Bx■+q■D■x■-■mx■Ix■
其中,q■=q■q■,q■=q■q■,x■=x■x■,x■=x■x■,
C■=a■-c■a■-c■,C■=a■-c■a■-c■,A■=1 r■r■ 1,A■=1 r2r■ 1,
B=1 θ1θ2 1,D1=kg11 θ1θ2 1,D2=kg21 θ1θ2 1,I=1 00 1。
企业最终的策略取决于第1、第2两个阶段。根据这两个阶段合作与否,将该博弈问题分成以下三种情况:①完全不合作,两个企业在产量和R&D上均不合作,每个企业选择自己的产量和R&D水平以最大化自己的利润。②半合作,两个企业在R&D投入阶段合作,企业相互协调各自的R&D投入决策以达到最大共同的知识溢出和吸收,而在第一阶段即R&D产出阶段不合作,自行决定两种产品的产量,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③完全合作,即企业在各阶段均选择合作,相互协调决策各自的R&D投入和产量,以实现共同利润最大化。
下面分别研究这三种情况下知识溢出和吸收能力对R&D投入、利润和产出水平的影响。
2 多维博弈模型求解
2.1 完全不合作情形 由动态博弈的逆向归纳法原理,我们先从最后阶段即第二阶段开始分析,依次类推回第一阶段即可得到问题的解。
2.1.1 第二阶段:两企业在两产品市场上自由竞争,各自决定自己的产量q(1)和q(2),以使利润最大化。即该阶段的问题转化为:■U■(q■,q■,x■,x■)
由问题的一阶最优条件■=0、■=0,可以得到:
q■=E■+E■x■+E■x■ (1)q■=F■+F■x■+F■x■ (2)
其中
E0=(2A1+A2)-1[C1+A1A■■(C1-C2)],E1=(2A1+A2)-1[B+A1A■■(B-D2)],E2=(2A1+A2)-1[D1-A1A■■(B-D1)],F0=(2A1+A2)-1[C2-A1A■■(C1-C2)],F1=(2A1+A2)-1[D2-A1A■■(B-D2)],F2=(2A1+A2)-1[B+A1A■■(B-D1)]。
将式(1)和式(2)代入利润函数中,得到:
U1=U1(x(1),x(2))■U1(q(1)(x(1),x(2)),q(2)(x(1),x(2)),x(1),x(2))
U2=U2(x(1),x(2))■U2(q(1)(x(1),x(2)),q(2)(x(1),x(2)),x(1),x(2))
2.1.2 第一阶段:两企业各自选择对两种产品的R&D投入水平以使自身的利润U1(x(1),x(2))和U2(x(1),x(2))最大化,即此阶段的问题转化为:■U■(x■,x■)
将式(1)和式(2)代入问题的一阶最优化条件■=0、■=0,整理得到:H11x(1)+H12x(2)=H10H21x(1)+H22x(2)=H20
其中
H11=G1E1+E■■A1F1+(mI-E■■B),H12=G1E2+E■■A1F2-E■■D1,H10=E■■C1-G1E0-E■■A1F0,H21=G2F1+F■■A1E1-F■■D2,H22=F■■A1E2+G2F2+(mI-F■■B),H20=F■■C2-F■■A1E0-G2F0,G1=E■■(A1+A2)+F■■A2-BT,G2=F■■(A1+A2)+E■■A2-BT。
联立方程求解得到两寡头企业对两种产品的R&D投入水平的Nash均衡为:
x■=(H■-H■H■■H■)■(H■-H■H■■H■) (3)x■=(H■-H■H■■H■)■(H■-H■H■■H■) (4)
另外,通过求U1(x(1),x(2))对x(1)和U2(x(1),x(2))对x(2)的二阶偏导数并分析得到式(3)和式(4)成为Nash均衡为条件为:
E■■G■■+F■■A■E■+(mI-E■■B)>0F■■G■■+E■■A■F■+(mI-E■■B)>0
2.2 半合作情形 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企业在R&D阶段合作而在产品市场上竞争。
第二阶段:生产市场上竞争
与完全不合作情形相同,两企业在此阶段选择各自两种产品组合产量q(i)、以使自身利润最大化。企业的均衡产量为:
q■=E■+E■x■+E■x■ (5)q■=F■+F■x■+F■x■ (6)
二阶条件要求:A1+A2>0
第一阶段:R&D投入的合作
两企业在此阶段对两产品的R&D投入合作,寻求共同利润最大化,即:
■U(x(1),x(2))=U1(x(1),x(2))+U2(x(1),x(2))
将q(1)=E0+E1x(2)+E2x(2),q(2)=F0+F1x(1)+F2x(2)代入问题的一阶最优条件■=0、■=0,整理得到两寡头企业对两种产品的R&D投入水平的Nash均衡为:
x■=(K■-K■K■■K■)■(K■-K■K■■K■) (7)x■=(K■-K■K■■K■)■(K■-K■K■■K■) (8)
其中
K11=G3E1+G4F1+(mI-E■■B-F■■D2),K12=G3E2+G4F2-(E■■D1+F■■B),K10=E■■C1+F■■C2-G3E0-G4F0,K21=G5E1+G6F1-(E■■B+E■■D2),K22=G5E2+G6F2+(mI-E■■D1-F■■B),K20=E■■C1+F■■C2-G5E0+G6F0,G3=(E1+F1)T(A1+A2)-BT,G4=(E1+F1)T(A1+A2)-D■■,G5=(E2+F2)T(A1+A2)-D■■,G6=(E2+F2)T(A1+A2)-BT。
2.3 完全合作情形 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企业在R&D阶段和产量阶段均保持合作。
第二阶段:产量合作
两个企业共同选择对两种产品的产量组合和以最大化两个企业的共同利润,即问题为:
■U(q(1),q(2))=U1(q(1),q(2))+U2(q(1),q(2))
考虑到两个企业地位的对称性,在合作情形可以不妨令C1=C2=C,D1=D2=D,则x(1)=x(2)=■,此时由一阶最优性条件■=0、■=0得到:(A1+A2)q=C+(B+D)■。
从而
q#=(A1+A2)-1C+■(A1+A2)-1(B+D)x,q(1)=q(2)=■q# (9)
将此结果代入共同利润函数,可得到共同利润函数为:U=CTq-qTA1q+■qTBx+■qTDx-■mxTIx。
由■=0得到:x#=MC (10)
其中M=[mI-■(B+D)T(A1+A2)-1(B+D)]-1(B+D)T(A1+A2)-1。考虑到二阶必要条件:■=■(B+D)T(A1+A2)-1(B+D)-■mI
即若2mI-(B+D)T(A1+A2)-1(B+D)>0,则此时x#=MC使共同利润U#取得极大值,即
U#=U│■=C■[N-NTA1N+■NT(B+D)M-■mMTM]C(11)
其中N=(A1+A2)-1[I+■(B+D)M]。
故对称合作情形每个企业的均衡利润为:
U■■=■U■=■C■[N-N■A■N+■N■(B+D)M-■mM■M]C
此时每个企业的均衡产量、均衡R&D投入水平分别为:q■=■NC,x■=■MC(12)
3 多维博弈模型解的数值仿真分析
假设a1=a2=10,m=10,c11=c12=c21=c22=0.2,kg1=kg2=0.5,θ1=θ2=θ∈[0,1]。我们就r1=r2=r分别取0.3、0.6、0.9时进行仿真计算,但限于篇幅,下文中仅给出r=0.3时的仿真结果。
3.1 完全不合作情形的仿真结果 当r1=r2=r取0.3时,带入式(1)-(4),可得完全不合作情形下两种产品相互替代系数r和有效研发贡献水平的范围经济系数θ对均衡解的影响,分析结果见图1。
3.2 半合作情形下的仿真结果 当r1=r2=r取0.3时,带入式(5)-(8),可得完全不合作情形下相关系数r和范围经济系数θ对均衡解的影响,分析结果见图2。
3.3 完全合作情形下的仿真结果 当r1=r2=r取0.3时,带入式(9)-(12),可得完全不合作情形下相关系数r和范围经济系数θ对均衡解的影响,分析结果见图3。
3.4 仿真结果分析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①产品替代系数r分别与均衡产量q、均衡研发投资水平x及均衡利润正相关;②有效研发贡献水平的范围经济系数θ分别与均衡产量q、均衡研发投资水平x及均衡利润正相关;③在θ固定时,产品替代系数r越大,均衡产量和均衡利润就越小,这说明缩小产品的替代性可以提高企业的利润。亦即扩大产品的差异性,是有利于竞争企业的创新和利润的提高;④对比三种情形的结果可以看出:仅从企业研发投入水平x、均衡产量q来看,完全竞争情形下最大,其次是半合作情形,再次是完全合作情形;但从企业均衡利润看,大小顺序正好相反,即:完全合作情形最大,其次是半合作情形,再次是完全竞争情形。这也验证了集群企业必须进行协同创新才能达到利润最大化。
4 结论与建议
基于本文的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对企业管理者有启发的建议如下:①企业在合作研发的过程中,应不断增强自身的知识吸收能力以提高其二维Nash均衡产量、均衡投资水平及均衡利润,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②企业在竞争过程中,本应着力于增加竞争企业同类产品的相互替代性,但由于一方产品对另一方产品的替代性增强会导致双方的均衡价格、均衡研发投资水平和均衡利润都上升;因此竞争企业自身应通过实行产品的差异化来降低竞争企业同类产品的替代性,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来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d'Aspremont, C., Jacquemin, A. 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R&D in duopoly with spillovers[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8,78(5):1133-1137.
[2]惠静薇,汪应洛.基于吸收能力的企业合作研发的动态模型[J].运筹与管理,2006,15(5):12-16.
[3]Amir, R., Evstigneev, I., Wooders, J. Noncooperative versus cooperative R&D with endogenous spillover rates[J].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2003,42(2):18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