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农业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创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资金投入、土地流转、配套服务等方面,给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多的实惠和便利,增强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力争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幅达到10%。二是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农商协会的组织作用,鼓励跨领域深入合作和同行业联合发展,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今年力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数量达到88万户。三是加强业务培训。探索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针对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实际需求,组织开展层次高、知识新、效果好的专题培训,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今年力争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5万人次以上。
2.创新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一是培育服务主体。构建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促进公益性机构和经营性组织相互补充、协同发展。二是创新服务机制。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创新财政购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项目化运行机制,积极探索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三是拓展服务内容。坚持专业化、全程化、一站式的目标,创新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农业信息、农资供应、粮食仓储、农机作业等生产经营服务内容。
3.创新财政金融支农机制
一是创新财政支持机制。财政资金重点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代农业园区、高效农业产业、农产品保供等重点领域倾斜。逐步优化财政支持方式,由项目补助向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贴息贷款等多种方式转变。二是创新金融支农方式。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农业机械、农业设施等各类权利和资产的抵押质押模式。优化无锡现代农业发展基金运作,重点支持一批成长性好、市场竞争力强、品牌影响大的现代农业项目。三是创新农业保险机制。推动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完善积极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改进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保险覆盖面。
二、坚持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保障,推动农业法治建设开创新局面
1.牢固树立法治意识
一是增强法律至上意识。保持对宪法和法律的敬畏之心,绷紧法律红线不能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这根弦。二是增强权力法定意识。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遵循法律授权、法律规则和法律程序。三是增强权责一致意识。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作为,坚决克服懒政行为,坚决惩处失职渎职行为。
2.全面构建农业执法体系
一是理顺工作职能。理顺综合执法机构和行业机构的关系,做到权责明确、权威高效。行业机构负责产业指导、行政审批、检验检测等事前事中管理职能,综合执法机构负责监督检查、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等事后监管职能。二是增强执法能力。推进农业执法重心和执法力量下移,加大执法投入,强化执法培训,严格执法程序,统一执法证件,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三是开展专项行动。积极组织开展各项农业专项整治行动,严格查处假冒伪劣农资和不合格不安全农产品,严厉打击破坏农业资源环境等违法行为,切实保障农户利益。
3.认真开展农业法治宣传教育
一方面,要加强对农业干部队伍的普法教育。将宪法法律、法治意识、法治思维、依法行政等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相关学习讲座,增强农业干部队伍的行政执法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民普法教育力度。采取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广泛宣传与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农民群众采用合法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三、坚持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推动农林系统作风纪律建设得到新加强
1.全面落实从严治党工作责任
一是要深化认识。要树立正确政绩观,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形成党组书记亲自抓、支部书记带头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机关党建工作新格局。二是要精心谋划。坚持党建工作和“三农”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把党建工作抓细抓实,成为深化农业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保障。三是要狠抓落实。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管党治党规律,按照树立科学理念、遵循客观规律、积极改革创新、注重实际成效的思路,创新工作方式、严格监督考核,全面落实从严治党各项要求,提高党建工作水平。
2.严格强化干部教育管理
现代农业具有科学化、机械化、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和高劳动生产率等特征
人类农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一般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三个阶段。原始农业是人类农业的初期阶段,主要存在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主要特征是人类使用石器、棍棒等简单工具,有目的地种植和养殖以获得食物。原始农业的贡献是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但是,原始农业的技术和产量十分落后,刀耕火种,靠天吃饭。
传统农业是人类农业发展的一个很长的阶段,大约始于石器时代末期和铁器时代初期,迄今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总体上仍然处于传统农业阶段。传统农业最基本的特征是技术停滞,农民以世代相传的直接经验为技术基础。由于技术停滞,传统农业的资源配置已经达到了极限,但是生产率很低,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均衡。传统农业是“有效而贫穷的”。
现代农业是在采用大机器生产的现代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发达国家大体上是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现代农业的。现代农业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第一,科学化,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组织管理依靠深入揭示客观规律的自然科学和经济管理科学。第二,机械化,现代农业实现了全盘机械化,并向自动化迈进。第三,市场化,现代农业是市场经济,农产品市场和农业生产要素市场空前发达。第四,专业化,现代农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深化,农业生产形成了地区分工、生产环节分工和生产工序分工。第五,社会化,现代农业的产业链条延伸,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量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活动由各种专业化服务组织来完成,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第六,高劳动生产率,在现代农业阶段,城市化和工业化提供了大量农外就业机会,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大大下降,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第七,环境优良化,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农民的生活方式根本改变,城乡差别明显缩小或消逝。
建设现代农业就是推进农业现代化
建设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是什么关系?所谓农业现代化,就是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具体说,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和科技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为既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的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过程。所谓“化”就是过程。建设现代农业,就是运作和推进这个过程。具体说,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农民发展农业。可见,本质上,农业现代化与建设现代农业是一致的,建设现代农业就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农业现代化是目标,建设现代农业旨在实现这个目标。农业现代化应当怎样标识?由于没有一套国际和国内公认的农业现代化标准,我国各地都在探索建立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力图既符合国际一般规范,又能反映本国和本地区的特色。例如1999年广东省制定了《201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于指导广东全省建设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规定的那些方面或内容,就是农业现代化的具体目标。如果把达到农业现代化目标理解为终极任务,那么实现目标过程中的工作重点,构成建设现代农业的当前任务。这是建设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的区别。根据2006年中央1号文件,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建设现代农业是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2006年中央1号文件描绘了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其中,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如何理解?
首先,建设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蓝图中,生产发展是首位和基础。没有生产发展,就没有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
[关键词]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农业保护制度
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构建技术推广体系
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是支撑。当前,世界上许多农业发达的国家都较为重视农技的创新研究工作,其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一般都达到70%以上。就我国而言,随着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的贯彻与实施,促进了农业科技投入的提高,科技推广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具体提出了“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注重发挥农业科技示范点的建设与引导作用;三是注重加强农产品质量跟踪管理制度。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坚持把农业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大力推广塑盘旱育抛秧、秸秆全量还田、精确定量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大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计划,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引导鼓励“田间学堂”教学形式,全面提升现代农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持续提高盐城农业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2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生产生活条件
实践表明,设施薄弱的农业基础,由于抗灾能力极低,严重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针对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现状,应从五方面加强建设:在农田水利方面,要加大对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力度,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巩固建设抗旱水源、排灌系统等水利等工程;在土地综合开发方面,积极探索保障用地需求的新思路,实施大规模土地整治行动,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实现土地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发展;在农业生态方面,要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可通过动员全社会力量的方式,全面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防污治污等工作,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此外,还应加强农村道路和“菜篮子”工程建设。近年来,盐城市积极实施开放型农业3a行动计划,集中精力抓好“三建设一突破”。加强载体建设,推进农业利用外资,重点建设好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台湾农民创业园等一批载体;加强企业建设,鼓励引导企业申报农产品出口自营资质;加强渠道建设,利用广交会、农洽会等重大平台,积极发展农业跨境电子商务。2016年,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突破2亿美元,农业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以上。
3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产品市场日益旺盛和多样化的需求。这其中发展特色农业是发挥资源优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盐城市大力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加快实施“接二连三”工程,让农业走上了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2016年,全市联耕联种服务推广面积达到33.33万hm2,培育区域公共品牌10个以上,种植业“三品”比重达到40%。
3.1调优种养结构
耕地是农业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希望所在。可在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产能的前提下,做足农田文章,真正让农业发展的“大潜力”变为现实转型的“强优势”。各地要牢固树立大食物、大农业观念,从实际出发,按照“调粮压棉减油扩特经”的思路,打通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的通道,形成粮饲兼顾、农牧结合的新型农业结构。在种植业方面,可重点推广高效新品种;在养殖业方面,可重点推广快速高效饲养;在加工服务方面,可重点推广农副产品深加工[1]。
3.2调好农田结构
要大力推广联耕联种、联管联营,促进碎片农业向大田农业转变,实现土地收益和农民收入“双提高”,可在稳步发展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的基础上,适度规模经营。可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以及家庭农场(含专业大户)经营面积占农户承包耕地面积的比重。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搞好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和资金整合,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实现高产农田标准化。
4加快农村工作改革,完善农业保护制度
实践表明,实现农业农村发展、破解“三农”难题,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深化改革。应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按照“确权、赋能、搞活”的思路,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的创造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试点先行,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创新,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2]。
4.1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激发农村集体经济活力,保护农民利益的关键之举。一是要认真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强化村集体经济组织主体地位,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登记;二是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将资产折股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实现由“人人共有”向“按份共有”转变,促进村强带民富;三是要加快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年内实现县级产权交易市场全覆盖;四是要积极开展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权、收益权试点,有条件地开展有偿退出权、继承权试点,稳步开展抵押权、担保权试点。
4.2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各项改革的龙头。盐城市在坚守土地公有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一是扎实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通过“确实权、颁铁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且有保障的土地权益。2016年将总体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二是积极开展农村宅基地、房屋统一调查、登记发证工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三是引导和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加快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流转和收益分配制度,稳步推进流转试点。
总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小康社会建设中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彭亚玲 单位:盐城市亭湖区黄尖镇文化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高职院校;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3-125-02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发展现代农业,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随着我国农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作为培养农业高技能人才的农业高职院校应该承担起农业人才培养的重任,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方式,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源源不断地输入人才血液。其中,专业建设是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环节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农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以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在现代农业发展视角下农业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为 “三农”发展做出有益探索。
1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状况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百余年办学历史的农业高职院校,办学期间,学院始终坚持“农”的特色,围绕农业专业建设做文章,形成了鲜明的农业职业教育特色。尤其是近年来,学院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向“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全程联动”转型升级,初步形成了“种、养、加、机、贸”的农业专业体系。根据湖南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从以生产为主向生产与加工、流通、服务各环节的全程联动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的发展战略,主动停办金融保险、物业管理、国土、应用电子技术、工业设计等与农业产业无关或不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10个,新增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宠物养护与训导、物流管理等适应产业调整与升级的专业8个,形成了对接现代农业的“种、养、加、机、贸”五大专业体系,覆盖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市场,重点对接特色农产品加工,农资及农产品流通和农业生产技术服务等高端领域。
1.1 组建专兼结合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学院始终致力于构建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目前学院有4个大师工作室,建立了442名的兼职教师库,形成了专兼结合的师资结构。针对专职教师,学院每年安排下到农业生产企业和农业生产第一线锻炼,并实行督导考核,让教师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依托湖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实行教师与企业工作人员轮流换岗机制,增强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学院每年固定从农业生产第一线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充实到教师队伍,建成兼职教师库。
1.2 构建顺应现代农业生产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农业是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现代农业生产的特点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农业物质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农民素质的现代化等。学院紧紧围绕现代农业生产特点,制定农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毕业后就可以直接投入到现代农业生产中。学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在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比如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的“三园交替、季节轮换”、畜牧兽医专业的“三边联动”等,这些人才培养模式都很好地适应了农业生产周期性变化规律,充分体现专业建设中“农”的特点。
1.3 建立了强化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践理念、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明确规定各专业实践教学课时比重不能低于50%,要充分保证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学院经常组织教师和学生的技能竞赛,对于优胜者给予一定的奖励,以促进全院师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由于学院对实践教学能力的重视,近年来学生在参加国家级与省级的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多次获得种子质量检测、农机维修、动物外科手术、蔬菜有机磷检测、植物组织培养等项目的大奖。
1.4 提出了以产业带动专业发展的特有模式 学院牵头组建了湖南现代农业和中国现代农业装备2个职教集团,湖南畜牧产业和农业休闲2个校企联盟。加强产教融合,以“两集团、两联盟”为平台,以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为核心,深化校企合作,有力的推动了学院农业特色专业群的迅速发展。近几年来,学院先后与隆平高科共建了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与湖南农讯村村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湖南村村通”农产品交易平台,与中联重机规划建设现代农业装备南方水田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等。在此基础上,学院不断强化专业建设要紧跟产业发展步伐,随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围着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而“转”,适应市场的需求而“变”,建立了以产业带动专业发展的模式。
2 农业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思路
专业是高职院校与社会联系的纽带,是适应市场的关键,更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当前,农业高职院校“离农”现象比较严重,非农专业强于涉农专业普遍存在,这对我国农业人才培养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加强农业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突出农业类专业特色,对于保证农业人才培养质量,确保我国顺利发展现代化农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加大对农业类专业扶持力度 由于农业是艰苦行业,从事农业要“看天吃饭”,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从事农业。学生填报志愿时都避开农业专业,选择一些财经、制造等热门专业,造成了农业类专业招生难的问题,也加重了农业高职院校的“离农”现象。因此,国家应在政策层面上给予农业类专业大力扶持,以大幅度降低或免收学费的形式,吸引部分学生和农民到学校系统地学习农业技术,按学生数量给予学校经费补贴,鼓励高职院校加强农业类专业建设。同时,农业高职院校也要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办学定位,重点支持农业类专业的建设,在人员、资金等方面向农业类专业适当倾斜。农业高职院校要避免发展为“高大全”的综合性职业院校,要向“小而精”的方向发展,把农业类专业做精做强。
2.2 建立适应产业优化升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新情况、新事物,农业产业会出现结构性升级,对农业人才也会提出新的要求。所以,农业高职院校要建立适应产业优化升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贴近市场需求。农业高职院校要联合企业成立专门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第一手资料,深入分析对农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规划学校的专业发展,使得开立的专业始终都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2.3 改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建设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一定相同。农业高职院校要不断探索适应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追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农业高职院校应结合校企合作,协同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推出的畜牧兽医专业“三边联动、工学交替”、兽医专业和宠物护理与美容专业“现代学徒制”、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三园交替、季节轮换”、园艺技术专业“专业+公司+师生员工”、食品检测技术专业“朝修夕练,三训定点”等人才培养模式。
2.4 加强农业专业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人才质量高不高,要看师资力量强不强。因此,农业高职院校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从理论角度来讲,农业专业教师要具有深厚的农业理论基础,了解世界前沿知识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农业理论领域的影响,掌握农业专业教学的规律,成为农业教学的能手。从实践角度来讲,农业专业教师要摆脱教师那种“只能说不能做”的顽疾,而要主动利用各种机会去学习和掌握农业操作技能,真正成为一个能够下得田间地头的“土专家”。
参考文献
[1]王丽桥,周科良,孙智.农业类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12(2).
关键词:农机推广;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12.017
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不仅能普及新机具、新技术,更能直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农业科研、农机推广是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1 农机推广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1.1 改善农村生产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工具能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改善生产工具、推广农机具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推广农机技术,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也可改善农村的生产环境,增强农民的幸福指数。
1.2 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加强农机推广工作,能有效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状况,使一部分农村生产力被先进机械替代,不仅可以解放农村富余劳动力,而且还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如此,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不仅可以打工赚钱,提高生活质量,还可以解决城市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加快城镇化进程,为城市发展作贡献。
1.3 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传统的农业生产,主要通过耕种粮食作物以保证农民生活,是农业资源的极大浪费,严重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因此推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势在必行。对农民来说,先进农机具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民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还可促使单位土地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有效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1.4 促进农机技术周边产业发展
先进农机技术的推广,最直接的作用即是有效带动农业机械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为促进农机技术的普及和更新,农村可以招商引资,因地制宜建设农业机械生产厂。而且即使没有条件自己建厂,农机技术的推广也可有效带动农业机械产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2 加强农机推广,提升农村经济水平提高
鉴于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各级农机部门应加强重视,加大扶持力度,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具体体现为:
2.1 完善农机技术推广体制
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的新型农机推广体制,使之为农村经济的繁荣作贡献。首先,各级农机部门要引起足够重视,积极为农机工作的开展创作条件;其次,各地政府也应加大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农民、农机户、农业企业、农业科研部门等组织共同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农机技术推广模式,正确的引导农民科学种植,科学创收。
2.2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近几年来,国家逐步颁布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使部分农民享受到实惠。如采取中央及省级财政购机补贴、农机专项资金购机补贴、农机贷款等政策,提高了农民购机的热情,推动了农机业的发展。此外,各地政府还应在经费充足的条件下,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逐步提高农机械质量,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使更多农民享受到实惠。
2.3 建设高素质的农机推广队伍
科技是生产力,而新科技的实施则由人才来推动,因此各地农机部门应积极加强培训和学习,提高农机推广人员的素质,逐步建立一群素质超群、有干劲的推广队伍。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招聘时积极吸引高校农业、机械等相关专业懂技术的大学生,方便工作的开展;二是定期举办农机业务培训班,鼓励农机推广人员学习新技术;三是不定期聘请农业、农机专家进行专业授课;四是积极鼓励农机人员深入农村实地考察,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相信通过上述措施,一定会逐步提高农机推广队伍的素质和业务能力,为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2.4 建立农机推广的试点基地
各地农机部门,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地理情况及农作物种植情况,建立多层次的农机推广试点基地,积极发挥各种先进机械设备的作用。此外,农机部门还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强化对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宣传,让当地农民对农用机械有更清晰的认识,提高新型机械的推广与应用范围,最终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农机推广工作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农村经济繁荣发展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应立足三农,加大农机推广和扶持力度,拓宽农机应用范围,因势利导地做好“三农”服务工作,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红,李建军,倪景涛.农民科技信息协会对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补充作用[J].农业科技管理,2006.
[2]李江涛.农机推广对经济建设的作用及存在问题[J].农机推广与安全,2005,(6)
[3]石永志.农机推广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