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精细化管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要想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首先在制度管理方面要做到科学有效,通过设立相应的组织以及内部的实行程序、方法及规则,对企业的管理实施科学化、规范化以及精细化才能得以有效的实现。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出发,对管理方面的思路进行理顺,制定与完善从企业直到项目运营的每一个环节上的管理制度与操作流程,以此来确保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的管理控制以及有序的经营,从而形成了一种由上至下,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的运行体制以及行为的规则。依据企业的实际管理的状况,渐渐形成一种以“三满意”的管理体制最为基础,通过三种不同的管理体系为结构框架中《经济责任制的管理方法》,并且以此作为总的纲要,编制了《项目施工的管理规范》,并且颁布了《施工项目的管理与实施原则》等。
2将企业精细化管理做到实处
在企业的管理制度是否可以发挥出最大化的作用,其关键点就在于管理制度是否可以做到认真准确的贯彻与执行。针对这种状况,公司就重点工作就需要从制度的实施的方面来执行,公司中组织检查组在机关中占据一半以上,其中对基层每一个单位的岗位都需要实施规章流程、管理程序的执行状况的检查。实际的检查结果现实了规章制度与管理的流程的覆盖率、执行率以及负荷率基本都需要保持较高的状态,企业精细化的管理成效较为明显。
2.1经营责任制的实施与贯彻要有力度
每一年的年初或者是全新项目建设的开始,各个基层的单位、每一个项目经理部都需要编制出企业经营的目标和方案,或者是目标成本的管理措施。推动目标工程目标的管理与实施,公司需要将经营管理工作的审核委员会在半个月时间之内审核完毕,并下达命令开始执行。与此同时,公司需要依据每一个单位、每一个项目的经历部门的方案以及责任制所设定的规定和标准,在经过测算和下达每个单位以及各个项目经历部门的运营责任制的兑现,并且对其额度的指标进行控制。
2.2科学有效的资源配置与管理
公司需要成立资源配置以及对领导小组的有效管理,经理可以担任组长,来统一组织和领导施工资源的配置以及管理方面的工作;公司需要定期的展开或者是周期性的召开施工资源管理会议,对施工过程中的资源调配进行会议性决策;只要是新成立的项目,首先必须要通过项目经历部门的编制,并且上报到工程资源的计划方案当中,并且想公司的负责施工的小组进行汇报,经过公司的综合性评定之后,再进行实施。
2.3增强标准化机组的建设
公司在成立标准机制,组建领导小组,由经理来担任组长,对标准化的机组实施党政和工团同时抓的管理措施,每一个部门之间的管理需要深入到机组当中去;依照公司的相关规定,工程的管理主要是通过机组的单位,每项工程所设立的标准化的机组建设工作人员,主要负责上下两段的信息传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交流;制定和颁布的标准化的机组建设一共有九项标准,并且还制定出了标准化机组建立和考核的标准,然后纳入到公司的经营责任制当中,作为对工程处与单位的领导的考核项目;公司还相应的制定出《提升基层建设的管理纲要》与《非标准化的机组建设管理措施》,这对于基层的建设与管理工作都做到了全方位的覆盖;真正意义上推动与保障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的稳定实施。
精细化管理是提升企业整体执行能力及执行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精细化管理将管理的对象(人、财、物、事、市)逐一分解、量化为具体的、相关的、可实现的、可衡量的、有明确责任人的目标,并使达成目标的策略及战术安排要求的每一项工作内容都能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准,使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从而确保目标高质量实现。因此精细化管理的关键在它对战略和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使企业的规划能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从而确保企业战略目标落地,为企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2精细化管理的运用方向
2.1企业战略规划管理
企业战略规划是对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规划。运用精细化管理理念,将企业战略规划管理划分为以下4个主要步骤:
2.1.1战略方向管理
方向决定未来。企业的今天是源于昨天的规划,企业的明天源于今天的规划与践行,如何确保企业永葆青春,基业长青,核心源于企业对未来的战略规划与精细化执行管理。企业可通过产业及行业历史发展过程总结发展规律及核心要素,判断未来发展趋势及关键要素,结合企业多年来立足行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SWOT工具,谋定企业未来的战略愿景。
2.1.2经营战略管理
战略落地是企业战略规划的核心。企业系统的、全局的、长期的经营方向,不是单一职能部门可实现的。为了确保企业业务战略得以落地,企业要进行战略职能分解,确保企业战略上下同欲、左右同心,业务战略与职能战略相配称,确保业务战略高效、协同落地。
2.1.3经营过程管理
经营过程管理决定了企业战略目标的成效。企业经营战略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后,职能部门再分解到各岗位,千斤重担人人挑、各个头上有指标,各岗位战略根据时间分解到不同的阶段战略任务,同时明确责任人及任务实现标准,确保各岗位按期、按质、按标准实现工作要求。
2.1.4经营目标管理
经营目标管理就是确保员工必须做到要检查及考核的事项。为了确保各岗位按期、按质、按标准实现工作要求,企业应制定各职能部门、各岗位的经营战略关键考核指标(KPI)、考核标准及责任人,明确考核奖罚,设置完善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确保各项任务高效实现。
2.2年度经营目标的精细化管理
企业战略方向确定后,企业每年应根据战略目标、市场发展趋势、生产能力、人力资源等因素确定年度经营目标。采用甘特图等方法按业务版块、时间版块、产品版块等分解为各职能部门年度经营目标,明确各职能部门年度经营思路及各岗位年度目标实现策略路径及战术计划,将经营目标转化为工作目标及经营计划,确保年度经营目标实现。同时设定各经营部门级岗位KPI考核指标,明确绩效考核及奖罚,确保指标高效执行到位。每年的年度经营目标做到责任明确,责权清晰、指标可衡量。
3水泥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应用
3.1精细化管理在水泥企业战略规划中的应用
3.1.1中国水泥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全国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逐步放缓。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4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村农户)完成50.2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15.1%,为10年来最低,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速为10.5%,比2013年回落9.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增速21.5%,与2013年持平。2014年,全国累计水泥产量24.76亿吨,同比增长1.17%,增速创24年新低,全国新型干法熟料产能发挥率72%,产能严重过剩,行业集中度低,竞争激烈。水泥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和需求放缓的双重压力,水泥销售将面临更大挑战。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三大战略的推进,将使得2015年基础建设投资增速有望超过2014年水平,这对水泥行业是个利好。但是房地产投资预计复苏缓慢,投资增速将继续低位运行。2015年整体水泥需求较2014年基本持平。虽然全国水泥市场总体平稳,但区域内市场供需状况、行业自律状况、企业生产成本及行业集中度都将使水泥销售面对更多的不确定,区域市场变化将更加剧烈。各企业将根据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进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利、公路建设、铁路建设、新农村建设,建材下乡、经济适用房建设等需求判断市场前景。另一方面,水泥市场日渐成熟,不同工程项目对水泥品质和性能有不同的要求,市场的不断细分成为一个无法扭转的趋势。对水泥生产企业来说,销售与产品研发和生产协调一致,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成为企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结论:(1)市场容量巨大,但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及相关需求行业的发展不景气,导致市场未来发展潜力较为疲软市场已进入零和博弈阶段。(2)行业竞争环境较差,整个行业集中度较低,呈现无序、低价竞争的局面,未形成寡头出现,存在区域龙头企业,但无全国强势品牌市场集中度低。(3)水泥市场已日趋成熟,且市场需求已呈现细分化趋势,但需求与市场供给尚有较大差异,核心问题是企业市场定位存在不足市场进入成熟期。
3.1.2企业战略精细化管理解决方案
(1)企业业务战略定位类型结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及行业发展趋势,剖析行业竞争状况及企业自身资源情况,企业必须明确自身的战略定位。(2)企业业务战略规划区划市场规划:五大区划市场划分: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泛渤海湾经济区、东北区老工业区、西北区,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及区划市场容量及发展趋势、竞争状况及现有企业核心资源进行市场定位。业务市场规划:根据行业细分市场:普通水泥市场(房地产市场、基础设施市场)及特殊水泥市场(油井、大坝、海洋等)。
3.2精细化管理在水泥企业销售管理中的应用
3.2.1水泥企业销售现状
水泥受销售半径和存贮条件、时间的限制,往往局限在一定的区域内销售,因此在传统的销售模式中,主要是销售人员围绕重点目标客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依靠销售人员个人能力完成销售。当区域内有大型工程开工建设时,极少有企业在设计阶段即参与工程,往往仅在投标前着手准备,产品的同质化明显,最后陷入低价竞争,企业销售量虽然增加,但效益不明显。现在许多企业也在探索建立现代市场营销模式,根据市场营销的4P策略,围绕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有计划的组织各种销售活动。但是很多工作仍然停留在从理论到理论,定性的多,定量的少。
3.2.2水泥销售精细化管理解决方案
水泥销售的精细化运营管理就是明确各级目标、制定目标实现策略及战术计划,通过对人、财、产品的资源整合管理,实现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
4结语
产品质量与职工切身利益还没有做到息息相关,一是部门之间管理不到位,沟通不及时影响了效能最大化;二是激励政策不明显,员工在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导致操作中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其主要原因是:质量效益观念在领导层中牢固度不够,质量改进成果没有与主要策划者、主要实施者的经济利益挂钩。改进单位投入资金却得不到回报,因此积极性不高,有时致使改进速度迟缓,反映到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形成“两张皮”现象。
2结合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企业标准化工作,实施精细化管理
2.1解决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两张皮问题
(1)领导层从思想观念上需进一步强化,杜绝本位主义,摆正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关系,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企业领导关注和各部门紧密配合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2)部分岗位职责存在表述不清,理解执行不到位的情况。需通过进一步加强培训,解决责任主体不知如何干、由谁干、干到什么程度的问题。(3)进一步强化考核,直接体现责任者经济利益。领导授权结合效能监察工作,解决相关职能部门的质量职能不作为情况,强化质量管理部作为体系统筹考核的问题,强化质量体系运行中的监督考核功能,和在体系运行中对于相关部门的约束力,确保体系运行的有效性。(4)奖惩的及时兑现,应建立质量管理基金,通过必要的奖励机制,解决部门及个人在体系运行中干好、干坏一个样,对于工作有业绩、有积极性、有突出贡献的,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消极、应付、不作为的要及时给予惩罚,在项目改进工作中主要策划者、实施人要依据改进成效给予重奖,实现质量效益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2.2加强过程控制是重点
加强过程控制要结合公司生产和管理工作实际,重点围绕实现精细管理“四个化”来开展。(1)生产系统化。生产系统化是推行精细质量管理的一大法宝,是精细质量管理的核心子系统,其研究对象是生产作业系统,系统化的涵义就是从作业系统全局寻求影响质量、效率、成本的全局性关键因素,采用系统化的方法寻求问题的根本解决,以达到作业系统质量、效率、成本的综合改善,我们在实际运行中在每周一的调度会基础上。要加强平时质量信息反馈,定期召开旬、月质量问题研讨会,由质检员、质管员、市场销售人员、生产调度、生产管理、现场管理人员的代表共同探讨,相互沟通,堵塞漏洞,实现采购质量、生产质量与市场的同步接轨,确保公司产品的质量得到及时有效的改进,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控制。(2)工序标准化。工序是产品形成过程的基本单位,工序质量直接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工序质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即5M1E(人、机、料、法、环、测),构成工序标准化的六大要素。工序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是工序能力指数,工序质量直观结果表现为合格率、单位工时等指标。工序质量受5M1E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也能反映外部因素的变化,工序质量的易评价性就可促进对5M1E及工作的有效评价和改善。工序标准化是精细生产、六西格玛、质量管理体系共同的管理要求,是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等职能管理共同的要求。原有职能管理模式造成工序标准化的多头管理,各项要求相互间有交叉重叠也有遗漏,工序标准存在不协调一致等现象,工序标准化应综合体现质量、数量、成本等标准要求。可以说精细质量管理目标是寻求作业系统质量、效率、成本的综合改善,对作业系统不刻意区分生产职能和质量职能,倡导多种工具方法的综合运用。构筑起作业系统质量、效率、成本综合改善的坚实基础。结合企业实际在工序标准化工作中,对重点工序、作业现场添置控制图表,每个班次定时打点连线,做出分析判断,及时采取适宜的纠正、预防措施。以确保质量问题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得到控制。(3)度量精细化。度量是六西格玛管理和质量体系特别强调的管理要求,在生产管理中常以统计一词表达相关生产结果。度量与统计是有区别的,度量隐含着与标准的比照,而统计则未强调与标准的比照,对偏差常不作深究。度量精细化主要包括六类指标:西格玛水平(Z)、工序能力指数(Cpk)、合格率(FTY、RTY)、不良质量成本(COPQ)、价值识别度量、浪费识别度量。度量精细化就是要将有必要度量的对象尽可能的纳入度量评价体系中,通过度量比较发现问题和不足,通过度量树立标杆或目标,通过度量促进改善。因此,首先应针对化工厂、精制盐洗涤等工序对度量有特殊要求的,要采用转子流量计控制洗涤液的流量流速,解决经验评估中的个体差异产生的误差。对因排料温度控制不准而影响产品质量的(如:氯化镁等产品)在强化工艺操作控制的同时,确保仪表精度达到工艺要求,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其次,解决氯化镁产品中硫酸镁含量过高问题。在提高工序能力指数,加大高温盐沉降器的沉降能力的同时(12m沉降器明显能力小,硫酸镁析出不足),加大光卤石沉降器容积及冷却结晶能力,将温度控制在工艺要求范围之内,防止光卤石往后道工序飘移而影响下游产品质量。再次,精细化工厂、化工厂紧紧抓住投料计量、过程计量、产成品计量的控制的准确性,为满足后续工艺控制和用户要求创造条件。(4)改进持续化。持续改进是精细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共同强调的理念。改进持续化在精细质量管理中起承前启后作用,是度量精细化的延续和要求。改进持续化主要包括如下六类要素:市场意识、领导作用、全员参与、工具方法、测量评价、奖惩措施。这六类措施是改进持续化的保障条件。让改进持续性因测量和评价而焕发生机和活力;奖惩措施将改进持续性纳入管理和激励体系中,是测量评价的延续和要求,促进改进真正实现持续性。改进持续性及构成要素主要借鉴了质量管理体系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如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持续改进。改进持续性借鉴质量管理体系理论精华,并借鉴精细生产、六格玛等理论方法中度量、改善、激励等理念方法,能促进改进持续性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第一,质量改进要以人为本,对相关人员进行再培训。只有树立“抓住了质量,就抓住了市场,有了市场,有了适宜的产品质量,企业才会有更高的收益,才会高速健康地发展。培训是提高竞争力的手段,对相关人员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知识培训,考试合格后上岗或在规定的期限内考核合格后聘任,才能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第二,质量改进要树立质量效益观念。使质量效益与相关人员工作业绩挂钩,解决质量问题“讲起来重要,看起来次要,干起来不要”问题。第三,质量改进要通过建立质量成本账户、细化管理。以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为框架,构建33个质量成本二级科目进行记录并考核。
2.3新项目建设
在新项目开发建设上相关部门要沟通协调,使之在质量改进过程中,达到效果最佳、质量成本最低的要求,在以往的项目建设过程中因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不够,使企业处于显失公平的不利地位和项目投产后出现诸多存在问题。因此,各部门间主动沟通协调好关系,团结协作才能堵塞管理漏洞。但凡新项目上马,为基于事实的决策提供符合事实的信息,作为预防措施,建议凡涉及产品项目,各有关部门都要参与市场调研和可行性论证,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信息。
3结论
精细化管理首先是一种企业管理理念,是一种务实态度,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更是一种企业文化[1]。对于生产企业来讲,精细化管理的“精”就是指企业文化精神、技术精华、质量精髓、营销精品等;精细化管理的“细”就是指把市场和客户需要求进行细分,把企业内部职能岗位进行定位、并明确责任,把企业战略目标进行分层落实,把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和成本费用进行细算等。旨在营造具有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质量精品的产品体系,市场细分的营销渠道的一个精细化管理型的生产企业。
2以企业执行力规范部门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生产企业精细化管理涉及每一个指令、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不到位都会影响到企业产品的质量与市场销售业绩。因此,必须与企业实际相结合,进行管理上的统筹兼顾,分层实施,才会在精细化管理的模式下达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1强化部门精细意识,转变职员思想理念
从当前生产企业现状来看,最缺乏的便是执行。强化部门精细化意识的过程就是与粗放懒散的作风和人的意志力较量的过程,也就是增强和管理执行力的过程。以符合实际,激发员工自主性的管理理念、机制来改变人的惰性,使人深入到生产一线去指导服务,对制度严格执行,对过程严格控制,使每一环节层层落实,管理与技术方法不断改进,产品精益求精。同时,还需要转变职员思想理念。多数职员对精细化管理不屑一顾,目光狭隘,认识不到精细化管理带来的优势好处,缺乏对细节的关注与完美的追求。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就是要求员工树立一种执着地追去细节,并对完美永不满足。因此,生产企业应建立一种系统的精细化管理的学习模式,使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形成一种全局性的良性互动,形成一个利益的共同体,防止员工思想僵化,进行生产管理创新,生产流程创新,并抓好每一个环节,在日常生活和生产管理技术上不断向精细化管理推进。
2.2完善精细化管理制度,建立管理运作机制
精细化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是企业下达精细化管理理念并使下属部门执行的一个重要的基准[2]。多数企业现有的管理制度、工作方法和思想观念都是长期产业发展而形成的,只能暂时满足企业运行与经营。完善精细化的管理制度可使部门更具有执行力,使原有的办事程序、工作方法得到改善,并随着时展而不断深入细化、创新和完善,从而达到从粗到细,从细到精。同时,科学的精细化管理运作机制是有效执行各项管理制度的平台。生产企业具有生产技术复杂、工艺流程多、安全管理难度大等特点,精细化的管理运作机制能夯实在生产一线制度管理的步伐,形成坚实的管理系统基础,从决策层到操作层,一点到线、以线到面,系统地对问题进行分析,制定精细的工作目标方案,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有阶段地推进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进而进行客观评价,并进行反馈整改方案,以使流程进一步改善提高。
2.3注重部门细则落实,实现精细管理层次化
部门细则落实就是指企业部门一系列的精细化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工作质量标准与考核评价真正落实到每个人、每个流程、每道工序、每次操作的工作过程中去。为此,要真正让每个职员掌握其精细管理的内涵,懂得如何管理到位,并懂得一套责任标准去衡量,去进行评价,从而达到在思想认识到位、责任落实到位的情况下,按照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准则去分层落实,真正成为精细化管理的受益者、支持者、推动者和落实者。
2.4招贤任贤,实现精细化管理创新
创新是精细化管理的本质,这需要人才来支撑。因此企业要广招贤任贤,培养一大批技术能力强、业务能力精、人才素质高的职工去贯彻、去执行就习惯管理的重难点,并通过培训使他们把学到的东西带到工作中,做到学以致用。作为生产企业,除了要围绕安全生产与经营管理精细化外,还要以先进的激励机制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形成人人创新、事事创新的精细管理模式,才能不断保持活力,持续发展。
(一)通过精细化的管理可以帮助建立企业制度文化
制定一套精细化的管理制度是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的根本保证,这是因为精细化的管理制度体系能够帮助一家企业内部的各班组、岗位全部实现精细化。通常情况下,实现精细化管理需要从具体的岗位职责进行细化和量化,这是因为岗位是每一家企业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保证企业生产安全的重要保障,如果没有管理非常严格、精细的岗位,那么就没有作风严谨的企业。所以说,企业要想建立并完善其岗位的标准,除了要能够做到材料定额、岗位定编以及企业定员之外,还需要保证具体的工作和岗位都能够按照一定的具体程序来进行岗位责任、义务以及权力的规定,在保证企业内部所有人都有事可干的基础上对管理的制度以及岗位的职责进行详细的梳理,确保各项工作以及每个岗位都能够有章可循,同时形成精细化的、全方位的管理考核体系。与此同时,在进行各种制度的实际贯彻、落实过程中,同样需要坚持精细化原则,按照企业制订好的规章制度来管理人和事。由于精细化的管理不能够离开管理制度体系,所以管理制度的建设同样也是一家企业进行文化建设的关键内容。
(二)进行精细化的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管理和理念的有效结合
企业的理念是一家企业文化中的核心内容,起着引领企业员工进行工作和规范行为的重要作用。一名员工的行为结果是否符合企业的具体理念取决于企业管理制度和理念的紧密结合。通过精细化的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将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结合,不管是什么工种和什么职位,都可以通过工种和职位上的精细管理具体制度来实现相互的有效调节。在这种调解过程中,进行精细化的管理一方面能够将企业的行为和理念进行有效的联结,同时,另一方面还能够保证企业员工的具体工作行为和企业的文化理念相一致。由此看来,通过精细化管理的有效落实,不仅能够保证企业基本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还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管理流程进一步的优化,使企业管理变得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最后,对企业具体管理对象实行精细化的全程量化控制,能够保证企业生产、管理活动以及对各个具体岗位的绩效评价都处于整个管理体系管理下,促使各个岗位、环节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企业的各项活动能够有章可循,做到责任清晰。
二、建立企业文化对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
(一)能够有效强化企业员工对精细化管理的认同感
在企业实现精细化管理这一过程中,如果强化企业员工对于精细化管理的认同感对于这一管理的推行和完成效果起着非常关键的影响作用。对于传统企业管理模式来讲,员工的思维模式、思想认识以及行为习惯都已经形成了一个大概的范式,而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势必会对企业的具体工作进行标准化、细化和量化的改变,这些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员工习惯的工作和行为方式,在两种管理模式之间一定会产生剧烈的冲突。对于企业的老员工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了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在面对全新的经济化管理时可能很容易会感到不适应与不习惯,在他们看来,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要远比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严苛的多,这样就会使企业的老员工在心中产生或多或少的抵触情绪,这对于企业的正常营运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通常来讲,企业内部发生的任何一种变化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对企业员工的正常工作造成一定影响,大到工作流程和岗位标准的设计,小到行为规划和工服着装的变化,任何一种变化都可能会遭到员工的抵触情绪。要想让企业员工更好地认同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就需要企业能够形成一个变革求新的全新文化范围,在整个企业层面从领导到职工都具有那种敢于突破传统与敢于变革的决心和精神,这就能够使得他们自觉地树立起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排除一些周围环境所带来的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到管理变革的工作中去。
(二)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这一制度的执行力度
管理标准的进一步细化、管理制度的有效完善以及管理职责的具体明确都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精细化的管理,这些通常指能够对企业的管理制度进行一定程度的完善,决定着企业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有效推行。但要想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顺利实施,还需要借助于企业本身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需要依靠企业全体员工整体执行能力。在企业的文化中,执行力的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员工能否具有不折不扣、一丝不苟地贯彻和落实企业管理命令的作风和态度,直接反映着该企业执行力文化建设的实际水平。
三、文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建设不能够流于形式
一些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时,更多地是做一些表面工作,这就使得文化建设工作变得趋于形式化,这样的企业文化建设也就变得失去了意义。因此,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需要注重其实践性,对此可以开展一些具体的宣传企业文化的活动,同时也可以成立一些具体的制度,使企业的一些文化贯穿在实际的工作流程过程中。
(二)缺乏员工的情感基础
通过一些调查可以发现,建立和宣传企业文化通常需要公司管理人员的主动参与,而这些人员通常工作比较繁忙,很少有时间去专注于这一类事情,而企业的员工自身又不具备太多的话语权,因此,就使得这项工作的落实变得不切实际,企业员工的热情度也不是十分高涨。
(三)企业的文化建设缺乏特点和针对性
现实中一些企业在进行自身文化的建设时往往存在很大的雷同性,这些相似性不仅体现在形式上,同时还体现在内容上,从总体上来看,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还是在于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往往是为了建立文化而建立,这样就缺乏很强的针对性。同时,建立的文化目标往往太过片面和笼统,并没有结合自身实际特点来制定,这样的企业文化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出它的特点。
(四)结合精细化思想制定的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