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生证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根据市政府《*市少年儿童住院及大病门诊医疗保险试行办法》规定,自*年9月1日起,我市将对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少年儿童实行医疗保险。现就在办理少年儿童医疗保险过程出具计划生育证明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适用人员
*市户籍的少儿,须提供经现居住地社区工作站(居委会)核验合格的母亲的《计划生育服务证》。非*市户籍的少儿,须提供现居住地街道计生工作机构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
*市户籍的少年儿童,母亲属非*户籍的,提供现居住地街道计生工作机构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
离异或丧偶的男方抚养子女的,母亲为49周岁以上的,提供现居住地街道计生工作机构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所需材料由各区具体规定)。
二、《计划生育服务证》核验程序
(一)所需材料:参保少儿母亲《计划生育服务证》、近三个月本市计生技术服务机构出具的母亲孕情检查证明。
(二)办理部门:现居住地社区工作站(居委会)。
(三)办理程序:参保少儿父母持(一)项规定材料到办理部门填写“计划生育服务证情况核实表”(见附件)。核实表情况与服务证登记情况一致的,由社区工作站(居委会)在服务证“查验记录”中盖上核验章。核实表情况与服务证登记情况不一致的,应提供相关变动情况证明,经社区工作站(居委会)核实后在《计划生育服务证》上进行变更登记后加盖核验章。
未办理《计划生育服务证》的,应到户籍地社区工作站(居委会)办理。户籍地社区工作站(居委会)办理《计划生育服务证》的同时应加盖核验章。
(四)办理时限:申请人提交材料齐全的,应当场办理。如需进一步核实情况,可要求申请人提供相关材料,在材料提交齐全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予以办理。
三、计划生育证明出具程序
(一)所需材料:参保少儿母亲《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广东省内持《计划生育服务证》)、父母结婚证、全家户口本、母亲节育证明(49周岁以下的已婚人员,提供本市计生技术服务机构出具的长效避孕节育措施证明;超计划生育的,提供本市计生技术服务机构出具的绝育证明),属政策外生育的,还须提供社会抚养费征收票据。
(二)办理部门:计划生育证明由现居住地街道计生工作机构出具。街道计生工作机构可委托社区工作站(居委会)办理独生子女参保父母的计划生育证明。
(三)办理程序:参保少儿父母持(一)项规定材料原件及复印件一套到办理机构办理。工作人员核实原件后留复印件退原件并受理申请。
(四)办理时限:申请人提交材料齐全的,应当场办理。如需进一步核实情况,可要求申请人提供相关材料,在材料提交齐全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予以办理。
办理计划生育证明所需材料1.《计划生育服务证》或《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2.结婚证;
3.节育证明。49周岁以下己婚人员,未育的,需提供近三个月本市计生技术服务机构出具的女方查环查孕证明。属一孩的,提供近三个月本市计生技术服务机构出具的上环证明。属二孩或以上的,提供本市计生技术服务机构出具的绝育证明;
4.下列情况另需提供不同材料:
⑴只生育一个子女的,提供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⑵属于政策外生育的,提供社会抚养费征收票据。
(三)办理部门:申请人现居住地街道计生工作机构。
(四)办理程序:持上述相关材料原件及复印件到街道计生工作机构申请。工作人员核实原件后留复印件并受理申请,如对材料真实性有疑问,可留材料原件进一步核实。
(五)办理时限及结果:提交材料齐全的,应即时办理。如需进一步核实,可要求申请人提供相关材料,并自申请人提交材料齐全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办理;需要延长时间的,应报街道计生工作机构负责人同意并及时通知申请人,延长的时间不得超过10个工作日。
相关知识:办理计划生育证明承诺书
本人申请办理 ,谨此承诺:
本人姓名: 性别: 民族:
出生日期: 年 月 日 文化程度: 身份证号: 户 籍 地: 现居住地: 工作单位: 婚姻状况: 结婚日期:
生育情况: 其他需说明情况:
本人郑重承诺,以上陈述内容全部属实,且无婚育情况遗漏,无违法生育情况。如本人陈述内容与实际不符,由此产生的一切违法行为和后果,本人愿意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接受处理。
承诺人(签字按指印):
联系电话:
年 月 日
注:1.其他需说明情况指承诺人经历几次婚姻或生育子女后子女死亡,但仍符合登记条件等特殊情况;无特殊情况需要说明的,请在空白处划斜线。
2.本承诺书一式两份,乡(镇、街办)、当事人各存一份。
猜你想了解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办理
(一)办证条件
离开户籍所在县(市)的行政区域,拟异地居住30日以上,年龄在18周岁至49周岁之间,从事务工、经商等活动(探亲、访友、就医、上学、出差等除外)的公民。
(二)办证机构
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的乡镇、街道计划生育部门
(三)办证材料
1、本人的居民身份证;
2、村(居)民委员会或者所在单位出具的婚育情况证明;
3、本人近期一寸正面免冠照片两张;
4、已生育子女的,应提交由施术单位或计划生育部门出具的避孕措施情况证明;违法生育的,还应当提交处理执行情况证明。
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查验
持证人到达现居住地15日内,到当地乡(镇)或街道交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接受当地计划生育部门的管理,凭证享受计划生育部门提供的服务。
三、注意事项
1、《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有效使用期限为3年。流动人口应当在所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有效使用期限截止前,到本人户籍所在地的发证机关换领新的《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2、持证人婚育情况发生变更的,应当在30日内到现居住地查验机关办理变更登记;并由本人在3个月内到原发证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手续,或者以其他形式告知原发证机关。
3、暂未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成年流动人口,应接受现居住地乡镇或街道计划生育部门的避孕节育情况检查,在6个月内回户籍所在地补办《流动人口婚育证明》。补办期间,由现居住地镇或街道计划生育部门发放临时《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关键词]生命教育;基本内涵;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6)03-0008-04
.
学校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在学校教育中显现出来。现今,我国社会处在急剧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问题空前凸现,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和学校教育中暴露出的各种“生命问题”也日趋复杂。因此,现阶段在学校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是十分迫切与非常重要的。我国在2010年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把“生命教育”列为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之一。
一、“生命教育”历史的简要回顾
二战后,美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物欲横流,精神匮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美国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为了应对与解决中小学教育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1968年,美国学者华特士(J.D.Walters)提出了生命教育思想,并在加州创办了第一所生命教育学校――阿南达智慧生活学校。他希望通过“生命教育”来整合美国中小学教育,让身、心、灵兼备的生命态度成为教育的新元素,以帮助孩子认识到怎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如何生活才有意义,如何积极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并事先作好准备,等等。之后,美国的中小学开始出现了死亡教育、生计教育、品格教育、挫折教育,以及个性化教育,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对青少年生命的关注。到1976年,美国已有1500所中小学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已经基本普及。 1979年,悉尼成立了第一所“生命教育中心”,目前它已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机构,是联合国“非政府组织”中的一员,其基本的宗旨是:防止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目前该机构已在英国、美国、中国香港、新西兰、南非、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分支机构。此外,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德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等也都开展了丰富多样、卓有成效的生命教育。
二、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缺乏的主要表现
据《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在十个省市的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至少有1.6万青少年非正常死亡,意外伤害、自杀等已成为危及青少年生命的重要原因。另外,卫生部门在2007年“世界预防自杀日”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有近30%的中学生在走进校门的那一刻,感到心情郁闷、紧张、厌烦,焦虑甚至恐惧。中小学“生命教育”缺乏的表现主要有:“生命困顿”现象;自救能力和生存能力弱;青少年生命被漠视;部分青少年沉迷于各种不良网络、影视或暴力游戏等;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差,缺乏必要的应挫知识与抗挫技能;藐视生命,有些青少年既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也不尊重他人的生命,对生命缺乏应有的敬畏之心,自杀、他杀等极端暴力行径时有发生;热衷物质追求,缺乏终极关怀,甚至陷入了深深的精神迷惘和意义危机;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有些青少年人际交往技能欠缺,不善沟通与交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疏导知识与疏导技能欠缺,心理辅导途径不健全;青春期教育和引导较为缺乏;部分青少年轻视体育锻炼,体质孱弱。 当下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较为缺乏的教育现实,呼唤我们必须在教育过程中高度重视“生命教育”。
三、“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
中小学“生命教育”并非一门固定的课程,而是一项充满生机、不断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不同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对中小学“生命教育”概念的界定远未统一,但其核心思想却有较高的一致性与共通性。有研究者指出,生命教育就是指导青少年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精神,激发青少年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滋养他们的关爱情怀。也有研究者提出,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以上对中小学“生命教育”内涵的阐述虽各有侧重,但都体现了“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升生命”的基本思想。
四、“生命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生命教育”的现实性与针对性
无论是“生命教育”在欧美各国的兴起,还是在我国港台地区的发展,都无一例外地是为了解决青少年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严重社会问题。“生命教育”产生的原动力即在于拯救失足青少年和解决社会“顽疾”。社会现实中的各种弊端,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不良反映直接催生了“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必然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以及学校教育的需要而不断发展。“生命教育”的有效性取决于其针对性,以及教育方式的适切性等。不同人的生命困惑有不同的具体背景和复杂内容,需要具体分析和具体对待,不能指望用一把钥匙去打开所有的心结心锁。生命教育只有直面生存困惑,才能有效转化为困惑者的自我生命理解和自我生存教育,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产生实际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社会的“现实缺乏”,以及社会的发展需要,直接地影响着“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式等,但“生命教育”并不是完全被动地应对社会现实与社会需要,而是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塑造生命、完善生命、提升生命。
(二)“生命教育”的基础性与根本性
在工具主义与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教育往往表现出极大的盲目与短视,通过急功近利的教育过程我们不断地“复制”“生产工具”,而不是塑造完美的人性,但人的存在有其内在的价值,人应该成为自己的主宰,教育更应该关注完美人性的培植与滋养。因此,我们认为“生命教育”具有天然的基础性与根本性。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而言,通过“生命教育”可以完善生命认识,培养生命意识,培育各种生存技能,使个体知晓如何更好地保护、保全自己的生命,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形成科学的生命观与价值观,提升人生修为,弘扬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等等。“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实践领域,也是教育的价值追求,更是现代中小学教育的深切呼唤。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个体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一个珍惜、热爱自我生命的个体,才可能把同样的爱施与他人,热爱、关心、帮助他人,并与他人和谐相处。更进一步而言,一个珍惜、热爱自我生命、积极向上的个体,才可能把这种对自我生命的挚爱扩展到整个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其他的生命形态。人类和其他一切生命形态,以及所有的“自然存在”都是自然演化的产物,都有其存在的充分理由。因此,保持一切生命形态和所有“自然存在”和谐共生是人类应采取的基本生命态度。
(三)“生命教育”的阶段性与层次性
“生命教育”是伴随个体一生发展的,以应对和解决个体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各种实际问题为根本宗旨,而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个体需要重点应对与迫切解决的生命问题并不相同,因此,“生命教育”体现出一定的阶段性与层次性。比如我国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在内容设计上,尽可能地包含学生人生整体和其全部生活的历程。在选择和设计上,依据生命教育的目标,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日常生活事件,引导关注实际生活。充分考虑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注重教育的阶段性和针对性。“生命教育”的阶段性与层次性是由以下基本因素决定的。
第一,“生命教育”内容丰富,结构复杂,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与谱系性。由低到高依次体现为:生命意识、生存技能、生命精神,等等,并由关注自我生命、他人生命,逐渐扩展到关注一切生命形态,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宇宙的关系,等等。第二,个体发展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与阶段性。不同的个体在生命发展的不同阶段遭遇的生命问题与生命困境是不同的,因此,提供相应解决之道的“生命教育”自然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与阶段性。第三,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与阶段性。“生命教育”是一个内容丰富、结构复杂的教育实践活动,因此,只能根据个体发展需要,以及个体认知水平等适时适度地进行“生命教育”。因为只有真正根植于真实体验,并被个体真正理解的“生命教育”才能内化为个体生命的一部分,才能焕发出真正的生命活力。
(四)“生命教育”的渗透性与体验性
生命知识的传授,生命意识的熏陶,生存技能的培育,健康的生活习惯的养成,以及积极的生命态度和科学的生活方式的形成可能需要一定的“说教”,但光有“说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在日常生活和学校教育中时时、处处渗透“生命教育”。比如通过日常生活,既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平凡与艰辛,也可以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的坚韧与伟大。语文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因子,历史中潜藏着众多的“生命教育”矿藏,数学中也处处闪耀着坚忍不拔的人性光芒与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但由于现今教育过程的急功近利,我们对这些“生命教育”的宝贵素材往往视而不见。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以渗透式为主,很多内容并没有形成独立的科目,而是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的,比如死亡教育是与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进行的,而环境教育、个性化教育、挫折教育等内容也都是渗透在平时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美国中小学以渗透式为主的“生命教育”方式无疑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与启发意义。“在教育学领域,体验更注重主体对客体的理解并产生的情感活动。简单而言,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生命体验的基本特点是:真实性、独特性、深刻性。学校和班级特定的教育情境,包括物质情境、文化情境、人际情境等,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多创造一些适合学生体验“生命教育”的情境,让学生进一步靠近与感悟“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习得和知识体系的建构,更重要的是把它内化为学生身心的一部分。
(五)“生命教育”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灵活而多样的,并没有完全固定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可供依循,教师可以根据教育需要创造性地进行“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取向是多元的,有情感教育、生存教育、挫折教育、和谐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死亡教育、终身教育等多种取向。
“生命教育”的方式是多样的。美国的“生命教育”以专门的课堂教学以及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为主,并适当结合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国台湾地区在通过课程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并实践了阅读指导法、亲身体验法、模拟想象法、欣赏讨论法、随机教学法,等等。通过课程实施“生命教育”,不管采取什么方法,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他们自身的经验,因此,生命教育主题的设计应尽量生活化、具体化,并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和分享为关键。“生命教育”应将体验与思考并重,实践与内化相伴,在实施“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应突出生命彼此的感染性、带动性和影响性。
(六)“生命教育”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生理与心理等共同发展的复杂过程,因此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根本宗旨的“生命教育”不应该是片段化的,而应该具有整体功能与系统特征。
首先,“生命教育”的内容具有整体性与系统性。“生命教育”的内容由低到高依次体现为:生命意识、生存技能、生命精神等,并由关注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逐渐扩展到关注一切生命形态,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宇宙的关系,等等。其次,“生命教育”的过程具有长期性与系统性。它与一个个生命个体相伴相生,也与整个人类社会相伴相生。再次,“生命教育”的方式具有多样性。社会生活、学科教育、综合课程、专门课程、主题活动、专题展览,以及参观游览、社会实践等都包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媒介与重要方式。在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并不应囿于某个或某些教学媒介与教学方式,而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媒介与教学方式。最后,“生命教育”的实施力量具有多元性。学校是“生命教育”的主阵地,家庭和社会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场所,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凝聚成“生命教育”的巨大能量。政府还可通过建立多级生命教育管理网络,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加强政府与学校、家庭、社区以及社会媒体的紧密合作,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并动员各种非政府组织、基金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从而让全社会共同担负起生命教育的职责。
(七)“生命教育”的长期性与长效性
“生命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伴随个体发展的一生。当一个婴儿在襁褓中牙牙学语之际,“生命教育”就已经拉开了序幕,当他(她)成为垂垂老者之时,“生命教育”依然在进行。人生在世,不能为活着而活着,而应该从生命的起源、诞生、成长、成熟、衰老以至死亡中探寻生命的真谛,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的来之不易,也更能坦然面对生命的去之匆匆。 单就学校教育而言,“生命教育”也应是时刻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正是由于不少教育者对“生命教育”的长期性认识不足,导致在教育过程中对“生命教育”的忽视,认为“生命教育”不急于一时,即使今天不进行“生命教育”也不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生命教育”的有效性既体现在学生当下的发展上,比如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是否正确,对生命的态度是否积极,学生的生命行为是否可取,是否养成了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否建立了科学的生命观,等等。“生命教育”的有效性更体现在学生今后长远的发展上。一个健康乐观、奋发有为的人,其勃勃的生命“正能量”正是长期、正面、积极的“生命教育”的必然结果。而一个消极悲观的人,其黯淡的生命之光,也必然与其长期所受的各种不良影响密切相关。从更为宏观的角度而言,青少年违法犯罪人数的减少,积极向上风气的形成,以及社会状况的改善等无不与有效的“生命教育”密切相关。
(八)“生命教育”的社会性与文化性
在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命教育”需要应对与解决的各种问题既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也必然具有更大的差异性。比如,有些西方国家的“生命教育”强调生理健康,与青少年吸毒、艾滋病等泛滥有一定关系。我国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虽然源于预防学生自杀等极端事件,但“生命教育”的推广却并未因此而偏重于“自杀防治”的主题,而是以匡正社会风气、提升全民生活品质与社会价值重建为目标,偏重于伦理道德教育。当然,一个国家或地区面临的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错综复杂的,“生命教育”的实施取向也不再单一化,而是走向多种取向的综合。 我们应该积极吸取、合理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生命教育”的成功经验,并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现阶段中小学教育过程中暴露出的亟待解决的生命问题,立足于我们的社会现实与文化传统,不断实践,积极创新“生命教育”的内容和“生命教育”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潘彦谷,刘衍玲.中小学生命教育探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08),:4-6.
[2]曹新祥,徐伟强.诠释学校教育应推进“生命教育”[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2):52-56.
[3]孔艳静.生命教育――教育目的实现的保障[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07):5.
[4]谢艺泉.生命教育:理念与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实施[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014(11):79-82.
[5]余丹.青少年生命教育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5):223-224.
[6]刘志春.生命教育:学校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4):170-172.
[7]杨乃虹,王丽.论学校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实施策略[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3(4):105-108.
[8]王小珍,邓庆平.生命教育的核心在于生命态度的培育[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9(3):39-40.
[9]陈盛.关注生命教育提升生命价值――探析生命教育的实施取向[J].现代教育科学,2008(12):54-56.
[10]欧阳康.生命教育应当直面生存困惑[J].广东社会科学,2011(01):59-63.
[11]付进,钟振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目标和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2008(09):107-108.
[12]陈菲菲,王文.浅谈生命教育课程的体验性[J].新校园(理论版),2011(01):19.
[13]冯建军.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06(11):26-29.
有关专家说:这是医学和生命的一个奇迹。
癌症突袭美满之家
在重庆机械研究所从事半导体的李晓一家过着小百姓的安乐日子:夫妻恩爱,儿女孝顺,完美无缺。这种良好的家境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初。
1991年,厄运悄然而至。9月的一天,李晓的妻子马淑群突然感到腹痛,吃药无效,他决定陪妻子到医院去检查。妻子检查那天,站在门外等待结果的李晓见进去的病人都出来了,却很久不见妻子出来。相熟的医生悄悄地问他,怎么现在才来?病灶已呈菜花状了,恐怕是癌。李晓顿时吓了一跳,但他不相信这是真的。
第二天,李晓背着妻子把检查过的结肠切片拿到重庆医科大学化验,得到的结果犹如晴天霹雳――结肠癌。
10月1日,马淑群被推进了手术室,手术进行了将近8个小时,切除癌变的组织达4厘米×8厘米。20多天后,马淑群被转到康复病房,李晓这才松了一口气,但为了巩固手术,还得化疗。
为了照顾妻子,李晓按时退休,按他的身体和学识,完全可以再干上几年。为了让妻子多活几年,他认为这样值得。他坚持一个道理,手术后的癌症病人只要营养好,抵抗能力强,便可渡过难关……
1994年,李晓陪妻子到医院做检查,熟悉的同事见面第一句话是:“你居然还活着!”58岁的李晓听到这些乐滋滋的。马淑群告诉笔者,她能活到今天本来就是个奇迹,这个奇迹离不开老伴。
在马淑群患病期间,乐观的李晓仍像模像样地为长大成人的儿女们操办了婚事。女儿李骏华的丈夫是无线电四厂的工人,儿子李震东的妻子在重棉一厂上班。尽管用去了老李所有的积蓄,但他一点也不后悔。
但后来发生的事却把李晓逼上了绝境。
儿女相继与癌“结缘”
2001年5月,女儿李骏华感到胃痛,到七院看过但没有效果。6月5日,李晓亲自带女儿到重医附一院检查,遇到的情形竟然和10年前陪妻子检查的情形一模一样:胃癌!天啦!李晓简直不敢相信检查结果是真的!
为了让女儿去做手术,李晓反复给她做工作,望着瘦瘦的慈父,李骏华不忍心再去“折磨”他,于是含泪咬牙同意做手术,但这时李家已是一贫如洗,没有一分积蓄,李晓托朋友四处借钱,女婿也四处借钱。6月19日,他们终于凑齐了12000元手术费。李骏华60%的胃被切除掉,在化疗过程中多次出现险情,她的白细胞下降到1 000至1 200。在李骏华病情最危重时,李晓通宵守着女儿,不让其他人守候。
李晓做梦也没想到,又一个不幸的事正等着他。
同年8月25日凌晨5时许,住在巴南堤坟的儿媳妇给李晓打来电话说李震东病了。李晓立刻赶到堤坟,有一段没通公路,年迈的李晓背着儿子走了很长一段小路才将其送到医院。李震东发病时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唾液横流。送到医院不久,李震东竟出奇地恢复了平静,对刚才发生的事一概不知,正准备起身回家,当过护士的马淑群感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应当继续观察。中午12时许,李震东再次发病,经CT检查,李震东患的是脑癌。死神再次降临到李晓一家的头上。
相互勉励谁都不能少
在回家借钱的途中,李晓碰见了昔日的朋友,问他儿子怎么样,李晓一下子就像孩子一样地痛哭起来。借钱已是件很难的事,李晓决定变卖房子为儿女们治病,李晓住的房子有60多平方米,是厂里的旧房子,李晓找到银行要求以房产做抵押贷款,但银行称政策不允许。没有办法,儿子还躺在病床上急需手术。万般无奈之际,李晓找儿子工作的单位宗申集团的领导,找自己昔日的亲戚朋友,得到一些援助。
8月29日,医院对李震东进行了手术。
9月19日,所有的钱花光了,李震东不得不转院至花溪医院,以降低标准治疗,这时,李震东的女儿出生不到8个月。待病情稍微得到控制后,李晓将儿女们都接回家护理。这样便可以同时照顾3个病人,李晓成了家中惟一的护士,女婿和儿媳妇都有工作,李晓便挑起了护理3人的担子。
一家3个癌症病人本身就不多见,可几个癌症病人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能活到现在更是一个奇迹,李晓到底用了什么妙方来挽留亲人的生命?
日前的一个下午,笔者走进位于李家沱马王坪后街李晓女儿的家,迎面扑来一阵药味,但两室一厅的房子显得非常洁净,厨房里的铝锅里正冒着热气,锅里放着核桃树皮和鸡蛋,李震东戴着帽子,穿着牛仔裤坐在沙发上,神志很清醒,非常客气地招呼记者。戴着眼镜的李骏华则坐在一旁打毛衣,在餐桌旁边的墙上,书写着一张“一个都不能少”的字幅。字迹虽不算好,但李骏华说是父亲要她写的,全家人要用它来共勉。
李晓告诉笔者,自从回到家后,日常的治疗基本停止了,只服一些简单的药物,自从儿女们患上癌症后,李晓采用老伴生病时常用的草药白花蛇舌草加半枝莲泡水喝,一直未间断。此外,他们还“发明”了偏方:用核桃树的皮、枝、根、叶等煮鸡蛋,每次煮4个小时后方食用,有利于去淤化血,有一定的效果。目前3人病情都较为稳定,一时不会有大的危险。
李晓每天的一项工作是给孩子们和老伴“减压”,卸掉思想包袱,李晓对他们说:你越怕它(指癌症),它便越不怕你。李晓还给老伴和孩子们找回刊有中国专家6年之内攻破癌症新闻的杂志,给他们打气,一定要渡过这道难关。
除此之外,李晓每天还有一项工作便是陪儿子下棋,令人吃惊的是,得了脑癌的儿子居然胜多负少,让他感到十分欣慰。
李骏华说,知道自己的病情后,真的想放弃治疗,但看到60多岁的父亲和丈夫执著地努力,也放心不下哥哥和母亲,还有7岁的孩子。既然不幸落到了一家人头上,大家只有相互鼓励,一起来战胜病魔。原来心里很紧张,现在一切都很坦然了。即便某一天有一个人突然离去,大家仍会相依为命。两年多来,大家还没出什么意外,希望老天给我们一个机会,父亲太不容易了。
李震东告诉笔者,他有很久没看到自己的女儿了,很想女儿,妻子也很不容易,病情到了这个程度,他什么事情都可以接受,为了父母和妹妹,他会活好每一天。
马淑群经过10余年的癌症考验,眼睛已不太好,只能看清一两米远。尽管如此,在儿子病情加重时还要给儿子喂药。在死神没有降临之前,李家照样过着平常人的日子,柴米油盐安排得井井有条。
坚强老人的两点要求
今年大年初二,湖北襄樊一个名叫李银杉的人打电话到李家,询问李家3个病人的情况,之后寄了1 000元钱以表心意。李晓十分感动,他买了明信片寄给李银杉向他表示新春的祝贺。
凡收到捐款,李晓都要寄一张明信片以表谢意,并且每年都要寄。李晓说,他目前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深情,直到他不在人世。
李晓告诉笔者,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儿女们好转起来的那一天,他们的生命比自己的生命显得更加重要,毕竟他们还很年轻。为了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李晓有时也到楼下同街坊邻居打点小麻将,到楼上种点花草。
在李晓女儿家的厨房里,放了各种用来盛药的瓶瓶罐罐,一只铝锅因长期熬药熏得焦黑。橱柜上一字排开4个不同的碗,李家的厕所里放着3个水桶,李晓解释说为了节约用水,轮流使用,洗菜的水用来拖地,拖地后再盛到另一只桶里冲洗厕所,循环使用。
[关键词]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 政府职能 生态问责
一、地方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地方政府的积极作为有利于应对日益凸显的生态危机。伴随着工业文明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我们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的困境。而生态问题往往又是跨越了行政区划的界限向周边、向全球蔓延,所以,生态危机靠一己之力很难应对。地方政府就承担着这种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面要能够协调本地的关系和资源,另一方面要积极地投入到区域的交流与合作当中。
其次,地方政府积极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有利于树立政府的诚信力。政府的诚信力来自于权力运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地方政府不仅要有发展经济的谋略,更应该有保护环境的远见;不仅要把经济作为地方发展的支柱,更要把人民的福址当做发展的终极目标,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能够统筹兼顾,在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上谋求平衡。只有实现了平衡,发展才可持续,政府的合法性资源才不会枯竭。
第三,地方政府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出手就是为了补救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发展不平衡问题。特别在产业转移和承接过程中,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更要从生态高于一切的高度,积极融入经济转型的大潮中,而不是被动地用过去经济发展的方式,以牺牲资源为代价换来地方的短期发展。所以欠发达地区提出的“跨越式发展”不是追求经济的盲目冒进,而是在整个经济转型大趋势背景下谋求可持续发展。
二、地方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要任务
1、环境的保护
事实也证明人只有在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才能够获取更多发展资本,环境条件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它满足了人类更好生存的可能,也让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不断地改造着自己。所以,进入了新的文明阶段,我们要改变的不是环境,而是要改变对待环境的态度。政府应该在维护环境上发挥主导的作用,不管是战略上的安排,还是措施上的跟进,都应该体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要求。通过战略合作、规划布局、技术的创新、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让我们与环境更好地相处。在保证环境可持续的同时保证人类的永续发展。
2、资源的开发
有实力的国家通过各种方式拓展自身的全球能源战略;有思路的地方政府也在通过各种振兴计划让本地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利用。但我们在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的同时,往往也把自己推向了资源匮乏的边缘。所以地方政府在发展中如果缺乏保护的意识,在巨大需求的拉动下,必然会对资源造成毁灭性的破坏。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由于发展比较滞后,各种大的工业还没有对该地区造成破坏,资源丰富既成了优势,也会在地方发展的强烈冲动下变成一种劣势。因为掠夺资源的嗅觉无处不在,而欠发达地区往往又缺乏提升资源利用的核心技术和改善环境的资金技术保障,如果地方政府用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发展经济,那么落后的地方不仅得不到长远的发展,还会撼动基本的生存条件。
3、权益的平衡
当我们今天不得不面对“全球变暖”给全世界带来的“蝴蝶效应”的时候,其实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地球就是一个小小的村落,任何一个地方的风吹草动都会影响到其他地方。在进入了“后哥本哈根时代”之后,不同的国家主体在全球生态责任上进行着激烈的博弈,这种博弈既是对自身发展空间的争取,也是对政府生态职能的重新定位。发达国家有义务对欠发达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扶持,发展中国家应该主动进行转型,不能再重新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为气候是想通的,自然是相生的,一旦自然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它将不可修复。
三、地方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职能转变不到位
1、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职能缺位的现象
(1)监管缺失。长期以来,政府职能的重心都放在经济建设上,固然在经济上取得了辉煌成绩,但环境却承载了巨大的压力。造成在技术改进,治污投入上缺乏动力;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当前政府政绩考评体系的不合理。在GDP 挂帅的各种考核体系中,各级政府为抬高政绩, 追求GDP 增长, 往往置生态文明建设职能于不顾, 使生态环境付出了巨大代价。
(2)缺乏合作。环境保护是一项涉及面广、运作机制复杂的系统工程。环境本身具有公共资源属性、外部性、空间外延性, 这就决定了区域环境保护的整体性。比如一条河流可能涉及几个省,甚至几个国家,但是在行政区划的限制下,各级政府缺乏合作交流的平台,很多环境问题一旦跨区域,只是通过一些临时组织进行协调和处理,缺乏长效监管和处置的机制。
(3)立法滞后。法制是生态文明建设职能运行的直接依据。但政府在环境行政立法上还存在配套立法进展缓慢、环境法规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给生态文明建设职能的执行带来障碍。首先表现为内容上的难以适应。环保部门作为主要的职能部门在治理环境问题上通常表现为缺乏独立性,治理手段单一,在保障保障经济高速增长的大前提下,很难独立地行使监管职责;最后表现为法律之间重合和打架的情况。
2、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职能越位的现象
(1)暗箱操作。暗箱操作反映出的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清,反映的是程序设置上的不规范,也反映出对政府监督的无力,这显然是不利于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毕竟政府的专业性并不是十全十美,而政府的控制力也不是所向披靡。所以要构建一个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政府要打破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决策失误;要打破程序缺乏造成的权力滥用;要打破责任体系不完善造成的问责疲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既体现了政府在管理上的自信,也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因为生态文明建设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所以公开应该成为一种常态。
(2)脱离民意。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替代企业决策发展策划和经营,替代市场分配资源,替代法制管理经济,短期行为泛滥,比如引进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企业,违法违规出台优惠政策;重引进、轻服务,各级政府拼命地追求经济增长和税收增长,经常为了增长而牺牲环境、生态,甚至牺牲部分民众的权利。随意以政府的名义为某些市场主体的交易活动提供担保,滥用政府的财政信用等等这些情况反映的就是对民意的漠视。
(3)朝令夕改。任何的决策只有具备了稳定性才能发挥它的指引作用,也才能让老百姓对政府的行为有足够的信赖。但是现实中由于受领导任期制和政绩考评体系的限制,任期内的领导大部分都希望在政绩上实现短平快,从而造成效果上的轰动性。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通常需要出其不意、另辟蹊径,这就导致政令上的朝令夕改,政策缺乏连贯性,使得管理和执行中出现了很多的隐患。这种隐患小了说造成决策与执行的脱节,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从大的来讲就可能造成不可修复的错误。特别是在生态领域,如果缺乏科学的态度,进行任意决策,破坏的不仅是人类社会的文明,也会对整个自然系统造成致命的伤害。
3、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职能错位的现象
(1)土地财政。分税制之后地方税源大幅缩减,地方政府需要寻求新的财源和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来保障地方的发展,土地因为其稀缺性和可拓展性被赋予了这一历史的使命。但是当这一特殊财源被开发出来之后,地方政府在谋求地方政绩的冲动和巨大的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对土地的依赖变得越来越强烈,城市建设向农村蔓延的趋势日趋明显。土地的过度开发和城市的过度消耗,让土地的生态功能弱减;也让地方政府乐于对土地的巨额回报坐享其成,对新兴产业的发展缺乏积极性;对本地企业的培养缺乏耐心;对人民矛盾的化解缺乏长效机制,最终让地方政府在土地财政的巨大诱惑下偏离了政府的公共性和服务性的方向。
(2)审批政治。行政审批本来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通过事前设立门槛,有效保障老百姓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但由于“管治”思维的驱动和部门间职责定位不清,导致行政审批逐步演变为了政府权力的放大镜。政府职能部门在利益博弈中,不断延伸权力的触角,从而凸显各自在地方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权威性,却往往忽略了与其他主体间的协调和配合,权力运作呈现碎片化,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无谓消耗。虽然这种趋势经过中央的六次审批改革之后有所改善,权力格局逐步优化,但要从思想上实现从管理就是服务的转变;从法律上厘清政府权力的边界;从行为上重塑掌舵者的形象还任重而道远。
(3)以罚代管。罚款只是行政管理的一种手段,但由于法律的滞后和对行政自由裁量权约束的有限,使得罚款成为了很多部门追求高效管理的重要手段。而罚款一旦作为常态被纳入到违规者的成本核算中,它的警示作用就会大打折扣。事件背后反映出的是政府对自身职责定位的不清,对后果认识的不到位以及在权力衔接上的脱节。所以需要建立一套多元机制共同作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全程监管的监督体系才能保证企业、个人、社会的行为更加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四、地方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职能定位
1、通过政策制定,落实生态政绩观
目前,生态补偿政策主要集中在林业方面(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等),客体比较单一,政府应该进一步拓展生态建设的领域,通过多种手段,激励人们在环境改善、资源节约、生态修复等方面多做贡献。同时,中央政府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转移支付,让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实现基本平衡。其次,政府要在各项规划中落实生态优先的理念。规划作为建设的指引,生态建设的成效最能在各项规划中得到体现,所以,要在各项规划中为生态建设预留空间。在发展规划中要倡导绿色发展;在城市规划中要融入生态和谐的思想;在土地规划中要树立红线意识等等,用科学的规划限制人类无止境地对自然的开发和索取,让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第三,政府要出台鼓励发展新兴产业的激励政策。过去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我们需要寻求新的路径,才能实现成功的转型。也就是只有靠发展才能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保护生态不在于我们不去利用自然,而是用更加科学的方式对自然进行合理开发。
2、通过执法监管,强化生态责任感
首先,要强化环保部门的监管职能。一方面需要加强人员、设备的配置,加强环境监测体系的构建,提升环境监管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保证各项监管工作得以常态化开展,而不是通过运动式检查体现工作的效果;从长远来讲,要在体制上赋予环保部门更多的独立性。让环保部门超脱于地方经济增长的压力,从体制上、法律上、机制上更加独立地管理环境问题。其次,要加强部门联动机制的构建。环保问题在管理过程中涉及的部门很多,但部门间的协助并不通畅。这就需要通过多元机制,把部门间的力量聚合起来。比如云南省昆明市和玉溪市成立的环保警察队伍就很好地与环保监察工作实现了衔接。并且可以建立定期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地方环保问题研判和处理机制,使环保问题得到及时、高效的处置。第三,要保障公民参与监督的权益。在环境监管中要建立完善群众举报的渠道和处理程序。通过教育和激励让群众认识到环境问题关乎每个人的权益,通过大家的共同参与,让环境问题少发生、快处理。最后,要构建生态问责体系。要把生态指标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内容,任何政府绩效的肯定都必须以生态环境的安全和生态利益的公正为基础,增强生态指标在绩效评价中的刚性作用。
3、通过服务引导,实现生态文明的有序推进
对本地区出现的环境污染事件要做到及时公开,并对后续处理工作做妥善处理,防止因为信息封锁而衍生出次生灾害。其次,要加大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合理设置垃圾、污水处理厂,建设城市复合交通网络,利用绿色节能技术对建筑、路灯等进行升级改造,大力推广新型能源等,对生存空间进行积极改造。第三,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政府鼓励企业培养自己的研发队伍;制定政策吸引外来人才到本地服务;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服务体系,让科技成为助跑地方经济的核心动力。第四,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生态优先的良好氛围。利用电视、报纸、影像等各种媒介,倡导低碳生活理念、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生活文化。要创新和推广低碳生活的技术与方法,创造低碳生活条件,引导人们进行绿色消费,形成整个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4、通过交流合作,构建大生态治理格局
生态治理是一个大工程,需要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政府要通过各种机制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才能让生态文明建设见实效。首先,要加强跨区域的合作。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在流域治理、风沙治理、森林保护等方面构建大生态格局,积极地在管理体制上寻求突破,努力实现管理的扁平化,提升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其次,要加大部门间的配合。各部门要明确各自的生态职能,通过联合执法和碰头协商等形式,提升部门的行政效率。第三,要加大与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合作。政府要能够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要给环保NGO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要赋予民众参与和监督环境治理和保护的权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共同应对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政府生态治理效能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汪玉凯.界定政府边界――汪玉凯谈政府改革.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