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新科技论文

农业新科技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新科技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新科技论文

农业新科技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日本农业科技信息保障体系

我国实行以后,形成了一家一户的分散的小农经济,这是制约我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成效的重要因素。日本农村也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小农生产,但是日本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效率较高。完善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保障体系是提高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成效的重要条件。研究日本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保障体系的特点,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保障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保障体系特点

1.日本政府重视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日本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农村的通讯、广播、电视等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乡镇级以及地方综合农协在信息通讯设施建设方面发展迅速。日本农村除了有线电视和电话、报纸等媒体很普及外,计算机也很普及。日本农户购买微机可得到一定补助,政府所派的普及改良员除了教农民农业技术以外,还举办各类培训班,承担了面对农民的微机教学工作,促进了农村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日本农民获得信息的媒介渠道主要有以有线电视、计算机、传真机为主3种形式,适应于不同经济实力、人口密度、距离的不同地域。1994年,日本开始实施一项称为“高度信息化农村系统”的计划,直接服务于农民。目前,日本农林水产省正在制定一项名为“21世纪农林水产领域信息化战略”的计划,计划的基本思路是大力充实农村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以建立发达的通信网络。

2.日本政府重视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化建设

日本政府很重视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化建设,平均每个县至少有一个与网络相关的农业信息中心。跨入21世纪后,日本积极实施农业IT战略,推进农业信息数字化,开发普及了气象、病虫害防治、农技、栽培等各类基础数据库。90年代初,日本建立了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全国联机网络,即电信电话公司的实时管理系统(DRESS),其大型电子计算机可收集、处理、贮存和传递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技术信息。每个县都设有DRESS分中心,可迅速得到有关信息,并随时交换信息。日本现在已将29个国立农业科研机构、381个地方农业研究机构及571个地方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全部联网,其中,571个地方农业改良普及中心与农协或农户之间可以进行双向的网上咨询。

3.政府从法律、政策、资金方面予以大力扶持

法律先行,政策配套,资金扶持。日本政府公布了一系列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方面的法律,如2000年11月正式公布了“高度信息通讯网络社会形成基本法”(简称“IT基本法”),旨在通过建设高度信息化的通讯网络和公共服务体系,为实施农业领域的IT战略和加快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提供了法律保障。日本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农村信息化的政策,如在农村尽快普及因特网,向农村开放提供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成果等信息。在资金方面也予以大力扶持,日本各地域的农村信息服务系统由政府投资。

4.重视农民的信息素质教育

日本农民继续教育体系完备,包括民间研修教育机构、农林水产省农业大学校、就农准备校等,这些院校对提高农民信息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日本农业科研机构都承担了对农民进行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等信息素质培训的职能,政府每年在全国各地经常举办面向所有居民的网络与计算机培训班。

二、对我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借鉴

1.加强我国农村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强我国农村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农村的通讯、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的硬件设施。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如日本般在农村普及电脑及因特网尚不现实,但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经济条件及地域信息化水平的不同,形成以计算机、有线电视、广播、电话等为主的各种传播形式,是切实可行的。

根据我国国情,在农村普及有线电视是个很有效的途径。很多农业类电视节目,本应是直接为农民服务的。可是由于条件所限,农民仅靠接收天线收看不到此类有线电视才能收到的节目。有线电视能不能通到农村,是农业科技信息能否有效传播到农民手中的重要条件之一。因为,农民买电脑,上宽带网络还只能是极少数富裕地区农民能办到的事,绝大多数地区农民尚难以接触,即便能去网吧,又因为缺少相应的计算机应用及网络知识而不能得到相关农业科技信息。报纸在农村的订阅率也很低,农民只有极少数是通过报纸来获得农业科技信息的。农民接触最多的传播媒体就是电视和广播,相比较而言,电视的受欢迎率又远胜过广播,因此,通过电视这一最有效最普及的媒体传播方式,把适用农业科技信息及时告知农民,是很有可行价值的。地方市县电视台由于技术及信息的限制,很难制作出较高水平的农业类电视节目,而有线电视中央七套及各省电视台的农村频道节目制作水平很高,信息来源较广,且有价值的新信息较多,问题在于农民接收不到。因此,解决问题的症结就在能否让有线电视深入农村,惠及农民,从而使一些优秀的农业类电视节目能真正发挥其作用,扩大农民接触农业信息的视野,为农业科技信息的有效传播创造条件。

目前,农村已能安装有线电视接收系统,但门坎较高,且收费不一致。据调查,豫北某县有线电视初装费是150元,年使用费100元;安装无线数字电视机顶盒,所收台比接有线还要多,机顶盒的价格是200元左右,年使用费是120元。豫东某县有线电视初装费是298元,年使用费100元;安装无线数字电视机顶盒,机顶盒的价格是400元左右,年使用费是100元。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农村的有力支撑;农民是弱势群体,收入较低,因此,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尽量减免初装费及年使用费,并严格要求各地费用统一,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不使一些地方部门为了牟利,而随意提高费用,影响有线电视的普及率,从而影响农村科技信息的传播效率。

2.加强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化建设

借鉴日本的经验,充分重视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化建设。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资源大多掌握在各级政府主办的科研或普及机构手中,政府应协调这些机构间的数据库资源建设及联网,做好资源集成及共享工作,建立气象、病虫害防治、农技、栽培等各种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网络发展很快,专业性农业网站越来越多,要按照国家“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信息化总方针,加快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化建设。统筹规划全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特别是县乡(镇)级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系统。我国可将各级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科技信息中心及各地农业推广中心全部联网,取经日本,建立我国的农业科技信息实时管理系统,设置大型计算机收集、处理、贮存和传递来自全国各地、各部门的农业科技信息。在各县乡设分中心,农业从业者可迅速得到有关信息,并随时交换信息。

3.重视政府在政策、完善法律、加强资金投入方面的扶持力度

我国的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分散经营,他们需要政府在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方面给予政策、法律、资金方面的支撑。借鉴日本的经验,制定一系列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政策,如信息标准化;农业科技信息免费提供;加强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集成共享;农业科技信息人才的培养、待遇、培训政策;提高农民信息素质等一系列政策。同时,抓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相关法制、法规建设,结合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服务的实际情况,从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采集到、传播以及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服务人员的培训等方面出台一套完整的法律,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保证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服务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积极改善我国农业通信基础设施及网络化建设。

4.重视我国农民信息教育,提高农民信息素质

农民是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终端,农民信息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成效。我国农民素质普遍较低,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大力发展农民继续教育是提高农民信息素质的有效途径。以各级成人教育中心、农校、农业服务中心为基础,定期举办政府出资,农民免费的短期信息培训班,加强对农民的农业科技信息接收、咨询、计算机运用、网络查询等信息素质培训,提高农民利用信息的意识及查询信息、使用信息和反馈信息的能力。同时,加强农业信息化宣传,鼓励农民通过电话、计算机网络等向农业信息部门和专家进行各种信息咨询,或注意收看农业类有线电视节目,从中获取有价值的科技信息,尽快提高农民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查询信息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效率。

农业新科技论文范文第2篇

1.1科研创新能力及科技成果贮备增强新疆农业科学院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贮备较“十一五”明显增多。一是新疆农业科学院承担国家部委、自治区重大项目明显增多。“十二五”以来,共承担国家、自治区级重大项目(课题)37项,争取科研项目经费大幅度增加。截至2013年年底,争取科研项目财政经费累计3.22亿元,3年已达到“十一五”累计财政经费总额的118.4%。二是科技成果水平质量显著提高。“十二五”以来,取得科技成果27项,获得各类奖励44项;审(认)定农作物新品种39个,4个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1项、实用新型专利65项;获得软件著作权登记1项;编制完成109项农业行业及地方标准;686篇,其中,SCI收录22篇;出版专著36部。三是基础研究力量进一步加强。“十二五”以来,国家和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分别获批36项和50项,立项数和经费数均创院历史新高。“十二五”以来,在全区累计示范推广各类农作物新品种(系)187个,新品种及栽培技术示范累计推广面积约208万hm2;累计示范推广农产品无害化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高效实用节水、果树优质高产栽培、果粮(棉)间作等实用技术98项,建立各类科技示范点161个,累计技术服务面积47万多hm2;累计推广残膜回收机、热风炉、卷帘机、滴灌设备等新机具及新产品5400多台(套)。这些成果和技术为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区的农业科技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1.2学科建设进一步优化“十二五”以来,围绕自治区现代农业全局性、方向性、关键性重大技术问题,新疆农业科学院对现有学科进行战略性重组,形成了10个重点学科、25个重点专业的学科建设战略框架,为院学科发展确定了目标、任务和方向。另外,形成了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类研究结构合理、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优势学科体系。一些如西甜瓜、棉花(长绒棉)、加工番茄、红花、油菜、甜菜等特色作物优良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和先进水平。同时,积极开展了新兴学科专业建设,探索了与国民经济发展、产业兴起密切相关的潜在学科和专业,拓宽了科学研究与发展领域。

1.3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十二五”以来,启动实施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大力推进了人才强院战略,并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工作机制,出台了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以及少数民族科技骨干遴选等意见办法。同时,加大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聘请14名院士、国家级专家担任特聘专家和客座研究员;在职培养博士19名,其中,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培养15名,取得博士学位3名;引进急需紧缺专业博士7名;遴选院“少数民族科技骨干一、二、三级”人选18名,并进行重点资助。

1.4科研设施和条件建设不断增强建院以来,新疆农业科学院共有国家、省部级科技平台76个。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条件平台建设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是2011年成功获批农业部30个重点学科群中2个区域重点实验室和7个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并且“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乌鲁木齐)”顺利举行揭牌仪式。二是新疆农业科学院申报的“特色林果产业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获国家发改委批准命名,组织申报的5个自治区级工程中心项目获得批准。

2新疆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不仅包含硬技术创新和软技术创新,还包括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多次应用[2]。新疆农业科学院现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制与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突出,难以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自治区现代农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核心基础作用。具体表现在:农业科技力量布局不合理,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缺乏学科间的大联合、大协作机制;科研与推广的投入比例存在不合理之处,“重科研,轻推广”现象长期存在,导致推广工作停滞不前,阻碍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自身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以体现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加强管理和提高效益为重点的科研管理制度改革尚未完全实现。

2.2产学研创新机制不完善市场机制在自治区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尚未在体制机制上解决。一是目标不趋同。科研机构以新产品、新技术为目标,高等院校以项目、论文为导向,而企业是以研发适销产品为需求。二是信息不对称。科研、高校和企业研发人员缺乏信息互通,3种类型人员缺乏整体思考。三是成果难共享。在当前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情况下,相关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和统筹安排,科研、高校、企业的研发成果难以共享,就算是合作,也往往是为了争取项目临时组合,缺乏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

2.3科研经费支持量不足据自治区农业科研院所普遍反映,随着近几年国家、自治区在农业科研方面投入的不断增加,科研院所“找打仗钱”的压力大为减轻,但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不足的问题突出,已成为制约农业科研院所持续稳定发展的瓶颈。就新疆农业科学院而言,虽然科研经费近几年大幅度增长,但人均科研经费只有2.5万元。由于新疆地广人稀,各县市之间路途遥远,往返实验基地的差旅就用去大半,加上现在新疆劳动力紧缺,用工费用急剧上涨,实际真正用于科研活动的经费寥寥无几。

2.4优秀领军人才匮乏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3]。近几年,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新疆农业科学院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与全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人员总量较少,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4-5]。在隶属新疆农业科学院的16个农业科研院所中,正高级职称人员88人,占科技创新人员的10.85%,平均每个研究专业1人;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员33人,与我国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加上农业科学研究周期长、风险高、产业弱势、知识产权保护难、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投资相对较少、工作环境艰苦、服务对象群体较弱的特点[6],使农业科研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更加困难。

3关于新疆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的思考与建议

3.1协调自治区科技管理力量,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围绕自治区六大产业,针对生产一线重要技术需求,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根据科研机构在全疆各地的示范基地、试验场站,在全疆选取有代表性的重点示范县(市)进行“院县共建”,共同组建科技队伍,创建科技团队式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采取面对面、手把手、心贴心的科技成果推广方式,使农民与科技人员建立起稳定的技术供需关系和良好信誉关系;依托重点示范县(市)建设,集成新品种、先进实用技术集中展示,使广大农民能“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同时,使科技人员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在生产实践中不断调整科研方向,获得科技创新灵感,促进科技成果研发。通过解决科研、推广与生产实际脱节的问题,引导农业原始技术创新向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方向转变[7],使科学技术更加贴近农业生产实际、贴近农民需求。

3.2促进新疆现代农业生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联合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涉农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利益共享、协同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机制[8],针对自治区农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强调多主体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协同推进机制,重视发挥政府、大学、科研院所及企业等不同主体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作用[9],实现科技创新的上游延伸到广阔的基础研究领域,中游覆盖产品生产和产业化的全过程,下游延伸到广告策划、品牌营销、售后服务、商业方法等诸多环节,体现产学研合作的多元化目标。各涉农机构提出合理的分配机制,共同参与、互有分工、利益分配、互利双赢,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发挥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3.3整合农业科技资源,设立农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由于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靠其自身很难提高科技创新的科技储备能力[10]。按照农业科技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建立以政府为农业科技投入主体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设立自治区农业科技创新专项,实现以项目为纽带、以任务带团队,形成相对稳定、持续支持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建立科学的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采用定向委托的方式交给自治区评价好的相关法人机构自主支配,以激励和保障科研人员根据农业生产实际自由地、创造性地开展研究活动。另外,支持学科建设、新兴学科培育、人才培养引进和条件平台建设。一是加大主要用于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机构基础设施维护、科研仪器设备购置和升级改造、科技基础平台建设等经费的投入力度;二是加大主要用于支持创新体系科研机构完成科研任务、开展重大应用基础研究以及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等经费的投入力度;三是加大主要用于科研机构的基本支出和运行保障经费的投入力度。通过稳定投入,让科研人员有一个稳定的科研投资预期,搭建良好的科技平台,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环境,减少科研人员为项目立项、评估等环节分散的精力,使他们能够集中力量搞好科技攻关与示范推广,并把科研成果应用到生产实际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农业新科技论文范文第3篇

上海市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进行农业科技项目的申报,预算申报数据经本系统校验通过后,可形成上报文件,上报市级农委。上海市级农委通过本系统对区县农委的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后,聘请专家进行项目评审与立项,评审结果通知申报单位。对通过项目评审的支农项目进行支出预算和审核。需要进行数据调整的单位可自行进行调整,再次上报。

2项目执行管理

上海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进行项目执行(包括各类监督检查、资金管理、整改处理等),各类数据经本系统校验通过后,形成上报文件,上报市级农委。上海市级农委、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对区县农委上报的各类材料进行审核与评估,必要时聘请专家参与项目评审,评审结果通知申报单位。

3项目验收管理

上海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进行项目验收申请,提交验收材料,各类数据经本系统校验通过后,形成上报文件,上报市级农委。上海市级农委、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对区县农委上报的各类验收材料进行审核与评估,聘请专家参与项目评审,评审结果通知申报单位。

4项目资金管理

上海市级和区县级农委通过本系统,实现农业科技项目支出预算录入、预算审批、预算审核等项目资金管理功能,同时通过与市财政局部门预算软件的数据交换实现数据共享,向是财政局提交预算与接受市财政局的预算批复信息。

5结语

农业新科技论文范文第4篇

1995年的金农工程开始至今已投入12亿元用于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在依托国家公共数据通信网的基础上,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站体系,各农业部门都建立起服务本地区的农业信息网站。在城区以“百兆进户、千兆进楼、T级出口”为目标和在农村以“宽带进乡入村”为目标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大力推进。到2012年,乡镇通宽带比例达到100%,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75%,农户宽带接入速率平均不低于2MB/S,采用XDSL接入方式的乡镇宽带接入能力接近30MB/S。

2我国农业科技传播和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政府没有加强培训农业信息的使用者,农业生产者应用信息工具的能力严重不足,影响了农业科技的传播和应用、农业生产、经营信息的及时统计、和利用;政府在农业科研方面投入增加较快,但是专门用于农业科技传播的投入不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老化,知识陈旧;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科技知识,指导农业生产经营的能力严重不足。

2.2缺乏适合农业生产者能力和素质的专门网站

各地、各级政府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的农业网站,往往以宣传和介绍本单位工作为主,网站内容主要是文字和图片,缺少生动真实、形象直观的影像内容;缺乏为农业生产一线企业和农业生产者服务的理念,操作环节多,使用不方便。网站的传播内容缺乏针对性,使各种农业科技园区、各种农业合作社、专业户和农业产业链上的信息受众不能轻易找到所需的信息。

2.3农业科技信息更新慢,针对性不强

影视具有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特点。对知识基础单薄,文化水平不高的农业生产者来讲,通过影视进行农业科技的学习更是最佳的选择。但是由于拍摄创作农业科教片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有艺术性和技术上的要求,许多网站不具备创作更新的能力,因此,出现影像信息更新慢、针对性差的问题。随着影视及网络技术的进步和我国高清广播电视标准的公布,原有720×576分辨率的视频素材和成片已经不能满足播出标准和交流需要,建立高清视频资源库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2.4缺乏利益机制驱动

拍摄农业科教片的投入大,需要有前期人员的编导策划和硬件的投入;农业科教片的制作时间长,需要反复拍摄不同生长期农作物的生长变化;农业科教片受地域影响较大,不同自然条件使农作物的生长特点也各不相同,所以农业科教片往往只适合很小的某一部分地区,由此产生的效益与投入不成正比。大多数的农业科技信息网站没有利益驱动去拍一些有针对性的农业科教片。

2.5信息获取过程复杂

调查研究中发现,很大一部分农业信息需求者认为网络信息获取过程复杂,如有些网站只有通过注册才能使用,有些农民不会利用网络平台自己的问题,还有由于网页界面繁琐,难以从众多相关信息中找到适合自己需求的信息等。

3信息化条件下开展农业科技传播的对策

3.1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

信息化条件下,培养懂现代信息技术又懂现代农业技术的农业信息化人才尤为重要。农业信息化人才要肩负起研制和开发农业信息化应用软件的责任,设计开发与农业生产者的需求和应用能力相适应的网络用户终端,优化农业科技传播的基础设施条件。对农业科技传播的受众有准确的定位和了解,有针对性地为不同群体的受众提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以产生良好的农业科技传播效果。

3.2将影视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用于农业科技传播

影视是一种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农业科技传播方式。通过对100位不同群体的农业科技传播受众的分层调查,有62.5%的被调查者认为农业电视节目是获得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30%认为网络是获得农业科技信息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注重农业科技信息的影视加工和传播,建设大容量、高清标准的农业科技视频影像库,并不断制作传播最新农业科技信息的农业科教片充实影像库和农业科技传播服务平台。农业网站拥有巨大发展潜力,要根据农业生产者的需求和应用能力来设计开发专门的网络客户端,使需求者能方便的进行搜索、观看和下载所需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

3.3构建农业科技传播服务体系

我国农业受众的整体特点是数量众多,但整体文化素质较低,职业科技文化和技能水平偏低,在传播领域属于弱势群体。加强对农民培训的同时可以通过构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来提高农业科技传播的效果。如建立“农业科技110”,建立农业科技传播与服务平台,建立信息农业实验示范基地,等,进而构建农业科技传播服务体系,扩大农民获得农业科技信息的途径,全方位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服务。

4结语

农业新科技论文范文第5篇

英文名称:Rain Fed Crops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主办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辽宁省沈阳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3-4803

国内刊号:21-1437/S

邮发代号:8-15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