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科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药科学使用知识等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重视农药安全使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舆论氛围。采取举办科技讲座、召开防治现场会、展示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等多种形式强化农药科学使用技术培训,并以推广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病虫等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技术为突破口,深入普及农药科学使用知识,指导农户科学用药,把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不断提高种植户科学、合理用药水平,为市场提供绿色、无公害农产品。
2、根据防治对象科学选用农药品种、剂型
各种农药都有其防治范围,超过这个范围则无效。因此,在生产实践中,防治病虫等应根据药剂的性能特点和防治对象科学选用农药,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如杀虫剂中的胃毒剂对咀嚼式口器害虫有效,但对刺吸式害虫无效;杀菌剂中的硫制剂对白粉病菌有效,但对霜霉病菌无效。在防治病虫害时,应尽量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或生物农药。
3、选购或使用农药时,要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做到对症施药
在正规门店选购药剂品种,选购或使用农药时,一定要认真阅读农药使用说明书,做到对症施药。购买农药时要看清标签,不要购买标签不清或包装破损的农药。使用农药前应认真阅读农药使用说明书,如有疑问应及时请教农药经营者或当地植保技术人员,务必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标注的使用浓度和使用对象使用。
4、加强病虫监测预报,适时用药
选择最佳施药时期和施药量,不要盲目混用农药或连续多次使用农药以及随意加大施用浓度。在最佳防治时期用药,可以用最少的药量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明确主要防治对象,并进行定点定期规范调查,及时病虫等有害生物发生动态,是开展科学防治的前提。在做好病虫等有害生物测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及生物药剂试验,筛选出适合当地生产实际的经济、高效品种、剂型、用法和用量等,通过示范样板,加快推广。一般来讲,防治害虫在幼虫低龄施药最为适宜;使用保护性杀菌剂防治病害,要在发病初期及时施药才能奏效。农民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已经过了最佳防治时期才开始用药,结果按常规药量难以控制,不得不混用其他农药或连续多次使用农药以及随意加大使用浓度,这样不但增加防治成本、杀伤天敌、污染环境,而且更重要的是造成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影响食用者身体健康。
5、根据天气状况科学用药
一般应在无风或微风天气施药,同时注意气温变化。气温低时,多数有机磷农药效果较差;温度太高,容易出现药害,严禁中午高温喷药。刮风下雨天气会使药液流失,降低药效,因此,使用农药最好选择内吸剂,其次用乳剂。
6、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和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减少农产品和环境污染
农药安全间隔期是指最后1次施药到作物收获的时间。施用农药如未达到安全间隔期后采收,食用后会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所以应严格按照农作物的安全间隔期采收农作物。做好农药包装、废弃物等的回收处理,是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
7、防治病虫害提倡轮换用药,科学混用
长期单一使用某一种农药,会引起病菌、杂草、害虫等有害生物产生抗性,防效降低。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抗药性逐渐增强,用药量增大,防治成本加大。因此,提倡轮换用药或采用混合用药方式,以延缓抗性产生,稳定防效。
8、注重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措施综合运用效果,找准衔接点,发挥灭虫防病整体作用
生物农药毒性低,防治病虫等有害生物不易产生抗药性,且不伤害天敌、无残留、安全系数高,不足之处就是成本较高、药效较为缓慢。如蛋白农药诱导植物产生免疫力、苦参碱、BT乳剂、灭幼脲、农抗120、井岗霉素、春雷霉素等。应用诱虫灯、防虫网、诱虫板、诱虫器和创造有利于天敌生长繁殖的环境,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和用药次数,节约生产成本和减少污染。通过改善生产生态条件,创造有利于作物和天敌、不利于病虫滋生的环境,增强植物自身免疫力,增加天敌数量,减少用药次数,恢复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为市场提供丰富、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9、加快生产基地认证和种植技术规范推广应用力度
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是适度规模生产经营的必然选择,也是展示标准化、规范化种植的平台,做好生产基地认证工作意义重大。制定种植生产技术标准,规范操作,加强宣传与技术培训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实现规模效益的保障。
10、加大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力度,强制生产者从事标准化、规范化生产
1.1教学内容没有突出农业院校的特色面向农村服务农业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但农业院校环境工程课程设置目前仍然沿用以城市与工业污染处理为重点的的教学内容。虽然有些优秀教材包括了部分适合农村环境保护的理论内容,但限于课时,许多被大纲规定为自学内容,或只占极少的课时。多数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类课程教学内容以大中型污水处理工艺为主,不适应我国农村大量个体家庭使用的小型沼气池、畜禽、水产养殖业等有机质含量高、水量相对小的特点。课程教学涉及农村环境面源污染控制措施内容较少,没能突出农村和农业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应用教学特色。
1.2教学体系不完善,不利于人才培养要求跟踪调查显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习、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工作后帮助很大,学生没有得到适当的实践锻炼和工程意识的教育,这已经是我国包括工科院校在内的工科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环境工程是工科类专业,课程理论内容和工程意识培养,需要通过实践类课程来加强和提高。受到学校类型、专业发展时间和实验、实践课程教学方式等影响,农业院校环境工程实践教学通常开设一些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和短期认知性实践教学,如一周的教学实习,缺乏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较长时间的实践锻炼,不设置设计课程,考核制度也不完善。
1.3实践教学内容脱离农村污水防治现实,教学效果不明显工科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相对完善和稳定实践教学体系,如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合作单位有专门的实践教学指导人员、与企业有合作科研项目等。农林院校与农业企业和农村地方管理机构联系紧密,与实力强的环保和工业企业等单位合作关系较弱。我国农村环境保护体系尚不完善,实践指导技术人员更加缺乏。这些因素造成针对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内容的实践教学力量不足,而城镇或工业环境保护内容实践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如许多农业院校虽然与部分工业企业、市政环保企业和省市级环境监测部门建立教学实践合作关系,但实习内容与农村农业污水处理和控制有一定差距,学生对农村农业污水处理和控制领域仍然感到陌生,今后难以尽快进入农业环境保护工作。
2农业院校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改革方向
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具有自身的特点,如农业污水性质没有工业废水性质复杂,也不像城市污水处理和控制技术工艺路线相对稳定。虽然多数为生物处理工艺,农村和农业污水处理通常会结合地理、生产、以及居住条件等因地制宜。因此农村污水处理应用技术相对单一,但处理形式多种多样。因此环境工程课程改革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2.1调整课程建设目标,形成适合农村农业环境工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依据目前我国农村和农业对环境保护人才的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侧重对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实际能力的培养。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和设计课程的教学,形成面向农村和农业污染控制工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建设具有专业院校特色的实践基地,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加强课程设计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2.2建设具有农业院校特色的污染控制课程教学内容我国农村水环境保护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发展缓慢。近年来,国家从路线、政策和基金等方面,对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都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投入,农业院校有责任义务为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培养工程性人才。课程改革中,在突出基本知识与原理的基础上,设置农村和农业处理教学的大纲和内容。如:将《水污染控制工程》中污水的稳定塘和污水土地处理及适用于小型污染水的技术内容规定为一定课时必讲内容;由于农村和农业环境污染控制往往与农村地理状况、居住和生产紧密联系,增设应用案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多种处理方式的联合应用;在处理固废尤其是沼气工程中的固废等,还要考虑后续沼渣和污水综合处理等。因为农村和农业环境工程保护技术发展迅速,应补充相关新技术及应用内容,甚至专设讲座;配套与农业水环境治理相关的前修课程,如农用化学品污染,面源污染控制等,为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2.3建立完整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环境工程的教学体系应该包括理论、实验、实践、课程设计和工程意识教育等环节,农业院校在完善实践课程体系上应做出更大努力。理论教学基础上可以设置验证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等不同类型的实验性。因为环境工程实验的综合性强,普通意义上的验证性实验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如《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实验中《污泥性能测定实验》是污水生物处理的一项重要指标,但不同来源的污泥其性能不同,实验过程中还必须测定多项指标,是综合性强且时间持续时间也非常长(通常需要一周)的实验,应该设置综合性实验来完成;污水处理效果根据污水来源、工艺等不同而不同,设计完整创新性实验,包括污水来源选择、不同工艺设计、实验设备综合应用、检测指标与检测手段选择等。可以较好的锻炼学生从整体上系统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建立农村和农业企业为主的生产实习基地。实践类教学被证明是对学生今后工作帮助最大的课程类型之一。仅靠短期的如参观城市环保企业等的认知性教学实习难以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也无法让学生了解农业环境工程保护的实际内容。设置2个月以上完全进驻实习单位的生产实习,聘请合作单位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实地指导老师,跟随实习点的工作节奏锻炼学习,实习期间要求撰写实习的工作日记、调研报告和实习专题报告,作为考核实习的依据之一。教师定期到实习单位检查实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作出总结。实习合作单位的选择是建设农业院校特色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关键。合作单位应该是农村环境保护企事业单位如乡镇级的环保单位;拥有农村和农业环保处理设施的农业生产单位,如大型或家庭式畜禽和水产养殖场;新农村美好乡村居民居住和旅游地的环保处理设施单位等;大型或家庭式沼气单元等。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农村和农业环境保护事业,这些单位其实非常缺乏有专业理论知识人员,期望与相关科研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也期望有理论知识的人员指导。在校的大学生已具备相当的书本知识,可以应用甚至帮助实习单位的工作,在实习中发现问题可以及时与学校老师联系,帮助或协调问题解决。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包括行政管理、专业技术、协调能力等都会得到极大提高。相反,城市环保事业单位组织机构相对成熟,企业技术稳定、生产运转顺利。学生即便是蹲点实习,但基本就是每天例行上下班,如,一个成熟氧化沟工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基本是全自动化控制,正常生产运转中,参数短期内不会也不可能调整,学生感性认识收获不大。依靠科研项目,通过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项目,引导学生在农村污水控制方面进行实验,如畜禽污水处理、农产品安全生产等,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4完善教学体系,加强课程设计学习24小时后的知识保持率统计显示,讲授5%,阅读10%,视听结合20%,示范30%,讨论组50%,实践练习75%,向他人讲授/即时应用90%[10]。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工程设计是最有效的学习手段,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应用课程是目前大学教育难以取代的优势。课程设计是将已经学习的知识进行实际应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农业院校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设计往往被忽略,完成理论、实验和实践教学后,加强课程设计教学,突出理论应用,训练大学生工程整体设计能力。并将课程设计开设在实践教学的后期,设计的内容可结合实践课程中发现的问题,更利于学生的创新。
2.5制定合理的实践课程考核制度实践课程考核因为指导人员、地点和单位性质的不同,相对理论和实验类课程难度更大,往往流于形式,不能积极促进教学。制定合理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课程考核体系,可以针对不同的实习内容综合考察。学生实践中的表现由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老师联合评判,并以实习单位老师为主,考察学生的实习主观能动性,如到勤率、工作表现等。第二项考核内容依据学生的书面报告,如工作日记、调查报告和专题报告等是否完整,质量水平如何。设置不同权重,实习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提出问题等都是考核的重要内容。因此,可以将现场考核的权重加大,充分体现现场工作能力的重要性。另外,考虑实习的难易,对不同实习单位加不同的权重分。
3结语
一、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缺乏科学完善的经济管理体制。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然而在这个阶段,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与基本经济体制之间尚没有协调发展。第二,农业经济管理不受重视。很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了解不够,没有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于是在工作中对农业经济管理比较轻视,日常工作中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没有深入学习党和国家颁布的与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有关的文件、政策。同时,很多经济管理人员割裂了农业管理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脱离实际。第三,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与素质较低。农业经济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工作能力与职业素养。而在现实情况中,很多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于是在管理方面的执行力较弱。作为农业经济管理的主要参与者,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与素养不高无疑会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多的难题。第四,经济管理信息化不足。在当今新时期,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并且已经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信息化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降低了工作量。如果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当中,则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销售等均能够获益,大量的即时信息能够达到用户手中,发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二、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1、实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转变: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应当改变传统落后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农业经济活动之中融入经济管理。2、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经济管理之中应用现代化的管理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之中,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农业经济科学管理的实现,促使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提高对经济管理的认识,增强农业经济管理的素质,紧跟时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工作岗位中,不断地学习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将现代化技术应用在农业经济生产与管理中,开拓一条现代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之路。3、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农民占据重要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其掌握更多的现代化技术,推动与促进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实现。全球化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需要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引入先进的技术与理念,结合中国的国情,发展富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塑造自己的品牌,提升农业的综合素质,帮助农民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避免农业发展走向错误的轨道,降低对资源的损耗,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推动我国农业开拓出一条高效、高产、绿色、生态的发展道路。
三、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
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这项举措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农村小康社会。因此,农业经济管理人员需采取优化措施,从而对当前的管理工作加以改进与完善。可行的对策如下。第一,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健全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前提。在当前新时期,应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将提高农业产品质量作为发展目标,而不是单纯追求农业数量的增长。同时,引导低碳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中建立起完善的生态效益评价体系,从而使农业经济从传统农业发展为现代化农业。第二,促进管理理念的转变。新时期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应当采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工作人员应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严格控制农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并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创新予以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农产品既能带来经济效益,又能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实现农产品可持续发展。第三,加强经济管理队伍建设。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只有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才能够保证管理工作质量。一方面,我们应组织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参加培训活动,提高其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改善其知识结构,从而为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储备大量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定期考评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责任心、政治素质,评出其中表现优异的工作人员,并为其提供福利待遇以及升迁机会。第四,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其一,向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以及人民群众宣传信息化对于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强化信息化管理意识。其二,加大资金投入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比如购置计算机等现代化设施、架设网络系统等。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信息化技术大范围应用。其三,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予以规范,及时将市场动态反映给农民,从而防止出现产品生产过剩等问题,帮助农民增收。
作者:杨丽华 刘树海 李英杰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
大专学历2人,占参与调查者人数的3%;本科学历32人,占参与调查者人数的49%;硕士28人,占参与调查者人数的43%;博士3人,占参与调查者人数的5%。有出国经历的32人,占参与调查者的49%;参加过对外科技合作项目的19人,占参与调查者的29%;参加过出国培训的14人,占参与调查者的22%;参加过3个月以上脱岗培训的16人,占参与调查者的25%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者群体中,男女比例差异不明显,31~50岁人数占到调查者人数的78%,本科和硕士学历人员占到调查者人数的92%,说明中青年农业科技人员、本科和硕士学历人员是农业科技人员的主流。接近1/2的参与调查者有出国经历,接近1/3的参与调查者参加过对外科技合作项目,说明农业科技人员对外科技交流活动比较频繁,科技合作比较紧密。1/4的参与调查者接受过专门的外语培训(表1),说明农业科技人员接受专门培训的比例相对于开展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需求来说偏低。外语应用水平情况分析可应用外语与外方无障碍交流的7人,占参与调查者人数的11%;外语阅读能力好的37人,占参与调查者人数的57%;写作能力好的10人,占参与调查者人数的15%;外语听力好的6人,占参与调查者人数的9%;外语口语好的7人,占参与调查者人数的11%;只能通过翻译实现对外交流的22人,占参与调查者人数的34%(表2)。表明参与调查者中只有1/10左右的人员能够与外方无障碍交流,而只能通过翻译实现对外交流的人员占到了1/3,由此看来,开展农业科技人员的外语培训工作很有必要。1/2的参与调查者认为外语阅读能力好,只有1/10左右的参与调查者认为外语听说能力好,由此可以做出判断,农业科技人员外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提高外语的听说能力。
外语学习目的情况分析参与调查者选择学习外语的目的顺序及时了解本专业科研进展>开展项目合作研究>通过各类外语考试>出国深造或培训>只为个人兴趣(表3)。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及时了解本专业科研进展和开展项目合作研究的人数分别超过和达到了参与调查者总数的2/3和2/5,说明农业科技人员外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和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同时,以通过各种外语考试和出国深造为目的的外语学习也占到一定比例,而只为个人兴趣的外语学习所占比例很小,说明农业科技人员外语学习的目标性比较明确。外语学习手段分析参与调查者采用过的外语学习手段顺序为外语考试或培训教科书>外文学术期刊或报刊>外文专业研究资料>参加单位组织的培训班>外语影音资料>互联网外语学习网站>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参加社会培训机构培训>单位内部用外语交流的研讨会>参加英语角活动(表4)。接近2/3的参与调查者通过外语考试或培训教科书来学习外语,这与1/2以上的参与调查者认为外语阅读能力好的调查结果是相符的;超过1/3的参与调查者通过外文学术期刊或报刊以及外文专业研究资料来学习外语,与其为开展好科研工作的学习目的紧密相关;有1/4左右的参与调查者采用了外语影音资料和互联网外语学习网站学习外语,有部分参与调查者参加了社会培训机构的培训学习,这说明其主动学习外语的积极性较高;通过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和单位内部用外语交流的研讨会的方式学习外语的比例偏低,说明农业科技人员应用外语进行交流的机会偏少;参加英语角活动的人员偏少,与缺少学习环境和条件有关。
外语学习方式趋向性情况分析参与调查者外语学习方式的倾向性顺序为参加单位组织的培训班>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单位内部用外语交流的研讨会>参加社会培训机构培训培>外文专业研究资料>外文学术期刊或报刊>互联网外语学习网站>参加英语角活动(表5)。超过2/3的参与调查者希望参加单位组织的外语培训班,超过2/5的参与调查者希望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与以上2种培训方式属于稀缺培训资源相关;接近1/3参与调查者希望参加单位内部用外语交流的研讨会,说明单位组织和开展这类学术研讨的次数较少;接近1/3参与调查者希望参加社会培训机构培训,说明社会培训机构在外语培训市场有较大影响;选择通过外文专业研究资料、外文学术期刊或报刊学习外语的调查者,在农业科技人员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外语培训对象的优化在调查中发现,年龄在20~50岁或参加对外科技合作项目或有出国经历的被调查者,均对外语学习和培训表现出较高兴趣,参与的积极性较高。由此推论,具有以上3种情况之一的农业科技人员,既有学好外语的迫切要求和应用环境,又有一定的外语学习基础和学习经验,可以作为单位组织外语培训的重点人群。外语培训内容的优化参与调查者均接受过在校外语学习和培训,大部分通过了大学外语四级、甚至六级考试,几乎全部参加和通过了外语职称考试,应该说在外语的基本语法和常用词汇方面具有一定的积累和基础。比较而言,在外语的听说能力和专业词汇方面有较大欠缺,这也正是科技人员在对外科技交往中的主要障碍因素[1]。因此,拓展专业词汇、提高听说能力,应该作为农业科技人员外语培训的主要内容。外语培训方式的优化尽管参加出国外语培训和脱岗外语培训对提高外语应用能力效果显著,但毕竟只能是少数人参加,单位营造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利用好现有培训资源和条件,组织和做好日常外语培训工作,才能更好地提高大多数科技人员的外语水平[2]。可以多组织外语交流学术研讨会,多订阅外文期刊和研究资料,利用好网络与学习资源,达到既能提高外语水平,又能多了解科技信息,学以致用的学习和培训目的[3]。参与调查者的代表性本研究共获得有效调查问卷65份,尽管在调查中力求使调查样本具有代表性,但参与调查者的人数毕竟在农业科技人员群体属于小样本,不可能全面反映农业科技人员整体的情况。但是,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发现,被调查单位更倾向于将具有一定外语水平和外语学习意向的人员推荐为参与调查对象。因此,参与调查者在关心外语学习和培训的农业科技人员群体中有较好的代表性,这一群体恰恰是本项研究的重点对象。培训策略优化的局限性本研究采用的是人数占优策略研究方法,因此重点分析了在调查样本中人数上占优的群体的相关情况,未对参与调查者的少数情况,提出相对应的学习和培训建议。同时,本研究未对不同学习经历、不同学习目的、不同学习手段的参与调查者与其外语学习能力的相关性作进一步分析,因此也未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这也正是本研究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和需要继续深化和拓展的内容。
[关键词]浙江 农业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保护
农业知识产权就是指农业科学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涉及到农业科技活动的许多方面,从科学发明与发现、科技成果、专利技术到科学论文、高技术产品商标、农业商业秘密等。近几年来,浙江省农业知识产权纠纷案不断增多,有关农业知识产权问题日益凸显。只有把农业知识产权问题解决好才能激励农业科技人员自主创新,使农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参考国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经验的基础上,对浙江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国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与经验
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对农业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农业知识产权,其中某些经验值得我省借鉴。
1.美国对植物品种专利的“双重选择”机制保护模式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给予植物以知识产权的国家之一,而且保护的形式、范围均较为完备。目前,美国实际上对植物新品种保护实施三种法律:1930年的植物专利法、1970年的植物品种保护法、实用植物专利。其中,实用植物专利提供了植物最强有力的保护,审批机关是美国专利与商标局。三种法律下的三种保护方法互相配合,形成了较为完善和严密的保护体系。如对于某一特定植物品种,申请人可以根据情况选择申请实用专利权,或者申请植物专利权及植物新品种权,具有一种事实上的“双重选择”权。在1985年发生的“Exparte Hibberd”案中,美国专利与商标局上诉委员会再次确认了这一“双重选择”原则。
2.欧洲对植物新品种的“单一选择”机制保护模式
在欧洲,植物新品种受到特殊法的保护,即植物品种保护法。与美国相比,欧洲尊重专利法的传统理论,始终认为传统专利法保护植物新品种的障碍无法克服,因此走上了以专利法之外的特别法保护植物新品种的道路。比如,荷兰在1942年,德国在1953年分别通过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法,赋予植物新品种育种者以生产和销售植物新品种繁殖材料的排他性权利。欧洲对植物品种的保护采取了与美国截然不同的政策,即对某一特定的植物品种,法律保护方法是唯一确定的。申请人只可能按照法律规定,依其发明的性质申请专利权或品种权,而不可能在专利保护和品种权保护两种法律保护手段之间自行选择。
3.日本对种苗法不断修订的案例
日本政府在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方面动作很多,包括机构的设立和相应法规的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也已扩展到农产品,自1947年已来,日本不断修改的“种苗法”就是典型的例子。1947年,日本公布了“农业种苗法”即优良品种名称登记制度;1978年,日本根据1978年第二次修订的UPOV公约,对国内“农业种苗法”进行修改、完善,并更名为“种苗法”对外公布;1982年,日本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种苗法”正式开始实施;1911年,日本根据1911年第三次修改的UPOV公约,加强了对“种苗法”的全面修订、完善;1998年,日本加入UPOV1911年文本公约,并公布实施“修改种苗法”。总之,日本非常重视通过立法对植物新品种进行专利保护,尤其是在加入UPOV后,日本更是注重在实施和不断的修订过程中进行扎实的法规宣传与普及。
二、浙江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及其原因
浙江省经济发达,然而农业贡献的比例比较小,主要归结于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还不到位如农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不规范,激励机制有待完善等。
1.农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不规范
知识产权保护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农业企业目前没有建立保护知识产权的相关规章制度。长期以来,受现行的职称评定、考核评价机制的弊端影响,农业科研人员把项目获奖而不是知识产权作为科研工作的重要目标。在知识产权部门和人员配置方面,一半的企业既无产权部门又无专职人员,接近一半的企业仅有专职或兼职人员,而同时设有知识产权部门和专职人员的企业少之又少。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一些科研人员把职务发明转卖给企业,谋取私利。而单位通过诉讼维权成本过高,这都导致科研机构或科研人员申请专利或植物新品种保护积极性不高。因此,农业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欠缺已无法适应当今农业转化与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2.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浙江省农业知识产权激励不足,主要表现为专利制度、品种权制度等使农业科技人员所获得的经济收益不高,对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作用不大。主要原因:一是长期以来,浙江省农业科研单位的农业科技成果管理实行科技成果鉴定制度。这种管理方式是评定科技成果的学术水平或检查验收科研课题执行情况。同时科研人员如果想要获得职称和相关待遇必须发表更高水平的论文、取得更新科技成果、并且获得更高层次的奖励。这种非市场化的激励机制逐步形成了重学术、轻市场的现实,造成科研与市场的脱节,降低了农业知识产权申请的积极性。二是农业科技成果申请专利要求成熟程度较高,申请文件需要田间实际数据资料,成果产出时间较长,专利审批时间一般也需在3-5年才能通过,严重地挫伤了申请者的积极性;三是政府对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由于农业是一项高投入的产业而政府又对此的投入力度不够,从而导致农业科研单位普遍缺乏专利技术的自我开发和生产能力,进而影响了农业知识产权的推广。
3.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同时也缺乏自律意识
浙江省实行知识产权制度起步较晚,农业企业及科研单位高层管理者对其知识的掌握不多,产权保护观念淡薄,直接导致许多科技成果的流失,从而丧失了知识产权。同时,行业自律意识差是当前农业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浙江省农业企业数量比较多、规模较小、类型杂。部分企业缺乏积极的知识产权保护理念,自律意识较差,不能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企图通过不合法的途径获取他人的育种材料进行科研,仅用少量成本就获得了丰富的育种材料,相对于自律性较强、支付高额研发成本却仅拥有少量育种材料的个人或单位而言,无疑会造成不公平竞争,严重挫伤他人农业知识创新的积极性。
三、对策建议
浙江省虽然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通过对发达国家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研究得出以下方面的启示:(1)对浙江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起很大限制性因素的是我省科技人员及有关工作人员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2)先进的管理体系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提高浙江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力保障。(3)健全的法律体系和较高的执法水平是提高浙江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外部条件。总之,我们在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经验的同时也要从浙江省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制定、完善浙江省的相关体系、制度使浙江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更到位,从而促进、加速浙江省农业发展的进程,提高浙江省农业的竞争力。
1.建设以提高自主创新为主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加强相关部门和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是必须建立健全由单位主管科研的领导和系、所负责人参加的知识产权领导小组,完善知识产权办公会议制度。二是对现有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补充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提高素质以便更好的进行科技管理工作。三是扩大专业的从事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管理人才。四是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效率。防范知识产权流失,一定要强化和规范科研档案管理工作。按照科研档案规范化管理的要求,科研档案必须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专人负责,确保完整、准确、系统、安全。
2.加强、完善农业自主创新的激励体制
长期以来,浙江省农业科技人员没有得到有效的激励从而导致知识产权保护观念淡薄。为了加快浙江省农业迅速发展必须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如产权激励、政府激励、企业激励等,积极协调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多轨制”科技奖励制度与“单轨制”知识产权的关系,实现多方位的创新激励机制。只有合理细分相关环节的权益、利益,才能激发各层面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孙洪武,黄俊,刘华周.对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保护的几点思考[J].江苏农业科学,2004,(5).
[2]戴海英,王旭清,刘佳,宋华东.关于种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探讨[J].种子科技,2008,(2).
[3]楼洪兴,端木斌,郑纪慈,骆少嘉.浙江农业科研单位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与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