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课前预习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自“信息技术”新教材投入使用以来,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笔者,那就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消极的或不受控制的参加课堂活动,这不仅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更糟糕的是学生无心向学使得教学质量大幅下降。本文从该问题的产生原因、纠正该问题的必要性及该采取那些措施做了一较详细的阐述,希望能对读者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关键字:信息技术主动参与原因剖析背景分析途径探析
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参与能力?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作为心理倾向是一种稳定的,而非偶然的暂时性的指向。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对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明显地表现出对所学内容必须理解,必须掌握的心理倾向,因而就学得十分积极主动,也很有成效。
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首先从培养兴趣开始。
如:在《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这一节的开始,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配套光盘中的作品或者自己收集的一些更有意思的小程序,并辅以声情并茂的解说词。这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使学生们情不自禁想亲自动手制作,这就促使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形成。在课堂上,适时地穿插一些与编程有关的趣闻逸事,并且可以通过榜样的作用,进一步诱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在教学中运用多样的形式,把枯燥的技术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比如:在讲解程序的编制时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玩游戏的特点,找一些简单小游戏的源代码,让学生自己试着做一些修改,并让他们试试修改后的效果。这个过程不仅可以让他们对游戏程序的运行过程有详细的了解,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编程的学习热情使得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越来越高。
其次,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因素。它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合力”,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情感也有迁移的功能,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可以迁移到学习上,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努力把冷冰冰的教育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真正做到爱学生,尊重学生,使他们爱所学的知识,更爱教这门学科的教师,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第三,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兴趣。截然分开成绩与兴趣是不可取的。由于兴趣进而取得了好成绩,会强化学习兴趣,使兴趣产生更大的效能,为学习提供更强的推动力。反过来,如果常常能取得好成绩,也会促进兴趣的产生。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特别是掌握技能比较差的同学时常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每一节课我们都对同学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评选出优秀作品。在巡视辅导中,重点辅导、帮助那些程度较弱的学生,使他们也能被评选上。连续一个月被评上优秀作品的同学,由教师发给电子奖状,一学期结束,获得一定数量
多电子奖状,由教师向家长发送电子贺卡,以示祝贺。这些形式给每个学生都带来了希望,使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兴趣越来越浓,学习效果也越来越好。
二、掌握主动参与的方法
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意识,还要掌握主动参与的方法,使参与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活动。
(一)参与思考
独立思考不是异想天开的胡思乱想,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和方法。
如:在学生动手设编制程序前,要将一些基本的语句及编程的基本知识教给他们,然后再去尝试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而到了具体的算法设计阶段,就要求学生要善于观察,思考如何设计等问题了。教师的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
在教学中要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通过思考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他们乐于思考,这样在学习中就有了积极性和动力。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因为要做到这一点,不经过独立思考是不行的;而问题提的好,这恰恰体现了思考的深度。
(二)参与实践
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信息技术课堂更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从不会“学”到“会学”,从“会学”到“会用”,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从“能力”到“素质”的转变。
在学习程序编制的过程中,学生从开始对编程知识一无所知,到认识编程的基本思想,了解编程的基本语句,从而去设计一些简单的程序,完成用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正是体现了这一转变过程,在过程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以后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打下了基础。
(三)参与讨论和创新
“当我们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和同学、教师交流自己的知识时,就会使他们欢欣鼓舞,使课上得生动活泼,造成一种集体工作的气氛。”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至理名言给我们这样的启迪: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方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另外,教师要善于做学生创新的引路人。在课堂上,学生并不需要教师告诉学生“你要创新”,而应进行适时的引导。在学生进行算法设计的时候,可以通过演示学生作品的形式,暗示一下。如:有的学生虽然设计出了算法,但是却仅仅是教师所讲示例的一个翻版,那么这时候教师可以请其他学生说一说:他们设计的与你们设计的有什么不同?教师可以提示一下:他设计的很有新意,你能不能设计更有新意的呢?学生通过讨论就会想到可不可以不根据教师的设计思路而通过自己的思考将这问题解决得更有新意呢?要相信,学生创新的潜力是惊人的。当教师帮助学生找到了创新的契机,他们的创新精神就会蓬勃而出,创新行为就会迅速体现。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相互之间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将进一步提高。
(四)参与展示
学生在完成了设计之后,最得意的莫过于向他人展示自己设计的作品。这时,就要给他们提供展示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最佳时间,要鼓励每一位学生把自己的作品给大家看,教育学生,不论你的作品是不是很好,大家对你的作品的意见或建议,会使你的作品更加完美。
(五)参与评价
在展示学生作品时,教师要参与评价,学生更要参与评价,不仅要评价别人的作品,也要评价自己的作品,在评价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对自己和他人形成客观的认识,提高自我认识水平。
【论文摘 要】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能够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和探索的情景。让学生在浓厚兴趣、充满信心以及头脑和身体充分活动的状态中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自主创造;让学生在积极活动中探索学习,了解世界和人生的本质,在积极活动中促进心理的全面健康发展。本文主要论述了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希望能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和数学成绩的提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要适应新课程标准,进行方式方法上的转变。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树立从“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变的观念。生命课堂是基于教育的生命意识,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连接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共同创设出新的生活经验,使生命融入新质,从而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为了适应新课程的发展,我们必须要不段改进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一、关注师生情感交流
对于教师而言,生命教育就是有思想的教育,是教师用自身的生命体验去接受、同化教材,获得属于自己的灵魂认识,即有自己的教学思想,自己的生命真切体会,用自己的生命表达方式,去与学生交流、碰撞,使双方都得到感悟,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带语,以情发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用“师之爱”激发“生之情”。教师要用真挚的感情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阻碍,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如沐春风”,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当一个学生从心底里喜欢你这个教师,当然他就会喜欢上你所教的这门课。
对学生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具体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勉励,以及互相交流。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教师可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消除学生之间的误会及隔阂,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达到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 增进团结,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促进生命发展的教学评价
1.对学习态度的评价
评价学生是否遵守上下课的时间,是否尊重教师的劳动,做到认真听讲,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认真做学习笔记,勤于思考,积极举手发言;学生是否具有探索数学问题的灵活性,愿意尝试各种解决问题方法;对从事数学活动具有好奇心、探索欲,并富有一定创造性,有强烈成功欲望等等。
2.对任务完成的评价
分为课前预习和完成课业两个方面。课前预习评价学生能否认真完成预习笔记,带全学习用具,包括书、本等;课前要把当堂教学用具齐放在桌面上;完成课业评价学生是否按时、准确完成课后大练习考试及是否认真完成作业,按时上交作业,等等。
3.对数学思考的评价
对数学思考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时,能否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否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要关注学生在数感与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意识、推理能力、应用数学的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面对现实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用数学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统计的观念。
三、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上,必须处理好学生个性与社会性这一对矛盾,坚持个性与社会性的完美统一
在“生命课堂”中,由于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尊重与提倡,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空前的焕发,使课堂教学成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但与此同时,如果在倡导教学民主时不敢强调教学纪律,在尊重学生个性时忽视了教学秩序,则会导致学生个性凸显了但社会性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事实上,只有社会性没有个性的人,不是现代化的人;同样地,个性有余而社会性不足的人也一样不是现代化的人。因此,科学的教育要求教师,在忽视个性发展的课堂中,必须充分尊重与提倡个性;在充分尊重与提倡学生个性发展的“生命课堂”,必须关注学生社会性的培养。社会性体现在学生身上,表现在对学校各种规范和要求的遵守上,表现在课堂教学各种规范和要求的遵守上。课堂教学功能的认识,由“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是对课堂教学本质理性认识的大飞跃,彰显出了对学生自身价值的理性关怀和人文关怀,也反映出了课堂教学实际的迫切呼声,更体现了师生生命发展的主体需要。认识的深入并不代表实践的到位,也不一定体现认识的丰富。
如笔者所带班级的一个叫王辉的同学,自从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就听这个班级以前的数学老师说他非常有个性,上课时还经常和老师对着来,与班里的同学也相处的不是很融洽,于是,我决定对他进行了解。通过对他以前的授课教师、同学、父母进行了解,我发现原来他学习成绩很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很好,至从有一次他的班主任训斥了他一顿以后他的性格就完全改变了。我顺藤摸瓜,对他以前的班主任进行访谈,班主任也对当时对他的态度感到很后悔,不该那么骂他,他说那也是为他好(因为那次他联系旷了三天的课,也没请假,后来班主任才得知是因为他爷爷住院了,家里没人照顾,他去医院看护爷爷了)。了解完一切的情况以后,笔者上课经常提问他问题,任命他为数学课代表,课后经常与其进行思想交流,了解他的学习情况。经过一个学期以后,期末王辉取得了班级第五的良好成绩,尤其是数学成绩进步很大,跃居班级第一。毕业的时候,王辉给我写过一封信,信中说他很感激有我这位老师,如果不是我,他可能一直堕落,一直叛逆,是我给了他温暖,让他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看到这里,我很开心,为有这么一位学生而骄傲。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应当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给学生以教诲,让他们懂得生活,懂得生命的真谛,为社会培养大批生命、思想健全的人才。
四、结语
生命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的耐心、细心和恒心。目前,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己不同程度参与到生命教育中来,但还要力争扩大社会教育的参与力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其教育内容要通力挖掘,应全面营造生命教育的良好环境。每位教师都有生命教育的责任,都要确立生命教育的意识,不断拓展生命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娜.生命教育的三重意蕴[j].当代教育科学,2006,(1).
[2]韦柳琴.论生命教育[j].高教探索2007,(2).
论文关键词:小议,数学,阅读教学
阅读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一种工具,数学阅读是通过阅读获得数学信息,再对数学信息进行分类、加工等,从而获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能力,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如何进行有效性数学阅读教学是我们一直探究的一个问题,其实作为一线教师,关键是将它落实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研究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摆在每个数学教师面前的课题。其实课本是我们最好的阅读材料。因为课本是教与学的依据,是基础知识的主要源泉,是方法的指导,是无言的教师,因此,把读数学课本变成学生的习惯,以获得牢固的数学知识。一般说来,数学的结构分为四个层次:直观素材――数学概念――结论――应用,阅读时每一个层次都不可忽视,但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阅读重点。不同的阅读内容应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数学阅读可分为:1、阅读概念2、阅读定理家3、阅读公式4、阅读例题5、阅读应用题等。除此之外,还可从其它角度进行阅读教学。下面笔者仅从自己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谈一谈个人的做法:
一、在预习中的进行阅读
无论是上课前预习新课,还是在课堂上预习老师指定的内容,我们可以分四步完成。
第一步,迅速找出预习内容涉及哪些旧知识点、引入哪些新知识点;读“引子”,读“为什么”,激发自己求知与探索的欲望。
第二步,检查那些旧知识点是否掌握,如果自己还未掌握那些知识点,我们就要马上阅读课本或者向老师、同学请教。总之,我们要在短时间内及时选择简便易行的办法补救。
第三步,读新概念,从字面及字面后的数学含义来理解新知识点,记住新知识点的含义、并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后,还要了解新知识点的运用。最后,记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等待在老师的指导下弄明白。
第四步,学会动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学生把三角形纸片的两个角剪下来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通过拼图,形象直观地验证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几何事实”,还可以启发学生找到证明该定理时作辅助线的方法.
二、在练习中进行阅读
练习中的阅读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认真读题,准确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隐含条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继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如例1:我们在学习正方形时,首先要知道将会用到正方形性质(已知)。所证结论“BG=CE”中,两线段BG、CE不仅不在同一三角形中,而且也没有中间量可替换,然后推测是否可以通过证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来完成,进而挖掘以上证明的已知条件(EA=BA,AC=AG)和隐含条件(对应边的夹角相等)
如例2:四川地震发生后,幸存的四川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急需从全国各省调运各种救灾物资,如帐篷、食品、药品棉被、矿泉水等。宜昌市也准备了大量救灾物资准备运送到四川省的各县市。现有飞机、火车、汽车三种运输方式,现只可选择其中的一种。这三种运输方式的参考数据如下表,若这批物资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50元/小时,宜昌至目的地Xkm
运输工具
途中速度(km/h)
途中费用(元/km)
装卸费用(元)
装卸时间(h)
飞机
200
16
1000
2
火车
100
4
2000
4
汽车
50
8
【关键词】信息技术;几何画板;课件;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5)10-0085-03
本文阐述了小班信息化条件下数学教学的一些新思路、新方法,把不同知识进行组合,将不同课程进行组合,把知识的孤岛联系起来,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消化,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用信息化进行数学教学,必须用到信息化知识,所以任教者必须了解、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这对任教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熟练地掌握信息化手段及其功能特点,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驾驭信息技术。
同时,在信息化条件下实施数学教学,也要求学生能够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掌握,否则信息化教学就无从谈起。在职高的数学教学中,信息化手段主要包括课件的使用,如幻灯片课件、Flash和VB编写的演示过程等;还包括几何画板、Excel、Word、网络、计算器的使用等知识,以及当今流行的即时通讯工具,如QQ、微信、微博等。学生们对于Office软件和即时通讯工具都比较熟悉,但对几何画板则接触较少,因此培训的任务要重一些,花费的时间相对较多。通过培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新的知识,为数学教学服务;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并养成使用信息技术为专业和课程服务的习惯,学会把知识综合起来运用。
利用几何画板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不喜欢数学,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觉得数学比较枯燥,过程非常抽象。因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很有必要。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前提条件,笔者认为,一是内容丰富,二是给学生以成就感。几何画板具有强大的功能,它提供了充分的手段帮助教师实现其教学思想,只需要熟悉软件的简单使用技巧,即可自行设计和编写应用范例,范例所体现的并不是编者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水平,而是教学思想和教学水平。利用几何画板,通过一些“数学实验的操作”,就可以画出图案,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案例】:摇曳的Pythagorean Tree(毕达哥拉斯树)
毕达哥拉斯学派因发现勾股定理(西方叫作“毕达哥拉斯定理”)闻名于世,又由此导致不可通约性的发现。1988年,劳威尔通过数值研究发现毕达哥拉斯树花是一迭代函数系的J集。
(1)在屏幕上任取两点A和B,作正方形ABCD,以CD为直径作圆O,取半圆弧,在该弧上任取一点E,连接CE,DE。隐藏不必要的对象。
(2)填充四边形ABCD,度量ABCD的面积。选择四边形和度量结果,单击【显示】【颜色】【参数】,则四边形的颜色会随它的面积变化而变化(如图1)。
(3)新建参数n=4,选择A、B和n,作深度迭代,(A,B)(D,E),(E,C)(如图2)。
(4)选择E点,单击【编辑】【操作类按钮】【动画】,E点变动。当E点在弧OCD的中点时,整个树显出对称美(如图3)。
当学生看到如此美丽的利用几何画板画出的图形时,都惊呆了。原来数学不全是灰色的,不全是抽象的,还可以像做Word和Excel任务一样,根据操作步骤一步步做出来,一种自己想做的欲望油然而生。这种欲望会产生很强大的动力,会激发学生沉睡的学习数学的欲望。
在平时上课时,抽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DIY这些图形。既可以调节教学的氛围,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美,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学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在不断地操作学习中,学生无形中加强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思想意识上减轻对数学的抗拒性,能够从心理上接受数学。
信息化条件下的课前预习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课前预习的主要任务是把教材看一看、例题做一做,把一些不懂的地方找出来,在数学课堂上来解决。那么在信息化条件下,课前预习完全可以做得更多。
1.课件的预习
课件展示了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体现了执教者的思路。学生在课前预习,可以更好地了解本节课的教学思路,知道学习的重难点,听课时更具有目的性,因此能取得双赢的效果。
2.探索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探索数学知识的来源,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也加深了学生的数学修养,增强了学习数学的欲望。
例如,“直线和圆的方程”一课讲到了用代数的手段研究几何问题的解析法,并介绍伟大的数学家――解析几何创始人笛卡尔的故事。教师可以提醒学生,通过网络重新了解笛卡尔的故事和伟大的创造,了解他的数学思想和他的著作以及对后人的影响。通过这些研究,让学生明白课本知识的由来,并对数学家的伟大创造产生敬意,加深数学修养。
课件的有效使用
我校使用的数学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数学(基础模块)教材。教材本身带有多媒体课件,包括Flash演示和EXE文件的演示过程。课件的基本结构都是相似的,包括情境导入、动脑思考、探索新知 、运用知识、强化练习;巩固知识、典型例题;归纳小结、强化思想和目标反思、自我检测;作业布置等环节。这些课件的质量都相当高,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比较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课件,使之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提高数字的教学效率,是一个很大的学问。
1.提供素材、强调动手、自主学习
如今教学都用上了多媒体,一般都由老师播放,只有少部分学生有操作的机会。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充分利用小班每个人都有电脑的有利条件,放手让每名学生都去操作,切实做到“做中学”。实践证明,自己操作和看别人操作,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个人操作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加进去,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权,积极性自然高了。
对于一些知识内容比较直观、抽象内容相对较少的章节,教师可以把课件和教学资源发到学生的电脑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去揣摩、去思考,教师只起到个别辅导、提醒的作用。这样,就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里,学生也能根据课件的提示进行自学和解答相关的数学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既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探索精神,也丰富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手段。
如“集合的运算”这一章节,素材提供了很丰富的实例,这些实例通俗易懂,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就能体会到集合的概念、分类和操作,习题也大都能够自己完成。“三解函数”这一章,教材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的课件,如角的形成、角的旋转、角的概念等,只要输入相关的数据,就能直接显示结果。这样,通过多动手,就能减轻数学的抽象程度,学习数学像做实验一样,学生也能乐于接受。
课件中的“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和“自我反思、目标检测”栏目内容都是空的。利用这个空间,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节的内容后把这一部分填上并上交。这样,在给学生一些压力和动力的同时也达到了促进他们思考的教学效果。
2.对课件进行适当修改,改变上课的方式
有研究者曾经做了一个实验,生产灯泡的工厂效率一直提高不上去,后来想了一个办法。把厂房的灯的亮度降下来,结果效率提高了。一段时间后,速度又下来了,于是再把灯光再恢复到原来的亮度,工作效率又高了起来。这叫作灯泡效应。上课也一样,尤其是导入,如果一直以配套课件上的问题为主,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学生的兴奋点下降。在工作中,笔者注意到,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导入还是视频。因此,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利用视频进行导入。如在讲“角的概念推广”时,用一段优美的芭蕾舞蹈视频导入,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感受舞蹈魅力同时,也看到演员旋转方向的不同和旋转的圈数不止一周,同时也顺势提出“角的概念的推广”。
信息技术的综合使用
每一种技术都各有所长,这就需要一线教师根据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把多种技术结合起来,这样既丰富了课堂的教学手段,又能提高教学的效果。
在讲授“指数函数”时,就可以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来推进教学。在导入环节,教师可用计算机自带的计算器计算细胞分裂N次的值,让学生体会指导函数值巨大的变化过程,对不会使用计算机器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提示。但是,计算器的计算结果只是一个单纯的数值,它不能反映一种函数关系,所以教师还要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才能更好地体现函数的变化关系。教师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课件,让学生自己输入不同的值,这样就能很直观地看到指数函数的曲线变化和过程。为了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指数函数,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还可以运用几何画板设计一个小程序,展示不同值下的指数函数的图像。这样,学生就完成了从模仿到创造的转变(如图4、图5)。
本节课的课外作业,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网上收集资料,根据假设,重新计算杨白劳与黄世仁之间的通过利滚利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债务,让学生明白杨白劳还不完账的真正原因。
大数学思想
一、学会阅读教材——学习数学的基础
数学教材是高考大纲和教师授课的依据,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数学教材又是数学专家、教育工作者在全面考虑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征,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学现状等方面的情况后精心编写的,具备相当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学生来说,具有非常宝贵的阅读价值。虽然高中学生已经接受了十几年的教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阅读数学教材的能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欠缺的。
首先便是如何读的问题。笔者认为,阅读教材可大致分为课前预习、课上跟读、课下复习三个阶段。课前预习是指学生自主阅读,提前了解教材内容,发现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和疑难问题。教师也可提前布置问题,指出需要阅读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带着疑问有目的地阅读,以达到培养学生获得有用信息的能力。课堂跟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有针对性地、部分地跟读教材内容,配合老师的讲解,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书中内容,掌握教学重点和疑难点。课下复习是在阅读了两遍之后,回头再重新发现自己的知识盲点和理解误区,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弥补。这是对前两个阶段的深化和延伸,能够达到对教材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教师应该明确告诉学生有效阅读的步骤,合理搭配各个环节,进行模拟训练。
明确了教材阅读的几个阶段,下面便是对教材内容和体例进行分项、分层阅读的步骤。一般而言,高中数学教材大致可分为引言、概念定理、公式、思考题几个部分。对于各部分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目标,都是具有差异性的,需要区别对待。大致说来,引言属于了解性的内容;概念、定理和公式属于熟读、识记的内容;思考题则是需要仔细思考,理顺思路,做出答案的内容。具体细化到某一类内容,还需要特定的阅读方法。比如阅读公式,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分清公式的前提条件和推导结论;2.理顺、弄通公式论证的过程,探讨各种证明途径和方法是否合适,通过与教材所列进行对比,总结各种方法的利弊;3.注意联系相关的定理,进行对照分析,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4.分析公式是否能够逆推,得到广泛、全面的应用。
阅读的三个阶段中,以课堂跟读最为重要。因为这个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咬文嚼字,消化知识点的过程。在学习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定理、公式时,要通晓概念的内涵、外延,分清定理、公式的适用范围和成立前提条件,这样细致的分析,只有在教师的讲解中才能完成。教师在课堂引入新的教学内容时,首先要让学生再认真阅读相关内容,并把自己在预习中的疑惑提出来,跟随老师的讲解,弄通弄懂新知识、新内容,使疑问得到完美的解决。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阅读小字内容,或者链接知识点,通过对新旧知识点的对比理解,将知识融会贯通。
二、读课外报刊——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学生能力的考查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还扩展延伸到了课外。高中生进行适量的课外阅读,是非常必要的。广泛涉猎报纸、书刊等课外读物,可以让学生在教材之外、课堂之外发现另一个不同的天地,捕捉不同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课程的美妙和价值,了解数学学科的前沿动态。这时,学生就会发现,很多数学知识都可以运用在生活中,并在生活中得到实践和验证。这就说明数学中的阅读,有其特定的特点存在,即需要大脑的灵活运用和触类旁通,并不是死读书,读死书。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比赛,比如举行辩论赛、撰写读后感、写作科技小论文、主题讲解黑板报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讲课内授课与课外阅读、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进行一种长期的、严密的、系统的训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学习、理解数学语言——学好数学的保证
数学语言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即系统性、准确性和逻辑性,这对师生双方都提出了要求。教师讲课时,语言表达应清晰有力,准确严密,脉络清楚,具有条理,特别是涉及一些特定概念和固有名词时,更要注意用语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能出现一点错误。例如,“有”和“有且仅有”,“乘”和“乘以”,“增加”和“增加至”等语言,相差无几,意思却截然不同。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引下,弄懂不同数学语言之间的细微差别,力争做题时认清题干,分析到位,准确无误地解题。教师还应注意,除了做到严谨、准确外,还要将抽象的数学语言转化成浅显平实、学生易懂的语言,让学生将数学语言真正纳入进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识结构中。只有这样,才能从基础方面准确无误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学生,要时刻留心、注意教师所运用的数学语言,分辨不同的含义,学以致用,运用到日常的阅读、思考和解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