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换热器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化工原理理论环节实践环节
化工原理课程研究的是化工生产中的物理加工过程,属工程学科,是用自然科学的原理考察、解释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即将物理、化学、数学等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用来研究化工生产中内在的共同规律的学科,讨论化工生产过程中各个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设备及其计算方法,它广泛应用在如材料、食品、核工业、空间技术、生物化工等方面。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工类及其相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是基础理论通向专业技能的重要媒介,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因此,探讨适合21世纪教学的化工原理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保证,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基石。化工原理课程体系由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实验部分、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构成,理论课教学是整个课程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其它教学环节的基础,如果学生没有学好该环节,在生产实习及课程设计时,就会对一些工艺条件、设备设计及操作等方面不能很好地理解,进而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的学习。
一、理论教学环节
化工原理在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由理及工的桥梁作用。化工原理所涉及到的单元操作多,实践性与应用性强,学生学习有难度,处理工程问题不知如何下手,因此在化工原理课程内容设置中采用多维考核评价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工程概念和工程意识及采用启发式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采用多维考核评价模式
课程采用多维考核评价模式,多维考核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元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2.理论教学中注重工程观点的培养
化工原理中的每一个操作单元从表面看似乎各自独立,但实质上是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的,以传动、传热、传质的“三传”主线贯穿于化工原理教学的始终,有助于学生从公式定律的层次提高到理论层次上来,把庞杂的知识系统化,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思路,培养纵观全局、把握事物发展本质的综合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始终贯穿工程观点,与实际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如介绍间壁式换热器,结合有机实验用到的直管式换热器,工厂中用到的列管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及板式换热器等讲解实验室与工厂实际的相同点与异同点,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采用启发式教学
化工原理所涉及到的单元操作较多、原理较难,计算公式较多,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采用启发式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讲解塔设备时,先介绍回收车间粗苯工段工艺流程后,提出终冷塔、洗苯塔、脱水塔、脱苯塔的原理及内部结构是否相同,为什么采用此种流程,如不设终冷塔或不设脱水塔可以吗?然后讲解传热、吸收、蒸馏等相关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4.建立交流平台
建立交流平台可以成为课后辅助教学的手段。通过综合利用网络载体,运用E-mail、QQ(群)、微信等网络交流载体,可以实现不受时间与地点限制,及时答疑解惑,同时在教学中,教学反馈及时,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调整教学进程。
二、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性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
1.认识实习
认识实习是课程的四大环节(课堂教学、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之一。一般安排两周,主要通过下厂实习,给学生展示化工生产车间的实况,把离心泵、换热器、精馏塔等一些常见设备及工艺流程展示给学生,简单介绍它们在工业中的应用,使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程与化工生产密切相关,产生浓厚兴趣。介绍生产流程时说明一个产品的完成需要哪几个单元操作过程,而化工原理课讲解的正是这些单元操作。实习中安排学生了解各车间工艺及流程,用化工原理知识分析化工生产过程由哪些化工单元操作组合而成,各化工单元操作的作用和相互关系;用化工原理和化工机械的知识,分析生产中所用设备的结构和作用;熟悉生产中所用的实际操作和手段等。当遇到工厂中有闲置或待修的设备时,如换热器,现场让学生观察其内部结构并介绍其种类,内部结构的作用及其优缺点,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工程观点。
我校为了保证更好的实习效果,在认识实习方面积极支持,提供资金,而且实习具有稳定的实习基地―鞍钢股份公司煤化工产业事业部和鞍钢股份公司炼焦总厂,该厂具备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内容所覆盖的主要单元操作。主要依托实习基地,通过学校立项,自制开发实习课件,该课件优点:
(1)针对性强
认识实习是大学本科教学内容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一个提高自身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极好机会。但随着企业的减员增效和学生的扩招,再加上现场设备轰隆隆的运转声,虽然带队教师用最大的声音进行讲解,但只有靠近的学生才能听清楚,面对一张张求知的面孔,困惑的眼神,作为带队教师的我们一直在寻找出路。针对这种情况,在多年带学生下厂实习的基础上,将收集的大量资料(拍摄形式为自己动手)做成课件,在下厂前一天,将第二天将要实习的内容用课件形式进行讲解,使同学们首先有一个感性认识,并提出各种问题,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现场,这样学生们有据可依,并将现场看到的自己解释不通的问题反馈回来,大家共同探讨,这样达到了异想不到的效果。
(2)涵盖的内容多
它不仅涵盖我们所要实习的鞍钢股份公司煤化工产业事业部和鞍钢股份公司炼焦总厂各车间的内容,还有其他焦化企业的相关设备和流程。即使同是回收车间,它们的任务都是净化煤气和回收化学产品,但因为建设的年头不同,工艺和设备有很大的差异,通过对照讲解,让学生了解到一个企业的技术改造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要把知识学活,要不断的创新才能立足。
(3)理论联系实际
这个课件把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很好地利用了鞍钢丰富的设备和工艺资源,通过拍摄的设备实物再附上其内部结构,将理论与工厂实际很好的联系起来。
(4)对课程的学习起到较好的效果
课件对实习所遇到的各种主要单元操作原理及设备做了解释和展示,不但加强了对学生后续学习的理解,还能够超出化工原理的范畴,结合实习工厂情况介绍了一些环保、材料、节能、经济核算等方面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2.实验教学
化工原理实验是一门综合性实验,是化学工程专业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本科学生在学习《化工原理》课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通过实验增加感性认识,用实验数据验证和应用所学的理论,加强对理论的深入理解,达到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更好地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实验基本技能和数据处理方面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有关的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方法,学会单元操作,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具备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测试分析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校分别开设基础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其中基础性实验是指用于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验证性实验项目,综合性实验是为了通过课程实验,培养学生的工程综合与应用能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和创新研究能力。例如,在离心泵性能测定实验中,给定一系列设计任务,要求采用泵或出口阀门调节流量,同时合理选择离心泵串联或并联操作,学生提交预习报告,经教师检查后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自行解决,锻炼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程设计
化工设计课程与设计是学生完成专业理论课程后必修的一个教学环节,是在前期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根据指导教师在机房统一进行指导答疑,学生的任务书做到每人一题,避免学生之间抄袭,加强每个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保证设计质量。化工设计课程与设计过程涉及大量的工程性问题,对学生指导应从设计的目的和依据、主要设备的工艺设计为指导,使学生掌握化工设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注重培养工程观点。
三、结语
以上是我们在建立合理的化工原理课程体系中所做的一些探索性工作,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学生反映有助于工程观点的树立,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产生了较大兴趣。
参考文献:
[1]苟建霞,解胜利.化工原理项目化教学改革探讨[J].化工时刊,2010,24(8):69-71.
[2]班红艳,方志刚,顾婷婷.研讨式教学在催化材料与催化剂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1,(1):84.
(一)现状与不足
与《流体力学》和《化工原理》等传统科目的经典的设计任务相比,《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的任务更具综合性。比如说,《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任务可能是设计一个换热器或是一个精馏塔,是针对具体设备的设计,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比较典型的任务,如“脱硫系统的设计”,不仅仅是对脱硫塔设备的设计,同时要对烟气连接的管路、脱硫剂的制备以及烟囱进行设计。综合性的设计任务对指导教师与学生均提出较高要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以下问题:(1)学生对细节的把握不到位,设计说明书中描述性的内容较多,合理准确的参数设计模型与量化数据不足。(2)指导老师对工程资料掌握的不充分,课程设计的选题内容比较局限,一些老师为了追求设计任务的区分度,仅是改变一些参数,带来部分不积极的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抄袭,或者在别的同学的设计结果上机械性修改数据。
(二)改革与建议
基于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综合性强的特点,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1.进一步明确设计任务,避免学生因时间紧降低核心部分的设计标准。明确要求核心设备的核心部件(或区域)的设计采用经典理论模型准确进行,辅助部件或系统的设计可根据工程经验值核算完成。比如脱硫塔的整体设计中包括了脱硫塔本体的设计、除雾器的设计以及强制氧化区空气喷枪和搅拌器的设计,其中脱硫塔本体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书中应明确要求学生用吸收的基本理论模型来设计吸收区的高度,而不能简单利用一般的烟气的流速和一般的停留时间来确定其高度。而对于通用的设备,比如除雾器,简单核算给出设计结果即可。
2.合理安排设计任务,使任务来源多样化。鼓励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命题,命题的范围必须是与课程相关的,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或典型的问题,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学生因题目相近而抄袭。同时鼓励学生在指导老师所承担的技术服务项目或课题中选取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当然这些任务务必与该课程设计环节要求契合,在保质保量完成该环节学习任务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创造性思维。
二、实施过程
(一)现状与不足
1.《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设计过程中涉及的知识源于流体力学、化工设备、材料以及土建等。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对每部分知识进行充分的讲解。因此,学生总是在设计的过程才发现对某部分内容不熟悉,临时去查找资料进行学习或是复习,耽误时间。
2.现在大多数的年轻教师没有在生产现场工作的经历,普遍缺乏工程实际的相关知识,在教学中难以融入生产实际的相关内容。如在除尘和脱硫技术的讲解中,教师只讲解一般的工艺原理和设备原理,对具体的除尘或脱硫等工艺的结构和设备尺寸的介绍不足。因此,学生在设计中只能依据设计手册和资料模仿设计,设计方案的制定无工程理念与依据。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毫无判断地使用某些数据,而这些数据源于另一个完全不同背景的设计中,最终导致设计结果与实际差距过大。
(二)改革与建议
1.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融入实践性内容,并在理论课讲解的过程中就提示学生在之后的课程设计中会遇到那些问题,提前做好准备。
2.改变课程设计仅在教室进行的现状。在设计任务布置下去后,先让同学们熟悉设计流程,找到设计中可能遇到的难以通过资料查找而解决的问题。之后组织学生到相应的企业参观实习,让学生了解除尘或脱硫系统的性能特点、结构、设计基础知识以及主要设备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即带着问题去学习。或是从企业中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或是技术人员来学校进行系统和设备的讲解,为同学们集中答疑,解决设计过程中涉及的工程问题。
三、考核与评价
(一)现状与不足
1.课程设计通常采用考查方式评价,因此很多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这个环节只是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理论课程的简单加强,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部分学生中存在敷衍了事,甚至抄袭其他同学设计内容的现象。
2.目前课程设计的考核方法缺乏刚性的标准,通常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设计说明书、图纸和答辩情况来评定成绩,通常以“优、良、中、差”来给成绩,过于笼统,区分度差。
3.该环节完成后,对学生在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与错误,未能充分反馈给学生。这种单一单向的考核评价方式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了课程设计评定的公平性,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改革与建议
1.出台详细的“课程设计成绩评定细则”,以加强课程设计的过程管理,一方面规范指导教师的教学和成绩评定方法,另一方面对课程设计的进行过程给予严格考察。发现抄袭严重的课程设计以“作弊”给予相应处理。
2.将评分方案设定为:考勤占10%,设计表现和积极性占10%,考核答辩占30%,计设说明书和图纸成绩占50%。使得绝大多数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设计,提高课程设计质量。
3.开设课程设计的总结交流会,让学生就课程设计的过程发言,并了解自己的设计的评判情况和不足之处。
四、结束语
关键词:课堂创新 实践教学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主要是以研究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目的。单元操作为研究对象,在计算和分析单元操作的问题时,用四个基本概念和一个核算观点作为理论依据,即物料衡算、能量衡算、过程平衡、过程速率、经济核算观点。它明显不同于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不能用理想事物作为研究对象。由于化工行业生产的化工产品种类繁多,操作方法千差万别,生产设备形状各异,所以涉及化工生产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这就要求在化工原理教学中要求学生须掌握在不同情况下处理问题的工程方法,抓好四个关键环节,完成“理论原理指导生产实践”“书本到实际”的转变。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
我校属于一所工科院校,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生毕业后将大部分服务于生产一线。根据这一实际特点,我们在教学中教材的选择便有了针对性。为了更加重视学生理论的应用,我们选择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有效且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将主要知识点通过动画效果展示、工程案例分析、教材习题讲解的方式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针对学生层次,因材施教。未来两个月内,我们将增添新的实验设备,如气体吸收、液体蒸馏、液液萃取等实验装置。这又是一个可以更全面地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知识,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的举措。
另外,深刻考虑到课程设计对化工原理课程的重要性和学生设计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困难。我们主编了课程设计的辅导教材及计算机辅助绘图教材,更好地让学生在设计中深刻认识本课程内容的突出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能力。
二、做好课堂教学的创新
学生进入了大学教育,而以往大多认识仅限于书本教育,完全没有工程方面的认识,学习本课程时很难和实际生产情况结合,而且这门课涉及的工程计算多,概念较为复杂。学生普遍会因不得把握学习过程而感到头痛。针对以上问题的存在,我们研究后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创新,从工厂中引入设备等实物作为辅助教具。课堂讲解时突出重点,列举生活中学生能常见的一些例子。实践课上让学生联系实物直观地感受,前后相互联系,章节相互贯穿。这样的方法,使学生对化工原理的学习有了足够的兴趣,学习氛围也更加和谐了。以往不爱学习的学生不仅主动问问题,甚至会联系家乡的生产中看到的问题来一起讨论,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做好引导,并在结束后做出总结,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紧密的讨论后得到提高。这样的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三、完善和重视实验教学
化工原理实验是本课程学习不可缺少的有针对性的课程。该课程起到了对本课程的一个实践作用和验证理论的方法。完善本课程的实验教学, 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理论课上无法得到,无法感受到的东西。学生喜欢多摸多看, 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我们设置的化工原理实验有流体流动实验、离心泵性能测试实验、套管换热器传热实验、气体吸收实验、液体精馏、萃取实验和固体干燥实验。学生在实验前须提前预习实验讲义,课前教师告诉学生实验注意事项, 接着将实验流程、实验原理详细讲解,最后按学号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在这种实验过程中, 学生仔细预习、认真听讲、谨慎实验, 得到的实验数据更真实可靠,最后出色地完成实验报告。今后,我们在实验设备上也将及时引入更先进、更精准的设备和仪器,不断完善本课程的实验室教学。
四、完善和重视实验教学
高职院校的《化工原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教育思想,从根本上打破学科教育的模式,针对学生基础普遍较薄弱的特点,降低理论要求,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的课程体系,打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界限,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化工原理是化工及近化类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是引导学生由纯理论学习转向实践性、工程化的开始,担当着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作用。针对化工原理课程的这一特点,必须强化工程观念、加强感性认识、突出共性、加强实验和课程设计等环节,对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进行全面改革,进而促进课程体系建设。
《化工原理》课程的技术内涵应用十分广泛,涉及到化学、医药、食品、建材等多种行业,因此成为职业技术院校的基础课程之一。基于高职院校就学学生的不同特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要充分考虑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突出该课程的应用性特色,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所学的化工原理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力求形成钻研与创新的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琨,《新世纪我校化工原理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2000
[2] 常桂霞,《谈化工原理课程改革与实验创新》[J],《辽宁高职学报》,2003
【关键词】食品工程原理 教学方法 教学质量
【项目名称】“以双导师制为主导的食品科学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44-02
食品工程原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三传理论”(即热量传递理论、质量传递理论和动量传递理论)及常用单元操作中典型设备的工作原理、基本构造和设计计算等知识[1],培养学生运用工程理论,分析解决工程设计及生产操作中各类实际问题的能力。食品工程原理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和逻辑性极强,涉及基础课程较多,相对其他专业课而言较为枯燥繁琐,学生普遍认为这门课程较难。教学方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的一种师生共同的活动方法[2]。食品工程原理如果通过有效地教学方法教授,则能够解决学生“学习难”的问题。因此,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改善食品工程原理这门课程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拟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对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方法进行简单讨论和探索,以期有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一、提高理论教学质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
食品工程原理不同于基础理论课程,它要解决的是复杂的工程实际问题,由于物料物理性质复杂多样和食品加工设备形状各异,使得研究对象的影响因素非常多,如果学生在数学和物理方面的基础薄弱,则对本课程内容的理解就会较困难, 由于学习困难,导致失去学习兴趣,教学工作难度较大。因此,提高理论教学质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
食品工程原理这门课程在内容上有很多理论推导,大量的经验、半经验公式和图表,学生感到内容很多。因此,教师如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每章的重点、难点就容易多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教学方法[3]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大大忽略了学生的潜能,影响了教学效果[4]。
我们在讲授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教师系统条理清晰地讲授,把课程的基本知识结构呈现给学生,对于基本公式的推导、计算和设计问题的分析求解,利用板书的形式,使学生和老师思维保持同步,保持思路的连续性。通过多媒体辅助设施将本课程中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采用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形式表达,把教师与多媒体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5]。”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亢奋状态,并让学生的智力活动真正进入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的思路与教师的讲解、分析交融在一起。引导学生对本门课产生兴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好之不倦,因而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通过教师循循引导,条理清晰的板书,敏捷的思维,精彩的讲解,学生积极参与的表扬肯定,以及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 教学,网络教学等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的兴趣。PBL是由国外引进的一种先进的医学教学方法。研究表明,PBL教学法在临床教学中优于传统的讲授教学法[6]。PBL教学模式完整的概念由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医学院的Barrows提出,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围绕临床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形式。学生们制定学习目标和内容,通过独立自学、小组讨论和合作,使学生们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反思和整合,对隐藏在问题背后的知识进行探求和学习,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7]。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PBL优点的体现。越来越多的其他学科领域都开始采用这种方法。PBL应用于食品工程原理教学中就是将其改进为问题式教学方法、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三种新型学习方式的结合,教师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并进行讨论。这种结合使学习者理解透彻且不易遗忘,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这种学习方法的改进不仅能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学生一些重要的能力。比如文献检索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自主学习的意识,以及学会和别人分享所学等。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同学情谊。如果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则即使在学习中遇到了难题也会努力想办法克服,攻克了难关,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将百倍增加,学好这门课就成了非常简单的问题。网络教学在食品工程原理这门课程中的应用对学生学好这门课也大有裨益。利用学校网络教学综合平台,通过“教学资料”、“课程作业”、“试题库”、“在线测试”、“课程管理”、“教学信箱”等网上资源,为学生实现网络课程资源、网络测试、网络交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留的作业,学生完成后通过网络作业反馈,教师选择有代表性错误和正确解法的同学分别进行讲解,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及正确解法和解题技巧。通过学生自己讲解,加深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强化了概念、公式等基本理论。这种及时的反馈,使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有所了解,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进入的误区。教学资料的共享,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复习和预习所学知识,巩固并深刻理解所学理论。
二、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课是食品工程原理课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实验课来验证课堂教学的理论,使学生加深理解、巩固食品工程过程的规律和基础理论并树立学生工程观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本校教师利用计算机仿真演示实验教学软件,对每个实验的实验流程进行介绍,演示实验过程,强调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结果分析,把每个实验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布置给学生。教师还根据实验内容提出扩展性问题,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课程理论进行思考。如离心泵特性曲线的测定实验中,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说明扬程、功率、效率与流量的关系,找到离心泵工作效率的最高点;离心泵启动前为什么必须灌水排气?当离心泵叶轮入口处压强等于被输送流体在该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时,会产生什么现象?怎样解决?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根据实验目的,理解了实验原理,掌握了实验装置及相关仪器设备的性能和操作方法,弄清了操作流程、取样点的位置,熟悉了测量和分析方法等。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数据测取和整理、实验报告的完成,巩固、拓宽了课堂所学内容,了解了科研的基本过程及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配合食品工程原理这门课程还增设了创新性实验课程设计。创新性实验课程设计将课堂理论与课外文献、实验教学、兴趣试验相结合。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课程设计并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在创新性实验课程设计中学生将流体流动、热量传递、蒸馏、干燥等基本理论与所需生产产品工艺相联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如在果汁、酸奶、酒、奶粉等产品生产流程中,根据流量选择合适的管径;依据柏努力方程计算泵的压头;根据流量和压头选择合适的泵;根据热量恒算来选择换热器等等。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设计并计算,解决实际生产问题。通过创新性实验课程设计将学生所学理论进行了贯通,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了企业对人才需要的培养。
三、理论联系实际,通过食品工程原理实践教学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食品工程原理的教学是以各种食品加工和制造工艺所共有的基本环节或步骤(单元操作)为核心的,培养学生熟练掌握食品生产过程中各项单元操作并将这些操作有效结合成一个整体。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提高工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概念、工程意识、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食品企业参观、实习的实践过程中,在参与到教师科研工作中,通过理论内容与生产实际的结合,调动和激发学生对食品工程原理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渴求,让学生尽可能真正作为主体参与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包括实践方案的制定、理论实践结合的分析以及问题质疑、总结等工作的完成,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素质都能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挥。通过实践教学完全能够强化学生对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理论学习的的工程观点、工程思维及工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运用规律、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工程素质得到提高,来适应新的经济形式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需求!
总之,在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中以先进的教学思想作为指导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智商和情商的发展,培养学生参与、探索、合作意识,掌握课程特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水平,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思明. 食品工程原理 [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2]张桂春,唐为民,张琳琳.高等教育学[M] .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20.
[3]顾建平.关于大学课堂互动性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1-42.
[4]王飞,霍灵知,刘改琴.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在应用物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8):178-180.
[5]《论语・述而》.
关键词:食品工程原理;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学改革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是食品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骨架课程之一,是食品专业本科院校必须开设的课程。该课程主要讲述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的“三传理论”及常用单元操作中典型设备的工作原理、构造和设计计算等,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运用技术能力、分析解决工程设计和生产操作中各类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桥梁,具有综合性强、内容繁杂、基本理论多等特点,学生感到抽象,难以理解和吸收,学习困难。基于此,为提高教学质量,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课程教学改革[1]。如何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和创新能力,进而掌握基本原理、熟悉基本单元操作和技能,为将来从事工程技术打下牢固的基础,是当前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2]。
1课程分析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难度大,学生学习困难,理解和吸收的效果差,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分析课程教学难的原因,对症下药[3]。“食品工程原理”课程难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①课程设计知识面广,理论多而强,且课程对相关学科知识内容要求高,如高等数学、物理化学、工程制图等。如果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过程中的理解、运用会比较困难,且由于课程理论性强,会感到枯燥,导致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差,最终放弃该课程。②课程与工程实践契合度高,实践性强。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条件,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条件差,因此对食品加工过程的设备认知能力机会少,造成学习困难。③设备类型多,结构复杂,各种操作现象抽象,难以理解。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详细解释、说明,从而使学生感到学习困难。④公式多,设计计算复杂。课程中需要大量利用经验公式和假设,与传统固定计算有区别,学生理解、选择运用困难。在没有整体理解掌握的条件下去选择与假设,导致学生只能生搬硬套,从而学习效果差。⑤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条件差,部分需采用实物条件去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条件欠缺。⑥教师能力的限制。由于课程难度大,教师会出现虽然自己理解,但无法用准确的语言向学生讲授课程,使“教与学”脱节。
2课程教学改革
2.1提高课程重视程度
开课前,向学生强化课程的重要性,说明课程的难度,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大学课程总体而言难度不高,对于一般课程都能取得良好的成绩。但对于“食品工程原理”而言,如果不加以重视,会导致刚开始学习就无法跟上课程进度,从而导致整个课程的学习无法跟上,教学效果差。如果从开始就强调课程的重要性和难度,可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学生会不自觉地花更多时间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对与之相关课程进行说明,提示学生主动性的对相关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物理化学”“工程制图”等课程进行弥补工作,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2.2调整教学内容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以课堂授课为主,辅以作业练习,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经过教学实践发现,由于课程难度大、理论性和逻辑性强、涉及课程多,食品专业的学生在数学和物理方面的基础较差,从而学习困难,教师的授课工作难度大。因此,需要对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增加对重点内容的授课学时,如流体的流动、干燥、传热等基本内容,减少如吸附、膜分离等应用课程的学时,转为自主学习为主,同时降低课程的难度要求。学生在将来工作时,并不一定会用到食品工程原理相关内容,通过强化重点内容的授课,学生将来用到相关内容时,可以通过自学方式更加深入地学习相关内容。此外,还要更新教学内容,如传热过程中补充红外加热技术、辐射传热技术等,干燥部分添加真空冷冻干燥、微波干燥等技术的讲解,更新单元操作,让书本教学跟上时代技术的进步。总体而言,课程内容虽然调整,但不能为了减少学生的学习难度而特意去减少必修内容。相反,对于重点的内容,需要更加重视,如流体流动、热量传递、干燥等。
2.3多样化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如问题式教学、互动教学模式等。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台讲,学生在下面仅仅听,思考过程少。这种教学模式虽能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但大多是“填鸭式”教学模式,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课程难度大的“食品工程原理”。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兴趣是最好的学习促进剂,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才更易理解、吸收和利用。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模式也称“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模式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以问题的设计以及解决为核心内容”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在“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已有教学工作者开始了尝试。由于“食品工程原理”单元操作的理论和计算都可以从生活中寻找实例,根据实例提出问题,让学生以生活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可通过解决问题的理论与方法强化课程内容和要求,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连续性方程和伯努利方程的时候提出飞机为何能上天、如何让水往高处走等。此外,提高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有效手段[4]。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间相互讨论解决问题,教师与学生处于同等地位,允许学生反驳教师观点,以此可强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分析。教师应采用一定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不怕提出错误问题,尊重学生,缩短教师与学生距离。例如,当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重要性时,应该加以表扬,可以采用平时成绩加分的方法进行鼓励,促进学生积极提问。
2.4归纳授课内容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难度大,学生不容易掌握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自主归纳章节内容关联性难度大,从而造成整体融会贯通课程的可能性小。因此,教师需要对单元操作的问题简单化,整理章节之间的关系。“食品工程原理”课程单元操作多,但都是围绕质量传递、热量传递、动量传递的“三传”基本原理。例如,讲流体流动、流体输送的章节都是围绕伯努利方程的基本原理授课,要以伯努利方程为核心,将授课内容简单化、归纳化,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整体掌握程度。
2.5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相互配合
目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不断发展,多媒体演示在课堂教学中也越来越多。多媒体课件可以集中大量图片和声音,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有利于复杂问题的简单化。对于“食品工程原理”课程,其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单元操作设备复杂、种类繁多,如果一一列举和说明,在有限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切实际。因此,对课程中的各单元操作采用动画演示教学,能让学生理解这些复杂动态问题,如离心泵、离心机、旋风分离器、换热器、精馏装置、流体流动类型。在动画播放过程中,教师可辅以语言解释,促进学生对关键问题的理解。同时,在对单元操作的理论讲解过程中,将生产过程中的实物图片、演示动画与推理计算三者结合起来,可使单元操作的复杂问题简单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但是,多媒体教学授课速度快,很容易导致学生跟不上教师思路,导致“教与学”脱节,无法及时做笔记。即使少部分同学能做笔记,也是仅仅“笔头记”,而对知识的学习理解毫无实际帮助价值,影响教学效果。此外,“食品工程原理”课程中公式多,纯粹采用多媒体教学对公式进行推导,学生不易理解,需要将多媒体与传统的板书结合,边推导边讲解,更容易提高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2.6改革成绩评定方法
传统“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成绩评定多以考试成绩评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但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因此,为提高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强化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可将成绩评定分为多部分。包括降低考试成绩比值,从目前常用的80%直接降低到50%;提高实验课、实践课程成绩,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二者可分别占比15%;提高平时成绩,尤其是课堂回答问题的比例,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可占比10%;增加课程设计成绩,将课程设计成绩单独提出,强化课程设计在“食品工程原理”课程中的重要性,可占比10%。
2.7注重知识的运用
传统教学忽视了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仅仅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教学。这种教学使学生呈现学习的被动性,导致学生的每一节课程都是在懵懂状态下度过,有时即使作业完成得很好,但实际上仍然未能完全理解课程中的单元操作。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实践性的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些需要在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放手去完成、去思考,多鼓励学生,少批评学生。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适当或大胆的创新与尝试,充分发挥实践课程相对自由的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此外,还应开设设计课程,一人一题,也可以小组形式完成课程的设计。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独自搜集资料、分析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5]。
2.8其他
要提高“食品工程原理”教学质量,还需要在其他方面进行改善和提高。(1)关爱学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缩短后,教师更容易了解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和关心,形成一种轻松的课题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课堂学习。(2)提高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教师是授课的执行者,也是改革者,只有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业务能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更好地传道授业。必须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3)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单元操作,辅助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单元操作的认知水平,从而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更有主次的对理论知识进行授课。
3结语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和长期的过程。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食品工程原理”教学改革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教师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形成一套适合于自己学校的教学体系。
作者:范方宇 阚欢 单位:西南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范方宇,阚欢.地方本科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农产品加工,2016(12):81-83.
江连洲,李杨,刘珊,等.食品工程原理的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J].考试(教研版),2012(7):11-12.
于慧春,张仲欣.“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0(25):14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