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文化考察报告

企业文化考察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文化考察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文化考察报告范文第1篇

班级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具有优秀的班级文化,那么就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树立良好的班级形象,创造文明向上的班级风气,建设和谐校园。高职院校的校企共建是企业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利用双向选择,联合合作院校,为企业发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一种培养模式。当前,大量的高职院校都创办了校企合作模式,而且数量越来越多。校企共建提倡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其中的班级文化建设也受到了人们的大力关注。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探讨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班级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校企共建中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路

(1)班级命名与企业名称相融合

当前,随着校企合作的发展,很多班级都以企业命名,逐步淘汰了传统意义上的序号班级命名制度,依据不同专业与合作企业的要求,根据企业生产特点为班级命名,如芜湖职业技术学院2007级奇瑞数控班,2008级鑫龙电气班,2009级芜湖港口集装箱班等,各个班级都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以企业的名称为自己命名,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自己的专业和对口的企业,提高学生的责任感。

(2)培育特定的班级精神文化

为了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文化,当前很多校企合作企业出版了企业文化教材,将企业文化课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课程,企业的管理人员担任教师,以企业的发展史、企业文化与规章制度为主要讲解内容,如奇瑞合作班设置了《素质训练》和《奇瑞文化》,安徽精诚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班设置了《企业概况及文化理念》课。任课教师在涉及"企业文化"时重点阐述企业的优秀文化,安排学生对企业文化进行考察后撰写考察报告。将企业文化渗入到班级课程中,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企业文化,掌握企业发展理念,促进了合作班级精神文化的发展。

(3)重构合作班班级制度文化

一在班级的宿舍管理中引入企业文化内容,当前,大量高职院校合作班在宿舍管理中应用6S管理,也就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六项内容。合作班实行6S管理,使宿舍的卫生条件得到了明显好转,而且加深了学生的生活体会,提前接触企业文化,提高自身素质和职业素养。二在实训管理当中引入企业文化。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合作班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在实习过程中深入理解企业文化,依据企业实习管理规定规范自己的行为。

(4)企业文化进课堂

在合作班当中增设企业文化课,在学校教育中引入企业文化,让学生提前接触企业文化。企业的管理人员担任教师,以企业的发展史、企业文化与规章制度为主要讲解内容,如奇瑞合作班设置了《素质训练》和《奇瑞文化》,安徽精诚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班设置了《企业概况及文化理念》课。任课教师在涉及"企业文化"时重点阐述企业的优秀文化,安排学生在考察企业文化后撰写考察报告,让学生亲身感受企业的文化内容。

(5)企业文化进教室

在教室设计中融入企业文化,学校定期举办教室设计比赛,合作班的教室设计要与企业文化相一致,以突出合作办学与企业文化为主要特点。如6S的管理口号、企业的价值观、发展历程和管理规章等,都可以出现在班级教室当中。再有,合作班还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企业文化,使学生深入理解企业文化。

(6)加强企业文化宣传

企业文化考察报告范文第2篇

一、参与式教学法的含义和内容

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分子,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1]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过增元提出参与式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开放的教学内容、提问式的讲课方式、没有标准答案的习题和论文形式考试。[2]

二、《医院文化管理》教学改革内容

1.开放式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中除了包含该学科已有定论的内容,比如医院文化的内涵、医院文化建设的内容等,还增加了一些当前的热点问题和教师正在研究的相关内容,比如新医改对公立医院文化建设的影响、国内外著名医院文化建设的现状、企业文化建设对于医院文化的借鉴等。另外,还允许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相关内容来参与讲授,比如中医文化发展现状、中医院文化建设的创新等。

2.参与式的教学方法

(1)课堂讨论法

在课前或课后,结合时事热点话题,由教师提出讨论内容,将学生分为几组分别讨论,并派代表阐述本组的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这种讨论没有固定答案,主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分组辩论法

将学生分为正反两个小组,由学生自己选拔辩手,针对教师提供的辩题,在课下收集资料、撰写辩词,并在课堂上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由教师及学生代表进行点评和总结,并通过投票选出获胜方和最佳辩手。辩题的选择要适当,点评不强调输赢,只针对学生的观点以及表现进行分析,从而加强对其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锻炼。

(3)试讲评议法

选择一个章节或者确定一个主题,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针对不同的内容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并制作PPT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和各小组代表组成评委进行打分和点评。这一方法主要考察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制作PPT的能力,以及表达、讲解的水平,强调小组协作和分工配合。

(4)角色扮演法

由教师提供剧本大纲,学生主动报名担任角色进行表演,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演水平,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剧本要反映现实问题,比如一次医患纠纷冲突、某医院医德医风不正导致的收红包问题等,给予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不限定案例的结果,体现其换位思考的能力。

3.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确定报告成绩、平时成绩及笔试成绩相结合的多样化考核方式。(1)报告成绩:由教师布置考察内容和要求,学生组成小组,自由选取一家医院进行医院文化的实地考察和资料收集,并撰写考察报告提交给教师进行评分,得分占总成绩的30%。(2)平时成绩:将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给予一定的分值,得分占总成绩的20%。(3)笔试成绩:采用闭卷形式,在试卷中减少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等知识复述性题目,增加论述题、案例题等知识应用性题目,考察学生运用知识去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分占总成绩的50%。最后将学生的报告成绩、平时成绩及笔试成绩按比例折算,得出最终的综合成绩。

4.全面性的评价反馈

建立信息反馈渠道,在上课过程中,学习委员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使学生能够及时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迅速反馈给任课教师,以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在学期末,请学生以个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对课程的教学设计、内容、方法和效果进行书面总结与评价,并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感受及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从而针对学生需要更好的改善教学方法、改进教案设计理念。

三、教学效果分析

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在学期末对于该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5份,有效问卷85份,回收率85%,有效率100%。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参与式教学法的接受度比较高,视听教学、角色扮演、实地调查等都是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对于课程的总体满意度达到43.6%,但还有55.2%的学生认为一般,主要原因是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不够深入和切合实际,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在考核方式上,将要进一步减少笔试所占的比例,以论文形式的考试来代替。

企业文化考察报告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和管理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既是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既是企业的软实力,也是企业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从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借鉴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于加快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和管理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既是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既是企业的软实力,也是企业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企业文化重在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的程度和水平的高低,既与企业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又与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自觉程度。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切实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永不衰竭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已成为我国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战略任务。从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借鉴发达国家,特别是与我国企业具有共同文化背景的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于加快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提高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日本企业文化的历史渊源

历史地看,企业文化的概念虽然最早起源于美国,但将其付诸实践者却是日本人。正是日本的企业文化不仅直接推动了日本企业的快速发展,而且使日本经济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取得了震惊世界的奇迹。那么,日本企业文化是怎么形成的?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深刻理解日本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1.日本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综观日本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的阶段或四个时期。第一阶段是工业化开始时期(1868-1895年)。1868的明治维新既是日本近代化的起点,也是日本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起点。其作为日本近代化和日本社会的全面改革的重要标志,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同时,强调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培育,从而形成了传统与现代共存的实用主义的现代化模式,无疑为日本企业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是工业化发展时期(1896-1937年)。这一时期,既是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和家族主义国家理念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的时期,也是日本企业文化开始形成的时期。第三阶段是高度工业化时期(1945-19783年)。这一时期是日本企业文化开始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对传统精神的继承和依赖;其二是东方灵性与西方理性的结合;其三是突出忠、勤和公先于私等生活规范,强调和合共济的集体主义价值;其四是为企业献身的行为规范和为实现共同理想和目标而全面合作的政企关系;其五是对未知技术的自力开发。第四个阶段是经济低速发展时期(1973年以后)。这一时期的日本企业文化,是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和企业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强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时期。

2.日本企业文化的历史渊源

日本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既是日本企业文化创新发展、走向成熟的过程,也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以增强其文化适应性和开放性的过程。从日本企业文化的文化渊源上来看主要是日本的本土文化、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和产物。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明治维新之前主要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中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忠孝思想对日本文化包括企业文化都有很深的影响;明治维新前后主要受到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而日本企业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根本上说,也就是日本社会中的儒家思想文化与西方的近代文化不断融合、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使日本企业文化,既带有日本传统文化,特别是家族文化的特色,同时又具有适应性和开放性的品质。可以说,这既是日本企业文化不同于中国企业文化的地方,同时也是日本企业文化之所以能够引领日本企业发展的深层原因。

二、日本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精神特质

日本的企业文化作为日本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不仅赋予了日本企业文化以独特的思想内涵,而且也赋予了日本企业文化以独特的个性和特征。

1.日本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与其他企业文化一样,日本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可以从观念、制度和器物三个层面上得到说明。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和”的价值观念。“和”既是日本企业文化的灵魂,也是日本企业文化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精神动力。“和”的价值观念,不仅体现在企业内外的公共关系的处理上,而且更体现在企业的文化精神上。这就是以“忠”、“孝”观念为核心的“家族”观念及其由此所形成的“家族文化”。“家族”观念和“家族文化”作为日本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既是日本企业成为稳定的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因,也是日本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来源。正是在这种“家族”观念和“家族文化”的哺育下,不仅形成了集团被看成是社会的一个细胞,企业管理的对象不是单个的人,而是由一定人群组合而成的集团的管理理念,而且更形成了企业员工以企业为“家”,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忠”、“孝”于企业、集团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正是在这种“家族”观念和“家族文化”的影响下,“忠”、“孝”观念作为日本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对于维系集团与成员,以及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二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制度安排。从制度要素或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的层面上来看,日本的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制度安排。日本企业所实行的人才培育制度、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和企业工会组织等等,既是“和”的价值观念在管理理念和制度安排上的贯彻和落实,更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制度安排的具体体现。正如日立公司总经理吉出所说:“我认为问题不在组织而在人。”在他的倡导下,日立公司形成了“人比组织机构更重要”的组织管理理念。本田技研公司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认为企业管理的根本是人,并注意把公司办成具有人情味的集团,公司基本任务除了制造消费者喜爱的产品——汽车之外,还要为员工提供一个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和机会。正如索尼公司总裁盛田昭夫所说:“日本公司的成功并无任何秘诀和不可与外人言传的公式不是理论,不是计划也不是政府政策,而是人,只有人才能使企业获得成功。日本经理的最重要任务是发展与员工之间的健全关系,一种员工与经理共命运的感情。”

其三是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从器物要素或产品和服务的层面上来看,对于日本企业来说,就是要把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作为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的重要手段。在大多数日本企业的经营哲学中,强调的不仅是企业的利益或经济效益,而更多地是企业对社会、国家乃至对全人类所负的责任。如松下电器公司就把“产业报国”放在第一位;丰田公司社训的第1条就是:“上下同心协力,以至诚从事业务的开拓,以产业的成果报效国家”;日本TDK公司精神则是:“为世界文化产业作贡献”。日本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突出强调的是:(1)切实实现股东和雇员(员工)的利益;(2)为社会公众提供最好的商品和服务;(3)在可能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促进所在地区和国家的社会繁荣;(4)遵守法律法规,做到及时向社会公布企业信息,保证经营活动的公开和透明;(5)把企业发展同造福人类、保护环境、建立循环型社会统一起来。如丰田公司1992年为了倡导“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全新环保理念,专门设立了丰田环境委员会”,制订了“丰田地球环境”——《丰田对于地球环境的参与方针》,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公司面向21世纪的未来战略——“制造亲近人类与地球的汽车”。为了落实这一战略,丰田公司不惜将年销售额的6%作为攻关资金,组建起1.2万人的庞大研发队伍,开始了“绿色”汽车的发明创造。经过长达5年的不懈努力和反复试制,1997年12月丰田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批量生产的混合动力汽车——先躯。它消耗每升汽油的平均行驶里程比一般汽油车至少提高一倍,污染物却减少了90%。 2.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神特质

企业文化精神既是企业文化的凝聚和灵魂,也是企业文化的实质和核心。以我们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的理解为根据,可以发现,贯穿于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神特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家族本位的集体主义精神。由于日本民族在日本列岛上自始至终都是唯一的民族,因而不仅形成了单一的民族文化,而且培育了日本人对民族、国家的强烈认同感和强烈的归属意识。而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意识体现在对待企业的态度和行为上,就是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意识,从而形成了日本企业文化有的集体主义精神。正如“索尼大家庭”的公司总裁盛田昭夫曾说:“索尼是个亲密无间的大家庭,每个家庭成员的幸福都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当你的生命结束的时候,你不会因为在索尼度过的时光而感到遗憾。”

其二是团结奋斗的献身精神。以集体主义精神为基础,日本企业文化的精神特质,同时体现为企业员工为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团结奋斗的献身精神。在不利于民族生存、发展的外部自然环境中,把个人融入团体,凭借团体的智慧和力量来赢得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团结、协作、同甘共苦,甘愿为团队、民族、国家不计个人得失,勇于奉献和勇于牺牲,便成为了以民族精神为主导的日本企业的文化精神特质。

其三是兼容并包的创新精神。日本企业文化很重视实用性。正因如此,他们不仅重视先进经验和技术的学习和引进,而且更重视与自身的条件和需要相结合,在认真比较、选择、吸收、消化的基础上,努力做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而这恰恰也正是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的奥秘所在。

三、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和启示

企业文化重建设。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不例外。认真总结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1.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从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视域出发,可以将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将企业的使命和企业的社会责任相统一,努力塑造企业文化健康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将企业的使命和企业的社会责任相统一,既是日本企业文化独特性的重要方面,也是日本企业文化之所以能够支撑和引领日本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如果说企业的使命是企业文化之所以为企业文化而区别于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等其他亚文化的内在根据和深层原因的话,那么企业的社会责任则是企业文化之所以为社会文化的内在根据和深层原因。将企业的使命与企业的社会责任相统一是企业文化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而只追求企业的赢利目标,将企业的使命仅仅看作是经济使命,仅仅将赢利看作是企业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不仅是对企业使命的片面理解,而且必然在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放弃企业的社会责任,而以此为基础所建构的企业文化只能是畸形的和不健全的企业文化,而这种企业文化引领下的企业注定是不会长久的。

其二是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相统一,努力培育能够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有关研究成果表明,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在40年以上。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企业都能够在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以占领市场制高点的同时,都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是很好地继承了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并通过创造性转换,努力使企业成为命运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二是在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注意文化基因的培育,并逐渐形成为企业的文化内核和企业发展的精神财富;三是加强文化传承的载体建设,通过资料馆、纪念馆、展览馆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变无形为有形,并向社会开放,不仅为加起了贯通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而且为企业文化传承和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三是将企业家的文化自觉与员工的自觉践履相统一,努力形成上下同欲的文化追求。企业成员共同的文化追求是企业向心力、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而企业家的文化自觉和企业员工的自觉践履则是形成上下同欲的文化追求的前提和基础。就企业家的文化自觉而言,一是崇高的文化追求;二是企业家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三是以文化建设主导企业发展,用文化创新引领企业发展的自觉意识。就企业员工的自觉践履而言,一是加强对员工的企业文化培训;二是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三是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形成全员构建企业文化的文化氛围。

2.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无疑为我国企业的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但于中日两国制度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对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不能照抄照搬,而必须结合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有选择的借鉴,在此基础上,通过创新,努力形成具有中国气派、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中国企业文化。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日本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企业的文化建设的启示,概括起来,我们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必须从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新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企业文化在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使企业文化建设真正成为我国企业的自觉的行动和追求。其二是必须从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科学定位,扎实推进,形成特色,努力使企业文化建设真正成为企业快速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核心竞争力。其三是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明确和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以保证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从而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其四是必须将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和企业管理创新相结合,努力使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和企业管理创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其五是必须树立经营文化的新观念,做到建设文化与经营文化有机统一,不断开创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局面。第六是必须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找准传统与现代的对接点,使企业的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考察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日语;商务实践;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169-02

一、日语商务实践课程的意义

传统的日语教学课程一般设有基础日语、听力、口语、写作、翻译、精读、语言文学课等语言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授知识,让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对话、写作、听取、读取信息、翻译等形式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内容设置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者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但是大部分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发现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并不是以其原始的面貌出现在业务文件里。任何一个企业也不会给你一道填空题,让你选择合适的副词进行填空。也不会给你一道阅读理解题,问你“这个”指的是哪个。而是让你直接去接电话、传达内容、收发邮件、做会议记录、制作报价单、甚至是让你制作PPT并站在大家面前进行展示演说等。这些内容对于新入职的员工来说,确实较有难度。虽然大部分日企在新员工入职时会进行统一的培训,但是如果在校期间接受过商务实践类课程培训的学生,在接受企业培训时,其理解能力将大大高于普通学生。

针对这类问题,解决校企间存在的距离,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踏出校门的时候掌握日企相关的基本知识,很多学校开设了日语商务实践课程。这种实践课程超越了书本、课堂和学校的局限,使学生能够利用专业知识拉近与社会的距离。教师作为课程的引导者,只是做出适当的指导和说明,学生则是课程的主体,实际动手动脑来进行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商务实践类课程,学生不但可以在学校里接触公司日常业务的常见文件类型,并懂得如何解读和制作。还能够了解日企员工的从业常识、日本商务礼仪等。在实践课程中掌握的知识能力由于具有容易与现实接轨的性质,可以大大增强日语系毕业生的工作竞争能力。所以说,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在校期间是否参与过实践课程,在就职和实际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日语商务实践课程的种类及应用

日语系实践课程与理工科不同,不是研究学科本身的内容,而是将日语作为工作、交流的工具进行实践操作。而这其实正是回归了学习日语最初的目标,还原其作为交流工具的本质。即使是对将来准备考研、或者进行日语其他相关内容研究的学生来说,这种实践类课程也是接近企业业务流程、了解日本企业文化的机会。学校根据学生的日语水平高低将实践课程分为商务场景会话实践、商务文档实践、商务综合项目实践、商务礼仪实践、商务翻译实践等。根据授课内容既可以将课程安排在实践学期(有的学校叫做小学期、第三学期),也可以安排在理论学期。例如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有专设的实践学期,时间在第二学年开始的前一个月,一般为8月中旬到9月中旬。共有四个教学周,实践课程当中,学时最多的课程每天4个学时,一个月可以达到80个学时。

商务场景会话实践主要设置在大一的实践学期,此阶段大一学生掌握了简单对话所需的至少1800个单词和150个副词与语法,大部分人接近N3水平。在授课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会话范本,使学生模拟商务场景制作简单的会话并进行发表。这种实践课程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书写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事实证明,从大一开始接受这种实践训练的学生,到大四的时候对于会话发表已经能够轻松驾驭。

商务文档实践主要是锻炼学生对日文办公软件的处理能力,内容主要有日文录入、日文word文档处理、日文PPT处理、日文Excel处理、日文Outlook使用方法等内容。这类实践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学生进入日企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这个环节能够为日后的商务流程和商务礼仪课程起到铺垫作用。商务综合项目的课程内容在处理过程中需要制作多种日文文件,商务礼仪课中由于包括求职等内容,需要制作个人简历,这个时候日文办公软件的处理能力能够起到决定性作用。

商务综合项目实践。以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为例,使用的是日语综合项目实训的全日文教材,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日本企业日常业务的流程并参与其制作的过程。每年的实践学期都会对即将步入大四的学生开设这门课程。教材中将日企分为酒店业、IT业、会展业和旅游业四个行业,学生也分为四个方向进行授课。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利用Excel、World、PPT、Outlook、等办公软件制作提案书、会议记录、日程安排表、宣传手册、报价单、问卷调查、进展报告书等日企常见文件。综合项目实践课程不但为学生提供使用日语的场景还能锻炼学生处理日企日常业务的能力,这种课程将会是今后日语商务实践课程的主流方向。

商务礼仪实践课程主要针对高年级学生开设。以提高毕业生就职竞争力、了解日企文化、了解日本商务活动流程等为教学目标。着重对学生的礼仪、敬语、着装、书写简历等方面进行指导。并且为了让学生早期适应面试场景和流程,课堂上要进行模拟面试,学生从准备面试到面试当日以及面试后续工作等内容将会得到系统地培训和练习,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面试的各种形式并且掌握面试技巧,进而提高其成功率。

商务翻译实践。目前商务翻译实践使用的教材一般都是普通的翻译教材,前期学习翻译理论及技巧,后期进行翻译实践演练。因为翻译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相对于其他课程教材来说较为容易找到。但是翻译实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遇到较多问题。例如,学生进行分组会话时,总会出现只说日语和只说汉语的学生,真正能得到翻译方面实践的学生只是少数。此外,还会出现乐于翻译和积极上进的学生总是演绎日方人员和翻译人员的角色,而成绩相对较差、没有学习积极性的学生总是喜欢挑选汉语的角色。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做较多的工作,注意提醒学生调换角色,平均分配角色,兼顾大多数学生的实践需求。商务翻译的场景安排一般分为机场迎接、酒店入住、工厂参观、业务洽谈、双方会议、公司聚餐、观光旅游、机场送机等模块。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商务日语实践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应避免出现教师在前滔滔不绝,学生在下昏昏欲睡的情形。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如需分组完成任务时,教师应做好相应的考核标准,并且将个人得分和小组得分进行分别管理,最后按照计算公式得出个人得分。评分时可以分为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三个部分。但应注意各自的比例,教师评价应维持在60%以上。

在分组过程中应将专业成绩较好的学生与较差的学生适当搭配,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实践课程最后应以成果物的形式结课。成果物可分为纸版成果物、电子版成果物、录像、发表、照片等多种形式。教师应根据课程需求在大纲中对成果物要求进行明确说明。成果物评分细则以及得分应与最终考核标准一致。

授课教室应有投影仪、音响设备以及电脑、电源接口等设备。最近也开始有学校为教室配上Wifi,这对实践课程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如果有会话发表、场景表演等内容,应选择讲坛面积较大的教室。授课班级人数可以按照普通日语授课班级划分,不可合并班级。实践证明,如果实践课授课人数超过30人,不但授课教师难以掌控课堂,每个学生获得实践及发表的机会将会减少,教学效果较差。因此商务日语实践课程在授课时学生人数不宜超过30人,以20~25人为佳。分组时也应控制人数,可根据授课内容不同灵活分组。

如果有校外实践例如企业参观、实地考察等内容时,应注意学生安全,合理安排路线,并配有相应的参观报告或考察报告等考核项目。

四、日语商务实践课程面临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日语商务实践课程仍处于起步阶段,其授课形式及内容各大院校各有千秋。但是目前面临的问题仍有共通之处。首先,师资问题。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就职于学校,企业经验较少。对于日本商务礼仪以及商务流程等知识,很多教师也是通过书本上得来的理论知识。因此在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时,有些老师显得力不从心。很多教师虽然专业知识过硬,但由于实践课程经常涉及到跨学科、跨行业的内容,因此很多教师在处理问题时经常会出现现学现卖的情况。作为改善措施,教师除了增加有关商务方面书籍的阅读量,更应该到实际的企业当中锻炼。当然,这不能缺少校方的支持。教师既可以利用假期到企业实习,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为单位长期在公司实践。只有培养出复合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复合型的学生。这是前提,不可缺少。

其次,在硬件设施上应配套。由于商务实践课程涉及到文件处理、PPT展示、发表模拟会话、进行模拟面试等内容,如果教室硬件设施不配套,课程实施起来较为困难。因此,如果要开始日语商务实践型课程首先应完善教室的硬件配套设施。

当然在教材不足、合作企业良莠不齐、课程内容未形成体系等方面仍需不断改善,笔者相信今后商务日语实践课程将会有长足的发展。

注释:

①学时为45分钟.

②以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日语系本科学生为例.

参考文献:

[1]周林娟.潘幼芳.中日商务人才需求与商务日语教学改革[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9,(2).

[2]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日语系实训系列教材开发.刘子璇[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

企业文化考察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教师 实践能力 探索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1.026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设一支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普遍不足,而下企业实践锻炼,则是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1 高职教师实践能力的现状和问题

1.1 现代职业教育观念还未深入人心

教育部提出,职业教育要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下,作为高职院校,应树立现代职业教育观念,准确把握自身定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但在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仍然更多偏重于理论教学,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相应地忽视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师而言,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经验,实践能力先天不足,而职后又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也使得他们在教学上“扬长避短”,不得不偏重于理论传授。从总体上看,现代职业教育观念还未深入人心。

1.2 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结构性缺失

根据教育部相关要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应不低于50%,实践性教学也应占50%,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比例尚未达到这一要求,加之受到事业单位编制等相关制度的制约,高职院校难以从有关企事业单位引进富有实践经验和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工作,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存在较大困难。同时,由于实践教学师资数量严重不足,不少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比例偏低。

1.3 教师提升实践能力存在制度障碍

教师提升实践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但不少学校在教师提升实践能力方面的制度设计比较空泛,配套政策不细,保障措施不力,不能有效解决教师提升实践能力的实际问题,教师提升实践能力缺乏有效途径,也使教师对提升实践能力有心无力,裹足不前。

2 下企业提升高职教师实践能力的做法――以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近年来,高职院校对提升教师实践能力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大从企业聘用教师力度,完善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推行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等,有力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在这些措施中,教师下企业实践是培养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最佳渠道,是培养教师双师素质的有效途径。2014年以来,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制定实施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360计划”,即:从2014年起至2016年,组织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每年暑期到企业或工程管理单位挂职、顶岗及见习,3年不少于60人,后期实现专业教师全覆盖。“360计划”实施两年来,已安排60多名教师轮流到企业锻炼,有力提升了教师队伍实践能力。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精心谋划,周密制定实施方案。学校为加强下企业锻炼教师管理,制订了《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360计划”管理办法》,规定“ 360计划”在学院的统一领导下,由相关系部具体组织实施。系部的职责主要是做好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的人员选派、单位联系及协议签订、日常指导、总结考核、经验交流等工作,并负责建立教师实践锻炼专项档案,保证资料完备可查。各系部要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以“楚天技能名师”、职教集团、实习实训基地等为依托,作好总体规划,每年6月制定年度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方案报学院审批后实施。

为了保障下企业教师的生活需要,学院还明确了下企业实践锻炼教师的待遇,规定市外的按照差旅费开支规定报销一次往返交通费。在企业、单位锻炼期间,凭考勤表每人每天发放入企补助150元。在企业、单位锻炼期间,住宿由所在系部与相关单位协商解决,原则上在所在企业、单位提供的临时住房住宿,实在无法解决的,也可就近在宾馆住宿。

二是明确纪律,集中开展动员培训。系部制定的年度下企业实践方案经学院批准后,各系部召集下企业教师,集中开展动员培训,进行思想纪律教育、安全教育等。学院规定,教师下企业期间要明确工作岗位及工作职责,虚心向企业技术人员学习,认真填写工作日志,由企业进行考勤,并及时收集技术资料。同时,明确了下企业工作纪律,不定期对教师下企业情况进行抽查。抽查不在岗的,脱岗一次,扣除本期实践锻炼入企补助的20%,脱岗二次,扣除本期实践锻炼入企补助的50%,脱岗三次以上,直接终止实践锻炼,不发实践锻炼入企补助和报销任何费用。教师确因有事、病请假一天以上的,须经企业、系部同意报人事处备案后,方能生效。

三是严格管理,全程掌握入企动态。学校人事处专门建立了下企业锻炼QQ群,便于教师及时交流情况,了解工作动态。学院和系部组成联合小组,不定期深入相关企业,对教师在企业的实践情况进行抽查。暑假期间,入企教师有的在工程施工现场,参与施工管理、质量监理;有的在电厂,跟班熟悉生产流程,参与技术改造;有的考察当地水利工程,完成技术考察报告;有的在生产车间与工人一同安装接线,到现场参与设备调试,经历了不同岗位的专业训练。

四是总结考核,广泛开展汇报交流。教师实践锻炼结束之后,下企业实践教师及时进行了总结,系部进行了考核,建立了教师实践锻炼专项档案。各系部先后分别举办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汇报交流会,下企业实践锻炼教师均在各自所属系部进行交流汇报。汇报会上,入企教师简介了各自所下企业的概况、实践工作岗位等内容,展示了收集的规程规范、技术图纸及劳动生产成果,分享了自己的收获,也深入分析了自身实践能力的不足,同时对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五是三方共赢,实践锻炼成效显著。教师下企业锻炼工作实施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教师、学校和企业三赢。常言说,实践出真知。对于教师而言,通过锻炼,开阔了视野,了解了最新的行业规范、工艺、设备、技术,更新了知识,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把这些来自第一线的资料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讲课有了“货”, 增强了实践教学的底气,不少老师了解了企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能力的新要求,调整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同时,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和技术改造等工作,积累了实践经验,提高了科研能力和行业影响。对于学校而言,下企业锻炼工作开展以来,学校双师素质比例快速提高,不少下企业教师及时把企业的真实项目融入教学中,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践性,课堂讲授更加生动活泼,教学效果明显增强,有的在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获奖明显增多。对于企业而言,下企业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帮助企业技术攻关,开展职工培训,推荐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工作,为企业解决难题,受到企业欢迎,不少教师与企业建立了长期而紧密的联系,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3 高职院校开展教师下企业实践工作的启示

3.1 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实践意识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院校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现代职业教育要求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师着眼职业教育的现代性、职业性和实践性,通过下企业锻炼等方式,深入了解企业需求,摸准企业发展脉搏,探索其发展趋势,掌握实践技能。高职教师要充分认识教师下企业实践是提高自身专业实践技能的必经之路,是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的重要举措,是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实现形式,从而树立强烈的专业自我发展意识。

3.2 作好顶层设计,加强政策引导

首先,要改革现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在职称评审上分类指导,分类要求。如湖北省将高职院校与本科教师职称分开,并重新制定了评审条件,明确规定教师申报中级及以上职称必须有相应的下企业实践经历,同时将科技成果转化、技术革新等实践创新能力纳入评审条件。其次,学校要制定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规划,对教师下企业作出制度安排。学校应该根据教师队伍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师培训计划,特别是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加强组织协调指导,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三是要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学院要将下企业锻炼情况作为系部考核和教师业务考核的指标,给予下企业教师的必要的经济待遇保障,及时解决下企业教师的现实困难,为教师下企业打造良好工作平台。

3.3 加强过程管理,注重总结交流

相对于学校教学工作而言,企业情况比较复杂,特别是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管理方式、企业文化都相差很大,W校要加强对教师下企业的过程管理,经常进行督查指导,及时发现解决问题,保证下企业的实际效果。要及时开展总结交流,通过教师交流自身经历和真实感受,开阔教师视野,引发教师共鸣,提高教师对下企业锻炼的认识。

3.4 深化校企合作,形成良性互动

以教师下企业为契机和纽带,可以深化校企合作,形成良性互动。学校可以通过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完善实践教学条件,也可以从企业选聘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做兼职教师。教师通过下企业,在向企业学习的同时,可以随时掌握行业的最新动态,及时更新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新形势和企业需要的人才。企业是一本书,企业也是一个“实验室”,教师下企业在为企业排忧解难的同时,把企业遇到的问题用于教学、科研,形成下企业与教学、科研良性互动,实现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 李春燕.提高高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

[2] 王素艳.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育探讨[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