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战略新兴产业

战略新兴产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战略新兴产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战略新兴产业

战略新兴产业范文第1篇

新兴产业在任何时候不断被创造出来,如上世纪70年代出现的包括太阳能加热、电子游戏、光导纤维、文字处理、生物分离媒介、个人计算机和烟雾报警装置等。按照战略观点,当伴随着批量定单带来的规模增长,一个老产业经历着由前述环境变化引起的竞争规则变化时,新兴产业的问题也会出现。

从战略制定的观点看,新兴产业的基本特征是没有游戏规则,新兴产业的竞争问题是全部规则都必须建立,使企业可以遵循并在这些原则下发展繁荣。缺乏规则既是风险又是机会的来源。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设法解决它。

早期或晚期市场

在新兴产业中,一个对战略目的至关重要的问题是评价对于这个新产业来说哪一个市场的大门将先敞开,哪一个敞开较晚。这种评价不仅有助于集中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努力,并且对预测结构演变十分关键,因为早期市场对于产业发展的方式经常会发生重要影响。

市场、细分市场甚至细分市场中的特定顾客,都可能对一种新产品有极不相同的接受能力。许多标准对于决定这种接受能力似乎非常重要,有些标准会受到影响或被新兴产业中的企业所克服。

战略选择

新兴产业中的战略制定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产业在这一发展阶段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竞争活动的法则是非常不确定的,产业结构未确定并可能变化,对竞争者几乎不了解。然而,全部这些因素还有另外一面———个产业发展中的新兴阶段可能是战略自由度处于最大,好的战略选择的作用在决定经营表现方面也处于最大阶段。

在新兴产业中占压倒地位的战略问题是企业塑造产业结构的能力。通过一一选择,企业可以试图在生产方针、市场营销方法和价格策略等方面建立游戏规则。在一个新兴产业中,一个重要的战略问题是在对产业的倡导和追求自身狭窄利益的努力之间作出平衡。因为潜在的问题诸如产业形象、可信性和顾客的困惑等,在新兴阶段,企业自身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产业中的其它企业。产业中占压倒地位的问题是介绍替代品和吸引第一批顾客,在这一阶段与企业自身利益一致的是帮助促进标准化,帮助低于标准质量的和在黑暗中摸索的厂商,及在顾客、供应商、政府与金融机构面前结成统一阵线。

对付竞争对手

在一个新兴产业中对付竞争对手是一个困难的问题,特别对于那些曾经是先驱并满足于重要市场份额的企业更是如此。新组建进入者的激增和另立门户企业可能造成敌意、怨恨,企业必然面对如前所述的外部因素,这种情况使发展产业仅部分依赖于竞争者。

新兴产业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先驱者花费过多资源以保证高市场占有率和对那些几乎没有机会在长期中成为市场竞争者的企业作出反应。这种情况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感情反应。虽然处于新兴阶段,对竞争者作出有力反应可能是适当的,但更可能的是以企业致力于建立自身力量和发展产业为最好,甚至鼓励某些特定企业进入也是适宜的,这可能以许可证或其它方式进行。按照新兴阶段的特性,企业经常可从其它企业进攻性地销售产业产品和帮助开发技术的行动中得到好处。企业可能也宁愿接受底细已知的竞争对手,而不愿意为自己保存很大的市场份额,但当产业成熟时这一市场份额会诱使主要的定型企业进入。总结适当的战略是非常困难的,即使在产业只有一个发起者时也是如此。如果产业发展迅速,保卫一个几乎垄断的市场份额也几乎是不可能和无利可图的。

预测技巧

新兴产业的最主要方面是极大程度的不确定性,并伴随着发生变化的确定性。如果对于产业结构如何演变没有一个明确或不甚明确的预测,战略就无法形成。但很不幸的是,这种预测中的变量数量通常不稳定。因此,十分需要一种减少预测复杂性的方法。

在新兴产业中,图景方法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图景是一些关于未来世界面貌离散的、内部一致的看法,它们可以被选择来圈出未来可能产生结果的范围。预测的起点是估计产品和技术的未来演变,包括成本、产品种类和性能。分析者应选择少数几个内部一致的产品/技术图景,这些图景包含了可能出现的结果的范围。对于其中每一个图景,分析者将创造出一个关于哪个市场将打开、其规模和特点将如何的图景。这里,这一个反馈循环产生了。早期开放市场的性质将刻画出产品和技术演变的方式。分析者必须试图以重复的方式在该图景中建立这种内部作用。

进入哪个新兴产业

战略新兴产业范文第2篇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加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关系到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关系到我国经济“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在本文中,扼要地谈一谈自己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粗浅认识。

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国内背景

国际背景首先,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政府拯救经济的计划,其中的核心部分就是通过重振实体经济来恢复经济增长。在恢复实体经济计划中,最引人注目的又是通过发展一系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使经济重新走上依靠产业立国的道路。

美国奥巴马政府挽救经济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对软件产业、化学、制药、农业、教育、医疗、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使美国走出不景气。其中,使美国脱离石油束缚的新能源战略计划,具有革命性。这一计划的核心是发展太阳能或氢驱动汽车。全世界都在搞太阳能发电,但是氢能源却是美国独自的目标。美国的氢能源提取技术、氢能源发动机,试图在十年内实现实用化。

欧洲、日本拯救经济的计划中都包含与美国类似的支持新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其中,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更成为发达国家的共识。奥巴马政府在对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进行援救的同时,提供了数十亿美元低息贷款,支持研发新一代电动车和其他低能耗汽车。欧洲、日本等也都在下大力气开发、推广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不仅没有因为世界经济危机而延缓,反而出现了加速的态势。

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表明,每一次世界危机都在打击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都为新产业的崛起、发展廓清了道路。经济危机是市场经济体制中,淘汰落后产业和产能的机制。危机过后,新的产业往往带来新的繁荣。如果没有敏锐的眼光,及时抓住世界技术、产业重大变化的契机,就有可能失去危机带来的稍纵即逝的机遇,甚至被甩在后面。

其次,在深重的经济危机中,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了拯救本国经济,贸易保护主义猖獗。2009年初美国议会审议《景气刺激法案》时,主张,用纳税人的钱,就要增加对本国人的雇佣。以此为契机,在美国某些地方掀起了一股反对雇佣外国人,反对使用外国原材料的浪潮。美国金融界对发给外国人签证实行了严格规制;在接受公共资金注入的银行,外国人被雇用更加困难。欧盟、美国已先后对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发起“轮胎特保案”、“钢管特保案”、“铝轮毂反倾销调查”。韩国则对非本国制造锂电池的贩卖实施新的认证标准,实际上对本国产品实行保护。

在这种情况下,低碳发展实际上成为发达国家使贸易保护主义合法化,推出技术贸易壁垒的一面旗帜。美欧在议论、策划碳关税;法国政府有关部门已经考虑将二氧化碳排放税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日本鸠山内阁则提出应对气温升高的政策,总体目标是削减二氧化碳25%。

在上述国际背景下,如果我国不注意国际环境的变化,忽视危机中的世界产业技术、产品的变革,就有可能在世界经济新的发展潮流中落后,在国际贸易中处于被动地位。

国内背景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家及时推出了“十大产业振兴政策”对有关产业进行了全面的政策扶植,有效抑制了经济下滑,收到了明显效果。通过对汽车、房地产等龙头产业的刺激,连带牵引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效果不均衡,以国内市场为主的产业明显恢复,以外销为主的产业仍然比较艰苦,例如船舶产业。然而,这些产业能否持续发展,最终还要看市场的状况。与此同时,多数产业已经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在政策的刺激下强行起飞,其持续性值得关注。

我国经济增长带有明显的结构不均衡。从行业看,生产增速较快的主要还是受政策刺激的投资拉动的重化工业,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钢铁工业、石油化工业等。进入2010年,随着政府经济刺激计划效果的减弱,经济增长放缓难以避免。我国工业品出口虽然有较好恢复,但是随之成为发达国家贸易制裁的主要对象,贸易摩擦加剧。

要使我国经济增长立足于国内的需求,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立足于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就必须寻找新的、可以持续拉动消费与投资的增长点,于是政府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应运而生。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解

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是要有战略性,要能够对整个工业,乃至经济发展全局具有带动作用;要能够在促进产业结构转变、升级过程中具有带动作用;要能够促进节能减排,促进我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要能够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出现;要对拉动内需具有明显作用;要促进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明显提高。

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依托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式崛起的新兴产业。战略性产业很多,但多数属于传统产业,只有建立在技术突破、技术革命基础上的新兴产业,同时具有战略意义,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

总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战略性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复合概念。新兴产业一定要以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为目标,战略性产业也需要新兴的带动经济发展的产业。因此,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既要注意战略性,以举国之力来扶持,又要注意其属于刚刚崛起的产业的具体情况,在相当程度上采取与扶植高技术产业类似的政策。

对已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析

中央从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现阶段选择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个产业,加快推进。这7个产业有以下共同之处:

都是涉及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方式、发展状况的产业。节能环保是涉及所有产业和人民生活的产业,对于推动所有产业适应低碳发展的要求,都具有重要意义;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在目前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继续推进,必将对信息社会时代的经济发展、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生物工程及产业已经被世界公认为可能是互联网技术后又一个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领域;高端装备制造对于整体提高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新能源则对人类应对能源危机,减少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严重依赖能源进口的国家来说,更是具有保证经济持续

稳定发展、提高国家经济安全保证程度的重要意义;新能源汽车则将改变汽车工业的面貌,催生许多新的产业,提高许多产业的水平。

都是对传统产业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产业。有些产业本身就是新兴产业,例如生物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对我国已有的传统产业产生带动、提高、改造的巨大作用。

都是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高技术产业。无论节能环保还是新能源汽车,都是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的高技术产业。仅以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开发为例,目前最先进的燃料电池,仍然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进行产业化前的开发工作。由于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些产业的发展成为21世纪初的大国游戏,谁能够在这场竞争中胜出,谁就将执21世纪初全球经济、政治之牛耳。

都是国际公认的下一代能够带动技术、经济发展的最尖端产业。这些产业实际上在金融危机前已经受到了充分的重视。金融危机爆发后,作为政府支持、挽救经济的重要措施,这些产业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各国政府的政策支持。

都是21世纪有着广阔市场空间的朝阳产业。这些产业不仅将对我国21世纪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还将对我国人民在21世纪的生活质量、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例如,节能环保产业将为我国解决能源问题、环境问题提供技术与产品,同时将为改善我国人民的生存状况作出贡献。生物工程不仅能够为我们解决生存必须的食品问题,还可以提供治疗疑难病症的医药。

都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发展不确定性产业。从长期发展和整体发展状,况看,这些产业无疑是前途远大的未来支柱产业,但是在不同程度上又存在着某些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主要表现为:(1)技术的不确定性,有些产业、产品技术上还不成熟,或者还未得到社会、科学界的认可,例如各类转基因产品。(2)市场的不确定性,例如,新能源汽车中的哪一类车型能够成为最早被消费者接受的车,是轻度混合动力车还是重度混合动力车,还是纯电动车?(3)体制、机制的不确定性,例如,新能源被接受的程度,新能源面临着哪些体制、机制和技术约束?

正因为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政府以积极的产业政策介入,才有了充分的合理性:

就整体产业选择而言,七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确定,展现了我国政府的高瞻远瞩,抓住了世界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但是,就这些产业的具体领域、技术、产品而言,还需要大力攻关和政策扶植。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支持与扶植政策,也需要摸着石头过河,逐步成型。

就这些产业的不同点而言,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与传统产业结合更加紧密,或者可以说是建立在传统产业基础上的。因此,其发展路径、产业化及政策支持也更加容易确定。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物工程等,属于高技术产业的一部分,其中科学研究占的比重依然很大,产业化、市场化步伐要慢于前几种产业。

就拉动的产业链条而言,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带动的产业链条相对要长一些,催生的新产业、新产品要多一些。

就产业化、市场化推进路径与速度而言,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对比较明确,推进可能比较快。新能源次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物工程的产业化、市场化将相对比较慢。

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相当程度也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有望在21世纪为我国经济、工业的发展开拓广阔的空间。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国务院已经原则提出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必须的政策:必须坚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管理,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支持市场拓展和商业模式创新,建立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深化国际合作。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提高国际投融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际市场。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扶持力度。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制定、完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

战略新兴产业范文第3篇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今年以来,资本市场对新兴行业乐此不疲的热情,已经暗示了中国经济的前进方向。6月18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出席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表示,现阶段我国要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为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越发展。此番表述中提到的“七大方向”,是发改委首次对外透露的。国家发改委正与有关部门一道开展调研,抓紧谋划加快培育和发展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重大任务、政策措施和相关规划。

其实,今年以来,公募基金早就对新兴行业垂涎三尺,表现为对中小盘股票的追捧。截至6月21日,代表大盘风格的上证50指数为1933点,基本上处于2009年5月份的区间,距离2007年4772点的“峰顶”,现在尚在半山腰。然而,代表中小盘的中小板综指6月21日收报5703点,该指数在今年一路上扬,热度不减,4月上旬就创下历年来新高,达到6625点高位。尽管中小板、创业板的市盈率已经很高,但资本市场的关注点依然没有改变。只不过因为4月16日以来的房地产调控,这一板块才有所调整。

资本市场的选择,与政策有着密切关系。政策一方面对原有的传统产业加以调控,另一方面对新兴的产业加以扶持,有压有托,因此,资本市场顺势而为也是理所应当。

近来,不断有券商看好新兴产业。安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程定华表示,新一轮牛市宏观和微观基础正在萌芽状态中,但是远没有达到成熟的状态。战略上应关注新兴产业和大众消费品行业,战术上可以参与传统行业的反弹。下一次牛市根基一定是由新兴产业和大众消费品构成的,而不是由传统行业构成的。

战略新兴产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综合效益好、物质资源消耗低、知识技术密集等特点,充分展现出来当今社会循环经济、知识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从2009年开始逐渐得到了全国各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强调各地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并不断创新各种节能减排技术,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优势互补,最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战略性和新兴性是独立的两个不同概念。战略性具有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全局性特点,它对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表现在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换,保护国家经济命脉和产业安全,同时能够广泛提高人民的总体收入水平、增加就业机会等。而新兴性是针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所具备的一个特性,它具有创新性、需求性、盈利性和成长性等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涵盖了七大类,即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对新能源的不断发现和利用,及开发新能源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步骤,叫做新能源产业。当然,除了对新能源的开发,该产业还包括了对产品的科研、应用和推广以及生产活动,其本质是将太阳能、海洋能、风能等非传统能源进行能量间的转化进而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一种高新技术产业。

二、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及意义

所谓新能源,即是区别于传统能源的新型资源,它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核能、地热能、潮汐能等能量形式。太阳能就是把太阳的热量进行转化,通过科学技术应用到发电、干燥、制冷及淡化海水、制作水泵等方面。风能作为一种可再生新能源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它不仅高效,而且清洁无污染。在交通不便的山区、边疆等电网还难以到达的地方尤为重要。生物质能是世界上最为广泛的可再生能源,是通过借助于微生物的化学作用生成沼气,或者是运用热解法制造燃料。新能源产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源的有效利用有重要意义。首先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应对气候变化、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的能源独立,减少能源对外国的依赖。新能源的发展能使能源来源多样化,大大增加能源利用的便利性,还能促进节能减排,保护环境。

其次,新能源产业对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有重大意义,进而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现阶段, 通过转变能源利用方式,开发使用新能源发展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以便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但是,我国的新能源产业正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必须通过突破关键技术,以不断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调整能源结构,以增加经济发展中新能源所占的比例。比如,为了不断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必须要提高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的比例,开发建设新能源制备制造基地以及沿海新能源基地。

最后,从长远方面看,新能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根据最近数据显示,各行新能源产业在经过长时间的规整、改善和升级后,那些曾经跌落低谷的产业盈利能力逐步增强,复苏迹象明显,基本面出现好转。新兴产业的盈利性特性决定了产业初期不可能迅速的收到明显的效益效果,产业前期往往需要投入大量成本,资金和科技的投入都是日后产业收益的保证。目前,国家对于国内风电投资、各风电企业的开办逐步增加,为了进一步加速“十二五”风电发展目标的实现,政府及相关部门即将出台《促进风电行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风电业景气回升。由于各种智能机的兴起和流行,锂电池产业也有了良好的发展前景。随着一系列的新能源产业的“咸鱼翻身”式发展可以看出,新能源产业有十足的发展后劲。

三、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高速发展,一些发展问题也随之显现。如:在短时间内,新兴能源在跟多地方

仍然无法替代传统能源,这在一方面是由于本身科技程度的欠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普及力度不够。一项新的生产技术被广泛采用需要很长时间;最重要的仍然是核心技术尚未突破。目前为止,在风电方面,我国仍然对设计原理性技术不够掌握,只是对少数风电设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使得我国在多数产品业中只能以加工制造业为主,过分依赖进口,导致大量流失利润;另外存在的问题还有产业结构仍不完善、发展门类不齐全等。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比重还将明显上升,将充分发挥其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而国家也将出台各类“增温”和“降温”政策对新能源产业中的过慢或过快的发展进行科学有效的针对性调整和改进。新能源发展行业的选择是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要一步,应遵循全球能源战略的发展趋势,并且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出发,在缓解国内能源问题的基础上做好能源利用和发展的长远打算的预测。同时,要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拉动内需,充分发挥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从发展策略角度看,首先,为了能够构建可持续能源供应体系,要更加积极地推动能源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断优化调整能源产业结构,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建立新能源的资金保障体系。相比于石油煤炭都传统产业,新能源的实际收益确实比较低,所以,为了促进人们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信心,国家政府应从资金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面加大投资,调动开发利用新能源的积极性。最后,政府部门加大扶持力度,要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新能源价格政策,落实国家促进新能源发展的政策,并且促进发展相关的配套产业,以不断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统筹新能源发展工作。

战略新兴产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素供给;同步发展

一、前言

作为当今中国经济领域具有较高“热度”的新词和新概念,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深入关注。上至国家高层下至地方政府,都对其发展态势和发展脉络寄予厚望,希望借此“撬动”国民经济、区域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快速发展。而在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好地实现“十三五”规划的宏伟目标。当然,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制约,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态势,不但产业间核心技术与标准战略的竞争日趋激烈,产业国际化的趋势日渐明显,新技术和新产业之间的融合也越来越紧密。加之创新元素多样化和政策环境的动态化特征越来越显著,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本土化发展和国际化发展进程中依然存在市场准入、管理、创新、监管等体制和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实际上,自2009年我国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概念之后,无论是学界、政界还是实践部门,都对这一产业发展的研究给予广泛而深入的关注,并取得很多研究成果。可是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我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研究成果只是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某个方面。而在当前乃至以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进入攻坚阶段,通过供给侧改革,实现这一产业国内国际的同步发展,在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全面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而这便是本文要研究的基本内容和出发点。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变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不断完善、修正和深化的产业经济概念,近年再度成为学术研究和经济实践的焦点。相关文献在研究内容和关注点方面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层面:一个层面主要侧重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认识,比如如何界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如何确定其发展和结构特征、与时展要求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以及如何借助政府定位的明晰提升产业的发展层次等;另一个层面着重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纵深发展问题,其内容涉及这一产业组织形态如何划分、产业的培育模式如何选择,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统计分类、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这一产业的成长机理等。在所有研究工作中,对内涵与本质属性的准确把握被视作所有理论研究的基础,缺少了这一支撑,所有研究结论无论是客观性还是实践性就会受到质疑,其指导价值也会大打折扣。但是,需要正视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是在重大科学发现与技术突破下出现的,其发展过程一定会受到技术和市场的冲击,遭受来自多个层面的风险,创新过程十分艰难。而为了规避风险、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政策制定部门准确把握科学技术的发展路径,对产业的成长机制形成深刻理解,以便借助其演化机制与本质规律,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影响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因素

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要在2020年占到GDP的15%,这对该产业的发展和供给侧优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此外,在未来几年中,还应进一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借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质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将重大发展需求和重大技术突破作为基础,对区域经济、社会全局及其长远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同时能够辐射到相关产业,起到带动和能量外溢的作用。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区域性、先导性、辐射性、风险性与不确定性是其最为主要的特征。因此,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分析时,应从该产业的优势与不足之处以及形成路径出发,站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客观产业基础上,充分借助外界条件,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制定和市场供给三者之间的关系,形成能够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结构体系。尤其要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力模型,以便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为高效的解决办法与思路。比如,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影响因素——市场需求、科技创新能力、资源优势和产业政策——进行多层面的分析,借此制定出指向未来的、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战略,推动该产业的最终形成与健康进步。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困境

近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为了保持中高速的增长、实现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市场,都有诸多工作要尽快完善,以应对其中的发展困境。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本土化发展困境

1.产业间支撑不足,产业关联滞后由于起步较晚和经验不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产业规模较小。近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13%。虽然这一成绩十分乐观,但是在同一时期,美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却占到其制造业增加值的20%左右,而韩国、芬兰等国家这一比例远在20%之上。在我国的“十三五”规划中,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为15%,这一目标较之于上述几个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处于较低水平。此外,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辐射作用并没有很好地显现出来,比如在吸收就业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方面就显著低于发达国家,这能够说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没有很好地支撑其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此外,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发展态势并不平衡,无论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还是节能环保产业抑或是生物产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占GDP的比重十分不均衡。而在飞机与航空航天制造业、精密仪器与光学器具制造业、计算机制造业中,三者R&D经费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呈现出由高到低、急转直下的趋势,而这必将导致不同行业的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存在较大差异,让产业之间的高端合作无法开展,互补性资源无法共享。2.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历程中,需要重点思考和确定是自主发展还是引导发展的问题,针对产业发展来说是重要的抉择。而若想实现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发展,势必要全面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发展的能力,提升产业的新兴技术含量与创新能力,以此为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发展提供保障。已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经验和事实能够表明,技术创新水平在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发展中需要占有较高比例,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程和发展质量。可是,需要承认的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历程并没有较多地借助其技术创新能力,也正因为如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的部分企业在较长时间内创新意识不足,所采用的技术均为常见工艺,产出的产品和服务也只具有较低的技术含量,成为名副其实的“僵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并不具备优势。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多地依赖政府、依赖政策的倾斜,这些优惠甚至优厚的措施使之对原创性技术和创新性思维缺少了敏感度。实际上,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即便在短时间内能够得到政策的“庇护”,长此以往,也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并最终被挤出市场。3.缺乏核心技术突破,构建完整产业链条困难重重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本土化发展来说,在构建核心技术方面显得缺乏底气和实力,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产业发展的产权模糊,在人才引入方面缺乏有效机制。人才分配激励机制的缺位和人才资本优先积累机制的滞后,经常导致科技创新人才无法真正服务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之科研管理制度无法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科技评价与奖励制度以及知识性财产保护制度等都在创新方面乏力,使得高技术人才长期处于短缺的状况,而这会通过传导机制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意识更加淡薄,企业的自主创新动力无法得到提升。同时,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强度不够。与很多发达国家超过10%的比重相比,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不过3%左右。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创新意识的缺失,我国本土化的竞争环境亟待优化,否则由于有序、完全竞争的缺乏以及畅通协调机制的缺位,产学研政之间的合作常常搁浅,而这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活动带来极大负面影响。4.缺失标准战略,无法促进产业发展和维护产业安全从1990年代以来,很多西方国家在知识产权制度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强化了对知识产权所有者的保护力度和保护范围,并借助多种手段把此类做法推行到国际市场,对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国际社会的推动下,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逐渐发展成为国际标准战略。比如,发达国家可以借助专利制度对世界范围内的企业进行约束,并通过标准进一步影响甚至左右某个产业。可以说,以美国、日本、德国等为主的西方国家通过率先推行国家标准、企业标准与国际标准,将其企业和产业发展战略与需要遵守的规则置于其他国家的产业和企业之上,它们通过垄断方式把知识产权和标准体系结合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并借此很好地维护了自身权益。可是,通观我国现行的国家标准,其中采用国际标准的比重不足50%,在和发达国家标准化进行比较时,存在较大差距,尤其在新能源、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这势必会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后劲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5.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护。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科技创新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掌握核心知识产权。我国在很大程度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认识不足,忽视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造成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自我知识产权保护不足或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现象。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等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在新形势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必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困境

1.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际贸易中受阻近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出泛滥态势,尤其对能够为国家和地区带来长久可观收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护力度更大。国家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的调查资料显示,在2015年,美国、欧盟主要经济体借助贸易救济等措施,加强了对新能源产业等新兴产业的贸易保护力度,其中有相当比例的保护措施都对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造成影响,由此而引发的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涉案产品大多与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例如,我国光伏企业近年在拓展海外市场时遭遇了多次“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威胁。这一不利趋势将对我国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正常经营造成干扰,对行业信心产生影响,也对产业整体形成致命打击。究其原因,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光伏太阳能产业的国内市场需求有限,有超过九成的产品都出口到国外地区,同时其超过八成的原材料都从海外进口,由此形成了投入和产出对国际市场的双重依赖,其市场格局极为失衡。再如,在产品和资源的输入方面,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依然较高。例如,集成电路芯片中的80%关键设备通过进口完成,汽车制造领域中70%关键设备依赖进口,如此等等。在光伏产品方面,美国是我国的主要输出国和光伏资源的主要输入国,在“受制于人”的情况下,其产业风险势必处于较高水平。2.国际市场的集中性让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难以在其中占据主动位置虽然从2010年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出货值呈现逐年增加趋势,连续多年的高技术产业出口额都以近两位数的速率增长。可是,由于起步时间较短,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市场具有十分明显的集性。比如,仅在2016年1—10月间,我国高技术产品在欧盟、美国的出口就占到总出口额的50%以上,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生命科学技术产品仅在欧盟、美国和印度三个区域的出口额就占到总出口额50%左右,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产品有超过四成都销往了欧盟、美国。由此可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进口与出口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集中性,很多跨国公司与国际资金垄断了产业链的高端位置,使得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难以在国际分工中获得优势话语权。3.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进军海外市场的过程中主动性有所欠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若要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谋求可持续、健康发展,就需要在本土化战略的基础上,争取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全面尊重市场规律,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并在构建与完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的同时,将掌握的核心技术运用到更为广阔的领域。同时,要根据国际市场运行规则,对知识产权加以界定与保护,以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比较优势。但是,需要承认的是,我国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没有及时进入国际市场,在抓住机会、延伸价值链的过程中错过了很多机会。比如,由我国主导的4G技术便是一个典型例证。在当时,支撑我国TD-LTE产业的4G技术为国际主流技术,这一产业的完整产业链都是通过中国企业主导构建的。可以说,TD-LTE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十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但是,这一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国内,未能在第一时间迅速延伸到国外市场。而结果是,由于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迅猛,演化速度极快,TD-LTE产业很快受到世界各国的渗透和冲击,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成为全球竞争最为激烈的产业之一。为了吸取这一教训,2016年年底,我国华为公司主导的5G技术已经通过了国际认证,并为此制定了国际标准,在2020年之前,该技术就有望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商用,与之相关的海外市场将再次打开,华为公司也将引领中国通信产业进入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全面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4.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国际市场开拓不足导致供给过剩当一个行业的实际生产能力超过了市场需求时,这一行业也就出现了产能过剩与经济风险,唯有及时消化库存,才能盘活资金,为行业或者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近年,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出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由于向市场提供的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性不足,相继出现了行业需求不足、市场竞争恶化以及产业附加值逐渐萎缩的情况,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未能很好地借助国际市场和全球资源的作用,使之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出现了供大于求的产能过剩的现象。以光伏产业为例,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之后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而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不但涉及国内光伏企业的技术水平、政策的实行和制度因素,还涉及国外市场的需求以及价格因素。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我国的光伏产业在出现之初一直到现在,都对几个发达国家市场产生了强烈的依赖,而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市场却较少进行开拓。这样做的结果是,当欧美国家对中国的光伏产业进行“双反”调查以后,这一产业顷刻之间就失去了它全面依赖的国际市场,陷入国际化发展的困境之中。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需要提及,那就是当我国政府提出重点扶持光伏产业的发展之后,大量资本进入这一领域,这种“一窝蜂”式的发展模式势必会造成竞争恶化或者同质化竞争,最终产生了“公地悲剧”。从这个角度讲,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而言,需要借助领先的技术和产业化的成果经验,主动出击,迅速开拓和占领国际市场。5.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社会存在冲突我国目前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法律对外国政府行为约束和控制作用相当有限。我国现已出台的产业规划和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等产业振兴政策,其实践作用更多是在内容上指导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只是体现为“政府用以弥补或修正市场在配置资源时所固有的局限性或缺陷的基本手段”,因为这些产业振兴政策并不具有法律的一般属性——规范性和约束力,已然缺失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强制调控力度。作为政策与法律交叉相融的产业调控法,应是制定和推进产业政策施行的法源和依据,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特定需求,产业政策法理论研究和立法已明显滞后,须以现实立法判断来因应后危机时期我国产业政策法治化及其法律规制问题。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革路径选择

在“十三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势必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和“十二五”时期相比,我国“十三五”期间的政策能够更加充分地体现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精神,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借助供给侧改革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完成经济发展范式的转变。

(一)以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为指引

已有的大量实践经验已经表明,任何国家和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存在、发展、壮大和进步,对于维护其产业安全、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都能够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能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的动力,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突破发展瓶颈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为了更好地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功能和作用,需要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路的指导,以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为指引,提升其本土化发展水平,在本国之内形成强大竞争力和影响力。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与市场份额等进行重新研判和权衡,体现产业结构的差异化和发展规模、速度的均衡化。具体做法涉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结构的优化、产品质量的提升、创新产品的开发、绿色理念的融入以及共享机制的构建等。

(二)推进和强化产业管理方式创新

经验表明,唯有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传统产业发展的协调性出发,才能处理好产业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提升其发展动力。在“十三五”期间,我国要重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治理体系建设,以便能够在供给侧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和保护创新的法律制度等。而为了实现这一点,需要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积极推进规制和治理方式的创新。与此同时,要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市场进行主动监管,构建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要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企业开展公开公平的竞争,借此促进创新,让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健康持续发展。此外,还应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部门之间的协同和政企对话机制的构建,让更多的新技术企业能够参与其中。

(三)同步推进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并非单纯推进供给侧改革就能够实现既定目标,而是要通过与需求侧结构改革的协同,让供给侧改革处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也就是说,供给侧改革并非要放弃需求侧改革,而是要将其视作经济工作的主要方向,借助改革的思路进行结构调整,最大限度地消减无效供给与低端供给,提升有效供给与中高端供给的水平,强化供给侧结构对需求变动的适应性与灵活性,从而让低水平供需平衡的状况得到改善,向着高水平供需平衡的方向迈进,达到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更好满足社会公众诉求的目的。对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其本土化发展同样要在供给侧与需求侧同时发力,做到重点突出、利益兼顾。而为了实现这一点,就需要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历程出发,一方面注重科学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另一方面注重市场营销和产品的销售,继而形成从生产到销售再到使用的完整链条,打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传统方式。无论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上游技术开发与生产制造环节,还是下游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与市场消费环节,都应给予同样的重视,防止其出现“产能过分扩张”“过度依赖出口”以及“国内市场严重滞后”等问题。

(四)搭建资源流通与共享机制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不但要集中在供给侧进行发力,在具体操作方面要与扩大需求的政策手段形成显著差异,以此搭建基于资源流通和共享的机制。为此,需要通过产业重组和企业边界重构的方式进一步化解过剩的产能,借助削减税费的方式降低企业生产、运营和营销成本,使之在税费负担方面降低压力;借助对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提高财政对科技、教育与扶贫方面的支出,以此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有关资源要素可以依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与要求自由流动,在更多地区与相关行业中对资源进行共享,通过制度保障等形式,破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区与行业之间的资源流动壁垒,消除利益分割的局面,并在这一基础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与顶层设计进行系统安排,构建基于人才、信息和资金等资源要素的流通渠道。

(五)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积极推进专利法、著作权法修订工作。跟踪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创新,加强互联网、电子商务、大数据等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研究,完善商业模式知识产权保护、商业秘密保护、实用艺术品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制,新建一批快速维权中心。将故意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纳入社会信用记录,健全知识产权行政侵权查处机制,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加大海关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力度,推动提高知识产权侵权法定赔偿上限额度。此外,要大力推行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提升创新主体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实施知识产权行业布局和区域布局工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和龙头企业引导设立知识产权中心。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要素供给质量的提升

如今,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引领下,全面系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得到各级政府的认可和支持。而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除要在国内不断破解资源约束、消除发展瓶颈、注重产业结构优化外,还应着眼未来经济发展的大局,放远眼光让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企业参与到全球竞争当中,以便能够抢占国际经济的制高点。

(一)搭建基于全球创新的产业发展网络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全球创新网络的形成,对其高效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大有裨益。因此,有必要在更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内设立协调推进相关产业国际化运行的机构与服务机制,搭建与之相关的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平台。最大限度地借助现有合作机制,不断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此外,可以引导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共同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跨国投资基金,在政策引导和制度激励的双重作用下,让一批城市能够更好地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合作,通过构建全球研发体系等方式,扶持其参与到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之中,推动我国国际科技合作取得更多新的成绩,在世界科技发展前沿能够占有一席之地。

(二)与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

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进程中,有必要在以下层面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之中:首先,要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别行动计划,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注重顶层设计与统筹考虑,全面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球布局与产业链资源的重置与优化。其次,要针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无序竞争现状,让国内企业、海外企业同时发力,以产业集群的形式共同开发国际市场,提升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再次,要推动高端装备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龙头企业的国际化步伐,通过与国际大企业开展更高层次的合作,在强化其国际竞争能力的同时,在产业链全球布局中发挥更大作用,以实现资源互补与优势共享。

(三)强化要素供给的理论深度与实践效度

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步伐,是我国产业发展战略的重大选择,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制定既要体现普遍性的原则,也要体现国际化发展的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同时还要使之具备广泛的能够规范操作的现实性。具体来说,要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视角与产业发展的全局出发,为产业的国际化运行提供普适性的指导思想,并在组织形式和政策保障等层面,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设计国际化发展的整体战略,以使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适用性与可操作性。

(四)构建国际产业合作新平台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运行除要分析影响产业进步的整体和局部因素、对其中的每个“分产业”提出具体的“分战略”外,还应进一步构建基于国际合作的创新机制,通过国家层面提供的制度保障,借助签署的各类合作协议,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合作创造良好环境。此外,还应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范式的创新,可以借助“两国双园”等模式,基于自贸区等双边/区域合作框架建设国外产业园区,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合作水平。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应进一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等。

(五)构建基于全球视角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