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统计基础论文

统计基础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统计基础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统计基础论文

统计基础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议;对策

统计基础工作的扎实程度决定着统计数据质量,统计数据质量的真实程度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设的规范化工作,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实现统计管理规范化、业务流程标准化、任务落实制度化、统计调查法治化、统计人员专业化和统计手段现代化工作机制,成为目前摆在各级统计机构和每一名统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政治任务。结合工作实际,对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谈几点浅薄的感悟和认识。

一、基层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1、部分调查对象的认识偏差导致配合程度偏离。一方面存在“七分统计,三分估计”的陈旧观念依然在某些统计对象的脑海里存在,调查对象为了某种利益的驱动,导致他们对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产生偏见,或者怕泄露自己的实底有意虚报或瞒报,故意不提供真实的第一手统计资料,人为地造成了统计基础资料来源的渠道受阻。另一方面基层单位报表的主动性和及时性比较差,基层源头数据搜集难度大。每当临近报表送审时间,县(区)级统计机构的工作人员就开始电话催表,一两次还不行,得反反复复才能把报表催到手,无论是定期的报表还是抽样调查表,催报难度及花费时间和精力远远大于报表录入处理分析过程。

2、基层统计机构力量薄弱,特别是县(区)、乡镇两级统计机构承担的统计任务与人员力量过分悬殊。目前县(区)、乡两级统计机构承担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收集、审核、汇总任务,特别是上级统计机构局、队分设后,县(区)级统计局在原有的在职人员和工作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必须同时承担上级局、队安排的统计业务和调查任务,人员配备和力量与统计工作量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3、基层统计人员素质不能完全满足统计形势和工作任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使基层的统计数据的质量受影响。按照统计工作对统计人员要求,真正达到会统计、会调研、会分析、会微机的“四会”标准的人员为数很不乐观,而懂政策经济、知法规、能统计、会预测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少缺乏。

4、基层经费紧张成为制约基层统计事业发展的“瓶颈”。除上级业务部门仅有的一点业务经费外,统计部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的财政资金,县(区)级财政以保人员工资为根本,而满足统计基础设施及网络化建设的需要举步维艰。

5、统计执法举步维艰。统计违法行为多发生在为单位工作的行为上,一般都是对单位进行处罚,如果某单位受到违规处理,势必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二、对基层基础规范化工作的建议和思考

1、强基固本夯实统计基础。健全机构和人员是夯实统计基础的关键。一是不断完善壮大县(区)、乡统计机构,充实、培训县(区)乡统计人员,在筹备成立市级调查总队的基础上,应尽快考虑成立县(区)级相应的调查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加大对基层工作的督导力度,提高局、队统筹组织协调和统计业务能力,确保基层各项统计任务的顺利组织实施。二是加强对部门统计的指导和管理,理顺政府统计和部门统计的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使部门统计成为统计部门依靠的重要力量;三是搞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统计职业道德意识,强化统计法律意识,提高统计从业水平,为统计工作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四是建议上级业务单位要加强统计报表的管理和各专业报表间的衔接,杜绝统计报表指标重复统计,不随意增加基层工作负担。

2、质效并重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重点从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简便性和适用性等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统计数据在统计信息的采集范围和内容含量上的完整性。要求统计调查覆盖的范围要完整,被调查对象的报表起报要完整。二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客观真实性方面的准确性。对基层报来的各类报表必须严格审查,是否按统计制度规定的指标填报,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计算结果是否准确,统计数据是否符合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等,从数据采集的源头把好质量关。三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时间价值上的及时性。以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统计工作的手段和方法,缩短统计调查与数据结果的间隔时间,以最快时间统计数据,建立和规范统计信息制度,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四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使用过程中的简便性。一方面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部门统计资料,减少重复统计,最大限度地减轻社会调查负担。另一方面对外公布的各种统计数据、统计图表和统计分析文章,力求简洁、清晰、明了,要把枯燥的数据、专业的图表和术语转化为贴近现实、贴近大众的表达方式,便于各级领导、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理解。五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价值实现上的适用性。及时了解、掌握各级领导决策和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情况,在调查之初就要考虑收集的统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从而缩小统计信息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统计产品,才能使统计数据发挥最大的效益回报。

3、转变理念提升统计服务水平。一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主动性。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紧扣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主动搞好服务,及时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为各级党政领导决策服务的同时还要为企业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二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在开展统计服务和统计分析时,除要满足一定的数量要求的同时,更要注重分析的质量。服务的角度要准确,服务的内容要充实。对社会、经济方面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认真选题,做到分析问题透彻,提出的建议切合实际,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三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实效性。把握经济趋势、科学预测,由事后分析为主向事后分析与事前预警预测并重转变,改变过去单纯反映情况、提供信息的做法,在深入研究问题、提供实用有效的产品上下工夫。超级秘书网

4、加强统计执法规范基础工作。一是以"五五"普法为契机,营造以法治统的良好氛围。借机造势,大力宣传《统计法》和统计工作,加大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和曝光力度,为依法治统营造良好的环境。二是严格落实各项统计制度,是实现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条件。严格执行统一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继续理顺局内各专业业务关系,理顺与行政主管部门的统计业务关系,理顺上下级统计机构间的业务关系,增强统计业务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和互补性,逐步实现统计数据采集、审核、加工、管理各环节的流程化管理,统计原始记录、统计报表、统计台账的规范化、档案化管理,促进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统计基础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论文

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照、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2.资料的表达与描述:用 x±s表达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M(QR)表达呈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统计表时,要合理安排纵横标目,并将数据的含义表达清楚;用统计图时,所用统计图的类型应与资料性质相匹配,并使数轴上刻度值的标法符合数学原则;用相对数时,分母不宜小于20,要注意区分百分率与百分比。

3.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对于定量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资料所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定性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定性变量的性质和频数所具备的条件以及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不应盲目套用χ2检验。对于回归分析,应结合专业知识和散布图,选用合适的回归类型,不应盲目套用简单直线回归分析,对具有重复实验数据的回归分析资料,不应简单化处理;对于多因素、多指标资料,要在一元分析的基础上,尽可能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以便对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多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出全面、合理的解释和评价。

4.统计结果的解释和表达:当P<0.05(或P<0.01)时,应说对比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的意义,而不应说对比组之间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的差别;应写明所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多个均数之间两两比较的q检验等),统计量的具体值(如:t=3.45,χ2=4.68,F=6.79等),应尽可能给出具体的P值(如:P=0.0238);当涉及到总体参数(如总体均数、总体率等)时,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同时,再给出95%置信区间。

统计基础论文范文第3篇

课程的早期内容主要是将基础医学各学科串联起来形成系统框架,同时又易于被非医科生接受,因此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其课程内容如下:开篇首先从大家最为关注的话题“如何运用医学常识自觉维护健康”谈起,在充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后,接下来一幅深入浅出的“基础医学素描图”被勾勒出来,包括生命的化学基础-蛋白质与核酸、生命的基本单位-人体细胞学基础、人体结构奥秘、人体功能正常运行与生物钟、疾病时的形态变化、人体功能的异常运行-应激与疾病、微生物与疾病、旅行与寄生虫病、免疫与健康、安全与合理用药。以上内容基本上涵盖了疾病发生的形态结构基础、发生机制、常见的感染类疾病及防治原则,从而尽可能地将医学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给非医学专业的同学,同时又尽量避开过于专业性的部分。此外,考虑到基础医学的整体性,还增加了两个内容相对独立的章节,即遗传与疾病和法医与自我保护。为促进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又安排了医学标本馆参观活动和临床技能中心模拟教学活动。前者有助于感性理解人体基本结构以及多发病的形成和预防,以及对寄生虫致病性和预防措施的理解;而后者则帮助学生了解常见的诊疗手段以及医院病区的划分规则,并重点在仿真模型上进行心肺复苏术(CPR)培训,从而在大学生中普及急救技能。随着本课程被纳入中山大学核心通识课程,如何更好地贯穿通识课程教育的理念,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也在实践中不断优化。

2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不断优化

2.1教学评估与教学内容调整

作为一门仍在探索中的新课程,我们在每学期末均进行教学评估以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和兴趣点,并据此对教学内容不断调整。教学效果调查发现,同学们对本课程的整体满意度为87.88%,其中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互动和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分别为88.93%,85.68%和83.32%,但相对而言,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尚有待提高,其满意度只有78.37%。同课堂教学相比,实践教学的满意度明显较高,其满意度可达97.5%,表明通过直观学习人体结构、病原物以及实际操作有更好的效果。对学生兴趣点的调查发现,同学们对直观或与日常健康密切相关内容印象更为深刻,如微生物与疾病、旅行与寄生虫病、人体结构奥秘、安全合理用药、免疫与疫苗接种。而法医与自我保护通过生动案例,将法律和医学以及严密的逻辑分析融合在一起,也是大受欢迎的章节。此外,同学们关注的其他医学问题还有卫生医疗体系的运作、常见健康维护问题、实用的急救知识及训练、医学发展前沿问题,尤其是对我们的中医有很高的关注度。考虑到学生的关注点,课程内容被不断优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识教育的理念也可以很好地融入进来,如思辨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宏观视野的培养也愈来愈在教学中得以体现。为此新的教学内容被调整为3个模块:

①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基本医学知识,引导学生自觉维护健康。其内容包括医学与健康和人类进步、人体结构奥秘、微生物与疾病、旅行与寄生虫病、免疫与疫苗接种、慢性病与亚健康、从看懂化验单到健康体检、安全与合理用药、中医经典理论与保健、医学发展前沿。这部分内容既保留了基础医学框架的系统性,也照顾了学生的兴趣。新增加的医学发展前沿可以拓展学生视野,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至于中医经典理论与保健是应学生的强烈要求而增加的内容,与其说中医属于医学,其实它与中国文化、哲学和艺术是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以中医学为依托,学习中医中最经典的学说和思想,也可以培养人文思想。

②第二部分着重具体医学案例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医学思辨能力。这部分包括两个内容:法医与自我保护,将医学知识和严谨的逻辑分析结合进行案例分析,同时也从中总结出一些自我保护知识;急诊与急救,这里讲述的都是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真实故事,这些故事里既融入了严密的医学知识,同时直面生与死的较量也让学生对人性和生命的意义思考更多。

③第三部分为公共健康教育,主要介绍我国医疗保健体系以及全球化与国际卫生。分别介绍我国医疗保健体系架构并提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医患矛盾原因何在,当前医疗体系如何应对我国人口日益老龄化的问题,从近期埃博拉病毒的流行学分析探讨经济文化因素与疾病的关系以及国际合作控制疾病流行的运作方式等。这些议题通常是开放性的,老师只是介绍背景知识后提出问题,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则由学生查阅资料或调研完成。这对培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均有重要意义。事实上,美国早在2007年即开始了一场把大学生公共健康教育与艺术和科学全人教育及美国希望公民计划相结合的运动。其内容涵盖了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公共健康政策的制定及健康机构运行以及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下的疾病发生特点和国际间联合防控疾病的运作方式等。

2.2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拓展

除了在课堂上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基础医学导读学习平台(elearning.sysu.edu.cn)对教学有很好的辅助作用。通过这一平台实现了与学生的充分互动,可以及时收集教学反馈信息;讨论版围绕医学相关热点问题的讨论,一些有价值的图书资料和网站推介丰富了教学内容,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期末考试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也通过此平台进行,确保了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

2.3考核方式的演变在课程早期,基于教学内容

建立了包括单选和多选题型的试题库,进行开卷考试,以检验并督促学生掌握并运用基础医学知识。随着教学的深入,我们希望学生对医学知识有更深入思考,由此确立了新的考核方式,考核分两部分进行:一是通过课堂提问和网络平台讨论版的发言,了解学生对具体医学问题的掌握程度,作为平时成绩(占40%),二是期末时列出几个综合性议题,或者针对公共卫生健康现实问题讨论或者结合各自专业谈谈与医学的关系等,以综述形式完成,以期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调研、思考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的综合能力,作为期末成绩(占60%)。通过2年4个学期的尝试,从最初只是对感兴趣的医学问题的引述,到逐渐可以融入自己的观点,尤其是探讨医学与各自专业(或理工或人文)的深系,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探讨“患者看病贵与医生收入低矛盾的经济学分析及化解对策”、数学与计算机专业学生“运用数学与统计知识进行公共健康影响因素分析”、国际政治专业学生探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国际组织合作及其在传染性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等。表明这种考核方式是将通识教育引向深入的好方法。

3结语

统计基础论文范文第4篇

作者:谢琛香 单位:希望出版社

比如《神奇的校车》就有两个版本,除少儿阅读版外,还有一个漫画版;有的还有向阶梯阅读转变的趋势,比如《小牛顿科学百科》等,本土原创科普图书数量过少。值得一提的是,希望出版社作为地方出版社,多年来一直集中全力精心打造品牌少儿科普图书,以“讲给孩子”系列图书为龙头,在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其中《讲给孩子的中国地理》、《讲给孩子的大自然》、《讲给孩子的中国科技》获得了中华优秀图书奖、“三个一百”图书奖、优秀科普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多种奖项。再如湖北少儿出版社在全国30余家少儿社中独家设立科普图书编辑室,与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联袂编选出版“少儿科普名人名作书系”,数量之多达60种,被誉为“中国第一套少儿科普经典文库”、“青少年课外阅读权威科学读本”。该书系囊括建国60年来的科普经典佳作,集中展示了我国少儿科普创作的出版成果,主要包括少儿科普原创作品、少儿科学文艺作品和少儿科普翻译经典作品三部分,由潘家铮等5位院士任顾问,著名作家叶永烈任主编,18位知名科普作家任编委,阵容之大是惊人的。该书系图书销量也很可观,达到220万册,在国内产生了比较大影响力。目前从事少儿科普图书运作的并非全是少儿出版社,许多教育出版社,以及各地人民出版社,早已经成为引进版科普图书的买单者和受益者。

加强科普图书的本土原创。引进版图书的盛行无疑会制约本土科普出版的发展。引进外国优秀的少儿科普图书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让我们学习、借鉴别人的长处,开拓思路,找到差距。但引进不是目的,我们需要学习别人的创作形式、出版形式,通过引进、模仿、消化和本土化改造来超越别人。要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理念,比如重视科普的理念,为小读者服务的理念,重视图书的趣味性、可读性和游戏性的理念;要学习别人务实求真的科学探索精神。当然,在大量引进图书同时,也不应该让我们的少儿科普图书市场变成“洋洋”大观,导致本土原创日益萎缩。少儿科普图书出版需要格外重视本土原创,各地的少儿出版社尤其需要给力。科普原创图书的开发也许会像儿童文学一样,在走过引进期之后,出现引进和原创并举的局面,进而将本土原创推向。我们期待着科普出版繁荣本土化的那一天。重视科普作者队伍建设。科普作家的任务是:解读自然奥秘,普及科学知识。这就决定了科普创作不同于一般创作,特别是给孩子创作科普,难度不一般,需要作者具备科学素养、文学素养和普及技巧,需要长期积淀才能出精品。也就是说优秀的科普作家一定是科学家或科研工作者,而优秀的科学家却不一定都是优秀的科普作家。科普作家不仅要懂科学,而且要有过硬的文学功底,同时还必须有奉献精神。这就对科普作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然而具备这样条件的作者往往凤毛麟角,他们既要做科学研究,又要做科普创作,时间往往没有保障。有的人具备科学素养但是文字功底欠佳,有的人具备文字能力却不具备科学素养。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需要在组织、发现和培育作者方面狠下工夫。

出版社可以通过笔会、沙龙等多种形式,团结和凝聚潜在的作者,通过这些活动,他们可以了解和掌握科普创作的方法和写作技巧,相当一部分作者往往会主动加入到科普创作中来,经过磨合与锻炼,逐渐走向成熟,从而成为科普创作的生力军。出版社甚至还可以将科研工作者与文字功底强的科学爱好者,分别组成初级创作团队和二级加工团队,这对于一些编辑出版专业性要求特高的科普图书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浙江教育出版社在编写《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时就采用了此种办法。总之,科普作者队伍的建设是科普出版发展的关键,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单靠出版业的孤军作战是远远不够的。重视少儿科普专业编辑的培养。在市场竞争压力下,短视与浮躁现象在出版界相当普遍存在。许多出版社少儿科普编辑储备不足,非专业化倾向明显,大多转向少儿文学、低幼读物等市场前景看好的方向发展,花气力坚持科普出版特别是原创科普出版的出版社不多。有资料显示:1990年我国科普编辑为745人,2010年科普编辑也仅仅为1490人。与13亿人口的大国相比,我国科普编辑的数量实在是太微乎其微了。而为数不多的编辑力量还主要集中在一些专业出版社,这也正是众多科技出版社、教育出版社时常引进出版少儿科普图书的优势所在。基于此,少儿出版社必须在人才建设上下工夫,提高现有人才的综合素质,注重科研动态,关注少儿的科学兴趣点;同时要更多地引进专业型编辑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策划出适合中国孩子需要的本土原创少儿科普图书,中国原创科普图书才有可能走出低谷,朝着人们期待的目标发展。

统计基础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铁;排水;故障;措施

1概述

地铁给排水系统主要包括:给水系统、排水系统两大部分。

给水系统由生产、生活给水系统和水消防系统组成。在满足地铁生产、生活和消防对水量、水质和水压要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利用城市供水管网来保证供水。

排水系统由污水系统、废水系统和雨水系统组成。水源主要来自消防废水、结构渗漏废水、车站冲洗废水、各出入口和风道的雨水,以及卫生间的粪便污水、盥洗污水等。生活污水经过排水泵提升后排入地面化粪池,通过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城市污水管网系统;废水和雨水经排水泵提升后,分别排入城市污水和雨水管网系统。本人通过在地铁的施工管理,谈谈地铁给排水系统中常见的故障和改进措施。

2地铁给排水系统的常见故障和改进措施

2.1给水管材的防腐

地铁给水管采用加厚热镀锌管,热镀锌层厚度≥80Um。

一般情况下,管材的锈蚀多发生在丝口连接处和焊接点,个别情况是管身锈蚀。主要原因是镀锌层被破坏引起,次要原因是镀锌层厚度不够。

镀锌层被破坏的原因主要是施工工艺问题。正确的方法是在套丝结束后应该将丝口处的杂丝清理干净并刷铅油,连接管道紧固至剩余两到三扣时将外露的生料带清除并刷银色环氧富锌漆两道进行防腐。在连接管道时对管身镀锌层破坏的处理方法应该是用锉刀将起皮处锉平,再刷银色环氧富锌漆两道进行防腐。而焊接点的处理方法则是先对焊缝进行打磨,然后在焊缝位置涂红丹底漆两道,再刷银色环氧富锌漆两道进行防腐。

2.2潜水排污泵的堵塞和解决方法

潜水排污泵堵塞主要发生在水泵吸水口和叶轮这两个部位。吸水口处堵塞主要是由于有较大粒径的物体被吸附在进水口处,使水泵空转而造成的堵塞。像一些编织袋、饮料盒等物品。叶轮处堵塞主要是一些丝状物缠绕叶轮,导致叶轮转速降低或不转。如废弃的电缆电线、绑扎绳等。

解决的方法有两点:一是严抓管理。造成水泵堵塞的物品大多数是施工阶段产生的建筑垃圾、运营初期清扫卫生后乱丢乱弃的垃圾以及个人废弃物。只要严格要求施工人员、工作人员做到工完场清、不随意乱扔垃圾,管理人员严格检查,就可以大大减少水泵堵塞的几率。

二是优化设计。在污水池的入口处设计安装一不锈钢格网,网格采用20mm×20mm规格。通过这一措施,可以将工作人员、乘客失落的物品阻隔在泵池之外,避免了水泵的堵塞。

如果选用具有切削功能的潜污泵,个人认为既增加了投资,又不能将如此种类繁多的物品“一切了之”,很好的解决问题。只要从以上两点抓起,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3排水管路的堵塞

地铁投入运营以后,发现排水管路经常出现排水不畅的现象。通过现场察看,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管路的扬水管段。

地铁泵房内的管道设计如图1所示。

地铁排水泵的设计运行模式采用液位自动控制,即根据水位的高低来决定泵的自动启停,泵为间歇式运转。排水管路上的阀门为手动阀门,处于常开状态。止回阀采用传统的橡胶瓣止回阀,垂直安装

启停泵的瞬间,造成止回阀的A、B两区分别淤积泥沙杂质。久而久之,造成止回阀关闭不严,上部阀门堵塞。又由于广州水质含碱量高,淤积在管道内的水沉积结垢,形成厚厚的钙质堵塞管道(见图2)。

解决管道堵塞的方法最好用电动蝶阀取代闸阀,同时严格按泵的操作手册规范作业。即启泵时先启动泵,再开阀门;停泵时先关阀门,后停泵。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管道堵塞的问题,又减轻了由于排水管路长、高差大,水锤现象较为严重的问题。

2.4排水管材的选型

地铁在无压力排水系统中采用UPVC排水管。该管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能和排水性能、经济、美观、管材轻、施工方便等众多优点,但同时又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不足。

⑴排水噪声大:由于UPVC排水管内壁较为光滑,水流不易形成水膜沿管壁向下流动,在管道中呈现紊乱状态撞击管壁,同时UPVC排水管的管壁比同规格的铸铁管管壁薄,不利于有效地阻止噪声向外传播,给人们的视听产生不良效果。

⑵建筑防火问题:目前国内生产的UPVC管材虽然难燃,但在火灾情况下,一方面会产生致命烟气,另一方面当温度超过90℃时管材容易软化变形。在穿越楼板时,即使按要求设防火套管和阻火圈,同时进行防火封堵,但由于管材的软化变形,仍可使火势、烟雾穿过楼板蔓延。

⑶刚度影响:由于UPVC管属于塑料制品,刚度比铸铁管差了很多,在室外施工尤其容易受到破坏。在管道回填时,也常因管道部分架空或遇到坚硬物挤压而破坏。所以,埋地UPVC管要求基底夯实后,管下方有100mm、管上方有300mm回填砂,且总埋深不少于900mm。

⑷粘接剂质量问题:在部分工程中,由于胶粘剂本身的质量问题或者胶粘剂与管材的化学性能不相容,导致接口粘接质量极差。虽然《建筑用硬聚氯乙烯排水管设计及施工规范CJJ29-1998》要求胶粘剂应由管材、管件供应厂家一齐提供,但由于管材生产厂家和化工产品生产厂家的不一致,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保证粘接质量。

3结束语

地铁给排水系统的可靠性是地铁安全运行的重要保证,使各系统都能正常、安全、高效地投入运行,对车辆的正常运行、乘客的安全出行和安全消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了解、熟悉材料设备的施工工艺、技术参数、适用范围,才能使其在给排水系统中使用稳定、安全、经济。

【参考文献】

[1]《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2]《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97)

[3]《埋地硬聚氯乙烯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ECS122: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