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继续教育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特岗教师在改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结构中的作用已逐步显现,但其面临的一些问题亦不容忽视,尤其是在专业发展方面。调查显示,特岗教师在专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专业发展机会较少、条件较差、方式单一,身心疲惫、对未来感到茫然者比例较大,男教师参与专业发展活动的主动性较女教师低。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既有政策方面的,亦有学校方面的,更有特岗教师自身方面的。应针对这些问题,考虑其致因,进一步完善“特岗计划”,为特岗教师创造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具体措施有:加强管理,建立特岗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制度;重视发挥校本教研和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调整培训内容,增强特岗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重视主观能动性,培育特岗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意识和能力;引导特岗教师掌握生涯管理策略,帮助其进行自我设计。
关键词:
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继续教育
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关系到特岗教师的专业成长和“特岗计划”的有效实施。对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进行探讨,有助于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特岗计划”,真正实现“特岗计划”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师资、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目标。
一、“特岗计划”是实施“均衡普九”战略的可行方案
特岗教师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教师”的简称,是从大学毕业生中经过选拔,为改善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的师资队伍,服务期限为3年的教师。特岗教师主要在县以下的乡镇和村落学校任教,教育对象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少年儿童,故其身份可归入农村教师。
1.“特岗计划”是补充农村师资队伍的重要举措
农村师资队伍素质偏低问题长期以来严重制约着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是制约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实施“均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2006年我国开始实施“特岗计划”,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该计划为期五年,主要内容是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两基”攻坚县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2009年,随着“均衡普九”的初见成效,该计划实施范围扩大,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开始参与该计划的实施。2012,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计划”的精神,教育部发出继续实施特岗教师计划的通知,旨在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均衡基础教育资源,巩固“均衡普九”成果,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特岗计划”在建设农村教师队伍、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12年教育部关于深入实施“特岗计划”的通知中明确指出:“特岗计划”的实施年限延长,并同教育部部属师范院校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以及各类“国培计划项目”一起,成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素质、全面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2.特岗教师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力量
义务教育水映着社会发展的水平。自实施义务教育以来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有了重大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城乡发展不均衡是普及义务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在许多方面存在的差距集中体现为教育质量的差距,故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目标,而在制约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高的众多因素中,教师数量不足、结构失衡、整体水平偏低是其中之一。我国实施“特岗计划”的初衷是提高农村师资队伍的质量,改善农村师资结构,从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从其前期实施效果看,“特岗计划”有助于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师资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和年龄结构,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缩小教师资源的城乡差距,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
3.一些地区特岗教师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
“特岗计划”的实施在补充农村教师队伍、改善农村师资结构、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该计划的实施也面临着一些问题。许多关于特岗教师的调查研究表明,[1-2]特岗教师的生存状态堪忧,主要表现为一些地区的特岗教师工资福利得不到保障、生活工作条件差、工作压力大、职业幸福感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农村学校给予特岗教师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不够;“特岗计划”实施已时日不短,但社会对“特岗教师”的概念还很模糊。在“特岗计划”全面实施但特岗教师生存状态不容乐观的现实情况下,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又如何呢?他们的专业发展意识如何,专业发展需求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相关部门提供的发展机会和条件能否满足他们的专业发展需求?他们主要通过哪些途径和方式提升自我,专业发展活动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和困惑?这些问题,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
二、特岗教师的专业成长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合迄今有关特岗教师和“特岗计划”的研究以及笔者对湖南省永兴县2010-2013年进岗的200名特岗教师的调查发现,[3]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的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最为主要的问题有以下三方面:
1.专业发展机会较少,条件较差,方式单一
笔者的调查显示,特岗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和需求较高,但专业发展机会较少、条件较差。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从农村教育投入和学校对特岗教师的支持力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专业发展活动难以开展。机会与条件都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因素,这些外在因素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作支持。然而,由于我国农村教育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主体单一,加之近年来政府在教育经费投入上有“城市中心”取向,经费投入往往是先城市后农村,从而导致农村教育投入的短缺[4],农村“普九”欠账较多,中小学教育经费明显偏低。经费短缺必然导致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经费不足,从而影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开展。特岗教师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自然受到影响,获得的发展机会较少、条件较差也就不足为奇了。其次,学校支持力度不够,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尚未形成。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学校环境及实践经历是否有利于他们的专业发展。作为教育机构和基层组织,学校为教师提供的不应只是一个单纯的“职场”,更应是一个“教育性职场”[5],为教师学习和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和特殊群体的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需要学校的重视与支持,然而现实情况却并不乐观。由于传统因素,在学校中资历往往积累为一种特权,年轻教师大多比有资历的教师承担着更多的工作,[6]特岗教师亦如此。笔者的调查显示,繁重的工作使特岗教师无暇参与各种专业发展活动,他们主要通过自发的思考和征询学生意见了解自己的教学实践,而很少通过学校组织的专业发展活动。在笔者的访谈中,当问及学校是否制定了相应的帮扶计划时,多数特岗教师表示从未听说。此外,有些特岗教师反映,部分学校非常不重视对包括特岗教师在内的青年教师的培养,经费主要用于硬件配置。
2.身心疲惫、对未来感到茫然者比例较大
笔者的调查显示,许多特岗教师对学校资源的短缺感到无能为力并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感到茫然。关于后一点,可从学校、特岗教师自身和群体差异三个方面分析原因。其一,学校工作安排不合理带来的较大压力。农村学校给特岗教师安排的工作量大,致使许多教师感到“不堪重负”。据调查显示,特岗教师中有64.7%担任班主任,作为班主任,每天有大量烦琐的事物缠身;由于学校教师结构不合理,许多学科教师短缺,这些缺口便由特岗教师填补,一人担任几门学科的教学甚至包班的现象普遍。[7]繁忙的工作严重影响了特岗教师的继续学习和专业提升。笔者的调查显示,特岗教师认为影响其继续学习的主要因素一个是学校提供的条件有限,另一个则是工作任务繁重、无暇参与各种与专业发展相关的活动。其二,“生存关注”阶段的诸多问题带来的困惑。作为青年教师或初任教师的特岗教师正处于“生存关注”阶段,面临着生活、工作两方面的压力,会遇到“现实的冲击”,即理想与实际的差异带来的困扰。笔者访谈的多名特岗教师都对所处生活环境和条件感到不满。就教学而言,现实的课堂生活一开始往往会使特岗教师无所适从,而农村学校落后的教育观念也让他们感到失望,加之对“去与留”“坚守与过渡”及国家政策持续性的考虑,凡此种种,均使特岗教师感到困惑,陷入茫然。这种困惑与茫然会进一步导致特岗教师从业动力的下降,甚至导致离职。据有关调查显示,这一时期离职率在30%-40%左右,任教两年内教师的离职率与任教10年内的离职率相比“不成比率”的高。[8]作为入职不久的教师,特岗教师由于教学经验缺乏、教育教学能力较低、实践和学习机会较少、沟通交流机会不多,加之自主专业发展能力欠缺,因而很难摆脱所处的困境,顺利地度过这一时期。长时间面对这种困境,特岗教师难免产生焦虑,对前途感到悲观或茫然。其三,与在编教师需求和意识上的差距产生的孤独感。从身份看,特岗教师属于农村教师,在专业发展活动方面,特岗教师与在编农村教师具有相同点,任教学校都在农村,专业发展活动都受整个农村学校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但两个群体的专业发展活动亦有诸多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特岗教师有较高的专业发展意识和需求,而许多在编农村教师则缺乏专业发展意识,专业发展需求较低。特岗教师与在编农村教师在专业发展意识和需求程度上的不同,加剧了特岗教师的孤独感。从而产生焦虑,感到迷茫。
3.男教师参与专业发展活动的主动性较女教师低
笔者的调查表明,男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和需求显著低于女特岗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男特岗教师参与专业发展活动的主动性低于女特岗教师。这一结论与赵艳婷的相关研究《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调查研究———以甘肃省三县调查为例》显示的特点一致,即男特岗教师的职业预期显著低于女性,女特岗教师比男特岗教师更乐观。[9]然而,这一发现与大部分关于教师专业发展性别差异的结论却相悖。大量研究表明,一般而言,男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高于女教师,如杨和稳《新课程背景下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报告》显示,男教师的物质投入和教研成果多于女教师;[10]李斌辉《女教师专业发展:基于社会性别理论的分析》也指出女教师的主体意识有待唤醒,女教师的专业发展整体低于男教师。[11]为什么在农村学校男教师专业发展水平高于女教师的背景下,男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和需求低于女特岗教师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二:其一,“农村教师”身份导致的自卑感。上述状况反映了特岗教师这一群体的特殊心理状态,即自卑感。一方面,特岗教师是未转正教师,在崇尚带编制的稳定工作的传统文化下,特岗教师有“低人一等”的特殊身份感;另一方面,在特岗教师看来,自己的待遇与在城市工作的同学相比差别很大,觉得是因自己学业无成或能力低下才选择了特岗教师工作。这种自卑感降低了他们对自己的成就抱负或预期,不对未来做长期打算或规划,并对教学教育工作漠然处之。《特岗教师角色适应中的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的调查结果表明,一些特岗教师没有形成维护教育公平、充当正义践行者的使命感,反而觉得这是一种负累,是对个人身份的降低。[12]就男女比较相对而言,男特岗教师的自卑感更为严重,这是因为传统文化对男性的高要求、高期待与男性自认的重使命、大责任,使得“特岗教师”这一标签让男特岗教师更感到自卑。其二,对“留”与“走”及婚姻、家庭的思考产生的焦虑。特岗教师是来自大学毕业生的青年教师,他们除了要适应农村学校新的生活、工作环境外,大多还面临着择偶、婚恋等问题(少数人虽已结婚成家但亦属“新婚燕尔”)。国家对“特岗教师”虽有职业方面的鼓励性、支持性政策,但并未也不可能涉及特岗教师的个人或家庭问题。这种状况不可能不对作为大学毕业生的年轻的特岗教师的心态产生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其择偶、婚恋的个人抉择产生影响。由于中国社会在择偶、婚恋标准上一般倾向于“男高女低”,即男性的学历、职业、收入等高于女性,男性由职业所决定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往往成为择偶、婚恋重要的甚至是首要的“筹码”,导致男性的奋斗目标、自我期望及社会期待比女性更高,故男特岗教师对与此关联的职业前景的思考更多,焦虑更甚。与择偶、婚恋直接关联的另一问题是对“坚守与过渡”“留任与考研”“继续任教与国考入仕”的思考。与上述情况相同,男特岗教师可能对此类问题考虑更多,困扰更甚,焦虑更强。过度的焦虑往往使人心绪迷乱、心神不宁甚至茫然无措,从而降低心理需求、职业预期或成就动机,更难以形成明晰的专业发展意识、明确的职业奋斗目标和参与专业发展活动的主动性了。
三、完善“特岗计划”,为进岗教师创造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
1.加强管理,建立特岗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制度
制度建设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制度建设可以为特岗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提供保障。要建立符合特岗教师特点的管理制度,首先要明确县(市)、乡(镇)政府和学校在特岗教师管理方面的责任并设立监督机制。其次,县(市)、乡(镇)政府应结合各类“国培计划”项目建立继续教育培训制度,规范培训机构和学校的培训行为。再次,学校应当为特岗教师制定继续教育计划和实施方案并配套相应的支持、激励和考核措施,为派送特岗教师参加培训提供必要的条件。培训、进修及教学研究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但许多特岗教师由于时间、经费问题而不能参与。鉴于此种情况,应建立特岗教师培训的专项经费制度,确定中央、地方和学校三方的分摊比例并建立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各级政府应根据国家计划和当地特岗教师的具体情况做好专项经费的预算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避免资金被挪用,保证经费落到实处,为促进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切实的经费保障。
2.重视发挥校本教研和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
校本教研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立足于学校工作实际,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教—研—学融合,以教学实践中教师面临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并通过问题解决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对于进岗不久、缺乏教学实践能力的特岗教师而言,教学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而校本教研在这方面的作用已为学界所公认。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远程教育是现代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其效率高、打破时空限制、可交互和共享等特点,使之成为解决农村教育诸多问题的有效手段;其方式灵活系统开放、学习内容及时新颖、教学进程民主互动、学习效率高等优点,使之成为适合教师专业发展、适应特岗教师需求的专业培训或继续教育方式。通过远程教育,特岗教师可根据自身特点、现有的条件及自己的发展计划开展学习和交流,建构适应学校教学教育工作要求旳知能素养。
3.调整培训内容,增强特岗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要帮助特岗教师顺利度过“生存关注”阶段,就必须考虑其专业发展需求的特殊性,继续教育的内容应针对他们特殊的需求,以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特岗教师中有40%毕业于非师范专业,他们在学校没有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知识,因此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均应含有教育理念、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学技能方面的知识。同时,鉴于作为初任教师的特岗教师最需要补充的是教学实践知识,最需要提升的是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故继续教育内容应突出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以案例教学、课堂观摩、师傅带徒及对话交流的形式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教学技能、教学组织能力的培训可以为特岗教师很快适应学校教学工作打下基础,但要在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上有很大的提高,成为熟练的、不断自我提高的“专业化教师”,特岗教师还应具备教学研究能力。笔者的调查也显示,教学研究能力是特岗教师认为急需提升的能力之一,可见他们已意识到了教学研究能力的重要性和自身在这方面的欠缺。因此,特岗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还应包括教学研究能力的培训。
4.重视主观能动性,培育特岗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和能力
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外部和内部因素交互影响,外因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就教师专业发展而言,自主发展意识和自主发展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内在因素,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众多研究也不断强调自主专业发展意识与能力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作用。李普曼就认为不应视教师发展为教师和学生一起改进实践的途径,教师发展应该具有更广阔的思想,即教师发展应是教师主动的发展,教师应该是一个成人学习者,即教师应不断对自己的价值和与他人的实践关系进行反思和再评价。[13]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意识和能力体现的是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自主发展能力则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乃至终身的过程,因此,其专业发展不可能通过有限的几次培训就能完成。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外界提供的条件和机会固然重要,但教师的自主发展能力更为重要。教师拥有较高的自主发展能力意味着其在教育活动中能自觉地不断调整、改造自己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并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外界给予的支持,规划自身的发展方案,从而保证自身的持续发展。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教育过程中以自我和教学活动本身为意识对象进行规划、控制、调节和改进的能力,教师的反思能力、反思指向(专业行为或专业发展)和反思深度决定着专业发展活动能否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影响以及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而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则应主要通过行动取向的学—研—做相结合的模式。
5.引导特岗教师掌握生涯管理策略,帮助其进行自我设计
生涯管理指从业者以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为目的,在一个开放的职场中、在内外双重机制的交互作用下,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设计、实施、评估和反馈的活动。生涯管理能使行动目标明确并能监控、调节职业活动过程,从而使活动更为有效。就教师专业发展而言,生涯管理中时时进行的自我反馈和调节能促进教师反思,从而改进教学活动。特岗教师实践能力欠缺,对工作、生活充满困惑,对未来感到茫然,在外界支持不足的情况下,掌握生涯管理策略,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能帮助自己明确发展方向,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专业发展规划是教师对自己各个职业发展阶段的目标、实现方式、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的设想。特岗教师的生涯管理首先应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专业发展规划应在全面客观地估价个人专业发展状态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如提升自己哪些方面的知识素养、能力素养等;应考虑如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争取获得必要的专业发展机会,包括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和各种教学交流活动;应考虑如何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以便及时掌握发展状态,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并釆取措施进行修正、解决。特岗教师工作量大,继续学习的时间较少,故还有必要学会“时间管理”,即通过对时间的合理分配提高时间利用率,以便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合理分配各种任务并有效完成任务。
6.鼓励教师合作,充分利用校内优秀教师资源
合作的教师文化是有效利用学校优秀教师资源的前提。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应该是一个文化建设的过程。[14]有学者认为要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必须要做到从孤立、霸权和竞争向协作、民主和关怀的转变。《学习———内在的财富》提出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其中一种就是学会共处,即与他人一道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进行合作。学生如此,教师亦然。农村学校如欲形成合作的教师文化,首先需加强教师合作精神的教育,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促进对合作的认识,通过宣传教师合作文化及相关事迹营造合作文化的氛围,加强包括特岗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的合作意识。其次,应鼓励教师之间的合作,在互相交流、协作攻关、问题解决等实践活动中采取措施予以鼓励,以培养教师的合作能力。鼓励并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建立开放民主的学校管理体制尤为重要,学校应加强民主管理,给予教师更多的自。形成合作的教师文化意味着新教师与老教师、普通教师与骨干教师、特岗教师与在编教师之间心理隔阂的打破,也意味着教师各自特长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和群体共享,其中,充分利用校内优秀教师资源、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带头作用至关重要。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很多,但相对而言,以学校为基地并面向校内教学实践的校本活动效果最佳。在这样的专业发展活动中,本校的优秀教师或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初任教师、特岗教师进行的符合本校实际、基于个人经验、有针对性的传、帮、带,对于特岗教师教学经验积累和凝练、专业能力形成和提高的积极作用,已为国内外教育学界所公认。
作者:刘要悟 张莹 何金花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武晓伟.我国西部农村学校“特岗计划”的思考———以贵州省威宁县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6):48-53.
[2]朱启臻,田牧野.从代课教师到“新代课”教师:对于农村教师问题的回顾与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2):93-99.
[3]何金花.农村义务教育特岗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状况研究———以湖南省永兴县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4]王华,魏凤.公平视角下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路径选择[J].湖北社会科学,2011(1):176-179.
[5]王少非.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能为和应为[J].教师发展研究,2011(18):63-66.
[6]任学印.初任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10):52—54.
[7]廖朝华.我国特岗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贵州省D县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8]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92.
[9]赵燕婷.农村“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调查研究———以甘肃三县调查为例[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10]杨和稳.新课程背景下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调查报告[J].教学研究,2009(6):79-82,86.
[11]李斌辉.女教师专业发展:基于社会性别理论的分析[J].教育评论,2009(2):29-30.
关键词:继续教育;战略转型;推进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稳步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教育事业,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水平成为了社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长期以来,国家相关部门将大部分教育重点放在了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上,却忽略了继续教育的发展,从而导致继续教育体系相对而言比较薄弱,加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传统继续教育体系弊端较多,从而阻碍了继续教育的发展,无法将其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所以,结合我国当前继续教育发展的现状,对其战略转型和推进策略进行深入研究至关重要,需要相关部门对其给予高度重视
一、继续教育发展的战略转型方向
(一)功能定位转型
长期以来,一提到“继续教育”,大部分人都会将其与就业、职业资格联系到一起。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认识,与继续教育以往的功能定位有直接联系。在企业对人才资源如此注重的今天,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就意味着企业发展目标的进一步实现,所以,学历补偿教育自然而然成为了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但随着新型教育观的不断深入,继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与社会经济发展这一大环境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变化也决定着继续教育功能定位的转变。所以,为了满足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继续教育功能定位开始由最初的补偿教育逐步转为全民教育,注重人的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教育体系转型
继续教育发展初期,教育体系的构建往往以继续教育的功能定位为依据。上文提到,继续教育最初的功能定位是学历补偿,这就决定了继续教育初期与初始教育相脱离的教育体系,发展重点多集中在社区教育和成人教育上,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与学校初始教育相对的一个概念。然而自从改革开放之后,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国家对整个教育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完善,不仅扩大了教育规模,而且加大了成人教育的推广力度,加速了继续教育的发展,使其形成一个全新而独立的教育体系。但就继续教育与初始教育之间的联系来看,却仍然有待完善。只有将继续教育与初始教育有效融合,构成统一的教学体系,才能更好的推动继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三)管理政策转型
就目前劳动力的市场政策来看,大致可分为消极和积极两种类型,消极的市场政策主要体现在失业补偿、失业救助方面,在通过物质补偿的渠道为劳动力的生活提供保障。而积极的市场政策则是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劳动力的就业能力,避免出现个人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脱节的现象。这种积极的市场政策就是继续教育的完美展现。近几年来,我国继续教育发展已由最初的消极政策逐步转变为积极政策,以期通过教育培训工作的完美开展提高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最终促进劳动者终身学习。
二、继续教育发展的推进策略
对于我国继续教育发展而言,若想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发展目标,在对推进策略进行制定的时候,必须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依托,从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的长期战略发展角度入手,制定完善的推进策略。
(一)落实规划,完善继续教育的细化目标
为了进一步促进继续教育的长期发展,国家教育部门结合当前继续教育发展现状制定了一个长远目标,即大力推动继续教育,积极创建各类社会学习型组织,推动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到继续教育中。从实施角度来看,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从国内继续教育发展的现状入手,分析继续教育发展中的现有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完善对策,将发展目标进一步细化,同时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定期对继续教育工作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不断积累经验,以此来为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指导,促进继续教育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推行以政府为主导的继续教育模式
政府在继续教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国内继续教育模式已经开始逐步转为“政府推进型”,政府部门开始涉足某些社会学习型组织,向其提供资金和物质支持,促使组织各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但是,全民参与的继续教育学习体系涉及的主体较多,单纯依靠政府部门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所以,政府部门应该在继续教育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引入社会力量,推动社会各个部门、各个企业积极参与到继续教育中,根据组织机构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计划和规划,推进各类继续教育的行业标准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继续教育发展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有利于推动继续教育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实行循序渐进的分区推进模式
社会经济发展对继续教育所起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从而导致继续教育不能采用统一发展模式,而是要进行分区推进。以贵州省继续教育发展为例,2001年开始,贵州省教育部门开始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并将其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点内容给予了高度重视,并结合贵州经济发展出台了诸多发展政策,《贵州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于200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截止到目前,贵州继续教育发展已经逐渐步入正规,为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继续教育在国内的发展已经有一段时间,但仍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国家教育部门需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入手,确定继续教育发展的转型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完善的推进策略,通过各项策略的有效实施,进一步完善我国继续教育发展体系,以此来推动我国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倩倩.继续教育发展的战略转型与推进策略研究[J].教育,2016(07).
[2]王华伟.继续教育发展的战略转型与推进策略[J].南北桥,2015(03).
关键词:继续教育研究;不足;解决方法
一、继续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活动中存在的不足
这一方面表现在继续教育研究结构与层次的不合理;另一方面表现在研究内容的重复和低水平。按一般分类方式,继续教育研究活动可分成基础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和开发研究。基础研究探索继续教育现象的本质和一般规律,从而发现和开拓新的领域,提出新的学说、新论点、新论据,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继续教育知识水平或综合认识能力,不考虑直接的应用;应用理论研究是运用基础研究成果,对具体的继续教育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或对继续教育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其目的在于深化和完善基本的继续教育理论,探求继续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途径和方法,对继续教育现实问题给予宏观指导,应用理论研究是基础研究在继续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延伸,其成果一般可为继续教育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开发研究是运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的成果,按照继续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或制定某一新的计划、对策、体制、系统、秩序等,目的在于解决某一具体的继续教育实践问题,开发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直接结合的过程,可为高校等实际部门和一线的教师提供可操作的依据。三种研究活动密不可分,相互依赖补充,但又相互区别。近年来,我国的继续教育事业发展是向普及化目标迈进,这就要求继续教育研究能加强应用理论研究和开发研究。但在我国的继续教育研究中,应用理论研究尤其是开发研究相对不足。许多回避现实,与社会脱节的“纯理论”研究,无法为继续教育普及化发展服务,但却占用了相当一部分的研究资源,造成了或大或小的不足和遗憾。而继续教育普及化发展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又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如何进一步落实继续教育的战略地位?如何增加扩招后继续教育投入?如何大面积提高继续育质量?……这些都是长期以来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如果继续教育研究者对这些实际问题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而沉湎于对教育理论的理论研究之中,将可能步入“纯思辨”和玩弄“文字游戏”的陷阱之中,到头来于己无益,于继续教育事业发展无济。
另外,在研究队伍内部,各研究机构、研究部门和研究者之间缺乏沟通。在继续教育研究界常常可发现各研究机构都存在着研究“多而杂”的问题,自己专长的研究在搞,自己不擅长的研究也在搞。这些都导致近年来的研究许多是重复或是泛泛而谈的。研究内容和成果高水平的少,低水平的多;创新者少,重复者多;突破性少,局限性大;资料堆砌多,深入实际少;追逐热门者多,独辟蹊径者少。
(二)研究耐心不足
近年来,随着我国继续教育普及化时代的到来,继续教育的发展速度加快,尽管继续教育研究“热点”不断出现,但是真正持久延续的却少见。这种不见结果的热闹,说明没有一种继续教育研究话题能获得继续教育实践界的持久共鸣,更谈不上社会的共鸣。继续教育研究的这一现状不能用市场经济的同化作用来解释,而只能说明继续教育研究急功近利的浮躁。从过往的各门理论研究的经验看,市场经济初兴之时,虽然人欲横流,但往往是理论研究创造最富成果的阶段。其动因即在于理论研究者作为科学价值的守望者,与社会人的“经济化”过程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不得不强化自己的科学至上立场。此时的理论研究者,更加具备从时代变迁中冷静观察科学、凸显独立自我智慧的条件。换句话说,理论研究者甘坐冷板凳的耐心,更具有科学研究意义上的创新性。然而,要做到这种“心远地自偏”的境界,必须首先具备对科学价值的兴趣。另外,从社会学角度看,思想是人的一种活动或行动,而人的行动的目的性,决定了他的行动的方法和方式,这同样适用于继续教育研究领域。对继续教育事业发展有兴趣的人,将继续教育事业看作是对人类发展做十分重要的重大问题,他的注意力始终是稳定的,主题也相应的表现出独特性和永恒性。而仅仅将继续教育研究当作谋生工具的人,必然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自己,为畅销而制造大相径庭的“作品”。这样的“操作”,只能使继续教育研究无可避免地“可口可乐化”而进入“一次性消费”的行列。如果回顾一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继续教育研究论著,现在几乎连书名也无人记起的不在少数。这从一个侧面证明,继续教育研究假如不能摆脱急功近利的心态,没有耐心进行深入的思考,不提炼出令人信服的思想,不致力于建立继续教育理论和继续教育实践的历史性联系,那么,必然要被社会文化的进程所遗忘,从而淡出历史的记忆。
(三)经费使用上存在的不足
目前,困扰着我国继续教育研究的一大难题是经费不足。这似乎已成为制约继续教育研究事业发展的瓶颈。但我们也看到,在经费投入不足的同时,也存在着有限的经费由于使用不当而造成的遗憾。主要表现为:第一,经费投放缺乏系统性及不配套。继续教育研究一般要经过课题研究成果应用(影响)于继续教育实践活动这三个阶段,才能体现和发挥其作用和价值。目前,在经费投放上较为注重第一阶段,即注重课题研究经费的投入,而对研究成果的出版以及在继续教育实践活动中推广应用上却未给以应有的重视和投入,造成许多投入大量研究资源的研究课题完成之后,便束之高阁,没能产生应有的应用于继续教育实践的效益和价值。第二,经费使用和投放上的平均性。在我国目前存在着地方院校、军队院校等系统和各个层次的继续教育研究机构,虽然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但都存在着“长线不长、短线不短”的问题,在研究经费投放上也存在着有优势的项目并未得到侧重照顾,而非优势的项目也难以压缩的现象,大家都处于“吃不饱、饿不死”的状态。第三,在研究经费申请及审批中存在着“名人效应”,“关系效应”等不公平因素,从而导致一些好的研究项目未能得到资助,一些平庸的课题却经费不菲。
(四)研究方式上存在的不足
现代继续教育事业的加快发展要求继续教育研究者协调合作,发挥多学科融合交叉的优势而形成学术上的新突破,以往单兵作战的研究方式已渐显落后。然而目前的继续教育研究工作者依然是以个体研究为主,缺乏同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许多研究者的才能未能纳入群体中,没能发挥出“1+1〉2”的效应。
(五)继续教育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上存在的不足
继续教育研究事业的发展,是靠科研人员的辛勤劳动推动,也是靠具有一定数量和相当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推动。研究成果的质量与数量也决定了某一研究领域和研究机构的兴衰。长期以来,继续教育研究界存在的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就是成果发表和真正应用于继续教育实践活动之间尚有一定的距离。目前许多研究人员认为,只要成果得以出版发表,便以为大功告成,最多再希望获几个奖,而对研究成果如何更好地为继续教育实践活动服务,从而产生应有的效益和价值则不再关注。
二、继续教育研究存在不足的原因
(一)资金投入过少的原因
目前我国继续教育研究机构大多集中在高校,其开展研究活动基本上依赖政府和学校的拨款,虽然政府和学校对继续教育研究不能说不重视,但每年用于继续教育研究的资金无论是绝对而言,还是相对而言都是不足的,低投入必然影响继续教育研究的效率。继续教育研究经费不足的困扰,必然影响到研究的连续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一些大型的、必须靠系列研究才能完成的课题,有时由于经费所限不得不压缩或中断,课题的水准必然受到影响,成为继续教育研究中的“烂尾楼”。
(二)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滞后的原因
继续教育研究虽然不像自然科学那样要求精确的数字和严格的实验条件,但对研究手段和方法更科学更先进的要求是一致的。面对快速发展的继续教育事业,继续教育研究要加强自身的科学性,没有现代的、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继续教育研究就无法满足继续教育实践活动的需要。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社会科学的定量化研究显得愈加重要。据美国学者D•贝尔的统计,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中,世界范围内社会科学的重大研究,定量化的占了2/3。继续教育研究属于社会科学,定量化研究理应成为继续教育研究的重要研究方法。定量化研究靠传统的资料堆砌、论著引用是无法完成的,它要研究者能熟练掌握数学方法,掌握数理统计和大型社会调查技术方法,并能熟练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信息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数据的代表性和真实性,从而使研究成果具有可应用性,研究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目前我国一些继续教育研究人员在研究手段和方法上还有相当的局限性,继续教育研究中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薄弱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一原因造成的。研究手段和方法的落后,使一些研究者或无法进入新领域,或在原有研究领域原地踏步,这在研究上表现为视野狭窄、缺乏新意,难有大的建树等。
(三)研究人员素质欠缺
这主要表现在一些继续教育研究人员在解决继续教育现实问题方面所需的调查研究、社会活动、交往能力上显得不足。心态也是影响研究活动效率的重要因素。许多研究表明,成功的科学工作者一般都具有执著追求、锐意进取、专心致志、不屈不挠等心理特征,而患得患失、守旧保守、安于现状、萎靡懒散等不良心理特征却使人难有作为。此外,一些研究者知识陈旧狭窄,缺乏多学科的交叉综合,致使研究范围狭小,也会产生研究中的严重局限。
三、解决方法
(一)加强继续教育研究队伍建设
首先要抓思想政治建设,这是第一位的。要教育和引导我们的继续教育研究工作者认真学习和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继续教育研究指明了方向。努力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以此为指导,创造性地开展继续教育研究工作。其次要突出抓好青年理论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青年继续教育研究者要结合自身实际,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加强现代教育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以充实自己的相关知识。再次,继续教育研究者要积极参加有关课程的培训,要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制订学习计划,争取不脱产或者短期脱产进修有关课程,有条件的还要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要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网络知识及熟悉一两门外语,以增强自己获取国内外信息的能力。学校和有关部门应对此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二)积极探索继续教育研究机制改革之路,集中力量攻关,为继续教育研究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一,充实现有继续教育研究机构的力量,提供更多的经费和设备。同时,不同地区和不同高校之间的继续教育研究机构要相互联系,交流信息,在有关课题研究上实现优势互补。第二,建立专家研究室,充分发挥名人效应。在一些研究力量比较强的继续教育研究机构,可尝试建立专家研究室,并以专家的名字或研究课题的名字挂牌。专家研究室要以成就显著的继续教育研究专家为中心,形成一个范围不大但工作效率很高的研究群体,集中力量对重点课题进行攻关。第三,引导众多的继续教育研究者逐步形成学术流派。完善继续理论研究体系。中国继续教育学会和各省、市、自治区继续教育学会要积极运用多种方式,促使各具特色的继续教育理论学派的早日形成。可以预料,随着各个学派的形成,我国继续教育研究的内容将会进一步丰富,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对继续教育事业的指导能力将会进一步加强。第四,强化协作策划,提高协作刚性。俗语讲:“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协作方案是靠人策划出来的。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充满着智慧、谋略的文化积淀。古今中外贤能之士无不以策划、谋略作为其事业的发展与迎接挑战的魔方。置身于继续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中的继续教育研究也需要“先谋而后动”,拿出自己的策略与谋略,并以创新性、开拓性的姿态,接受继续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继续教育研究机构之间的协作是一项战略性、创造性劳动,要达预期目的,除了制定正确的策略,还需要精湛的组织策划与后期管理。当然,强调协作刚性的同时不能搞“拉郎配”的强制,也不能搞“劫富济贫式的二次分配”,应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协作关系”。
(三)逐步改善继续教育研究条件
继续教育研究的发展离不开必要的物质条件支撑。有关部门要适当加大继续教育研究经费的投入,并逐步提高年递增率。同时,对经费的使用也要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如对经费的使用去向有专人跟踪监督,有严格的审批制度等。另外,在保证经费每年有增加的情况下,要积极探索拓宽经费筹措渠道的途径,努力争取社会各界对继续教育研究事业的支持。
(四)继续教育研究者要调整好研究状态
有许多的继续教育研究者尽管熟谙继续教育研究典籍,但自己的研究状态与现实生活相隔太远,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毛病,耐心不足,改变这不尽如人意的状况的关键是强化对继续教育研究的虔诚,调整研究的姿态,多一些对继续教育发展的忧患意识,多一些痛苦的理性思考。唯有如此,继续教育研究才能摆脱“急功近利”的毛病,融入继续教育的价值创造之中。
参考文献:
[1]董晓勇.我国继续教育的研究及分析[J].文教资料,2008,(21),87-88 .
[2].国外继续教育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14-15.
关键词:欧美;继续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发展终身教育,迈向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继续教育发展的潮流。在“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理念与构建“学习型社会”逐渐成为许多国家与政府的教育指导思想和实践行为的同时,对继续教育的研究也越来越成为了各国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内容。深入剖析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借鉴英美德等国家的先进经验,对于推动我国继续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继续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继续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不足
国家、地方或行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一直没有给予继续教育独立、固定和必要的教育经费投入。职工教育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提取这一规定,在许多单位得不到落实。国家投入经费的缺失和学费标准的失衡将直接影响继续教育的培养质量。开办继续教育的普通高校过去长期把继续教育带来的较好的经济效益当成学校经费补充的一个重要渠道。然而,近年来,很多学校开辟了较多的经费来源途径,同时继续教育规模萎缩,经济效益下降,在此情况下,很多学校收紧或取消过去多年对继续教育优惠和扶持性的财政政策,使继续教育的发展和继续教育机构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极大限制。
(二)继续教育管控力度不足
目前,我国广义上的继续教育在办学类别上各式各样,在办学实体上也是五花八门,普遍存在层次类型多,学生差异大,教学点分布广,人少事杂,点多战线长,管理难规范等突出矛盾,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很难对继续教育的规模进行调控。对继续教育的办学质量由于没有明确和权威的评价评估指标体系,各类学校培养质量良莠不齐。办学主体自身也存在着无法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经常性的监督和检查,很难保证面授期间的课堂教学质量的现象。
(三)继续教育办学定位存在偏差
许多成人高校包括普通高校在举办继续教育过程中,存在定位上的偏差。具体表现为把继续教育仅仅当成是一种创收手段,过分看重经济效益,忽略社会效益,继而旁落了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也旁落了其自身物力资源、人力资源的积淀与打造。许多高校为了提高普教的水平和应对全日制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发展上,对继续教育的关注随之降低到最低水平,其资金投入和教学资源使用亦有明显削减,使得可供继续教育使用的教学设备、教室、宿舍等资源相应紧张,师资力量也更加紧缺,普遍存在继续教育在高校“边缘化”,优质资源普教化状况。
(四)继续教育目标特色不鲜明
现阶段,继续教育办学特色不鲜明,办学亮点不突现,是制约继续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长期以来,继续教育几乎被等同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许多的成人高校都热衷于举办高等学历教育,而忽视学历教育以外的,适应性更广、涉及面更宽、社会需求量更大的继续教育活动。能够体现继续教育特色的各种高层次岗位培训、大学后继续教育发展缺失的现状,使继续教育本应有的功能、作用一直处于被丢失与被遮蔽的状态。另外,即使是学历教育也主要按照普通教育的路线行进,从而导致继续教育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没有或很少能够显示出其应有的特点和特色,最终影响到其功能的充分发挥、价值的充分彰显,亦导致继续教育整体常常会面临发展受挫、地位不稳的尴尬局面。
(五)继续教育的认知略显滞后
长期以来社会各界对继续教育存在误解和偏见,认为继续教育只是对失去了学习机会的成人所进行的一种文化和知识上的补偿教育,也有更多的人则把继续教育与扫盲教育、补习教育联系在一起。为此,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人们对继续教育抱有一种较为轻视的态度,对继续教育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也不尽全面。在普通高校中,一些人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重视不足,使成人高等教育工作没有摆上学校的工作议程,没有纳入学校的长远发展计划。他们用普通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来衡量高校继续教育,认为高校继续教育冲击了普通高等教育,影响了学校的办学质量。还有些人把高校继续教育视为创收和改善办学条件的重要来源,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这与继续教育国际化的要求相差甚远。
二、欧美继续教育的共性经验
纵观英、美、德三国继续教育发展历程,虽然三个国家在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发展模式上各具特点,但出于对继续教育规律的把握和认识,使得英、美、德三国在各自的办学实践中呈现出以下几个共性经验。
(一)教育对象全民化
在英、美、德三国,全民参与继续教育是这三国继续教育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英、美、德三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教育资源,把各种受教育的机会提供给社会上所有有兴趣参与进来的人。一方面,公众参加继续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再是以获得文凭为主,而是更多地追求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工作和生活。另一方面,办学主体也为公众提供了多样化的培训和学习内容,覆盖了社会各行业、各阶层、各类型的群体和不同年龄段,满足了不同层次人群对于接受教育的需要,也使全民接受继续教育成为可能。
(二)管理调控法制化
立法是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各国政府干预、管理和控制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英、美、德三国之所以继续教育发达,一个共性的特点就是这三个国家重视继续教育立法,在管理调控中除了运用行政手段外,更注重法律法规的建设和运用,并不断调整和更新,以适应时展需要。英、美、德三国教育体制与设施都有法律法规为基础,各种继续教育政策的贯彻执行也都以立法为依据。英、美、德三国从法律上确立了继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规定了政府部门对继续教育应承担的责任和职责,保证了继续教育的经费来源,从而使继续教育得以顺利开展。
(三)经费投入多样化
全民参与继续教育使得继续教育经费的提供者由国家独立承担成为历史,由此催生了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在英、美、德等国家,除了国家、地方政府拨款之外,企业、受教育者、社会团体也承担继续教育经费,除此之外,宗教组织、个人、社会机构的捐赠也丰富了继续教育筹资的渠道。
(四)教学内容实用化
英、美、德三国在继续教育的具体运作上遵循市场为主导的原则,按市场化要求运作,在教学内容上更加注重实际,重视社会适应性,培养教育对象的技能技巧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政府严格规定继续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以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促进就业为目标。英、美、德三国继续教育机构既提供学位课程和职业培训,为处境不利者开设补偿课程,又为社区所有居民提供就业咨询与指导以及休闲娱乐等问题的讨论和解决方案等等。这种多样务实的教学内容使继续教育成为英、德、美三国社会与个人生活的有机部分,从而使继续教育在这三个国家始终具有强大的活力。
(五)教学手段开放化
在继续教育领域利用因特网、卫星等先进的通讯技术,使成人参加教育活动在时间安排、内容选择、与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等方面更加灵活,成人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更加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因此,选择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实施开放式教学是英、美、德三国解决此问题的一个共同做法。继续教育机构广泛运用信息传播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展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克服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公众对于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英国开放大学是英、美、德三国实行开放式教学的典型。
三、欧美继续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一)推进继续教育法制化
继续教育立法是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各国政府干预、管理和控制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国内《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义务教育法》等先后出台的大背景下,我国《继续教育法》却始终没有出台,只是在《高等教育法》与《职业教育法》中有所提及,其内容都是较为原则性的、总括性的,具体涉及到教育活动的运营、管理、体制、财政、专业人员的培养等方面都未曾提及。因此,政府及管理部门要将继续教育立法提上立法机关的议事日程,同时要加强对法律法规的执行。
(二)多渠道投资筹资
继续教育成为一项社会性事业,既利于个人,又利于社会。英、美、德三国很早就认识到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各种措施,倡导全社会支持继续教育。我国各级政府一定要转变思想认识,要强化发展继续教育对整个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性,对我国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要通过立法手段,保证继续教育经费能有稳定的渠道和数额,并确保法律法规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切实执行。根据我国国情,仅依靠政府来举办、资助继续教育,显得力不从心。要依靠各方面积极性,面向社会需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拓宽继续教育投资的渠道,改变单一的继续教育投资体系,加快继续教育投资体制和筹资机制的改革,形成以政府支持、地方和企业为主、社会团体参与、学生缴费上学的多主体举办、多渠道筹资的继续教育投资体制和筹资机制。此外,为提高人们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还应该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带薪休假的规定,保障参加培训的各类人员切身的经济利益。
(三)消除落后观念
终身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终身教育思想就成为影响各国教育发展的思潮和指导教育改革与规划的基本原则。当今社会发展变化,使人们迅速而清醒地把教育责任主体从单一的政府的责任,转为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责任。继续教育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要变革现有的教育观念,牢固而广泛地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政府要为成人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努力满足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年龄段的社会成员对教育的多种需求。社会特别是继续教育机构要始终把终身教育观念放在首位,要改变只重视成人学历教育,不重视成人非学历教育的现象,不断探索终身教育的办学新思路和新方法。个人要转变原有观念,要认识到教育不再限于那种传统的学校教育内容,终身教育已成为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
(四)发展远程教育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思维和交往方式,极大的开阔和丰富了社会生活的领域和内容,也对传统的继续教育体系和教育方式产生了根本性影响。特别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已经和正在引发起一场人类教育行为方式的革命,使成人参与教育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成人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在时间安排、内容选择、与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等方面更加方便和快捷。在继续教育中积极广泛地运用新媒体,逐步提高继续教育教与学双方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实现继续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信息化,这既是继续教育自身发展与提高的需要,也是对参与继续教育教与学双方素质的潜在促进。因此,新时期我国继续教育应大力提升继续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开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更加灵活方便、不受时空限制的教育服务。同时,利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因特网的迅速普及,加快远程教育网络的建设,把学校、家庭、政府机关、科研机构和企业连接起来,使每个人都能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情况下获取知识,真正开创一个人人能够参与学习、人人能够投入学习的全民学习局面。
(五)提高师资专业素质
新时期,继续教育要想充分彰显其自身特色,展现其全面的意义和功能,建设一支高素质、肯奉献、善创新的专业化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不可或缺。继续教育的特殊性以及继续教育自身的教育特点使得继续教育教师与普通教师相比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正因为如此,国际上越来越重视继续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无论是英国、美国还是德国,都非常重视提高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因此为适应国际发展趋势,胜任继续教育发展要求,一方面要加快高素质继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进一步发挥拥有继续教育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的力量,使继续教育工作者的职前培养结构重心上移,扩大硕士生、博士生教育规模,为继续教育事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同时组织教师到工厂、企业、公司实习,给教师提供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加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的职后培训,建立继续教育教师定期业务轮训制度和带薪休假制度。各级各类继续教育机构也应创造条件,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工作者的在职培训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提升继续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推动继续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剑琦.英国:成人教育白皮书[J].比较教育研究,2003,(9).
[2]黄日强.德国成人教育初探[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
[关键词] 继续教育 发展 高职院校
一、高职院校发展继续教育的目的
继续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它更贴近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是高职院校发展继续教育的目的,继续教育注重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满足人现实的需要,弘扬人的精神主体,更新和发展继续教育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社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行发展,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教育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发展继续教育承担着前所未有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使命。制定《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大力提升继续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能力的重要措施,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持续开发人力资源、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继续教育,各学员紧跟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不断进行新理论和知识,新技术和方法等为主要内容的知识更新,完善自我和优化知识结构,提升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高职院校发展继续教育的基础及可行性依据
(一)国家政策的支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专门对继续教育提出了发展规划同时在广东省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 “今后五年要以发展继续教育为重点,加快建设终生教育体系”。“依托各级各类学校发挥网络教育和自学考试制度优势,建立覆盖城乡的社区教育体系,以985工程、211工程高等学校为主,开展面向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等的培训工作”。“促进教育资源社会共享,着力构建有各级各类学校、培训机构和学习站点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学校网络体系”。
(二)有健全的继续教育管理机构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成立了继续教育学院,有独立的办公场地,有一支完善的从事教育、教学、学籍管理、招生与就业等的教师管理团队,建立健全了各项有效地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监控机制和规章制度。
(三)设备齐全
具备开展继续教育和教育信息服务的软、硬件设施。大部分高职院校具备百兆以上局域网条件,能与CHINANET和CERNET等国家公用传输连接具有512K以上的接入带宽,具有功能和数量符合教学要求的专用服务器,能够实现在局域网上存储和共享教学信息,建有各种教学实验实训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实验室等,有完善的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
(四)区域性及社会需求
国家教育部有关文件指出,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类型,为地区培养大量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办学前提是是否能因地制宜,是否能有利于当地各类型产业发展的需要,立足于当地生产、发展和服务。在开展继续教育专业设置及创业培训方面,高职院校须先调查当地产业结构的需要,这样才能为地方培养并输送更多高技能人才。
如我院坐落广州市花都区,该区有各类型工业企业一万多家,支柱产业为汽车、皮具、空港物流、珠宝、电子音响、机车制造,可容纳各类产业工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约150万。目前花都区整治实施: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从产业密集型向产业高科技型的转变。这就意味着各类从业人员迫切需要接受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从而提高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以适应新的转型升级的要求。因此,花都区潜在着巨大的生源市场。2009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根据我院的办学实力,在我院建立“广东省中小企业培训示范基地”,对花都的各类企业从业人员进行非学历和学历教育,初、中级专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证书考前培训等,截止2011年底已为企业培训各类从业人员近5000人次。
(五)高职院校多样化办学的需求
高职院校为专科院校,为满足广大师生进一步提升学历层次,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求,开展继续教育为广大在校生又提供了一条专升本的选择途径,生源巨大。
(六)雄厚的师资力量
高职院校师资雄厚,拥有一支高规格、高素质、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学团队。配备有在编在岗教职员工,其中包含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教师、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的教师以及具有“双师素质型”的教师 ,同时学院从国内著名高校、大型企业和重点行业聘请数百名专家、学者任教。
三、高职院校发展继续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陈旧,意识薄弱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重普通教育轻继续教育,重理论教育轻技能教育。大家手中的学历证书恰恰成了被用人单位及企业选中的先决条件,人本身具有的技能和内在素质却被忽视了,重物轻人,懂得出人出钱搞建设,却不愿意在培训方面出份力,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没有认识到继续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造成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首要原因是以往继续教育工作开展得好坏,无章可循,执行力度差。取得继续教育证书是其自身提高业务水平,增强业务能力,拓展新知识视野,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新形势的有效标志和证明。
(二)机制灵活度低,管理不到位
继续教育机制缺乏活力、有机组合和高效运行。如很多高职院校没有专门成立一个独立机构来发展继续教育,很多都是临时组合的一个单一部门,主动性不强,尤其被动,又加上学生也缺乏主动求学的自觉性。由于继续教育立法工作滞后,从中央到地方,从上级部门到下级机构部门,还没有构成相互配套的继续教育法规体系,因而导致部门间职能不分、互相推卸责任,继续教育工作的发展严重受阻,继续教育落实不到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缺乏综合的配套措施,规定没得到落实,使得许多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学习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加上激励约束机制也不够健全,学员求知欲也不强,高职院校在校师生本身对继续教育认识还不到位。
(三)针对性不强,手段单一
在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今天,继续教育不论是专业科目还是公共科目都没有一套完整的科目指南,没有完全符合实际的课程大纲和教材,课程设置随意性大。很多单位和部门的继续教育多是应付形式,而没有真正地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也没有真正从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出发,用科学发展的手段合理地安排继续教育的内容。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大多数采用课堂授课方式,很少人会依据继续教育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专家讲课座谈式”,“小组讨论互动式”、“案例教学式”,“现场模拟式”等新的教学方法,没有把继续教育与现代数字信息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有效结合起来,缺乏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互动。从事继续教育的专职教师习惯于以教材为主,教学无法与实际相结合,缺乏对生产、技术等实际情况地了解教学方法和内容,无法满足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有些学员更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存在人在心不在的现象,只要课时完成了,拿到证书就好。
四、规范创新培养模式,积极发展继续教育
(一)开发整合现有资源,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现实社会中每个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投资与投入,在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同时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重视和加强高职院校继续教育机构和计算机网络建设,开发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创建以多媒体、卫星、广播电视和INTERNET为载体的现代远程继续教育及技术技能培训等更多的服务平台,以适应现实具有随机应变能力社会需求。技术技能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宗旨,高职教育存在自身的特殊性,为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积极发展继续教育,着重培养个人动手操作多方面技术技能。
(二)完善与健全继续教育工作机制,规范管理。教育部现已建立“高等学校网络教育质量监管系统”和 “高校阳光招生服务平台”,实现了高校继续教育年报、年检、统考、质量评估、新生入学报到注册、学籍电子注册、毕业生证电子注册及日常工作的现代互联网信息化管理,加强社会公众对继续教育信息服务和政策宣传。目前也基本实现了网上报名、网上缴费、统考、机考以及考场实时网络视频监控。政府统筹指导继续教育发展,社会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及推广可利用高校通过继续教育来传播与实施,充分利用计算机、internet网络传播、手机通讯等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供更多便利的学习条件,鼓励全员化多种形式接受继续教育,营造继续教育良好氛围。高职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市场调研,了解参加继续教育对象的实际所需,确定目标,制定培训实施方案,并进行继续教育效果评估,通过参与者的信息反馈、意见及建议,加于总结和促进继续教育的发展。
(三)加强队伍建设,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共同要求。使学习逐步成为大众生活中的一部分,促使全民爱学习势在必行。鼓励高校发挥自身优势,引进一支适应继续教育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层次教师队伍和管理人才,充分利用大学丰富的教育资源、科研活动场所、先进设备和人才优势,引进新技术和新方法,开发新项目,推进继续教育发展,实现教育品种多样化,满足参加继续教育学员学习多样化的需求,缓解教育供求矛盾,并使教育和科研相结合,互相促进,最终实现继续教育和科研的双赢。
转变从自然资源到智力资源开发观念,如想在时代的潮流中有所发展和建树,就必须求发展、求创新,一方面规范能使继续教育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创新能使继续教育更具生命力。大力发展继续教育,跟上新时代的步伐,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技术技能,可以更好地体现自身的价值,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有无、互惠互利与共赢的目的,最终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黄尧.面向21世纪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2010-2020年).2010,(07).
[3]王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特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