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就业培训总结

就业培训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就业培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就业培训总结

就业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今天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和省、市残联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去年工作,安排部署今年工作,推动我县残疾人工作再登新台阶。等会,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申桂荣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领会,狠抓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去年工作简要回顾

去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残联的精心指导下,县残联紧紧围绕确保社会稳定大局,以十七大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残疾人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诚信取胜,以耐心解困,以细心暖民,以热心保稳,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为改善我县残疾人生活状况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各项康复工作全面推进

我们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康复工作成效明显。一是全面实施“复明行动”。去年8月初,我们通过广东经商的**籍老板李锋同广东(心连心)狮子会付会长杨宇波联系,同意在**县实施白内障复明行动。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县委政法委书记周平任组长、县长助理闵国伟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并召开领导小组会,对白内障复明行动进行了全面安排和部署。从10月初开始,我们会同县人民医院7名医务工作者对全县26个乡(镇)的白内障患者进行了全面筛查,通过一个月的调查摸底,共筛查1203名白内障疑似病人,初次诊断270人可以进行白内障复明手术。确定筛查对象后,我们就经费落实情况和有关启动事项同广东心连心狮子会进行衔接,广东心连心狮子会同意将能够手术的所有白内障患者全部进行手术,并全额提供资金。在此期间,县残联又积极多次向省、市残联汇报,得到了省、市残联的高度关注和支持,省残联答应“复明10号”在永州做完手术即赴**做白内障手术,通过各方努力和支持,现已实施白内障手术213例。使他们重见光明。二是深入推进“助行工程”。以开展第十八次全国助残日宣传活动为平台,我会共筹集120000元资金购买200多台优质轮椅,为全县200多名肢体功能重度障碍的残疾人配备了行走工具,圆了他们的出行梦;同时,组织50名缺肢残疾人到长沙假肢厂,免费为他们装配假肢;免费为22名小儿麻痹症患者实施矫治手术,使其亲人深感党和政府的温暖;三是在“辅助工程”上下功夫。去年,我们为60名贫困唇腭裂患者免费手术治疗,为聋哑儿童配用助听器50个。

(二)劳动就业工作再创佳绩

我们积极做好残疾人就业咨询、职业介绍、就业安置、就业回访等工作,积极帮助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上岗就业。一是开展培训促就业。大力开展残疾人培训工作,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我们根据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对残疾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去年共举办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7期,培训残疾人1869人次。二是集中安置促就业。我们主动与县内外企业或公司联系,有序输出残疾人就业。去年以来,全县共安排残疾人就业237人,其中,仅福利企业“永吉红包厂”就新安置了16名残疾人就业。三是互帮互带促就业。我们鼓励残疾人自谋职业,动员残疾人互帮、互带。去年我县残疾人在外打工谋生的由2007年的187人增加到300多人,在本县打工、办店、摆零摊的,开办养殖业的由2007年的175人增加到320人,如大田社区的李汗兵夫妻双方都是肢残,通过我们的牵线,在各部门的帮助下,他们夫妻办起了塑料粒丁厂,并雇请了近10名员工,目前,该厂生意红火,效益较好。

(三)扶贫解困工作实现突破

我们积极探索适合残疾人特点的扶贫方式,加大残疾人扶贫力度。一是扎实开展“一帮一”志愿者助残活动。利用春节、元旦、残疾人的重大节日对残疾人进行慰问,共走访慰问特困残疾人183户,发放慰问金150600元,其中一帮一为129人。二是积极救助贫困残疾学生。对考入大中专院校的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子女给予学费补助,并争取了上级资金20000元用于残疾学生的扶贫助学,解决了50多名聋哑弱智残疾儿童免费入学问题,使他们得到了特殊教育。同时,支助贫困残疾大学生4人,支助资金12000元。三是认真做好残疾人换证工作。全面开展了第二代全国统一的残疾证换发工作,已办理新证6000余本,为我县残疾人就业、补助金发放等福利政策的落实、残疾人出行提供了依据。四是狠抓扶贫建整工作。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挤出2万元资金帮助扶贫点砂石镇真合村新建了油茶基地和两个养殖场,实施了自来水工程项目,全村985名村民全部用上了自来水。

(四)残保基金征收成绩辉煌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是政府性基金,是保障残疾人劳动权力、推动残疾人就业的重要经济保障。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成功启动了征收残保金征收工作。一是争取领导重视。去年县政府常务会第1次会议就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做了专题研究。县长艾方毅在年初的经济工作会议会上,要求“足额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专门用于残疾人培训、就业”。县委常委、常务付县长申桂荣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会上做了专题报告,要求各部门通力合作,做到6个到位,即“思想认识到位、征收管理到位、部门配合到位、舆论宣传到位、责任落实到位、督促检查到位”。县委常委周平先后多次到残联指导工作,督促就业保障金征收。市残联理事长戴旭洲、省残联付理事长刘平秀和谭奇元等省、市主管领导也就我县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做了具体指导。二是协调部门配合。财政、地税、统计、劳动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非常到位,统计部门统计单位年末职工总人数和2007年职工平均工资时,财政和统计两局积极配合,提供了所有依据,为征收工作起好了步,铺好路。三是精心组织实施。我们认真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统计法》、《残疾人就业条例》及省政府206号令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组织了专人到邵阳市其他兄弟县市考察,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并积极向市、省残联领导汇报,争取省、市残联的支持和关心。同时,着力夯实工作基础,在统计上年度职工总数时,我们分单位、分战线、分乡镇进行了清查核实,做到“2个不漏,一个不留”,即:全县不漏单位,单位不漏职工人数,企业做到不留死角。由于领导高度重视,我们组织得当,地税部门对应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392家单位全面实行了代收,财政部门对属财政有拨付关系的118家单位,实施了财政代扣。全年共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280余万元,在全市九县三区名列第一位。

(五)维权工作及时有效

为确保奥运会、残奥会期间的社会稳定,我们遵循“诚信”、“热心”、“细心”、“耐心”原则。认真做好残疾人来信来访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热情帮助残疾人解决困难,全力维护稳定大局。一方面,热情接待来访群众。对来访人员进行全面摸底,弄清其实际困难,做到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尽最大努力把工作做通在残联,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切实解决群众困难。争取各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残疾人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督促一帮一的成员单位帮扶残疾人各项措施全部落实,协调有关单位对残疾人落实减免政策,全年共接待上访残疾人878人,化解慢慢游残疾人群体上访等各类矛盾562起,全县残疾人上访总量和群体上访案比往年均大幅减少,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高度重视的结果,是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广大残疾人工作者辛勤工作、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政府向向全县残疾人工作者和所有关心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抓住重点,努力推动今年残疾人工作深入开展

就业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核心就业能力是实现优质就业的重要基础,学校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职业困惑和就业诉求,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队伍建设,由点及面,不断推广,完善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提升工作。

因此很荣幸能够参加此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活动。培训为期6天,包括沟通、创新、生产力工具、职业探索、求职、自我管理6大模块。

在5月31日129名学长学姐分为A、B班聚集在教一,开始了第一阶段课程——沟通模块。懵懂的我们在学长学姐的带领下开始熟悉自己所要做的事情:签到、发台卡等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从从手忙脚乱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就业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以服务就业和经济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为目标,以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为抓手,以标准化、精细化服务管理为手段,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就业培训各项政策规定与措施,全面细化实名制采集和管理信息,建立健全组织实施、监督管理、考核评估的措施和办法,在强基固本和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有效推进培训工作上层次和规范化、常态化运行,促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目标。

二、目标任务

2012年,全区就业培训3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技能培训13万人,培训后实现就业11万人;农牧民工就业技能培训13万人,培训后实现就业11万人;创业培训4万人,培训后成功创业2万人,带动就业岗位8万个。

三、培训对象

就业技能培训:法定劳动年龄有就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各类城乡劳动者。重点是高校毕业生、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

创业培训:有创业愿望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和处于不同创业阶段的创业者。重点是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返乡创业人员;改善企业培训重点是处于创业阶段的各类创业者和个体工商户。

四、培训容和培训形式

各地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项目拉动就业、重点和特色产业带动就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产业园区和扩展公益性岗位吸纳就业的作用,紧紧围绕自治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多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工业支柱产业,能源、冶金和农畜产品加工业延伸升级,大力扶持装备制造、新兴化工产业和推进沿黄沿线产业带建设以及实施双百亿工程和库区移民安置等重点工程开展就业培训。巩固和扩大合作企业范围,增加就业岗位和渠道。大力开发家庭服务业、文化产业、现代物流业急需培训项目,扩大第三产业的专业就业技能培训。

要充分发挥各定点培训机构优质教学资源和实训基地的作用,积极推行校企合作、校校联合等模式,努力实现学员与企业、培训与就业的无缝对接。鼓励和引导定点培训机构大力开展订单、定向、定岗培训,培育精品专业和特色培训品牌,形成鲜明的区域培训特色。年底前各盟市订单、定向、定岗培训比例要达到培训总人数的60%以上,至少打造和培育形成2个以上生源充足、区域知名度高、就业效果好,在全区有开发潜力的特色培训品牌。

各定点培训机构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劳动者本人意愿设置培训专业、确定课程和教学计划。围绕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特点、市场和企业用工需要、紧缺工种和专业、新落地工程项目、劳务转移就业对接等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本着实用性和有效性的原则,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企业培训机构或企业委托定点培训机构要根据用人单位的岗位规范和要求确定培训容并组织实施。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定点培训机构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根据居住分散的特点,培训地点、培训设备尽可能向农村牧区转移,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送培训进企业、入嘎查等方式按需施教,尽最大努力方便参加培训人员,有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开展灵活多样的就业培训促进劳动者就业。

要在开展创办企业培训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改善企业培训。启动并实施创业模拟实训,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定点培训机构自建创业模拟实训室,根据实际需要积极拓展培训模式,充实必要的培训容,丰富和完善创业培训技术,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培训时间

定点培训机构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要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政办发〔〕55号)要求,不得少于120课时。在每期培训班的教学安排上,与本专业(工种)直接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应占总课时的90%以上,其中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不低于总课时的60%。创办企业和改善企业培训均不少于10天(80课时),其中,授课时间不少于9天(72课时),企业考察不少于1天。

六、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一是做好劳动力资源、培训对象和企业用工调查摸底,建立生源和岗位用工信息数据库。二是制定培训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三是做好培训计划和资金测算工作。四是落实定点培训机构,做好培训前的准备工作。五是分解下达目标任务。3月底前,各地区要向自治区专题报送劳动力资源、培训对象和企业用工调查摸底情况和年度就业培训实施方案及培训计划。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全面组织就业培训,认真做好跟踪监督与服务管理工作,确保培训质量和就业效果。期间,自治区通过月调度、季分析、半年总结、转发工作交流信息等方式,总结交流各地好的的做法和经验,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各地要积极向自治区报送相关信息,及时落实统计、分析和报告制度。按照实名制管理要求及时采集、录入培训和就业信息。

第三阶段:评估验收阶段。对年度培训工作开展情况及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评估,公布评估结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促进落实。各地在2013年1月5日前将本地区就业培训工作总结和综合评估情况报自治区。工作总结要肯定成绩、找准问题,突出工作亮点和特色,提出下一年度工作思路。

七、保障措施

(一)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全力以赴落实目标任务。各地区在3月底前要将培训任务逐级分解下达到定点培训机构,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主体,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健全和完善考核办法,坚持日常考核和专项督查相结合,确保全区就业培训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各级要把城乡劳动力的培训率、鉴定率、就业率、转移率等指标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充分调动就业技能培训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上半年,自治区出台就业技能培训管理办法和考核评估操作办法,各地要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明确监管任务,落实监管措施,实施有效监管。建全和完善定点培训机构基础台帐,实行规范化管理,落实实名制管理要求。严肃查处培训不实、质量不高、效果不好,弄虚作假、骗取套取资金等违规行为的培训机构。切实实行定点培训机构动态管理机制和退出机制。各地务于5月底前上报本地区就业培训定点机构名册,承担的培训任务及培训专业。

(三)强化指导与服务,提高劳动者培训后的就业稳定性。加大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后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力度,对参加培训的城乡劳动力,只要符合条件的,相关部门要从简从快为其组织职业技能鉴定,保证符合条件的城乡劳动力能够持《职业资格证书》就业。要紧紧围绕企业和市场用工需求,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岗位对接,积极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

(四)全面落实实名制管理要求,促进工作精细化管理。把实名制管理作为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依据,实行纸质档案和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两种管理办法,进一步细化就业培训信息采集容,制定落实措施,出台实名制管理办法。加强统计员和业务人员集中培训,提高落实能力。各级就业培训部门要及时采集信息,健全独立的电子版数据库,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能准确及时反映工作情况,为分析研究就业培训提供充分依据,并确保记载真实全面,查有实据。

就业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就业;创业;便民服务

一、开展就业创业培训的意义

(1)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培训的意义。据了解,大多数大中专毕业生在就业创业前,缺乏见习实习和就业创业培训的机会,由校园跨入社会时的心理准备严重不足。许多人面对就业、创业的问题,缺乏良好的择业心态、准确的自我定位,以及对社会、市场和企业需求的基本认知,从而影响到就业创业的成功和人生的发展。因此,我们不仅需要为大中专生提供更多就业创业的机会和见习实习的岗位,还应该大力加强他们就业创业的培训,帮助他们尽快完成从校园到社会、从课堂到企业的心理调整和角色转变,尽快融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2)在岗员工培训的意义。企业在岗人员、管理方面时常发生变化,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是企业保持稳定发展的保证。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新技术不断涌现,企业对高新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应当不断对员工进行有关本行业的最新发展态势,最新技术要求方面的培训,以此来督导员工跟稳行业发展步伐,胜任变化的岗位技术要求。

二、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培训质量

一是依托现有各类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面向城乡各类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力争使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培训,实现技能就业。二是要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培训中的主体作用,面向广大企业在岗职工,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使企业技能岗位的职工得到至少一次技能提升培训,全面提高企业职工的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三是要面向有创业要求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积极开展创业培训,使每个有培训愿望的创业者都参加一次创业培训,提高创业成功率和经营稳定率,带动更多的劳动者实现就业。为此,我们应重点从四个方面抓好落实。一是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等培训模式,加强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实现培训与就业、培训与企业岗位要求紧密结合。二是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劳动者及时提供技能鉴定服务,强化职业技能鉴定对职业培训效果的检验。三是加强职业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通过公开公正的认定方式,选择优质的培训资源承担政府补贴性培训任务,并切实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监管。四是加强就业服务,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体系,定期公布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引导各类劳动者选择适合自身需要的培训项目,帮助劳动者顺利实现就业。

三、夯实工作基础,提升培训能力

一是要加强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加快提升改造一批职业技能实训基地,提高职业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二是要加强职业培训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在本地级城乡建立统一的职业培训信息管理平台,对承担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和接受政府补贴培训的人员进行动态管理。三是要加强就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深化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加快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职业培训教材和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建设,为就业培训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就业培训前景展望

就业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失地农民 就业培训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1.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3-023-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失地农民的数量急剧增加。农民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就业岗位,也就失去了维持家庭生计的主要经济来源,如何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严峻形势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措施来看,现有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思路主要集中在补偿和保障上。但是,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和保障只能解决失地农民的最基本生存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首先要转变思路,从保障生存转向促进发展。只有给失地农民提供一种发展机会,维护失地农民的发展权才能彻底解决问题。现有的补偿和保障措施显然不能满足要求,当前的焦点应放在培训和就业上,以培训促进就业,以就业促发展,由从前的一条腿走路(生存――补偿和保障)改为现在的两条腿走路(生存和发展――培训和就业)。因此,要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的问题,其关键就是要对失地农民进行就业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这是确保失地农民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为研究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问题,笔者在陕西西安曲江新区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根据问卷调查反映的状况,分析了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现状,并提出了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对策。

一、西安曲江新区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

西安曲江新区位于西安城区东南部,以闻名中外的大雁塔和曲江园林遗址为中心,区内拥有秦二世陵、汉宣帝杜陵、唐城墙遗址、大慈恩寺等文物古迹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是以发展文化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城市新区。曲江新区所辖13个村庄,乡村人口近2万人。本次调查共随机调查了316人,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如下:男性占54.4%,女性占45.6%;年龄35岁以下人数占24.4%,35~55岁人数占49.4%,55岁以上人数占26.2%;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人数占12%,初中占52%,高中占28%,中专占3%,大专及以上占5%。从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被调查者性别及年龄分布合理,被调查受教育程度的分布情况和整体受教育程度分布情况基本一致。因此,所调查的样本数据能较好地代表村民各方面的态度与意见。尽管调查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针对当前失地农民的实际情况,能够以小见大、或多或少地管窥出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现状。

二、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现状分析

1.失地农民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失去土地后,变成了失地农民,成为农民与城市市民的中间群体,被推向劳动力市场,与城市下岗职工、外来务工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一同竞争就业岗位。失地农民在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和技能等方面都不占据优势,又没有针对失地农民保护性的就业措施,某些招聘单位甚至还有明显的歧视农民的现象。调查显示(见图1),35岁以下年龄组被调查者正在工作、现在失业和一直没有工作的比例分别为30%、34%和36%;35~55岁年龄组被调查者的三项比例分别为25%、29%和45%;55岁以上年龄组被调查者的三项比例分别为12%、44%和43%。值得注意的是超过1/3的年轻人一直没有工作,而中年组中也有近一半的人一直没有工作。而这些人中分别有76%和59%的被调查者愿意找一份固定收入工作。由此可见,失地农民就业形势严峻,尤其是大龄失地农民的就业更为困难。

2.失地农民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及技能普遍较低。农民自身的受教育程度和技能难以适应企业用工需求,尤其是工业化程度较高企业的用工需求,它是失地农民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根据问卷调查:一方面,45岁以下的劳动人口中,以受过初中及以下教育的群体为主,约占64%,教育程度相对偏低,就业面窄;另一方面,农村职业技能教育缺乏,78%的被调查者没有接受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就业竞争力不强。对于不懂技术、不懂管理的失地农民而言,在市场化的激烈竞争中基本无法立足,在产业层面上只能在一些劳动密集性企业、服务性行业从事一些低技术含量的简单劳动。

3.就业观念陈旧导致失地农民再就业困难。失地农民落后陈旧的就业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实现再就业。根据问卷调查的状况,城郊农民借助其区位优势,生活水平提升得也比较快,因此对劳动报酬期望值高于自身的工作能力,从而造成了再就业困难。调查结果显示:45岁以下的劳动人口中,60%的男性要求月收入在1000元到2000元之间,并且不愿从事苦、脏、累的工种,这就与“能吃苦、报酬要求低”的外来务工人员形成鲜明对比。大量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方便管理,一般都倾向于选择吃苦耐劳、年轻力壮、对工资待遇要求不高的外来务工人员。强烈的地域和生活优越感,使城乡结合部的失地农民不愿屈身于一般性就业,从而错失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此外,部分农民的小农意识过强,只注重眼前利益,没有考虑过以后的长远利益,没有树立就业优先的意识,手中暂时有些征用耕地所获得的补偿安置费,生活还没有发生较大的危机,就业紧迫感不强,从而影响农民的再就业。

4.失地农民大都有强烈的培训意愿。调查显示,失地农民开始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大都有强烈的培训意愿(见表1、表2)。一方面是失地农民在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后,转岗就业压力的驱动,或者说是市场经济劳动力市场内在需求的驱动,才迫使他们走上了职业技术培训之路。另一方面,除了就业方面的压力之外,收入本身也是驱动失地农民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基本原因。从事技能要求较低的售货、搬运、清扫等简单体力劳动职业,职业极不稳定,更重要的是工资低,技术工种却恰恰相反。何况从事技术工种的失地农民,有很强的职业荣誉感和人格满足感,这种心理对失地农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失地农民唯有通过接受培训,才能提高自身素质、技能水平和职业应变能力,增强自身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调查数据还显示,失地农民由于年龄因素的影响,对技能培训的认识和渴求存在着较大差异。从年龄层次看,年龄越轻,愿意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程度越高,而年龄越大,则愿意率越低。由此可以看出,55岁以上的失业农民由于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难度较大。调查还显示,在打算找一份固定收入工作的被调查者中,有84%的人愿意参加就业培训;而有42%不打算找工作的被调查者也愿意参加就业培训,这体现传统的“技不压身”的观念。

5.失地农民技能培训意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由于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及职业教育的缺乏,在愿意参加技能培训的失地农民的就业意向中,主要选择是进城务工、进厂或创业,并且较多地选择了适应市场竞争能力和实用性较强的创业,如营业服务、计算机操作、维修电工、驾驶和服装设计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在被调查者中(见表3),除了22.7%的人没考虑过自己参加何种培训以外,希望参加汽车驾驶与维修、自主创业的专家指导、计算机操作、餐饮服务、家政服务及其他项目的培训均占被调查者人数的10%以上。男性选择最多的培训项目为汽车驾驶与维修,其次是自主创业的专家指导及其他。女性选择最多的培训项目为餐饮服务、家政服务,其次是计算机操作及其他。许多人并不清楚想学点什么技术,但大部分人表示培训项目要与就业相关。有超过10%的被调查者希望接受自主创业的专家指导。

三、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对策

通过对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状况不容乐观。为了充分发挥就业培训对提高失地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再就业的积极作用,针对政府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如何有效开展培训活动,如何增强培训效果以及有效调动失地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等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对策。

1.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城市化是在政府引导和规划下进行的,对于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也应由政府主导。对此,政府要加快制度建设,建立职责明晰、运作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项目管理体系,健全工作机构,明确目标责任。在各地区可成立失地农民就业培训领导小组,将失地农民培训教育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政府议事日程。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失地农民培训事业,制定有效的失地农民培训政策规定,加大对失地农民培训的资金投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资金监管。同时,还要发挥社会力量、企业筹资参与失地农民培训,形成多元化的失地农民培训投资体系,保证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促进再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确保失地农民权益的真正实现。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训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以学习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学习和掌握生产实用技术为重点,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提高失地农民的就业基本素质、职业技术素质和综合文化素质。一是就业基本素质培训。对失地农民进行文化知识培训,这是提高素质的基础;对失地农民进行就业意识、择业指导等方面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念,了解掌握择业方法的途径;培养新的意识和观念,如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价值观念、法律观念等,使他们能尽快适应现代文明的工作环境。二是职业技术素质培训。根据当地产业结构特点,对失地农民进行职业技术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项目,提高他们的相关技术与综合素质,以适应当地经济和用工单位的要求,提高失地农民的市场就业率。三是开展创业培训。从培养一批创业引领人的角度出发,可对有一定经营头脑和经济实力的人员进行创业培训,鼓励他们办厂、开店。四是综合文化素质培训。在失地农民中加强思想建设,引导失地农民树立市场经济的理想、信念,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提高精神境界和道德素质。加强法制观念和公德观念,使他们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安定。

3.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为了提高失地农民竞岗能力,要根据不同类型的需求,采用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其中包括:一是与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合作,举办具有行业特点、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技能培训;二是与相关的劳动力市场合作,把技能培训和向用人单位推荐工作结合起来;三是与企业合作,企业参与培训是提高失地农民素质的一条重要渠道,送教师、教材到企业,将培训课堂搬到企业、搬到现场;使他们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前接受基本的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学习。此外,还可以尝试由培训机构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协议的“订单式”培训;根据不同对象提供不同菜单的“超市化”培训,学校下单、企业接单、政府买单的“三单制”培训,“企业+培训机构+失地农民”的“联动型”产教结合等培训模式。同时,还要善于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手段,灵活有效地开展培训工作。总之,要能在尊重失地农民的选择,按照他们的要求安排培训时间、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的基础上,创建灵活高效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培训方式。

4.注重培训质量。只有好的培训质量,才能确保失地农民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才不会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与流失,才能让培训真正有效,达到对失地农民培训的真正目的。为此,一是政府要严格考核与认证各类培训机构,实行培训质量资格认证评审制度,及时取消不合格的培训机构。二是培训机构要注重对培训师资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搞好培训工作的保证。对教学人员实行培训和考核,可以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及时掌握新知识;也可以做到优胜劣汰,及时补充新人,保持教师队伍的活力。三是培训机构要做好教学效果跟踪反馈工作。及时向失地农民和用人单位收集反馈意见,重点关注失地农民对已接受的培训的反馈意见,与此同时还要和用人单位沟通以便了解他们对员工的评价,其中要特别关注已实施的培训和企业对员工实际要求的差异度和协同度。然后把这些情况综合汇总并仔细分析,对于好的方面在后续的培训过程中要继续保持发扬,对于不足有缺陷的方面要吸取教训加以改正。四是政府可以尝试建立失地农民培训奖励基金,用于激励调动培训机构开展农民工就业培训的积极性,特别是对那些培训数量大、质量高的培训机构和有突出表现的个人应重奖。

5.加大宣传力度。为调动失地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来扩大培训活动在失地农民中的知名度。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尝试在群众集聚的场所摆放宣传展板,设置报名服务台;在各个行政村张贴海报,发放传单;开设长期热线接受群众咨询等方式进行宣传。在宣传过程中要注意突出失地农民关心的重点信息,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有关信息传达给广大失地农民。与此同时,还要经常总结和评估宣传效果,结合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宣传计划,以期不断提高人们对培训活动的知晓程度,为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专项科研计划项目(07JK116)]

参考文献:

1.郑风田,孙谨.从生存到发展――论我国失地农民创业支持体系的构建[J].经济学家,2006(1)

2.张爱婷.论被动型城市化中失地农民就业转移机制[J].商业时代,2007(19)

3.黄祖辉,俞宁.失地农民培训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

4.张小玲.对失地农民开展培训的思考和实践[J].新农村,2006(1)

5.夏涛.统筹城乡发展中重庆失地农民就业培训考察[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2)